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校園>

數學九年級下冊經典教案

校園 閱讀(9.56K)

作為一位無私奉獻的人民教師,有必要進行細緻的教案准備工作,教案有助於學生理解並掌握系統的知識。優秀的教案都具備一些什麼特點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數學九年級下冊經典教案,歡迎大家分享。

數學九年級下冊經典教案

數學九年級下冊經典教案1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知道什麼叫做解比例,會根據比例的性質正確地解比例。

2、培養學生認真書寫和計算的習慣。

過程與方法:

經歷解比例的過程,體驗知識之間的內容在聯絡和廣泛應用。

情感與價值觀:

感受數學知識的內在聯絡,體驗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樂趣,培養靈活的思維能力,激發學習數學知識的熱情。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解比例

教學難點:

解比例的方法。

教學工具

ppt課件

教學過程

一、複習準備

1、提問

師:同學們,前面我們學習了比例,

出示:1、什麼叫做比例?2、比例的基本性質是什麼?

(分別指名學生回答)

2、想一想

出示比例:3:2=( ):10

師:你能利用比例的知識說一說括號裡應填幾?為什麼?

生:可以根據比例的意義3:2 =1.5,想( ):10=1.5(15比10等於1.5);還可以根據比例的基本性質,兩個外項的積等於30,想( )×2=30(15乘以2等於30)。

師:你能快速地說出這個括號裡應填幾嗎?

出示比例:( ):0.5=8 : 2

師:仔細觀察這兩個比例,其中幾項是已知的?(三項)另一個項是未知的,我們把它叫做(未知項),一般用x表示。根據什麼就可以求出這個未知項?(比例的基本性質)

像這樣,求比例中的未知項,叫做解比例。(課件出示)。

今天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解比例。(板書課題,學生齊讀)

二、探索新知

1、出示埃菲爾鐵塔情境圖。

師:解比例在我們生活中的應用是十分廣泛的,同學們,請看:

這是法國巴黎最有名的塔叫埃菲爾鐵塔,高度約320米。我國北京世界公園裡有這座塔的一具模型,這具模型有多高呢?到北京公園遊玩的遊客都想知道.你們能幫幫他們嗎?那我們先來看看這道題。

2、出示例題,教學例2。

指名學生讀題。

師:從這道題中你能得到哪些數學資訊?(指名學生回答)

問:1:10是誰與誰的比?你又能寫出怎樣的數量關係式?

學生回答後,課件出示:模型的高度:鐵塔的高度=1:10。

師:在這個關係式中,誰還是已知的?

(埃菲爾鐵塔的高度是320米。)

師:在這個關係式中,我們知道其中的(三項),另一個項不知道,可以設為x,(課件出示)這樣就可以寫出一個比例,誰來說說看?

課件出示:X:320=1:10

師:怎樣解這個比例呢?

引導學生討論後回答:應用比例的基本性質,把比例寫成方程。

師:同學們會解方程嗎?試著把這個方程解出來。

學生投影展示解比例過程,師適時講解強調。

師:我們解答得對不對呢?可以怎樣檢驗呢?引導學生說出可以用比例的意義(把結果代入題目中看看對應的比的比值是否相等.)或用比例的基本性質(看看兩個外項的積和兩個內項的積是否相等來檢驗。

師:解比例在生活中的應用十分廣泛,我們來總結一下解決這類問題的一般步驟:(先根據問題設X——再根據數量關係列出比例式——然後根據比例的基本性質把比例轉化為方程——解方程)最後別忘了檢驗噢!(課件出示)。

師:現在同學們會用解比例的方法來解決問題了嗎?

3、教學例3

師:這個比例你會解嗎?出示例3

師:它與例2有什麼不同?(這個比例是分數形式)應該怎樣解呢?同桌先說一說,然後指名學生說一說你是怎樣解這個比例的。(可以根據比例的基本性質---交叉相乘的積相等把比例轉化成方程,然後解方程求出未知數X)

師:想一想括號裡應填什麼?

師:回顧一下我們是怎樣解比例的?

學生說完課件出示,強調最後別忘了檢驗。

三、鞏固練習

1、課件出示4道解比例,學生獨立完成,投影展示。

2、解決問題:教材“做一做”第2題。(學生分析後指名學生板演,其他練習本上獨立完成,然後集體訂正)

3.你知道嗎?

偵探柯南之神祕腳印

四、佈置作業

課下,和小組成員想辦法測量出我們學校旗杆的高度!

五、課堂總結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那些新的收穫?

學生暢所欲言。(什麼叫解比例?怎樣解比例?)

板書

解比例

求比例中的未知項,叫做解比例。

數學九年級下冊經典教案2

教學目標

1、知識技能目標:瞭解圖形的放大與縮小的意義;能在方格紙上按一定的比畫出放大與縮小的圖形;通過圖形的放大與縮小體會圖形的相似。

2、過程方法目標:通過觀察、理解、動手操作等數學活動來體驗圖形放大與縮小的方法;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和動手操作能力。

3、情感態度目標: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和求知慾,使學生積極參與學習活動,在學習過程中感受成功的喜悅。

教學重難點

理解圖形的放大與縮小。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匯入新課。

1、觀察體驗。

你見過下面這些現象嗎?誰來描述一下!出示多媒體課件,56頁生活情境圖。這些生活中的現象,有的是把物體放大了,有的是把物體縮小了

2、學生舉例,自由發言。

師:你們在生活中還見過其他放大縮小的現象嗎?指名說一說。師:看來放大縮小現象在我們生活中的各個領域應用還是十分普遍的。這些現象也包含著一定的數學知識。今天這節課我們就來一起研究“圖形的放大與縮小”。板書課題。

二、探究新知。

(一)感知圖形的放大。

(多媒體出示方格紙上的平面圖形,例4.)

1、初步感知畫在方格紙上的平面圖形。師:我們已經認識過許多的平面圖形了。老師這把正方形、長方形和直角三角形分別畫在了方格紙上。

大家看一看畫在方格紙上的三個圖,我們能獲得哪些相關的數學資訊?

學生小組自由談。正方形邊長3個方格、長方形長6個方格,寬3個方格直角三角形兩條直角邊分別是3個方格、6個方格。

2、理解要求。

(1)多媒體出示例4的要求——2:1畫出這個圖形放大後的圖形。

(2)按“2:1”放大是什麼意思?先讓學生說出自己的理解,然後教師說明。(按2:1放大,也就是各邊放大到原來的2倍。)

3、通過畫正方形瞭解畫法。

(1)那麼我們怎麼樣才能把正方形按2:1放大呢?請同桌之間相互討論。

(2)彙報:原來的邊長是3個方格,放大後圖形的邊長是6格。

(3)學生在方格紙上畫出正方形按2:1放大後的圖形,

(4)教師總結學生方法中的重要一點:先確定一個固定的點,以它做為

確定圖形位置的重要點再畫出其他的部分。

(5)教師用多媒體課件展示畫放大後正方形的過程。

4、經歷畫長方形和直角三角形的過程。

(1)接下來我們繼續按照2:1放大長方形和直角三角形,你覺得需要知道些什麼條件呢?點名學生回答。

(2)下面就按照你們的方法放大長方形和直角三角形吧,請畫在方格紙上。

(3)學生彙報畫法

(4)觀察放大後的直角三角形,相鄰的兩條直角邊放大了2倍,那麼他的斜邊也放大了2倍嗎?你怎麼知道的?彙報測量結果。

5、置疑。

觀察一下,放大後的圖形與原來的圖形相比,有什麼相同的地方?有什麼不同的地方?

(1)放大後的圖形與原來的圖形相比,有什麼相同的地方?有什麼不同的地方?

(2)小組合作學習討論解決學生提出的置疑。

(3)選取代表介紹自己的方法和找到的答案。教師配合多媒體課件隨機演示驗證的過程。 (4)學生試概括髮現,多媒體出示。(一個圖形按一定的比放大,它的每條邊都按相同的比放大。)

(5)多媒體出示。一個圖形按一定的比放大,圖形變大了,但形狀沒變

(二)感知圖形的縮小。

師:我們一起研究了圖形按一定的比放大的畫法以及放大後圖形的一些特點。如果把圖形按一定的比縮小該怎麼畫?

1、出示縮小的要求。

如果把放大後的三個圖形的各邊按1:3縮小,圖形又發生了什麼變化?畫畫看.

2、說說對1:3的理解

3、學生作圖,並相互檢查。

4、選取學生代表的作品展示,並說說是怎麼畫的。(多媒體完成按一定的比縮小後畫出的圖形。)

5、觀察原圖和縮小後的圖形。學生試說自己的發現並嘗試總結。

按3:1畫出下圖

6、 總結髮現。

(1)學生討論。

圖形的各邊按相同的比放大或縮小後,所得的圖形與原圖形有什麼關係呢?

學生試總結圖形按一定的比放大或縮小的特點。

(2)教師在學生充分的發言之後用多媒體出示圖形放大和縮小的特點:所得的圖形只是大小發生了變化,形狀沒變。

三、鞏固應用

畫一畫,

學生根據教師給出一個放大或者縮小的比,然後在方格紙上畫出按這個比放大或者縮小後的圖形。畫完後學生展示自己的作品並介紹畫法。

1、按4:1畫出下面圖形放大後的圖形.並說理由。

2、按1:2畫出下面圖形縮小後的圖形.

3、按1:2畫出下面圖形縮小後的圖形.

4、下面哪個圖是圖形A按2:1擴大後得到的圖形?

5、按3:1畫出下面圖形放大後的圖形.

【主要是評價學生按一定的比例對放大和縮小圖形的畫法的掌握】

四、課堂小結

通過這節課你學到了什麼?

結束語:同學們,今天這節課我們學習到了圖形的放大與縮小,在日常生活中,有許多這樣的現象,只要大家做生活的有心人,運用今天所學的知識,你們就能創造許多新鮮有趣的事物,用以豐富和美化我們的生活。

五、課堂作業:

課本1、2題

數學九年級下冊經典教案3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使學生理解反比例的意義,並能正確判斷成反比例的量。培養學生觀察概括的能力和學習方法的遷移能力。

2、過程與方法:經歷反比例意義的探究過程,通過學生的討論分析合作,使學生進一步認識事物之間的聯絡和發展變化的規律,體驗觀察比較,推理歸納的學習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一系列富有探究性的問題,進一步滲透自主學習和與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識和探究精神,激發學習數學的熱情。

教學重難點

重點:理解反比例的意義、正反比例的比較。

難點:正確判斷兩個量是否成反比例

教學工具

pPT課件

教學過程

(一)、回憶舊知,引出新課。

1、複述回顧:

(1)、什麼叫做成正比例的量?

(2)判定兩種量成正比例的關鍵是什麼?

(3)、判定下面兩種量是否成正比例?

A、輪船行駛的速度一定,行駛的路程和時間。

B、每小時織布的米數一定,織布總米數和時間。

C、當圓柱體的高度一定時,體積和底面積。

2、引出課題:這是我們上節課學習的內容——成正比例的量,今天我們繼續學習這些常用的數量關係之間的一些特徵。當圓柱體的體積一定時,底面積和高度又有什麼態度呢?﹙板書:成反比例的量﹚

(二)、自主學習,探索新知。

1.探究反比例的意義

今天老師給大家帶來了一個實驗,在實驗之前,提出實驗要求。

(1)、記錄杯子裡水的高度,把表格中補充完整。

(2)、觀察水的高度是如何變化的?

教師播放實驗。

水的高度是怎樣隨著底面積的變化而變化的?

3、觀看實驗記錄單,回答三個問題。

①表格中有哪兩種量?

②水的高度是怎樣隨著底面積的變化而變化的?

③相對應的杯子的`底面積和水的高度的乘積分別

是多少?

教師據學生彙報說明:在水的高度和底面積這兩種相關聯的量中,一種量擴大或縮小若干倍,另一種量反而縮小或擴大相同的倍數。相對應的兩個數的乘積是一定的。像這樣的兩種量,叫做成反比例的量,它們的關係叫反比例關係。

4、課件展示反比例的意義,請學生回答判斷兩種量成反比例的關鍵是什麼?

學生小組內討論得出判斷兩種量成反比例的關鍵是有三個條件,1、兩種相關聯的量;2、變化方向相反;3、乘積一定。

3.說一說:生活中還有哪些量成反比例關係?

師:想一想在日常生活中,還有哪些量成正比例關係誰給我們來舉個例子吧。

(1)學生自由舉例。

(2)師講述:日常生活和生產中有很多相關聯的量,有的成反比例,有的相關聯,但不成比例。判斷兩種相關聯的量是否成反比例,要看這兩個量的積是否一定,只有積一定,這兩個量才成反比例

三、鞏固練習。

(一)、基礎練習

1、判斷下面每題中的兩種量是不是成正比例,並說明理由。

(1)輪船行駛的速度一定,行駛的路程和時間。

(2)每小時織布的米數一定,織布總米數和時間。

(3)當圓柱體的高度一定時,體積和底面積。

(1)、表格中有( )和( )兩種相關聯的量。

(2)、寫出這兩種量中相對應的兩個數的積,並比較大小。

(3)、這個積表示( )。

(4)、表中的相關聯的兩種量成反比例嗎?為什麼?

2、判斷下面每題中的兩種量是不是成反比例,是“√ ”,不是“×”。

(1)煤的量一定,每天的燒煤量和能夠燒的天數. ( )

(2)種子的總量一定,每公頃的播種量和播種的公頃數. ( )

(3)李叔叔從家到工廠,騎自行車的速度和所需的時間. ( )

(4)華容做12道數學題,做完的題和沒有做的題. ( )

四、積極應用,拓展新知。

出示課件,正、反比例的例題,請學生比較,正、反比例的相同點、和不同點?把表格補充完整。

學生小組內討論,得出答案。

五、拓展練習。

1、判斷下面每題中的兩種量成比例嗎?並說明理由。

(1)、長方形的面積一定,它的長和寬。 ( )

(2)、輪船行駛的速度一定,行駛的路程和時間。 ( )

(3)、生產電視機的總檯數一定,每天生產的臺數和所用的天數。 ( )

(4)、小麥每公頃的產量一定,小麥的公頃數和總產量。 ( )

(5)、礦泉水瓶中喝掉的水和剩下的水。 ( )

(6)、圓的半徑和它的面積。 ( )

(7)、鋪地面積一定,方磚面積與所需塊數。 ( )

六、課堂小結。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什麼收穫?想挑戰一下自我嗎?好!請同學們認真完成堂堂清練習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