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校園>

《蜜蜂》教學反思(通用15篇)

校園 閱讀(1.07W)

身為一位優秀的教師,課堂教學是我們的任務之一,寫教學反思能總結教學過程中的很多講課技巧,那麼什麼樣的教學反思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蜜蜂》教學反思,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蜜蜂》教學反思(通用15篇)

《蜜蜂》教學反思1

在夏天的花壇裡鮮花盛開,我們也能看見很多蜜蜂,幼兒都怕被蜜蜂,誰都不敢靠近,對蜜蜂瞭解都不太全面。關於蜜蜂的謎語、兒歌、畫畫都學了很多,但對真正的蜜蜂瞭解的有點少,孩子看見蜜蜂都膽怯,我想讓幼兒瞭解真蜜蜂,還不能用真蜜蜂觀看了解,那樣孩子們都會恐慌,也不可能學進去,我也害怕不小心,孩子要讓蜜蜂傷到就不好了,讓我有些犯愁。

前幾天聽見一首兒歌挺好,我就教幼兒了,幼兒們學習的都很高興,想到這我發現可以用兒歌引入,先讓幼兒在放鬆、愉快的心情唱歌跳舞,在引導幼兒到蜜蜂的.話題,你說到認識蜜蜂,有的幼兒就反映到害怕,等我拿出圖片時,有幼兒就說了一句不是真蜜蜂,我和孩子們都笑了,從看圖片認識蜜蜂,幼兒們都說:“蜜蜂原來是這樣的啊!”在圖畫和視訊的教學裡,這節課完成的還行。

在這節課講完後,我也自我反思,孩子的膽小有天生的,我們可以鍛鍊孩子的膽量,這個事情是我之前沒想過,通過這節課我想到可以用今天的教學方法,在以後的課程中可以貫穿的引用,教學方法的多變,可以引起幼兒更多的興趣,我以後會在教學方法中再次創新,讓幼兒學到更多的知識。

《蜜蜂》教學反思2

很羨慕別人的課堂總能那樣的淡定從容,而自己總過於急躁,每每上課總容易鑽進自己設計好的死衚衕裡。今天的課,我又把自己帶進了這樣的衚衕。

《蜜蜂》是一篇說明文,選自《昆蟲記》,作者是法國生物學家法布林,他以第一人稱寫了所做的一個試驗,即證實蜜蜂是否具有辨認方向的能力。體現了作者嚴謹的科學態度和求實作風。課文敘述線索清楚,情節完整。首先寫“我”聽說蜜蜂有辨別方向的能力,想做個試驗;再寫“我”試驗的過程。然後寫“我”途中的觀察和猜測以及試驗的結果。最後寫結論:“我”尚無法解釋蜜蜂為什麼有辨認方向的能力。教材選編這篇課文的意圖,是在進行語文能力訓練的同時,讓學生了解作者觀察、思考、試驗的方法和探索精神。這樣的文章是很難有語言的情感點可以抓的。在備課的時候,指導老師給我的意見是能在潛心讀文的基礎上進行語言文字的訓練,讓學生感受說明文用詞的嚴謹,同時進行語言的內化訓練。

於是,我做了這樣的設計:首先是走進《昆蟲記》認識法布林,讓學生對這本書和它的作者有初步認識,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然後,在初讀的時候,整體感知,能簡單敘述課文主要寫了一件什麼事,並從敘述中,對法布林有個初步認識,知道他是個喜歡實踐,實事求是的人。接著走進他的實驗,讀第二自然段,學會用自己的話概括實驗的過程,並用上表示先後順序的詞語聯絡把話說清楚說明白,並從“做白色記號”、“兩裡遠”等地方對比感受作者是個考慮周到、思想周密的人,從而對作者有了進一步認識。最後,是就“推測”一詞,聯絡實驗過程和觀察到的現象,說說作者為什麼這樣推測,使學生感悟要做個善於觀察。善於思考的人。

然而,我我在課堂上心中裝滿的都是自己的設計,跳不出設計來看課堂,結果就把自己拉進了一個狹小的空間——這是我今天犯的最大一個錯誤。今天,聽了評委老師和指導老師們的許多建議,縱觀自己的課堂,我覺得自己有這樣的缺點:其一,教師自己的語言過於理性,和學生之間拉開了距離。三年級的孩子,我們和他溝通的時候,應親切點,平和點。其二,上課應該有時間概念,哪個環節上到什麼樣的度,需要多少時間,花的這些時間裡如何緊湊而有效,是值得我在今後的教學中多思考的問題。其三,課堂是活的,學生是活的,老師就應該靈活機智的變動自己的教學,有時候我們可以直接點明的就直接點明,需要細細引導品味的,就應該給學生多點時間。其四,課堂的著落點在哪裡?課堂中我要如何把握好一直在變動中的課堂流程,學會傾聽,並在傾聽中捕捉有效的著落點呢?也許我只有在多鍛鍊,多留心自己平時的課堂才能找好這個點了。

這節課,在很多的細節上也是值得我再重新思考的。

1、談話導課時候,我從《昆蟲記》到他的`作者的介紹,已經吸引了學生想去看這本書,可是卻又出現了兩句三年級學生根本就不熟悉的評價這本書名言,這個出示等於落空了,也許我是太想在課堂表現自己的思想了,想把自己讀到的東西都呈現出來,而忘記了學生,他們能讀懂沒有?我不可能在課堂上置辦一桌的“滿漢全席”讓學生去逐一品嚐那!所以,以後備課的時候就應該思考我所以呈現的東西學生能不能理解。

2、在教學生字的時候,我不能過高的估計學生能力。還記得有位老師曾經說過,有時候我們要把“果子”掛得低一點,讓學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子。這樣他們才有信心有興趣學習。而我今天居然敢在根本不熟悉這個班的學生的情況下,去拼音直接出示生字,讓學生認讀,,結果在這個環節花了很多時間,以至於後來學課文變成了“趕集”。同時在生字詞教學中也留給自己一點思考,我們該如何讓字詞教學有效落實??

3、老師不要把心中的答案看成唯一。在初讀課文整體感知的時候,我讓學生簡單的敘述課文主要內容,其實目的就是為了訓練他們的語言概括能力。他們敘述得簡潔完整就可以了,不一定要說得和我想的一樣,可是我太追求自己的東西了,就想他們說的和我的一樣,這樣的錯誤在這節課出現了好多次,這裡浪費了很多的時間。老師如何做到心中有“物”,又做到心中無“物”,這兩個“物”值得我思考。

4、如何抓好語言文字的訓練點,引導學生潛心讀書的過程中進行語言文字的訓練?這是篇說明文,作者用詞的嚴謹精確是我們要抓的一個訓練點,如果我沒在以上環節中浪費時間,那麼我應該以初讀感知,敘述課文主要內容時候,初步感受法布林是個喜歡實踐,實事求是的人,然後在走進他做的實驗中,讓學生學會概括實驗過程,並能用表示先後順序的詞語把實驗表達清楚,從他做的過程中抓住重點詞體會作者思考的周全,和思想的周密。再由作者在觀察後的思考和猜測,體會他為什麼做這樣的推測,再次研讀潛心研讀課文,在讀的過程中體會用詞的準確,並讓學生也用上表示推測的詞語,寫寫說說自己會做怎麼樣的推測,這樣就把語言的訓練點抓住了,而且,在讀和練的過程中不能忽略一點,是如何讓學生體會到要做個善於思考,善於觀察的人。

課上完了,留給自己很多的思考,忽然發現自己覺得特別遺憾,也許有了遺憾是件好事,因為知道遺憾就是知道自己的不足,知道了才知道怎麼去改,這才是上課的最大收穫吧。

《蜜蜂》教學反思3

學完了第一段,我很希望有學生能夠提出問題,那就是“在做這個試驗前,法布林做了哪些準備工作?”並因此引導學生學習課文第二部分。可是孩子的問題並沒有按照我預期的目的提出來,一個孩子問的`是“老師,我發現課文中說,二十隻蜜蜂中有十七隻蜜蜂飛回來了,那麼還有三隻哪去了呢?”這個問題一下子打亂了我的設計,而且還沒有說到蜜蜂被帶到多遠,怎麼帶去的,放飛蜜蜂時的天氣情況,一下子提出這個問題孩子們能解答嗎?

因此我這樣回答了她“你可真是個細心的姑娘,善於發現問題。不過這個問題老師不幫你解答,你下課後,可自己想想或與同學交流,看這三隻蜜蜂哪裡去了?”說完後,我自己向孩子們提出了這個問題:“法布林他為了這個試驗做了哪些準備呢?”並引導孩子們進入了第二自然段的學習。後面孩子們的提問確實是一個一個地按照課文編排順序提問的,因此我的教學工作順利地完成了。

《蜜蜂》教學反思4

當課文接近尾聲時,我提出了一個問題“那其他三隻蜜蜂還會回嗎?”學生回答真是出乎我的意料,有的想象非常合情合理,我肯定讚賞通過。但好多學生的回答讓你措手不及,說他們沒道理吧好象也不全是,說他們對吧我也心中沒把握,後來對學生的'好多答案我都是應付著過了,有點亂了套,幸虧我讓他們把答案都做了記錄,下課的時候通過查詢資料或詢問專業人士才得解決,事情有點被動了,或許沒注意還傷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呢,從這件事情我感觸頗深,教師應該懂的東西太多。還有教師在處理沒把握的事情時絕對不能草率。課堂教學中,往往有一些學生愛“鑽牛角尖”,敢於對課文中的人物的行為、老師的講解、同學的發言提出異議,給預設的課堂教學“添亂”,但這恰恰是孩子智慧創新的火花。如果老師不留意這些細節,不注重培養孩子提出獨特的見解的意識,而是嚴加訓斥,或草草應付,都有可能夭折一朵“創新的鮮花”。

《蜜蜂》教學反思5

今天是家長開放日,家長走進課堂好和學生們一起上課。我的上課內容是第14課《蜜蜂》。

本課的教學目標是:

1.學習默讀課文,感受說明示語言的準確,並能積累好詞佳句。

2.學習法布林的觀察發現和探索精神,以及嚴謹的科學態度和求實的科學作風。

3.教學重難點:體會法布林的觀察發現和探索精神,以及嚴謹的科學態度和求實的科學作風。

課文主要講到法布林為了證明蜜蜂有辨別方向的能力,做了一個實驗:將20只蜜蜂背上做好記號,裝進紙袋裡,帶到兩裡多外的陌生地方進行放飛,看看它們能否回到蜂窩。通過實驗,得到蜜蜂有一個識路的`本能。

在教學中,我讓學生了解了完成實驗有哪些必要條件後,又創設了一個讓學生個性化解讀的機會。法布林來到陌生地方放飛時,看見蜜蜂飛得很低,幾乎要觸到地面,假如你是法布林看到這個情景,你會想些什麼?會有怎樣地推測?學生紛紛舉手,有的說:“假如我是法布林,我會想,蜜蜂肯定回不了家。”有的說:“我覺得蜜蜂很聰明,它飛得怎麼低,是為了減少空氣阻力,以便更快地飛回蜂窩。”有的說:“我覺得蜜蜂很笨,飛得高才能看得遠,才容易發現蜂窩。在這堂課上,我真實感受到了:只有放飛學生的個性,才能使課堂靈動起來。

當學生了解了實驗的結果後,我讓學生談談自己的感受和心情。有學生說:“蜜蜂了不起,它逆風而飛,而且沿途都是陌生的景物,居然能飛回蜂窩,真讓人佩服。”可是有學生卻說:“老師,這個實驗是真實的嗎?”我不容質疑地說:“那當然”……課總算結束了,可是留給我的思考依然沒有結束,對於老師意想不到的課堂生成,該怎樣妥善處理呢?

教學中存在的不足:

本堂課準備的比較倉促,沒來的及用多媒體,如果用多媒體的話效果可能會更好。其次,通過學習得知有些學生對課文的掌握還不是很透徹,在以後的教學中應多注重學生。

《蜜蜂》教學反思6

我在設計整節課的教學之前,結合學生好奇探索的特性,使整節課時圍繞探索問題、解決問題、昇華問題這一主線充分展開進行。問題探究法是在改革語文教學經過反覆實驗,一種較為適應學生教學的模式。它分獨立探究存疑、互動探究釋疑、回顧檢測達標這樣三個基本的環節。這一教學模式充分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的這一顯著特徵。經過實踐,我覺得應該做好以下幾點:

一是要善於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心理學家認為:在學習的動機中最現實、最活躍的因素是認知興趣,它直接推動孩子們去探求新知識、發展新能力,而缺乏這種興趣,就會使學習成為枯燥無味的負擔。可見,要想使學生真正成為認識和實踐的主體,提高他們的創新能力,必須以激發學生興趣為前提,把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貫穿於教學的始終。由於學生年齡小,注意力、控制力差,興趣的.激發顯得更為重要。老師應充分運用啟發式的提問、直觀的教具演示、富有感染力的教學語言,以及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和組織形式,或就地取材,就文發揮編個小故事,做個小遊戲,來個小表演,這些都不亞於播灑興奮劑,會使疲乏的學生又振奮起來,進入主動求知狀態。

二是要講究評價的技巧。

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要讓孩子們體驗勞動的歡樂和為自己的勞動而感到自豪。不管哪個學生提出問題或答問後,總是希望得到老師的讚揚與肯定。因此,要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老師還要注意課堂上的評價,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學生,善於發現學生自身的閃光點,以鼓勵為主進行評價。如當學生的回答遠離標準完全不對,或根本無價值時,就可從他發言的聲音、說話的口齒、站姿等其他方面去鼓勵,如:你回答的聲音真響亮!你能提問真勇敢!給他們以信心。評價應當有區別,要因人而異。如基礎差的學生,他們在學習中常常處於不參與或被動參與學習的狀態,他們能問敢答,那本身就是一種進步,評價時就應重在鼓勵其參與。又如有些學生性子急,愛衝動,他們往往沒經過深思熟慮就說就問,這時評價就重在幫助其養成良好的思維方式、習慣。另外,根據心理學家的分析,兒童長期處於滿足狀態,會失去進取和探索欲。因而,對於基礎好的學生,評價就應提高要求,重在鼓勵創新。如一次我讓學生用增添一詞造句,一位學生立刻站起來說:今年我們學校又增添了不少先進的教學裝置。我聽後並沒有馬上肯定,而是又追問:有什麼用呢?你有什麼感想?

《蜜蜂》教學反思7

本課教學運用了音樂新課標的教學理念,以音樂審美為核心,以興趣愛好為動力,面向全體學生,建立平等、和諧的師生關係。物件是二年級學生。八、九歲的孩子開始由幼兒期向兒童期過渡,根據這段時期的心理特徵,我總是想一些辦法來抓住他們的心。我始終把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貫穿於整堂課。通過引導學生感受、體驗、參與等各項音樂實踐活動,在創設的各種生動活潑的情境中,輕鬆愉快地學習,讓學生感受到歌曲帶來的樂趣與學習音樂的快樂。

整堂課以小蜜蜂為主線,讓學生多方位地感受歌曲“飛”的音樂形象,體驗不同的音樂要素所表現的不同的音樂形象。通過模仿練習、簡單律動和情境創設歌表演關注學生個性的發展。

本堂課的三段歌詞難點是一個勞動的完全過程,為了避免了枯燥乏味的讀譜唱譜過程,我採用小蜜蜂採蜜的.行動,把三段歌詞分別藏在花裡,讓學生來採一採,幫助記憶歌詞。並用飛的動作有節奏的朗讀歌詞,解決一些連續的八分音符,這樣既直觀,學生學的也容易。

角色表演是讓學生通過表演去熟悉音樂,感知音樂,並通過肢體語言更好地表達自己的感情和對音樂的理解。同學們有的當小蜜蜂,還有的當花、樹等角色,我也加入到他們的行列扮演小蜜蜂,不管是擔當什麼角色,他們自始至終都興趣盎然,因為動是人的本能,孩子們本身就處於好動的年齡階段,在角色表演過程中,孩子們可隨著音樂舉手投足,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流露真情,在動中感受體驗、表現美。這次表演之後我簡單的做了評價後開始進行第二次的表演,結果效果也不明顯,反思了一下發現自己在第二次表演時提的要求應該比較第一次再高一點,律動的有效性、目的性還不夠明確,同時也侷限了學生的編創,一直都是我在帶領他們怎麼去做,忽略了讓學生自己來表演,儘量多讓一些孩子上來表演一下,鼓勵他們來噹噹小老師,在自己的建議下得到提高,可能效果比老師提出的意見要好。

課後我反思整天堂課存在的問題,有些內容不能及於告訴學生,要讓學生自己去揣摩。要多給他們自由學習和想象的空間,讓他們在音樂的海洋裡自由馳騁。

《蜜蜂》教學反思8

《蜜蜂》一課敘述的是法國生物學家法布林為了實驗蜜蜂有辨別方向的能力做了一個實驗的事情,學習課文旨在讓學生了解並學習法布林嚴謹的科學態度以及認真探索的精神。

教學這一課,第一個環節我出示自學提示讓學生自己學。

1.自讀課文,畫出不認識的字,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2.同桌互讀,糾正錯誤。

3.課文講了一件什麼事?

4.通過讀文,你讀懂了什麼,還有什麼不懂?

第二個環節出示學習要求:

研讀重點

1.假如是你,你想怎樣做這個試驗?

2.讀一讀第二自然段。小組合作仔細研究一下作者是怎樣試驗的,畫出能表示作者試驗做法的詞語或句子。

3.全班交流。

這兩個環節的學習,學生真正動起來了,平時不專心的同學能靜下心來專心讀書了;平時不愛動腦的`同學,雖然發言不一定正確,但也在思考了;平時不愛發言的孩子,雖然有些緊張,聲音有些小,但在其他同學的帶動下也能積極發言了。這不正是我們需要的課堂嗎?從學生的角度看,這第一課時達成了目標,

第三個環節出示句子

蜜蜂靠的不是超常的記憶力,而是一種我無法解釋的本能。

說話練習:不是……而是……

學生經過思考舉手很積極,這樣的教學安排達到了預期的效果。

最後的環節我對學生的學習給予積極地肯定,並做了總結,讓學生明白法國昆蟲學家法布林聽說蜜蜂有辨認方向的能力,沒有盲目輕信,而是親自做了實驗,證實了蜜蜂的確有辨認方向的能力。

然後引導學生並出示課後作業

小練筆:你對聽到的一些資訊持有怎樣的態度?是深信不疑還是堅決不信呢?我們也來寫一寫吧。

這節課我也有些許的反思,教師該如何指點才能真正體現生成呢?在今後的教學過程中,我還要不斷地努力探索,提高教學水平。

《蜜蜂》教學反思9

這是一篇很簡短的課文,記敘了列寧通過觀察蜜蜂採蜜和飛行的路線,利用蜜蜂作嚮導,終於自己找到了養蜂人的故事。說明列寧是個善於觀察,認真思考的人。愛聽故事是國小生們共有的特徵。教學中,要抓住課文內容和語言上的特點,引導學生仔細閱讀課文,邊讀邊想,充分利用課文的插圖

一、交流資料,輔墊教學。

新課標指出,應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注重跨學科的學習和現代化科技手段的運用,使學生在不同內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滲透和整合中開闊視野,提高學習效率,初步獲得現代社會所需要的語文實踐能力。上課前,我佈置學生廣泛蒐集有關蜜蜂和列寧的資料,從而瞭解相磁的'知識。一是為了更好的進入新課學習,讓學生對課文相關的內容的理解能水到渠成;二是分享收穫的喜悅,把別人不知道的自己的知識說給大家聽,這是國小生最樂意做的事情,從而能讓他們全身心地投入新課的學習;三是讓學生從國小會蒐集資料,拓寬學習渠道,提高學習效率。

二、自主識字,培養能力

因為本課生字較少,難度不大,在指導學生自讀課文的過程中自學,培養獨立識字能力。初讀課文時在文中標出要認讀的,把生字組成的詞語聯絡上下文多讀幾遍,讀準字音,感知字義。學完課文,再用多種方法複習鞏固生字。通過這一探究性學習,可以從小培養學生仔細觀察、善於思考的科學探究意識。

《蜜蜂》教學反思10

《蜜蜂引路》一課講的是列寧想找養蜂人談天,可是往常派去的人沒有在,他通過蜜蜂找到了養蜂的人。本單元內容以讓學生勤于思考、積極動腦編排的一組課文,本課主要描寫列寧邊走邊觀察,通過發現蜜蜂、仔細觀察等蜜蜂行為的判斷,找到了養蜂人。列寧遇到問題、認真思考的品質值得每一個孩子學習。

謎語引入,激發興趣

低年級孩子主要以興趣為主,上課伊始,我讓學生猜謎語:“同學們,有一種動物每天採花蜜,花粉,知道它是誰嗎?”此問題一下子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然後,板書課題,之後,讓學生讀課題質疑,學生提到:蜜蜂給誰引路?為什麼引路?又是怎麼引路的?自己提的問題,自己有目的地到文中去解決,更加激發了學生讀書的慾望,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抓住重點,分散識字

識字是一二年級的重點,有很多字學起來比較困難,本課的生字基本上都在一、二自然段,為了降低學生認字的難度,我採取了分散識字的方法,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在學習一二自然段時,我把背投上的字用紅色表示,之後又單獨出示生字,引導學生認讀,在認讀的過程中,用“附近”說話,為了降低難度,老師告訴學生:“同學們,市一中在我們附近。我們學校附近還有什麼?”大家七嘴八舌地說了起來:我們學校附近有農科所。我們學校附近有子路小區。之後,我問:“你家附近有什麼地方?”這無疑是對學校附近有什麼的擴充套件,就這樣進行教學,學生學得紮實而有效。

“採”字是象形字,為了讓學生對此字的印象深刻,我則是讓學生看採字的7演變規律,剛開始讓學生看最初的字,讓學生觀察採字上面是一個手,下面是果樹,用手摘果子就是採。再來觀察現在的字,上面爪子頭就相當於手,下面是個木,這就是採字。這樣的`方法,學生不僅樂於學習,而且記憶深刻。

緊扣字詞,展開想象

課文第三自然段,詳細地描寫了列寧觀察的經過,從發現蜜蜂到仔細觀察又發現旁邊有園子、園子旁邊有小房子,在尋找的過程中,讓學生揣摩列寧的心裡很有必要,我設定了“列寧發現有蜜蜂,他心裡會想些什麼?”“經過仔細觀察,發現蜜蜂飛進園子裡,又會想些什麼呢?”讓孩子明白列寧之所以能夠找到養蜂的人,是與他的仔細觀察、做出判斷分不開的。

抓住提示,指導朗讀

文章最後一段寫道養蜂人看到列寧驚訝地問,詞句有一個“驚訝”一詞,我先引導學生思考:“養蜂人為什麼感到驚訝?”學生說:“沒有人帶領,學生能夠來到這裡。所以感到驚訝。”“就請你帶著驚訝地語氣讀一讀養蜂人的話吧。”列寧笑著又該如何讀呢?就這樣,我引導學生抓住驚訝和笑著兩個提示語指導朗讀,學生讀得非常到位。

但本課也有不足之處,一二自然段講得太多,過於囉嗦,所以後面時間就緊了,理解不到位,一節課不能眉毛鬍子一把抓,學生反而學不好。

《蜜蜂》教學反思11

《蜜蜂引路》這篇課文篇幅短小,情節簡單,卻能給人很深的啟迪。在深讀課文時,我抓住第三自然段為學習重點,從第四自然段入手,從最後一句列寧笑著說: “我有嚮導,是您的蜜蜂把我引到這裡來的”為切入點,引導大家質疑:嚮導指什麼?蜜蜂不會說話,不會指示真的會給人引路嗎?列寧是怎樣利用蜜蜂作嚮導找到養蜂人的'?然後引導學生仔細研讀第三自然段,找一找,讀一讀列寧一邊走一邊看,他發現了什麼?他是怎麼想的?,同時還讓孩子們根據課文描述畫出列寧在尋找的過程中的路線圖。

根據孩子們的思考,回答巧妙的利用板書歸納性展示:列寧發現蜜蜂——發現園子——發現小房子,列寧想到:蜜蜂——蜂房——養蜂人之間的相互關係,列寧判斷:養蜂人就住在這小房子裡,列寧證明:果然就是那個養蜂的人。然後引到孩子們根據板書用自己的話說一說,列寧是怎樣找到養蜂人的,孩子們在完善思維的同時更進一步體會到列寧在解決問題中注意發現、仔細觀察、善於思考的科學方法和敏銳的判斷力,明白自己要擁有仔細觀察、認真思考的科學研究意識。緊接著讓孩子們擴充套件想象,進行口語交際練習,想象養蜂人聽了列寧的話後,會說些什麼,還會怎樣邀請列寧進屋,怎樣進行交談,進行續編故事,孩子們在情景演示中熱情很高,積極參與,取得了滿意的效果。

《蜜蜂》教學反思12

語文學科不同於其他學科,一篇課文往往可以開發出許多教學內容,假如教學內容的選擇不當,則很大程度上影響著課堂教學的效率。而一個好的語文老師,則會從文字的核心價值中挖掘語文的核心價值,即李海林先生提出的“教學價值”,這種價值就是重點訓練學生對語言的感受能力和表達能力。《蜜蜂》一課是法國生物學家法布林,以第一人稱寫的他所做的一個試驗,證實蜜蜂是否具有辨認方向的能力。以往,老師們常常把教學的關注點放在講解試驗的過程及如何證明蜜蜂是有辨認方向的能力,但這樣就缺失了語文的核心價值,難到學習這篇課文僅僅是讓學生明白蜜蜂有這種能力嗎?

我通過研讀教材、研讀學生,很好地把握了這篇課文的核心價值,把教學的重點放在了語文的知識和技能掌握上去。對於國小三年級這個階段的語文教學來說,對於本篇課文來說,我把“教學內容”定位為:通過重點學習第二自然段,領會作者描寫試驗時遣詞造句的準確性,感悟作者連句成段的方法,並積累語言,適當地遷移運用語言,從而發展學生的言語能力。

1、感悟作者連句成段的方法。

《蜜蜂》一課第二自然段的前半部分是按試驗的先後順序來寫的。我在教學時,先請學生劃出法布林為試驗而做的三個準備工作,再用簡潔的詞語概括。這個環節就較好地體現出讓學生主動參與到語文學習中來,並初步培養學生的概括能力。

教學到此,我並沒有戛然而止,而是出示了同樣這三句話卻是不同順序的語段請學生讀,讀後發現,按照這樣寫,試驗過程就會產生矛盾,給人混亂的感覺。通過學生的交流,他們自己得出結論:寫類似試驗的文章時,一定要按試驗順序來寫。

雖然這只是一堂普通的閱讀教學課,但我卻抓住閱讀教學的.契機,讓學生明白類似段落的寫作方法,讓學生的語文知識技能等到一定的提升。

2、品味句子描述的準確。

在第二自然段中,有不少詞語運用非常準確,看似平淡,但不可或缺。比如“那些被悶了好久的蜜蜂向四面飛散,好像在尋找回家的方向。這時候起風了,蜜蜂飛得很低,幾乎要觸到地面,大概這樣可以減少阻力。”,這句話中“好像、幾乎、大概”的運用,體現了作者表達的嚴謹性。如何讓學生領悟呢?我設計了一份“小馬虎”的作業,漏了這三個關鍵詞,讓學生通過自讀、對比課文、做手勢幫助等方法,引導學生關注作者遣詞造句的準確性。通過這樣的學習方式,學生對句子的語言意味、這樣寫的好處和妙處,自然心領神會。

《蜜蜂》教學反思13

《蜜蜂》一課,講的是法國昆蟲學家法布林,聽說蜜蜂有辨認方向的能力,無論飛到哪裡,它總可以飛回原處。法布林決定做一個試驗,來驗證這種說法是否正確。通過試驗,證明了這種說法是正確的。

在教學時,我想先用學生學過的《蜜蜂引路》來引出“蜜蜂”,然後揭示課題;通過讀課文,瞭解課文內容,來自讀、思考、討論、交流四個問題:

1 、作者法布林為什麼要做這個試驗?你從中體會到什麼?

2 、法布林是怎麼做這個試驗的?如果去掉其中的一個環節,行不行?你從中體會到什麼?

3 、最後法布林得出的'結論和“聽說”的一樣嗎?

4 、除此以外,法布林還得出什麼結論?通過這四個問題的討論交流,可以讓學生既理解課文內容,又能讓學生體會法布林的觀察發現和探索精神,體會他的那種嚴謹的科學態度和求實的科學作風。

通過教學,我感受到這次我對《蜜蜂》這一課鑽研的還比較透徹,把握住了課文的目標和教學重難點,在教學中比較適宜、清楚地加以了分析,課件也設計的比較適用、實在。只是我那種在課堂上對教案的實施,在時間上把握得不夠好,隨意性比較強,今後還有多加註意。同時,還要加強朗讀方面的指導和訓練。

《蜜蜂》教學反思14

上了《可愛的小蜜蜂》後,我聽取了很多老師的意見,也對自己的教學進行了反思,發現有許多不足之處,我重點說說兩點。

一、課堂調控能力的不足。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提出:“語文教學應在師生平等對話的過程中進行。”教學過程是師生交替,共同發展的過程。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合作者、引導者。教師不再只是知識的傳授者,而是參與到學生學習當中,師生之間形成一種共同研究、平等交流、互相影響、相互補充的關係。當學生回答精彩時,教師帶頭給學生讚美,學生回答和你所設想的不一樣時,也應該進行適當的引導,而不是直接否定,這是對學生一種起碼的'尊重,是一種真誠、一種美德、一種修養的外在表現。學生從教師的讚美中得到了鼓勵和讚揚,這將又一次激發他們創作的靈感,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學生真正體驗到了學習成功的快樂。

而在本次課堂上,我出示段落後,要求學生提問,說說自己不理解的地方。幾名學生提出問題後,劉殊嘉同學卻要求回答前面同學的問題。我怕打亂我的教學設計,便沒叫她回答,仍舊要求她提問。這便挫傷了她的學習積極性。我應該尊重她,讓她回答後再引回原來的思路中去,但我沒有。這就體現了我課堂調控能力的不足,自己在不知不覺中又牽著學生的鼻子走,而沒有真正發揮教師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的作用。

二、課時安排不夠合理

本課是第二課時的教學,但有些第一課時的內容也放了進去,因此顯得時間倉促,重點部分挖得不夠深入。合理地安排課時對提高40分鐘的教學效率是很重要的,這也是今後教學時要經常注意的地方。

由於自己一個學期沒有上課,我發現對很多理念和方法都有所生疏。人是需要不斷地學習的。教學反思《《可愛的小蜜蜂》教學反思》一文

《蜜蜂》教學反思15

我在教學三年級第五冊語文教材《蜜蜂》時,學生個性化閱讀感悟讓我驚喜,學生咄咄逼人的質疑,也讓我不知所措。從中,我真實感受到了:只有放飛學生的個性,才能使課堂靈動起來。課文中講到法布林為了證明蜜蜂有辨別方向的能力,做了一個實驗:將20只蜜蜂背上做好記號,裝進紙袋裡,帶到兩裡多外的陌生地方進行放飛,看看它們能否回到蜂窩。我讓學生了解了完成實驗有哪些必要條件後,又創設了一個讓學生個性化解讀的機會。法布林來到陌生地方放飛時,看見蜜蜂飛得很低,幾乎要觸到地面,假如你是法布林看到這個情景,你會想些什麼?會有怎樣地推測?學生紛紛舉手,有的說:“假如我是法布林,我會想,蜜蜂肯定回不了家。”有的說:“我覺得蜜蜂很聰明,它飛得怎麼低,是為了減少空氣阻力,以便更快地飛回蜂窩。”有的說:“我覺得蜜蜂很笨,飛得高才能看得遠,才容易發現蜂窩。它飛得那麼低,怎麼能看見兩離多外的蜂窩呢?”這時依然有小手高舉著,他自信地發表了自己的推測:“我猜,蜜蜂飛這麼低是因為,空氣太潮溼,空氣中的小水珠粘在了蜜蜂的翅膀上,蜜蜂身體變重了,所以飛不高,它要飛回蜂窩一定很困難。”……一個開放型問題,居然引發了學生那麼多獨特的思考,這讓我意想不到。

在後文學習中,我讓學生從文字中尋找實驗結果。根據學生的反饋,我在黑板上板書:

第一批第二批

回到了家:2只+15只=17只剩3只未歸。

(花費40分鐘)(花費大約4個多小時至15小時)

瞭解了實驗的結果,我讓學生談談自己的'感受,心情?有學生說:“蜜蜂了不起,它逆風而飛,而且沿途都是陌生的景物,居然能飛回蜂窩,真讓人佩服。”可是有學生卻說:“老師,這個實驗是真實的嗎?”我不容質疑地說:“那當然”可是學生卻很不服氣地質疑:為什麼蜜蜂同時放飛,卻分兩批返回?同一蜂窩的蜜蜂飛相同的路程,為什麼所用的時間相差這麼多?我被震住了。是呀?我怎麼就沒有思考過這些問題呢?為了挽留自己的顏面,我給自己找了個臺階:“這位同學的問題提得很棒,老師把這個問題作為作業,留給大家課後思考。”課總算結束了,可是留給我的思考依然沒有結束,對於老師意想不到的課堂生成,該怎樣妥善處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