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校園>

課文唐雎不辱使命優秀讀後感範文

校園 閱讀(6.8K)

《唐雎不辱使命》出自《戰國策》,講述了謀臣唐雎深知秦王的陰險狡詐,所以在面對面的交鋒中,他不為秦王的謊言所動,也不為他的威脅所屈,始終處於主動的地位。下面是本站小編為你整理的幾篇唐雎不辱使命的讀後感,希望能幫到你喲。

課文唐雎不辱使命優秀讀後感範文

  唐雎不辱使命的讀後感篇一

最近老師教了《唐雎不辱使命》,對於老師與教材對唐雎以及秦王的分析見解,我總是覺得怪怪的。不論怎麼看,秦王都不像是一個貪生怕死之輩。想當年,秦始皇在公元前221年統一了七國,結束了長期分裂的各國統治,必定有過人之處,怎麼可能被一個小小的安陵國使者就嚇得面如土色,屁滾尿流呢?

再說,秦始皇常年在外出徵,帶兵打仗,什麼大風大浪沒有見過,肯定會有一些防身之術,沒吃過豬肉也見過豬跑吧!他一個唐雎,又不是什麼武林高手,說得好聽點是一個外交官,其實不過是一個靠嘴皮子吃飯的人,會有什麼“乾坤大挪移”“九陰白骨爪”?而且他要行刺秦王,總不會空手白刃吧,總得有個匕首什麼的,堂堂的一個秦王宮殿,不會一個侍衛也沒有?唐雎入秦宮沒有進行全身檢查?

課文是不是太過於簡潔,對於真正的歷史,我們都無從考究,當年,到底在秦王宮殿,在唐雎和秦王之間發生了什麼事?但我肯定的是,秦王不會因為唐雎的三言兩語,就會對唐雎感到畏懼。秦始皇是一個小肚雞腸的人,他不會放過每一個與他有過節的人,唐雎也不列外。如果唐雎落進了秦始皇的手中,不知道秦始皇會有怎樣的手段去報復這個人?只能說,唐雎的下場會很慘吧。

  唐雎不辱使命的讀後感篇二

《唐雎不辱使命》選自《戰國策》,它記敘了秦王想不費一兵一馬就把安陵國消滅,便對安陵君說要用方圓五百里的地換安陵,唐雎識破了秦王的唐雎的奸計,並用自己的膽識與才智贏得了這場外交鬥爭的`勝利。在這篇文章中我最喜歡的就是第三段,是寫唐雎以“土之怒”反擊秦王的“天子之怒”。

之所以喜歡這段,是因為它最能表現出唐雎的膽識、才幹、臨危不懼、不畏強暴,為自己國家的尊嚴,可以置個人生死不顧,而且在唐雎講“土之怒”那段更是暢快淋漓。唐雎雖不是把秦王殺死,但他把那種“土之怒”和那種精神也完全表現出來了。

在我看來“天子之怒”,也是不過仗著自己的權勢搞得百姓家破人亡罷了,“土之怒”是以國家百姓為利益,犧牲自己,維護正義,是以國家的角度去剷除奸邪。這足以看出唐雎的臨危不懼,以國家為大。

唐雎的精神是值得我們學習的。還有那種“土之怒”更是要記住的,作為平民的我們怒也要“土之怒”,不求“伏屍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縞素。”但也要怒的有用,怒的有尊嚴,為正直、忠義的事而怒。

  唐雎不辱使命的讀後感篇三

國中時學《唐雎不辱使命》便覺得唐雎的言行著實怪異。直至今日,依然懷疑此事的真實性。其理由如下:

秦王當時已經“滅韓亡魏”,而作為魏的附屬國的安陵國並沒有和魏國一齊歸順秦國。秦國為了得到安陵的土地而騙安陵國王說什麼“寡人慾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許寡人”。安陵君不幹,但又怕秦國兵臨城下,於是派出唐雎出使秦國。那麼,從以上的歷史背景來看,可以知道,安陵君既不願依附秦國,又懼怕秦王,心理矛盾重重。作為安陵國的使者,唐雎應該和他的君主一樣,是懼怕秦王的。可是唐雎不但不懼秦王,而且在與秦王鬧僵,秦王威脅他“天子之怒,伏屍百萬,流血千里”(也就是要發動戰爭)之後,他突然變得大膽起來,竟然怒對秦王:“夫專諸之刺王僚也,彗星襲月;聶政之刺韓傀也,白虹貫日;要離之刺慶忌也,倉鷹擊於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懷怒未發,休祲降於天,與臣而將四矣。若士必怒,伏屍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縞素,今日是也。”{意思是說,若秦王發動戰爭,他將刺殺秦王。}

之後,《戰國策》又記載了唐雎一個與當時禮節相悖的舉動“挺劍而起”,試問一個使臣在面見別國君王時,有機會佩劍嗎?

我們來看看《戰國策》中的記載,同是刺客的荊軻是如何做的?為了行刺成功,經過密謀,荊軻和燕太子丹先將浸過毒的匕首捲入地圖,再假意向秦王解說地圖,最後圖窮匕見而刺殺秦王。這就說明,在秦國,使臣是不能佩劍上殿的。文中有證可循,“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諸郎中執兵,皆陣殿下,非有詔不得上”。那麼,你可能會說,荊軻刺秦是在唐雎之後,秦王可能從這一事件吸取了教訓而修改《秦律》禁止任何人殿上佩劍。然而事實並非如此,那我們再來看看在此之前刺客們是如何做的。

遠的不說,就拿唐雎所舉的例子“專諸之刺王僚”來說吧。闔閭為篡位而要刺殺吳王僚,但由於殿上守衛森嚴,刺殺不便,所以闔閭請來殺手專諸謀劃刺殺吳王僚大計。專諸是如何刺殺吳王僚的呢?其做法與荊軻刺秦王有異曲同工之妙。首先,他抓住了吳王僚喜愛吃薰魚的特點,將吳王誘入闔閭家中,並將匕首藏入宴會上吳王僚所要吃的薰魚的肚子裡。然後,在闔閭家中設上埋伏。最後,在給吳王僚上薰魚的一瞬間,將匕首抽出,刺向吳王。這說明什麼?其一,在吳國,大殿之上也是不能佩劍的,否則他們不必多此一舉。其二,在吳國,在大殿之外面見君主也是不得攜帶任何兵器的,否則,他們不必煞費苦心藏短劍於魚腹中。

即使退一萬步說,秦王殿上並無不得佩劍的規矩,那麼,唐雎佩劍上殿是合法的,秦王的侍衛、武將們也同樣合法。他們在唐雎“挺劍而起”時,絕不會聽之任之,必會衝上去護駕。也許你會說,他們沒有時間,唐雎的舉動太過突然。然而,我們完全有理由證明這個假設不成立。為什麼呢?

第一,唐雎作為一國的使者{雖然安陵是個小國},秦王接見他的地點只可能是大殿之上{這一點可以參照荊軻刺秦王的史料}。第二,作為使臣的唐雎完全不可能與秦王面對面坐得很近,他與秦王之間必然有一個不小的距離,這就為侍衛們護駕爭取了時間。那麼,根據以上假設,殿上的武將、殿外的侍衛完全有時間保護秦王,甚至將唐雎擒拿。而且,唐雎在“挺劍而起”前對秦王說的那番話無異於告訴秦王“我要殺了你,你要小心”!這也是非常不符合情理的。試想想,如果真是這樣,唐雎的刺殺會成功嗎?還會有後面的“秦王色撓,長跪而謝之”的情節嗎?由此可以看出,《唐雎不辱使命》疑點重重!


猜你感興趣:

1.唐雎不辱使命反思範文

2.人教版語文九上第22課唐雎不辱使命

3.唐雎不辱使命原文翻譯及賞析

4.唐雎不辱使命課後練習答案

5.唐雎不辱使命課後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