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校園>

《白說》讀後感8篇

校園 閱讀(2.75W)

讀完一本書以後,你有什麼領悟呢?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讀後感吧。千萬不能認為讀後感隨便應付就可以,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白說》讀後感,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白說》讀後感8篇
《白說》讀後感1

漂亮的失敗是另一種成功。

考研一戰失敗,後來我二戰了。我目前在準備複試,由於遇到一起也是一拖再拖,總之初試複試都遇到了一些,可能看起來不是那麼順利的事情。我從中也特別迷茫焦慮懷疑過,但是我始終一定要堅持走下去,去享受這個過程。

很多人考研失敗了,去問各種身邊的人,自己需不需要暗戰,我覺得如果你的內心足夠堅定,是不需要去問別人的,因為別人的意見也改變不了你的想法,我當初選擇第2次考研,我的內心是非常的篤定的,也沒有說問誰來建議一下我該不該而戰。所以我覺得,閉上眼睛問問自己的內心吧。把那些外在的因素除去之後,還有多少自己內心的聲音。不要把某事當做藉口。

做一個和自己賽跑的人吧,如果回憶沒有充滿各種跌宕起伏的色彩,回憶什麼意義呢?

與我們號稱最幸福的歲月,其實往往是最痛苦的,只不過回憶起來非常美好。

感謝自己的選擇,儘管我現在還有沒有錄取,但是我覺得這個過程收穫是自己的,成長是自己的,真真實實的感受是自己的,是別人奪不走的。

《白說》讀後感2

我相信在很多新聞學子的眼中,白巖鬆似乎就代表了我們的最高新聞理想。一個優秀的新聞人就該是他那樣的。

夠睿智、高情商、有學識、有毅力、有閱歷……這些特質使他成為許多新聞學子眼中新聞理想的化身。

看完整本書,說實話我能記住的內容不多也許是這本書乾貨太多,每一篇都是一場精彩的演講,一口吞下當然消化不了。

但在閱讀的過程中,還是得到不少的觸動關於自己、關於社會、關於國家的思考。這是一個眾聲喧譁的時代,我們被時代趕著往前跑。無論是對自己還是我們所處的社會,都欠缺一份思考。

是的,我們都需要放緩一下步伐。去思考一下更好地與自己相處。去思考社會、國家在GDP快速發展下衍生的問題。

每一代人都會面臨時代的壓力,每一代人的青春、奮鬥都不容易。我們父輩一代面臨的是溫飽的問題,我們這一代要面臨高房價、醫療、食品安全等一系列問題。

社會在往前走,遇到的問題也會越來越多這是我們無法避免的,我們所能做的,就是一步一步做好自己。每個人的每一點微小的努力,都將改變時代潮水的方向。

這是一本讀過後,也值得在閒暇時翻翻的書。不需要從頭看起,隨便翻開一頁,不會影響你的閱讀體驗,或許還能收穫新的感悟。

《白說》讀後感3

最近讀了著名主持人白巖鬆的一本書《白說》,書中記錄了一些他在主持界發生的一些事情,而我作為一個播音專業的學生,作者所談的經歷和感悟,使我受益匪淺。

白巖鬆算是一個時代新聞的標誌性人物吧,我起初對他的記憶是主持《東方時空》和主持《感動中國》這兩檔節目,一個總是在報道新聞的新聞人,一個總在訴說故事的媒體人,他的話不諂媚,簡單直白,像他的人一樣不做作,總是想替老百姓說點什麼,並竭盡全力。

他的人生經歷是少見的,在我生活的圈子裡,沒有像這樣的長輩,沒有他的見識,沒有他的閱歷,沒有他的思考,沒有他的表達。他採訪過很多的人,形形色色,各行各業,而且是在各行各業有作為的成功人士,這就造就了他能博採眾長地吸收別人的人生經驗,比一般人要更加厚重,通透。

而《白說》這本書,是通過近年來於各個場合與公眾的深入交流,分享其世界觀和價值觀的一本書,涵蓋多個領域,其實也是白巖鬆在各個場合的演講,以一個新聞人的角度,客觀的看待各個領域的發展。

人生百態,各有其不一樣,成功和人生軌跡是不能複製的。但是卻可以借鑑別人的人生經驗,取長補短,讓自己變得更優秀!

《白說》讀後感4

書中有一段是關於《道德經》的闡述,覺得很有意思,說到4分之1的《道德經》可以治天下。曾經看到有人關於《論語》評價“半部論語治天下”,所以這學期有一段時間讓班上的李川同學每天在黑板上寫一段論語中關於修心養性的一些名句,主要想通過這種方式對班上同學有潛移默化的影響。

時常我會問自己,同學怎樣才算發展的好?怎樣才能夠發展好?會有自己的一些看法,也會對自己的看法產生矛盾。好在去年我國正式釋出了“中國學生髮展核心素養”的主要內容,這正好給我指明瞭方向。所以,就想借用經典的儒家文化或多或少地對孩子有潛移默化的影響。

回到書中,下面摘錄幾條書中關於《道德經》的一些有趣的論述(傳統翻譯VS白巖鬆)

1.“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矣”

傳統翻譯:當天下都知道什麼是美的時候,也就知道了什麼是醜;都知道什麼是善的時候,也就知道了什麼是不善。

白:當天下知道了什麼是美,並以之為潮流,它有可能變成一種醜。對於女同胞而言更是如此,滿大街都穿紅裙子的時候,你再穿紅裙子,會覺得很難堪.....同理,當天下都以為某種行為作為善的標本,模仿和雷同之下,不善就出現了。

2.有之譽之,畏之辱之

“太上,下知有之。其次,親而譽之。其次,畏之。其次,辱之”

這是對領導的評價和劃分。最好的領導什麼樣?你不過知道有這麼一個領導的存在,說明他懂得道法自然,工作條理順暢,不用天天開會也能做到一切井然有序。還有一個版本更極致,叫“太上,不知有之”,最好的領導是感覺不到存在的領導....排在第二的領導是被人讚揚的領導。排在第三位的領導是被人畏懼的領導。最差的領導是被人天天那嘴上罵的領導。

哈哈,當我看到這一段的時候,我就在想,我在同學心裡是怎樣一個老師。不求“下知有之”的境界,但求“被記心中,受到讚揚”。其實,這段時間,在學校上班有諸多不便,都是同學幫我做了很多事情,各種服務,讓我感受到的那種溫暖將會成為我永遠的回憶。許多年後,當我們一起回憶往昔,對酒當歌,怎一個愜意了得。

《白說》讀後感5

在新聞採訪的過程中,我們要知道第一個答案往往具有欺騙性的,眼神的交流可以簡單判斷受訪者回答的真實性。採訪的最高境界是讓其變成一種交流方式。

對於新聞寫作,我們要加強講故事的能力,世界上很多故事都已發生過,而我們需要做的便是用新的方法去拍老故事。從獨家佔有新聞轉為獨家角度、快速完成的獨家深度和獨家表達新聞發展。

對中國社會現象,要保持希望,我們中國的發展常常是走一步退半步,但是總體上來說是前進的。對於傳媒人來說應該多做希望新聞,擴大善。但是,新聞是沒有好新聞和壞新聞之分的,我們應該做有利於推動社會發展的新聞事業。

作為記者或是媒體從業者,讓別人接受你的媒體需要你能被觀眾看得入眼,聽得入耳,接受你的表達,體會到你的用心。自己能夠堅持自己的本心,記住范仲淹的“寧鳴而死,不默而生”。我們需要保持理想,承擔責任,善於思考,堅持行動,有好奇心和耐心,讓自己對新聞事業時刻保持敬畏心理。

在資訊爆炸的時代,要學會獨立思考判斷、保持理性,不要成為傳媒的俘虜。新聞在宣傳自由的同時,不能失去原本應該恪守的嚴肅、負責、認真、敬業精神。

《白說》讀後感6

這本書好友限定我兩天看完。本以為做不到,結果很輕鬆。這本書適合一氣呵成讀完。

白巖鬆是我的精神領袖,他教會我用理性看好自己。

我眼裡的白巖鬆理性而有溫度。無論面對自己,還是社會上眾說紛紜的社會現象,他從來不會簡單地定義好與壞。而是用理性的眼光、客觀地筆觸來描繪。透過他的文字,你能讓自己冷靜下來和他一起思考,然後獲得前行的力量。

他說:讀書,最終的目的都是讀自己。乍看,有些懵懂。但當你靜下來,慢慢去思索和品味之後,那種頓悟和與作者的契合會讓你熱血沸騰。

我們所處的這個時代,太紛亂,也太功利。很多時候會讓人惶惑不安,缺乏安全感。而白巖鬆的文字猶如一劑安神藥,讓你瞬間沉靜下來,並有了前行的希望和動力。因為他是真的有遠見。

他說:包容是閱讀的另一種趣味。我喜歡並認同這樣的觀點。在這個時代裡,認為受到委屈或不平待遇的人太多,所以人們心煩氣躁,所以意亂情迷。對於此,只有先去理解和包容,才會獲得情感的共鳴。待情緒歸於平靜, 再細細研磨,然後終會明瞭:受到委屈或不公平的待遇,彆著急,把它留給時間,不要總是當下見。當你以積極的情態去面對之後,也許會有不一樣的感觸和收穫。其實,人生的大道理,認認真真去做就好了,沒必要去爭。

白巖鬆的語言和文字,給我的感覺就是在講故事,用感性的方式傳達理性。作為一個媒體人,他的主要職責就是傳播,傳播理性,傳遞思考,傳達一種精神和信仰。都說,如今的中國人最缺少信仰。不太認同。我覺得不是缺少,而是信仰得太膚淺和功利。但不管怎樣,信仰是不應該缺的,因為有信仰才會有敬有畏。

這本白巖鬆起名為《白說》的書籍,多多少少讓我看到了作者的一種調侃,但更多的是一種提醒。提醒我們走走停停,提醒我們為什麼前行和怎樣前行。

他的文字中,一直有一個聲音提醒我:你把自己的事情做好了嗎?這是一種思考,也是一種聲音。他告訴我們,唯有每個人都把自己的事情做好,我們這個民族、這個國家,才會更強大,更富有,我們也才會更幸福。

“幸福”是當下我們談論最多的字眼。但誠如白巖鬆說得那樣,“幸福就像百分之百的黃金,沒有絕對的抵達,但是可以無限靠近。

他說,傳播,歸根結底,就是給別人講一個好的故事。希望我做到了。

《白說》讀後感7

白說:有了感觸不能立即表達,要去追尋。經歷了足夠漫長的追尋,等到一切成熟了,才會有完美的表達。急於表達已成當今社會多數人的.通病,包括我自己。人們往往依據第一印象就判定事物的真偽曲直,並急於發聲。我理解“追尋”的意義在於勤思考多求證。在一個“暢所欲言”的資訊時代,內心安定,保持耐心,堅持理性,難能可貴。

白說:讀書,首先篩選出高於你的作品,你要仰視它,然後去攀登。而多數情況,我們會選擇與自己脾氣相投的,你喜歡的,跟你水平接近的。這種同等水平的閱讀,讓人失去了自我挑戰的機會。

職場、家庭、教育、醫療中疲於奔命的人,早已喪失了攀登的勇氣和力量。在我有限的閱讀時間裡,三分之一給了通俗讀物。我這樣自我安慰:生活已足夠疲憊,何苦為難自己,在身心俱疲的狀態下啃“晦澀難懂”的經典,讀些俠骨柔情不好麼?閱讀本身便兼具休閒娛樂功能。然而,若所有閱讀都是通俗讀物,我又無法忍受。對於養成閱讀習慣的人,內心對自己有要求。很多通俗讀物製造短暫的遺忘與虛幻,讀時讓人沉溺,讀後無精打采,給精神麻痺而非滋養,永遠無法擁有高品質閱讀帶來的身心靈的喜悅。真正的閱讀是尋找精神共鳴與心靈輝映。能給人力量的閱讀,一定是有品質的閱讀,教給我們怎樣積極面對多蹇的人生。

白說:學習,相當重要一點是去喜歡你不喜歡的,適應你不適應的。開啟自己,試著體會和接納那些不同的聲音。如同讀書,不要因為一本書的主題或表達方式很陌生就去厭惡它。

再談讀書,我常常會在未讀之前就輕易拒絕自己陌生的作家與作品,在自己熟悉與習慣的題材和語言風格里遊走。是否可以在閱讀中更深入地開啟自己,挖掘精神與心靈的潛能?讀書的最終目的是讀到自己,既然人生已漸漸失去選擇的可能性,為何不在閱讀中嘗試給自己更多的機會,去讀到未曾發現的自己?

白說:有的書當你很年輕的時候就把它讀了,以為是讀過了,其實是錯過了。太年輕的時候,有些書的味道你是讀不出來的。而在你真到了需要它的年紀,卻沒再次跟它相縫,這是一件很遺憾的事情。

用《白說》中的話結束讀後感:“生活就是一個問題接著一個問題。人們格外需要學會在不完美中讓內心得到紓緩和解脫,迴歸到正常的日子當中。”

如何學會?好的閱讀與理性思考。

《白說》讀後感8

寒假期間,正好有充足的時間做些有意義的事情,比如“讀書”,“茗婉書吧”再次發起讀書活動,和喜愛讀書的書友們一起共讀了《白說》這本書。正所謂:“腹有詩書氣自華”,常讀書不僅可以陶冶人的性情,也是保持身心健康的一種有效方式。讓我們跟隨著音樂和書友們的“讀後感言”走進這本書的內心世界。

關於“白說”

《白說》是央視資深新聞人白巖鬆繼《幸福了嗎》《痛並快樂著》之後的全新作品,一部“自傳”式的心靈履歷。通過近年來於各個場合與公眾的深入交流,以平等自由的態度,分享其世界觀和價值觀。時間跨度長達十五年,涵蓋時政、教育、改革、音樂、閱讀、人生等多個領域,溫暖發聲,理性執言。在有權保持沉默的年紀拒絕沉默,為依然熱血有夢的人們敲鼓撥絃。儘管“說話不是件好玩的事兒”,依然嚮往“說出一個更好點兒的未來”,就算“說了白說”,可是“不說,白不說”。

關於“幸福”

幸福能夠無限靠近,無法徹底到達。

書中白巖鬆提到幸福和人、國家、信仰都有關。別人對你的一番言語或者評價可能就會改變你幸福的心態。國家政策制度的一舉一動也會影響你對幸福的感受。信仰更是能夠改變一個人對幸福的明白,大多數人的信仰都是人民幣,人民幣嚴重影響著這些人的幸福感。如果你有屬於自己的其他信仰,你就會有一種屬於你的另一種幸福。其實在作者看來,幸福不僅僅僅和人、國家、信仰有關,還和每個人的價值觀、心態、性格都有關。

關於“失敗”

漂亮的失敗是另一種成功。

看完《白說》這本書,作者的很多觀點我都非常認同。作為一個文字的傳遞者,他沒有隱藏自己,而是將生活中許多不同面的事情以自己的角度去思考並揭示出來。

漂亮的失敗是另一種成功。作者舉了許多例子來論證這個觀點,從我自身來說,我覺得自己現在的生活狀態就是由許多失敗積累而來的,而我還比較滿足於現在的生活。通過失敗,我們會往更深處去思考自己,由此得出來的結論或思考總比順暢時的感受要深得多。讀大學時我經常有這種感受,但現在不常有了。不過,我還是非常喜歡失敗所帶來的迷茫與痛苦,因為它又在警示自己:你成長的機會又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