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校園>

誡兄子嚴敦書原文及賞析

校園 閱讀(2.57W)
誡兄子嚴敦書原文賞析1

誡兄子嚴敦書

誡兄子嚴敦書原文及賞析

朝代:兩漢

作者:馬援

原文:

援兄子嚴、敦,並喜譏議,而通輕俠客。援前在交趾,還書誡之曰:“吾欲汝曹聞人過失,如聞父母之名:耳可得聞,口不可得言也。好議論人長短,妄是非正法,此吾所大惡也:寧死,不願聞子孫有此行也。汝曹知吾惡之甚矣,所以復言者,施衿結縭,申父母之戒,欲使汝曹不忘之耳!

“龍伯高敦厚周慎,口無擇言,謙約節儉,廉公有威。吾愛之重之,願汝曹效之。杜季良豪俠好義,憂人之憂,樂人之樂,清濁無所失。父喪致客,數郡畢至。吾愛之重之,不願汝曹效也。效伯高不得,猶為謹敕之士,所謂‘刻鵠不成尚類鶩’者也。效季良不得,陷為天下輕薄子,所謂‘畫虎不成反類狗’者也。訖今季良尚未可知,郡將下車輒切齒,州郡以為言,吾常為寒心,是以不願子孫效也。”

譯文及註釋:

作者:佚名

譯文

我的兄長的兒子馬嚴和馬敦,都喜歡談論別人的事,而且愛與俠士結交。我在前往交趾的途中,寫信告誡他們:“我希望你們聽說了別人的過失,像聽見了父母的名字:耳朵可以聽見,但嘴中不可以議論。喜歡議論別人的長處和短處,胡亂評論朝廷的法度,這些都是我最深惡痛絕的。我寧可死,也不希望自己的子孫有這種行為。你們知道我非常厭惡這種行徑,所以我是一再強調的。就象女兒在出嫁前,父母一再告誡的一樣,我希望你們牢牢記住。”

“龍伯高這個人敦厚誠實,說出的話沒有什麼可以指責的。謙約節儉,待人又不失威嚴。我愛護他,敬重他,希望你們向他學習。杜季良這個人豪俠好義,有正義感,把別人的憂愁作為自己的憂愁,把別人的快樂作為自己的快樂,無論什麼人都結交。他的父親去世時,來了很多人。我愛護他,敬重他,但不希望你們向他學習。(因為)學習龍伯高不成功,還可以成為謹慎謙虛的人。就所謂“刻鵠不成,尚類鶩”。而一旦學習杜季良不成功,那你們就成了紈絝子弟。就所謂“畫虎不成,反類犬”。到現今杜季良還不知曉,郡將到任就令人怨恨,百姓的意見很大。我常常為他寒心,這就是我不希望子孫向他學習的原因了。”

註釋

①汝曹:你等,爾輩。

②是非:評論、褒貶。

③施衿結縭,申父母之戒:古時禮俗,女子出嫁,母親把佩巾、帶子結在女兒身上,為其整衣。父戒女曰:“戒之敬之,夙夜無違命。”母戒女曰:“戒之敬之,夙夜無違宮事。”

④口無擇言:說出來的話沒有敗壞的,意為所言皆善。 擇:通“殬(dù)”,敗壞。

⑤清濁無所失:意為諸事處置得宜。

⑥數郡畢至:數郡的客人全都趕來了。

⑦鵠:天鵝。鶩:野鴨子。此句比喻雖仿效不及,尚不失其大概。

⑧畫虎不成反類狗:比喻弄巧成拙。

⑨下車:指官員初到任。切齒:表示痛恨。

⑩以為言:把這作為話柄。

賞析:

作者:佚名

馬援的侄子馬嚴、馬敦平時喜譏評時政、結交俠客,很令他擔憂,雖遠在交趾軍中,還是寫了這封情真意切的信。文章出語懇切,言詞之中飽含長輩對晚輩的深情關懷和殷殷期待,所以能產生這樣的效果,原因有三。

其一、以“汝曹”稱子侄,在文中反覆出現,使子侄們在閱讀時倍感親切。不遠千里致書教諭,也能收到耳提面命的效果。同一稱謂反覆出現,固然可使被稱者自感受到重視,而更重要的是,作者選用的這一稱謂也傳達出豐富的資訊。古人名、字並行,各有其用。一般長輩稱晚輩用名,同輩相稱則用字,如果“爾”“汝”相稱,往往是不禮貌的,但在特定場合下卻又能用以表示親近,如韓愈《聽穎師彈琴》“暱暱兒女語,恩怨相爾汝”句。作者在信中不依常規稱呼子侄,卻以“汝曹”相稱,這就顯得隨和、親切,拉近了長輩和晚輩之間的距離。被稱的晚輩則可以從中體會到長輩的真情關懷。

其二、苦口婆心,現身說法,用自己的生活經驗和晚輩溝通,而不是空講大道理。如首段說“好議論人長短,妄是非正法,此吾所大惡也,寧死不願聞子孫有此行也。”只說自己如何,但是態度明確,感情濃烈,自然可以感染晚輩,又何必命令式地不許這不許那呢?至於“施衿結縭”句,更是反覆叮嚀,語重心長,使人感動不已。次段對當世賢良的作為得失加以對比評析,都是自己觀察社會人生得來的經驗之談。其“刻鵠不成尚類鶩”、“畫虎不成反類狗”的比喻,警拔有力,發人深省,是傳之千古的警句。而諸如“願汝曹效之”、“不願汝曹效也”的話,雖然只是表示希望,但是字裡行間滿盈著真摯的關愛,比之“汝曹當效之”、“汝曹勿效也”這樣板著面孔的口吻真不知要強過多少倍了!

其三、文中大量而恰當地使用句末語氣詞,起到了表達意義以簡馭繁,只著一字而含義豐富;表達感情以無勝有,不著情語而情尤真、意尤切的突出效果。文中用“也”表達自己的肯定和期望,態度堅絕;用“矣”、“耳”表達自己的愛憎傾向,情深意長;用“者也”,則表達出對評說物件有所保留或不以為然。這些合在一起,不僅讀來語氣抑揚,更能使人由此領會充盈在文字背後的教誨、期望、關懷和愛護。

誡兄子嚴敦書原文及賞析2

誡兄子嚴敦書原文

援兄子嚴、敦,並喜譏議,而通輕俠客。援前在交趾,還書誡之曰:“吾欲汝曹聞人過失,如聞父母之名:耳可得聞,口不可得言也。好議論人長短,妄是非正法,此吾所大惡也:寧死,不願聞子孫有此行也。汝曹知吾惡之甚矣,所以復言者,施衿結縭,申父母之戒,欲使汝曹不忘之耳!

“龍伯高敦厚周慎,口無擇言,謙約節儉,廉公有威。吾愛之重之,願汝曹效之。杜季良豪俠好義,憂人之憂,樂人之樂,清濁無所失。父喪致客,數郡畢至。吾愛之重之,不願汝曹效也。效伯高不得,猶為謹敕之士,所謂‘刻鵠不成尚類鶩’者也。效季良不得,陷為天下輕薄子,所謂‘畫虎不成反類狗’者也。訖今季良尚未可知,郡將下車輒切齒,州郡以為言,吾常為寒心,是以不願子孫效也。”

翻譯

我的兄長的兒子馬嚴和馬敦,都喜歡譏諷議論別人的事,而且愛與俠士結交。我在前往交趾的途中,寫信告誡他們:“我希望你們聽說了別人的過失,像聽見了父母的名字:耳朵可以聽見,但嘴中不可以議論。喜歡議論別人的長處和短處,胡亂評論朝廷的法度,這些都是我深惡痛絕的。我寧可死,也不希望自己的子孫有這種行為。你們知道我非常厭惡這種行徑,這是我一再強調的原因。就像女兒在出嫁前,父母一再告誡的一樣,我希望你們不要忘記啊。”

“龍伯高這個人敦厚誠實,說的.話沒有什麼可以讓人指責的。謙約節儉,又不失威嚴。我愛護他,敬重他,希望你們向他學習。杜季良這個人是個豪俠,很有正義感,把別人的憂愁作為自己的憂愁,把別人的快樂作為自己的快樂,無論好的人壞的人都結交。他的父親去世時,來了很多人。我愛護他,敬重他,但不希望你們向他學習。(因為)學習龍伯高不成功,還可以成為謹慎謙虛的人。正所謂雕刻鴻鵠不成可以像一隻鶩鴨。一旦你們學習杜季良不成功,那就成了紈絝子弟。正所謂“畫虎不像反像狗了”。到現今杜季良還不知曉,郡裡的將領們到任就咬牙切齒地恨他,州郡內的百姓對他的意見很大。我時常替他寒心,這就是我不希望子孫向他學習的原因。”

註釋

譏議:譏諷,談論。

通輕俠客:通,交往;輕,輕佻;與俠士輕佻之人交好。

交趾:漢郡,在今越南北部。

汝曹:你等,爾輩。

是非:評論、褒貶。

正法:正當的法制。

大惡:深惡痛絕。施衿結縭,

申父母之戒:衿:佩帶。

縭:佩巾。古時禮俗,女子出嫁,母親把佩巾、帶子結在女兒身上,為其整衣。

父戒女曰:“戒之敬之,夙夜無違命。”

母戒女曰:“戒之敬之,夙夜無違宮事。”

龍伯高敦厚周慎:龍伯高這個人敦厚誠實;

龍伯高:東漢名士,史書上記載其““在郡四年,甚有治效”,“孝悌於家,忠貞於國,公明蒞臨,威廉赫赫”。

周慎:周密,謹慎。

口無擇言:說出來的話沒有敗壞的,意為所言皆善。

擇:通“殬(dù)”,敗壞。

杜季良:杜季良,東漢時期人,官至越騎司馬。

清濁無所失:意為諸事處置得宜。

數郡畢至:很多郡的客人全都趕來了。

謹敕:謹敕:謹慎。

鵠:天鵝。

鶩:野鴨子。此句比喻雖仿效不及,尚不失其大概。

畫虎不成反類狗:比喻弄巧成拙。

下車:指官員初到任。

切齒:表示痛恨。

以為言:把這作為話柄。

鑑賞

馬援的侄子馬嚴、馬敦平時喜譏評時政、結交俠客,很令他擔憂,雖遠在交趾軍中,還是寫了這封情真意切的信。文章出語懇切,言詞之中飽含長輩對晚輩的深情關懷和殷殷期待,所以能產生這樣的效果,原因有三。

其一、以“汝曹”稱子侄,在文中反覆出現,使子侄們在閱讀時倍感親切。不遠千里致書教諭,也能收到耳提面命的效果。同一稱謂反覆出現,固然可使被稱者自感受到重視,而更重要的是,作者選用的這一稱謂也傳達出豐富的資訊。古人名、字並行,各有其用。一般長輩稱晚輩用名,同輩相稱則用字,如果“爾”“汝”相稱,往往是不禮貌的,但在特定場合下卻又能用以表示親近,如韓愈《聽穎師彈琴》“暱暱兒女語,恩怨相爾汝”句。作者在信中不依常規稱呼子侄,卻以“汝曹”相稱,這就顯得隨和、親切,拉近了長輩和晚輩之間的距離。被稱的晚輩則可以從中體會到長輩的真情關懷。

其二、苦口婆心,現身說法,用自己的生活經驗和晚輩溝通,而不是空講大道理。如首段說“好議論人長短,妄是非正法,此吾所大惡也,寧死不願聞子孫有此行也。”只說自己如何,但是態度明確,感情濃烈,自然可以感染晚輩,又何必命令式地不許這不許那呢?至於“施衿結縭”句,更是反覆叮嚀,語重心長,使人感動不已。次段對當世賢良的作為得失加以對比評析,都是自己觀察社會人生得來的經驗之談。其“刻鵠不成尚類鶩”、“畫虎不成反類狗”的比喻,警拔有力,發人深省,是傳之千古的警句。而諸如“願汝曹效之”、“不願汝曹效也”的話,雖然只是表示希望,但是字裡行間滿盈著真摯的關愛,比之“汝曹當效之”、“汝曹勿效也”這樣板著面孔的口吻真不知要強過多少倍了!

其三、文中大量而恰當地使用句末語氣詞,起到了表達意義以簡馭繁,只著一字而含義豐富;表達感情以無勝有,不著情語而情尤真、意尤切的突出效果。文中用“也”表達自己的肯定和期望,態度堅絕;用“矣”、“耳”表達自己的愛憎傾向,情深意長;用“者也”,則表達出對評說物件有所保留或不以為然。這些合在一起,不僅讀來語氣抑揚,更能使人由此領會充盈在文字背後的教誨、期望、關懷和愛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