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校園>

《雪國》讀後感15篇

校園 閱讀(3.17W)

當閱讀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的收穫肯定不少,為此需要認真地寫一寫讀後感了。想必許多人都在為如何寫好讀後感而煩惱吧,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雪國》讀後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雪國》讀後感15篇

《雪國》讀後感1

川端康成的書沒有直接的明媚與憂傷,他總是在一種平淡憂傷的語氣中流露出對情感的闡述,他的書對於意境的描寫、景緻的鋪墊以及情感的流露可謂是極其的巧妙,《雪國》是這三者完美結合的經典之作。書中的人物關係極其微妙,主人公島村無所事事,喜歡研究舞蹈音樂。有著妻子兒女,坐食遺產。女主人公駒子不幸掉落風月之地,成為藝伎。而駒子師傅的兒子行男旁邊有著讓島村動心的葉子。故事就由島村、駒子和葉子三個人的情感糾紛展開。

我認為書中極致展現虛幻、至純、憂傷之美的鏡頭主要有兩處:一是書中開頭,葉子和行男趕往家中,島村奔於情人赴會。擁有相同目的地的這三個人坐在了一個車廂中。葉子細心照料垂危的行男,吸引了島村。“燈火就這樣從她的臉上閃過,但並沒有把她的臉照亮,這是一束從遠方傳來的光,模模糊糊地照亮了她眼睛的周圍,她的眼睛同燈光重疊的一瞬間,就像在夕陽的餘暉裡飛舞的夜光蟲,妖豔而美麗。”在車窗中倒映著葉子知性的面龐,飛逝而過的環境,燈火交映的背景讓此刻的葉子更加美麗動人。這一幅畫面令人動心,也瀰漫著絲縷的憂傷。“他的內心反而好像隱隱的存在著一股巨大的情感激流。景色在姑娘周圍不斷移動,使人覺得姑娘也是透明的,是不是真的透明的呢?這是一種錯覺,卻又撲朔迷離。”

第二處則是在結尾。正值深冬,雪國到處都是冰雪覆蓋的天地,島村、駒子和葉子三人的感情糾紛也發展了一個程序。然而,此時,村中的某處失火,村民們紛紛趕往救火,駒子和島村雖然也在救火行列,但更多的是些許的興奮。因為冰與火的交匯美得的確讓人心動。然而,當不幸身亡的葉子倒在駒子、島村二人面前時,“猶如一條大光帶的銀河,使人覺得好像浸泡著島村的身體,飄飄浮浮,佇立在天涯之上,這雖是一種冷冽的孤寂,但也給人某種神奇的媚惑之感。”“待到村站穩了腳跟,抬頭望去,銀河好像嘩啦一聲,向他的心坎上傾洩了下來。”最後一幕把整本書虛幻,至純、憂傷的境界全出。我無法用文字完全準確地表達出那種意境,美得令人驚心動魄,且憂傷之愁溢滿心房。

日本文學的鼻祖《源氏物語》,這本書奠定了日本以後近千年的文學基調。書中多描寫男女戀情,床第之愛。源氏公子對每一個女人都很用心。但這一切都是幻湎,憂傷和失落才是真實的。人性在靈與肉的慾望中掙扎,島村對葉子是至純的男性對女性的一種欣賞,這當中沒有絲毫的猥褻。但這份感情太過於純真,純真得有種不真實的感覺,作者巧妙地運用光與影的虛幻、冰與火的交融把這種純“靈”的感情恰到好處的釋放出來,對於這種男性對女性的欣賞,我自己確有幾分體會,任何想法皆蒼白,獨餘單純的欣賞。

川端康成的書,我也看過其他幾部。大多都是繼承了這種掙扎,這種虛幻,這種唯美。《伊豆的舞女》中主人公一路跟隨舞隊,只為遠遠地看著舞女薰子,這種青春的悸動至純唯美卻不真實,結果仍是逃避不了“一別從此是路人”的悲哀。他的書每次都能將環境與情感緊密在一起,而且書中的人物總能象徵些什麼。“字裡行間好像有千隻鶴在翩翩起舞”——《千隻鶴》中更是將這種象徵與掙扎描寫得更加真實。三谷的父親先與慄本有染,後又鍾情於太田夫人,三谷的父親死後,太田夫人將對情人的愛戀轉移到三谷上,後來太田夫人受不了這種背德戀情的道德拷問,自殺了。而太田夫人的女兒文子也捲入這個掙扎的戀情。而在左乳上長著黑痣的慄本仍像以前活著。這份戀情的純真不可懷疑,道德的約束也讓這份人性的慾望與掙扎表現得更加靈動真實。

日本文學的這種“物哀”的文學思維充盈著日本整個文化,我知道的有一個,由新海誠導演的《言葉之庭》也將這種心靈的悸動,虛幻的唯美,慾望的掙扎表現出來。男主秋月在不知道雪野是他老師的情況下,對這個女性充滿了好奇,對於正在上高中的秋月來說,她,彷彿代表了整個世界的祕密。知道真相後秋月與雪野的掙扎,電影最後並沒有給出結果,但耐人尋味。

大家都在說日本文學延承物哀一脈,我卻看到了在物哀下的失落,對,我只能將這種感覺表述為失落。這種失落的確感人肺腑,催人淚下。

《雪國》讀後感2

雪國》以有錢有閒的舞蹈研究者島村與一位藝妓和一位純情少女之間的感情糾葛,為讀者展現了一種哀怨和冷豔的世界。 讀了《雪國》全文,在朦朧中展示事件,創造出一種虛幻的美,超越現實美的絕對境界。他所守望的是一片看不到顆粒的精神田野。川端康成很多作品中都能讀出有種淡淡的哀的感覺,《雪國》也不例外 日本文化在歷史長河,以“真實”為基礎,自力地生成“哀”的特殊品格,並繼而形成浪漫的物哀,幽玄的空寂和風雅的困寂三者相通的傳統文化精神。

在物哀文學觀念發展過程中,紫式部作出重大貢獻,她在《源氏物語》中,從簡單的感嘆到複雜的感動,深化了主體感情並由理智支配文學素材,使物哀的內容更加豐富充實,含讚賞親愛、共鳴、同情、可憐、悲傷的廣泛含義,而且感動的物件超出人和物,擴大為社會世相,感動具有觀照性。在紫式部看來,物哀為三個層次:第一層是對人的感動,以男女戀情的哀感最為突出;第二層是對世相的感動,貫穿在對人情世態,包括天下大事的詠歎;第三層則屬觀照性的,它是對自然物的感動,尤其是季節帶來的無常感,即對自然美的心。

川端康成在《雪國》中表現出的虛無與《源式物語》中的物哀思想是一脈相承的。物哀的第一層是對人的感動。尤其是男女戀情的哀感。這在《雪國》的創作動機中表現了出來,在《雪國》中則稍微深入,作了痛苦的表現。”從男女間的戀情出發來表現悲哀思想,這是日本古典文學傳統。

《雪國》中駒子真心愛上島村,不能自持,島村清楚地知道駒子迷戀上他,但他認為駒子的愛情追求甚至她的生存本身就是徒勞的,可悲的,島村在駒子為生活而生活,為愛情而愛情這一女性悲哀的苦海是漂盪著,他的內心為苦澀所浸泡。他傾心葉子,葉子可望而不可及,這種虛無感與物哀是相通的。物哀的第二層是對世相的感動。《雪國》整部作品都是在偏僻鄉村發生的,似乎與現實聯絡不大。但聯絡這部作品的創作背景發現,在川端康成創作《雪國》時,日本軍國主義正進行瘋狂的侵略戰爭,川端康成沒有下面反映這場戰爭,而是通過虛實相生的藝術形象巧妙地表達了自己的看法。正如日本評論家島崎秀樹說:“川端康成對軍國主義是消極抵抗,《雪國》便是例子。”

川端康成把現實抽象化,把虛無世界把對世相的感動貫穿在人情世相中,暗示人生徒勞。物哀的第三層觀照性,它是對自然物的感動。自古以來,日本文學家以自然為友,以回時為伴,很瞭解自然的心,即自然的靈性。他們在自然中發現美的存在,進而創造文學的美。雪國在夜空下一片白茫茫,山上還有白花、杉樹。在雪國,月色也是別有特色,“山頭上罩滿了月色,這是原野盡頭惟一的景色,月色雖以淡淡消去,但餘韻無窮,不禁使人產生冬夜寥峭的感覺。””浸透著島村的主觀情緒流露出淡淡的哀愁,這與物哀是相通的,物哀不是直觀而是靠情緒,想象力去感受自然,在欣賞自然景物時潛藏著一種愛情的哀愁情緒留有詩韻,包含無常的哀感和無常的美感。

《雪國》讀後感3

其實一向以來我對日本的很多東西都是很反感的。其中的原因自不用說。但是當我看到日本著名的作家川端康成寫的散文臨終的眼時,給我極大的震撼。之後我明白了他的小說雪國。

川端康成自小成為孤兒,歷盡人世滄桑和炎涼世態,養成了一種孤獨沉默的性格,對於世事採取漠然的態度。為此,他早期作品,如《伊豆舞女》和《招魂祭典一景》等,還蘊含著對下層婦女的同情,在必須程度上反映了某些社會現象

雪國這本書買了後,看了好幾遍,看完之後,我問自己,看完後自己有何感覺,我告訴自己,沒有感覺。是的,看完之後,心底沒有留下幾個個性印象深刻的人物和與之發生的事情。但是唯一覺得的就是作者細緻的景物描述。猶如,電影畫面中那些唯美的影象,人已經不是關鍵的因素。他們都是一些帶你走如畫面的線索而已其實,那裡邊有很多關於日本一些極具地方特色的地方風土人情描述。反而,讓我想起了簡愛中,對於那個陰鬱的陰天的描述,低矮的舊式城堡,有著陰霾的天,自己一個人躲在小房間窗簾的後面看這書,那個時候看著這一段的時候,只是覺得那個景物和人物的情緒完全融合在一齊了。

川端康成的《雪國》凝聚著作者十二年的心血,《雪國》中的每一個意象都有著豐富的寓意和象徵。作品中作者著力描述的無聲的雪國在作品中是一個重要的自然主角,雪國四季的自然景色如魔術般地襯托了小說中的人物形象;“雪”的潔白是日本美學觀念的體現,日本傳統美的象徵,而“雪國”則是川端為其營造的最後一塊棲身的淨土。雪國的晶瑩剔透、豐富多彩也象徵著有過燦爛文化的日本;葉子象徵著作者的終極理念,99,在那裡體現為日本傳統。和葉子一樣,行男也隱喻了傳統的日本文化,行男和葉子是一體的。行男這個名字暗示著作者對漸漸離去的日本傳統的哀悼,葉子生命的終結也寓意著作者對日本傳統文化可能消亡的命運的深沉擔憂。島村象徵著外來文化對日本文化的窺探和關照,實為西方禮貌的隱喻。在駒子火一般的感情、葉子“內在生命在變形”的死亡、雪國魔力的感動下,他彷彿置身於銀河中的靈魂最終受到了深深的浸潤,這也象徵著日本文化對外來文化的感化力量;駒子有著雙重的身份,象徵著應對外來文化壓力時無力的傳統維護者,是作者的化身;同時也隱喻作者在理解外來文化時的矛盾和複雜的情緒。

作家以富於抒情色彩的優美筆致,描繪年輕藝妓的身姿體態和音容笑貌。並巧妙地用雪國獨特的景緻加以烘托,創造出美不勝收的情趣和境界,使人受到強烈的感染。而看雪國的時候,其實,情緒是安靜的。因為沒有個性大的人物矛盾衝突,所以沒有了情緒的起伏。就如同一個人在靜靜的欣賞著那一方的雪景。從作品,偷窺作家,直覺告訴我,那必須是一個有著對純美的東西有種偏執的人。一個人總是在現實和精神上游走,對於駒子。他描述了很多,但是印象反而沒有對葉子的印象深刻。雖然,倔強的葉子只是在開頭和結尾中出現。但是第一次的出現如果以純美來形容的話。那麼,最後一次的從二樓跌落時候,那個場景能夠用悽美來形容,但是那一次的跌落就像個慢鏡頭,段落不多,卻給人印象深刻!

《雪國》讀後感4

初看《雪國》,是念大一的時候,單純追著故事情節,許多本該駐足的地方被我像看風景照一樣的略過了。

時至今日再翻閱,竟讀著讀著就憂傷起來。

說起駒子,就馬上想到“徒勞”二字,就像島村說的那樣:“完全是一種徒勞嘛。”

“昨晚回來,沒燒熱水,在廚房嘰裡咣噹地摸了半天,用早餐剩下的黃醬湯泡了一碗飯,就著鹹梅吃,涼颼颼的,今早沒人來叫我,醒來一看,已是十點半,本來是想七點起來的,卻起不來了。”

她把這樣一些瑣事,以及轉了那幾家客棧,宴席上的情形等都一五一十地向他說了一遍。可惜島村終究只是個看客,這樣的瑣事打動不了他。

駒子對生活是努力的,她不去想這樣的努力是否徒勞,為了賺錢給行男治病而做了藝妓,她愛上了一年僅來一次的島村。

她常常對著遠處的空山彈奏三絃琴,即便沒有觀眾,沒有島村,琴音透過那冬雪化作的溪水,流過處處積雪的山群,這讓我想起張棗的那句“只要想起一生中最後悔的事,梅花便落滿了南山”的意境。

在島村的眼裡,駒子的臉蛋依然保留著北國少女那種豔紅的顏色,月光照在她那藝妓特有的肌膚上,發出貝殼一般的光澤。

島村望著望著,女子的臉微微左右晃了晃,又泛起了一抹紅暈。然而這樣一個百媚千嬌,熱愛命運和自己的她,他僅僅只說了一句:“你是個好女人。”

他了解駒子的一切,可是駒子卻一點也不瞭解他。駒子為島村彈三絃琴,曲終時島村心想:“唉,這個女人在迷戀著我呢,這又是多麼可悲啊。”駒子彈著彈著,忽然說:“你要回東京了,我要去看看車站。”

“一年一次也好,你來啊,我在這裡的時候,請一定一年來一次。”駒子說。

她的愛純潔而徒勞,她對島村迸發出的那種奔放的熱情,使島村覺得格外可憐。“駒子為什麼闖進自己的生活中來呢?”島村自己也無法解釋。

忽然想起(藝妓回憶錄)裡的一段話:藝妓永遠不可能成為伴侶,她只能是男人的半妻。

對於島村是否愛著駒子,川端只這樣寫道:“駒子撞擊牆壁的空虛回聲,島村聽起來有如雪花飄落在自己心田裡。”駒子的悲哀的美,雪國婉約的寧靜,以及島村所體悟到的那種虛無,這樣的愛情,沒有火焰般炙熱的溫度,沒有歇斯底里的低吼,只有如冬雪一般淡泊的哀傷。

很多時候我都在想,他們之間到底是什麼東西在吸引著彼此呢,如果非得找一個詞的話,那就是‘孤獨’。

為此,島村還專門去翻譯過一些國外的舞蹈理論作品,儘管他知道翻譯出來的作品日本舞蹈界恐怕沒有什麼用處。島村說:“通過自己的工作來嘲笑自己,恐怕也是一種撒嬌的樂趣吧。說不定由此可以產生他那悲哀的夢幻世界,所以也就毫無必要急於出來旅行了。”一個嚮往自由的人,骨子裡往往有著天真這個東西,這個東西,讓他不務實,不適應生活,不安定,甚至是不愛。

這就是為什麼駒子那麼愛他,他卻覺得悲哀的原因,島村追尋的物過於理想,過於虛無,駒子對他的愛,是駒子孤獨的轉化,正如他對她的一樣,所以他覺得徒勞。

在川端看來,美與悲是密不可分的,雪國就是典型的具有物哀的小說。生存本就是就是一種徒勞,徒勞就是白白地,就是沒有。但即便如此,這樣的努力仍散發著令人振撼的美,那怕它近乎破滅,和悲慼。

《雪國》讀後感5

在我印象中,日本是一個漫天飄著雪花的國度。

在冬天,每一座房子的屋頂,每一座山上,每一片田地裡,都應該有厚厚的雪,因為冬天的本日應該是屬於白色的。

《雪國》一書主要寫的是主角島村與駒子之間的故事,以及對雪國那裡奇特美景的描寫。主要人物島村是一個研究歐洲舞蹈的富家子弟,他在去雪國是遇上了年輕美麗的藝妓駒子,駒子是一個很出色的藝妓,不僅會舞蹈,三絃,而且還有記日記的好習慣。在島村的眼裡,他們的關係只是藝妓與恩客的關係,駒子卻仰慕者有才華的島村。在明白島村的心意後,只能央求他:一年來一次就好,帶夫人來也歡迎,這樣才持久。在島村第二次來雪國時,他遇見了葉子。葉子在他眼裡是一個完美的女人,他多次向駒子問起葉子的情況,但駒子都含糊其辭,不願多說。在島村第三次來雪國時,葉子為了救劇場裡的孩子從二樓掉了下來死了,但是島村對於葉子也只是表以同情,並沒有什麼其他表現。倒是駒子,抱著葉子的屍體發瘋的叫喊。

在這部小說中,我覺得駒子是一個很矛盾的人物。在面對島村時,是一個溫柔的女人,一個痴心希望能等到愛情的女人,但是在面對葉子及行男時,她又是一個似乎很無情的人。她對於島村的痴情書中有這樣一段內容:“你在數什麼?“他問過之後,女子仍舊默默地屈指數了好一陣子。“那是五月二十三日。““是嗎,你是在數日子吶?七、八月連著都是大月嘛。““哦,第一百九十九天。正好是第一百九十九天。“你怎能記得那麼清楚是五月二十三日呢?“,這裡講述的是駒子在島村第二次來雪國時,向他說他離開這裡有多久了她還記得。從這段話中我們似乎可以體會到駒子對於島村離開那麼久所表現出來的幽怨之情。但是在行男快要死的時候,她卻寧願在候車室送島村,也不想回去見行男最後一面。其實在我看來駒子在這部小說中是一個挺悲劇的角色。她為了師傅家的兒子去當了藝妓,在無奈和無趣的藝妓生活中,她遇到了島村這樣一個具有才華的男人。在她愛上島村後換來的卻是一年來一次的央求。在等待中,她發現自己都快瘋了。

在幾個主角中我最不看好的就是島村先生了。原因有好幾個。首先,在我看這部小說之前,我看過關於這篇本書的簡介和人物分析。在眾多的簡介中都說島村先生是一個坐吃祖業而且無所事事的紈絝子弟,雖然他也研究歐洲舞蹈,但是不足以說明他是一個積極上進的人物。隨後在閱讀這本小說時我也發現島村是一個個性不怎麼讓我喜歡的人。在島村第一次來雪國時就讓駒子去幫他找藝妓,而且在駒子說找不到藝妓時,島村一臉的死纏爛打,一定要她幫他找。在島村第二次去雪國的路上,他遇見了葉子,明顯島村又對葉子產生了好感,在後來他經常向駒子打聽葉子的事。他知道駒子很喜歡她,但是他還向駒子打聽另外一個女人的事情,這是存心讓駒子傷心。在島村第二次來雪國時,當他看到駒子穿著藝妓的衣服時,他自語道:她還是當了藝妓了。這種語句在我讀來就有那麼一些看不起的情緒在裡面。就算島村對駒子以前就沒有好感,那對葉子他是有好感的,但是在葉子從二樓摔下來的時候他卻只是感到同情,僅此而已。這就直接表明了島村這個人的薄情。在與外面的女人尋歡時,無所不至,在回到家時,又擺出一副好好先生的嘴臉,對妻子孩子感到愧疚。讓我感到他很虛偽。

在最後一章中有一段關於景色的描寫。“茫茫的銀河懸在眼前,彷彿要以它那赤裸裸的身體擁抱夜色蒼茫的大地。真是美得令人驚歎不已。島村覺得自己那小小的身影,反而從地面上映入了銀河。綴滿銀河的星辰,耀光點點,清晰可見,連一朵朵光亮的雲彩,看起來也像粒粒銀砂子,明澈極了。“這是島村在葉子死前看到的景象,美麗的銀河,在葉子死時,在他眼前,在他心裡傾瀉而下,這種壯觀的場面,讓我們震驚,也為葉子這種無謂的犧牲精神而震驚。

不管外界怎麼評價《雪國》這部小說,我認為它在我理解的寫作意義下是一部很不錯的小說,也也給我留下了很深刻的映象。

《雪國》讀後感6

讀完川端康成的《伊豆的舞女》後,我被他作品中那種獨特的美深深吸引住了,所以這些天抽空就把這本《雪國》也看了看。

小說開篇以主人公來到一個白雪飄飄、四野茫茫的靜謐雪國為開頭,這一點與作者的唯美觀是分不開的,川端的作品總是以他獨有的那種清清淡淡,含含蓄蓄的情感:或是暗暗的哀傷,或是羞羞澀澀的愛慕,或是淡淡的淒涼,深深地打動著我們,而且這種打動是一點點,一絲絲,靜靜的,輕輕的,流入我們的心田。看完《雪國》掩卷沉思,慨嘆駒子和葉子命運的不幸。

他們是雪國裡悠悠飄零的雪花,在半空,這般冰豔動人,帶著寂寥的哀傷讓人憐愛不已。可是雪花永遠只能是雪花,他們的身份是藝妓,他們的命運已經定格,縱然努力去擺脫,卻也只是徒勞,正如小說裡寫的:駒子的生命是徒勞的,你只能看著這哀豔美麗的雪花悠悠地飄到你的眼前,於是你忍不住心動,用手去接,然後只能靜靜地看著她在你手中慢慢地消融,而你卻什麼也做不了。

《雪國》的名字預示了故事主人公淒冷的宿命。縱然故事跌宕起伏,世事變遷,但結局還是最初的那片淒冷的景象。熊熊烈火之中,葉子猶如天際的星星般隕落。故事結束,銀河傾瀉而下,黑暗毀滅了一切虛無的暖色與希望,霎那間溫存與美好沉落在雪國。雪國的冰冷依舊寒徹心底,只是變得像廢墟一樣,了無生機,悽悽慘慘。

這是一個猶如夢境的故事。島村在火車上映過玻璃觀察葉子,餘暉中的葉子讓島村著迷,葉子的出場註定了她人生的悲劇。黃昏之中,本應充滿希望的妙齡女子卻與暮景一起流逝,她的人生亦是如此。活著的時候讓人心存憐惜,死亡的意外又帶給了人們無法承受的疼痛,小腿在抽搐,蒼白的臉在燃燒……這是殘忍的結局,它讓時間驟然停止,雪國也封存在人們心底。

駒子是故事中唯一的暖色調。嫩綠的群山中,駒子的脖頸淡淡映上一抹衫林的暗綠;白雪皚皚的清晨,鏡中的白雪襯托出她紅紅的臉。還有與島村相視後羞澀低頭時緋紅的雙頰。這都是讓人溫暖欣然的。她的出現,調整了故事的節奏。急促的談話,忙碌的生活,安靜的等待,讓駒子的形象變得鮮活可愛起來。但她終究與“徒勞”無法分離。島村的態度決定了喜悅希望都只是駒子幻想中的假象。她愛他,但是他卻沒有。駒子,這樣一個執著且堅強的女孩。她性格的活潑和快樂只是雪國上空飄過的一陣風,註定不能久留。她不屬於這裡,就連她的出現都是“徒勞”。飄渺的不是葉子而是她。她僅僅是個配角。如果說葉子的死去毀滅了島村心中的幻想,那麼駒子的虛無則更讓人覺得疼痛。她註定不屬於這樣悲涼的世界,她臉上的緋紅會褪去,靈魂也會在冰冷中被吞噬。

駒子的無力,讓我覺得傷感無奈。冰凍大地之上,即使有千萬的火種也不能燃燒。駒子的存在就是這樣微不足道,在島村的心裡是,在雪國也是。其實,駒子的形象隨著葉子的死去而幻滅,她悲慟的喊叫聲意味著最後的掙扎,但卻依舊無力。她——註定不能把那抹緋紅留下,雪國的淒冷已成宿命。

當淒冷已成宿命,那團火焰的熄滅或許比死寂更讓人疼痛吧

《雪國》讀後感7

從書館回來,半路遇到一位同事。他看到我手裡拿著《雪國》,便說,《雪國》內容很簡單,卻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我笑著模仿頒獎辭說它反映了日本民族的性格和生活,對方搖搖頭,不以為然。這位仁兄是一位詩人,卻好像不是一個有風骨的傢伙,他讀書很多,言辭間能顯現學問,有時候卻不涉真理和真相。因此,我對他的話,總是將信將疑。

做人,總是很講技巧的話,可能反而會給人一種幼稚可笑的感覺。

的確,《雪國》故事很短,內容很簡單,而且我讀來還有一種似曾相識的感覺,好像以前讀過。可是因為沒寫讀後感,所以記不真切了。在我看來,的確像頒獎辭中所說,這部作品很有民族性。它不無深刻地反映了日本下層人民,具體說是藝妓階層的生活和感情。從這篇作品中,我可以讀到日本北方“雪國”的部分風物人情,甚至是歷史。

它使我想到了自己讀過的《茶花女》和《駱駝祥子》這兩篇小說,它們同樣也都是反映本國底層人民生活和情感的作品。它也使我聯想到了目前我所耳聞目睹的我親愛的祖國的人們的處境。我如果說自己熱愛人民熱愛祖國,可能會因有自矜之嫌而招致嘲諷,但如果我說自己以自己的出身榮並依戀自己的根,則可能會引起諸君的共鳴而非非議吧。

——其實還不都是一回事。

也許是因為孤陋寡聞,除了電視劇《蝸居》,我還沒看到聽到有哪部作品真正深刻地觸及了中國下層人民的生活現狀。對於中國當代文學,我也用自己的笨腦袋想過,為什麼就沒有經典呢?對比《雪國》,我妄下一個結論吧:因為中國現代都是御用文人,只許歌功頌德,不許反映民間疾苦,因此,沒有思想也沒有個性。因此就不能久遠。

前些日子我讀到美國人羅斯·特里爾所著的《毛澤東傳》的後半部分,其中曾論說一些中國當今政治之歷史根源,其中有一些論調還是有道理的。中國的奴才們,何時才能得到真正的民主呢?要知道,民主不是等來的,“上邊”永遠也不會主動賜予奴才以與主子平等的地位。奴才的解放從來都是靠自己爭取的,不是嗎?好像,我們不需要新的主子。

聽著看著媒體每天都在忽悠老百姓,有時候心裡真是不好受。總是感覺,現在,黑暗的事情好像比自己小時候多多了呢。商家作假,官員馬,平民百姓道德淪喪,精神麻木,飆車強拆,為富不仁,草菅人命,匪勾結,是這樣的事情的確比過去多了,還是媒體太發達藏不住任何貓膩了呢?網路採取實名制了,有些話不能亂說了,尤其是真話吧。

作家要有良心。好的作家就是一個民族的良心。

很多文章反映中國人的公民素質的確比歐洲美洲的差,讀過之後不禁汗顏。雖然未曾到海外見識國人的丟人表現,但也可以由他們在國內的行徑推想出其在國外的行為來。這個專制體制下掙扎的民族,沒有民主,自然也沒有自己的尊嚴可言,沒有自尊的國民,怎麼還能顧及到自己的素質呢?倉廩實而知禮節,如果真是這樣,我的同胞們還要掙扎多久?

《雪國》讀後感8

初夏的日子,季節又開始了新一輪的潮熱。靜靜地坐在落地窗前,品讀川端康成的《雪國》,冷冽的美感如潔白的雪片落在手心,悄悄融化,恍惚之間,竟不知它是否真實地飄落過,還是隻曾出現在幻鏡中。

故事講述了男主人公島村來到遠離東京的鄉村旅行,在那裡與一位年輕的藝妓駒子和一位純情少女發生的感情糾葛。《雪國》起筆於1935年,當時的日本正準備全面發起戰爭。在特殊的歷史時期下,作者並沒有寫明對戰爭的看法與態度,而是隻用細膩的筆尖,刻畫了生活在社會底層的藝妓拼命地想要生活下去,追求淳樸愛情的真實狀態,表現了自己內心對女性的深切同情。

書中的駒子善良、真實、充滿勇氣,她對自己的未婚夫並沒有愛情,卻在無助、孤苦的逆境中,為其籌集治療費用去做了藝妓,在悲慘的命運面前,她沒有自甘墮落,而是保護自己純潔的身體,苦練技藝,艱難地追求更好的生活,她對島村質樸、熱烈的愛情其實也代表了對淳樸、正常生活的渴望與依戀。男主人公島村的形象似乎總是模糊不清,以側臉示人,他的形象摻雜沉默與哀怨,對於宿命的無可奈何,對於駒子的愛並沒有真正認同且深感愧疚,認為一切都是“徒勞”,這一人物的性格特點或許與作者父母早逝,青年時期又遭遇失戀的經歷而形成的沉默、封閉的性格有關。

島村的手指感覺到的是駒子,而看到和聽到的卻是純情少女葉子美的近乎悲慼的眼神與聲音。他心中惦念著相別一年的駒子,又偷偷欣賞著藉助窗外流動的山色映出的葉子的影子,他在自己的意境中對溫柔的像慈母般照顧病人的葉子產生了愛意,卻又不是世俗男女之間的情慾。行男臨死之時,駒子為了送別島村甚至不願回去見行男最後一面,但島村卻“感覺到一種生理上的厭惡”,他的內心充滿矛盾,他的形象與駒子的形象也相矛盾,在對立中為讀者展現了複雜社會的現實和內心壓抑的渴望。

書中描畫了雪國特有的冷豔的美,與年輕的藝妓充滿魅惑的姿態與神情,純真的言語,處處體現了日本的傳統文化蘊藏的美感,表現了作者對於唯美主義的追求,但又只能在現實中追求近似的唯美。在寫作手法上,作者善用虛實結合、象徵等手法美妙的展示出生活在雪國的人們“徒勞”的宿命,讓人感受到雪國那種唯美的矛盾與痛楚的無奈。

讀《雪國》或許有似曾相識的模糊,是否每個人心中都存在駒子與島村這樣的矛盾感,嚮往美好的生活與純潔的感情,卻在所謂的現實宿命中找出艱難地缺口,是真實的存在還是缺乏勇氣?二者相比我是更加欣賞駒子的真性情,即時落得空蕩的結果,仍然尊重追求的初衷。

讀過《雪國》,我們像是跟隨主人公一同去旅行,皚皚的雪原、遼闊的山野、夕陽晚照的杉林、自由的飛鳥、美麗率真的姑娘,雪國唯美的倩影搖曳在遊人的心裡,保持初時真摯的愛戀,即使在宿命陡峭的崖壁上也會盛開潔白而茂盛的花,也許只能綻放一 季,卻披上過生命的色澤。

《雪國》讀後感9

中產者島村第二次去溫泉山莊休閒且幽會駒子的火車上,從車窗映看到美麗的姑娘葉子精心照顧生病的兄長行男。他在山莊旅店再次見到了身為歌舞妓的駒子姑娘,被駒子的清純率真,尤其是善彈三絃琴,堅持每天記日記所感動,更加喜歡上駒子。得知駒子早年在東京淪為藝妓,是為了給師傅的兒子行男治病籌錢。師傅曾想讓她嫁給行男,她未應允。雪野山莊,駒子在陪客飲宴的間隙和夜晚,常同島村閒話,而她也逐漸喜歡上了島村,認為他與別的客人不同,是個好人。島村去了駒子寄居的家,又見到了真摯單純的葉子。行男死時,駒子堅持到火車站送別島村,而沒有聽葉子跑來喊她回去看顧的哀求。來年島村第三次來溫泉山莊,紅葉滿山,駒子在陪客閒暇時經常和他在一起談笑甚至留宿,她分明是愛他的,他也喜愛她,但他漸漸更對神祕的葉子有著濃厚的好感。執著的葉子天天到行男墳上去哀悼,雪天也不例外。葉子的父親(駒子的師傅)已死,可忴的葉子甚至哀求島村無論如何把她帶到東京去。島村雖然喜歡她們,卻從無表態,駒子就常笑著說我會老死這山村呢。在她和駒子分別的晚上,放映場失火,燒死的人中竟然有美麗的葉子。島村沒有了過甚的悲傷,仰望銀河明淨如水,傾洗下來。

這篇不長的小說,體現的主題思想不太明顯。

細想來,駒子是個開朗,率真,熱情,助人的好姑娘,早年為了給師傅的兒子治病而當藝妓,歌舞和彈琴都是最好的,並且堅持寫日記,表明她和積極上進,努力想改變自己的命運。她還曾說,在這是幹藝妓久了,畢竟名聲不太好,難以生活下去了。表明她想走出山莊去都市,而島村並未表態。她送別島村,婉惜說,你以後不會再來了吧!雖然不對島村寄以希望,但她始終喜歡著他,也只能照舊在這裡生存下去。

島村是個無所事事,不負責任的人,明明喜歡駒子,數次去山莊,卻從不主動示愛,不表態,只顧當下的相會體驗,不對駒子的生活和未來,以及他們將來該怎樣下去,從不謀劃和設想,不承擔責任。對葉子暗地產生了喜歡,但對葉子提出要帶她走的要求,不置一言。結尾葉子燒死時,他似乎無動於衷。他的思想和表現很空洞,很麻木,近似個影子的存在。

葉子出場很少,她是伏筆存在的副女主角。可看到她是個凡事認真,負責,專注,規矩的美麗單純少女。她先後失去了兄長行男和父親(駒子的師傅),幾乎成了孤女。可能她受到了太多的傷悲,壓力和孤獨,才提出無論如何要到東京去。可惜她被意外失火中喪生。

島村在東京有家室妻兒,有錢有閒,卻多次離開來到山莊,似乎有著生活中的不耐煩,他在躲避,在追尋,麻木空虛地尋覓,或是得過且過。而駒子和葉子雖一明一喑,卻是豐滿真實的,她們在認真生活,有理想有謀求,也想走出山莊到大都市。離開都市和嚮往都市,真是一場圍城的矛盾。真實認真負責的人生,和空洞無聊麻木的人生,真是鮮明的對比和碰撞。

藏而不露的這些思想端倪,或許就是川端康成在《雪國》故意安排的。另外文中瀰漫著含蓄朦朧的東方文化氣息,獨特的日本民族生活細節,還是值得品味的。

《雪國》讀後感10

我曾有一本川端康成全集,被表姐借去,後來便不知所終。那本書裝訂精美,翻譯也雅緻,可惜我從不記得出版社,如今已無從查找了。被借走時我並不情願,因為「雪國」剛開篇,對下文滿懷期待。那是十年前的事,我們都還是中學生呢。不久前我在書店看到「雪國」,才發覺斷裂的驚艷、落空的期待,如細雪落入寒夜,穿過記憶的隧道,「夜空下,大地赫然一片瑩白」:

當我心中掛念著開篇列車上詢問弟弟近況的女孩,其他瑣事都隱沒不見了。

先不說那女孩 ------

她死於火災,掩卷的此刻,我心中十分寂寞。有不少人說過我像日本人,如果屬實,也許是精神上的親近所致。川端康成筆下的悽美與悲哀、頹唐與恐怖,於我是不言自明的現實。他的追隨者、叄島由紀夫的「人間失格」,我讀罷大哭一場,送了人,從此不敢再看。東山魁夷畫作中冷色調的溫情與幻夢,是我闔上眼便能見到的故鄉。我不知道有沒有「心鄉」這樣的說法,來解釋我心的依戀與憂愁:只要在列車上凝視窗外,或者安心闔上雙眼,它就歷歷分明地呈現。那裡有森林、湖泊和葦草,晴天陽光下是交相輝映的綠,雨天空氣裡有冷冽的「水味」

------

一種溼氣滲透植物、泥土和面板的特殊氣味。我可以挨著樹幹,光腳踩在土地上,看光或者雨從天而降。生命真美,美極了,我感恩不知名的神靈,護佑這脆弱而易逝的福地。我能理解為什麼日本會有「山之日」、「海之日」這樣古怪的節日,大概是出自同樣的憐愛與敬畏之心吧。

「雪國」的圖景對我來說是陌生的:在亞熱帶季風中成長的我既沒見過沒膝的雪,也無法想像大雪封山的風俗民情。也許正因為這份陌生感,雪的意象在我,代表著「現實之外」,提示一個不思議之事發生的場所。卡夫卡「城堡」的第一句是「K抵達的時候,夜已深了。村子被深雪覆蓋著。」川端康成「雪國」的第一句是「穿過縣境長長的隧道,便是雪國了。夜空下,大地赫然一片瑩白。」雪的作用是覆蓋,此前習得的常識和因此產生的期待,都暫時被埋藏了。雪是清冷潔白的,是天降、命運的,是川端康成所說的「徒勞」。然而被埋藏的生之熱望與汙濁又從未消失,因此才有了文末的一場大火。在雪的空白底色中,心靈和外物消融了界線,澄淨的氛圍如同鏡面,映照作者心之所向。因此這兩部作品都帶有象徵主義色彩

------

似乎一切人事都是符號,是指向心靈虛境的路標。隨著火焰燒灼,銀河垂落,作者的夢醒了,主人公也是時候回去了。然而我不喜歡象徵主義的詮釋,尤其雪畢竟不是鏡子,作為背景有特定的內容,映照事物也有朦朧無常的特質。藝妓的髮膚不是被白雪映襯得分外嬌美嗎?其中的愛情、慾念與妄想也不是作者心緒的投射,而是故事中的真實,所謂poetical

truth:如果看作與創作者相關的、平常所說的「真實」,反而有損這純粹的真實(或曰「故事性」)。這也正是日本文學唯美傳統的體現,所謂「捕捉生命的閃光」,一瞬間的真實是虛無中的絕美,正如生命之於死亡。如果要尋找生命恆常的價值,如同苛求故事之外的真實,其實質是對故事的否定,亦即對生命的否定,此處川端康成的敘事風格與人生哲學是平行、一體的。

「以有空義故,一切法得成。若無空義者,一切則不成。」------ 「中論」

《雪國》讀後感11

她的眼睛同燈光重疊的那一瞬間,就像在夕陽的餘暉裡飛舞的妖豔而美麗的夜光蟲。

我對《雪國》這本小說的感覺很複雜,因為從我看過的小說中沒有一本是像這本一樣的,而它給我的感覺又有些像沈從文的《邊城》。讀完這本小說後我最直觀的感覺就是哀怨和徒勞,哀怨,是因為整本書都是一種冷冷的基調,無論是景物的刻畫,還是人物的心情,都讓人覺得如冬天的淡淡的風吹卷著讀者的心緒。其間描繪的虛無之美,潔淨之美和悲哀之美達到極致,令人怦然心動,又惆悵不已。

“在鏡中的雪裡顯出了女子通紅的臉頰,這是一種無法形容的純潔的美。也許是旭日東昇了,鏡中的雪越發耀眼,活像燃燒的火焰。浮現在雪上的女子的頭髮,也閃爍著紫色的光,更增添了烏亮的色澤。”這是島村與駒子第一次同宿後,駒子早晨梳洗給島村心裡留下的最初印象。”黃昏的景色在鏡後移動著,人物是一種透明的幻象,景物則是在夜靄中的朦朧暗流,兩者交融在一起,美到虛幻,荒誕卻又是當時最荒誕的現實。

“特別是當山野裡的燈火映照在姑娘臉上時,那種無法形容的美,使島村的心都幾乎為之顫動。”這是島村對葉子第一次動心。就如同島村自己所想“大概這些都是在幻化的鏡中幻化出來的緣故。”作者以這兩面鏡子作為跳板,串聯起了整本小說的感情,兩面鏡子中的駒子和葉子,都是屬於島村的感覺中產生的幻覺。對於駒子,最初也是島村對於精神美的追求物件,因此只是萍水相逢,但這嚷他有意願回到雪國,再次相遇;第二次來到雪國,看到駒子淪為藝妓,島村既驚詫,又似乎在預料之中,他對駒子感情是對美貌的依戀,和對她的憐憫,島村在駒子身上體會到了“實”,卻沒有感受到“靈”。也許有的也只是男歡女愛罷了!所以當葉子請求他好好對待駒子時,島村卻表示無奈和惋惜,而葉子卻繼續以之前駒子的美好形象,讓島村傾心而他卻未有對葉子愛的的表示。直到在他離開雪國之前,劇場失火,發現葉子從二樓上掉下來死去,對於追求精神化,人情化愛情的島村如同是美的幻滅。

至於駒子與葉子之前的關係也甚是微妙。駒子羨慕葉子那麼純粹的存在,葉子卻為駒子這樣活著而悲哀。駒子愛島村愛的純粹而卑微,其實她心中默默地期待島村帶她回去東京,希望島村能夠好好待她,但是駒子卻又是一個為生活而生活,為愛情而愛情的人,對生活似乎是一種逆來順受的樂觀,她愛島村而這樣的她在島村面前覺得不知怎麼開口,覺得無顏開口,同時她也早知道回答與結局。她只是缺一個讓她死心的致命一擊。當葉子幫她問出了心中所想時,駒子暗暗的從島村的話中得到了結論。葉子看清了駒子與島村的悲傷結局,當葉子結束與島村的談話後,“葉子想要扔掉那隻被捏死的飛蛾似的打開了窗戶”,這已經暗暗了預示了結尾。她不相信島村與駒子會有美好愛情,也不相信島村會把自己帶回東京。

愛之所以徒勞,是因為島村是駒子的全部,而駒子卻可有可無。穿過界縣那長長的隧道,只有他可以來去自如。而她,哪兒也去不了,誰也留不住,不如縱身一躍。駒子就是葉子,葉子是內心的駒子。

“葉子死去,島村看見駒子抱著葉子的身體就像她抱著自己的犧牲和罪孽。”

讀完這本小說後我瞭解了川端康成這位作家,諾貝爾獎給他的頒獎詞是“川端康成極為欣賞纖細的美,喜愛用那種筆端常帶悲哀,兼具象徵性的語言來表現自然界的生命和人的宿命。”而《雪國》則被評為史上最美的諾貝爾文學獎作品,川端康成的文字總是悽哀而又悲涼的,這和他的自身經歷有著莫大關係。

他幼年父母雙亡,祖父母與姐姐又相繼死亡,一生漂泊無定,逐漸形成了感傷與扭曲憂鬱的性格。深受佛教和虛無主義影響,世界級諾貝爾文學獎的.榮譽沒給他帶來絲毫的快樂,只使他感到厭倦和煩悶。而在他在經歷了輝煌的歲月,獲得了無數成就加身。他自殺了,或許是他一直以來的壓抑而又或許是三島由紀夫的死刺激了他,未留下隻言片語,兩人相繼自殺,留給了後人無數的疑問。我想也許這就是川端康成一直追尋的自由了吧!我們終歸是不懂他的……

《雪國》讀後感12

這是一片隔絕孤立的淨土,穿過縣界長長的隧道,大雪紛飛的地域自由地散發著蠱惑人心的魅力。經過長久的黑暗才能到達的雪國帶著與生俱來的夢幻與縹緲,遺世而獨立。以此為背景,一場飄落著雪的夢徐徐展開。

雪國是一場夢,這場夢裡有縈繞著鮮嫩氣息的後山,有積雪覆蓋的村落,有雪水融化的青石板,也有美得極致而冷清的巨大星帶。

島村,這位玩世不恭、未嘗認真對待生活的紈絝之人,始終貪戀著一種虛幻的美。因此他踏上了這片夢幻的樂土,邂逅了符合自己虛無美學的駒子、結識了雙眼中燈火閃映的葉子,島村在這座遙遠偏僻的雪國建立了自己迷幻與虛無的夢境,也在一次次的闖進與入侵中慢慢解構粉碎著自己的白色美夢。

細看駒子,她本人的命運帶著深深的徒勞,淋漓地體現了一種日式虛無。當她因為行男重病而墮入風塵成為藝妓,失去自己的“純粹”之後,這種種的努力最終還是在行男死後歸為徒勞,彰顯一種令人窒息的無力。島村早早便看透她命運的徒勞,但是島村執著於一種“徒勞感”,因此將駒子本身的徒勞生命作為自己的審美取向,去欣賞、去把玩。而他也一直作為駒子徒勞命運的旁觀者與見證者,他無可奈何,也無動於衷。

島村對駒子的迷戀源於他對虛幻美的執著。駒子在島村心中是一個“連腳趾彎裡大概也是乾淨的”潔淨得出奇的女子,從這一點來看,島村對駒子的喜愛並非建立在駒子本人之上,而是建立在島村自己的幻想之上,這更可以印證島村對個人幻想的熱衷,以致顯得他對現實之物若即若離了。島村對駒子在肉體上表現出來的些許剋制其實也是在竭力不去破壞自己建立在駒子身體上的幻想,可以斷言,島村對駒子的憐愛感情更多是源於對虛幻美的固執追求。川端康成對島村與駒子之間感情的描寫從未濃墨重彩、歇斯底里,這份以幻想為基礎的感情沒有火焰般熱烈的情慾,只是雪將融化時的無力與哀傷。只是這種日式的迷幻與虛無之美,帶著徒勞感,在全書中無時無刻不在被作者強調凸顯。

島村對葉子的興趣同樣起於他個人迷幻的愛好。通讀全書後不難發現,在島村第一次到達雪國時,尚未成為藝妓的駒子是島村心中純粹之美的無瑕象徵;而當島村第二次來臨,因為行男而成為藝妓的駒子失去其“純粹”,取而代之的便是在窗玻璃上映出漂亮容顏的女孩葉子。葉子在車窗上透明的側臉和閃爍的眼神為島村做的這場雪國之夢蒙上一層更縹緲的紗。

這三人在雪國之中形成一種穩定三角形結構,平衡了島村的迷幻夢境。然而隨著島村的步步入侵,最終駒子和葉子都向島村提出了將自己帶走的想法。讀後感島村卻將這二者盡數否定,打破這種三角平衡,最終,雪國夢境以葉子的死亡與駒子的瘋狂收尾,島村自己精心建立的美夢解構離析,崩塌破碎。當銀河嘩啦一聲向他的心坎傾斜下來時,千萬顆星星的重量該將這場夢砸得粉碎,該將島村從這場幻境中照耀清醒。

川端康成筆下的雪國透露著他本人的世界觀,讓人感覺到美的同時又產生了一種深深的無力感。書中那句“生存本就是一種徒勞”讓人感覺海水沒頂般的絕望。正如島村對駒子那句“我什麼也不能為她效勞呀“一樣,閱讀此書時,我也對書中人物的命運感到無可奈何。讀完後便有一種悵然若失的虛無之感。這是日式虛無之美,在不經意間挖空讀者的靈肉,吞併進書中,因此讀者與書中的人物一起連帶著變得無力與縹緲了。

回看全書,從頭至尾都貫穿著一種日式虛無,也就是所謂的“徒勞感”。從生存到死亡,中間連線著的不過是徒勞。駒子被命運玩弄便是如此,葉子沒能來得及掌控自己命運的航向也是如此,雪國夢醒,駒子瘋了,葉子死了,只留島村一人在從雪國歸往東京的列車上徒勞嘆息。讀罷不由得讓人感嘆,人生也如雪國夢一場,迷幻而虛無,縹緲而徒勞。

川端康成這本著作為我們展示了何為日式的迷幻與虛無之美,它的魅力像一層薄霧氤氳著溼氣,浸淫你我的心靈與頭腦。

《雪國》讀後感13

“不知為什麼,島村總覺得葉子並沒有死。她內在的生命在變形,變成另一種東西。”

許是日本文學筆下時刻籠罩著淡淡的悲哀,我總不敢輕易去觸碰。讀罷川端康成的《雪國》,無力感似有似無地湧上心頭,竟感到了莫名的惆悵。

“穿過縣界長長的隧道,便是雪國。”

故事便從川端筆下這片茫茫雪域開始。

島村,坐食祖產的有婦之夫,對西方舞蹈感興趣,然而卻只是憑藉西方舞蹈的書箱和圖片去任意想像。他不是欣賞舞蹈家栩栩如生的肉體舞蹈藝術,而是欣賞他自己空想的舞蹈幻影。駒子,雪國的藝妓,為了給師傅患病的兒子行男等醫藥費成為藝妓。她是一個連腳趾彎裡大概也是乾淨的女子,她希望能夠上城市去,與其它山溝溝裡的藝妓不同,她幾乎每天都寫日記,把讀過的小說做了十冊多的讀書筆記。小說描寫了島村三次到雪國來找駒子,在第二次來的途中被一雙美麗的眼睛吸引。“她的眼睛同燈光重疊的那一瞬間,就像在餘暉裡飛舞的夜光蟲,嬌豔而美麗。”這是一個叫葉子的姑娘,她的聲音悲慼而優美,彷彿是某座雪山的加聲,小說平談如水,卻纖弱氤氳著淡淡的悲哀。最後以葉子在一場大火中喪生而結尾。

川端康成的文筆極其細膩,意識流的內容按時間順序相互交織,所有情節,語言都如雪國的皚皚白雪,純淨而無絲毫雜質。平淡卻能給予心靈沉重一擊。

小說始終圍繞著“虛無”與“徒勞”。

在島村看來,一切都是徒勞的,他擁有幸福的家庭和令人豔羨的社會地位,卻一直在尋找活著的意義。駒子在他眼中,所做的一切都沒有意義。駒子記讀書筆記是徒勞的;對城市的幻想是徒勞的。“看上去她那種對城市事物的憧憬,現在已隱藏在淳樸的絕望之中,變成天真的夢想。他強烈感覺到,她這種情感與其說帶有城市敗北者那種傲慢的不滿,不如說是一種單純的徒勞。”她愛上不可能的他是一種徒勞,她為了將死的行男籌醫藥費是徒勞……

生命本來就是徒勞的,所以島村在看到葉子死的時候並沒有什麼極度的悲痛。“待島村站穩了腳跟,抬頭望去,銀河好像呼啦一聲,向他的心坎上傾瀉了下來。”葉子是虛無的美麗,是精神純潔美麗的化身,她的死亡映證了生命的虛無。生死無常,人生無常,無生就無死,無死就無生。人生無所謂生和死,死並不是生的終結,無並不是有的肯定。生和死,有和無只不過是生命存在的兩種形式,只有敢於肯定死,才能擁有生,才能在生的時候不為死的影子所困擾,才會在列的時候不會因貪生而卻步。死是幸福的重點,人死後就回歸到虛無,同自然萬物一樣,達到萬物一如。這是川端康成通過《雪國》想表達的,與中國古代老莊思想有異曲同工之妙。

況修短隨化,終期於盡。

有時候我們將生死看得太重,在這世界上,我們誰也沒有辦法活著離開。那又何必自尋煩惱,為生死所困呢?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倒不如坦然去面對生老病死,像趕赴上盛宴般去迎接自己的宿命。

生命會迴歸虛無,但我並不認為生命本身就是一種徒勞。

哪怕到最後我們什麼也帶不走,但在有限的生命裡面,我們可以探究生命無窮的意義,因為島村覺得一切都是徒勞的,所以他一直深陷在一種混沌的泥潭中,找不到生命的意義所在。我們活著,就有活著的使命,有更多未知等待發現,許多問題等待思考。我不願意因為結局而放棄享受生命的過程,哪怕是為了一朵春天早開的花,第二天升起的太陽,我都有正取幸福的理由。就如同雪國不會一年四季都大雪飛揚,它總會等到了春天的到來。這也正如我們每天都做的,期待第二天的朝陽,為更好的明天奮鬥。

在川端康成的筆下,那裡還是一片白雪琉璃的世界,迷迷濛濛地罩上一層柔和的乳白色,整個世界純白潔淨地似有似無。裡面有物的悲哀,人的悲哀,人的徒勞,生命的虛無,島村的哀傷,駒子的三絃夢……

“沒有劇場牆壁,沒有聽眾,也沒有都市的塵埃,琴聲就會透過冬日澄澈的晨空,暢道無阻地響徹遠方積雪的群山。

在那裡,雪山將給生命,最冗長的迴音。

《雪國》讀後感14

第一次讀《雪國》純粹是因為喜歡川端康成。川端康成一直被我認為是亞洲最好的作家之一。川端康成纖細透明的心成就了偉大的《雪國》,當然,《雪國》也成就了川端康成成為了日本第一個、亞洲第二個榮獲諾貝爾文學獎的作家。作為他獲諾貝爾文學獎的主要作品,《雪國》無疑是讓我十分痴迷的。不過我卻沒有勇氣再讀第二遍,一直隔了半年之久。

第二次讀《雪國》是上個星期,原本今天還想讀第三遍不過行健學院沒借到這本書。如果不是因為要考研究生,恐怕我讀第二遍的機會小很多。《雪國》是一個很簡單的故事,稀稀拉拉的結構,讓人感覺沒有什麼故事情節。川端康成是一個不怎麼關心政治的作家。那時候日本的政治十分混亂,但是他一直都能保持著一顆纖細透明、孱弱的心靈,去描述《雪國》裡的愛情,這是我很喜歡《雪國》的原因之一。我一直非常不喜歡文學作品和政治理念還有國家等一系列問題扯上關係,那樣就不能稱之為純文學。這樣的文學在社會意義上無疑是出彩的,但作為一部反映作者的內心世界,他們輸得一敗塗地。

《雪國》其實講述的是一個很簡單的故事:無所事事的紈絝子島村。從東京來到多雪的上越溫泉旅館,結識在那裡出賣聲色的年輕貌美的駒子。他們之間雖說是買賣關係,但駒子對島村表現了比較真摯的感情。島村一共來雪國3次,同駒子廝混,駒子對他則伺候飲食,陪同遊玩,兩人之間也流露了互相愛慕之情,最後揮手而別。島村第二次前來雪國時,在火車上看到一位年輕貌美的姑娘,在精心照料一位患病的男青年。島村凝視,不禁神馳。後來島村得知葉子原來是駒子三絃師傅家的人,行男則是三絃師傅之子。島村風聞三絃師傅活著的時候,曾有意叫駒子和行男訂婚,駒子也是為給行男治病才當了藝妓的。但駒子對此表示否認,實際上對行男也毫無感情,甚至島村二次離開雪國,駒子送到車站時,葉子跑來報告行男嚥氣,哀求駒子前去看看,駒子也未予理睬。島村雖然欣賞葉子年輕貌美,但在第二次來雪國後的幾次接觸中,並未對她有愛的表示:直到在他離開雪國之前,劇場失火,發現葉子從二樓上掉下來死去,也只是略表同情而已。只是,故事簡單,駒子的感情卻難以讓我釋懷。

因為複習到亞非文學,我瀏覽了很多關於《雪國》評論的文章和書籍。但是教材上都一律評價駒子的愛是病態的,而葉子作為駒子的一個承襯托人物,卻顯得這樣的透明和乾淨。我不否認葉子的心地是善良如雪的,但對於駒子,我始終是偏愛一些。整個大三我一直在讀西方哲學,尤其是柏拉圖的精神國度還有存在主義。駒子是一個在生活上十分堅韌的女孩,在愛情上愛的很純粹。有時候我一度覺得,她愛上的不是島村,而是愛情本身。駒子明明知道自己和島村沒有任何結果,卻愛的很死心塌地,甚至忽視掉了能給他生活和幸福保障的行男。這對於一個藝妓來說,是需要多麼大的勇氣。然而,駒子的愛情並非是勇氣那麼簡單,因為有愛,所以她不計較結果,這種純粹的愛情就像是柏拉圖的精神戀愛,駒子愛上的這種愛情的感覺,她寧願自己去傾出自己的所有,去認真的對待這份愛情,去對待這個人,這種愛情卻在教科書中被稱為病態。

對於駒子,其實我想到了很多。我想說些什麼,不過自身沒有話語權,我甚至覺得,也許就此會因為這麼一個角色去放棄我現在在複習的現當代文學而去考外國文學,儘管外國文學很難。我可能因為她而放棄我可以拿來當做畢業論文的學年論文的一萬多字,重新為心中的駒子寫出自己的所想,因為愛情,因為她的純粹。這就是為什麼這個角色一直帶給我這麼大的衝擊。因為我和她有共同的精神世界何對愛情的信仰,會為了理想中的愛情,而不是愛人去付出而不會想到要得到什麼回報。或許這樣講會有些偏激,但卻是,精神上的愛情遠遠比現實中的愛上某個人更有心痛和心動的感覺。我一直弄不明白這種愛情為什麼會稱作是病態的愛,而對於葉子的性靈上的追求,駒子更多的被稱之為肉體上的追求。

靈魂降之,確實是很難把握。只是純粹的精神世界上的愛,離現實早已遠之又遠。當我再次看完《雪國》中的駒子時,我感慨,學文學真的很要人命。

《雪國》讀後感15

這是一本就時間來說很早的一個作品,我查了百度後知道這是作者第一部中篇小說。本書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雪國,第二部——湖。

雪國故事很簡單,如果我來總結的話,就是已有家事妻兒的主人公島村,為了一名藝伎往返雪國(一個積雪很厚的小村)三次的故事。雖說是故事,但小說裡面敘事篇幅不多,一般都是以對話的形式來表敘的。所以有時我讀著讀著有點分不清哪句話是誰說的,於是我會再看一次對話才能分清。雪國除了敘事和對話不得不提一下景色與環境的描寫,我想這應該也是它被授予諾貝爾文學獎的最重要的原因吧。景物描寫很唯美,也很形像。美景與人心雖不會有太強的對比,但是總讓人覺和人心的不純淨給這個雪國增添了無法忽視的雜質。雖說人物也沒有什麼惡意,雖說在那個年代找藝伎也是很平常的事,但總覺得雪是那麼的白不希望任何髒東西汙染它。寫到這裡我都覺得自己有點矯情了。本書寫的很美,用的詞總能把事物表達的那麼漂亮。也許是工作多年的原故,心緒都變得急燥了,我自認為自己沒有完全欣賞到這本小說的美。看來,銷售方把這本書推薦給大學生或剛畢業的大學生是正確的。因為他們的思想應該是稍稍平靜的。如果你是一個急脾氣的人,那我還真不建議你看這本書。

湖,怎麼說呢!主人公好似不是一個正常的人,怎麼形容呢?什麼又是所謂正常的人呢?我也無法劃出個框框來具體分別。他給我的印象是總是很喜歡跟蹤一些漂亮、年輕的女性。但又沒有犯什麼具體的錯誤。最後還把螢火蟲送給了那個漂亮的少女,因為她想拿去給病中的男朋友看。故事圈子很小,這個少女是一個她曾經跟蹤過的一個成熟女性的弟弟好朋友的女朋友。而那個成熟的女性把自己的青春賣給了一個老人。而這個老人又是主人公當老師時跟蹤的女學生高中時的學校理事。他在當老師之前也曾與一個藝伎來往。小說中沒有細說藝伎的身世,但是我總想把她和雪國聯絡在一起。湖,是主人公老家的一個湖,也是他的父親喪生的地方。那是在他小的時候,他聽說父親是被別人謀殺的,所以那時他對自己說長大一定會替父親報仇。可是長大後這件報仇的事也慢慢的淡化了。對於湖這一部分,我敘述的很亂,也許我讀的不夠認真,因為我也不知道作者想表達的重點在哪裡。但是看的同時感覺還是滿真實的,尤其是看到主人公有時的思想是半真實半虛幻的樣子。因為我有時回憶也會這樣。不知道哪些是真,哪些是幻想。但這隻針對我回憶小時候和夢境的時候。剛百度了一下,《湖》是川端晚年的作品。再仔細回憶一下,湖裡的話好多都有很深的含意,會不會正像作者寫作時的狀態一樣呢?已看穿了一切。比如“一切都有一瞬間被寬容的感覺”“見證青春消逝”。。。想不起來了!這樣的字眼很多。我想這本小說再看一次一定會溫故而知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