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校園>

語文《師說》默寫練習題

校園 閱讀(1.53W)

《師說》理解性默寫

語文《師說》默寫練習題

姓名:______________得分:_________________

1.韓愈寫這篇文章時三十五歲,正在國子監任教。那麼,韓愈為什麼說“古之學者必有師”,“師道之不傳也久矣”?原來他所說的“師”,有其獨特含義,並與那些教孩童的老師進行對比,以明確自己所說的老師既不是指各級官府的學校老師,也不是指“授之書而習其句讀”的啟蒙教師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唐代___________運動的倡導者韓愈在《師說》中,對當時恥於學習的現象發出兩句慨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中,“久”字寫出了當時恥師現象已成陋習,“難”字寫出了從師學習的重要性。

3.《師說》一文通過“古之聖人”與“今之眾人”對比,批判了“今之眾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錯誤態度。

4.韓愈在《師說》中寫道,時人在從師學習的問題上,對其子和對自身有不同的態度,對其子“_______________”;對自身“__________________”。

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凝練地概括了“士大夫之族”不願從師的荒謬心態。

6.求學需要實事求是的精神,不懂的就要去探求,或是向別人請教,正如《師說》中所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否則,就會像韓愈在《師說》中批判的物件一樣,“國小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本末倒置。

7.韓愈對師生關係結論性概括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在《師說》中,揭示世俗對從師者嘲笑的原因是因為年齡、學問和修養相當就不能稱呼為老師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在《師說》中,韓愈列舉了孔子從師謙遜的態度:孔子認為,眾人中,至少一人能比我強點,我就能拜他為師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韓愈在《師說》中,首先提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論斷,接著,列舉了從師之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來證明自己的觀點。

11.韓愈在《師說》中,列舉了孔子尊奉為老師的人的才德事例,意在表現他們的總體水平不一定超過孔子,但孔子還曾虛心向他們請教了某些方面的問題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韓愈推崇從師的優良學風,總結全文,點明寫作目的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韓愈倡導以能者為師的理由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師說》理解性默寫答案

1.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

2.古文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

3.其下聖人也亦遠矣而恥學於師

4.擇師而教之則恥師焉

5.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

6.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

7.是故弟子不必不認識,師不必賢於弟子

8.彼與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

9.孔子曰:三人行,則必有我師

10.聖人無常師,孔子師郯子、萇弘、師襄、老聃

11.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

12.餘嘉其能行古道,作《師說》以貽之

13.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

附:高中語文《師說》教學設計

批判落後事物的做法,貫穿著他的一生。同學們學過的《馬說》就是一個顯著的例子,它大約寫於貞元十一——十六年間,比《師說》早幾年,那時韓愈才30歲上下。更值得一提的是,唐憲宗元和十四年(819年),宮中要迎佛骨,韓愈上表反對,要求將佛骨“投諸水火,永絕根本”。唐憲宗是信佛的.,覽表大怒,要殺死韓愈,多虧宰相說“愈雖狂,發於忠懇,宜寬容以開言路”,乃貶潮州——這年韓愈是51歲。他有詩記載這件事:“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貶潮州路八千。欲為聖明除弊政,肯將衰朽惜殘年。”這種胸懷在封建文人中是不可多得的。

韓愈在《師說》中所批判的“恥學於師”的壞風氣,是在門第觀念影響下產生的。門第觀念源於魏晉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到唐代,改以官爵的高下為區分門第的標準。顯貴之家稱“高門”,卑庶之家稱“寒門”。這對擇師也有很大影響,在當時士大夫階層中就普遍存在著“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的心理。韓愈針對這種錯誤觀念,提出以“道”為師,“道”在即師在,是有進步意義的。

讀文通義

1、聽範讀,請同學們認真看課文,注意字音、句讀及語調。2、齊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句讀,讀得抑揚頓挫。

重點字音強調:

諛(yú)萇(cháng)聃(dān)郯(tán)

歟(yú)蟠(pán)經傳(zhuàn)貽(yí)

3、自由朗讀:請同學們自由朗讀課文,邊讀邊結合註釋嘗試翻譯文章大意,畫出不能理解的字、詞、句,小組討論解決或和老師一起探討解決。

預習檢測

(一)、虛詞

1.乎(重點)

(1)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介詞,相當於“於”,前一個是“在”的意思;後一個是“比”,表比較)

(2)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語氣助詞,表反問,譯為“嗎”)

(3)其皆出於此乎(語氣助詞,表揣測,譯為“嗎”或“吧”)

(4)嗟乎!師道之不傳了久矣(語氣助詞,表感嘆,與“嗟”連用,譯為“唉”)

2.而(複習鞏固)

(1)人非生而知之者(連詞,表承接)

(2)惑而不從師(連詞,錶轉折)

(3)吾從而師之(連詞,表承接)

(4)擇師而教之(連詞,表承接)

(5)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連詞,表並列)

(6)國小而大遺(連詞,錶轉折)

(7)則群聚而笑之(連詞,表修飾)

(8)如是而已(與“已”連用,表陳述語氣)

3.之

(1)古之學者必有師(助詞,的)

(2)人非生而知之者(代詞,指代知識、道理等)

(3)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助詞,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4)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助詞,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5)師道之不傳也久矣(助詞,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6)欲人之無惑也難矣(助詞,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7)聖人之所以為聖(代詞,指代這件事)

(8)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助詞,的;代詞,指代童子)

(9)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助詞,賓語前置的標誌)

(10)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代詞,這,這一類)

(11)郯子之徒(代詞,這,這一類)

(12)六藝經傳皆通習之(代詞,這,這一類)

(13)作師說以貽之(代詞,他,指代李蟠)

4.其(重點)

(1)其為惑也終不解矣(代詞,那些,指代疑難問題)

(2)其聞道也固先乎吾(代詞,他,指代“生乎吾前”者)

(3)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代詞,他的)

(4)其皆出於此乎(副詞,表揣測語氣,大概)

(5)其可怪也歟(副詞,與“也歟”配合表反問語氣,相當於“這不是??嗎?”)

5.於

(1)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介詞,比)

(2)而恥學於師(介詞,向)

(3)於其身也(介詞,對於)

(4)皆出於此乎(介詞,從)

(5)不拘於時(介詞,表被動,被)

6.也

(1)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句末語氣助詞,與“者”連用,表判斷)

(2)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句中語氣助詞,錶停頓)

(3)其為惑也終不解矣(句中語氣助詞,錶停頓)

(4)其可怪也歟(句末語氣助詞,與“歟”連用,加強語氣)

(二)、實詞

1.通假字

(1)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2)或師焉,或不焉

2.古今異義

(1)古之學者必有師

古義:求學的人

今義:指在學術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2)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古義:用來??的

今義:表因果關係的連詞

(3)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

古義:不一定

今義:用不著

(4)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

古義:無論

今義:沒有,常為否定副詞

(5)吾從而師之

古義:跟隨、而且

今義:表目的或結果的連詞

(6)今之眾人

古義:一般人

今義:眾多的人,大家

(7)國小而大遺

古義:小的方面學習

今義:指教育的一個階段,也指實施這種教育的機構

3.一詞多義

(1)師古之學者必有師(名詞,老師)

師道之不傳也久矣(動詞,從師求學)

吾從而師之(名詞的意動用法,以??為師)吾師道也(名詞作動詞,學習)

(2)傳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動詞,傳授)師道之不傳也久矣(動詞,流傳)

六藝經傳皆通習之(zhuàn,名詞,解釋經文的著作)

(3)道傳道受業解惑也(名詞,道理)

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有“風尚”的意思)道相似也(名詞,道德學問)

(4)惑惑之不解(名詞,疑難問題)

於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形容詞,糊塗)惑而不從師(動詞,遇到疑難問題)

4.詞類活用

(1)吾師道也(名詞作動詞,學習)

(2)吾從而師之(名詞的意動用法,以??為師)

(3)而恥學於師(形容詞的意動用法,以??為恥)

(4)孔子師郯子(名詞意動用法,以??為師)

(5)其下聖人也亦遠矣(名詞作動詞,低於)

(6)國小而大遺(形容詞作名詞,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7)吾未見其明也(形容詞作名詞,高明的地方)

(8)惑而不從師(形容詞作動詞,遇到疑難問題)

(9)是故聖益聖,愚益愚(形容詞作名詞,聖明的人、愚昧的人)

(10)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動詞使動用法,使??學習)

(三)、文言句式

1.判斷句

(1)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2)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2.省略句

(1)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之)

(2)吾從(之)而師之

3.賓語前置句

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

(四)、重點句子翻譯

1.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譯文:老師是傳授道理,教授學業,解釋疑難的人。

2.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

譯文:人不是生下來就懂得道理的,誰能沒有疑惑?

3.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

譯文:我學習的道理,哪裡計較他生年比我早還是晚呢?

4.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譯文:所以無論地位顯貴還是地位低下,無論年長還是年少,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師存在的地方。

5.是故,聖益聖,愚益愚。

譯文:所以聖人就更加聖明,愚人就更加愚昧

6.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惑師焉,惑不焉,國小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

譯文:文句不理解,疑惑不能解決,有的向老師學習,有的卻不向老師求教,小的方面學習,大的方面丟棄,我看不出他們有什麼明智的。

7.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

譯文:所以學生不一定不如老師,老師也不一定比學生強,聞知道理有先有後,技能學業各有專門研究,如此而已。

(五).文學常識

唐宋八大家:韓愈、柳宗元、蘇軾、蘇洵、蘇轍、歐陽修、王安石、曾鞏

六藝:《詩》《書》《禮》《易》《樂》《春秋》(亦稱“六經”)

作業

1.根據本節課的文言知識的梳理,總結並製作知識卡片。

2.背誦第一二自然段。

第二課時

一、新課匯入

在研究韓愈的《師說》之前,咱先說說老師,再談從師之道。從幼兒園到現在,大家一定接觸到很多的很多老師,那麼你心目中的老師是什麼樣子的呢?剛才大家暢談了自己心目中的老師,下面咱來共同瞭解一下韓愈對老師的定位以及他的從師之道。

二、品讀析文

附:《師說》文言文知識整理

一.通假字

1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受,通“授”,教授)

2或師焉,或不焉(不,通“否”,fǒu)

二、古今異義

(1)古之學者必有師

古義:求學的人;今義:指在學術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2)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古義:用來??的;今義:表因果關係的連詞

(3)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

古義:不一定;今義:用不著

(4)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

古義:無論;今義:沒有,常為否定副詞

(5)吾從而師之

古義:跟隨而且;今義:表目的或結果的連詞

(6)今之眾人

古義:一般人;今義:眾多的人,大家

(7)國小而大遺

古義:小的方面學習

今義:指教育的一個階段,也指實施這種教育的機構(常指與中學、大學相對的“國小”)

三、一詞多義

1師

①古之學者必有師(名詞,老師)

②師道之不傳也久矣(動詞,從師求學)

③吾從而師之(名詞的意動用法,以??為師)

④吾師道也(名詞作動詞,學習)

2.傳

①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動詞,傳授)

②師道之不傳也久矣(動詞,流傳)

③六藝經傳皆通習之(zhuàn,名詞,解釋經文的著作)

3.道

①傳道受業解惑也(名詞,道理)

②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有“風尚”的意思)

③道相似也(名詞,道德學問)

4.惑

①惑之不解(名詞,疑難問題)

②於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形容詞,糊塗)

③惑而不從師(動詞,遇到疑難問題)

5.乎

(1)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介詞,相當於“於”,前一個是“在”的意思;後一個是“比”,表比較)

(2)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語氣助詞,表反問,譯為“嗎”)

(3)其皆出於此乎(語氣助詞,表揣測,譯為“嗎”或“吧”)

(4)嗟乎!師道之不傳了久矣(語氣助詞,表感嘆,與“嗟”連用,譯為“唉”)

6.而

(1)人非生而知之者(連詞,表承接)

(2)惑而不從師(連詞,錶轉折)

(3)吾從而師之(連詞,表承接)

(4)擇師而教之(連詞,表承接)

(5)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連詞,表並列)

(6)國小而大遺(連詞,錶轉折)

(7)則群聚而笑之(連詞,表修飾)

(8)如是而已(與“已”連用,表陳述語氣)

7.之

(1)古之學者必有師(結構助詞,的)

(2)人非生而知之者(代詞,指代知識、道理等)

(3)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助詞,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4)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助詞,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5)師道之不傳也久矣(助詞,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6)欲人之無惑也難矣(助詞,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7)聖人之所以為聖(代詞,指代這件事)

(8)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助詞,的;代詞,指代童子)

(9)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助詞,賓語前置的標誌)

(10)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代詞,這,這一類)

(11)郯子之徒(代詞,這,這一類)

(12)六藝經傳皆通習之(音節助詞,起湊足音節的作用,不譯)

(13)作師說以貽之(代詞,他,指代李蟠)

8.其

(1)其為惑也終不解矣(代詞,那些,指代疑難問題)

(2)其聞道也固先乎吾(代詞,他,指代“生乎吾前”者)

(3)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代詞,他的)

(4)其皆出於此乎(副詞,表揣測語氣,大概)

(5)其可怪也歟(副詞,與“也歟”配合表反問語氣,相當於“這不是??嗎?”)

9.於

(1)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介詞,比)

(2)而恥學於師(介詞,向)

(3)於其身也(介詞,對於)

(4)皆出於此乎(介詞,從)

(5)不拘於時(介詞,表被動,被)

10.也

(1)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句末語氣助詞,與“者”連用,表判斷)

(2)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句中語氣助詞,錶停頓)

(3)其為惑也終不解矣(句中語氣助詞,錶停頓)

(4)其可怪也歟(句末語氣助詞,與“歟”連用,加強語氣)

四、詞類活用

(一)名詞的活用

1.名詞作狀語

則群聚而笑之(群,表動作的情態,成群)

2.名詞作動詞

①吾師道也(名詞作動詞,學習)

②其下聖人也亦遠矣(名詞作動詞,低於)

3.名詞的意動用法

①吾從而師之(名詞的意動用法,以??為師)

②孔子師郯子(名詞意動用法,以??為師)

(二)形容詞的活用

1.形容詞作名詞

①國小而大遺(形容詞作名詞,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②吾未見其明也(形容詞作名詞,高明的地方)

③是故聖益聖,愚益愚(形容詞作名詞,聖明的人、愚昧的人)

④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形容詞作名詞,疑惑的問題、糊塗的問題)⑤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形容詞作名詞,卑:卑賤的人、低下的人盛:勢盛位高的人)

2.形容詞作動詞

惑而不從師(形容詞作動詞,遇到疑難問題)

3.形容詞的意動用法

而恥學於師(形容詞的意動用法,以??為恥)

(三)動詞的使動用法

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習,使??學習)

五、文言句式

(一)判斷句

(1)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者,??也,表判斷)

(2)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也,表判斷)

(3)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非,表否定判斷)

(二)被動句

不拘於時(介詞“於”表被動)

(三)倒裝句

1.介賓結構後置句(狀語後置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