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校園>

觀滄海的經典優秀賞析

校園 閱讀(1.84W)

觀滄海是建安時代以景託志的名篇,也是古典四字絕言詩中出現較早的名作之一。下面是小編推薦給大家的觀滄海的經典優秀賞析,希望大家有所收穫。

觀滄海的經典優秀賞析
  觀滄海的經典優秀賞析一

《觀滄海》選自《樂府詩集》,《觀滄海》是後人加的,原文是《步出夏門行》中的第一章。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曹操北征烏桓得勝回師途中,行軍到海邊,途經碣石山。登山觀海,一時興起所作。

從詩的體裁來看,這是一首古體詩,從表達方式來看,這是一首四言寫景詩。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碣石:山名,在今河北昌黎縣北。滄海:大海,指渤海。這兩句是說,東行登上碣石山,來觀賞那蒼茫的大海。

這兩句點明觀滄海的位置,詩人登上碣石山的山頂,居高臨海,視野開闊,大海的壯闊景象盡收眼底。以下的十句描寫,概由此拓展而來。“觀”字起到統領全篇的作用,體現了這首詩意境開闊,氣勢雄渾的特點。

“水何澹澹,山島竦峙。”澹澹:水波動盪的樣子。竦峙:高高挺立。竦:同“聳”。這兩句是說,海水多麼寬闊浩蕩,山島高高地挺立在海邊。

這是望海初得的大致印象,有點像繪畫的輪廓。在這水波“澹澹”的海上,最先映入眼簾的是那突兀聳立的山島,它們點綴在平闊的海面上,使大海顯得神奇壯觀。這兩句寫出了遠景一般的輪廓,下面再層層深入描寫。

“樹木叢生,百草豐茂。”這兩句是說,樹木和百草叢生,非常繁茂。

“秋風蕭瑟,洪波湧起。”蕭瑟:樹木被風吹拂所發出的聲音。這兩句是說,秋風吹動樹木發出悲涼的聲音,海中湧起巨大的海浪。

前兩句具體寫聳峙的山島之景:島上樹木繁茂,百草豐美,給人詩意盎然之感。後兩句則是對“水何澹澹”的進一層描寫:定神細看,在秋風蕭瑟中的海面竟是洪波巨瀾,洶湧起伏。作者面對蕭瑟秋風,洪波巨瀾,“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的壯志”油然而生。

前四行詩句描寫滄海的景象,有動有靜。如“秋風蕭瑟,洪波湧起”與“水何澹澹”寫的是動景;“樹木叢生,百草豐茂”與“山島竦峙”寫的是靜景。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這兩句是說,太陽和月亮的執行,好像是從這浩瀚的海洋中發出的。

“星漢燦爛,若出其裡。”星漢:星斗、銀河。這兩句是說,銀河星光燦爛,好像是從這浩瀚的海洋裡產生出來的。

這幾句曹操運用想象,寫出了自己的壯志情懷,開闊的胸襟,巨集大的抱負。暗含一種要像大海一樣容納萬物把天下納入自己掌中的胸襟。

“幸甚至哉,歌以詠志。”幸:慶幸。至:極。詠:歌詠。這兩句是說,我很高興,就用這首歌來表達自己的志向。這是合樂時的套語,與詩的內容無關。

同樣是觀海,站在岸邊,坐在船頭,或者是登上山頂,我們的感受是很不相同的。曹操這時候是站在山上,第一眼看到的當然是大海全景。所以他從大處落墨,著力渲染大海蒼茫渾然的氣勢。特別是是的末尾,詩人以豐富的想象把我們帶進了一個巨集偉的境界:“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裡。”前邊的描寫是寫實,這幾句是寫一個想象的境界。這寥寥十六個字,就寫出了滄海之大,寫出了一副吞吐日月、含孕群星的氣派。天連水,水連天,浩浩蕩蕩,無邊無際,實在是壯觀極了。太陽和月亮每天從東方升起來,繞天一週,又向西方落下去,好像從海里升起又落到海里去一樣;星光燦爛的銀河,斜貫在天空,它那遠遠的一端垂向大海,就好像發源於滄海一樣。太陽、月亮和星星可算是自然界最輝煌、最偉大的形象了,可是詩人覺得他們的執行仍然離不開大海的懷抱,大海就彷彿是日月星辰的母親一樣。這樣博大的境界在古人的詩裡是不多見的。

曹操這首《觀滄海》生動地描繪了滄海的形象,單純而又飽滿,豐富而不瑣細,好像一幅粗線條的炭筆畫一樣,尤其可貴的是,這首詩不僅反映了滄海的形象,同時也寫出了它的性格。既表現了大海,也表現了詩人自己。句句寫景,又是句句抒情。詩人不滿足於對海洋做形似的摹擬,而是力求表現滄海那種孕大含深、動盪不安的性格。海,本來是沒有生命的,然而在詩人筆下卻具有了性格。這樣更真實,更深刻地反映了大海的面貌。

《觀滄海》寄託了詩人很深的感慨,透過它,我們可以看到詩人自己的胸懷。曹操這次登碣石山是在北征烏桓得勝回師的途中。烏桓是當時東北的大患,建安十一年(公元206年)烏桓攻破幽州,俘虜了漢民十餘萬戶。同年,袁紹的兒子袁尚和袁熙又勾結遼西烏桓首領蹋頓,屢次騷擾邊境,以至曹操不得不在建安十二年毅然北征烏桓。在這年八月的一次大戰中,曹操終於取得決定性的勝利。這次勝利鞏固了曹操的後方,所以第二年他才能揮戈南下,以圖實現統一中國的願望。把前後的事件聯絡起來,我們就可以看出,北征烏桓對曹操來說是一次多麼重要的戰爭了。而《觀滄海》是回師途中經過碣石山而寫的。當時身為主帥的曹操,登上當年秦皇、漢武也曾登過的碣石,又當秋風蕭瑟之際,他的心情一定會像滄海一樣難以平靜。他將這種昂揚奮發的精神融匯到詩裡,藉著大海的形象表現出來,使這首詩有一種雄深蒼勁的風格,成為一篇優秀的作品。

《觀滄海》的感情非常奔放,思想卻很含蓄,不但做到情景交融,而且做到了情理結合。因為它含蓄,所以更有啟發性,更能激發我們的想象,更耐人尋味。

  觀滄海的經典優秀賞析二

該詩寫於東漢建安十二年(207)秋。當年的夏五月詩人率軍北征烏桓,七月出盧龍塞 ,九月大獲全勝。班師途中經過碣石山,詩人登高望海,留下了這千古傳頌的名篇。

突入大海的碣石山高高聳立,節令雖是晚秋,山上卻生機盎然,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吹來,林呼山喚,草木共鳴;海中的波濤呼嘯翻騰,上欲接天,風助浪勢,浪壯風色。從“水何澹澹”到“洪波湧起”寥寥數語,便勾勒出一幅壯美的海山秋色圖,敏銳的觀察,開闊的視野,,統攬全域性的謀篇,顯示出作者超人的智慧和非凡的學識。

風吹浪打,碣石山巋然不動。山高風急,激起詩人登高觀海的萬丈豪情。這豪情中蘊藏著詩人標領歷史潮流,敢做敢為,高瞻遠矚的政治家品格;凝鑄著詩人不怕艱難險阻,傲視群雄,堅毅從容的軍事家風采。滿山繁茂的草木,讓詩人看到了他中軍帳內眾多的賢能之士,勇猛之將;看到了他麾下摧枯拉朽的百萬雄師;看到了屯田村落裡軍民歡慶豐收的熱鬧場面。瑟瑟的秋風,是戰旗獵獵飄響;湧起的洪波,是戰略決戰取得勝利時,將士們衝破道道敵軍防線的壯觀場景。看著、想著,南征北戰的艱辛;戰亂不止,百姓未安,天下尚未統一的.憂思;自己的作為仍有人非難、阻撓的孤憤……這時也湧上心頭,詩人的思緒怎能不象大海一樣洶湧澎湃、迴盪激烈呢?

寫完眼前的山海,詩人虛走一筆,把不同時空段內滄海託舉日月星漢的壯麗景象切換過來,使這海山秋色圖平添出一股浩蕩磅礴的氣勢。這是詩人英武壯闊胸懷的進一步拓展。太陽、月亮給人類送來溫暖和光明,是詩人拯救蒼生於水深火熱之中、一統天下巨集大政治抱負的真切比擬;燦爛的銀河則是詩人文武兼備、雄才大略的生動寫照。

晚秋時節的碣石山上草木崢嶸、生機一片,得益於豐厚的水土保持。日月遨行太空、銀河縱橫天幕,這至大至剛、自強不息的偉大力量來自於包容萬物的滄海。山,雄偉不失靈秀;海,壯闊不失厚重。剛柔相濟、德威並舉政治謀略的施展,“唯才是舉”政策的推行,不也正如這山、這海麼。有山一樣的品格,有海一樣的胸懷,必定是“周公吐哺,天下歸心”。

整首詩從字面上看都是在寫自然景物,寄情抒懷不見蹤跡。這既反映了詩人“山不厭高,水不厭深”“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政治家風範,也反映出他以“大無”化生“大有”意境的高妙藝術手法。

海山秋色圖令人心向神往,《觀滄海》詩更令人誦之難忘。

《觀滄海》是借景抒情,把眼前的海上景色和自己的雄心壯志很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觀滄海》的高潮放在詩的末尾,它的感情非常奔放,思想卻很含蓄。不但做到了情景交融,而且做到了情理結合、寓情於景。因為它含蓄,所以更有啟發性,更能激發我們的想像,更耐人尋味。過去人們稱讚曹操的詩深沉飽滿、雄健有力,“如幽燕老將,氣韻沉雄”,從這裡可以得到印證。全詩的基調為蒼涼慷慨的,這也是建安風骨的代表作。

  觀滄海的經典優秀賞析三

“水何澹澹,山島竦峙”是望海初得的大致印象,有點像繪畫的粗線條。在這水波“澹澹”的海上,最先映入眼簾的是那突兀聳立的山島,它們點綴在平闊的海面上,使大海顯得神奇壯觀。這兩句寫出了大海遠景的一般輪廓,下面再層層深入描寫。

“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湧起。”前二句具體寫竦峙的山島:雖然已到秋風蕭瑟,草木搖落的季節,但島上樹木繁茂,百草豐美,給人詩意盎然之感。後二句則是對“水何澹澹”一句的進一層描寫:定神細看,在秋風蕭瑟中的海面竟是洪波巨瀾,洶湧起伏。這兒,雖是秋天的典型環境,卻無半點蕭瑟淒涼的悲秋意緒。作者面對蕭瑟秋風,極寫大海的遼闊壯美:在秋風蕭瑟中,大海洶湧澎湃,浩淼接天;山島高聳挺拔,草木繁茂,沒有絲毫凋衰感傷的情調。這種新的境界,新的格調,正反映了他“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的“壯志”胸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裡。”前面的描寫,是從海的平面去觀察的,這四句則聯絡廓落無垠的宇宙,縱意宕開大筆,將大海的氣勢和威力凸顯在讀者面前:茫茫大海與天相接,空濛渾融;在這雄奇壯麗的大海面前,日、月、星、漢(銀河)都顯得渺小了,它們的執行,似乎都由大海自由吐納。詩人在這裡描寫的大海,既是眼前實景,又融進了自己的想象和誇張,展現出一派吞吐宇宙的巨集偉氣象,大有“五嶽起方寸”的勢態。這種“籠蓋吞吐氣象”是詩人“眼中”景和“胸中”情交融而成的藝術境界。言為心聲,如果詩人沒有巨集偉的政治抱負,沒有建功立業的雄心壯志,沒有對前途充滿信心的樂觀氣度,那是無論如何也寫不出這樣壯麗的詩境來的。過去有人說曹操詩歌“時露霸氣”<<沈德潛語>>,指的就是《觀滄海》這類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