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校園>

《孝經》讀後感[精華]

校園 閱讀(1.08W)

讀完一本書以後,相信大家都增長了不少見聞,需要寫一篇讀後感好好地作記錄了。千萬不能認為讀後感隨便應付就可以,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孝經》讀後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孝經》讀後感[精華]

《孝經》讀後感1

中國有句古話叫“百善孝為先” ,它充分強調了孝的重要性。尊敬兄長、孝順 父母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 《孝經》是儒家思想在“孝”上的一部經典著作, 它集中體現了古代先賢們對“孝”的解讀及重視。

孔子曾說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孝乃一切道德的根本,若一 個人連最基本的孝順父母都做不到, 那麼這個人在其他方面的品德也好不到哪裡 去。論語中有那麼一段話,有子曰: “其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 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 與!”大概意思是說:一個人的為人,孝順父母,敬愛兄長,卻喜歡冒犯官長, 這種人很少;不喜歡冒犯官長,卻喜歡造反作亂,這種人從未有過。君子致力於 根本,根本確立了,做人的正確原則就會形成。孝悌這個東西,大概就是仁道的 根本吧。從中可見“孝”在一個人的德行品質的培養中所起的基本作用。

若一個 人連孝順父母都做不到,那麼何談其它的美德,整個社會更會處於一個混亂的境 況。 那麼何為“孝”呢?《孝經》中的“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 始也。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夫孝,始於事親,中於事 君,終於立身”便是孔子對“孝“的一種理解。母親懷胎十月,並辛勤勞動撫養 我們成人,我們該懂得感恩,而愛惜自己的`身體是我們回報父母恩情最基本的方 面。在學校要努力學習不辜負父母親對我們的期望,長大後更要好好工作,承擔 起家庭重任,這便是一個人從出生至死去所需擔負的家庭責任吧。在中國傳統認 識中,讓父母住好吃好便是對父母的孝順了。久而久之,整個社會逐漸形成那麼 一種風氣,即把子女給父母物質上的滿足與是否孝順搭上勾。

有些人認為只要多 給父母些養老費就是孝順了, 他們往往一年到頭都在外面拼命掙錢而很少有時間 回家看看爸媽。雖然我並不否認它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子女對父母的孝心,但我 也認為不能只片面的強調經濟上的滿足。父母含辛茹苦地撫育我們,但他們並不 要求我們回報多少,有時候他們只希望我們能坐下好好地陪他們說說話。而習慣 於快節奏生活的現代人來說,他們往往會忽視對老年人精神上的關心,只知道定 時地寄錢給父母而不記得打打電話問候一下,這其實有點本末倒置了。多多地與 父母交流交流,陪父母走走看看,其實父母親會更欣慰。聯歡晚會上的一首“常 回家看看”道出了天下多少父母的心願啊。 自有記憶以來我便討厭參加喪禮,並不是說那裡的氣氛有多沉悶悲傷,只是 覺得整個儀式過於虛假。人活著時不懂得如何善待之,等親人走了才在那裡哭哭 啼啼未免可笑。當然我不是說中國傳統喪禮該被取消,而是子女應該分清何為重 何為輕。喪禮上人們大聲敬酒、熙熙攘攘,活像是在辦喜酒,縱然在守靈時的哭 唱也顯得那樣勉強突兀。我不知道這種形式對活著的人來說有多少意義,但親人 已去再怎麼做樣也於事無補了。

當一家人在其父母死後大辦其喪禮時,人們總說 些“啊,某某人多孝順…”之類的話,我不禁納罕難道這個社會對於孝順的定義 竟降低到這種程度了嗎?喪禮畢竟是做給活人看的, 所以但凡親人在世時對他們 好才是真正的孝。那麼做到何種程度上才能叫“好”呢?這其實是個挺難回答的 “色難, 問題,每個人的心中自有一套標準。子夏曾問到何為“孝”,孔子回答道; 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後孝乎?”這裡是個反問句,即有 事情時做子弟的年輕人效勞, 有酒食, 讓給父老享用, 做到這些方面就算孝了嗎? 其實在父母面前保持敬愛和悅的容色最難。

驀然回想,這句話真的非常正確。平 常我們都在學校裡,只是逢年過節才回家,但即便是這樣,在家裡的短暫時間裡 我們也往往因受不了父母親的嘮叨關切而耐煩不已,有時還會頂幾句,更有甚者 便會甩臉子給父母看。我們的一句無心之說可能會令父母難過很久,所以在我們 對父母的嘮叨露出不耐之情時想想父母的心情吧,畢竟他們的出發點是好的。

《孝經》讀後感2

中國的孝文化源遠流長,自古以來,孝道一向是中華民族的基本價值觀,關乎中國人的精神生活。孝指子女對父母應盡的義務,是傳統美德。至春秋時期,儒家學派創始人孔子系統地論述孝道。

《孝經》中,子曰:”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人之行,莫大於孝”;”教民親愛,莫善於孝”;”夫孝,德之本也”。孝順父母,是天經地義的法則,是應當身體力行的。誠然,儒家孝道也有時代侷限性的陳舊觀念,夾雜封建性的糟粕,比如”父為子綱”、”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不孝有三,無後為大”,、”三年之喪”,均已過時,應毫不吝惜地拋棄或予以批判。

《孝經》在中國思想史上有著不容忽視的地位,異常是西漢統治者宣揚“以孝治天下”之後,在漫長的封建社會裡,它成為人們修養的必讀書目之一。《孝經》,是古代的聖人孔子的學生曾子所著,它是儒家經典著作中專門談“孝”的一部著作。《孝經》一共有十八章,每一章都是經典。第一章為開宗明義章,是全文的主旨:“夫孝,德之本也,孝之所由生也。”“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夫孝,始於事親,中於事君,最終立身。”短短33個字就總結了孝之始,孝之終。第二章至第六章分別為天子章、諸侯章、卿大夫章、士章和庶人章,規定了不一樣地位的人的孝道標準。第七章為三才章,強調了孝的地位和作用:“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經,而民是則之;則天之明,因地之利,以利天下,是以其教不肅而成,其政不嚴而治。”

第八章為孝治章,講聖明的君王如何以孝治天下。第九章為聖治章,講聖人如何用孝道教化百姓。第十章為紀孝行章,講孝子應如何孝敬父母。第十一章為五刑章,講不孝為諸罪之首。第十二章為廣要道章,講孝為什麼是重要的道理。第十三章為廣至德章,講孝為什麼是最高的德行。第十四章為廣揚名章,講孝道與揚名後世的關係。第十五章為諫諍章,講父母有了過錯孝子應當怎樣辦。第十六章為感應章,講孝道與神明的'關係,孝道到達極點就能夠感應神明。第十七章為事君章,講孝子與事君的關係,孝子事上,“進思盡忠,退思補過”。第十八章為喪親章,講父母去世孝子應當怎樣辦。《孝經》,短短十八章,卻蘊含著深刻的道理。孝道上至諸侯、天子,下到黎民百姓無一不是要遵守孝道的。《孝經》,它不僅僅能教我們學會孝,還有教我們要效法天地,自然和萬物!

孝就是人的道德的根本。如果一個人沒有了孝道他就不能算是一個人!孝敬父母最重要的,也是最基層的條件就是聽他們的話,只要他們說的是對的,就必須要照著去做,因為些話對我們多多少少都是有好處的。所謂“孝順”,並不是必須順從。孔夫子在《孝經》中告訴我們:孝,不是做樣貌,而是發自內心的對長輩真摯的感情,不是盲目聽從,而是在長輩有所失誤的時候,也能提出適當的提議,不是隻孝敬家裡的長輩,而是愛己及人,愛吾老以及人之老。樣,能做到由孝及愛,上愛下孝,溫暖人間,和諧統一。

百善孝為先,所以我們無論處在什麼環境下,都要記得關心自我的親友,多為父母做一些自我力所能及的事情,對自我的親戚及新老朋友多點問候,多點聯絡,即使是遠在異鄉的他們,其實距離我們並不遙遠,同時也使彼此間關愛與溫情傳得更遠,使我們更加熱愛生活。

子曰:“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所以,我們要抓緊時間去關心、孝敬自我的父母,不要等他們年老體衰的時候,去哭泣去後悔。父母生我們已是大恩大德,我們已經永生難報了,只能在有生之年好好孝敬他們。

傳統中國文化在某種意義上,可稱為孝的文化。古人以孝治天下,孝,無論在家還是在國中都是核心。孝的觀念是對中國乃至華人世界影響最為深重的倫理道德,是中華文化的核心價值之一。作文

《孝經》讀後感3

中國的孝文化源遠流長,自古以來,孝道一直是中華民族的基本價值觀,關乎中國人的精神生活。孝指子女對父母應盡的義務,是傳統美德。至春秋時期,儒家學派創始人孔子系統地論述孝道。

《孝經》中,子曰:"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人之行,莫大於孝";"教民親愛,莫善於孝";"夫孝,德之本也"。孝順父母,是天經地義的法則,是應該身體力行的。誠然,儒家孝道也有時代侷限性的陳舊觀念,夾雜封建性的糟粕,比如"父為子綱"、"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不孝有三,無後為大",、"三年之喪",均已過時,應毫不吝惜地拋棄或予以批判。

《孝經》在中國思想史上有著不容忽視的地位,特別是西漢統治者宣揚“以孝治天下”之後,在漫長的封建社會裡,它成為人們修養的必讀書目之一。《孝經》,是古代的聖人孔子的學生曾子所著,它是儒家經典著作中專門談“孝”的一部著作。《孝經》一共有十八章,每一章都是經典。第一章為開宗明義章,是全文的'主旨:“夫孝,德之本也,孝之所由生也。”“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夫孝,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短短33個字就總結了孝之始,孝之終。第二章至第六章分別為天子章、諸侯章、卿大夫章、士章和庶人章,規定了不同地位的人的孝道標準。第七章為三才章,強調了孝的地位和作用:“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經,而民是則之;則天之明,因地之利,以利天下,是以其教不肅而成,其政不嚴而治。”第八章為孝治章,講聖明的君王如何以孝治天下。第九章為聖治章,講聖人如何用孝道教化百姓。第十章為紀孝行章,講孝子應如何孝敬父母。第十一章為五刑章,講不孝為諸罪之首。第十二章為廣要道章,講孝為什麼是重要的道理。第十三章為廣至德章,講孝為什麼是最高的德行。第十四章為廣揚名章,講孝道與揚名後世的關係。第十五章為諫諍章,講父母有了過錯孝子應該怎麼辦。第十六章為感應章,講孝道與神明的關係,孝道達到極點就可以感應神明。第十七章為事君章,講孝子與事君的關係,孝子事上,“進思盡忠,退思補過”。第十八章為喪親章,講父母去世孝子應該怎麼辦。《孝經》,短短十八章,卻蘊含著深刻的道理。孝道上至諸侯、天子,下到黎民百姓無一不是要遵守孝道的。《孝經》,它不僅能教我們學會孝,還有教我們要效法天地,自然和萬物!

孝就是人的道德的根本。如果一個人沒有了孝道他就不能算是一個人!孝敬父母最重要的,也是最基層的條件就是聽他們的話,只要他們說的是對的,就一定要照著去做,因為這些話對我們多多少少都是有好處的。所謂“孝順”,並不是必須順從。孔夫子在《孝經》中告訴我們:孝,不是做樣子,而是發自內心的對長輩真摯的感情,不是盲目聽從,而是在長輩有所失誤的時候,也能提出適當的建議,不是隻孝敬家裡的長輩,而是愛己及人,愛吾老以及人之老。這樣,能做到由孝及愛,上愛下孝,溫暖人間,和諧統一。

百善孝為先,所以我們無論處在什麼環境下,都要記得關心自己的親友,多為父母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對自己的親戚及新老朋友多點問候,多點聯絡,即使是遠在異鄉的他們,其實距離我們並不遙遠,同時也使彼此間關愛與溫情傳得更遠,使我們更加熱愛生活。

子曰:“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所以,我們要抓緊時間去關心、孝敬自己的父母,不要等他們年老體衰的時候,去哭泣去後悔。父母生我們已是大恩大德,我們已經永生難報了,只能在有生之年好好孝敬他們。

傳統中國文化在某種意義上,可稱為孝的文化。古人以孝治天下,孝,無論在家還是在國中都是核心。孝的觀念是對中國乃至華人世界影響最為深重的倫理道德,是中華文化的核心價值之一。作文

《孝經》讀後感4

孝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我們用畢生經歷去完成的使命。百善孝為先,它是我們對父母最真切的報答,對體會愛的一種最樸實的表現。孝心無價,唯在心靈深處才能感觸。

“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夫孝,始於事君,中於事君,終於立身。”孝,五千年一脈相承,無論中國的體制怎樣的變幻,中國人民歷經了多少的磨難,孝道,依然是中華民族的結晶,當我們呱呱墜地來到這個世間時,註定我們將來要承擔這份責任。我們無法體會母親在一天天衰老,從黑髮到白髮,從緊俏的面板到漸漸變得粗糙的臉,歲月將這份見證深深地刻在他們的臉上。

有人說:當我們長大成人後,我們將不再需要父母,甚至會認為他們很煩。有時候看看這個紙醉金迷、燈紅酒綠的社會,你很難再想起家中年邁的父母,他們盼望著子女能早點回家,可是他們的子女卻不知在哪裡徹夜狂歡,古人中的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被忽略了,揚名後世彰顯父母也被遺忘了,只有個人主義的安逸和享樂,以及人與人之間的爾虞我詐和對生活的得過且過。有時候我總是看著這個有著林立的高樓大廈和寬敞的縱橫馬路的城市發呆,總是在發問自己:這個社會究竟是進步了,還是退步了?有人說,等我有錢了,我要大把大把的錢塞給爸爸媽媽,讓老人家坐在錢堆兒上隨便花;等我有時間了,我就帶著爸爸媽媽,游完國內,遊國外,讓爸爸媽媽在有生之年瀟灑個痛快!其實這樣想是不對的`,等你把錢掙到手的時候,爸爸媽媽的牙還能咬得動那些好吃的嗎?等你有時間了,想帶著爸爸媽媽去周遊世界,他們還能上得去飛機嗎?父母要那麼多的錢幹什麼呢?他們吃不了多少,也穿不了什麼,他所缺的應該是與子女們其樂融融的相處!他們所缺的是在他們難於動身時的一個代步,在他口渴時的一杯清茶,在他寂寞時候的陪伴,在他生病時的一次次問候,兒女在外再忙,也能抽出時間每週按時和父母聚在一起……這些都是老人內心所渴望的!父親節的時候你給爸買條魚,工作再忙,你也要親自給送去,爸會樂得嘴都合不上的;母親節的時候,你給媽買一雙襪子,親自給媽穿上,她眼睛裡也會含著淚的……實在抽不出時間回家的,咱就每天,或者最少三天給爸媽去個電話,問問好,拉拉家常。父母不求別的,就希望年老時子女能惦記著……有一些事情,當我們年輕的時候,無法懂得。當我們懂得的時候,已不再年輕。世上有些東西可以彌補,有些東西永無彌補。

“孝”是稍縱即逝的眷戀,“孝”是無法重現的幸福,“孝”是一失足成千古恨的往事,“孝”是生命與生命交接處的鏈條,一旦斷裂,永無連線。趕快為你的父母盡一份孝心。也許是一處豪宅,也許是一片磚瓦;也許是大洋彼岸的一隻鴻雁,也許是近在咫尺的一個口信;也許是一頂純黑的博士帽,也許是作業簿上的一個紅五分;也許是一桌山珍海味,也許是一隻野果一朵小花;也許是花團錦簇的盛世華衣,也許是一雙潔淨的舊鞋;也許是數以萬計的金錢,也許只是含著體溫的一枚硬幣……但“孝”的天平上,它們等值。

枝葉繁盛的樹木,紮根於厚實的土地;流水湯湯的江河,溯源於雪嶺山脈的蘊藏;烏鴉孝親反哺,羔羊感恩跪乳,動物尚且懂得回報於親恩,萬物之靈的人類,也從“上代而來,從己而出”的血緣關係中,將人性的真愛與善美髮揮到極致,推及宗族、群我,傳承了代代的倫理之愛,穩固了人類生活的秩序。

世事滄桑,歲月無情,而人有情,你的關愛會撫平父母額頭上的皺紋的。然而“最美不過夕陽紅”,呵護這份美吧!用心去碰撞出音符,奏出世間最溫馨、最美好的敬老樂章吧!讓歌聲在廣袤的天地間永遠迴盪!

《孝經》讀後感5

中國的孝文化源遠流長,自古以來,孝道一向是中華民族的基本價值觀,關乎中國人的精神生活。孝指子女對父母應盡的義務,是傳統美德。至春秋時期,儒家學派創始人孔子系統地論述孝道。

《孝經》中,子曰:“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人之行,莫大於孝”;“教民親愛,莫善於孝”;“夫孝,德之本也”。孝順父母,是天經地義的法則,是應當身體力行的。誠然,儒家孝道也有時代侷限性的陳舊觀念,夾雜封建性的糟粕,比如“父為子綱”、“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不孝有三,無後為大”,、“三年之喪”,均已過時,應毫不吝惜地拋棄或予以批判。

《孝經》在中國思想史上有著不容忽視的地位,異常是西漢統治者宣揚“以孝治天下”之後,在漫長的封建社會裡,它成為人們修養的必讀書目之一。《孝經》,是古代的聖人孔子的學生曾子所著,它是儒家經典著作中專門談“孝”的一部著作。

《孝經》一共有十八章,每一章都是經典。第一章為開宗明義章,是全文的主旨:“夫孝,德之本也,孝之所由生也。”“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夫孝,始於事親,中於事君,最終立身。”短短33個字就總結了孝之始,孝之終。

第二章至第六章分別為天子章、諸侯章、卿大夫章、士章和庶人章,規定了不一樣地位的人的孝道標準。第七章為三才章,強調了孝的地位和作用:“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經,而民是則之;則天之明,因地之利,以利天下,是以其教不肅而成,其政不嚴而治。”第八章為孝治章,講聖明的君王如何以孝治天下。第九章為聖治章,講聖人如何用孝道教化百姓。

第十章為紀孝行章,講孝子應如何孝敬父母。第十一章為五刑章,講不孝為諸罪之首。第十二章為廣要道章,講孝為什麼是重要的道理。第十三章為廣至德章,講孝為什麼是最高的德行。第十四章為廣揚名章,講孝道與揚名後世的關係。

第十五章為諫諍章,講父母有了過錯孝子應當怎樣辦。第十六章為感應章,講孝道與神明的關係,孝道到達極點就能夠感應神明。第十七章為事君章,講孝子與事君的關係,孝子事上,“進思盡忠,退思補過”。

第十八章為喪親章,講父母去世孝子應當怎樣辦。《孝經》,短短十八章,卻蘊含著深刻的道理。孝道上至諸侯、天子,下到黎民百姓無一不是要遵守孝道的。《孝經》,它不僅僅能教我們學會孝,還有教我們要效法天地,自然和萬物!

孝就是人的道德的根本。如果一個人沒有了孝道他就不能算是一個人!孝敬父母最重要的,也是最基層的條件就是聽他們的話,只要他們說的是對的,就必須要照著去做,因為些話對我們多多少少都是有好處的`。所謂“孝順”,並不是必須順從。

孔夫子在《孝經》中告訴我們:孝,不是做樣貌,而是發自內心的對長輩真摯的感情,不是盲目聽從,而是在長輩有所失誤的時候,也能提出適當的提議,不是隻孝敬家裡的長輩,而是愛己及人,愛吾老以及人之老。樣,能做到由孝及愛,上愛下孝,溫暖人間,和諧統一。

百善孝為先,所以我們無論處在什麼環境下,都要記得關心自我的親友,多為父母做一些自我力所能及的事情,對自我的親戚及新老朋友多點問候,多點聯絡,即使是遠在異鄉的他們,其實距離我們並不遙遠,同時也使彼此間關愛與溫情傳得更遠,使我們更加熱愛生活。

子曰:“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所以,我們要抓緊時間去關心、孝敬自我的父母,不要等他們年老體衰的時候,去哭泣去後悔。父母生我們已是大恩大德,我們已經永生難報了,只能在有生之年好好孝敬他們。

傳統中國文化在某種意義上,可稱為孝的文化。古人以孝治天下,孝,無論在家還是在國中都是核心。孝的觀念是對中國乃至華人世界影響最為深重的倫理道德,是中華文化的核心價值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