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校園>

易中天品三國現代觀後感

校園 閱讀(3.14W)

三國一直都是同學們非常好奇的一段歷史,無論如何三國的人物和事蹟都是大家最為熟悉的,自然也會有不同的感受。下面是小編為您整理的關於易中天品三國的觀後感,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易中天品三國現代觀後感

  易中天品三國觀後感篇一

易中天品三國,之所以如此之受捧,關鍵在於他用現代人的語言來表達三國時期任務的思想,使觀看者產生近距離的親切感。比如“周瑜這個人,就是個大帥哥,小喬當然喜歡他”還有“曹操生來就好色”等讓觀眾一下子覺得古代這些縱橫殺場的英雄人物和自己身邊的某某某很相似。再有就是現在人缺乏生活的樂趣,被生活所壓迫的感覺在嚴肅的科教頻道居然找到解決的樂趣,很是驚奇和不解,再次關注也就不足為奇了。

  易中天品三國觀後感篇二

“白家講壇”欄目近日推出“易中天品三國”,從小對“三國”不很瞭解也不喜歡的我居然也被深深地吸引住了,讓我下定決心去一睹《三國演義》和《三國志》。

易中天先生的語言非常的幽默,他將一些現代詞套用到古代人的身上,如“垃圾股”“績優股”“帥哥”等,讓我覺得“三國”並非是一大堆煩人的“文言文”,而是淺顯易懂,生動形象的。這是吸引我的其中之一。

還有易中天先生的語言是調侃的。當他講到劉備、關羽、張飛“寢則同床”時,猜測“他們的太太在哪裡”。有學者說他不學術,但是易中天迴應道:““他們的太太在哪裡”是句學術上的評論,調侃也是做學問的方式,如果沒有調侃,下面的人都走光了。

易中天先生還善用肢體語言,他在節目中曾侵親身示範三國中的“坐姿”和“跪姿”以及每一個姿勢的作用。我想有哪一個老師或講師會在課堂或講堂上這樣做呢?這是我非常佩服他的,也是我被他所吸引的最重要的原因。

  易中天品三國觀後感篇三

★為將

1、要聽得進勸

關羽失荊州、馬謖失街亭,其實他們都是有機會不犯錯誤的。但是面對別人的忠言逆耳,他們同樣選擇了視而不見。回過頭來讀歷史,不光是三國,其實很多歷史關鍵時刻,謀士們給出的主意都是正確的,如果都被當時的領導採納了,也許歷史就得重寫了。

2、戰略上藐視對手戰術上重視對手

如果你覺得自己還有兩把刷子,那麼能成為你對手的人,也肯定不都是吃屎的。這方面最典型的就是關羽,打了那麼多年仗,孫權是什麼人你不知道?他怎麼可能派個書呆子接替呂蒙,那是打仗又不是選作協主席,你可以從心眼裡瞧不上陸遜,但打仗不是你瞧不上他他自己就跑了。尤其是身處要位的人,居安思危很重要。

3、出將入相固然好功高震主很難辦

這個是老生常談的問題了,從古至今歷朝歷代都有相似的問題。三國裡邊陸遜、諸葛亮都是比較典型的。諸葛亮運氣好攤上個無能之主,震了也就震了;陸遜就沒那麼幸運了,很快被“拿下”,“鳥盡弓藏兔死狗烹”的例子中國歷史上多了去了,最後吃虧的基本都是功臣,這方面做的比較好的是張良,我能幹的事幹的差不多了,我主動辭官歸隱。當然不是所有人都能在拼死拼活幫忙打完江山之後,面對近在咫尺的榮華富貴能夠做到一刀兩斷、辭官歸隱。所以有那麼一句話——捨得捨得,沒有舍就沒有得。

★為相

1、可以有傲骨,但絕對不能有傲氣

這點主要是文人身上,好像中國古代文人大都挺有傲氣的,“清高氣傲”簡直就是中國文人的代名詞,孔融、楊修都死在這高傲上了。每個人都有優點和不足,楊修和孔融可能文采不錯,但是讓你領兵打仗行嗎?所以人貴在有自知之明,而這兩人不,恨不說話都帶著“反諷”的語氣,再寬容的君主也有受不了的時候,最後吃虧的還是自己。

說到清高多說兩句,諸葛亮之所以被後世幾近神話,也跟中國古代文人的`風氣有關。中國文人兩個特點——一個是確實想出來做事,但同時又非常清高。所以像諸葛亮那樣被領導一請二請三請請出來的,既滿足了清高的虛榮心理又能做事,這是很多文人夢寐以求的結果,諸葛亮被後世神話般的推崇,這個原因恐怕佔很大的比例。但這諸葛亮畢竟是少數,中國五千年曆史上才出一個能“猥自枉屈”三請的劉備嘛。假如他不來請你怎麼辦?

至於傲氣,以前我特不理解李白,覺得按照中國古代“學而優則仕”的傳統,以李白的詩文才華,就算不能像王安石那樣當個宰相、至少也能混個刺史噹噹吧,怎麼能天天在長安城內外“喝酒買醉”呢。現在好像明白了,李白的性格跟楊修、孔融差不多,人太狂傲了成不了大事。

2、剛柔並濟

有原則是好事,依法治國嘛,我認為不是原則問題,沒必要錙銖必較。“寧折不彎”話雖如此,但是水至清則無魚,張昭對孫權、諸葛亮對劉禪這方面這個度把握的就不是特別好,尤其是張昭,過於剛烈可能也是他沒能做成宰相的一個很重要原因。這方面我感覺周恩來做的就比較好。

★為帥

1、做事要從一而終

曹操孫權包括劉備,其實年輕的時候都是比較有正事的,但是到了晚年可能戰功卓著了、可能習慣被吹捧了,感覺不像年輕時候那麼謙虛謹慎了、比如孫權逼死陸遜、曹操殺崔琰那些,以他們的聰明似乎不應該犯那麼愚蠢的錯誤,所以人吶,什麼時候得意可以,但不能忘形。

回到現在,很多人一開始走進政壇步入官場的時候,都是懷著一顆憂國憂民的心,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包括陳、陳他們也不會說我從政就準備撈錢,然後後半生在監獄裡度過,也不會這麼想的。所以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把好的開始堅持到最後,是成功的另一半。

2、懂得駕馭人才

曹操、劉備、孫權在用人方面都有自己的獨到之處,人才的在創業過程中的作用確實不可或缺,孫權這方面就比較有領袖素質,孫權打仗比周瑜強嗎?不見得;孫權謀略比魯肅深遠嗎?也不見得。就像後世那個段子——劉邦文不及蕭何、武不及韓信、謀不及張良,但就是能把這些人攏到自己身邊為自己所用。

三國後幾百年,魏百策曾和唐太宗談到用人的時候總結的一句話就非常經典:“開國之臣,但凡有一技之長便可用之,而治世之臣,則必須德才兼備”。人都有缺點,關鍵是如何揚長避短。當然要是能同時德才兼備,那就更好了。

3、優柔寡斷是大忌

當然作為領袖也不能什麼都不知道就指著別人出主意,不能瞻前顧後前怕狼後怕虎,“這樣也不行,那樣也夠嗆”這是最忌諱的,真到需要拍板的時候你得能當斷則斷,並承擔這個決斷帶來的責任和後果。要不當領導也太輕鬆了。

★治國

1、謹防禍起蕭牆

團結的重要性不用說了,兩千年前孔子就有:“吾恐季孫之憂,不在顓臾,而在蕭牆之內也。”這方面東吳前期就做的相對比較好,比如魯肅周瑜雖然在“連劉”與否問題上政見不同,但不會因此心生嫉恨。蜀國這方面就差一些,諸葛亮死後魏延和楊儀馬上窩裡鬥,即傷和氣又傷士氣,最後傷了蜀國的元氣,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