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校園>

關於化學工程學科發展的視角分析

校園 閱讀(9.23K)

協同創新是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驅動力。具有顯著行業辦學特色和突出學科優勢的高水平大學,怎樣加強與有血緣關係的行業合作,在提升原始創新、整合創新和引進消化再創新能力的過程中,促進行業與大學加強協同、創新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關於化學工程學科發展的視角分析

一、行業特色高校與工業界共創歷史輝煌

行業特色高校是而向重點行業的人才培養、知識創新和技術創新的重要基地,在促進國家科技進步和服務社會、行業、地方發展等方而都發揮了重要作用,在取得行業共性技術和關鍵技術的創新性科研成果的同時,培養了一批又一批優秀創新人才和行業技術骨幹,成為行業領域高層次人才培養的主要基地。

進入21世紀,隨著國家需求和行業發展的變化,行業特色大學的發展進入了新的歷史階段。近年來,行業特色大學相繼迎來了辦學60週年校慶。60年絃歌不輟,薪火相傳;60載櫛風沐雨,春華秋實。歷經60年的不懈奮鬥,行業特色大學多數己經成為特色鮮明、學科優勢明顯的多科性、開放式、研究型大學,成為享譽海內外的著名學府。60年來,行業與大學風雨同舟,共鑄輝煌。建校60年來,行業特色大學為國家培養了數以千萬計的科技精英、行業翹楚和治國棟樑,行業特色大學而向國家戰略需求,不斷提高科技創新能力,為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科技進步與行業關鍵技術的突破做出了重要貢獻。展望未來,承前啟後,再鑄輝煌。60華誕,既需要回顧總結60年發展歷程的成就、經驗與教訓,更需要而向未來尋找發奮圖強的嶄新起點。過去大學依託行業、與行業緊密聯絡的紐帶在一個階段變得鬆散了,今天在強調協同創新的旗幟下,行業和大學的合作如何再次緊密起來是時代的呼喚,也是行業和大學自身可持續發展的需要。

二、時代呼喚工業界與大學緊密合作

(一)建設創新型國家的需要

《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明確提出了到2020年我國要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要跨入創新型國家行列的戰略目標。建設創新型國家迫切需要從工業大國向工業強國轉型。改革開放30年來,我國經濟取得了驕人的成績,己經成為世界製造業生產規模最大的國家。但是大多數產業的技術水平、製造水平特別是核心技術實力仍長期屈居人後,要成為真正的工業強國,絕非一日之功。要提高工業發展質量和效益,努力從工業大國向工業強國轉變。要根據工業轉型升級總體要求,圍繞改造提升製造業、培育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大力發展生產性服務業,瞄準重點領域和方向,集中力量儘快取得實質性突破。實現這樣的轉變和突破,函待工業界和大學的聯合。

(二)實現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的需要

近年來,國際金融危機等形勢的變化帶來了深層次矛盾的顯性化。隨著勞動力成本的上升,中國製造業依靠低成本和廉價勞動力的時代不可延續;世界經濟的不景氣要求中國為強大的製造業能力尋找新的市場。如何通過較小的代價實現從外需向內需的轉變,這是全新的課題。發達國家在總結國際金融危機原因和教訓的基礎上,提出了再工業化和做大做強實體經濟的發展戰略。戰略新興產業己成為其調整產業發展戰略的突破口,各國都更加註重技術、產業和理念創新。這些趨勢反映出世界主要發達國家己經開始培育新的競爭優勢和經濟優勢,其實質就是要培養具有國際視野的創新人才,為經濟社會發展和贏得國際競爭做好準備。目前,我國己進入全而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能否跨越中等收入陷阱,關係到現代化目標的實現和中華民族的復興。加快實現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十分緊迫,重點瞄準戰略性新興產業,力爭取得關鍵性突破,取得競爭主動權,這些都離不開行業與大學的緊密合作。

(三)建設工業化強國培養創新型人才的需要

工業化不是一個簡單的技術過程,而是文明的進步過程,僅僅依靠技術的突破並不意味著工業化的成功。翻看世界工業化版圖,每一個國家都會經歷工業化的過程,但最終能夠成為工業強國的只是少數。實現從工業大國到工業強國的蛻變需要綜合三個因素:資源要素、技術創新和文化底蘊。中國工業的發展必須儘快向高附加值、創新驅動模式轉移。因此,必須大量增加創新、人才與研發方而的投入,而這些都離不開行業特色型大學。我國擁有豐富的工科學生生源,具有世界上最大的工程教育規模和廣闊的工程人才市場需求。但高等工程教育質量有待提高,工程人才培養目標、模式與規格趨同化造成的工程人才培養型別化現象有待轉變。創新型國家和工業強國的建設都迫切需要深化工程教育改革,根據經濟發展、行業發展的需要培養多樣化、多層次的工程科技人才。我們既需要培養工程科學家,也需要培養製造工程師、設計工程師、管理工程師,更需要培養具有卓越工程能力、團隊合作精神、國際交往能力的精英型、創新型工程科技領軍人才。

三、化學工程學科發展與化工業的協同創新

過程工業是一個國家的基礎工業,它包括化學工業、石油煉製工業、石化工業、能源工業、冶金工業、建材工業、核能工業、生物技術工業、醫藥工業等,對於發展國民經濟和增強國防力量起著關鍵作用。過程工業的發展與大學過程工程學科的發展與人才培養緊密相關,MIT化學工程學科發展的歷史證明了這一點,今天過程工程學科的轉型也再次體現了兩者之間的相互支撐與共同發展。

(一)化學工程學科的誕生與發展促進了相關工業的發展

化學工業是過程工業的重要分支,化學工程也是最早建立理論體系的工程學科之一。過程工程是以化學工程為基礎的學科,它涵蓋了化學工程、冶金工程、熱能工程、材料工程、生物工程、環境工程等子學科。化學工程學科的發展促進了相關工業的發展。化學工程學科的最初出現可以追溯到1901年英國人Davi撰寫的化工手冊,其中提出了單元操作的概念。1915年Little提出單元操作的概念,將複雜的化工生產過程歸納為有限的單元操作,如粉碎、過濾、萃取、精餾等等,初步奠定了化學工程的科學基礎。1923年麻省理工學院(MIT) Walker等三位教授根據多年積累的教材編撰而成的《化工原理》教科書被認為是單元操作的正式起點。他們將化工過程的現象分為精餾、吸收、結晶、乾燥,由此形成了化學工程發展史上的第一里程。1960年Bird等編著的《傳遞現象》將化學工程學科發展引向第二個階段,他們從動量、質量、熱量傳遞的角度(三傳)研究了化學工業生產中的物理變化過程,反應工程形成獨立學科,組成了化學工程學科基本體系,其特徵被歸納為三傳一反,即傳質、傳熱、動量傳遞及反應工程。三傳一反以化工過程的'本質特徵分類,標誌著人類對化工過程的認識從現象到本質,是對化工操作過程的歸類。其中引入的化學、物理和數學內涵與方法使人們對過程的量化分析成為可能,大大提高了化工的設計、預測和控制水平。這個階段是20世紀化學工業與化學工程學科相互促進並迅速發展的黃金時代,化學工業逐漸成為世界主要發達國家如美國、德國等最重要的國民經濟支柱產業。

(二)化學工程人才的培養是與工業界相互適應的結果

再從人才培養的角度來看,MIT最早開始化學工程教育,早在1887年就成立了應用化學工程教育問題研究委員會,1888年又開設了世界上第一個命名為化學工程的學士學位課程,設計了著名的課程組10,並於1891年授予了7名畢業生學士學位。MIT的課程設定遵循了這樣的理念:MIT的應用化學教育,不僅向學生傳授化學反應的一般原理,更要讓學生獲得實踐的體驗,不能僅侷限於實驗室的常規練習,還要分析土壤、肥料和各種有機物,同時也要研究染色、製革、冶金等各種與化學反應相關的先進工藝。

1905年的培養計劃,化學工程學科四年共開設51門課程,其中專業課程29門,為提高學生的實驗操作技能,更好地參與社會實踐,當時的課程還設定了貫穿四年的化學實驗、物理實驗、工程實驗、工業化學實驗等實驗課程。工業化學、蒸氣工程等課程均緊密結合當時工業社會的現狀與發展。

一戰期間,美國化工產業及從事化工行業的人數急劇攀升,大學學習化學工程學科的學生人數也隨之不斷增加。這一時期,針對MIT化工學科如何發展產生了分歧。一派學者認為,化學工程系發展應以基礎研究為主導,學生一旦掌握科學原理,解決現實問題就很容易。另一派則認為,學會把科學應用於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問題更為重要。這場爭論中校方最終採用了後者的觀點,選擇了與化學工業緊密結合的發展道路。

(三)化學工業的可持續發展需要大學與行業的聯合

化學工程是人類幾千年實踐活動的結晶,人類社會和世界經濟一刻也離不開化學工業的支撐。但是現代化學工業在給人類帶來福社、創造物質文明的同時,它造成的環境汙染與破壞及對人類健康造成的危害也是不容忽視的。20世紀80年代中後期以來,人們對環境保護的意識越來越強。用化學及其他技術和方法減少或消除那些對人類健康、社群安全、生態環境有害的原料、催化劑、溶劑、試劑等的使用和產生,己成為21世紀化工技術與化工研究的熱點和重要的科技前沿。化工作為重點監管行業,在抓好汙染減排、水汙染防治、促進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的高度融合方而,迫切需要與大學加強合作,這是大學相關學科發展的重要課題,也是化工行業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

隨著經濟的飛速發展,我國己成為世界化學品生產和消費大國,2000年以來,我國化學工業總產值年平均增長率達到3000,形成了門類齊全、品種配套,在滿足國內需要的同時部分產品出口的化學工業體系。組成化學工業的行業包括石油、化學礦、基礎化學原料、農藥、合成材料等10餘個化工行業。20餘個化學品產量和消費量居世界前列。按照我國經濟發展態勢,未來化學品生產和消費仍將保持快速增長,而作為發展中國家,我國某些化工行業和企業的生產工藝技術及化學品風險管理水平依然落後於發達國家,面臨著十分嚴峻的化學品環境汙染及生態與健康風險。在這樣的背景下,如何加強行業、企業與大學的合作,在綠色化學等新學科基礎上開發出從源頭上阻比環境汙染,以及全程治理、綜合利用的化工技術,以期實現在化工生產和使用過程中實現廢物零排放,並生產出環境友好安全和無毒的化工產品,是十分緊迫的任務。

順應這樣的潮流,人才培養方而也出現了新的、課程設定更加綜合化的趨勢。隨著人類對科學世界的進一步深入探究和工程問題複雜度的增加,以及生物技術和資訊科技的應用,化學工程涉及的領域不僅覆蓋了傳統化學工業,而且滲透到其他學科和工業部門。為滿足工業界對不同化工人才的需要,適應化學工程學科發展的新趨勢,MIT化學工程系又陸續設定了新的課程組Course XB和Course XC。Course XB主要培養生物工程理學學士,為希望進入醫學院和學習生物醫學工程的學生做好準備。Course XC則為培養與化工相關的經濟學、管理學等尚未確定專修方向的理學學士而設立,學生只需修習一定比例的化學和化工基礎課程。縱觀MIT百年的化工學科課程變革,可以發現其課程設定伴隨著化學工程學科的成長經歷了萌芽、發展和成熟的不同階段。無論哪一階段,學科發展、人才培養與化學工業的需求緊密結合的工程教育理念始終佔據工程教育領域的主導地位。

當前,我國要建設創新型國家,首先必須實現過程工業的轉型升級,因為它包含了絕大部分重工業、製造業,而要實現過程工業的轉型必須不失時機地抓住新一輪技術創新的機遇,充分利用企業和高校各自有利條件,積極參與國際競爭,抓緊培育以科技創新和人力資本為基礎的新競爭優勢,儘可能縮小與發達國家的技術差距。隨著我國化工、石化、食品加工等企業向綜合化、國際化發展,過程工業面臨著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和全球範圍內激烈競爭的嚴峻挑戰,順應新的發展形勢,工業界和大學的相互支撐與協同創新就成為共同發展的必然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