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校園>

楓橋夜泊原文、翻譯及賞析

校園 閱讀(2.46W)
楓橋夜泊原文、翻譯及賞析1

《楓橋夜泊》

楓橋夜泊原文、翻譯及賞析

作者:張繼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原文註釋】:

1、漁火:漁船上的燈火。

2、姑蘇:今江蘇省蘇州市。

3、寒山寺:蘇州楓橋附近的寺院。

  【翻譯譯文】:

明月西落秋霜滿天,幾聲烏啼山前;

江上漁火映紅楓樹,愁緒攪我難眠。

呵,蘇州城外那聞名海內的寒山寺;

夜半鐘聲,漫悠悠地飄到我的船邊。

  【賞析鑑賞】:

這是記敘夜泊楓橋的景象和感受的詩。首句寫所見(月落),所聞(烏啼),所感(霜滿天);二句描繪楓橋附近的景色和愁寂的心情;三、四句寫客船臥聽古剎鐘聲。平凡的橋,平凡的樹,平凡的水,平凡的寺,平凡的鐘,經過詩人藝術的再創造,就構成了一幅情味雋永幽靜誘人的江南水鄉的夜景圖,成為流傳古今的名作、名勝。此詩自從歐陽修說了三更不是打鐘時之後,議論頗多。其實寒山寺夜半鳴鐘卻是事實,直到宋化仍然。宋人孫覿的《過楓橋寺》詩:白首重來一夢中,青山不改舊時容。烏啼月落橋邊寺,倚枕猶聞半夜鍾。即可為證。張繼大概也以夜半鳴鐘為異,故有夜半鐘聲一句。今人或以為烏啼乃寒山寺以西有烏啼山,非指烏鴉啼叫。愁眠乃寒山寺以南的愁眠山,非指憂愁難眠。殊不知烏啼山與愁眠山,卻是因張繼詩而得名。孫覿的烏啼月落橋邊寺句中的烏啼,即是明顯指烏啼山。

楓橋夜泊原文、翻譯及賞析2

楓橋夜泊原文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唐代·張繼《楓橋夜泊》

譯文及註釋

譯文

月亮已落下烏鴉啼叫寒氣滿天,江邊楓樹與船上漁火,難抵我獨自傍愁而眠。

姑蘇城外那寒山古寺,半夜裡敲響的鐘聲傳到了我乘坐的客船。

註釋

楓橋:在今蘇州市閶門外。

夜泊:夜間把船停靠在岸邊。

烏啼:一說為烏鴉啼鳴,一說為烏啼鎮。

霜滿天:霜,不可能滿天,這個“霜”字應當體會作嚴寒;霜滿天,是空氣極冷的形象語。

江楓:一般解釋作“江邊楓樹”,江指吳淞江,源自太湖,流經上海,匯入長江,俗稱蘇州河。另外有人認為指“江村橋”和“楓橋”。“楓橋”在吳縣南門(閶闔門)外西郊,本名“封橋”,因張繼此詩而改為“楓橋”。

漁火:通常解釋,“魚火”就是漁船上的燈火;也有說法指“漁火”實際上就是一同打漁的夥伴。

對愁眠:伴愁眠之意,此句把江楓和漁火二詞擬人化。就是後世有不解詩的`人,懷疑江楓漁火怎麼能對愁眠,於是附會出一種講法,說愁眠是寒山寺對面的山名。

姑蘇:蘇州的別稱,因城西南有姑蘇山而得名。

寒山寺:在楓橋附近,始建於南朝梁代。相傳因唐代僧人寒山、拾得曾住此而得名。在今蘇州市西楓橋鎮。本名“妙利普明塔院”,又名楓橋寺;另一種說法,“寒山”乃泛指肅寒之山,非寺名。寺曾經數次重建,現在的寺宇,為太平天國以後新建。寺鐘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被日本人運走,下落不明。

夜半鐘聲:當今的佛寺(春節)半夜敲鐘,但當時有半夜敲鐘的習慣,也叫「無常鍾」或「分夜鍾」。宋朝大文豪歐陽修曾提出疑問表示:“詩人為了貪求好句,以至於道理說不通,這是作文章的毛病,如張繼詩句“夜半鐘聲到客船”,句子雖好,但那有三更半夜打鐘的道理?”可是經過許多人的實地查訪,才知蘇州和鄰近地區的佛寺,有打半夜鐘的風俗。

賞析

唐朝安史之亂後,張繼途經寒山寺時寫下這首羈旅詩。此詩精確而細膩地描述了一個客船夜泊者對江南深秋夜景的觀察和感受,勾畫了月落烏啼、霜天寒夜、江楓漁火、孤舟客子等景象,有景有情有聲有色。此外,這首詩也將作者羈旅之思,家國之憂,以及身處亂世尚無歸宿的顧慮充分地表現出來,是寫愁的代表作。全詩句句形象鮮明,可感可畫,句與句之間邏輯關係又非常清晰合理,內容曉暢易解。

這首七絕以一“愁”字統起。前二句意象密集:落月、啼烏、滿天霜、江楓、漁火、不眠人,造成一種意韻濃郁的審美情境。後兩句意象疏宕:城、寺、船、鐘聲,是一種空靈曠遠的意境。江畔秋夜漁火點點,羈旅客子臥聞靜夜鐘聲。所有景物的挑選都獨具慧眼:一靜一動、一明一暗、江邊岸上,景物的搭配與人物的心情達到了高度的默契與交融,共同形成了這個成為後世典範的藝術境界。

全詩抓住一個“愁”字展開。如果說“月落烏啼霜滿天”多少透示著悽清悲涼,那麼“江楓漁火”難道不給詩人一點光明與溫暖嗎?然而,“對愁眠”卻凸現在人們面前。旅途的孤獨、寂寞,牽起詩人的滿懷愁緒,更遇上殘月銜山、烏鴉悲啼,滿目寒霜灑遍江天,一個迷茫、悽清、寂寥的背景已經形成,奠定了全詩以“愁”為中心的基調。人在逆境中(從詩的字裡行間可以品味出來),最忌的是景物傷懷,詩人泊船於楓橋之下,本來心情就已悽惻,卻偏逢殘月。外出旅遊者(也許作者不是旅遊家)往往會對家人無限牽掛,可謂歸心似箭,盼望與家人團圓,然而,他卻客舟孤苦、愁懷難遣。殘月也許已給詩人一絲莫名的預示,更兼烏鴉悲鳴的不祥之兆!(聽到烏鴉啼叫,人們都會將其與不詳聯絡)滿天的飛霜又怎能不令詩人一陣陣心寒?

“江楓漁火對愁眠”。經霜後鮮紅似火的楓葉與漁船上星星點點的燈火,在霜天夜晚呈現出一種朦朧美,給這幅秋江月夜圖平添幾分悅目賞心的風姿,繪景已達到美得無瑕的境界!然而,作者著力渲染秋江月夜的美景時,筆束一頓便繪出一個“愁”字來。作者為什麼愁?有幾多愁?景愈美則情(愁)愈烈。詩人面對美景,卻沒有半點的歡樂,愁得輾轉反側,這是為什麼?我們回顧前文“月落”、“烏啼”、“霜滿天”,俗話說天黑怕鬼,詩人心中的“鬼”是什麼?是他的仕途得失、宦海沉浮?還是家事索懷、親朋離散?詩中沒說,不得而知。但詩人無心欣賞夜景、孤獨難眠,我們不難想象他心中之愁。鬱結難抒,確實不是言語說得清的。從他害怕烏啼,我們可以覺察他心中一定有什麼事(或人)令他擔心,以至烏鴉的啼叫聲也令他心煩意亂。霜,是詩人描繪的這幅秋江月夜圖的組成部分。玉屑般的飛霜給人一種素雅高潔的美感,然而和“烏啼”“愁眠”聯絡起來理解,這霜就有點“不妙”了。既然詩人聽到烏啼已感意亂,那麼飛霜豈不是令他心寒嗎?意亂心煩自是他“愁眠”之因了。“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夜,靜得可怕,靜得令人難以入睡。

詩的前幅佈景密度很大,十四個字寫了六種景象,後幅卻特別疏朗,兩句詩只寫了一件事:臥聞山寺夜鍾。這是因為,詩人在楓橋夜泊中所得到的最鮮明深刻、最具詩意美的感覺印象,就是這寒山寺的夜半鐘聲。月落烏啼、霜天寒夜、江楓漁火、孤舟客子等景象,固然已從各方面顯示出楓橋夜泊的特徵,但還不足以盡傳它的神韻。在暗夜中,人的聽覺升居為對外界事物景象感受的首位。而靜夜鐘聲,給予人的印象又特別強烈。這樣,“夜半鐘聲”就不但襯托出了夜的靜謐,而且揭示了夜的深永和清寥,而詩人臥聽疏鍾時的種種難以言傳的感受也就盡在不言中了。

《楓橋夜泊》是一首情與景交織在一起的古詩,全詩除了“對愁眠”外,其餘都是刻意繪景。它不是直抒胸臆,而是通過描繪秋江月夜的美景,間接而自然地把詩人旅途寂寞的鬱結愁思寄託於景物而抒發出來。欲抒情,先繪景,情隨景發,是這首古詩顯著的藝術特點。由此可見,在借景抒情的古詩中,作者的情感是通過所描繪的景物來抒發的。在教學這類古詩時,我們既要欣賞作者描繪的景物,更重要的是理解他憑藉景物巧妙抒情的技巧,這樣才能真正地讀懂了古詩。

楓橋夜泊原文、翻譯及賞析3

《楓橋夜泊》賞析竇鳳才

楓橋夜泊——[唐] 張繼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註釋】

泊,停船靠岸。

漁火,打魚的人點的燈火。對,這裡有“伴”的意思。

姑蘇,蘇州的古稱。寒山寺:在蘇州西郊楓矯之側,相傳唐僧寒山,拾得曾居此。故名。

【簡析】

張繼,南陽(今屬河南)人,生卒年不詳,約住開元至大曆末年之間以鹽鐵判官、檢校祠郎員外郎,卒於洪州(今江西南昌)。

在這首詩中,詩人張繼精確而細膩地寫出了一個客船夜泊者對江南深秋夜景的觀察和感受,有景有情有聲有色*,使人從有限的畫面中獲得悠長的韻味和無窮的美感。這首詩句句形象鮮明,可感可畫,句與句之間邏輯關係又非常清晰合理,內容曉暢易解,所以任何人讀這首詩都不難成誦,並且愈是反覆吟詠,便會愈益感到它蘊含豐厚,詩意濃郁。

“月落烏啼霜滿天”,這是詩人夜泊時所見,點明瞭時間是深夜,季節是晚秋。在江南秋夜的漫漫寂靜之中,偶有烏鴉啼叫劃破夜空,反而使周圍的氣氛顯得更加寧謐深沉。整個一句,月落寫所見,烏啼寫所聞,霜滿天寫所感,層次分明地體現出一個先後承接的時間過程和感覺過程。而這一切,又都和諧地統一於水鄉秋夜的幽寂清冷氛圍和羈旅者的孤孑清寥感受中。從這裡可以看出詩人運思的細密。

第二句點出詩人夜宿於客舟,是切題之句。原來,在停泊於岸邊的客舟中過夜的詩人,其實一直不曾入寐。月落、烏啼、秋霜滿天,這是他對遠處景物的感受,而江楓和漁火,則是他對近處景物的觀察。讀這兩句,重要的是體會其中包含一著的時間過程。從欣賞遠景到留心近景,從倚窗不寐到帶愁而眠,無疑過去了一段相當長的時間。這兩句詩所寫的,實際上就是詩人勉強睡下去以後依然輾轉反側難以入寐時,對於方才觀察所得的記憶與想象。詩人運用由遠而近、由虛及實的手法,把讀者的注意力集中到他寄居的這條客船上,集中到他這個帶著愁緒夜不能寐的羈旅者身上。所謂“江楓漁火對愁眠”,也就是使懷著憂愁的客船夜泊者對著船外的江楓漁火而眠。

也許有人會問:詩人到底有什麼憂愁呢?這首詩並沒有回答。這正是中國詩的一個特點,它無論是寫愁還是寫樂,著力的是寫出一種情緒,一種氛圍,一種色*彩和調子,而不是寫出它的事實,或探討它的原因。事實上短小到僅有四句二十八字的絕句,本來也不可能講清事實和原因,詩的揚長避短,便形成了中國詩重抒情的特質。

詩的後兩句,是用作者在客艙中的所聞所想,進一步襯托自己的孤寂。在萬籟俱寂之中,詩人忽然聽到遠遠地傳來了鐘聲,那悠揚、舒緩、飄渺的鐘聲在夜空中迴盪著,於是他猛地想起,著名的寒山寺就在近旁,這鐘聲一定是從那裡傳出來的。彷彿撞鐘,清音激越,難免會使詩人想到人生逆旅中的種種境遇和遭際。這一點,詩中沒有明寫,給讀者留下了豐富想像的餘地。

二零零八年九月十三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