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校園>

“12.2”全國交通安全日:讓禮儀走進交通文明

校園 閱讀(3.02W)

每年的122全國交通安全日,公安部交通管理局就會確定一個主題,根據主題面向所有交通參與者進行相關交通安全常識的教育和普及。今年的主題是:拒絕危險駕駛,安全文明出行。

“12.2”全國交通安全日:讓禮儀走進交通文明

隨著我國經濟持續快速增長,至2014年底我國機動車駕駛人數量突破3億大關,駕駛人數量居世界第一位,汽車數量居世界第二位,成為名符其實的“汽車大國”。汽車時代呼喚著汽車平安文化,呼喚著與交通安全緊密相關的道路禮儀。

  一、禮儀與道路禮儀

  1、禮儀的定義與內涵

中國是一個具有五千年悠久歷史的文明古國,素有“禮儀之邦”的美譽,中華之禮源遠流長,禮儀文化滲透在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所以“禮儀”二字也有著十分豐富的內涵。

“禮”是內在的,是人們對自己、對他人尊重、敬意的態度,而“儀”是外在的,是人們通過一定的動作、形式等表現出來的“禮”。所以,禮儀是為了相互尊重,在建立和諧關係的基礎上,各種符合客觀要求的行為準則和規範的總和,它既為人們所認同,又為人們所共同遵守。具體表現在禮貌、禮節、儀表、儀式等方面。

  2、道路禮儀的定義

道路禮儀是在道路交通活動中,交通參與者以一定的約定俗成的程式方式來表現的律己敬人的過程,它涉及出行有道、行車有德、停車有序等方面的內容。道路禮儀實際上就是自從有人類以來就逐步積累的,按照傳統禮儀的要求對交通參與者的行為習慣所形成的規範。

  3、道路禮儀的實質

道路禮儀既是行為規範,也是人文素養,更是生活藝術。基實質歸納起來就是三個字:“敬”“讓”和“暢”。

“敬”,就是要在道路交通活動中尊重社會,敬畏生命,尊敬每一個人。這種“敬”是發自內心的,是道德高、修養好的體現。

心中有了敬畏和敬意,自然就會“讓”——相互禮讓和謙讓。行車在人行橫道線時禮讓行人,在道路狹窄處會車時謙讓對方,遇到消防車、救護車等緊急車輛時靠邊讓道,在公共交通工具上為有需要的人士讓座……,這些不僅是個人高素質的體現,更是社會和諧文明的標誌。

道路交通中的相互禮讓和謙讓,帶來的是“暢”——交通的順暢和心情的舒暢。因為互相“讓”,所以少了亂插亂擠,少了剮蹭,少了車禍,少了危險,少了堵塞,有的是快捷的、高效率的、順暢的交通生活。出行不堵了,出行順暢了,心也就不堵了,心也就舒暢了。

  4、道路禮儀的原則

  (1)尊重原則

禮儀的核心就是尊重,既尊重他人,也尊重自己,這要求人們在交通活動中,與其他交通參與者相互尊敬,相互謙讓,和睦相處。對待他人要有敬重的態度,不可失敬於人,不可傷害他人的.尊嚴,更不可無視他人的生命安全。

  (2)遵守原則

道路禮儀是所有交通參與者的行為準則,它反映了人們的共同意識。如在馬路上,要遵守行人走人行道,騎自行車走自行車道的規則等等。人人遵守,共同遵守,才能真正營造和諧安全的交通環境

  (3)自律原則

個人是禮儀行為的實施者,每個人應當首先“從自我做起”,要加強自身修養,完善個人的人格,不能只去苛求別人。在學習、應用道路交通禮儀中,最重要的是要自我要求,自我約束,自我檢點,從我做起。不斷地自律就逐漸形成了習慣,養成了好的習慣,也就會隨時隨地表現得有禮有節,所謂“習慣成自然”就是這個道理。

  (4)謙讓原則

從各種交通堵塞和交通事故中不難發現,發生這些狀況的原因往往是由於某些交通參與者賭一時之氣,逞一時之能,圖一時之快,發一時之憤,非但不謙讓,反而還損害他人的利益。如隨意變道而不打指示燈,亂插亂擠而不按秩序排隊,低頭玩手機而不看疾馳而過的車輛,早高峰或冰凍天氣進行路面灑水而不顧車行安全等等。所謂“退一步海闊天空”,當你要做出不文明的舉動時,應該多換位思考,多為他人想想,其實,與人方便自己才能方便。

  二、道路交通法與道路禮儀的關係

“德、禮、法”是道路交通生活的三大理念。依法治理與倡導道路禮儀者是道路交通管理工作的手段,二者之間既有區別又有聯絡,既相互促進,又相互影響。道路交通法與道路禮儀均為約束交通參與者交通行為的規則、習慣以及習俗,但道路交通法是上升為國家意志的規則、習慣、習俗,以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道路禮儀屬於道德的範疇,以良心責備、輿論監督的方式進行倡導。道路交通法屬於顯性的,道路禮儀屬於隱形的。構建和諧道路交通環境,一方面要樹立法治思維,健全嚴格的法律責任體系,促使廣大交通參與者養成法治信仰、規則意識和守法習慣;另一方面,要整合各方資源,加強道德教育和禮儀教育,提升交通參與者的素質,尤其是文明禮儀素質。

  三、多方聯動,讓道路禮儀之花盛開

  1、強化道路禮儀教育使其變成“意識”

人無天習,教則移風。道路禮儀教育是指為了使交通參與者遵循道路禮儀原則和規範,自覺履行相應的義務而有計劃地對交通參與者進行系統的禮儀教育的活動,使交通參與者體驗和感受道路禮儀“文明、禮讓”的深厚內涵,有效提升交通參與者“出行有道、行車有德、停車有序”的自律性,讓道路禮儀成為人們的潛在意識。

  2、全民踐行道路禮儀使其變成“行為”

道路禮儀建設並非公安交通管理部門一家的事情,它涉及到社會各個階層,需要全社會共同參與。如依託村鎮踐行村民的道路禮儀,依託社群踐行居民的道路禮儀,依託學校踐行學生的道路禮儀;依託網路、電視、廣播等媒體,加強輿論宣傳,營造一個以正確的輿論引導交通參與者,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交通參與者,以崇德的氛圍陶冶交通參與者的良好社會環境。

  3、政府倡導道路禮儀使其成為“習慣”

政府倡導是道路禮儀建設的重要保障,它通過評價、監督、賞罰的機制,使交通參與者遵守道路禮儀規範,固化道路交通行為,培養道路禮儀習慣。要依法治理,建立健全一套有關道路禮儀行為的法規制度,將其納入現代社會治理的軌道,用法制手段褒揚道路交通文明之舉,懲治道路禮儀缺失行為,形成出行有道、行車有德、停車有序的道路交通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