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校園>

有什麼好用的科學的讀書方法

校園 閱讀(3.09W)

編者按:時下因為網際網路的興盛,也興起了網路平臺讀書的熱潮,這種盛況,一則喜,一則憂。喜是人們意識到閱讀的價值和意義;憂是晒書者多真讀者實少。

有什麼好用的科學的讀書方法

讀書不要運動化

書是一個長生的物質,不會因為歲月的流逝而消失,書靠其內在的思想和氣質得到流傳。而今因視覺經濟的興起,各行各業都在盡力掠奪消費者的關注,爭奪粉絲。但書籍和閱讀的粉絲用這樣喧囂的方式,並不見得恰當,或許會影響了書的氣質。

讀書平臺,或許要在「真閱讀與商業化」尋求一個平衡。為了商業目的靠「金字塔方式或可以包裝的詞語 」圈攏讀者,是否本末倒置了,是否忘了初心呢?當然我也非常認為,如果因傳播知識而獲得商業收益,這也是應該的`;但現實是,做平臺是真,閱讀打了折扣。

古有「紅袖添香夜讀書,綠草窗前草不剪,雪夜閉門讀禁書」,多麼美好的畫面,從中更能看見讀書是一種「安靜與溫暖」的環境中進行的。亦有言:「於孤燈下,展一卷書,神與之交,氣與之合,魄附其上,而魂遊其中。至掩卷仍如夢如冥,大汗淋漓,口留餘香,讀書之樂也!樂至醍醐灌頂,物我兩忘,夫復何求?」。

讀書之樂非在功名

曾有言「非因報應方為善,豈為功名始讀書」。讀書的目的是為了什麼呢?現在流行一個詞語,認知。我想讀書更多的是去「完善認知、構建認知」,能更好的認識自己、認識外部。進化自己的內在系統,進而實現內部的和諧和平衡,當內部的平衡方能與環境和諧共融。讀書是獲取資訊的一種方式,當一個人具有豐富的資訊,在認識事物的時候便能更接近客觀和真實。當然每一個人都無法究竟真實的去認識世界,有一句話「我們在丈量著世界的同時,也在改變著世界」,所以我們所認識的世界,是一個相對的世界,看到的只是一個點或者是一個面。所以我們的每一次觀察和評價,都帶著主觀的特徵。

讀書是生活的一個部分

人的需求很多的。即,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實需求。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給我們刻畫了一個平衡的需求系統,讀書對於某些人來說,或許是其中一種,進而去完善自己的需求系統。任何一個物質都是一個系統,且處在系統之中,如果不平衡就會導致系統執行不健康和失衡。讀書可以讓人內在的這個系統更加完善。

盡信書不如無書

書中的資訊也是經驗的積累,而這些資訊並不是所有的資訊都適應於你,所以在讀書之時,同樣需要學會鑑別、選擇、質疑。盡信書很容易得到的結果就是「書呆子」,不管你讀了多少書,千萬不要說「書上是這麼說的」,這是很膚淺的。這樣說很可能證明一點「 就是沒有真正消化知識 」

讀書需要去轉化和運用,而這一刻也是最難的。如果沒有做好轉化,就會出現「 書呆子、讀書無用 」的認知偏差。很多的書籍都有自己的論證框架,然而你在運用的時候,並不見得就需要全盤模仿,或許你「就其某一點」能加以運用就是很精彩的了。同時書籍中的論證體系並一定就完全適合運用,只是作者為了學術上的表達,而需要完整的描述,而表達出來的不是所有的都是精良知識。

人的「消化系統」對食物進行了「運化和加工」,知識的轉化如同脾胃對食物的運化。當接受到這些資訊,有一個資訊加工的過程。而知識的輸出水平就能反映人們對資訊的「加工能力」,如同企業能否輸出精良的產品一樣,會有「良品和不良品」。

碎片化與系統學習

每一個領域知識和學術體系的建立,都是一個長期的過程。而今碎片化閱讀便捷高效,然而對於系統思考、認知體系的完善、知識的傳承,是一個不小的陷阱。在這一個高速變換的時代、心靈浮躁的環境,很多人選擇了碎片化閱讀,所以出現「 讀書網紅」就不奇怪了。我建議是「系統學習為主、碎片學習為輔」,因為沒人因為靠拾撿「碎磚片瓦」就能修建城堡。

讓讀書成為一種習慣

讀書,是生活的一部分,是人生修煉的一門功課,讓讀書來豐富我們的生活、讓讀書來溫潤我們的身心、讓讀書來完善我們的心智,構建一個和諧的認知系統和人生系統,

讀書,是值得你去踐行,且不會後悔的事情。

2017年1月12日 深圳

作者|張朝歡

公眾號:歡言美學

本文為原創文章,版權歸作者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