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校園>

《五猖會》讀後感10篇

校園 閱讀(2.43W)
《五猖會》讀後感1

相信不少人都拜讀過魯迅先生的《五猖會》,其中讓人印象最深刻的,便是正當大家都在歡天喜地準備去東關看五猖會時,“父親”卻要求“我”必須將《鑑略》背完,才能去看五猖會。多年以後,魯迅仍然對此十分疑惑不解:為何父親偏偏要在那時讓我去背書?

《五猖會》讀後感10篇

其實,許多人在小時候都會有這樣經歷,大部分人隨著年齡的增長已經忘記了。當他們看過《五猖會》時,孩提時的“沉重”經歷又恍惚在腦海中縈繞著。

自古以來,無數家長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希望孩子玩少一點,多點學習。作為父母,這種心情自然可以理解。如今我國實施計劃生育政策,一對夫妻只生一個孩子,父母恨不得傾盡所有的愛,按照自己設定的路線,想讓孩子成為出色的人才,自己則成為最棒的父母。

造成這種後果的,看來不是單純某個人的問題了,而是中國古往今來教育文化的積澱,中國教育似乎從很早以前就埋下了這顆種子。這是一種很難再改變的思想觀念,在文章中魯迅覺得可能是《鑑略》很重要父親才會讓我背,可是為什麼偏偏會讓魯迅在那個時候背呢?魯迅先生當時的反應是這樣描寫的:我似乎從頭上澆了一盆冷水。但是,有什麼法子呢?自然是讀著,讀著,強記著,──而且要背出來。而後又“夢似的就背完了。”最後導致了在上船之後“我卻並沒有他們那麼高興。開船以後,水路中的風景,盒子裡的點心,以及到了東關的五猖會的熱鬧,對於我似乎都沒有什麼大意思。”魯迅的父親肯定沒有想到那時魯迅孩童時的想法,而強迫魯迅去背什麼《鑑略》,扼殺了孩子的活潑好動的天性,魯迅的父親尚且如此,又何況是我們的父母呢?

中華民族有許多的優良傳統,有一些思想的精華,也有一些糟粕謬論。讀書固然可以出人頭地,但孩子的健康成長,也應該有一個屬於自己的空間吧,家長是時候換個角度想想孩子的問題的了。

讓我們的父母和孩子一起成長吧。

《五猖會》讀後感2

這是一種很難再改變的思想觀念,在文章中魯迅先生覺得可能是《鑑略》很重要父親才會讓我背,這沒有什麼,但是為什麼偏偏會讓我在那個時候背呢?魯迅先生當時的反應是這樣描寫的:我似乎從頭上澆了一盆冷水。但是,有什麼法子呢?自然是讀著,讀著,強記著,——而且要背出來。而後又“夢似的就背完了。”最後導致了在上船之後“我卻並沒有他們那麼高興。開船以後,水路中的風景,盒子裡的點心,以及到了東關的五猖會的熱鬧,對於我似乎都沒有什麼大意思。”

魯迅的父親肯定沒有想到那時魯迅的想法,現在的父母又何嘗不是呢?我覺得家長是最該換個角度想想孩子的問題的了。一些家長會說:“哦,魯迅為什麼能成功?就是因為他受到了這種教育才會成功的。”我覺得就是因為魯迅先生的這種敢於向封建不好的思想作鬥爭的品質才是導致以後成功最重要的原因!我想告訴大家有些看似正確無誤的想法和行為所造成的結果卻會適得其反,要真正的站在對方的角度思考問題才會有助於孩子的成長。

孩子和家長都需要成長,我們中華民族還有許多的優良傳統需要學習也有一些不好的思想需要拋棄,希望大家可以深深體會。隨著時間和閱歷的增長,我們的教育方式會更加成功。

《五猖會》讀後感3

《朝花夕拾》指早上的花到晚上才拾取,如同晚年的作者回憶少年時代。兒時的記憶猶如清晨綻放的花而作者到傍晚才摘取,雖然失去了盛開時的豔麗和芬芳,但夕陽的映照卻使它平添了一種風韻,令人浮想聯翩,回味無窮。

書中共十篇“從記憶中抄出來”的散文。可是《五猖會》卻令我反覆品讀,久久沉思。

五猖會是“我”兒時的一件罕逢的盛事。“我“的內心十分的激動、興奮與期待。但是父親卻突然要“我”背《鑑略》,“我似乎從頭上澆了一盆冷水”。“我”的期待與興奮立刻減弱了一大半,心中掃興、痛苦、無奈。而當”我“終於完成了“任務”之後,參加了“我“夢寐以求的五猖會後,可是“我卻並沒有他們那麼高興”。結尾作者發出疑問:我至今一想起,還詫異父親何以要在那時候叫我來背書。讀了數遍後,我在同情作者的同時,也悟出了這篇文章在控訴著強制的封建教育對兒童天性的壓制和摧殘。

其實造成這種後果的不是單單的某個人,而是中國古往今來教育文化的積澱。在封建統治的社會中,魯迅生在一個縣城裡的家境小康的讀書人家,遭逢社會變革和家庭的日漸敗落。魯迅被包圍在這種黑暗封建的家庭風習和社會現狀。魯迅的童年,許多來自兒童的玩性,天真的稚氣都被抹殺了。

其實魯迅先生文章最後的問題並不難理解,自古以來無數家長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希望孩子少玩多學甚至一直學習。對孩子天生的玩性嚴厲斥責、打擊,甚至讓孩子美好無彩的童年變為枯燥無味的黑白色。孩子從小揹著難懂拗口的《百家姓》、《唐詩三百首》、《論語》……如魯迅先生在文中寫到:然而我一字也不懂。“粵自盤古”就是“粵自盤古”,讀下去,記住它。孩子們根本不懂這是什麼意思,只是認為,只要背完了,就可以玩了。我小時候背誦的《千字文》,至今一個字也記不起來,而且在我的學習與生活中沒有任何益處。而我記住的,就是書中那精美有趣的插圖,僅此而已。

強制的封建教育對兒童天性的壓制和摧殘在魯迅先生的《五猖會》中體現的淋漓盡致。同時我也為他這種敢於批判傳統思想的勇氣感到佩服,也許正是這份勇氣造就了他的成功。

孩子和家長都需要成長,我們中華民族還有許多的優良傳統需要發揚,但也有一些不好的思想需要拋棄,我們應深深思索、探究。隨著時代的發展和閱歷的增長,我們的教育方式會更加成功。

《五猖會》讀後感4

《五猖會》本是一個迎神賽會,在孩子的心中,這是一個節日。但我們能從作者的語言中體會到更多的只是父親對兒子的壓迫,而不是對快樂的正面描寫。這足以體現父親在兒子節日時對兒子做的那件事—先背完書才能去過節,對一個人的心理,對一個人的一生的影響有多大。

確實,有時候,你一不小心,就會改變許多事。

可能是你的一句無心之言,就讓一個人走向了犯罪道路;可能是你的一個微笑,就能讓一個人的心情陽光燦爛;也許你的一句善意的謊言,就拯救了一個年輕的生命。所以,請你要小心,謹慎你的一言一行,因為,所謂的“無意”,力量是巨大的。

如果你是一位老師,那麼,請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因為在孩子們稚嫩的心中,您是陽光,您是大樹,您是海洋,您用知識哺育著他們,塑造著他們。同時,也影響著他們的心靈,請別傷害了他們金子般的心。

如果你是一位父親(母親),請用真誠的愛來幫助孩子的成長,不嬌縱,不溺愛。請給予他(她)良好的品德,杜絕一切惡習。同時,也應當在適當的時候放鬆一下,不要象作者的父親那樣,過節時,孩子出去玩,還要先背書才行,使得孩子喪失了對生活樂趣的嚮往,即使時隔多年,還對這件事所帶來的感受記憶猶新。

也許,多年以後,你會為你當年某一天所說的一句無心之言而悔恨萬分;也可能你會因為多年前的一句善意的謊言而露出會心的微笑。

《五猖會》讀後感5

《五猖會》是魯迅兒時回憶去東關看五猖會的一件罕逢的盛事。

因為東關離縣城遠,大清早大家就起來。前夜預定好的大船,已經泊在河埠頭,船椅、飯菜、茶炊,點心盒子,都陸續搬下去了。兒時的魯迅笑著跳著,催他們搬得快些。忽然,工人臉色變得很謹肅了,小魯迅四面一看,父親就站在他身後。父親叫他把書拿來,他忐忑著,拿著書來到父親面前。父親教他讀,“兩句一行,大約讀了二三十行。”背出來就讓他去看會,否則不準去。這猶如一盆冷水澆在了魯迅的頭上,他讀著,強記著。

太陽升得很高了,魯迅才有把握走進了父親的書房,夢似的就背完了。父親這才答應讓他去。大家同時活動起來。工人們把他抱起來,彷彿在祝賀他的成功一般,但魯迅卻並沒有他們那麼高興,開船後,水路中的風景,盒子裡的點心,以及到了東關的五猖會的熱鬧,這一切對他都失去了意義。

這篇文章描述了兒時父子之間一場微妙的衝突,“我”對五猖會的熱切盼望和父親的阻難,表現了父親對兒童心理的無知和隔膜,含蓄地批判了封建思想習俗的不合理。魯迅說出了孩子在父母毫不顧及孩子心理時的無奈和厭煩。

在封建統治的社會中,魯迅生在一個縣城裡的家境小康的讀書人家,遭逢社會變革和家庭的日漸敗落。魯迅被包圍在這種黑暗封建的家庭風習和社會現狀。

魯迅的童年,許多來自兒童的玩性,天真的稚氣都被抹殺了。我們的大人,真該反省反省了。

《五猖會》讀後感6

孩子們所盼望的,過年過節之外,大概要數迎神賽會的時候了。但我家的所在很偏僻,待到賽會的行列經過時,一定已在下午,儀仗之類,也減而又減,所剩的極其寥寥。往往伸著頸子等候多時,卻只見十幾個人抬著一個金臉或藍臉紅臉的神像匆匆地跑過去。於是,完了。

我常存著這樣的一個希望:這一次所見的賽會,比前一次繁盛些。可是結果總是一個“差不多”;也總是隻留下一個紀念品,就是當神像還未抬過之前,化一文錢買下的,用一點爛泥,一點顏色紙,一枝竹籤和兩三枝雞毛所做的,吹起來會發出一種刺耳的聲音的哨子,叫作“吹都都”的,吡吡地吹它兩三天。

賽會雖然不象現在上海的旗袍,北京的談國事,為當局所禁止,然而婦孺們是不許看的,讀書人即所謂士子,也大抵不肯趕去看。只有遊手好閒的閒人,這才跑到廟前或衙門前去看熱鬧;我關於賽會的知識,多半是從他們的敘述上得來的,並非考據家所貴重的“眼學”。然而記得有一回,也親見過較盛的賽會。開首是一個孩子騎馬先來,稱為“塘報”;過了許久,“高照”到了,長竹竿揭起一條很長的旗,一個汗流浹背的胖大漢用兩手託著;他高興的時候,就肯將竿頭放在頭頂或牙齒上,甚而至於鼻尖。其次是所謂“高蹺”、“抬閣”、“馬頭”了;還有扮犯人的,紅衣枷鎖,內中也有孩子。我那時覺得這些都是有光榮的事業,與聞其事的即全是大有運氣的人,——大概羨慕他們的出風頭罷。我想,我為什麼不生一場重病,使我的母親也好到廟裡去許下一個“扮犯人”的心願的呢?……然而我到現在終於沒有和賽會發生x系過。

要到東關看五猖會去了。這是我兒時所罕逢的一件盛事,因為那會是全縣中最盛的會,東關又是離我家很遠的地方,出城還有六十多裡水路,在那裡有兩座特別的廟。一是梅姑廟,就是《聊齋志異》所記,室女守節,死後成神,卻篡取別人的丈夫的;現在神座上確塑著一對少年男女,眉開眼笑,殊與“禮教”有妨。其一便是五猖廟了,名目就奇特。據有考據癖的人說:這就是五通神。然而也並無確據。神像是五個男人,也不見有什麼猖獗之狀;後面列坐著五位太太,卻並不“分坐” ,遠不及北京戲園裡界限之謹嚴。其實呢,這也是殊與“禮教”有妨的,——但他們既然是五猖,便也無法可想,而且自然也就“又作別論”了。

我至今一想起,還詫異我的父親何以要在那時候叫我來背書。

難逢的盛大的廟會,笑著,跳著,興奮的不得了。但在出發的時候,父親卻讓魯迅背誦一字也不懂的《鑑略》。兩句一行,大約讀了二三十行吧。他的父親說:給我讀熟,背不出來就不準去看廟會。一盆冷水把魯迅的興致全澆滅了。待他讀熟了,在父親面前夢似的背完了,大家高高興興陪他出門了。 魯迅回憶到:“我卻並沒有他們那麼高興開船以後,小經中的風景,罈子的點心,以及到了車關的五猖會的熱鬧,對於我似乎都沒什麼大意思”“我至今一想起,還詫異我的父親何以要在那時候叫我讀書” 文章所敘之事非常簡單:一次千呼萬喚而來的賽會被父親的不理解和專制攪得索然無味,表現了家長與兒童在心理上的隔膜。然而在平淡的敘述中,可以感受到了作者受傷的心靈。

《五猖會》讀後感7

《五猖會》本是一個迎神賽會,在孩子的心中,這是一個節日。但我們能從作者的語言中體會到更多的只是父親對兒子的壓迫,而不是對快樂的正面描寫。這足以體現父親在兒子節日時對兒子做的那件事—先背完書才能去過節,對一個人的心理,對一個人的一生的影響有多大。

對於魯迅先生父親的做法,我還算為頗有感受。一個孩子,過小的讓他有如此大的壓力。雖然是為了孩子好,但是做法彷彿欠妥。或許他們都認為小時候多吃點苦,長大之後就能過上榮華富貴的生活,而這榮華富貴的生活,歸根結底就是當上官,剝削別人。封建時代的父子關係就是如此的嗎?父親把生活壓力可以隨隨便便的'轉壓到兒子身上,讓人不禁覺出那時候的教育是多麼的失敗!

確實,有時候,你一不小心,就會改變許多事。

可能是你的一句無心之言,就讓一個人走向了犯罪道路;可能是你的一個微笑,就能讓一個人的心情陽光燦爛;也許你的一句善意的謊言,就拯救了一個年輕的生命。所以,請你要小心,謹慎你的一言一行,因為,所謂的“無意”,力量是巨大的。

如果你是一位老師,那麼,請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因為在孩子們稚嫩的心中,您是陽光,您是大樹,您是海洋,您用知識哺育著他們,塑造著他們。同時,也影響著他們的心靈,請別傷害了他們金子般的心。

如果你是一位父親或母親,請用真誠的愛來幫助孩子的成長,不嬌縱,不溺愛。請給予他良好的品德,杜絕一切惡習。同時,也應當在適當的時候放鬆一下,不要像作者的父親那樣,過節時,孩子出去玩,還要先背書才行,使得孩子喪失了對生活樂趣的嚮往,即使時隔多年,還對這件事所帶來的感受記憶猶新。

也許,多年以後,你會為你當年某一天所說的一句無心之言而悔恨萬分;也可能你會因為多年前的一句善意的謊言而露出會心的微笑。

《五猖會》讀後感8

《五猖會》一文記敘了魯迅兒時看五猖廟會的事。五猖會是難逢的盛大廟會,魯迅笑著,跳著,興奮的不得了。但在出發之前,父親卻讓他背誦一字不懂的《鑑略》。兩句一行,大約讀了二三十行。父親要求他讀熟,背不出來就不準去看廟會。一盆冷水把魯迅的興致全澆滅了。待他讀熟了,在父親面前夢似的背完了,大家高高興興陪他出門。

最後,魯迅回憶到:“我卻並沒有他們那麼高興。開船以後,水路中的風景,盒子裡的點心,以及到了東關的五猖會的熱鬧,對於我似乎都沒有什麼大意思,直到現在,別的完全忘卻,不留一點痕跡,只有背誦《鑑略》這一段,卻還分明如昨日事。我至今一想起,還詫異我的父親何以要在那時候叫我來背書。”

魯迅通過記述此事,讓我們看到了父親對兒童心理的無知和隔膜,含蓄地批判了封建思想習俗的不合理性。

《五猖會》讀後感9

《五猖會》記敘了作者兒時看到五猖廟會。五猖會是一個迎神賽會,難逢的盛大的廟會,十分急切興奮。但在出發的時候,父親卻讓魯迅背誦一字也不懂的《鑑略》。兩句一行,大約讀了二三十行吧。父親讓魯迅讀熟,並背下來。待他讀熟了,在父親面前夢似的背完了,大家高高興興陪他出門。指出了強制的封建教育對兒童天性的壓制。表現了家長與兒童在心理上的隔膜,以及感受到了作者受傷的心靈。體現童年魯迅對五猖會的嚮往和背書時的無奈。

有趣的是,魯迅長大以後並沒有忘記背書時的痛苦,反而忘記了那一年五猖會是什麼樣子,這體現了當時父親的做法在魯迅心裡留下的陰影,想必那次的五猖會魯迅過的也不是很開心。

每次賽會的簡單使充滿期望的孩子十分失望。為下文寫自己想看賽會蓄勢、作鋪墊。也為了襯托下文自己背書的那種受壓抑的心情。文章反映了父親在我最高興的時候叫我背書是對孩子心靈的傷害,壓抑了孩子的個性。作者採用了先揚後抑的手法使文章具有的強烈的感染力。語言生動、貼切的語言表達深邃的思想和豐富的內蘊,諷刺得十分形象。

《五猖會》讀後感10

錯過的童真,遺失的美好

每個人的童年都有愉快的回憶,魯迅也有,就像赤練蛇、百草園、《山海經》、三味書屋。每個人的童年也都有不開心的回憶,魯迅也一樣,那就是五猖會。

五猖會是一個帶有濃重迷信色彩的盛會,場面隆重,卻是處處與禮數相悖,魯迅期待了那麼久,卻從沒好好地看一場。也許,從未得到的,才是記憶中最美好的,是童年這場夢中最真實的記憶。

其實,魯迅心中從未失去對五猖會的期望——“我常存著這樣的一個希望:這一次所見的賽會,比前一次繁盛些。可是結果總是一個‘差不多’。”這讓我想起了我的每一個春遊秋遊,每一年似乎都是同樣的倒帶。每一次去之前都會抱有很大的期望,希望這次能稍微不一樣些,但每一次都差不多,一整年級去郊區的某個角落,做一些所謂的素質練習,每次都覺得很無聊,每次都累到不行,但下一次被通知到要出去的時候,心裡還是很期待,期待能有一點點的不一樣,儘管知道期待換來的只是失望,可我們依然會期待,依然不願放棄這一點點的希望。

或許,到後來的魯迅心裡都過不去那個坎,那個突然被叫去背書的坎,那本到後來也不懂的《鑑略》。當時荒廢了心情去背《鑑略》,後來卻是忘了《鑑略》也找不回那時的期待。“我卻並沒有他們那麼高興。開船以後,水路中的風景,盒子裡的點心,以及到了東關的五猖會的熱鬧,對於我似乎都沒有什麼大意思。”每一個家長都使出渾身解數想讓孩子學習,無論是過去還是現在,有的是以獎勵為誘惑,還有的乾脆是加以威脅,就像是魯迅的父親。但他忘了一點,再小的孩子,也是有感情的,也不是任家長擺佈的玩偶。家長再厲害的畫筆,也畫不出孩子心中的那一道彩虹。所有人都在祝賀魯迅背書成功,只有魯迅才明白心裡的感受。我懂得那種突然被潑冷水的感覺,是徹底的絕望,然後在絕望中尋找希望。魯迅戰勝了這絕望,卻再也找不回這些磨滅的童真。

每一個孩子心中都有一份童真,這份童真是由一塊塊以期待為夢的積木堆成,浩浩蕩蕩虛無縹緲,在現實肆虐的那一刻轟然倒塌,大夢一場煙塵喧囂,那些年少時的意氣,再也無從尋找。這是每個人都要經歷的,從滿懷童真到通曉世故,那是一種旁人無法體會的切膚之痛。也就是因為這樣,這份童真就顯得格外珍貴,也正因為這樣,才會讓每一個人在有生之年,竭盡全力地去守護那份童真,守護那份不再重來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