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校園>

目送讀後感600字範文大綱

校園 閱讀(1.88W)

《目送》就像是一本生死筆記,他寫了父親的逝去,母親的老去,兒子的離去,朋友的牽以及兄弟相攜。他的筆觸極盡幽微就像是那燭光冷照的山壁一般。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到的目送讀後感600字,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目送讀後感600字範文大綱

  目送讀後感600字(一)

這個寒假,我讀了臺灣著名女作家龍應臺的散文集《目送》。它,是一本適合三代人共讀的人生之書。

《目送》收錄的七十三篇散文,寫了父親的逝世,母親的老去,兒子的成長單飛,朋友親人的離散牽掛,兄弟的重逢攜手……整個寒假,我雖然只讀了其中二十六篇,卻已經深深感動。

同名主打篇《目送》,給我的感受最深。這篇文章分成兩個段落,第一段作為母親,龍應臺敘述了兒子華安從第一天上國小起到中學、直至出國上大學十多年間的幾個感人片段,她一次次目送孩子的背影離去,一次次目送他成長。第二段,龍應臺作為女兒,追憶自己成長的歲月中,與父親的一次次別離:總是目送父親的背影漸行漸遠,直到有一天,在殯儀館熊熊爐火裡永遠地消逝……所以她說:“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訴你,不必追。”

由此,我想到自己。當我第一次踏進國小的校門時,也曾一次次回頭注視父母離去的背影;當爸爸或者媽媽出差離家時,我也曾趴在視窗,目送他們的背影消失在小區的拐角。當我第一次離開父母遠赴甘肅黃羊川,參加南京電視臺的那次拍攝活動時;當我邁入南外大門,參加人生第一次入學考試時,我也都能感到背後目送我的那兩雙熱切的眼神……

對於13歲的我來說,人生才剛剛起步,還不能完全體會龍應臺“目送”中飽含的深意;但是我想,那些路我一定會走,那些目送背影的瞬間我一定也都會經歷。只是我希望以後,自己也能有龍應臺的那顆感動的心,那支感恩的筆。

  目送讀後感600字(二)

父女母子之間的緣分,是將你和他手上繫了一根線,他的漸行漸遠不能拉動你,卻有了一絲痛楚,是牽掛,是回憶,是生的意義。

其實很多時候不是我們去看父母的背影,更多的時候,是我們承受愛我們的人追逐的目光。承受他們不捨得,不放心的,滿眼的目送。但我們從小到大隻管一個人離開,從未回頭張望過。

記憶最深的一次,每次回老家,出去玩的時候:總會看見奶奶一臉不捨的神情,雙手急促纏著圍裙,那時的我總以為:

又不是不會回來,擔心什麼。便一臉不耐煩走開了。卻不曾想這卻是最後一次見面。奶奶因為摔了一跤,不幸走了。我十分傷心當生命裡最關心的人走了,我們才知道我們失去了最珍貴的東西,再也找不回來了都不再會有人為你留戀,為你掛牽,為你等待。就算有千萬次的回頭,會有誰人在一直目送著我的離開,哪怕轉了彎仍捨不得收回目光。

再多的遺憾都只不過是生命的過程,我們只能往前走,用現在來填補過去的空白和傷口。帶著愛與釋懷與生命的和解。

小時候,每當遇到兩難時候。我們總是喜歡問爸爸媽媽:你說我選哪一個好?我們總是喜歡把問題丟給父母,當我們長大了,父母老了。我們必須學會一個人面對,然後去解決。

昨兒女的要明白,在父母的有生之年裡,讓他們的眼睛多落點在我們的臉龐上,而不是含淚看我們漸行漸遠,做父母的也要知道,孩子不是你的附屬品,有些路,只能一人走,你給孩子的只是些精神上安慰與支援,讓他自己體會孤獨,挫折,失敗等種種坎坷。這才是真正的愛。因為有些事,只能一人過。有些關,只能一人過。

所謂的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的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見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目送讀後感600字(三)

在這個烈日炎炎夏日,蟬在樹上不停地叫著,狗兒吐著舌頭乘涼,而我的心也如他們一般焦躁不安。於是便想用書,來讓自己把那顆浮躁的心變得安靜。無意間看到了書架上一本綠色封面的書於是就拿起來翻看著。

這本書是龍應臺寫的一本《目送》,2004年,龍應臺的父親逝世,讓她體味到人生如同“暗夜行山路”。此前,五十多歲的她,從未經歷過任何至親的死亡。“這與她臺灣‘外省人’的身份有關。”作為從大陸到臺灣的移民,除了父母兄弟,小時候的龍應臺沒有其他家族親人,因為這一背景,她對許多“人生基礎課程”的學習有著嚴重的時間上的延遲。等他到了五十歲,才上別人十幾歲就上過的人生課程,我的父親過世。”這時她才明白,“有些事,只能一個人做。有些關,只能一個人過。有些路啊,只能一個人走”。

再一次翻看這本書更是意味深長,從中“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龍應臺送自己的兒子華安,作為一個母親,對於親情,她有的只不過是不捨和眷戀。兒子從未遠離自己,這一去,不知何時回來,飽含了一個母親對兒子強烈的'不捨。就像我們的母親,每次送我們去上學當我們走進校園總是不捨的盼望著我們,不知道我們在校園裡會不會受欺負,會不會淘氣,會不會中午沒吃飽,會不會……雖然上學的時間很短,但是總是不捨的看著我們步入校園。正如龍應臺看著自己的兒子離去一般。天下的母親都是一樣的,都是偉大的。

還有一處讓我深深感受到作為孩子的我們應該要給母親更多的關心,“我一直在等候,等候他消失前的回頭一瞥。但是他沒有,一次都沒有。”表現了作者作為母親,親盼兒子能夠回頭看自己一眼的急切心理,“一次都沒有”包含著失望,是從心底發出的感情。當一個母親用自己的愛養大了自己的孩子,更多的是希望孩子也能夠陪伴他一生,但是母親也知道自己的孩子不可能一直陪伴自己,他有自己的事情要做,但是母親總希望。所以我們平時也應該要多關心自己的母親,在我們還小的時候,在我們還在母親身邊成長的時候,要多多關注母親,讓母親與我們創造一個美好的回憶。母親,是個最高檔的全職、全方位CEO,只是沒人給薪水而已。

.........

凡是出於愛的急切都是可以原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