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校園>

高中物理解題關鍵審題的技巧

校園 閱讀(1.69W)

一、引言(審題的意義)

高中物理解題關鍵審題的技巧

審題是解題者對題目資訊的發現、辨認、轉譯的過程,它是主體的一種有目的、有計劃的知覺活動,並有思維的積極參與。審題是解題的第一步驟,它是解題全過程中一個十分重要的環節,細緻深入的審題是順利解題的必要前提。審題是一個有目的、有步驟的認知活動,這一活動的主要形式是讀、思、記。

很多學生在國中時物理學得很好,可到了高中,上課時老師講解的內容也聽得懂,課後複習也能夠掌握課本的內容,就是考試時總得不到理想的分數。試卷發下來才發現很多原本該做得出的題沒有做出來,原因在哪裡呢?關鍵還是審題不夠仔細。

二、審題不清的原因

造成審題不清有很多原因,歸納起來主要是以下幾種:

1.看不懂題,不能建立物理模型。主要原因是不能把物理學科主幹知識互相聯絡起來,知識點是獨立的、分離的,沒辦法形成網路

2.讀錯字,讀漏字,造成曲解題目意思,甚至理解上與題目原意截然相反。比如:帶電粒子的“重力不計”與“重力不能忽略”,選擇題中“下列說法正確的是”與“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等等。

3.不會抓關鍵因素,被幹擾條件影響。大學聯考中經常出現資訊題,這類問題資訊量很大,其中有許多無用資訊,如果被這些資訊所迷惑,思路肯定會出差錯。

4.不能找出題目中的隱含條件。有的題目部分條件並不明確給出,而是隱含在文字敘述之中或圖、表中,把這些隱含條件挖掘出來,常常是解題的關鍵所在。

三、審題方法步驟

審題不過關是制約很多同學成績的一個重要因素,也是一個普遍的實際問題。審題不過關說到底就是方法、習慣不過關,要過好物理審題這一關,我們可以採取哪些措施來提高審題能力呢?下面我就結合自己的教學例項談一談。

1.要養成良好的讀題習慣

解題時,先粗讀,再細讀。粗讀確認該題是物理題還是化學題,確認物理題後要弄清是哪部分的題目,是力學、電學還是光學、熱學等。瞭解題目描述的物理現象、物理規律、物理過程,需要解決什麼問題等,然後再細讀,對題目的文字、插圖的關鍵之處,細心領悟,仔細品味,解題資訊不僅能從文字中獲取,而且也能從插圖中挖掘。

2.抓關鍵詞

審題時要克服只關注那些給出具體資料的條件,而忽視敘述性語言的傾向。那些敘述性語言有些就是“關鍵詞語”,能否準確地發現並理解關鍵詞語是審題能力提高的重要表現。

例1.甲乙兩車同時同向從同一地點出發,甲車以v1=16m/s的初速度,a1=-2m/s2的加速度做勻減速直線運動,乙車以v2=4m/s的速度,a2=1m/s2的`加速度做勻加速直線運動,求兩車再次相遇前兩車相距最大距離?

解析: 由“兩車再次相遇前兩車相距最大距離”可判定當兩車的速度相等時兩車相距距離最大。

在物理題中,常見的關鍵用語有:“最大”、“最小”、“至少”、“剛好”等,扣住關鍵用語,能使解題靈感頓生。

3.挖掘隱含條件

對題目隱含條件的挖掘,需要與對物理情景、物理過程的分析結合起來,因為題目的隱含條件往往是解題的關鍵。

例2. 重?G?的光滑小球靜止在固定斜面和豎直擋板之間。若擋板順時針緩慢轉到水平位置,在該過程中,斜面和擋板對小球的彈力大小?F???1?、?F???2?各如何變化?

解析: 題中由於擋板是緩慢轉動的,隱含了每個時刻小球都處於平衡狀態,因此所受合力為零。

物理一些模型中的隱含條件:

①質點:物體只有質量,不考慮體積和形狀。②點電荷:物體只有質量、電荷量,不考慮體積和形狀。③輕繩:不計質量,力只能沿繩子收縮的方向,繩子上各點的張力相等。④輕杆:不計質量的硬杆,可以提供各個方向的力(不一定沿杆的方向)。⑤輕彈簧:不計質量,各點彈力相等,可以提供壓力和拉力,滿足胡克定律。⑥光滑表面:動摩擦因數為零,沒有摩擦力。⑦單擺:懸點固定,細線不會伸縮,質量不計,擺球大小忽略;秒擺,週期為2s的單擺。⑧通訊衛星或同步衛星:執行角速度與地球自轉角速度相同,週期等於地球自轉週期,即24h。

四、如何提高學生審題能力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中指出:“改變課程實施過於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勤於動手,培養學生蒐集和處理資訊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與學生積極互動、共同發展,要處理好傳授知識與培養能力的關係,注重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引導學生質疑、調查、探究,在實踐中學習,促進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教師應尊重學生的人格,關注個體差異,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要,創設能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的教育環境,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掌握和運用知識的態度和能力,使每個學生都能得到充分的發展。”

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改變觀念: 讓學生看、讓學生想、讓學生說、讓學生做!

讓學生看: 動眼,看書,看教師展示、演示,課外觀察等;

讓學生想:動腦,給學生思考的時間,思考問題,設計探究方案等;

讓學生說:動口,向老師質疑、回答問題、報告探究結果等;

讓學生做:動手,做筆記、做練習、做實驗、做模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