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校園>

寫數學評課稿的最佳方法

校園 閱讀(1.84W)

沒有寫作教學的套路,而是循循善誘的啟發,巧妙的引導,教學思路別具一格,新穎獨特,可操作性強。寫數學評課稿的最佳方法,我們來看看。

寫數學評課稿的最佳方法
  篇一:寫數學評課稿的最佳方法

聽了戴老師的人教版第七冊數學《垂直與平行》一課,垂直與平行是兩條直線在同一平面內的特殊位置關係,知識點比較多,學生理解起來比較抽象,戴老師針對知識特點和學生實際,精心設計教法、學法,把學生的自主探究與教師的適時引導有機地結合起來,把知識點清晰地展現在學生面前,同時學生的空間觀念、思維能力得到了充分的發展,還培養了學生積極參與、主動探索的精神。具體概括以下幾點:

一 、摒棄了新課程改革下受人追捧的生活情境入手,迴歸了純數學研究的問題情景,用數學自身的魅力感染學生,為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奠定了基礎。

本課在設計匯入上,並沒有從生活中的現象入手,而是直接讓學生回憶直線的特徵,然後再讓學生在白紙上任意地畫出兩條直線進行分類梳理,這樣的教學設計既節約了時間,又有助於學生直接學習數學,儘快進入學習狀態。

二 、以分類為主線,通過學生自主探索,體會同一平面內兩條直線間的位置關係。

從教材上來看,本課從研究同一平面內兩條直線的位置關係入手,逐步分析出兩條直線的位置關係有相交和不相交之分,相交中還有相交成直角與不成直角的情況,是一種由“面”到“點”的研究,這樣設計,不僅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也更有利於學生展開探索與討論,研究的意味濃了。所以,在設計教案時戴老師大膽地讓學生以分類為主線,幫助學生在複雜多樣的情況中逐步認識到:在同一平面內兩條直線的位置關係只有相交和不相交兩種情況,相交中有成直角和不成直角兩種情況。通過兩次分類、分層理解,提高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培養學生初步的問題研究意識。

三、在知識探究的過程中完成自主探究意識與空間想象能力的培養 。 整節課自始至終注重對學生自主探究意識的培養。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學生畫出4種直線的位置關係後,選取有代表性的情況貼在黑板上。從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和認知發展水平出發,放手讓學生嘗試在白紙上畫一畫兩條直線的位置關係,並選取不同情況貼在黑板上讓學生進行展示,這時是很表面化的。他們不會從本質上去分析,但戴老師不做任何評價,引導學生繼續第二次畫(延長直線)。學生在畫的過程中,產生了認知衝突,便會主動去探索,以求解決問題。如此一來,學生就會自己找到問題的本質屬性,形成清晰的知識。

四、教師素質。

教師教態自然,營造了民主,平等的氛圍,在教學評價時,注意面向全體,眼神遍佈教室的每個角落,做到“眼觀八方”,不僅從眼神,而且從語氣、態度、表情等方面注意調控。在提問時設計了啟發性教學語言,給每一個學生一個廣闊的思維天空,提問面較廣,體現素質教育面向全體學生的要求。

當然,整堂課中難免會有不足,比如在教學平行線的特徵時,由於教師啟發不到位,所以學生很難說出用三角尺量寬度,再比如在後面的判斷題中“不相交的兩條直線叫平行線”判斷時,學生講不清錯誤的原因,可能是前面在教學概念時沒有引起學生的注意“在同一平面內”的這個條件。在難點的突破上有待進一步加強。例如在講垂直與平行的時候,只讓學生理解到一條直線不能叫垂線或者平行線,而沒有讓學生理解對於互相垂直和平行的兩條直線,必須說一條直線是另一條直線的垂線或平行線。在這裡老師可以追問或者以判斷的形式讓學生去理解、去辨別、去品味。

以上只是我對這堂課的看法,如有不妥,請各位老師多提寶貴意見。

  篇二:寫數學評課稿的最佳方法

一、 創設有效的教學情境 ,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導”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要緊緊聯絡學生的生活環境,從學生的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創設有助於學生自主學習、合作交流的情境。”過去的“複習匯入”、“直接匯入”等新課匯入方法大多被“創設情景”匯入法所代替,內容生動、學生熟悉、感興趣的教學情境層出不窮,課堂所追求的“讓學生真正成為主體,擁有學習主動權”,在預設好的情境和師生的共同努力下得以落實。這節課都體現了這一特點。

如,老師的《 》這節課中,教師依據本課的內容和要求,貼近學生熟悉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基礎,巧妙地創設情境:課前 ,引導學生 ,從而引出這節課要學習的內容。課中 選擇等一系列學生所熟悉的、直觀的、蘊含數學內容的生活情境,讓學生結合親身經歷,加深學生對所學數學知識的感悟,從而喚醒學生的生活經驗,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探索新知的積極性。因此,教師在創設教學情境時一定要考慮到情境創設的有效性。教師在設計教學情景時,一定要關注教材資源,關注學生的實際,關注學生的差異,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創設的教學情境要具有可操作性,有利於學生積極主動思考,達到調動學生學習主動性,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目的。實踐提示我們,學生探索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往往來自充滿誘惑或新奇的問題情境。精心創設與生活緊密相關的問題情境,能引導學生從熟悉的生活環境來感受數學,一方面可以使學生逐步養成善於觀察、勤于思考的良好習慣;另一方面可以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和探究潛能。因此,創設有效的教學情境,有效激發學習潛能,是促成數學課堂教學向學生自主探究學習方式轉化的必要前提。

二、探究有效的學習過程,挖掘學生的學習潛能——“學”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數學教學過程是學生在教師的組織和引導下,進行積極主動參與學習的過程,其核心是調動全體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學習的全過程。它不僅僅是一個認識過程,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參與實踐操作活動,親自體驗數學知識,主動獲取知識的過程,同時也有助於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求知慾。如,《 》一課, 老師在引導學生探究 ,讓學生 。教師充分為學生創設操作和實踐的機會,讓學生在 的過程中,體驗 。整堂課,學生情緒高昂,課堂氣氛熱烈、融洽。

又如, 也是以“活動”為基礎,組織學生“經歷”了一個個學習過程,動手操作、合作交流更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如, 的活動以小組合作的形式出現,以“ ”的學具為載體,通過“想一想、議一議、擺一擺、說一說”的活動,讓學生想一想、議一議有幾種 方法,再利用學具動手操作擺一擺,最後反饋時,讓學生說說自己的想法,從而得 方法。這些都是學生通過親身經歷來體驗和感悟的。學生的手、腦、眼、口等多種感官直接參與了學習活動,不僅解決了數學知識高度抽象性與兒童思維發展具體形象性的矛盾,經歷了實物操作(擺一擺)到圖形符號(即用數字、字母、文字等連一連)的過程,將數學變成學生看得見、摸得著、理解得了的數學事實,而且使全體學生都積極主動參與。並且能充分地感悟:只要做到有順序地搭配就能不重複、不遺漏地把所有搭配找出來。

三、合理安排有效的課堂練習,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練”

課堂練習是檢查認知目標的主要手段,安排一個緊湊、短時、有效的課堂練習可以檢查學生的學習效果和教師的教學效果。有效的課堂練習還能為教師提供教學反饋,從而修改教學方案、提高課堂教學效益。實踐表明,有效的課堂練習也是減輕學生課業負擔的必要手段。

在這節課中, 教師能根據教學的需要,設計練習,鞏固知識,形成技能和技巧,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促進學生的和諧發展。在練習的設計上,老師們都表現出以下幾點:

首先,練習具有一定的針對性。如, ,為了幫助學生理解 ,教師設計以下練習: ??這樣的練習針對性強,可以幫助學生總結規律。

第二,練習設計具有趣味性。為了喚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擺脫機械重複、枯燥乏味的練習。老師都精心設計了具有趣味性、符合兒童年齡特徵的形式多樣的練習。如, 等形式的練習。設計這樣的遊戲類練習,讓學生在玩中學,學中玩,作業就不是一種負擔,而是一種快樂。

第三,練習設計具有探索性、層次性。如,“ ”這一道練習題: ,考查學生對這節課知識的掌握情況,又能激發學生的探究慾望,提高學生應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總之,有效的課堂練習是學生對數學進行有效學習的有力保證,也是課堂數學有效性的重要組成部分。

四、運用有效的課堂評價,調動學生的學習情緒

“評價要關注學生學習的結果,更要關注他們學習的過程??要關注他們在數學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情感態度,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自信。”這是新課程提倡激勵性評價的宗旨。今天這節課中,老師都不吝嗇對學生的評價。如,教師在提問時都儘量使用委婉而友好的語氣,評價學生的語言都是多表揚、多鼓勵,適時適度地對學生的表現進行積極的評價,如“ ” 等等,這些積極的、激勵性的正

面評價,有助於學生認識自我、建立自信,從而促進教學。此外,教師的表情、手勢及姿勢也能在數學課堂教學中起到催化劑的作用。

總之,在這節課中,老師能創設有效的教學情境,關注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心理特點,引導學生多角度思考問題,解決問題。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教師真正成為組織者、引導者、參與者、促進者。讓整個課堂煥發出生命活力!

  一、新課標倡導:

“學生的數學學習必須是以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為主的學習方式。”本課讓學生動手分,自主觀察,教師及時點撥,然後小組合作交流,關注學生的思考過程,激勵學生大膽說出自己的想法,實現資源共享、資訊共享。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是課堂活動的主體。充分信任學生,大膽地放手於學生,激勵學生勤于思考,自主地思考。教學中,教師注意把思考貫穿教學的全過程,將操作與思考有機的結合,讓學生在觀察、操作、交流中思考,在思考中探索,獲取新知。尤其是特別注意為學生創設獨立思考的時空,教學中,無論是學生“動手操作、觀察發現、”或是“探索創新”或是“鞏固深化”,都是先讓學生獨立思考,再進行小組合作、討論交流。這樣的交流討論,是在學生獨立思考之後進行的,因而學生有話可說,有話想說,有話能說,充分發揮了每個學生的積極性。這樣的教學,不僅有利於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習慣和自主探索的能力,也大大提高師與生,生與生之間合作學習的效率。

  二、探究有效的學習過程,挖掘學生的學習潛能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數學教學過程是學生在教師的組織和引導下,進行積極主動參與學習的過程,其核心是調動全體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學習的全過程。它不僅僅是一個認識過程,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參與實踐操作活動,親自體驗數學知識,主動獲取知識的過程,同時也有助於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求知慾。建構主義學習觀也認為,學習不是老師把知識簡單地傳遞給學生,而是學生自己建構的過程。。整堂課,學生情緒高昂,課堂氣氛熱烈、融洽。

又如,以“活動”為基礎,組織學生“經歷”了一個個學習過程,動手操作、合作交流更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學生通過親身經歷來體驗和感悟的。學生的手、腦、眼、口等多種感官直接參與了學習活動,不僅解決了數學知識高度抽象性與兒童思維發展具體形象性的矛盾,經歷了實物操作(擺一擺)到圖形符號(即用數字、字母、文字等連一連)的過程,將數學變成學生看得見、摸得著、理解得了的數學事實,而且使全體學生都積極主動參與。

  三、合理安排有效的課堂練習,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課堂練習是檢查認知目標的主要手段,安排一個緊湊、短時、有效的課堂練習可以檢查學生的學習效果和教師的教學效果。有效的課堂練習還能為教師提供教學反饋,從而修改教學方案、提高課堂教學效益。實踐表明,有效的課堂練習也是減輕學生課業負擔的必要手段。

在四節課中,教師能根據教學的需要,設計練習,鞏固知識,形成技能和技巧,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促進學生的和諧發展。在練習的設計上,老師們都表現出以下幾點:

第二,練習設計具有趣味性。為了喚起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玩中學,學中玩,作業就不是一種負擔,而是一種快樂。

第三,練習設計具有探索性、層次性。練習既能幫助學生理解搭配的問題,考查學生對這節課知識的掌握情況,又能激發學生的探究慾望,提高學生應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總之,有效的課堂練習是學生對數學進行有效學習的有力保證,也是課堂數學有效性的重要組成部分。

  四、運用有效的課堂評價,調動學生的學習情緒

“評價要關注學生學習的結果,更要關注他們學習的過程??要關注他們在數學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情感態度,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自信。”這是新課程提倡激勵性評價的宗旨。四節課中,老師們都不吝嗇對學生的評價。如,教師在提問時都儘量積極的、激勵性的正面評價,有助於學生認識自我、建立自信,從而促進教學。此外,教師的表情、手勢及姿勢也能在數學課堂教學中起到催化劑的作用。

總之,在四節課中,老師們能創設有效的教學情境,關注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心理特點,引導學生多角度思考問題,解決問題。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教師真正成為組織者、引導者、參與者、促進者。讓整個課堂煥發出生命活力!

第一,老師都能創造性使用教材,創設生活問題情境,喚起學生已有經驗,激發學生學習主動性。《標準》中指出:在數學實踐活動中,要從學生身邊的行為、自身活動出發,激發學生對活動的參與熱情和學習興趣,才能使他們體驗到生活中的數學,實現數學的應用價值,同時達到培養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的目的。這兩節課中,的情境引入,讓學生主動獲取知識,培養了參與意識和探索創新精神。

第二,兩位老師的課堂設計,環節清晰,層次分明。從依靠實物圖片表示到連線表示到符號表示,促進了學生對數學抽象模型的自主建構。為主線的搭配活動,過程更為流暢,思考探索的過程更為連線。第三,如果說課堂預設的方案凝聚者執教老師背後團隊的集體智慧,那麼對課堂上生成的處理才顯現出一位老師的真功夫。我認為對課堂生成的處理主要有兩方面,一是及時調整教學方案,二是評價。我記得吳正憲老

  篇三:寫數學評課稿的最佳方法

一、課前引入比較有新意

數學教學要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知識基礎來展開教學,所以艾老師在本節課開始時,先讓學生來猜一猜發到的古文中有幾個字,這樣一來,既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也體現了學科間的聯絡。另外,讓學生先來估計一下有幾個字,也培養了學生對數的估計能力,同時通過這一活動,也可以瞭解到學生的知識的基礎,充分了解了學生的認知起點以後,也可以根據具體情況調整教學,學生已經會的,就不必過分強調,對於學生還未理解的,就可以放手讓學生在動手操作,合作交流中獲取新知。

二、注重學生對於1000的概念理解

發展學生的數感是義務教育階段的重要任務之一。數的認識由100以內擴充套件到1000以內,數目增多了,增大了,內涵更豐富了,抽象程度也更高了。在引出1000之前,蔡老師首先讓學生明白數數可以用不同的方法進行,但是隨著數量的增大,可由之前的一個一個數,十個十個數擴充套件到用更大的計數單位來數。為了讓學生建立具體的數感,教師又利用小棒,讓學生從一個一個數到十個十個數,再到百個百個地數,最終引出10個一百是1000。在整個過程中,針對學生的認知特點及時進行強化,相信學生腦中所建立的1000這個概念,已經相當深刻了。隨後,蔡老師又讓學生再去數一數剛才的古文,“你打算怎麼數?”學生很自然地便能夠自主優化出最佳的數數方法,一百一百地數。通過這一活動,再一次強化了1000在學生腦中的'印象以及對於1000的感受與認識。這一系列的教學設計,都充分體現了教師對於教材、對於學生的充分鑽研。

三、運用計數器讓學生明確數的組成

對於不同的計數單位,所表示的數的意義是不同的。蔡老師運用計數器直觀地向學生展示1000以內數的組成,通過在計數器上撥出不同的數,使學生在瞭解到數的組成的同時,也解決了讀數中出現的幾個特殊情況,當中間出現0時,不能省略,因為這一個0是表示佔位。

四、讓學生進一步感受數是數出來的。

本節課還有一個特點就是充分重視數數。教師設計了各種形式多樣的活動引導學生數數。如讓學生從千字文中找到第985個字後接頭往下數,在這一過程中,蔡老師首先讓學生自己再數一數,然後由學生上臺示範數,再由學生自己數,最後讓全班一起數,讓學生充分感受數數的過程,突破學生在數數中遇到整十整百的難關。隨後, 又能過三輛火車,由淺入深,體現了練習的層次性與開放性。最後又通過生活中的數,讓學生體驗到了:數學來源於生活並服務於生活,密切了數學與實際生活的聯絡。

本節課,沈老師能從新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出發,圍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三維目標設計教學。教學中利用學生原有的知識經驗即數方格的方法遷移到長方形面積的推導,讓學生通過動手擺小正方形,用尺量長與寬的長度等等,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並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充分發揮了學生的自主性和探究性。

1。教學思路清晰,教學設計有層次。

這是一節平面圖形和計算相結合的課,其中既有結論的推導,也有結論的應用。整節課,教師能根據教學內容,因材施教地制定了教學思路沈老師注重培養學生動手操作,主動探究的訓練,每個操作環節都提出了具體的要求,通過學生動手操作,合作探究等活動來加深對長方形,正方形面積計算的理解,突出重點難點的內容,整個教學詳略得當,重,難點把握準確。這樣的設計,符合學生年齡特點和認知規律,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的學習過程,培養了學生的學習能力。

2。 探求新知重過程與方法。

我覺得這節課充分地體現了新的數學課程理念。在長方形面積計算的推導過程中,讓學生在主動參與教學活動的過程中去理解數學知識,獲取學習方法。老師課堂中始終圍繞著發展學生的思維和創新能力的新課程理念,取得了十分明顯的教學效果。整節課從動手探究→方法歸納→方法的應用上環環相扣,通過自己動手移一移,擺一擺,算一算的方法來探討長方形的面積計算。這樣,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加深了對公式的理解。教師從學生的已有經驗出發,逐步推出計算公式,再推廣到身邊的長方形面積的計算,為今後學習長方形,正方形面積的應用打下了紮實的基礎。

3。 注重小組合作,自主探究。

教師根據學生的認知特點和教學要求,在教學中沈老師特別注重分組活動,分工合作的學習方式,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通過學生動手操作,同伴互助的教學模式,發揮群體的積極功能,使不同學力的學生都能自主地,自發地參加學習和交流,提高個體學習的動力和能力,並達成團體目標。學生都主動投入,學生的全面互動,在探究,發現的過程中,學生通過自己動手和動腦,獲得了感性認識。在小組探討中教師的主導作用有著突出而到位的表現,她對小組裡交流的要求說得明確而簡要,我們可以明確地觀察到,這對學生的操作,對整節課的展開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避免了小組討論流於形式的現象。

4。 教態自然親切,師生關係融洽。

課堂上教師通過對學生所展示出來的強項智慧的肯定,進一步激發和引導,可以帶動和喚醒其他智慧相應的發展,從而,有效的開發每個學生的潛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對自我的認識水平。新課程,給我們更大的啟示,

要關注學生,給學生一個寬鬆的氛圍,給一個合理的,恰當的,鼓勵的評價。老師很好的注意到了這一點。整堂課,老師始終面帶燦爛的微笑,對於學生漂亮的發言,總是,給予學生掌聲和讚揚聲,讓學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悅感。對於回答不出或回答不完整的學生,潘老師總是耐心的加以啟示,引導,點撥。讓學生感受到回答不出或是回答錯了也不要緊,讓學生處處,時時感受到老師的溫暖,班級大家庭的融洽,和諧。這也是我們教師努力改進的地方。

  篇四:寫數學評課稿的最佳方法

我聽了李教師講的《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一課,我覺得是一節成功的課。我從以下幾方面進行評課:

1.課前準備充分。能精心設計教學內容,使問題在師生、學生之間多向的傳輸、反饋中得以解決,避免教師泛泛而談的做法;把問題設定在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引導他們抓住關鍵問題進行觀察、分析、思考,使學生學得順利,記得深刻。通過學生的試算、討論、

歸納等活動,師生從多方面獲取了反饋資訊,找到長(正)方體表面積的計算公式。這樣,既優化了教學過程,發展了學生的思維,還逐步完善了學生的學習方法。

2.教師引導學生作合情推理、分析,使他們的思維出現新的飛躍。這樣,學生理解和掌握的知識就會變得更深刻和更牢固。學生獲取知識後,能及時反饋教學資訊,進行教學調控,使學生的錯誤及時得到糾正,知識、技能得到強化。這種多層次的練習安排,還能使不同層次的學生從練習中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3.教學效果理想。使用多媒體手段,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練習設計合理,學生思維活躍。課堂上學生參與程度較高,發言積極,課堂氛圍較好。

  意見和建議:

1、本節課讓學生掌握長方體表面積的計算方法對學生來說難度不大,教師的教學重點應放在讓學生清楚地明確長方體的每個面的面積計算需要用到原長方體的哪兩個量,要在學生的心裡有一個明確的建構,這對於以後學生解決問題非常有幫助,不會搞亂。徐老師在這個環節的處理可能比較簡單,沒有讓大多數學生都感受到這一點,也沒有將平面圖形與立體圖形很好的結合起來,給學生一個整體的概念,學生的心裡比較模糊。

2、練習時,注意在讓學生基本聯絡的同時,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如讓學生計算包裝紙的面積時,再問一下:“你們覺得要計算出包裝這個禮盒的紙的面積,我應該知道哪些資訊?”讓學生自己去測量它的各項資訊,既進一步鞏固了對長方體的認識,又提高學生了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學生也不是單一地去運用公式計算,本課的知識也得到了一個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