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校園>

《論語》的讀後感

校園 閱讀(4.55K)

看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一定領會了不少東西,何不靜下心來寫寫讀後感呢?千萬不能認為讀後感隨便應付就可以,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論語》的讀後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論語》的讀後感

《論語》的讀後感1

我對《論語》很感興趣,就到《中華經典詩文誦讀》裡去找,其中,找到了兩則關於學習的名言,讓我來說一句非常不錯的,子曰:“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那是出自《論語。為政》中的句子,這句話言簡意賅,我是這樣理解的:學習態度要實事求是,不能一知半解,千篇一律。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樣的人,才是真正懂道理的人,才是會進步的人。

我們也要做一個這樣的人,對學習上的問題要認真領會,不能一知半解,對不懂的問題要虛心請教,不能不懂裝懂,這樣,才能學有所長,才能成為一個有益於社會的人。還要溫故而知新,每學一點知識,都要回顧一下,思考今天所問的問題,才能對明天的問題有所準備,複習今天的知識,才能引導自己對明天要學的知識去深刻理解,先為己師,才能為人師。這也是《論語。為政》中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也”所表達的含義。

《論語》的讀後感2

近日第二次讀了《論語》,較之第一次而言,有了更為多的體會與感悟。

大凡國人,不說對孔子耳熟能詳,起碼也對其有個大致的瞭解,因為其精髓的思想可謂超乎尋常,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堪稱民族魂。在我國歷史上,孔子不僅是一個偉大的思想家和倫理家,而且還是一個偉大的教育家和社會實踐家,是中華文化思想的集大成者,儒家學說的創始人,孔子的思想學識自20xx年前就成為中國文化的正統,孔子也因此被尊稱為“大成至聖先師”。

儒學的思想正日益滲入到人們社會生活和文化領域的方方面面。

就我個人而言,我覺得每讀一次孔子,自己都能收穫很多的東西,比如:

當讀到“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時,我懂得了要先行後言,莫言過其行,說與做是做人的兩個重要方面,無論何時何地,少說多做,說了就做,先做後說永遠是我們應該信奉的說話行事規則。

當讀到“道聽途說,不足為取”時,我懂得了,一個傳聞,入乎耳,出乎口,不經過考證和內心的思考就說出來,委實輕率,不負責任,但現實中,偏偏又很多人,喜歡傳播這種小道訊息,飛短流長,看著鬧得滿城風雨,心裡竟會有一種莫名的興奮,其實,無論是從道德還是現實做人來講,這種心理諮詢行為,我們都應該擯棄。

當讀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挺有感觸的,對父母孝順,是從古至今我們中國人最看重的道德要求之一,甚至常常拿是否孝順評價一個人的好壞,判斷這個人是否值得信任,值得交往。“孝”是一個為人子女應盡的義務,但不可否認的是,現實中又有多少子女做到了呢?近些年來,受西方所謂的“自主獨立”意識的影響,年輕人不願依賴父母的同時,也把孝的意識拋到了腦後,也許真到我們切切實實想為父母做點什麼的那一天,可能只留下“子欲養而親不待”的遺憾了。

當讀到“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時,我意識到了,做人得將心比心,自己不想要的東西,也別硬塞給別人;自己想要站住腳,也得先讓別人站住了才行;自己想要有所成就,也得成全別人有所成就的夢想。

當讀到“人潔己以進,與其潔也,不保其往也”時,一位仁厚長者的形象呼之欲出,他寬巨集大量,與人為善,他教育弟子們,要多看人家的好處,進步的地方,也許我們永遠都無法成就,也絕少擁有孔子那樣的胸懷,但我們應該儘量的從中汲取點什麼。

………

孔子的思想,深深地鐫刻在中華文化的智慧神殿裡,流淌在每個華夏子孫的血脈中,雖歷盡滄桑,但卻像北斗恆星一樣永遠光輝燦爛,成為我們行動的嚮導。

如今在全球化來臨的時代,為提升中國文化的“軟實力”魅力,我們正在全世界建立孔子學院,向世界各民族傳播五千年的中華民族優秀文化,並於傳播的過程中,也挺契合新時代的要求。

當你不能以一顆平常心來行為處事時,當你站在人生的拐點迷茫彷徨時,當你比任何時候都沒有像現在這樣倉皇失措時,讀讀孔子,翻翻《論語》,真的會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論語》的讀後感3

今天,我讀了《論語》的的七、八章,其中,第七章講的是孔子的教育思想,對我們現在的學習很有幫助。不過,有一句話說得好《人無完人,金無足赤》縱使是像孔子這樣的偉大的教育家、思想家所說的話也不一定全都正確。

在第七章裡,孔子有這樣一句話“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竊比於我老彭。”意思是:只傳述舊的文化典籍而不創作新的,相信並且喜愛古代的文化,我把自己比作老彭。在這一句話裡,孔子提出了“述而不作”的原則,這是孔子思想中國保守的一面。但是要完全的“述而不作”只講述舊的東西而不創新,那麼古代的那些科學家從何而來?喜愛古代的文化知識是對的,但我們不管要有“述”還要有“作”要敢於創新。如果孤單的典籍裡又不合理的地方,就要推陳出新。比如孔子說的這句話又不合理的地方,我們就不能對這句話完全遵守。在生活中,我們也養敢於懷疑權威。不管是多們偉大的人,做過的事說過的話都不可能完全正確,只要有錯誤我們就不能照搬,更不能盲目相信,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有新的創造。

《論語》的讀後感4

粗粗地讀完《論語》,覺得其真不愧為一部歷史久遠,內容簡單而又深奧的中國古文化書藉。並且不同時代的學者都加以悉心悟讀,註釋,翻譯,解說,談論研究,只可惜我目前還沒領悟多少精華,要來寫讀後感,就只能有什麼感受寫什麼了!

天地人之道里作者首先提到做人,相對於天地的永恆。人的`生命是何其短暫,書中從各個方面不斷地教誨我們怎麼使自己有限的生命變得更加有質量,書中概括為:生活態度積極,和親人朋友,同事和睦相處,工作勤勤肯肯。。。。。。其實這些道理是相當簡短及普通,但我們又有多少人能做到呢?

處世:“以真報怨,以德報德,率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因為內心的坦蕩,自信,泰然而自內向外油然而生的從容。寬容。但是這種寬容也是有限度的,並非毫無原則的謙讓,寬恕。而是以真報怨,以德報德。其實我們生活中也有遇到種種,當時有過許許多多的情緒,可是現在回頭看看覺得其實也沒有什麼,不管是幫助愛護自己的,還是曾經嘲弄甚至傷害過自己的,都不過是人生的一種經歷而已,除了要感謝幫助愛護自己的人,更要感謝那些嘲諷自己甚至傷害自己的人,正因為有了他們的嘲諷才讓我們更加強大。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敏而好學,不恥下問”,這是給我感觸最深的兩則,這兩句話雖然出自兩千多年前的孔子之口,但至今是至理名言,意義至大。“三人行,必有我師焉”這句話包含著一個平凡的道理:即能者為師。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要接觸的人很多,而每個人都有一定的優點,值得我們去學習,亦可成為我們良師益友。多向我們身邊的平凡人學習,一點一滴聚集不起眼的知識,必然是人要成功的首要條件,要知道這種不恥下問,造就了多少偉人。

說實在話,作為一項作業去讀《論語》有點累,但在完成這項作業的過程中,我卻真的想細細品讀《論語》了,因為孔子這個充滿人性,極具社會責任感的歷史名人深深吸引了我,也終於明白,這位中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世界文化名人為什麼會一直受到世界各國人民的尊崇。

《論語》的讀後感5

這本書讓我感動,讓我知道了古時候的人學習方法和做人的道理,如何孝順父母。這就是古人留給我們的寶貴東西,他們真的太有智慧了。

大家都知道有一句話叫“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這個意思是:學習了東西后,要常常複習,才會很愉快。有朋友來這裡,是不是也很愉快的啊。而與人交往的時候不能炫耀自己的才華,這樣才算得上是君子。這就是古人想要告訴我們後輩對於學習和朋友的交往中應注意態度。

還有這樣一句話是講孝。“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養。不敬,何以別乎?孔子是要告訴我們真正對待父母,不止是照顧,而是要尊敬父母。這就是大家都知道的天下百善孝為先。

這本書現在我還只能簡單的懂得這些道理,要真正的理解裡面的深奧,還得多下功夫。在這裡面更讓我知道了幾百年前聖人們的智慧和做人的道理。

《論語》的讀後感6

孔子的《論語》語言深奧,作為一名國小生,我只知道《論語》是一本孔子和他的學生們的語錄,其它的一概不知。之前我對它一點興趣也沒有,但是寒假我通過讀《論語》寫讀後感的活動,讓我對這部著作有了一點了解。

讀了之後,你可以感受到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抱負,他的很多高尚品德是當今很少人有的。他不僅教會人們應該如何待人接物,而且十分嚴謹的規範自己,以行動來做出表率。在《論語》中還有一些特別適合國小生學習的,如:“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這句話前半句的意思是說死讀書而不會思考問題,就會茫然無知而沒有收穫,後半句是說如果只空想而不讀書,就會疑惑不解,最終一無所獲。所以我們從小就要既勤於學習,又善於思考,不死讀書,把書讀活。還有一句: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講的是一種重要的學習方法,我們學習了一些知識後,要反覆地溫習,就會有新的發現,獲得更多的知識,有更多的收穫,甚至最後可以成為老師去教別人了。

正如孔子所說的,我們不但要把書讀活,還要反覆地溫習,這樣才能學到更多的知識,在今後的學習中,我就要努力做到這些方面。在學數學上,不能只會死記公式,還要靈活地運用到題目裡,不能同樣型別題目換了個說法就不認識它了。在語文學習上,我要有耐心,把文章認真仔細的多讀幾遍,分析透徹作者的寫作感情和所要表達的中心思想,這樣就會對文章更加了解了。

總之,看完《論語》後,我受益良多,它不但對我的學習很有幫助,而且還教會了我很多做人的道理,要在適當的時候學會放棄,學會寬容,學會捨得,學會立志。它是道德與智慧的結晶,是中華文化的瑰寶。值得我們一生珍藏,一輩子去閱讀。

《論語》的讀後感7

《論語》是我過一部著名的語錄體散文,主要記錄了我過大學者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對我國的文化有很深刻的引導意義。

《論語》大概一半左右都牽扯到了這個“孝”字,正因如此,後被公認為百家之正統的儒家學派把孝道推廣的非常廣泛,鞏固了孝道在人們心中的地位。中國人心中孝為先,正是因為千古以來儒家思想的主導,與《論語》在我們祖宗身上留下的習慣一直傳承下來。

除了孝道外,《論語》還講到了政治,自古以來一直才是世界上真正佔據主要地位的事,論語中對待政治,主講一個子——仁。對於政治來講,要想成功的治理國家需要什麼?答案是得民心,若想得民心最好的方法是什麼?只有仁。這一點儒家的選擇是很正確的。

《論語》是我國曆史上一部經典的著作,對我國的傳統文化起著重要的主導作用。

《論語》的讀後感8

總以為孔子是離自己很遙遠的古代聖賢,《論語》是學術家們才研究的歷史文化遺產,從沒有想到它會如此親近地來到我們身邊,讀了于丹老師所寫的《論語心得》,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孔子這位聖人的樸素、平和、平易近人,以及他時時傳遞出的一種樸素、溫暖的生活態度。

初讀《論語心得》時,心中生出一些困惑,因為書中所說的安貧樂道,現在看來頗有些讓人不思進取的味道,細細讀來,慢慢明白其中的深意。在這個競爭激烈的社會中,每個人都在努力發展著自己的事業,收入多少、職位高低,似乎成了一個人成功與否的標誌。其實,高官厚職的,生活得不一定快樂。競爭越是激烈,越是需要調整心態,調整與他人的關係,倡導良性競爭而非惡性競爭。畢竟,這不是一個人的世界,不管多聰明、多能幹的人,缺少他人提供的幫助,成功也是不可能的。一個人只是一葉“舟”,而眾人才是既能載“舟”亦能覆“舟”的水!

于丹教授分析的《論語—心靈之道》,讀過之後,讓我懂得了許多道理。“每個人的一生中都難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許我們無力改變這個事實,而我們可以改變的是看待這些事情的態度。”同樣一件事情,看待的角度不同,心態會不同,心情也會不同。就像平時開車,同樣是紅燈前的第一輛車,有的人會想:真倒黴,別人都能趕在紅燈前過,怎麼偏偏我過不去,心情就會變得很糟糕;而有的人會想:我真幸運,下次變綠燈時,我能第一個通過,心態就會很平和。《論語心得》告訴我們,要用平和的心態來對待生活中的缺憾和苦難,要在最短的時間內接受下來,不要糾纏在裡面,要儘可能地用自己所可以做的事情去彌補這個遺憾,用積極的心理暗示調整自己。

感觸較深的還有于丹教授講的《論語—交友之道》。朋友有好壞之分,良朋益友可以帶來很多幫助,惡朋佞友卻會帶來許多麻煩,甚至引你走上邪路。什麼樣的朋友是好朋友?什麼樣的朋友是不好的朋友?書中說到的“益者三友”和“損者三友”,細細想來,頗耐人尋味。生活中,每個人都有很多的朋友,特別是那些身世顯赫,家境優越的人,周圍更是不乏與其稱兄道弟的人,但是,當他們失去了這些優越的條件,或是當他們身處困境時,又會有多少真正站在他們身邊,肯為其兩肋插刀的人?怎樣才能交上好的朋友呢?《論語》也給出了答案。要想交到好朋友,一要有仁愛之心,二要有辨別能力,都說多一個朋友,多一條路。有了一個好的朋友,人生便開啟了一段美好的生活。

人活一世,草活一秋,能夠快快樂樂、開開心心的過一生,這是每個人心中的夢。相信我只要踏踏實實地做人、認認真真地工作、以誠相待地交友;學會放棄、學會捨得、學會寬容、學會立志,就會讓自己的心靈變得完美、強大,就會享受到生活的美滿與幸福!

《論語》的讀後感9

簡潔而經典的語句是中國古詩文的特點,正因如此,中國古詩文以其獨特的魅力倍受矚目。我認為,在中國古代文化的瑰寶中,《論語》便是其中精品之一。 論’理論,理論人生,理論人生滄桑百態,理論孔子儒家思想,《論語》是儒家學派的著作之一,兩千五百多年前,孔子教學和生活中的點點滴滴,被學生片片斷斷記錄下來。這些以課堂筆記為主的記錄由他的學生彙集編纂,後來就成了《論語》。我們會覺得,《論語》好像沒有很嚴密的邏輯性,很多是就事論事,裡面也很少有長篇大論的文字,幾乎每一則語錄都很簡短。。其中不少言論頗具哲理,閃爍著智慧的光芒。

我讀《論語》這部書,當然不是想從中覓得修身、齊家的孔門祕傳。我只是在這部書中認識了一個迂闊率性、的孔子,一個多才多藝、誨人不倦的孔子,一個食不厭精、懂得生活樂趣的孔子。開啟《論語》去讀,像是穿越幾千年的時光隧道,看到群雄逐鹿,爭霸天下的春秋時期,產生了孔子一個偉大的、教育家思想家。他的思想言論不一定與我們今天所處的時代相吻合,但對於影響了幾千年的中國文化的經書,是有必要一讀的。

主要講了兩個方面:一是講學習方法及態度的;二是講思想修養方面的。這十則教給了正確的學習方法和態度 我如何處世待人以及。

孔子因材施教的教學思想,在中國教育史上有較大的影響。他認為一個教師,必須掌握學生在學習上常犯的四種心理表現,即廣泛而不精、知識面過窄、把學習看得太容易和有畏難情緒。只有瞭解學生的心理特點,才能給予幫助、補救。就是說,學生心理的差異性,決定了因材施教的必然性。

在教學上,孔子還提倡師生之間相互切磋,共同討論,互相啟發,以收到教學相長的良好效果。一部《論語》,實際上就是記載他們師生間互相問對、討論的情況。如子路、顏回和子夏就是這樣做的。性率直而魯莽的子路,出於對孔子的愛護,常常向孔子提出批評性的意見,孔子也很關心、愛護子路,對他的批評也能接受,當有的學生對子路不太尊重時,孔子對他們說:子路的學問是不錯的,只是還不夠精深罷了。顏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學生,但由於顏回從未對孔子提出過疑問和批評,孔子曾不滿意地說過:顏回不是對我有所幫助的人,他對我的話沒有不喜歡的。有一次,子夏引《詩經?衛風》上的詩句,向孔子請教:“‘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為絢兮。’何謂也?”(《論語?八佾》意思是,《詩經》上說:有酒渦的臉笑得真美呀,黑白分明的眼睛流轉得真叫人喜愛呀,潔白的底子上畫著花卉呀。這幾句詩是什麼意思呢?孔子回答說: 先有白色底子,然後畫花。子夏接著進一步闡明說:那麼,是不是禮樂的產生在仁義之後呢?孔子高興地說:卜商呀,你真是能啟發我的人。現在可以同你進一步討論《詩》了。孔子敢於承認比他小44歲的子夏在學問上對自己有啟發,說明孔子能向被教育者學習的勇氣,其精神可敬佩!

治學方面,孔夫子曾經說過“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以及“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諸如此類的話,並且還說過“吾十有五而志於學”。孔子一直活到了七十二歲,五十七年的經歷使他仁德兼備,學問淵博,成為冠絕一時的大學問家,大思想家,可謂是震古爍今(不敢說後無來者,也起碼是前無古人了)。以如此身份,當他的高足問他時,他的回答竟然是“朝聞道夕死可矣”,多麼令人不可思議!

作為一個完全有足夠的資本炫耀自己的大學問家,孔子還有必要孜孜不倦的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學習探索中去嗎?答案是肯定的。

為了學習,可以三月不知肉味,這足以見孔子的勤奮,可如果僅僅是勤奮,恐怕孔子就不會如此得到世人的尊敬了。他的好學表現在方方面面:三人行必有我師焉,這是謙虛;我不如老農,我不如老圃,這是實事求是;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這是一種樂觀。他的學習精神,不僅僅限我們常人的思維:這個是學問,那個不合適。孔子會以最博大的胸懷,去接納包容世間萬物,這就是我們所不及的。

兩千年前的孔子,因著他的眾多的知能,他成為中國文明史中最重要的教育家,他的許多謀生技能的知能細節固然沒有儲存下來,但是他的人生智慧的談話卻成了綿延兩千年的中國知識分子立身處世的智慧寶典,當我們閱讀吟詠他的話語之時,每一句話都發每一個人都可以從他的智慧中找到自己生命的目標。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這是《論語》六則中給我感觸最深的兩則。前一則是說幾個人走在一起,那麼其中必定有可以當老師的人;這兩句話雖然出自兩千多年前的孔子之口,但至今仍是至理名言,意義至大。“三人行,必有我師焉。”這句話包含著一個廣泛的道理:能者為師。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要接觸的人甚多,而每個人都有一定的優點,值得我們去學習,亦可成為我們良師益友。就說我們班上的吧。在這個近80人的班集體裡,就有籃球上的猛將、繪畫巧匠、書法好手、象大師。有的是上曉天文,有的是下通地理;有的是滿腦子的數字;有的能歌善舞??多向我們身邊的這些平凡的人學習,就像置身於萬綠叢中的小苗吸收著豐富的養分。高山,是那樣地雄偉,綿延;大海是那樣地壯麗無邊,山之所以高,是因為它從不排斥每一塊小石;海之所以闊,是因為它積極地聚集好一點一滴不起眼的水。若想具有高山的情懷和大海的淵博,就必須善於從平凡的人身上汲取他們點滴之長——“三人行必有我師焉”。一個幾歲的小朋友當然不如四十開外的教育家;平民百姓同樣沒有史學家的見識廣博??但是正是這樣的“不恥下問”而造就了許多偉人。

這就是孔子的學習!這就是聖人的學習!

《論語》的讀後感10

《論語》是我們從國中時就已經開始接觸的一本生活道德哲理的書。以前剛接觸那些“之乎者也”之類的詞覺得枯燥乏味急了,當時即使老師給我們進行了具體的講解,我們也是一知半解的,除了死記硬背還真是什麼都沒有學到。可是當我上了大學之後在圖書館裡看到這本書就不經意間翻了起來,隨便一兩句都覺得很有生活的哲理。不管是在生活上、學習上、交友上、為人處事上,還是孝順父母方面等等都給了我們明確的指示。

看到《論語》這本書就像看到初秋時期的群雄逐鹿,爭霸天下的場景。孔子,一個20xx多年的學者,他的思想、教育理論、教育方法、他的言行在今天看來依然是那麼先進,那麼貼切。何以想象,就是如此的一個薄薄的小書,卻統治了中國近二十個世紀,徹底改變了中國的歷史呢

從辯論的角度看,孔子肯定是輸了,而且輸得心服口服。可是假如從生活的角度看。孔子又是贏家,是大贏家。這是歷史證實了的,不是我說的。也許,真理本不是辯出的,而是做出的。孔子何以獲勝,辯論為何不出這樣的道理,我不知道,但我知道孔子說了些什麼,他說的是做人的道理,生活的道理,生存的哲學!假如你是人,你生活在一個群體中,不論你做什麼:你去幹革命,做領導,開公司,或是你去當土匪,做強盜,當惡霸。假如你想做強,作大,你就必須相信孔子說的,從這個角度說,孔子的道理,是永恆的真理!當然有些真理也還是需要人們不斷去改善它,讓它更加符合社會的進步與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