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校園>

會考語文歸類複習資料有哪些

校園 閱讀(3.27W)

會考,全稱為初中學業水平考試。是檢測國中在校生是否達到國中學業水平的水平性考試和建立在九年義務教育基礎上的高中選拔性考試。會考語文歸類複習資料有哪些,我們來看看。

會考語文歸類複習資料有哪些

  會考語文歸類複習資料有哪些(一)

《春望》 杜甫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知識點歸納:

1、借花鳥表達憂國憂民之情的詩句: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2、作者思念家鄉的詩句: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3、言明春望所見的詩句是: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4、運用對比的手法,表達詩人憂國思家的詩句是: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5、“破”、“深”寫出了怎樣悽慘的景象?

答:“破”描繪了國都被佔,城池破敗,殘牆斷壁的景象;“深”描繪出了草木繁密而又荒蕪,人民離散無人整治的景象,刻畫了詩人痛苦的心情。寫出了國都淪陷、城池破敗、殘垣斷壁、雜草叢生、人煙稀少的冷寂荒蕪的景象。

6、杜甫詩有詩史之稱,本詩折射出怎樣的歷史事件?抒發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答:安史之亂,表現了憂國思家、感時傷壞之情。

7、情景交融在頷聯中得到了完美的體現,試加以賞析。

答:花鳥本是怡人之景,而詩人見之而泣,聞之愈悲,可見時局的不幸,這裡詩人將悲情融於樂景,更加重了悲的抒情色彩

8、“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是千古傳誦的名句,你知道為什麼嗎?

答:這兩句真切地表現了戰亂中人們思念親人、盼望得到親人訊息的心情,能引起人們的共鳴。“連三月”寫戰禍之長;“抵萬金”言家書難的。

9、末句“不勝簪”這一細節有怎樣的作用?

答:強烈地表現了詩人憂國思親之情。

本詩的前四句寫景,所寫內容均統在一個“恨”字中;後四句抒懷,一個“搔”的動作(細節)將一位白髮稀疏、孤立於長安城頭的老詩人形象刻畫得栩栩如生。

  會考語文歸類複習資料有哪些(二)

《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

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

知識點歸納:

1、假設東吳美女的命運表現東吳失敗後的屈辱;寫出了周瑜獲勝純屬於偶然的機遇的句子;含機遇造人的哲理的`詩句是: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

2、詩中評述的是哪一歷史事件?(赤壁之戰)周郎指(周瑜),二喬分別是(孫策、周瑜的妻子大喬小喬)。

3、本詩構思別出心裁,請結合詩句內容作具體分析。(最後後兩句詩的妙處?)

答:A、此詩借一件古物“折戟”興起對歷史的慨嘆,以兩個美女象徵國家的命運,以小見大,巧妙自然。B、3、4句,詩人未從正面去評論這次戰爭勝敗的原因,而是提出了一個與事實相反的假設,從而抒發了對歷史的感慨,角度新穎,思路奇特。

4、全詩最精彩的是久為人們傳誦的末二句,這二句議論感慨抒發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答:這二句曲折地反映出他的抑鬱不平和豪爽胸襟。詩人慨嘆歷史上英雄成名的機遇,是因為他自己生不逢時,有政治軍事才能而不得一展。它還有一層意思:只要有機遇,相信自己總會有作為。

5、有人認為這首詩的第四句可改為“國破人亡在此朝”,你怎麼看?

若改為“國破人亡在此朝”意思自然沒錯,但一點詩味也沒有了。杜牧運用“銅雀春深鎖二喬”這一富於形象性的詩句,即小見大,正是此詩藝術處理上獨特的成功之處。

  會考語文歸類複習資料有哪些(三)

讀孟嘗君傳

1.作者: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號半山,小字獾郎,封荊國公,又稱王荊公,世稱臨川先生。撫州臨川人(現為撫州東鄉縣上池裡洋村),北宋傑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死後諡號“文”。

他出生在一個小官吏家庭。父益,字損之,曾為臨江軍判官,一生在南北各地做了幾任州縣官。安石少好讀書,記憶力強,受到較好的教育。

1042年(慶曆二年)登楊鎮榜進士第四名,先後任淮南判官、鄞縣知縣、舒州通判、常州知州、提點江東刑獄等地方的官吏。1067年(治平四年)神宗初即位,詔安石知江寧府,旋召為翰林學士。1069年(熙寧二年)提為參知政事,從熙寧三年起,兩度任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推行新法。熙寧九年罷相後,隱居,病死於江寧(今江蘇省南京市)鐘山,諡文。被列寧譽為是“中國十一世紀改革家”。宋神宗時宰相。創新法,改革舊政,世稱王荊公。

文學上的主要成就在詩方面,詞作不多,但其詞能夠“一洗五代舊習”,境界醒豁。今傳《臨川先生文集》、《王文公文集》。

2.戰國末期,各諸侯國貴族為了維護岌岌可危的統治地位,竭力網羅人才,以擴大自己的勢力,而社會上的“士”(包括學士、策士、方士或術士以及食客)也企圖依靠權貴獲得錦衣玉食,因此養“士”之風盛行。當時,以養“土”著稱的有齊國的孟嘗君、趙國的平原君、魏國的信陵君和楚國的春申君,後人稱為“戰國四公子”。

3.文意:本文駁斥“孟嘗君能得士”這一傳統說法,首先擺出這一論點,接著寫出這一論點的兩個依據。一個是“士以故歸之”,這是概括地說;一個是“而卒賴其力以脫於虎豹之秦”,這是從具體事例說。

然後筆鋒一轉,用“嗟呼”慨嘆孟嘗君只是“雞鳴狗盜之雄”,不是真正得士。這一論點提出,主要是把“雞鳴狗盜”排除在“士”之外,再從得一士可以“南面而制秦”(只是設想)否定“雞鳴狗盜之力”。最後以推理方式更進一層說明了孟嘗君不能得士的原因。

重點語句翻譯:

1.卒賴其力以脫於虎豹之秦

譯:終於依靠他們的力量,從像虎豹一樣凶狠的秦國逃脫出來。

2.特雞鳴狗盜之雄耳

譯:只不過是雞鳴狗盜的首領罷了。

3.豈足以言得士!

譯:哪裡說得上是得到了賢士呢?

4.擅齊之強

譯:擁有齊國的強大國力。

5.南面而制秦

譯:南面稱王制服秦國。

6.夫雞鳴狗盜之出其門

譯:雞鳴狗盜一類人在他門下。

原文解答:

1.對於孟嘗君,世人有什麼傳統觀念?世皆稱孟嘗君能得士。

2.作者把孟嘗君門下的“士人”稱作什麼?雞鳴狗盜。

3.作者心目中的“士”應是怎樣的?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

4.“士之所以不至”的原因是什麼?夫雞鳴狗盜之出其門,此士之所以不至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