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校園>

人生的智慧讀後感大綱

校園 閱讀(1.65W)

人生的智慧一書的原作者是德國著名哲學家阿圖爾·叔本華,他是唯意志主義和現代悲觀主義創始人。通過閱讀,你都感受到了什麼呢?下面小編為大家整理推薦了人生的智慧讀後感,歡迎大家前來參閱。

人生的智慧讀後感大綱

  人生的智慧讀後感篇一

這本書是叔本華寫於1850年的晚期著作,正是這本書使叔本華成為享譽世界的哲學家。在這本書中他以“優雅的文體”,暫時撇開了唯意志論的悲觀主義人生哲學,從世俗的角度探討了人生應遵循的原則。該譯本是我國第一部從德文版譯出的全譯本。

我是20xx年5月份在亞馬遜中國買到的這本書,同時買的一本書是《冥想5分鐘,等於熟睡一小時》。書到了之後,先翻看的《人生的智慧》,剛開始的時候看得很迷糊,感覺思想混亂,沒有靜下心繼續閱讀,只是心裡隱隱約約覺得原作者寫得很高明,但是譯者水平太爛,有些語句重複羅嗦,句讀沒做好,以為自己是白買了。於是,在看了不到一章節的內容,就把這本書放下了,轉而去看的《冥想5分鐘,等於熟睡一小時》。那本書看的津津有味,看完那本書後,自己的心也平靜下來了,於是重新撿起了《人生的智慧》。陸陸續續大概花了半個月的時間才看完。《人生的智慧》這本書被裝在了自己的揹包裡,跟隨著自己出差,在火車上、地鐵上、床上都會被拿出來翻一翻,每當看得投入後,自己的內心都很平靜、踏實,深深地為作者淵博的知識所折服,為作者精闢的思想所感染。

在書中,作者主要講述的是教人怎麼平靜幸福地過完這一生,它是一本哲學上關於幸福論的著作。作者系統嚴謹詳細的分析了幸福產生的來源、分類以及要如何才能得到幸福。

全書共分為六個章節以及譯者附錄的作者生平。

第一章節,作者對決定人的命運的因素進行了劃分:人的自身、人所擁有的財產和人所展現的表象。

第二、第三和第四章節分別就這三個因素進行了詳細的論述和分析。

人的自身(即在最廣泛意義上屬於人的個性的東西,它包括人的健康、力量、外貌、氣質、道德品格、精神智力及其潛在發展。)被作者認為是人幸福與否先天性的決定性因素。

人所擁有的財產和所展現的表象是次要性的。作者認為,人擁有的絕對財產不是人感覺自己富足與否的條件,這個條件是人擁有的相對財產。因此,如果不跟別人作比較,那我們就會為我們所得到的感到快樂,而如果由於別人比我們更加幸運而內心不安,那我們將永遠不會快樂。所以,這一因素還是由人的自身決定。

人所展現的表象是指人們對自己的看法,它分為名譽、地位和名聲。作者對這三類看法作出了詳細的說明和廣泛的論述。他認為人的名譽是否定的,名聲是肯定的。名譽是表明這個人不是例外,而名聲卻表明這個人是個例外。人們通常過分看重了我們的存在在他人心目中的樣子,其實他人的看法就其本身來說,對我們的幸福並非至關重要,它對於我們並不直接存在。如果有人將這種非直接為我們所存在的東西作為直接存在來加以看重的話,那就是這個人虛榮的做法。

第五章節作者講述了在人生中會遇到的一些具體的情形,以及給人提出遇到這些情形時的抉擇建議。這是全書最輕鬆的一個章節,也是作者傳授的最具體的內容。他解答了人的一生中所會遇到的種種情形應該要如何處理的問題:我們如何對待自己、如何對待別人以及如何如何對待命運和世事的發展。作者在這裡講述的內容在任何時代,對絕大部分的人都有著益處,我們能夠從其中學到豐富的人生哲理。

第六章節作者縱覽了人生的各個階段的特點和建議。尤其強調了人年輕時經常鍛鍊身體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這本書中,作者也對人自身身體健康的重要性進行了多次強調。讀完本書後,我感覺到好好鍛鍊身體的緊迫性了。

全文通讀下來,讓人有種有種恍然大悟的感覺。作者在全文持述幸福是否定的,災禍是肯定的觀點。認為幸福的生活是減少了許多不幸的生活,亦即還能勉強忍受的生活。他勸誡讀者要珍惜已擁有的現在,這才是人能夠真正能夠把握的,而對未來,充滿了不確定性,對過去,也和我們想象當中的過去有所出入。

另外,這本書中,作者的語言平實簡樸,再加上作者經常性的對觀點的註解(作者認為人的後半生更多的是對前半生的註解),因此讀起來不覺得費力,能夠比較容易的接受作者提出的思想。

  人生的智慧讀後感篇二

我們的生命需要感悟來充盈,才會變得滋潤和充滿生機。而這些智慧的養料就來自於我們所經歷的每件事情。或讀過的每個故事之中。《一樣的智慧不一樣的人生》一書,收藏了許多廣為流傳的經典小故事。每個故事後,都有作者的悟語,讓我們從故事背後,看到故事中所蘊涵的哲理,以及故事給我們所帶來的啟迪或警示。

正如書中所寫道的故事:說的是從前,有一位大將軍,與敵國作戰,由於種種原因,總是打敗仗。在又一次被敵人打敗後,他急奏統帥,一方面報告情況,一方面尋求對策,要求援兵。他在奏摺上有一句話是“臣屢戰屢敗”。統帥看到這個奏摺,覺得不妥,於是那起筆來,將奏摺上的這句話改為“臣屢敗屢戰”,原字未改,僅僅是兩個字順序的改變,頓時將原本敗本之將的狼狽變為英雄的百折不撓。

生活中常常也會因為字句上的微小變化而改變。很多時候,一句話僅僅是一字之差或幾字之差,或是換個說法,結果就會是另一番景象。就像我們對小朋友講話,意思相同,往往多加上個語氣詞,或是變成問句,“快點吃,好嗎”就遠比“吃快點”就讓孩子們容易接受。 有一位老和尚,他身邊有一幫虔誠的弟子。有一天,他囑咐弟子每人去南山打一擔柴回來。弟子們匆匆行至離山不遠的河邊,但見洪水從山上奔瀉而下。看來,無論如何也休想渡河打柴了,沒有什麼收穫。弟子們都有些垂頭喪氣,唯獨有一個小和尚卻能與師父坦然相對。師父問其故,小和尚從懷中掏出一個蘋果,遞給師父說:“過不了河,打不了柴,見河邊有棵蘋果樹,我就順手把書上唯一的蘋果摘下來了。”後來,這個小和尚成了師父的衣缽傳人。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世上有走不完的路,也有過不了的河,過不了的河掉頭而回,也是一種智慧。但真正的智慧還要在河邊做一件事情。這樣的人才可以得到額外的收穫。

讀了這本書,讓我對人生的軌跡有了一個改觀:人們往往覺得安分守己就是最好的契機,但命運之神卻往往喜歡同人們開玩笑,同一個蘋果,落到了不同人的頭上,就註定會有不同的定義,除了牛頓,誰會去為了一個小小的蘋果大費周章?然而他卻因為一個蘋果改變了一個世紀。每一個人都擁有與身俱來的智慧,但卻不是每個人都將它發揮極致,如果每個人都是有心之人,都會將細微之事放大數倍那麼我們各個都會是生命的'主人!

  人生的智慧讀後感篇三

這是一本闡述什麼是幸福的書,叔本華認為,幸福來自於我們本身的內在因素,財富地位等外在因素並不是影響幸福的根本原因。一個人之所以渴望財富,從根本上說,還是因為他內心需求所至,外在只是間接影響。

對於一件同樣的事情,一個膚淺的笨蛋可能覺得只是小事,不足為奇,但一個有思想的人也許就能看的這件事的意義所在。

歌德的這句話也是一個真理——大眾,不分貴賤,卻總是承認:眾生能夠得到的最大的幸運,只有自身的個性。如果是這樣,那我大抵上是一個不幸的人,因為我的個性實在不大好。

“一個人對與人交往的熱衷程度,與他的智力的平庸及思想的貧乏成正比。人們在這個世界上要麼選擇孤獨,要麼庸俗。”這句也不是第一次聽到了,是來源於叔本華麼?誠然,一個偉大的思想家看起來總是孤獨的。但生活中能稱的上偉大的人畢竟是少數,然而有思想的人還是多的。比如一些閱歷豐富的驢友,他們大多喜歡交朋友,與人分享故事,但我們並不能就說他們是平庸的。我們不必成為偉人,只要不是庸人便可。

有一種人,他們的精神力量並不突出,但又超出了泛泛之輩。當這一類人無法獲得外在的快樂的時候,便會學習一門技術或是其他學科,()但他們並不能全身心地投入其中,並對除此之外的任何事失去興趣,這樣的人可以說是他們的重心部分地存在於自身。而只有具有最高等的精神稟賦的“天才”,才會全身心地進入這樣的狀態。讓我思考一下,我學習藝術是因為缺乏了外在的快樂麼?顯然不是,只是因為真心喜歡才去學習的,但的確無法全身心投入其中。這段很有意思。

“頭腦聰明對於一個人的幸福是主要的”和“要過最輕鬆的生活莫過於頭腦簡單”,如何理解這兩個矛盾的命題?

窮人與富人:窮人比起富人更容易揮霍金錢,更守不住錢財,但同時也更能夠忍受貧窮,懂得為人處世的藝術。請不要再抱怨你生長在一個貧窮的家庭。

虛榮和驕傲的差別:驕傲就是確信自己擁有某一方面的價值,虛榮則是盡力讓別人確信自己擁有某一方面的價值。虛榮使人健談,驕傲卻使人沉默。過分在意別人的看法也是虛榮的一種,事實上別人的看法對我們幸福的影響只是間接的,尤其是當我們認識到大多數人的頭腦裡面,都是些膚淺的思想和渺小的念頭的時候。雖然這是一個許多人都知道的道理,但要真正做到無視他人的看法,那需要多麼淡然的心境,就讓我們繼續磨練吧。

傳達所見較之於傳達所想要難得多,因此阿斯姆斯說:一個人去旅行就能講故事,但是當我們與這些人深入交往以後,往往又得到另一個結論——到海外旅行的人只是變換氣候而已,他們並不曾改變思想意識(賀拉斯)。大概是說,他們只是找到了表面的資料,或許還對資料做了一些組合,但本質上他們並沒有開發新資料。所以讀萬卷書應該在走萬里路之前,而在行萬里路的時候,別忘了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