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校園>

2015年《一個小村莊的故事》教學設計及反思

校園 閱讀(1.59W)

《一個小村莊的故事》講的是由於人們亂砍濫伐,原本靠鋒利的斧頭建造的美麗家園,又終究毀在了鋒利的斧頭之下。課文篇幅短小,語言樸實,然而其蘊涵的道理卻非常深刻。

2015年《一個小村莊的故事》教學設計及反思

  教學目標:

1、 會認本課生字和詞語,如:曾經 鬱鬱蔥蔥 砍倒 減少 擴大 大量 隨著 煙囪 消失 包括 。並能複述課文內容。

2、 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理解重點句子的意思,體會句子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3、 讓學生懂得不愛護大自然,必將受到大自然的懲罰,毀滅山林就是毀滅自己。

  教學重點:

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理解重點句子的意思。

  教學難點:

讓學生懂得不愛護大自然,必將受到大自然的懲罰。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檢查預習,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1、 課前,你是怎樣預習課文的?(引導學生交流)

2、 出示文中詞語

曾經 鬱鬱蔥蔥 砍倒 減少 擴大 大量 隨著 煙囪 消失 包括

學生自由讀、指名讀、齊讀。

3、 誰能把這些詞語連起來講一個故事。

學生試著複述課文內容、指名複述。

4、 揭題:我們給這個故事加一個題目就是———一個小山村的故事。

5、 讀完這個故事,你最大的感受是什麼?(引導學生交流)

二、細讀理解,品味感悟。

1、 品讀第一自然段,感受小山村的美麗。

(1)出示第一自然段,學生自讀後交流這是一個怎樣的小山村。

(2)假如你就生活在這樣一個小山村裡,你的心情怎樣?(引導學生交流)

你能不能把我們帶進那個美麗的小山村?(引導有感情朗讀)

(3) 這的確是個美麗的小山村,可是你有沒有發現大螢幕上的字比課本上少了一個詞語。引出“曾經”

(4) 引導學生理解“曾經”並用曾經說一句話。

2、 出示第五自然段,引導質疑。

(1)出示第五自然段,學生自由讀。

(2)讀了這兩段文字,你的小腦袋裡冒出了怎樣的問題?引導學生交流

並抓住關鍵的問題“為什麼美麗的小山村會消失的無影無蹤?”進行探究。

3、下面就請大家開啟課本,默讀課文2、3自然段,找一找小山村會消失得無影無蹤的`原因。

(1)學生自由讀文,可以邊讀邊畫出重點的語句。

(2)全班交流。

4、出示“誰家想蓋房……出現了裸露的土地”

(1)自由讀

(2)從這句話中你讀懂了什麼?適時理解“裸露”。

(3)引導學生有感情朗讀

(4)我們多想告訴那些砍樹人“什麼都沒有了……”

5、出示“樹木變成了……”引導學生談讀後感受並再次朗讀“什麼都沒有了……”

6、出示知識連結

引導學生談感想,齊讀“什麼都沒有了……”

三、拓展昇華、歸納總結。

1、其實,在我們的生活中也有這樣破壞環境的行為,比如———

引導學生交流。

2、面對這樣的行為,我們該怎樣做呢?

3、朗誦《我真希望》

四、佈置作業

學完課文後,把你最想說的話寫下來。

  教後反思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諧統一語文學科最基本的特點,在教學《一個小山村的故事》這篇課文時,我抓住課文中的重點詞語,引導學生理解課文,並打破課文的編排順序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取得了較理想的教學效果。

一、引導質疑,主動探究。

這一環節起著影響全域性,輻射全課的作用。在學生初步感知課文內容的基礎上,通過小山村美麗與消失這鮮明的對比引導學生提出問題,調動學生的情緒,打動學生的心靈,形成良好的課堂氣氛。學生有了濃厚的興趣,就會積極主動地進入探究。讓學生默讀課文,邊讀邊畫,把他們的注意力吸引到課文中,讓學生在讀書中理解感悟。

二、抓住重點詞句,深入探究。

抓住“曾經”引導學生理解那個美麗的小山村已經成為過去,面對著這樣一個小山村,學生不禁嘆息、疑問。“它去哪兒了呢?”反覆朗讀“什麼都沒有了——所有用斧頭得到的一切,包括那些鋒利的斧頭”讓學生在這種不同層次中體驗感悟,學生自然能得出這樣的結論——毀滅山林就是毀滅自己。

三、課內外結合,實踐探究。

學生理解課文以後,我讓學生想一想生活中還有哪些破壞環境的行為,並在學生交流的基礎上進一步想:面對這樣的行為,我該怎麼辦?這樣學生就有了更加真切的感悟。最後在《我真希望》這首小詩的朗誦中學生的情感得到了激發,並把自己想說的話寫下來,做到了讀寫結合。

當然,課堂是缺憾的藝術。本節課的教學中還有諸多不足,比如:過分的注重預設而忽視課堂生成,指導學生有感情朗讀還不夠十分妥當。我想以後的教學中還要不斷改進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