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校園>

語文教育教學案例反思(精選10篇)

校園 閱讀(2.19W)

在我們平凡的日常裡,課堂教學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反思過往之事,活在當下之時。那要怎麼寫好反思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語文教育教學案例反思(精選10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語文教育教學案例反思(精選10篇)

語文教育教學案例反思 篇1

1、教師的範讀能誘發學生情感的波瀾。

教師精彩的範讀,不僅濃縮了教師領悟教材的深刻體會,而且伴隨著教師的範讀。課文中那深邃的思想,高尚的情操,美好的嚮往,就會像一股清泉流淌學生稚嫩的心田,誘發學生情感的波瀾。閱讀,沒有感情的投入,是得不到回報的,或回報甚微!這情感的投入,情感的薰陶,無疑為學生自主探究課文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2、教師的範讀能更有效地指導個性化的朗讀。

記得徐世英先生是這樣理解講解和朗讀的,他說:“講解是鑽進文中,朗讀是躍出紙外賦予作品生命,使人感受,使人融貫、顯現。在某種意義上講,朗讀比講解更重要。”因此,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聲情並茂地範讀,學生可以視其人,聞其聲,悟其情,直接領略教師範讀時的語調、神情、情感,進而體會課文的內容和感情基調。在學生有所感悟的基礎上,教師就能更有效地指導學生的個性化朗讀。

3、教師的範讀能讀出好的教學方法和學習方式 。

於永正老師說過:“對兒童來說,‘正統’不如‘卡通’。”教師的範讀就是一種卡通,一種現實的,直接的指導。在鑽研領悟教材的基礎上教師倘若能在教學中選擇恰當的時機,或在學生讀文前或當學生讀得不盡人意時,處於“憤,悱”之時,教師範讀一番,將會是事半功倍。在上優美抒情的課文時,教師更應用情用心地讀,把孩子們帶入盡善盡美之中。如閱讀《索溪峪的“野”》一課時,有這樣一個自然段:“索溪像是一個從山中蹦跳而出的野孩子,一會兒纏繞著山奔跑,一會兒撅著屁股,賭著氣又自個兒鬧去了……”在我抒情地範讀後,學生也“蹦跳而出”、“纏繞”著,“撅著屁股”、“賭著氣”地讀起來了,讀的有聲有色,美極了!這樣,課文讀懂了,讀出味來了,如臨其境,不但讀出了好的教學方法,也有效地改變了語文課堂教學的學習方式。

語文教育教學案例反思 篇2

九年級語文教學與七八年級有明顯不同,它所有的指向都較勢利,那就是一切為了會考,為了會考的一切。所以它的教學導向旨在引導學生應對及操作會考試題的策略和方法上。

一、 知識點的梳理是一個長期積累的過程

學生到了九年級,相應的知識點也到了一個可以歸納總結的時候,很多的閱讀文題目其實也都是在以各種形式在考知識點,可是我們的九年級學生,到了臨考前,諸如連人物描寫的幾種角度(語言描寫,動作描寫,肖像描寫,心理描寫),諸如修辭手法的幾種形式(比喻、排比、擬人)都還是模糊一片。雖然我臨時突擊,以結構圖的形式把知識點給予明確的概括,在閱讀文章中予以強化,可是張冠李戴的現象依然是相當多的。

單靠九年級的複習突擊,效果是肯定不好的。如果能在平時年級的教學過程中,就把知識點的梳理系統化,滲透進日常的教學,學生對知識點的瞭解有了至少一年甚至更長的時間,他們對知識點就有了一個消化到內化到運用的過程。考試中類似的題目對他們來講,就不會再具有如此的難度。

二、要訓練學生自己習得知識的能力。

基礎知識的學習可以很簡單,老師報答案,學生記答案,但是長期下來,學生一個養成了惰性,二來,對聽來的答案他們也難以真正掌握。如果,在更早的時候,我們在教學的過程中,就讓學生養成勤查工具書的習慣,養成藉助學習資料自己找答案的習慣,他們的自學能力會有更多的提高,他們的知識面和字詞的積累以及語感反應都會有更樂觀的表現,碰到這樣的選詞填空的題目,也會更有信心。

三、要讓學生有規律有技巧地進行答題

很多時候,學生在碰到類似的閱讀問題的時候,信手寫來,憑著感覺走是最常見的答題方法。其實,閱讀文章的答題也是有技巧有規律的。文章中關鍵句子的把握,答題時關鍵詞句的出現,常常就可以讓閱讀問題的回答變得又快又準確。

如果學生在答題前就有這樣的答題技巧:某段文字的作用常常表現在內容和結構兩方面上,從內容看,不外乎為塑造人物服務,從結構看,或作鋪墊,或埋伏筆……那麼他們在答這道題時,答題的大方向是不會出錯的,同時,這樣的答題技巧也會自然地對他們的答題語言進行約束,出現更多的得分點。

這樣看來,我以為在教學的過程中,不一定要搞閱讀文的題海戰術,但是,做一篇文章,卻應有做一篇文章的效果。要讓學生在做題目的時候,瞭解出題者的出題意圖,熟悉並掌握一些經常出現的題型的答題技巧與規律,並能在閱讀文訓練中發覆運用。

四、文言文考查試題越來越具有強烈的背誦及遷移性質。

會考文言文試題中解釋加點字意義的出題範圍內容基本上全是從學生課文下面的註釋中來的,另外翻譯句子的評卷方針是意譯不給分,直譯時關鍵的一個字漏譯也會被砍去一半分。這種嚴格到殘酷的評卷方式使我們的文言文教學變得相當嚴肅。總結以往的失敗教訓,九年級的文言文教學更應偏重於授課的細緻,細到每一個字的意義都不能馬虎。老師講課時絕不允許只串大意而不通詞素,必須引導學生養成一字一字的翻譯習慣。另外,要求學生課文下面的註釋除專有名詞外一率得會背,包括個別較難句子的整句翻譯也要張口就能背出來。背誦的實惠不僅能應對課內文言文的試題,課外文言文的好歹也全仰仗學生對課內文言文字詞的理解記憶。我學生一課一課背,教師一課一課落實,然後再讓學生見識課外文言文,引導學生把課內字詞意思遷移到課外。剛開始時學生不會遷移,一見到課外文言文就懵了,

五、就是學生最沒把握的現代文閱讀教學了。

提高學生現代文閱讀成績的唯一方法當然是老套的做題戰術。但九年級上半期及下半期開端,不應該是學生的題海戰術,而應該把重點放在教師身上。其實我發現七八年級時,學生基本上不明白現代文閱讀得分技巧,問十個同學十個同學回答現代文閱讀答案是蒙的,甚至很多同學拿著筆不知道怎麼表達他蒙的那點可憐的答案。所以,現代文言文閱讀答題技巧是學生提高閱讀分數的心鎖。教師把重點放在答題技巧上而不僅僅停留在對標準答案上,學生閱讀分數提高就有希望了。比如告訴學生議論文、說明文答案基本上可以在原文中找出來;寫景或寫物的散文大膽的往人身上靠,寫人或敘事的散文儘量地往情上靠;寫景的文章不看景只看議論和抒情答題就簡單化了,寫人的文章不往事上看只揣摹作者的情感就深刻了;所有問題不籠統回答而用條理分割的辦法慢慢回答等方式,讓學生最大限度的贏取得分機會。當然並非所有現代文閱讀題目的答題方式都有技巧,有的直接考查的是學生對語文基礎知識的掌握,如標點、字音字形、詞語意義理解;病句、仿句造句和語言的得體等就另當別論了。

六、最後說說作文

作文可分成四等:又華又實,華而不實、實而不華、不華不實。又華又實是任何時代任何人追求的最理想境界,這裡不做贅述。具說華而不實已不再時髦,實而不華反佔先機。對此我有不同理解,讓學生一本正經地下工夫寫實比讓學生耍筆桿子寫華更難,而且出力不討好,得分往往更底。華美的文字和華美的裝修一樣更容易引人眼球,它最起碼體現了學生運用文字的嫻熟性,如果不慎不實了,評卷老師也不忍心痛下殺手,得分往往比預想的高。這些學生已經在九年級以前訓練過了,九年級時要學生訓練在華麗語言掩蓋下儘量撩撥評卷老師的情,讓他在枯燥而雍長的評卷過程中怦然心動,或喜或悲或同情,最忌諱的是他不動情。所以在讓學生作文時一定要充滿感情的寫,要求學生先打動自己,然後才有可能打動別人。二是儘量在作文裡出現帶感情色彩的詞,讓評卷老師不知不覺地受你蠱惑;三是儘量用短句子,避免病句和不流暢;四是感情強烈時可獨立成段,突出你的情感;五是下苦工夫在結尾處議論和抒情,讓抬筆打分的老師所看的最後一眼是你文章中最靚麗的地方。

總之,語文的教學還是應重在平時,所以,九年級的語文教學最根本的是抓住課堂,提高課堂45分鐘的效率,這也是以後努力的方向。

語文教育教學案例反思 篇3

在第一次用第一個教學預案授課時,教學秩序井然,但這樣井然秩序是來自於我逐段地展開教學,這種教學從平面展開,學習活動亦步亦趨,是一種呆板的秩序,也就是一問一答的教學模式。

經過老師們的指點與修改,又做了第二教學預案。第二次的預案設計體現全新的教學理念,在課堂教學中,讓學生充分讀,在讀中感知,在讀中感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薰陶,並在課堂中努力倡導自主、探究、合作的學習方式。全面提高了語文素養,主要體現在以下幾點。

1、激發了學生的主體意識,在課堂中,學生書聲朗朗,見解多多,情感激昂。

2、提高了合作能力,學會合作是人類的一項基本素質,這次教學的一次次合作學習的嘗試,有先自主再合作,有具體的任務,有及時的評價,有一個合作氛圍,有效提高了合作能力。

3、體現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統一的基本特點。

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它不僅是一門培養學生分析和運用語文能力的課程,更是陶冶情操發展個性,培養其人格素質的特殊載體。在課堂中,學生聯絡上下文,抓住重點詞句,品詞析句,體會人物內心世界,從而產生與作者同感。最終達到 “使其言皆若於吾之口,使其意皆若出於吾之心。”

語文教育教學案例反思 篇4

剛剛入學的孩子年齡小,注意力容易分散,易於疲勞,教學時要採用多種方式方法,激發學生情緒,使他們在興趣盎然中邊玩邊學,充分調動學生無意注意的同時促使有意注意的發展。所以,我在指導學生觀察每幅圖後,都讓學生來回答,然後進行演練。

如:觀察第一幅圖後,我和學生模仿每天第一次見面時的相互問候使他們知道見到師長要主動問好;又如:觀察第三、四幅圖時,指導學生認真看圖,知道什麼樣是正確的讀書、寫字姿勢和執筆的方法,同時讓學生模仿圖中的人物練一練,我巡視逐個檢查,發現不正確的及時糾正。然後讓他們把自己的讀書、寫字和執筆的方法做給同桌看一看,使他們享受一下自己成功的喜悅。

總之,由於孩子剛剛入學,他們還沒有脫離在幼兒園裡自由自在的生活方式,上課坐不住,堅持時間短。所以,不管是正確的讀書、寫字姿勢和執筆的方法,他們堅持是暫時的,這就需要我們教師在長期的教學過程中不斷的指導,逐漸形成。但是起步的訓練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入學教育這節課我非常重視,為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打下堅實的基礎。

語文教育教學案例反思 篇5

“題好一半文”說的是寫文章時命題立意的重要;“以題統文”說的是讀文如能以題意提挈則事半功倍。兩者都說明了題目對文章的舉足輕重。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若能以審題、解題為契機,引導學生從初讀課文中探究,就能強化初讀的目標意識。

我在教《囑咐》一課時,初讀後先讓學生說出“囑咐”的近義詞(吩咐),然後啟發大家思考:“囑咐”和“吩咐”的意思一樣嗎?它們之間有什麼區別?圍繞課題“囑咐”,你覺得課文會告訴我們哪些問題?學生熱烈討論,我引導歸結為:

(1)誰囑咐誰?(母親囑咐孩子)

(2)什麼時候囑咐?(四五歲的時候、再大一點、上了學以後)

(3)在什麼地方囑咐?(菜畦裡、床邊)

(4)為什麼囑咐?(我跟母親學勞動、我欺負小夥伴、母親因為助人而病倒)

(5)怎樣囑咐?(母親笑眯眯的看著我,黑亮的眸子閃著光芒;閃著淚花、嚴厲逼人的眼睛;疲倦而閃著亮光的眼睛)

(6)囑咐“我”的的結果怎樣?

然後,我讓大家初讀全文。初讀的任務是找出幾句話大致說說這6個問題的答案,並想想哪些問題是我們容易解決的,哪些需要進一步深入學習的才能解決的。在此基礎上我再讓大家分段,找出課文的重點詞句。

語文教育教學案例反思 篇6

在教學這篇課文時,我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並用優美的語言引導他們 進入一個神奇的昆蟲世界,去感受、去領悟小蟲子的美好。我還特別注重培養 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如設定問題“你還對什麼昆蟲感興趣?”“你想變成什麼昆蟲?哪裡比較有趣?”激發孩子的想象力,給孩子練習說話的.時間,提高孩子的口語表達能力。

注重培養自主學習能力,因為“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學生生字中先小組合作學習,讓孩子們通過自己的方式去認識生字,教 給學生思考、合作的方法。利用上課時間查字典,是在培養孩子們一種學習用字典的學習習慣。整節課堂多讓孩子們展示自己,如推薦書目,真正讓學生變成課堂的主人,使之由“學會”變成 “會學”。

但是還存在著不足:

1、教師應更有一種情感的帶入性,讓孩子們對所學更感興趣。

2、指導朗讀和讀文節奏稍顯拖沓,可以適當提高速度。

3、鼓勵方法,調動全體積極性。

在今後我還會繼續努力來提高我的教學質量。

語文教育教學案例反思 篇7

《語文課程標準》在“課程的基本理念”中強調指出:“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這是當前廣大語文教育工作者的共識和不懈的追求。倡導自主學習已成為新的課程教學與學習的基本要素,也是義務教育課程改革一大亮點。在《水鄉歌》一課,我力求體現以下教學理念:

一、創設生動活潑、和諧民主的教學氛圍

《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教學,應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景,……語文教學應在師生平等對話的過程中進行。”可見,教師只有尊重學生,熱愛學生,不盛氣凌人,居高臨下,才能在師生之間架起信任的橋樑,才能營造一個生動活潑、和諧民主的氣氛環境

二、鼓勵質疑,激發自主探究的學習興趣

在閱讀教學中,教師應從學生的主體地位出發,積極啟發學生的思路,熱情鼓勵學生大膽質疑,以疑促思,以思釋疑,把學生的積極性引導到參與教學的全過程中來。在閱讀教學中,培養學生髮現問題的能力,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有效地拓展學生的思維,再經過教師的精心引導,讓學生讀、思、議,使學生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薰陶,在思中有所認識,在思中找出問題的所在,在思中理清問題的脈絡,使學生在議中充分交流探究,在議中尋得解決問題的門路,在議中得到共同提高。這樣,我們的教學就能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合作探究,提高自主閱讀質量

學習是學生的內部行為,因此不但要能把知識傳授給學生,更要能培養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意識和能力,我們的教學只有充分尊重學生,把課堂的主動權真正還給學生,真正體現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才能從根本上促進學生充分、自主、全面發展。

語文教育教學案例反思 篇8

教學本課前,我佈置學生蒐集一些寓言故事來讀一讀,在第一個環節匯入中讓學生回憶過去的或者讀過的寓言故事進行交流,拓寬知識面,激發學生求知的慾望。充分感知寓言形象是理解、揭示寓言的基礎和前提,因此,在第二個環節初讀課文時,我讓學生充分地、自由地閱讀課文,對自己沒有讀懂的地方做上記號並再全班提出讓學生勇於發表自己的想法和看法。教學此環節時,我將學生質疑的問題進行歸納小結,最後落腳再三個問題上:南郭先生是怎樣在樂隊裡混的?為什麼能混過一次又一次而不被人發現呢?後來他為什麼要偷偷地逃走呢?整篇課文的學習就圍繞這三個問題展開。根據學習要求,再讓學生充分、自由地閱讀課文,並在有收穫的基礎上到小組中進行交流,然後抓住由這三個問題引出的重點句子和詞語理解課文。如“每逢吹竽,他也鼓著腮幫,捂著竽眼兒,裝腔作勢,混在隊伍裡充數。”

為了讓學生深刻領悟到南郭先生那不會裝會的醜態,我用老師的朗讀給學生創設了一個想象的空間,讓學生充分大膽地發揮自己的現象,把自己腦海裡浮現出的南郭顯示描述出來,然後讀出來,這樣將文字語言轉化為形象畫面,課堂效果非常不錯。再理解“講排場”一詞時,我讓學生聯絡上下文,找出“排場”再這裡是指三百人吹竽的大場面;再理解“濫”字時我又用了選擇字義的方法讓學生理解,這些不同形式地理解詞語的方法都是教會學生學習的方法,讓學生具有學習的能力,並且注意訓練學生用概括、簡練的語言敘述和回答問題,不要複述課文,體現了教學的文字性和工具性,也充分體現了“授人魚,不如授人漁也。”

語文教育教學案例反思 篇9

在上這節課之前,我做了充分的準備,精美的月亮圖片,新穎別緻的動畫視訊,還有我精心設計的教案,帶著滿懷的信心,我領著學生走進了蘇軾寫的這篇經典大作中。課中,我用月亮的圖片來渲染情境,用有感情地朗誦來薰陶學生,使學生們很快走進了這首詞的意境當中,當我講到“宮闕”、講到“瓊樓玉宇”,我的眼前彷彿出現了那個正在月下憂鬱而愁悶的蘇軾,那個有才華卻不能施展的他,正在黯然神傷,借酒消愁,於是,靈機一動,加入了這樣一個情境渲染:在這樣的情景下,你要是蘇軾的話,你會想到什麼?出乎我的意料之外,孩子們說得那麼繪聲繪色。

結課的時候,我運用了相機照相片的原理來引導學生體會他那種曠達的胸襟,用一種慷慨激昂的話語訴說著蘇軾這不平凡的一生,想像著這富有哲理的語言:“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又是何等的一種情懷。教完此首詞,我的心中久久不能平靜,也許是被蘇軾那種豪放的性格,與眾不同的人生思考所感染吧,同時,更為了這首經典之作拍案叫絕,清朝詞評家曾說過:“中秋詞自東坡《水調歌頭》一出,餘詞盡廢”可想而之,這首調整在當時詩詞創作中影響有多大,可是,冥冥中我不禁慢慢懂了,詞中不僅僅有著那優美的意境,那精彩的語言,更有著蘇軾他整個人生的寫照,他在問天是何年,問月幾時有,其實在問自已的人生該如何走,面對人生的苦難,他沒有退縮,而是選擇了一無返顧地奮發,面對赤壁的滔滔江水,他豪邁地說:“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面對逝去的青春,他在唱:"誰道人生無再少,休將白髮唱黃雞!”,這一篇篇經典,正是他奮發的見證,他走出了一個千古不衰的輝煌人生。

語文教育教學案例反思 篇10

一、穿越時空的角色體驗,彰顯出展示的創造魅力。

傳統教學在教師的引導下,藉助於知識和能力“由外而內”對文字內容進行條分縷析的解剖、解讀,使學生與文字間總隔著一條淺淺的“河”。而讓學生穿越時空,化身為文中的人物,讓他們帶著情感去演繹文字時,他們就會藉助於形象,調動自身的理解、情感,結合情緒體驗“由內而外”對文字內容進行有聲有色的表現和表達。案例中,學生化身為赫耳墨斯,從自己經驗出發,伴隨著學習的思考,解釋了“自己”來到人間的原因。作為演員,他們並非“逢場作戲”,搶臺詞,爭鏡頭,而是深入地解讀了赫耳墨斯的性格,以“我”情體人情,以“我”感促反思。同時,在同伴面前的個性展示,也讓他們處於創造的愉快、探索的熱情之中,由過去對文字的被動解讀轉為主動的探究。

讓學生穿越時空,化身為文字中的人物,在課堂中展示自己的精彩表演時,學生會像演員一樣創造角色,挖掘文字中的“潛臺詞”,生動地再塑形象。文字內容不再是古板僵硬、毫無動人之處的“木乃伊”,而是脈脈含情、充盈著誘人魅力的“維納斯”。

二、訪談形式將教師、學生、文字置於同一個平臺,營造出課堂展示的和諧氛圍。

訪談類節目是以主持人為主導,以嘉賓為主體,圍繞一定主題而展開的對話欄目。採用訪談的形式可以營造和諧的教學氛圍,師生、生生間可以展開平等的思維對話,實現高效解讀文字的目的。

當學生以主持人的身份丟擲問題——“您為什麼要化做凡人來到人間?”“您當時是怎麼想的?”“您能說出此刻您的心情嗎?”……這些問題從“我”出發發問,激發了學生積極參與文字閱讀、聯絡生活經驗解讀文字的積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