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校園>

《少有人走的路》讀後感15篇

校園 閱讀(3.18W)

當閱讀了一本名著後,大家對人生或者事物一定產生了許多感想,這時最關鍵的讀後感不能忘了哦。現在你是否對讀後感一籌莫展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少有人走的路》讀後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少有人走的路》讀後感15篇

《少有人走的路》讀後感1

《少有人走的路》是一本通俗的心理學著作,本書共分四個部份:自律、愛、成長與宗教、神奇的力量。其中以“愛”為中心,書中告訴我們什麼是愛的本質,幫忙我們學習愛,也學習獨立;告訴我們如何成為更稱職的、更有理解心的父母。歸根到底,它告訴我們怎樣找到真正的自我,獲得心智的成熟。

這本書的副標題就是:心智成熟的旅程。人生是一場艱辛之旅,心智成熟的旅程相當漫長。人能夠拒絕任何東西,但絕對不能夠拒絕成熟。拒絕成熟,實際上就是在規避問題、逃避痛苦。而規避問題和逃避痛苦的趨向,是人類心理疾病的根源。人人都有逃避問題的傾向,所以大多數人的心理健康都存在缺陷,真正的健康者寥寥無幾。所以作者斯科特.派克尖銳指出:幾乎人人都有心理問題,只可是程度不一樣而已;幾乎人人都有程度不一樣的心理疾病,只可是得病的時間不一樣而已。所有逃避者,都在阻礙自我心智的成熟;一切心智成熟者,他們的人生之旅都是從直面問題開始的。

本書開篇即說:人生苦難重重。人生是一連串的難題。而解決人生問題的首要方案,乃是自律。所謂自律,是以進取而主動的態度,去解決人生痛苦的重要原則,主要包括四個方面:推遲滿足感、承擔職責、尊重事實、堅持平衡。

其中推遲滿足感,意味著不貪圖暫時的安逸重新設定人生歡樂與痛苦的次序:首先,應對問題並感受痛苦;然後,解決問題並享受更大的歡樂,這是唯一可行的生活方式。

規避問題和逃避痛苦反映出人們不願意推遲滿足感的心理。直面問題,會讓人感到痛苦。而問題不會自行消失,若不解決,就會永遠存在,並且可能會衍生出更多的問題和更大的痛苦,持續的時間也會更長。例如:我此刻正在寫這篇讀後感,其實已經拖了很久,總覺得有個事沒完,令我心神不安,可是不寫永遠不會有。當我應對現實,放下趣味的遊戲和小說,雖然這個過程中做了很多的心理建設,可是靜下心來去寫的時候,,心理上卻感到很簡便下來。也許需要絞盡腦汁,沒有了玩樂的簡便,當我寫完之後,感到心境舒暢,好像放下了一個包袱。而類似的事情其實經常會出現,有時候會我們能夠直面問題,以進取的態度去解決它,而有時則推三阻四,能拖就拖,得過且過。並且越是安逸的時候,越是不願意進取應對,也就是不願意推遲滿足感,這也許就是古人所說的“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吧。

記得有過這樣一個實驗,實驗人員給幾個四五歲的孩子每人一塊糖,然後告訴他們如果此刻就吃也能夠。可是如果能夠等到明天早晨還沒有吃,那麼就能夠再得到一塊糖。然後觀察這些孩子,有的孩子忍不住立刻就吃了,可是也有的孩子忍住了,堅持到了第二天的早上,並得到了第二塊糖。在這之後,實驗人員跟蹤觀察這些孩子,發現那些堅持住的孩子在他們長大後都獲得了成功,成為傑出人士。想想就會明白,一個四五歲的孩子就能夠應對糖的誘惑,做到了推遲滿足感,這種自律的精神和本事在今後的成長中會給他多大的助力啊。

自律是人類心靈進化的重要手段,自律的原動力則是——愛。愛是為了促進自我和他人心智成熟。把愛和自律結合起來,才能擁有幸福的人生,才能體驗歡樂的極致。愛,就要不斷的努力,促使自我和他人獲得成長,從而促進心智的成熟。真正的愛不僅僅是付出,不僅僅是奉獻,更重要的是你的愛是否令自我獲得成長,同時使你愛的人也得到成長。就像我們愛自我的孩子,但絕不願意將他們放在自我的羽翼下,而是要讓他們去搏擊風浪,在風雨中變得更堅強。而那種處處包辦代替,時時噓寒問暖絕不是真正的愛。因為在包辦代替中,是職責心的缺失;在噓寒問暖中是自理本事的退化。“付出真愛的人,應當永遠把愛的物件視為獨立的個體,永遠尊重對方的獨立和成長。”

作者是一位心理醫生,所以在這本書中,作者用了許多心理治療的例子來解釋自我的觀點,所以使人在看的時候一點都不覺得枯燥乏味,並且作品中不乏精闢的觀點,凝練的語言,讀後令人深思。

“成熟的心靈必須堅持中立,能夠容納各種各樣的矛盾和悖論,異常不要輕易受到倫理觀念的影響。”

“勇氣,不意味著永不恐懼,而是應對恐懼也能坦然行動,克服畏縮心理,大步走向未知的未來。”

“對於別人教給我們的一切,包括通常的文化觀念以及一切陳規舊習,採取冷靜和懷疑的態度,才是使心智成熟不可或缺的元素。”

“你只能自行選擇人生道路,忍受生活的艱辛與磨難,最終才能到達人生新的境界”。

這是一本值得一讀,並且值得精讀的書。

《少有人走的路》讀後感2

當我的人生走到第二十一個年頭,生命力未曾經歷大風大浪,只是偶爾的挫折卻常常使自己陷入矛盾與痛苦的深淵。倒也沒有到達不可自拔的地步,但是一些情緒的負面因素卻時常使自己不能專注於學習或是工作——從對自身外貌的自怨自艾,到對學習、生活的不盡如人意,直至對於身處社會現實的頗多抱怨……似乎,我的很多時候被這些“痛苦的因素”牽著鼻子走。

20xx年的暑假,我有幸讀到一本叫做《少有人走的路——與心靈對話》的書,它使我對於很對事情的看法有了改變。說起來,這本書還是一位學長向我們推薦的,當時就被他讀得書上的一段話所吸引,於是當看到同學正好擁有者本書的時候,就毫不猶豫地借來一睹為快了。這本書明確地告訴我:人生苦難重重,人生錯綜複雜,這是人類普遍的教義;但是,面對這些苦難與複雜,我們可以選擇“積極的痛苦”。

有趣的是,作者將這些痛苦分成了兩類:“神經功能性痛苦”、“存在性痛苦”。按照他的分類,在我20年的生命中,其實那些官能性痛苦佔了一大部分——害怕出門遇到車禍、害怕完不成作業或是在考試時突然遇到什麼特殊情況、害怕外出時遇到什麼問題而在揹包裡藏了很多幾乎沒用的東西、害怕在人面前出了洋相……也許,我們幾乎所有的時間都在為這些其實無謂的事情所忙碌甚至是痛苦。“這種痛苦不僅無助於心靈的成長成長,反而還會阻礙它。”當然還有一種存在性痛苦——某種程度的敬畏之心與罪惡感,這些痛苦是幫助我們穿越沙漠旅程的助推器,我們擁有這些痛苦,方能成長。然而,我們往往就不能真正地判斷和理清問題的所在,因此,作者所說的“克服障礙三步驟”為我們提供了答案:一問“我的痛苦是存在性的,還是神經功能性的?這一痛苦是幫助我成長,還是限制了它?”;二問:(如果是功能性的)“如果沒有這些痛苦與焦慮,我會怎麼樣?”;三、假戲真做“如果你是(某個人),那麼他會怎樣面對這些痛苦與膽怯呢?”

於是,我就自己“擔心自己並不能夠承擔起團委工作的問題”做了一番自我的解讀。“這是一種存在性痛苦,因為我對於團委的工作讓我充滿敬畏之心,痛苦源於我的重視。”——“既然它是有利於我成長的痛苦,那麼他就是有用的。”——“你這樣害怕自己不能完成工作,他是在幫助你,還是在限制你。”顯然,它限制了我的發展。“那麼如果你不害怕,你會怎麼做呢?如果你是王怡、是許洋,你在面對這些工作的時候,你會如何表現呢?”答案是,我會將自己的工作了解的透徹,然後做出自己的規劃,最後大膽地去完成。所以,接下來我告訴自己:“好的,那麼,走向前去,按照這個方式去表現,假戲真做,向你從不害怕那樣去行動。”

這種被稱之為“積極痛苦”的療法,為我提供瞭解決之道,我發現其實自己所謂的痛苦,其實它微不足道,甚至它在你的人生中扮演不了重要的角色,但是,積累了的“刺”終將你的人生變得不幸。因此,積極痛苦吧。

當然,我所汲取的只是書上的一部分,《少有人走的路——與心靈對話》,還教會我們要理解人性、宗教,正視死亡、腐朽,學會寬恕、愛與自愛……再次嘗試這一類心靈解剖累的書,我再一次學會更加積極地面對人生。

《少有人走的路》讀後感3

《少有人走的路》是一本通俗的心理學著作,本書共分四個部份:自律、愛、成長與宗教、神奇的力量。其中以“愛”為中心,書中告訴我們什麼是愛的本質,幫忙我們學習愛,也學習獨立;告訴我們如何成為更稱職的、更有理解心的父母。歸根到底,它告訴我們怎樣找到真正的自我,獲得心智的成熟。

這本書的副標題就是:心智成熟的旅程。人生是一場艱辛之旅,心智成熟的旅程相當漫長。人能夠拒絕任何東西,但絕對不能夠拒絕成熟。拒絕成熟,實際上就是在規避問題、逃避痛苦。而規避問題和逃避痛苦的趨向,是人類心理疾病的根源。人人都有逃避問題的傾向,所以大多數人的心理健康都存在缺陷,真正的健康者寥寥無幾。所以作者斯科特.派克尖銳指出:幾乎人人都有心理問題,只可是程度不一樣而已;幾乎人人都有程度不一樣的心理疾病,只可是得病的時間不一樣而已。所有逃避者,都在阻礙自我心智的成熟;一切心智成熟者,他們的人生之旅都是從直面問題開始的。

本書開篇即說:人生苦難重重。人生是一連串的難題。而解決人生問題的首要方案,乃是自律。所謂自律,是以用心而主動的態度,去解決人生痛苦的重要原則,主要包括四個方面:推遲滿足感、承擔職責、尊重事實、持續平衡。

其中推遲滿足感,意味著不貪圖暫時的安逸重新設定人生歡樂與痛苦的次序:首先,應對問題並感受痛苦;然後,解決問題並享受更大的歡樂,這是唯一可行的生活方式。

規避問題和逃避痛苦反映出人們不願意推遲滿足感的心理。直面問題,會讓人感到痛苦。而問題不會自行消失,若不解決,就會永遠存在,並且可能會衍生出更多的問題和更大的痛苦,持續的時間也會更長。例如:我此刻正在寫這篇讀後感,其實已經拖了很久,總覺得有個事沒完,令我心神不安,可是不寫永遠不會有。當我應對現實,放下搞笑的遊戲和小說,雖然這個過程中做了很多的心理建設,可是靜下心來去寫的時候,心理上卻感到很簡單下來。也許需要絞盡腦汁,沒有了玩樂的簡單,當我寫完之後,感到情緒舒暢,好像放下了一個包袱。而類似的事情其實經常會出現,有時候會我們能夠直面問題,以用心的態度去解決它,而有時則推三阻四,能拖就拖,得過且過。並且越是安逸的時候,越是不願意用心應對,也就是不願意推遲滿足感,這也許就是古人所說的“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吧。

記得有過這樣一個實驗,實驗人員給幾個四五歲的孩子每人一塊糖,然後告訴他們如果此刻就吃也能夠。可是如果能夠等到明天早晨還沒有吃,那麼就能夠再得到一塊糖。然後觀察這些孩子,有的孩子忍不住立刻就吃了,可是也有的孩子忍住了,堅持到了第二天的早上,並得到了第二塊糖。在這之後,實驗人員跟蹤觀察這些孩子,發現那些堅持住的孩子在他們長大後都獲得了成功,成為傑出人士。想想就會明白,一個四五歲的孩子就能夠應對糖的誘一惑,做到了推遲滿足感,這種自律的精神和潛力在今後的成長中會給他多大的助力啊。

自律是人類心靈進化的重要手段,自律的原動力則是——愛。愛是為了促進自我和他人心智成熟。把愛和自律結合起來,才能擁有幸福的人生,才能體驗歡樂的極致。愛,就要不斷的努力,促使自我和他人獲得成長,從而促進心智的成熟。真正的愛不僅僅僅是付出,不僅僅僅是奉獻,更重要的是你的愛是否令自我獲得成長,同時使你愛的人也得到成長。就像我們愛自我的孩子,但絕不願意將他們放在自我的羽翼下,而是要讓他們去搏擊風浪,在風雨中變得更堅強。而那種處處包辦代替,時時噓寒問暖絕不是真正的愛。因為在包辦代替中,是職責心的缺失;在噓寒問暖中是自理潛力的退化。“付出真愛的人,就應永遠把愛的物件視為獨立的個體,永遠尊重對方的獨立和成長。”

作者是一位心理醫生,所以在這本書中,作者用了許多心理治療的例子來解釋自我的觀點,所以使人在看的時候一點都不覺得枯燥乏味,並且作品中不乏一精一闢的觀點,凝練的語言,讀後令人深思。

“成熟的心靈務必持續中立,能夠容納各種各樣的矛盾和悖論,個性不要輕易受到倫理觀念的影響。”

“勇氣,不意味著永不恐懼,而是應對恐懼也能坦然行動,克服畏縮心理,大步走向未知的未來。”

“對於別人教給我們的一切,包括通常的文化觀念以及一切陳規舊一習一,採取冷靜和懷疑的態度,才是使心智成熟不可或缺的元素。”

“你只能自行選取人生道路,忍受生活的艱辛與磨難,最終才能到達人生新的境界”。

這是一本值得一讀,並且值得一精一讀的書。

《少有人走的路》讀後感4

《少有人走的路》是一本通俗的心理學著作,本書共分四個部份:自律、愛、成長與宗教、神奇的力量。其中以“愛”為中心,書中告訴我們什麼是愛的本質,幫助我們學習愛,也學習獨立;告訴我們如何成為更稱職的、更有理解心的父母。歸根到底,它告訴我們怎樣找到真正的自我,獲得心智的成熟。

這本書的副標題就是心智成熟的旅程。人生是一場艱辛之旅,心智成熟的旅程相當漫長。人可以拒絕任何東西,但絕對不可以拒絕成熟。拒絕成熟,實際上就是在規避問題、逃避痛苦。而規避問題和逃避痛苦的趨向,是人類心理疾病的根源。人人都有逃避問題的傾向,因此大多數人的心理健康都存在缺陷,真正的健康者寥寥無幾。因此作者斯科特.派克尖銳指出:幾乎人人都有心理問題,只不過程度不同而已;幾乎人人都有程度不同的心理疾病,只不過得病的時間不同而已。所有逃避者,都在阻礙自己心智的成熟;一切心智成熟者,他們的人生之旅都是從直面問題開始的。

規避問題和逃避痛苦反映出人們不願意推遲滿足感的心理。直面問題,會讓人感到痛苦。而問題不會自行消失,若不解決,就會永遠存在,而且可能會衍生出更多的問題和更大的痛苦,持續的時間也會更長。例如:我現在正在寫這篇讀後感,其實已經拖了很久,總覺得有個事沒完,令我心神不安,但是不寫永遠不會有。當我面對現實,放下有趣的遊戲和小說,雖然這個過程中做了很多的心理建設,但是靜下心來去寫的時候,,心理上卻感到很輕鬆下來。也許需要絞盡腦汁,沒有了玩樂的輕鬆,當我寫完之後,感到心情舒暢,好像放下了一個包袱。而類似的事情其實經常會出現,有時候會我們能夠直面問題,以積極的態度去解決它,而有時則推三阻四,能拖就拖,得過且過。而且越是安逸的時候,越是不願意積極面對,也就是不願意推遲滿足感,這也許就是古人所說的“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吧。

作者首先讓我們認識到問題,面對問題,並研究問題的根源,慢慢地教會我們愛的方式,鼓勵我們堅定信仰,真正的愛,不是一味的追求,不是執著於痛苦,而是微笑,面對然後接受,樹立人生追求,努力克服困難,戰勝自我。(觀後感)生活就是這樣一步一步的教會我們讓心靈成長,讓心智成熟。並且處處透露出溝通與理解的意味,它跨越時代限制,幫助我們探索愛的本質,引導我們過上嶄新,寧靜而豐富的生活。歸根到底,它告訴我們怎樣找到真正的自我。

從明天起做個幸福的人,餵馬劈柴周遊世界,從明天起關心糧食和蔬菜,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開。從明天起和每一個親人通訊,告訴他們我的幸福,那幸福的閃電告訴我的,我將告訴每一個人,給每一條河每一座山取個溫暖的名字,陌生人我也為你祝福,願你有一個燦爛前程,給每一條河每一座山取個溫暖的名字,願你有情人終成眷屬,願你在塵世獲得幸福,我只願面朝大海春暖花。讀《少有人走的路》不知不覺就想起這樣的詩文,做一個幸福的人其實很簡單,給我們的心塗上幸福的顏色,面對困境,把它融入海一樣的胸懷,面對痛苦,把他留在春天一般溫暖的陽光下。

書中反覆強調真正的愛,我們每個人對愛的定義不一樣,有過愛才能瞭解愛,有過執著才能放下執著,有過面對,才可以真正無畏。

少有人走的路並不一定是所有成功人士的道路,而是一條充滿幸福快樂充滿愛的指引人心靈的道路。

《少有人走的路》讀後感5

《少有人走的路》是一本通俗的心理學著作,本書共分四個部份:自律、愛、成長與宗教、神奇的力量。其中以“愛”為中心,書中告訴我們什麼是愛的本質,幫忙我們學習愛,也學習獨立;告訴我們如何成為更稱職的、更有理解心的父母。歸根到底,它告訴我們怎樣找到真正的自我,獲得心智的成熟。

這本書的副標題就是:心智成熟的旅程。人生是一場艱辛之旅,心智成熟的旅程相當漫長。人能夠拒絕任何東西,但絕對不能夠拒絕成熟。拒絕成熟,實際上就是在規避問題、逃避痛苦。而規避問題和逃避痛苦的趨向,是人類心理疾病的根源。人人都有逃避問題的傾向,因此大多數人的心理健康都存在缺陷,真正的健康者寥寥無幾。因此作者斯科特.派克尖銳指出:幾乎人人都有心理問題,只但是程度不同而已;幾乎人人都有程度不同的心理疾病,只但是得病的時間不同而已。所有逃避者,都在阻礙自己心智的成熟;一切心智成熟者,他們的人生之旅都是從直面問題開始的。

本書開篇即說:人生苦難重重。人生是一連串的難題。而解決人生問題的首要方案,乃是自律。所謂自律,是以用心而主動的態度,去解決人生痛苦的重要原則,主要包括四個方面:推遲滿足感、承擔職責、尊重事實、持續平衡。

其中推遲滿足感,意味著不貪圖暫時的安逸重新設定人生快樂與痛苦的次序:首先,應對問題並感受痛苦;然後,解決問題並享受更大的快樂,這是唯一可行的生活方式。

規避問題和逃避痛苦反映出人們不願意推遲滿足感的心理。直面問題,會讓人感到痛苦。而問題不會自行消失,若不解決,就會永遠存在,而且可能會衍生出更多的問題和更大的痛苦,持續的時間也會更長。例如:我此刻正在寫這篇讀後感,其實已經拖了很久,總覺得有個事沒完,令我心神不安,但是不寫永遠不會有。當我應對現實,放下搞笑的遊戲和小說,雖然這個過程中做了很多的心理建設,但是靜下心來去寫的時候,心理上卻感到很簡單下來。也許需要絞盡腦汁,沒有了玩樂的簡單,當我寫完之後,感到情緒舒暢,好像放下了一個包袱。而類似的事情其實經常會出現,有時候會我們能夠直面問題,以用心的態度去解決它,而有時則推三阻四,能拖就拖,得過且過。而且越是安逸的時候,越是不願意用心應對,也就是不願意推遲滿足感,這也許就是古人所說的“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吧。

記得有過這樣一個實驗,實驗人員給幾個四五歲的孩子每人一塊糖,然後告訴他們如果此刻就吃也能夠。但是如果能夠等到明天早晨還沒有吃,那麼就能夠再得到一塊糖。然後觀察這些孩子,有的孩子忍不住立刻就吃了,但是也有的孩子忍住了,堅持到了第二天的早上,並得到了第二塊糖。在這之後,實驗人員跟蹤觀察這些孩子,發現那些堅持住的孩子在他們長大後都獲得了成功,成為傑出人士。想想就會明白,一個四五歲的孩子就能夠應對糖的誘一惑,做到了推遲滿足感,這種自律的精神和潛力在今後的成長中會給他多大的助力啊。

自律是人類心靈進化的重要手段,自律的原動力則是——愛。愛是為了促進自我和他人心智成熟。把愛和自律結合起來,才能擁有幸福的人生,才能體驗快樂的極致。愛,就要不斷的努力,促使自我和他人獲得成長,從而促進心智的成熟。真正的愛不僅僅僅是付出,不僅僅僅是奉獻,更重要的是你的愛是否令自己獲得成長,同時使你愛的人也得到成長。就像我們愛自己的孩子,但絕不願意將他們放在自己的羽翼下,而是要讓他們去搏擊風浪,在風雨中變得更堅強。而那種處處包辦代替,時時噓寒問暖絕不是真正的愛。因為在包辦代替中,是職責心的缺失;在噓寒問暖中是自理潛力的退化。“付出真愛的人,就應永遠把愛的物件視為獨立的個體,永遠尊重對方的獨立和成長。”

作者是一位心理醫生,所以在這本書中,作者用了許多心理治療的例子來解釋自己的觀點,因此使人在看的時候一點都不覺得枯燥乏味,而且作品中不乏一精一闢的觀點,凝練的語言,讀後令人深思。

“成熟的心靈務必持續中立,能夠容納各種各樣的矛盾和悖論,個性不要輕易受到倫理觀念的影響。”

“勇氣,不意味著永不恐懼,而是應對恐懼也能坦然行動,克服畏縮心理,大步走向未知的未來。”

“對於別人教給我們的一切,包括通常的文化觀念以及一切陳規舊一習一,採取冷靜和懷疑的態度,才是使心智成熟不可或缺的元素。”

“你只能自行選取人生道路,忍受生活的艱辛與磨難,最終才能到達人生新的境界”。

這是一本值得一讀,而且值得一精一讀的書。

《少有人走的路》讀後感6

《少有人走的路》朋友推薦給我看的書,非常好,收穫不小!自己表達能力差,這是另外一位讀者的讀後感,分享!心智成熟的旅程……

(一)談判的勇氣 每年春節後,都會迎來辭職的高峰。

大多數人辭職的理由,想都不用想,最常見的有兩條:

(1)待遇問題;

(2)發展空間問題。 現代社會,換個工作,無可厚非。但是,經常有人辭職的時候一邊感謝公司的栽培,一邊私下對人說出自己的抱怨:原來是如此,如此! 如果是換了我。在我確認離開之前,就要先找上面的頭兒,談一談。 一般的人,覺得談待遇很難,其實,如果頭兒有決定的權力,這個反而是最簡單的。直接說出自己期望的要求。公司的代言人,肯定會找出一大堆的理由來解釋或搪塞的。

發展空間的問題,略微不同。可能有這麼幾種狀況:

(1)資訊不對稱,你不瞭解公司的運作,這時候,需要認真評估自己的短期收益和長遠受益;

(2)公司發展很好,但現在的定位有問題,希望調整;

(3)不喜歡公司的人文環境。 無論怎麼談,重要的一點是,要確定自己想要什麼,要知道自己的底線在哪裡,然後再做決定。離開有時是一種方法,但或許不是最好的結果和時機。 工作多年,我遇到不少人,為了工資上增加幾百塊錢跳槽,放棄了大好的發展前途,不值得。說實話,這是心智不成熟的表現,實在令人遺憾。

(二)學歷依賴症 生活中,這樣的例子也很多。比如,有人好好的在發展,突然覺得想讀研考博,讀了幾年書出來,不僅收入上比以前退步,而且失去了大好的發展時機。這樣的機會成本太高。 學的多,以後就一定賺錢多,發展就一定好嗎? 錯! 當你還沿著傳統的思路一條道走到黑的時候,有你哭的時候!有些人非常擅長考試,以為考試就是今後的一生的保障。書讀的越多,你今後的生活之路就越難開始。 盲目地追求高學歷,不過是希望高學歷給自己帶來工作的保障,一種看上去很穩定的依賴性! 但是,這種感覺,是真實的嗎?鬼才知道! 無論你怎麼推遲走向社會的那個時刻,那個時刻最終都會到來。該來得都會來得!社會的經驗只能在社會中獲得。 很多人希望自己能準備“充分”,才走出第一步。其實,要拋棄這種自欺欺人的想法,只需要誠實和少許的勇氣。 如果今天不能面對就業的事情,那麼可以肯定的是,以後一定有更多的麻煩需要面對。

(三)寵物病 現在,養寵物的人,越來越多了,先是老人養,然後年輕人也養。然後,開始在街上,看見被拋棄的流浪狗。 養寵物的目的,是出於排解孤獨,出於愛的渴望,或好玩什麼的,但很少是出於愛。 人可以安排寵物的生活,訓練寵物,帶他們鍛鍊、洗澡和散步。寵物付出的代價是順從。一旦寵物生病無用或咬他們一口,立馬被拋棄。 人在寵物上投注情感越多,對自己的感受就越深。他們一想到自己的付出,就驕傲和激動。 人對動物如此,對自己的孩子也是如此。

(四)愛的名義 有一次,去兒子的學校聽心理健康的公開課,家長們都去了。 有個孩子在日記中寫到:他的父親,因為他考試沒有達到要求,而用皮帶抽他。他一直都記憶猶新。 孩子的家長按耐不住,跑上講臺,說道:我也心痛啊,我也是為了他好啊! 中國有句古話:黃金棍下出好人。那意思是,不打不成器! 我想,我們這一代,我們的孩子這一代,我們的孫子這一代,還有多少的棍棒的教育,要以愛的名義進行! 孩子就是家長的寵物,家長的面子,或是未來。 以未來的名義,以愛的名義,家長們怎麼樣的行為都可以得到解釋,可以得到諒解。 但是,這時候,愛意味著什麼呢? 意味著:愛是一種權力,一種單方面的要求; 意味著:愛是強制的,暴虐的,嚴格地近乎苛求,讓人感到沒有人性! 意味著:在壓力下,對權威的盲從。 意味著:不關心對方的獨立存在,只關心自己內心的結果。 明白了這些,就會理解現在社會中的年輕人,為什麼有那麼多的不滿或不幸: 他們已經習慣於按部就班地前進,他們有自己的想法,卻不敢或不能追求自己的生活希望和想象。

(五)心智成熟的旅程 未來生活的所有不幸,都來源於我們糟糕的家庭教育,跟學校收錢多少沒有多大關係,跟高校擴招也沒有多大關係。 上學完成的只是知識的學習,而心靈的成長,只在家長的手中。 只要我們不關心人的心靈,讀再多的書也是白搭,上面那位孩子的家長是一位研究生,自己的事業也算小有所成。可是,在孩子的教育上,他的心智和他的智慧好像不成比例。 為什麼我們的教育,不能有這樣的一些課程,去教會孩子們: 如何去觀察和發現周圍的一切,並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出來? 如何勇敢地面對困難和變故,說出不,和老師討論教材的錯誤和立場? 如何去傾聽朋友的談話和傾訴,和家長探討和交流? 如何沒有限制地想象和賦予自己神聖的使命? 回首人生,我們需要一種心靈的力量和支援,我們到底要學習怎麼樣的一種本領去面對:恐懼、懶惰、威脅和愛的壓力。在我讀過的心理學書籍中,除了馬斯洛的書外,我覺得《少有人走的路》給了我想要得一切解釋和行動的指南。在這本偉大的通俗心理學作品中,處處充滿了溝通和理解的氣息,它跨越了20年的時間限制,仍然可以幫助我們學習愛,也學習獨立;教誨我們成為更加稱職,更有耐心的父母。歸根到底,告訴我們怎麼找到真正的自我。它帶領我們去如何面對艱難甚至痛苦的轉變,最終達到自我認識的更高境界。

《少有人走的路》讀後感7

這本《少有人走的路–心智成熟的旅程》是自己內心感覺彷徨無助的時候看的,我想這本書,它給予我最多的是勇氣,它告訴我人生苦難重重,人生錯綜複雜,人生悲喜參半,它告訴我應以勇氣,以責任感,直面屬於自己的責任,自己的人生問題,而不是逃避他。只有直面自己的問題,才有可能解決問題,才能超越自己,自己的心智才有可能慢慢的變得越來越成熟。

這是一本通俗的心理學著作,也是一本偉大的心理學著作,在這本書裡心理醫生斯科特。派克他第一次說出了人們從來不敢說的話,提醒了人們從來不敢提醒的事,這就是:幾乎人人都有心理問題,只不過程度不同而已;幾乎人人都有程度不同的心理疾病,只不過得病的時間不同而已。

在現今社會,很多人一遇到難題,就雙手一攤:“這不是我的問題。”是他們果真技不如人,還是不敢面對自己的問題?……人可以拒絕任何東西,但絕對不可以拒絕成熟。拒絕成熟,實際上就是在規避問題、逃避痛苦。規避問題和逃避痛苦的趨向,是人類心理疾病的根源,不及時處理,你就會為此付出沉重的代價,承受更大的痛苦。

故步自封,逃避挑戰,可說是人性的基本特徵之一。不管現在如何變化,我們都有自我調節的能力。逃避挑戰是人類的本能,但不意味著它是恰當的態度,不意味著我們無法作出改變。我們必須超越自然。和原始人相比,現代人已經發生諸多的變化,這說明我們完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違背與生俱來的本性,發展第二天性。人之為人,或許就在於我們可以超越本性,乃至改變本性,嘗試去做不合本性的事情吧?

斯科特激勵我們要勇敢地面對自己的問題,不要逃避。直面問題,我們的心智就會逐漸成熟;逃避問題,心靈就會永遠停滯不前。所有逃避者,都是阻礙自己心智的成熟;一切心智成熟者,他們的人生之旅都是從直面問題開始的。

接受挑戰,才可以愛來真正的安慰……我們只要勇敢地面對自己的問題,我們就踏上了心智成熟的旅程。

引用書中的一句話,“人可以拒絕任何東西,但絕不可以拒絕成熟,拒絕成熟實際上就是在規避問題,逃避痛苦。規避問題和逃避痛苦的趨向,是人類心裡疾病的根源。”

幾乎人人都會出現心理問題,或者說我們的心靈總會面對天性的弱點。比如只顧當下,比如懶惰。然而讓人覺得釋懷的是,趨利避害是人類的天性,大部分人都是如此,都面對著如此的命運。

然而想要成長為一個心靈健全的人,就絕對不可以去選擇逃避,但是懶惰,抱怨,藉口,卻總是與我們如影隨形。我們時不時的還要面對來自外界的各種誘惑。所以我們總是在和我們的弱點抗爭,並且時有輸贏。

人生的問題其實並不可怕,可怕的是自己沒有勇氣去面對它,如果能以堅毅果敢的勇氣面對它,百折不撓的精神去解決它,那麼問題這個東西,對我們來說將不在是一個問題,而是一筆非常難得的精神財富。是在這個世界上沒有任何一所學校能教給你的。你的問題只有你自己能解決,除了你自己誰也幫不了你。

人生是一個面對問題而解決問題的過程。問題能啟發我們的智慧,激發我們的勇氣;問題是我們成功與失敗的分水嶺,但是要做到戰勝恐懼,克服懶惰,就必須要學會自律,缺少了自律人生不可能會解決任何問題。

每天都規劃好自己要幹什麼,每天把自己要學的東西,要完成的進度都記在本子上,每天都按照自己安排好的計劃來進行學習,生活,工作,運動。我想這就是自律,通過自律,培養出自我的一種積極向上的心態,在面對麻煩時,能夠以堅毅果敢的態度去選擇,去面對。

自律的原動力是愛,覺得派克很了不起的原因之一,是覺得他非常睿智豁達,也非常平和包容。他所說的愛,並不是過去自己認為的狹義的男女之戀情。而是一種大愛。一種即包容自己,也包容他人的愛。自己越是愛自己,便越是愛他人。

內心沒有愛的人,心靈裡是一定沒有能量的。

派克醫生給愛下的定義是:愛是一種為了促進自我和他人心智的成熟,而具有的一種自我完善的意願,愛能幫助他人進步,也能幫助自己更加成熟。

愛是什麼呢?我覺得他使人有了信念,催發人生理想,甘願面對困難承擔責任。

一個懂愛的人,一個有愛的人,他一定是一個自愛,自律,自立,自信,自強的人。

因為心裡有愛,《老人與海》中的老人,一次又一次的和鯊魚展開殊死的搏鬥。

因為心裡有愛,《黑客帝國》中的尼奧,明知有死無生,面對著強大無法戰勝的史密斯,說出那句“Mychoice”。

因為心裡有愛,《肖申克的救贖》中的安迪,能夠忍受長達兩年被“姐妹幫”毆打,而不屈意志,保持尊嚴,歷經將近20年,在長度約有3個足球場那麼長的臭氣熏天的下水管道中,逃出昇天。

因為心裡有愛,紅軍長征二萬五,等等,這樣子的例子不勝列舉。

然而這條心智成熟的道路又是多麼艱難,我們如何才能勉力克服自身的種種侷限?

我想如何做到,也只有靠我們自己去走,“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書上也說了,沒有任何一位先哲會拉著你的手向前走。一切或許只能靠自己。每個人都有自己應該經歷的人生歷程,都有自己應該面對的人生選擇。

少有人走的路,希望越來越多的人會來走!

《少有人走的路》讀後感8

永遠不要說再見

每個人心中都有一片永不之地。既然不可以永不長大,但願永不蒼老。永不蒼老也是奢望,那麼,可否永不孤單、永不害怕、永不憂傷、永不貧窮、永不痛苦?有一天,當我們幸福地在心中那片永不之地登陸,我們或許還是希望永不失去。

成長從來不是一個人的事,每個人都擁有生命,擁有個性化的人生體驗。

1.照理說心智水平是隨著年齡的增長而不斷提高的,但實際情況卻並非如此,我們常常可以看到那些活了一大把年紀卻根本不懂自律不懂生活,把希望寄託在別人身上,把失敗都歸咎於命運不公的人;也能驚豔地看到那些年紀輕輕卻很有想法,並把想法付諸於實踐的人。

這在於每個人的選擇的道路:做一個隨心所欲的小孩,還是選擇一條自律自覺自省的道路。一個人要想有所作為,在人生旅途不斷邁進,或早或晚,都要經歷需要放棄的重大時刻。

2.推遲滿足感,意味著不貪圖暫時的安逸,重新設定人生快樂與痛苦的次序:首先,面對問題並感受痛苦;然後,解決問題並享受更大的快樂,這是唯一可行的生活方式。直面問題會使人感覺痛苦。問題通常不可能自行消失,若不解決,就會永遠存在。

3.真正的愛,不是單純的給予,還包括適當的拒絕、及時的讚美、得體的批評、恰當的爭論、必要的鼓勵、溫柔的安慰、有效地敦促。

想讓別人真正愛你,恐怕只有讓自己成為值得愛的人。滿腦子想的只是消極接受別人的愛,就不可能成為值得愛的人。

4.有一種最常見的對愛的誤解,就是將依賴性當成真正的愛。他們痛苦地說:“我不想再活下去了!我沒有了丈夫(妻子、男朋友、女朋友)或者還有什麼樂趣?我是多麼愛他(她)啊?”你描述的不是愛,而是過分的依賴感。確切的說,那是寄生心理。沒有別人就無法生存,意味著你是個寄生者,而對方是記寄主。

你們的關係和感情,沒有自由的成分。你們是因為需要而不是愛,才結合在一起的。真正的愛是自由的選擇。真正相愛的人,不一定非要生活在一起,充其量只是選擇一起生活罷了。真正的愛的本質之一,就是希望對方擁有獨立自主的人格。

我們圈養寵物,只是希望它們永遠不要長大,乖乖地陪著我們。我們看中的,是寵物對我們的依賴性。

愛的重要特徵之一,在於愛著與被愛著都不是對方的附屬品。付出真愛的人,應該永遠把愛的物件視為獨立的個體,永遠尊重對方的獨立和成長。

5."墜入情網,可以造成“愛是永恆的”這一幻覺,這一事實推動了婚姻和家庭的運轉。這一幻覺的起源,多半來自童話式的浪漫愛情。

王子和公主享受世人的簇擁和歡呼,幸福地步入婚姻殿堂,一生一世,相親相愛。浪漫的愛情神話使我們相信,世界上每個青年男子,都有屬於他的惟一戀人。每一個青年女子同樣如此。他們認定這是上天註定的,除了對方,他們找不到更適合的伴侶,因此一旦相逢,必定墜入情網。

既然我們的相遇是天作之合,就永遠都能滿足對方的需求,永遠幸福地生活在一起。如果和伴侶有了摩擦和衝突,如果曾經的激情慢慢消失,那麼必然錯在我們當初的選擇———我們可能違背了上天旨意,錯過了最適合我們的人。

事實是:我們把初戀時愛的感覺,當成永恆的愛。這是一種錯覺、一種誤會,我們後悔不迭,要麼一輩子痛苦,要麼與對方分道揚鑣。"真正有愛的人,不可能單憑愛的感覺行事。真正的愛,來自雙方心靈的意願,而不是一時衝動。

真正的愛,是自我決定和選擇,無論愛的感覺是否存在,都要奉獻出情感和智慧。時刻都有愛的感覺,誠然是一件好事,而愛能否持久地延續,取決於我們是否有愛的意願,是否有奉獻精神。

真正的愛不是忘乎所以,而是深思熟慮,是奉獻全部身心的重大決定。把真正的愛與愛的感覺混為一談,只能是自欺欺人。

6.批評他人很容易,不僅父母和配偶,人人都可能把批評當成家常便飯,可是,大多數批評只是出於一時的衝動、不滿和憤怒,不但沒有啟發和教育意義,反而使局面更加混亂。

動輒與所愛的人發生衝突,多半是以為自己在見識或道德上高人一等。真心愛別人,就會承認對方是與自己不同的、完全獨立的個體。基於這樣的認識,我們就不會輕易地對心愛的人說:“我是對的,你是錯的;我比你更清楚怎麼做更合理,知道什麼對你更有好處。”

7.許多父母都會對子女的獨特性視而不見,似乎孩子不過是遺傳基因的複製品。

作為運動員的父親,逼著喜歡讀書的兒子走上足球場;身為學者的父親,迫使喜歡運動的兒子苦讀書本,這樣只能對孩子的成長造成誤導,使孩子的內心充滿痛苦。

最終,父母在教育上功敗垂成。

好吧,後邊的內容我看不懂了。

《少有人走的路》讀後感9

《少有人走的路》是心理醫生斯科特·派克所著的一本通俗心理學著作,也是一本偉大的心理學著作。“人生苦難重重。”這是開篇的一句話,如果你能領悟這句話並有自己的感受的話,你的人生必定已經經過了一次又一次的超越。當我們瞭解人生艱難背後的意義,我們也就會體味到更多的幸福和快樂。

開篇第一部分講的是自律,人生是一個面對問題並解決問題的過程。自律可以解決人生的種種問題,消除人生的痛苦,即以積極而主動的態度,去解決人生痛苦。自律主要包括4個方面:推遲滿足感、承擔責任、尊重事實、保持平衡。

在自律部分,有講到父母的過錯,父母的關注與重視,將給予孩子自尊自愛,也就是建立良好的價值感。一個有強烈價值感的人才會去更好的約束自我,實現自律。

忽視問題的存在,反映出人們不願推遲滿足感的心理。直面問題會使人感覺痛苦。問題通常不可能自行消失,若不解決,就會永遠存在,阻礙心智的成熟。

很多人都有輕微神經宮能症和人格失調,所謂神經宮能症就是把問題都歸結於自身,而人格失調者則把問題都推到別人或者其他環境等等上面。這裡面還提到了,缺少關愛的孩子自慚形愧,認為自己不夠可愛、缺點大於優點,他們從來不會想到,這是根源於父母缺乏愛和照顧。人人都需要多年的經驗,讓心智不斷成熟,才能正確認識自己,客觀評定自己和他人應該承擔的責任。

“神經宮能症患者讓自己活得痛苦,人格失調者卻讓別人活得痛苦。”

我們越是瞭解事實,處理問題就越是得心應手;對現實瞭解得越少,思維就越是混亂。我們對現實的觀念就像一張地圖,而我們需要不斷修正自己的地圖,才能循地圖找到自己的位置。自我反省和自我審視,對於我們的生存至關重要。反省內心世界的痛苦,往往大於觀察外在世界的痛苦,所以,很多人逃避前者而選擇後者。

人不僅對別人撒謊,也對自己說謊。但很多時候我們又需要限制性地表達個人意見。

自律本身也需要平衡。一味的自律,其實也就成了壓抑,所謂自律其實是一種彈性的應對方式,正如對孩子的教育,懲罰性引導和關注同樣重要,這樣才可以建立正確的規則。萬物無不是一種柔性平衡。也許《道德經》中的無為才是一種最高境界,沒有控制與被控制,不強加個人的偏見,這才是最好的方式。

為了放棄,首先必須擁有某種事物。

正如很多人一直宣揚要過簡單的生活,但是,你體味過什麼是複雜,什麼是簡單麼?這種無思考的吃飯、睡覺、上班的生活,是不是一種無知呢?你無知,又怎知這種簡單生活是最快樂的呢?這種選擇僅僅表明你沒有選擇吧了。

在人生成長的道路上,有很多機遇,也有很多挫折。“人生苦難重重”,派克先生在開篇先點明瞭這句話,意味深長。作為一名具有二十多年從業生涯的心理醫生,他對人生有著深刻的理解,也對人生有著獨到的見解。他說“人生是一個面對問題並解決問題的過程”,這句話我很贊同。

在成長的道路上,沒有什麼事情是一帆風順的。很多事情,總是需要我們去面對、去克服、去解決。對待這些問題,我們或勇敢、或忐忑、或自信、或猶豫、或從容、或焦急、或謹慎、或突兀、或瀟灑、或無奈……,有太多的問題考驗著我們的意志,促使我們成長,走向成熟。然而很多事情,往往雖然明白其中的道理,但卻少有人能做到,也少有人去分析其中的原因。往往有的事情,多些溝通、多些勇氣、多些自信、多些慎重就會變得迎刃而解。

《少有人走的路》讀後感10

我想,我周邊看過這本書的人應該不多,我也是一個偶然的機會看到了這本書的書評,對它萌發了強烈的'好奇心後才看的,《華盛頓郵報》對此書的評價是:“這是一本震驚世界的名著,出版後雖未作任何宣傳,但經人們口耳相傳,迅速暢銷起來,它曾在美國最著名的《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上連續上榜的時間近二十年,創下了出版史上的一大奇蹟。這不僅僅是一本書;它是一種出自內心的慷慨行動。”

《少有人走的路》是美國心裡醫師M〃斯科特〃派克一本通俗的心理學著作,他帶領我們清楚的認識到:人生是一場艱辛之旅,心智成熟的旅程相當漫長。正如作品總序中所寫的那樣“本書處處透露出溝通與理解的意味,它跨越時代限制,幫助我們探索愛的本質,引導我們過上嶄新、寧靜而豐富的生活;它幫助我們學習愛,也學習獨立;它教誨我們成為更稱職的、更有理解心的父母。歸根到底,它告訴我們怎樣找到真正的自我。”

這本書教會我們變得成熟,用於承擔生活中所出現的問題。“人可以拒絕任何東西,但絕對不可以拒絕成熟。拒絕成熟,實際上就是在規避問題、逃避痛苦。”成熟是每個人必然的選擇,拒絕成熟,就是選擇痛苦。這本書分為四個部分。分別是自律,愛,宗教和奇蹟。其中我感觸比較深的是自律和愛這兩部分。

自律,是理性地節制你的感情和行為。文章的開篇就寫到“人生苦難重重。這是個偉大的真理,是世界上最偉大的真理之一。它的偉大,在於我們一旦想通了它,就能實現人生的超越。只要我們知道人生是艱難的——只要我們真正理解並接受這一點,那麼我們就再也不會對人生的苦難耿耿於懷了。”

既然人生註定苦難重重,那麼我們只有坦然面對了。正視自己,才能發現自身存在的一些問題,才能找尋到適合辦法去克服它。而在生活中的很多時候,當問題出現了,我們會選擇逃避,一廂情願的等待問題能夠自行消失,因為我們相信時間可以改變一切。可事實上呢?問題不會消失,它們仍然繼續存在,而且它們的存在還會成為妨礙我們心靈成長的永遠的障礙。

伴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不得不開始承擔這樣或那樣的責任,於是我們又開始手足無措,習慣性的想要逃避。我們開始希望“這不是我的問題”,並且在心裡這樣自我安慰:“出現這些問題,不是我的原因,而是別人造成的,是別人拖累了我,所以我才無法……是我無法控制的社會因素造成的,這不是我個人的問題,所以該有別人和社會來為此負責。”

趨利避害,逃避責任,好像已經成為了很多人的共識。然而如果每個人都開始逃避,不願意承擔責任,社會必然會堆積起越來越多的問題,從而滋生和蔓延出更多的罪惡和安全隱患。

生活中,我們常常會說“我本來可以”,“我或許應該”,“我不能”或者“我做不到”,因為要改變舊有的習慣是一個艱辛且漫長的過程,所以我們寧願為自己貼上“失敗者”的標籤,也不願嘗試去改變……

更多的時候,我們為了逃避責任所帶來的痛苦,心甘情願的放棄選擇的權利,讓別人來操縱自己的人生。因為害怕孤獨,所以喜歡喧鬧,以這樣那樣的名義狂歡,而這一切恰恰反應出我們內心的強烈不安。而只有在寂靜的夜晚一個人獨處時,我們才會聽到那來自內心的獨白。真正的安全,來自於人的內心。只有當我們的內心足夠強大,足夠充實的時候,我們才能真正感覺到安全,才不至於在這個紛繁的城市中漸漸迷失,也才能夠不被周圍的環境所擾,專注於自己要做的事。這大概就是佛家所言的“外不著相為禪內心不亂為定”吧?

其實,人生就是一個不斷放棄和不斷獲得的過程。現實的殘酷,我們常常感覺自己不斷努力,人生的意義依然還是蕩然無存。所以我們必須在不斷地肯定自我的同時,為了保持平衡,又不得不放棄自我。即:消除熟悉的過去,追求新鮮的未來。否則,人生的每一分每一秒,都將是過去經驗的一再重複。完全的釋放自我,甚至不惜把過去的自我完全打破,說的通俗點就是打破常規,這是自我完善的必經之路。

而在書中,多次被提及的“愛”,則被定義為:“人類心靈進化的原動力”,是“為了促進自我和他人心智成熟,而具有的一種自我完善的意願。”換而言之,愛——可以使自己和他人感覺到進步。派克的說法,多少有點西方宗教的色彩,有別於傳統意義上的情慾,不過這恰好符合了我一直崇尚的精神戀愛的基本訴求。

但在日常生活中,過於強烈的依賴性,常常被我們解讀為“愛”,這是完全錯誤的。例如:家長對孩子的過分保護,並非完全出自於愛,而是以愛之名的控制慾。而生活中也不乏這樣的事例:一段感情結束以後,被拋棄的一方,痛苦萬分,甚至打算輕生,他們會說:“我是那麼的愛TA,沒有了TA我活著還有什麼樂趣?!”其實二者的關係已經背離愛的本身——使自己和他人感覺到進步。而他們口中的“愛”不過是過分的依賴感,不再是單純的自我完善的意願。

《少有人走的路》讀後感11

據說這是本很經典的心理學書籍,經驗告訴我,經典的事物一定會符合大多數人的需求,而自己是大多數人之一,所以它一定會帶給自己很深刻的感受。事實再次驗證了這個經驗。

開書的第一句"人生苦難重重",引起了我極大的興趣,這個事實讓很多人不想面對,也不敢面對,作者直接指出來很是難得。可能是不想經歷痛苦,也可能如作者所說,很多人認為人生就應該是舒適和順利的,痛苦不過是暫時的,只想著讓它儘快過去。因為不能認識到痛苦是人生的一部分,有的接受不了痛苦的存在,越想擺脫反而越擺脫不了;有的用另外的方式去掩蓋痛苦,但到了爆發的那一天,因為積累太深而陷入困境無法走出;有的否定了自己的一部分,而認不清自己,無端的情緒化……凡此種種,不一而足。

回想一下自己的經歷,成長路上少不了挫折和不開心。面對這些問題,我總是選擇壓在心底,自圓其說,而不是和外界溝通,也就無法改變現狀。有時,這些負面能量積累到一定程度就會爆發,但因為表達方式暴力,破壞性強,極少獲得理解,內心更加孤獨。

那時的生活是一種無力的狀態。不想爭取,感覺做任何事都沒什麼意義,沒有熱情,不會很開心。行為上,拖拖拉拉,讓別人產生很多誤解。我想,一切行為都是源於我的認知,沒有認識到痛苦是生活的一部分,不懂如何擺脫,限於負面情緒中,看不到生活美好的一面,而對生活缺乏熱情。

書裡提到了各種心理問題,有一些案例

有的問題雖然不關生死,但是帶著這些問題生活,如同揹負著沉重的包袱行走,總想找個地方歇歇腳,接收不到快樂和美好;也有的是嚴重到要用生命去解脫。

書中提到的很多問題,我都曾經有思考過,但是沒有作者分析得那麼深入,總結的這麼全面。看完全書,我豁然開朗。用作者的話說,藉助於其他的力量,心智在短短的時間內,便成熟很多。從開始思索書中的每個話題起,感覺整個人逐漸輕鬆,類似一種苦思之後的恍然大悟。不過,深思熟慮之後帶來的變化,每個人應該不同,有的人會馬上調整行為,而有的人是一點一點的解除心結,直到自己完全放鬆,讓行為自然而然的發生。

書中有關於愛的描寫,如此的確切,總結的很具體,既明確了愛的內容,也解釋了為何有的愛情無法持續的原因。在如何愛這個問題上給了指引。這樣詮釋的愛,幾乎沒有傷害。

有些地方需要好好思索,比如關於宗教信仰,有的人要淡化,不然會因為過於相信而失去獨立思考的能力,無法看清和解決自我的問題;有的人要激起其信仰,如果不相信美好事物的存在,會找不到方向過得太隨意而失去生活的樂趣……

書的最後,作者指出,不管我們如何認真的尋求和汲取他人的經驗,也沒有人可以陪我們,也不能保證每一步路都是安全的,儘管我們無法依賴,但還是要相信有種神祕的力量會推動我們獨自前行。這句話我覺得是明確了每個人是獨立的,但不是無依無靠的。

最近幾年社會流行"內心強大"的說法,感覺好似一股力量同另一股力量較勁,強的一方去壓倒弱的一方,從而將事態控制到自己希望的那樣。這樣做要消耗很多能量,也無法做到平等相處。個人認為,心智成熟,相互理解是圓滿解決問題的最佳狀態,是畢生追求目標。

從這本書可以看到人生中很多問題,同時也能找到相應的"答案".

《少有人走的路》讀後感12

斯科特·派克是美國著名的心理學家,我在備考心理諮詢師學習期間,這個名字如雷貫耳,他在心理學研究上為人類做出了傑出的貢獻。有幸拜讀了他的代表作《少有人走的路——心智成熟的旅程》,在字裡行間我又認識了坦誠的斯科特,他敢說大家不敢說的話,把大家隱晦的內心感受付諸通俗的語言,給我不少的提醒和啟示。“人生是一場艱辛之旅,心智成熟的旅程相當漫長。”這句話久久在我耳畔縈繞。成長之旅應該等同於人生之旅,心智的成熟是人一生都無法達到的制高點,如此艱辛難道我們就望而卻步嗎?少有人走的路雖然艱辛,但是斯科特的文字卻不會讓我們恐懼,他帶領我們在經歷艱難中提升認知高度,讓我們撥開內心的陰霾去獲取陽光。

一、揭開問題的面紗,學會自律不逃避

書中說:幾乎人人都有心理問題,只不過程度不同而已;幾乎人人都有程度不同的心理疾病,只不過得病的時間不同而已。捫心自問,確實如此。還記得國中時,一向乖巧聽話的我因為做錯了什麼事,被母親呵斥,感覺十分委屈,轉頭衝出家門,向海邊跑去,淚水隨風而去,委屈也漸漸淡了。當跑到海邊,回過頭來遠遠望見母親在能見到我的地方駐足遠眺,心中又有些後悔自己的衝動了。之後對於這件事,我和母親都避而不談,可是我卻將這件事深埋在心底,因為當時我產生過輕生的念頭,即使一閃而過,但也的確有過。有很長一段時間,我都對這件事耿耿於懷,我怎會衝動到這種地步!

斯科特激勵我們要勇敢地面對自己的問題,不逃避。直面問題,我們的心智就會逐漸成熟,逃避問題,心靈就會永遠停滯不前。也就是從那時起,我告誡自己遇事要冷靜,要自律。“自律”二字說來簡單,但做到卻不易。看看我們的學生,長時間玩手機,既浪費時間又影響身心健康,早已成為大家的共識,但是手機一到手,壞處早就拋到了腦後。再說說我們自己,閱讀有益於開闊視野,積澱見聞,可是我們能做到閒暇時間以書為伴嗎?斯科特說:“解決人生問題的關鍵在於自律。人若缺少自律,就不可能解決任何麻煩和問題。”自律往往讓人不是很愜意,甚至會忍受痛苦,但是忍受住之後會獲得成長的快樂。加入雪梅讀寫成長團隊以來,我逼著自己每天堅持閱讀,每週寫一篇文章,一定不掉隊。當手機“滴滴”傳來大家在群中閒聊時,我也想觀望和加入,可一旦滑開手機,心就會被牽引而去,於是我把手機拿離身邊,雖然不捨,卻能換來一段時間心無旁騖的閱讀,當時間隨著讀書而流逝時,會收穫文過留痕的歡愉。坐在電腦前,隨著鍵盤的敲打聲,將自己的心情故事、讀書感悟記錄下來,這個過程也是痛苦的,有時文思泉湧卻不知從何處著手,有時黔驢技窮但必須按時完成,也有時苦惱於無法用恰當的文字表達自己最深刻的感受……當夜半鐘聲響起的時候,搓搓紅腫的雙眼,看著自己完成的“佳作”,真是痛並快樂著,偶爾文章見報,苦盡甘來的幸福感會油然而生,也會激勵自己繼續堅持下去。

人生是一個不斷面對問題並解決問題的過程。問題可以開啟我們的智慧,激發我們的勇氣,為解決問題而努力,我們的思想和心靈就會不斷成長,心智就會不斷成熟。

二、抓住解決問題的契機,承擔責任促成長

子不教,誰之過?責任在家長,也在教師。作為一名教師,我總會遇到形形色色的問題,如何抓住契機幫學生解決問題呢?

拖拉是不少學生存在的問題,其實我們很多人都會有或重或輕的“拖延症”。作為任課教師,我最苦惱的就是不停地追要學生未完成的學習任務,班上那幾個拖拉磨蹭嚴重的孩子,肯定是點名率最高的。斯科特也曾接待過“拖延症”嚴重的患者,他的處理方法給了我克服學生拖拉習慣的靈感,那就是推遲滿足感。推遲滿足感就是不貪圖暫時的安逸,先苦後甜,重新設定快樂和痛苦的次序:首先面對問題並感受痛苦;然後,解決問題並享受更大的快樂。於是,我計劃對積極完成學習任務的學生,獎勵其用節省的時間讀自己感興趣的書,班級書櫃和學校讀書角會為他們開放。

國小生告狀是最常見的現象,我發現大部分學生告狀時,總是先數落他人的不是,卻對自己存在的問題避而不談。斯科特認為這是很多人會存在的不敢承擔責任的心理問題。避之唯恐不及,認為“這不是我的問題”,肯定於事無補;指望別人解決自己的問題,也不是明智之舉。唯一的辦法——我們應該勇敢地說:“這是我的問題,要由我來解決!”所以,今後遇到告狀的問題,我會讓學生先指出自己的錯誤,並鼓勵其先解決自己的問題,再點出他人的錯誤,以此來培養學生勇於承擔責任的意識。

抓住解決問題的契機,需要教師擁有敏銳的洞察力和睿智的應變力,書中的很多案例是學生也會存在的心理問題,讀過之後,讓我面對學生的問題更多了一些經驗的儲備,我會努力以平常心來應對,幫助學生獲得心靈的成長。

跟隨《少有人走的路》一路走來,我在正視自己的問題中獲得行動的動力,在反思教學中觸碰出點點智慧的火花。開啟心之窗,雖然是一段艱辛的旅程,但是隻要肯開啟,就一定會有陽光照進來。這本書給了我勇敢面對問題的力量,我攜著這份力量出發,在自我勉勵中也要把這份力量傳遞給我的學生,讓我和學生一起獲得心靈的成長!

《少有人走的路》讀後感13

少有人走的路,光看到這個書名就會讓人覺得好奇,什麼是少有人走的路?為什麼叫少有人走的路?這是一條怎樣的路?

《少有人走的路》是美國傑出心理醫生斯科特派克的著作。但是,在翻開這本心理學書籍之前,我對該作者及他的其他作品都不瞭解。大學期間,看得最多的還是類似《平凡的世界》、《白鹿原》等之類小說類書籍。所以,我是懷著一種新鮮感以及好奇心踏上了這條少有人走的路。

本書的核心是:人生苦難重重。全書分為四個章節:自律,愛,成長與信仰,恩典。作者以心理醫生的視角,為我們揭示了心智成熟的道路道路中,會遇到的種種苦難、挫折,以及如何去正視。

人生不可能是風平浪靜的,這是一個面對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問題能啟發我們的智慧,激發我們的勇氣;問題是我們成功與失敗的分水嶺,但是要做到戰勝恐懼,克服懶惰,就必須要學會自律,缺少了自律人生不可能會解決任何問題。

而所謂自律,就是用原則和方法,約束自己的不當行為。

人生是不可能風平浪靜的。人生是一個面對問題而解決問題的過程。問題能啟發我們的智慧,激發我們的勇氣;問題是我們成功與失敗的分水嶺,但是要做到戰勝恐懼,克服懶惰,就必須要學會自律,缺少了自律人生不可能會解決任何問題。

每個人都應有著自己相應的責任。如果不能及時解決面對的問題,擔負其對應責任,這些問題就會浮心中,阻礙著心靈的成長,也阻礙現實中的事態發展。人們總傾向於逃避責任,不願面對現實,不願改變。對於自己應該面對的問題,我們應是勇敢的說這是我的問題,我來解決。這或許只是一小步的改變,但會對我們的一生,帶來不盡的影響。但同時,自律是一項艱苦的任務,需要耐性,勇氣,判斷力,以及眼光。

在這之前,我想先說這麼一個故事。

一個以前看過的故事,一隻十多歲的老狗遭受病痛的折磨,家人決定為它實行安樂死,並讓它一直伴隨成長的七歲孩子在一旁觀看了全過程。當這隻狗安詳閉上眼睛後,全家人聚在一起感嘆狗的壽命太短,而一直安靜不語的孩子突然說:我知道狗的壽命為什麼比人短。我們人出生後要先去學會怎樣去愛,而狗天生就知道,所以它們沒必要活這麼久。

這句從天真孩子說出的話讓人感到驚訝。人類自一出生,就承擔了一項重要任務:學會如何去愛。沒錯,這本《少有人走的路》最讓我影響深刻的地方就是愛。這本書對我最大的收穫,就是讓我對於愛的定義有了新的認識,學會去愛,如何去愛。

書中,作者斯科特對愛的定義是:愛是一種為了促進自我和他人心智的成熟,而具有的一種自我完善的意願,愛能幫助他人進步,也能幫助自己更加成熟。

愛是什麼呢?我覺得他使人有了信念,催發人生理想,甘願面對困難承擔責任。

一個懂愛的人,一個有愛的人,他一定是一個自愛、自律、自立、自信、自強的人。

而作者覺得,自律的原動力是愛。覺得派克很了不起的原因之一,是覺得他非常睿智豁達,也非常平和包容。他所說的愛,並不是過去自己認為的狹義的男女之戀情,而是一種大愛。一種即包容自己,也包容他人的愛。自己越是愛自己,便越是愛他人。

引用書中的一句話,人可以拒絕任何東西,但絕不可以拒絕成熟,拒絕成熟實際上就是在規避問題,逃避痛苦。規避問題和逃避痛苦的趨向,是人類心裡疾病的根源。

感謝李經理贈與我這本書,讓我學著去愛,學著承擔自己的責任,勇敢面對問題,向成熟更進一步。

《少有人走的路》讀後感14

假期讀了校長推薦的兩本應屬心理範疇的書籍:《少有人走的路》、《如何說孩子才會聽怎麼聽孩子才肯說》。說實話,就兩本書的書名而言實在引不起我多大興趣,尤其前者還讓我產生些牴觸情緒,這大概就是本書作者所說的潛意識的恐懼吧!(“少有人走的路”讓我聯想到:坎坷艱辛困苦孤獨……)我是作者說的那種吃蛋糕會先吃蛋糕後吃奶油的人。於是我選擇先看《少有人走的路》這本書。

讀《少有人走的路》這本書,除了因譯文的原因讀起來有些生澀難懂不順暢之外,書中的內容對我個人的心智成熟確實可以起到很大的幫助作用!讓我很快產生興趣。在閱讀的過程中,我常常可以感受到書中所說的那種神奇、神祕的力量,我堅信這本書就是我人生中的一隻“聖甲蟲”。回顧近年來,隨著年齡的增長,人生的一再縮短,常對青春不再,對生老病死,對時常厭倦的工作生活,對不可知的未來充滿茫然無措的恐懼。每當這時我便習慣於藉助書籍給自己增添勇氣,並且總能碰到挈和當下心情的一些頗受鼓舞的東西,讓自己的內心得到安慰,在一段時間內得到內心的平靜甚至愉悅。這大概就是神祕力量的作用!打個比方,如果說以往這些對我有幫助的文章書籍是“偏方”,那麼《少有人走的路》這本書則是良藥,區別在於後者比較專業,它帶給人內心的並不是短暫的平靜和安慰,我想那應該是不斷成長的直麵人生的堅強和勇氣。

很佩服作者敢於選擇這樣一條“少有人做的路去走”,其艱難、漫長、充滿的挑戰性,我想只有親身經歷,否則是沒有辦法體會的。僅從作者的描述還是不能感受作者的感受,就像他自己所形容的那樣,讀者看到他描述的過程可能很簡單甚至有些戲劇性,但實際心理治療的過程要比所描述的枯燥、乏味、痛苦的多。我相信,這條路一定是比我們想象的還要艱苦無數倍。從作者敘述中,我能感受到只有那些具有健康的心理和堅韌的意志,充滿愛和智慧,而且勤奮的人才能從事這項了不起的職業。作者不僅具備了這些職業素質,更具備了放棄舒適人生之路的勇氣,才能夠使自己的心靈之路走得更遠!人生之路是有限的,心靈之路卻可以無限延伸並且不會老去。寫到這兒,我想到了假期中讀到的另一本書《夏山學校》,校長尼爾說:“我覺得年齡和一個人的思想沒有什麼關係,我遇見過二十歲的老頭子和六十歲的年輕人。我現在是以年輕、熱忱、生氣勃勃和樂觀來衡量一個人。”我相信,一個人有一個強大的心靈,才會有一個幸福的人生。在假期陪孩子上籃球課時,我把《少有人走的路》推薦並借閱給一位家長,於是她也把很珍愛的這本《夏山學校》借給我,據她說幾次出國都帶在身邊。我讀了也很喜歡,得到不少啟示,推薦給大家!這位家長朋友的朋友也推薦她讀《少有人走的路》,看來這本書確實像書中介紹的那樣是由口耳相傳而逐漸得到大家認可和喜愛的。

從開始讀這本書,我就一直跟隨作者的敘述和指導來學習並思考怎樣讓自己的心智更加成熟。對我個人而言書中第一部分內容對我的幫助更多一些,推遲滿足感,懶惰與恐懼,自律等方面的內容都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者列舉出的生動事例讓我看到了生活中自己的影子,通過作者的案例分析讓我清楚認識到自己行為的問題所在,使我豁然開朗,作者提出的指導方法對我也很有幫助。讀完這本書我還清楚地認識到,要讓心靈得到不斷地滋養,使其成長,逐步成熟,僅靠閱讀一本書籍,學習其中的幾種方法是遠遠不夠的。這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是一條艱難的路程,如果確定要走這條路,那麼這本書只是一個起點,我們還要學習作者身上許多的優秀、堅強的品質;努力瞭解作者的人生觀,價值觀;不斷完善自己的人生觀、價值觀;不斷補充、擴充自己的人生地圖;不斷與懶惰、恐懼作鬥爭;在人生的路上踽踽獨行……雖然步履維艱,但堅持下來的人卻可以看到別人看不到的美麗的人生風景!書中對於我的很多啟發指導,我只有在生活和工作中進行慢慢消化實踐,來實現自己心智的不斷成熟。

在閱讀《少有人走的路》和《夏山學校》這兩本書的時候,無意間發現他們的一個共同點,即作者並不避諱談論他們失敗的經驗。這能夠給我極大的安慰,這些失敗的經驗在告訴我們,這些成功人士也非“聖賢”,避免了我們對其言論的望而卻步或嗤之以鼻。我想,成熟的心靈就是這樣,可以迎接成功,也可以擁抱失敗,這樣的心靈才能更加成熟,最終走向成功!

《少有人走的路》讀後感15

“Is life always this hard,or is it just when you are a kid? ”

(人生總是那麼痛苦嗎?還是隻有小時候是這樣?)

“Always like this.”

(總是如此。)

這是電影《這個殺手不太冷》中男女主人公的一段經典臺詞。

在中國,還有一句同義的俗語“人生不如意者十之八九”。

人生總難盡如人意,生而為人,一生都不斷地在困苦中尋找希望,然後又不可避免地遭遇失望。

除了杜康,又何以解憂?

尋尋覓覓,我在一本書中找到了一味解藥。

《少有人走的路》,20xx年度我最喜歡的一本書,沒有之一。

這本書是美國心理醫生斯科特·派克的傑作,它在全世界範圍內持續熱銷,給那些迷茫痛苦的心靈帶來了安慰。

今天中國人最大的問題就是心理問題,而心智不成熟,又是心理問題中最大的問題。心智成熟,是一個艱苦的過程。拒絕成熟,實際上就是在迴避問題,逃避痛苦。

斯科特開篇便言人生苦難重重,是一個不斷面對問題,並解決問題的過程。如果不顧一切的逃避問題和痛苦,不僅錯失瞭解決問題和推動心靈成長的契機,還會使我們患上心理疾病。自律是解決人生問題最主要的工具,也是消除人生痛苦最重要的方法。我們要求自己和孩子自律,其實就是在培養雙方如何忍受痛苦獲得成長。

所謂自律就是主動要求自己以積極的態度去承受痛苦,解決問題。斯科特總結自律有四個原則:推遲滿足感,承擔責任、忠於事實、保持平衡。

推遲滿足感,就是不貪圖暫時的安逸,先苦後甜,重新設定人生快樂與痛苦的次序:首先面對問題,並感受痛苦,然後解決問題,並享受更大的快樂。在充滿問題與痛苦的人生中推遲滿足感是唯一可行的生活方式。不懂先苦後甜的人,最終會飲恨而終。擁有足夠的自制力,避免貪圖的一時安逸,才能掌控自己的人生。

承擔責任是解決問題和成長成熟的基本前提。每一次面對問題時,我們都要勇敢的說:這是我的問題,要由我來解決。神經官能症與人格失調症,都是有責任感出現問題所致。與外界發生矛盾時,神經官能症患者認為錯在自己,人格失調症患者則把錯誤歸咎於旁人。在複雜多變的人生道路上,判斷自己該為什麼事和什麼人負責,這是一個永遠存在的難題。這個過程是痛苦的,我們必須完全自願和主動的去進行這種反反覆覆的自我審視。只有通過大量的生活體驗,敢於承擔責任,讓心靈充分成長,心智足夠成熟,我們才能夠正確認識自己,客觀評價自己和他人。美國黑人作家阿爾德里奇·克里佛言道:“你不能解決問題,你就會成為問題。”

忠於事實是自律的第三條原則。如果我們追求健康的生活和心智的成熟,那我們就要堅定不移的遵循這條原則。生活中,人們不僅對別人撒謊,也會對自己撒謊。長時間自欺欺人,使人的愧疚積聚,這就會導致心理疾病。一個人越是誠實,保持誠實就越是容易,而謊言說得越多,則越要編造更多的謊言自圓其說,敢於面對事實的人,能夠心胸坦蕩地生活,不必面臨良心的折磨和恐懼的威脅。

自律本身需要把持得當,既保持平衡,這也是自律的第四條原則。要讓心智成熟,就得在彼此衝突的需要、目標和責任之間保持微妙的平衡,這就要求我們不斷做調整。保持平衡的最高原則就是“放棄”。放棄人生的某些東西,一定會給心靈帶來痛苦。這種痛苦的衝突,取決於所放棄東西的規模。小規模的放棄並不會帶來太大的痛苦。但放棄固有的人格、根深蒂固的意識形態和行為模式,甚至整個人生理念,痛苦之大的可想而知。一個人要想有所作為,在人生旅途上不斷邁進,有時候需要進行較大規模的放棄。放棄已熟悉的生活環境,放棄個人慾望,放棄用慣了的處世態度,破舊立新,放棄的過程就是心智完美成長的過程。當然,你獲得的永遠比放棄的多。

佛教在全世界源遠流長,自開創之初便有苦行之風。它源於釋迦牟尼出家後,於雪山苦行六年,在尼連禪河沐浴,端坐於菩提樹下成佛。這種苦行是相對世間安樂而言,僧人捨棄諸如好衣、三餐、多眠等世間貪慾,精進佛道,修行自我。其實這不也是一種自律的方式嗎?

在印度和尼泊爾還有一個外人看來很奇異的群體——苦行僧,經千年而不衰。苦行僧必須忍受常人認為是痛苦的事,如長期斷食甚至斷水、躺在佈滿釘子的床上,忍酷熱嚴寒等事情,來鍛鍊忍耐力和剝離慾望。當然部分修行者過分殘酷的行為,有違揹人倫的一面。但從它的出發點來講,這種修行有積極的一面,它讓修行者磨練意志、保持虔誠隱忍的心態,通過把物質生活降到最簡,全身心地投入精神空間。這驗證了斯科特所言:主動要求自己以積極的態度去承受痛苦,解決問題。

先賢孟子曰:“ 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上天將要降落重大責任在某個人身上,一定要道先使他的內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勞累,使他經受飢餓,以致肌膚消瘦,使他受貧困之苦,使他做的事顛倒錯亂,總不如意,通過那些來使他的內心警覺,使他的性格堅定,增加他不具備的才能。 所以,做人要自律。自律的過程就是自我發展、自我完善的過程。

那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是否能夠通過心靈的成長,把心靈的痛苦降至最低呢?斯科特回答:答案既肯定的,也是否定的。說它是否定的,是因為沒有完美的人生。說它是肯定的,是因為如果能完全接受痛苦,在某種意義上痛苦就不復存在,同時我們不斷學習自律可以使心靈承受痛苦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增強,接近於盡善盡美。

希望有越來越多的人翻開這本書,勇敢地面對自己的問題,自律自強,那麼人生的種種痛苦就有了意義,就能踏上心智成熟的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