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校園>

國中語文課堂基礎知識教學的幾點認識

校園 閱讀(2.56W)

語文教學的根本任務就是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以下是小編搜尋整理一份國中語文課堂基礎知識教學的幾點認識 ,歡迎大家閱讀!

國中語文課堂基礎知識教學的幾點認識

在語文素養的構成要素中,語感處於核心的地位。語感的獲得,有兩種方式,第一種方式是學生自己實踐、學習,感悟,在不斷的聽說讀寫的過程中感知語言,學會運用,掌握語言的運用規則。這種比較適合資質好,對語文敏感性強的學生,但對於我們山區縣而言,該方式根本不適用,最起碼是不適合全體學生。

第二種方式是以知識為先導,學生接受各種語文知識的指導、規範和修正,提高語感形成效率,避免學生走完路。語文知識不能直接地轉化為語感,但他可以幫助語感生成,提高語感的品味。培養語感就必須充分關注語文知識打下的基礎。

一、教學中基礎知識不牢的具體表現

從三個角度去闡釋基礎知識的不牢固:評估檢測、課堂觀摩、交流溝通。

1、檢測考試。翻查學生的語文試卷,發現語言積累與運用的主要問題出現在三種題型上,一個是語段修改題,一個是寫字,還有一個是仿寫句子。寫字題,考查的形式是根據拼音寫漢字,50%的學生不能夠得滿分,而考查的這些字或者詞語並不是生僻、最不常用的;語段修改題,該題設定了一個病句和幾個錯別字,但很多學生答得相當差,尤其是找出病句部分,在抽樣的試卷中,得分率僅為10.4 %;其中,某一班無一名學生找出並正確的修改。

2、聽課調研。許多老師的課都在積極的實施課改理念,提倡“自主、合作、探究”學習,力圖將語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有效的統一結合起來,但在教學中發現,“雙基”上還是薄弱了一點。新詞語沒有引導學生識記、辨析、運用,重點的語句品味的時候較少,對於文字中涉及到的語法知識、修辭知識、文體知識更是忽略,要麼輕描淡寫,要麼忽略不管,不進行點撥和引導,學習活動大多落腳在如何弘揚人文性上面,對於語文能力和基礎的培養上,重視度不夠。

3、和部分教師交流,他們反映學生的語病、基礎知識等問題比較的嚴重。具體表現:高中學生不知道詞性為何,不知道單句、複句。這樣的問題都弄不清楚,理解課文就有了相當大的困難,不利於學生很好的瞭解文章大意,語文學習上勢必就有著一定的障礙。某年舉行“陽光師訓”活動,專家給九年級的學生上八年級的《沁園春.雪》一課的時候,問道:“惟餘莽莽”中的“惟”字是什麼詞性的時候,聽課的五十幾個九年級學生無一人正確回答。其實,關於“虛詞的知識”出現在八年級下冊第269頁,這一個細節的知識點,學生的茫然不知,也暴露了語文知識的欠缺,說明了基本的語法常識學生掌握情況不容樂觀。一個學段除了有一個學段的任務之外,還必須為另外一個學段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如果國中學段基本的語文知識基礎不牢固,當學生上了高中以後,就無法順利的接受高中教育,高中的語文教師還要補習國中階段拉下的學習欠賬,高中的教學任務本來就比較的緊張,如此這般,勢必就會影響高中學段的教學任務,對於學生的連續學習就會造成巨大的影響。

二、國中語文教材中的基礎知識

語文知識是發展語文能力的基礎,能力的培養是以知識為引導的。語文教學工具性的實現就是以各種語文知識的學習和領悟、貫通為直接切入點的。

課程標準明確指出“不宜刻意的追求知識的系統性和完整性”,並沒有說不要知識,而是說不需要為知識而知識進行教學,是要拋棄過去那種簡單為之的就語文知識而教學的做法,提倡的是將知識教學融合在文字的學習之中,不斷的點撥、強化、滲透,用有效的知識來幫助學生理解文字、解讀文字、探究文字,在大量的閱讀過程領會語言,形成基本的語言素養。

“不宜追求語文知識的系統和完整”,並非是棄知識不顧,而是對過去傳統知識的吸納變革,吐故納新,是對過於語文知識教學方式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再回歸到過去那種丟棄文字,分析羅列知識,割裂文章的美感的簡單做法。哪些語文知識對學生是用的、有幫助的,我就六冊書中基礎知識做了以下的歸納:

(1)文體知識 三大文體:記敘文(六要素、敘事四種順序)、說明文(六冊教材有兩單元,常用的九種說明方法,說明順序:時間順序、空間順序、邏輯順序。邏輯順序的具體分析:主——次、原因——結果、現象——本質、特徵——用途、一般——個別、概括——具體、整體——區域性)、議論文(所佔比例最少,議論文的三要素、論證方法:道理論證、舉例論證、對比論證、引用論證、比喻論證。論證方式:立論、駁論)

五種表達方式:說明、議論、記敘、抒情、敘述

(2)語法知識:詞性、句子成分、短語類別及劃分、單句構成、複句及型別、

(3)修辭知識:雙關、比喻、對仗、借代、通感、頂真

(4)漢字知識:字形演變過程、漢字構成方法、漢字分類、漢字特點

(5)文學知識:四大類別常用知識,小說(三要素、分類)、喜劇(分類及特點)、詩歌、散文。作家作品常識。

(6)文言知識:古文體裁、律詩、絕句、常用虛詞、常用實詞、詞性的轉移。一詞多義、古今異義詞、詞類活用、通假字。文言句式的積累。主要是判斷句、被動句、倒裝句、省略句。

(7)文化知識:

年齡的稱謂:垂髫:三四歲——八九歲。總角:八九歲——十三四歲。豆蔻:十三四歲——十五六歲(比喻人還未成年,未成年的少年時代稱為“豆蔻年華”。)弱冠:20歲。耄(mào)耋(dié):80歲—90歲。期頤:100歲。

三山五嶽:三山相傳神仙所居住的山,蓬萊、方丈、瀛洲。

四書:《大學》、《中庸》、《論語》、《孟子》

四史:《史記》、《漢書》、《後漢書》、《三國志》

四庫:經、史、子、集

三、加強知識教學的`幾點教學建議

1、通過漢字知識教學,引導學生積累字詞,會用基本的漢字常識去辨析、認讀、猜測一些陌生的字詞,提升閱讀的質量。如果學生知道了漢字的六種造字方式,對於形聲字,很快就能夠讀出音、辨出義,也會大幅度的提高學生認讀漢字的能力。

語文最核心的功能就是交際運用,而詞語、句段是口頭、書面表達的基本單位,積累儲藏—內化、提升,豐富表達,根據內容採取恰當的表達方式,採取最適合的形式載體。缺少了它就難以表達心聲,自由交際,理應加強重視;例如一個笑,可以是顧盼生輝、嫣然一笑、哈哈大笑、回眸一笑、開懷大笑、會心而笑、抿嘴而笑……,學生沒有充足的詞彙儲量,即便想象力再豐富,思維再開闊,“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無法得心應手的表達,也難以達到準確、傳神的效果。

2、講解基本、常用的語法知識與修辭知識。課程標準不要求系統的講解語法知識,但是明確規定:“瞭解基本的語法知識,用來幫助理解課文中的語言難點;瞭解常用的修辭方法,體會他們在課文中的表達效果。”語法和修辭,前者是為了規範語言表達,後者是為了裝飾語言表達;邏輯使表達和客觀現實一致,符合常理;只有藉助修辭,才能促使平凡的語言充滿魅力,“小鳥叫著”和“小鳥歡快的唱著歌”同樣是一個意思,但從審美的角度看,效果確是相差萬里。有人會說一些語言大家沒有經過系統的教育學習,甚至不知道什麼比喻、接待、雙關等,但照樣可以寫出絕妙的語句,這些大家在語言上有一定的天賦,但對於更多的人來說,沒有這些方面的引導和傳授,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是十分有限的。

語文課如果忽略了字詞、句篇、語法、修辭、邏輯這些核心的元素,忽略了文體常識、文化常識等教學,只是一味的張揚人文精神,洋溢激情,那麼語文課用什麼形式和載體來填充、輸送、傳遞這些激情呢?沒有充足的語言詞彙表達這種激情,沒有基本的語法知識規範的表達這種激情,沒有正確的邏輯框定這些激情,那麼激情只是空洞的無病呻吟,激情只是被支離破碎的語言拼湊著,語言還有什麼美感?語言還有何魅力呢?長期以往,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勢必弱化,連語言學習的基本目的都達不到,提高語文素養,培養創新精神創新又從何談呢?

3、最基礎的、最實用的語文知識必須引導學生系統的掌握和消融、內化。對於語文知識不是要淡化,而是語文知識要變革創造,吐故納新,重新建構有用的知識體系,組織學生有選擇性的進行學習。語法知識、修辭知識、邏輯知識等,要分解在每節課的教學中,結合文字,給予學生點撥和滲透,在長期、循序漸進的過程,引導學生學會辨析、運用、掌握。例如互文,在《夜泊秦淮》裡有“煙籠寒水月籠沙”,不必詳細的介紹,而點撥到位即可,不必追求互文知識的全面和深刻;《木蘭詩》 “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再讓學生回味;當教授《出塞》“秦時明月漢時關”,學生經過教師不斷的強調,在閱讀和積累過程,在不斷接觸此類知識的基礎之上從感性的認識自然就過渡到理性的認識。修辭知識的滲透,組織學生仿寫練習,是一個不錯的好方法。學生通過對某些句子仿寫、擬寫,弄清楚句式、修辭、語意的邏輯關係、表達方式、字數等,讓學生在運用中掌握相應的修辭方法。

忽略了基本的、常用的語法知識,語言運用上缺乏必要的知識規範、修訂、完善,語言就會走向異化,閱讀就有著很多的障礙。比如掌握了單複句知識,對於文章中的某些長而複雜的句子,就會分解成短句進行理解,閱讀能力就會大幅度提升。

在多元文化發展的今天,語言受到國外語言、網路語言、影視語言衝擊下,再不借助語法來規範,我們優秀的語言文化就會被顛覆,走向沒落。捍衛語言,規範語言,顯得更為必要。

4、重視文言知識的積累。文言文教學要抓好積累漸進的過程,提升學生閱讀文言文的能力,促進學生破除畏難情緒。引導學生在平時進行吸收。引導學生學會觀察、發現,將文言教學的神祕面紗掀開。從日常抓起,推進深化,從量的積累到質的突破飛躍。單靠六冊書裡僅有的五單元文言文的教學,並不能提升學生的文言素養,不能夠培養起學生對於傳統文化精髓學習探究的積極性和濃厚興趣。教師可以適當選擇一些簡短的文言文,印發成資料,介紹給學生,每冊書的文言文單元教學完成後,要組織好複習鞏固工作。對與文言虛詞和實詞,做到咬文嚼字。“燕雀安知鴻鵠之志?”、“沛公安在?”,“安能辨我是雄雌?” 引導學生通過上下語境去辨析詞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