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校園>

關於《大江保衛戰》教學設計

校園 閱讀(1.43W)

教學要求:

關於《大江保衛戰》教學設計

1、 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第五自然段。

2、 通過對具體語言材料的閱讀品味,理解含義較為深刻的句子,學習人民子弟兵在洪水惡浪面前,為了保衛國家和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而奮不顧身的大無畏精神。

教學準備:錄影帶、投影片。

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

同學們今天這節課,我們繼續學習第8課《大江保衛戰》,讓我們再次走進那場沒有硝煙的戰爭,去經歷那難忘的日日夜夜,去感受人民子弟兵與洪水頑強決戰的動人情景吧!

二、學習課文二至五自然段

1、師:同學們,課文二至五自然段也向我們展現了當時驚心動魄的戰鬥場面,那麼課文描寫了哪幾個典型的事例?課文中哪些句子令你感動?為什麼會令你感動?下面就請同學們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或者默讀勾畫,或者輕讀批註,或者朗讀品味,或者是其它你喜愛的方式,來思考這幾個問題。

2、學生自讀。

3、師:下面請同學們自由地選擇學習夥伴,討論交流上面提出的這幾個問題。

4、集體交流。

(1)師:下面我們進行集體交流,誰先來說說,課文主要描寫了哪幾個典型事例?(板書:大堤搶險、鐵漢本色、勇救群眾)

(2)下面請大家來觀看一段錄影,再來重溫一下那驚心動魄的抗洪場面。(播放錄影)

(3)讀了課文,看了錄影,同學們一定被深深地感動了。誰來交流,哪些句子最令你感動?

①官兵們肩扛……保住大堤。(投影出示)

A、你從這段話中體會到什麼?

B、有哪位同學想示範地給大家讀一讀這段文字?(指名讀)

C、戰士們奮不顧身的精神令我們感動,更令我們敬佩,讓我們一起來讀,把對他們的敬佩之情表達出來。(齊讀)

②戰士們高聲喊道……一道人牆。(投影出示)

A、戰士們的話語鏗鏘有力,戰士們的壯舉驚天動地。誰來把這種豪壯之情朗讀出來?

B、指名讀,齊讀。

③經過幾個小時的鏖戰……傷痕累累。

A、看到戰士們傷痕累累,我們感動得幾乎要哭了。

B、誰來把這種感情讀出來。

④黃曉文的事蹟。

A、讀了黃曉文的事蹟,你有什麼想說的嗎?

B、黃曉文的精神真讓我們敬佩,那麼你們能夠通過自己聲情並茂的朗讀把這種敬佩之情傳遞給我們身邊的每一個人嗎?請同學們先小聲地練習練習。

C、齊讀。

D、師:是啊,黃曉文只是幾十萬解放軍官兵中的.一個典型,曾經有戰士說:“站著是一根佇立的樁,倒下是攔洪的沙袋。”無論是久經考驗的將軍,還是剛剛入伍的新兵,他們都像黃曉文一樣,早已將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發出了“人在堤在,誓與大堤共存亡”的豪邁誓言,他們可歌可泣的英勇事蹟,顯示了人民子弟兵錚錚鐵漢的本色。他們不僅付出了鮮血的代價,有的還獻出了年輕的生命。在這次抗洪鬥爭中,高建成、李向群等二十六名戰士光榮犧牲。在他們身上都有一段感人至深的故事。同學們,你們蒐集到了他們的哪些感人的故事,能給大家介紹介紹嗎?(指名說說)。

⑤洶湧的激流中……生的希望……(投影出示)

A、從這段文字中你體會到了什麼?

B、書上這段話寫的真令人感動,我們一起來有感情地讀一讀。

C、他們的衝鋒舟僅僅來到了漂動的樹梢,滅頂的房屋,搖搖晃晃的電杆嗎?他們救出的僅僅是周運蘭、小江珊嗎?(不)從課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D、出示:哪裡有……閃爍。(你從這句話中讀懂了什麼?)

E、誰來讀出這個意思?指名讀,齊讀。

F、是啊,他們救的何止是擊運蘭和小江珊兩個人,(投影出示),看,他們把年邁的老大娘抱出了危險的房屋,他們把救生艇讓給了在洪水中苦苦掙扎的人民群眾,所以,在滔滔洪水中的群眾看到了……看到了……就像看到了……(引讀最後一句)

5、師:感人的事太多太多,我們無法一個一個去述說,我想,我們只要盡情地去讀好這段話,也就把那些英雄們永遠地記在心裡。下面就讓我們盡情地誦讀第五自然段,讓我們的激情在讀書中飛揚。

(1)學生練讀。

(2)齊讀。

三、總結課文,昇華延伸

1、師:為了保護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解放軍官兵奮不顧身,捨生忘死,哪裡有危險,他們就衝向哪裡,讀了這篇課文,老師也深受感動,課前,老師創作了一副對聯——出示:

錚錚鐵漢奮不顧身保大堤

人民救星捨生忘死救群眾

橫批:軍民魚水情深

我想,同學們讀了這篇課文也一定會被解放軍偉大的抗洪精神深深打動,此時此刻,你想對抗洪的解放軍叔叔說些什麼?

2、指名說。

3、師:是哪,大江,永遠銘記著1998年的夏天,銘記著我英勇的人民子弟兵;人民,永遠不會忘記1998年的夏天,不會忘記我英勇的人民子弟兵。他們用最美的歌聲表達自己的感激之情。

(播放《為了誰》,師生齊唱)

四、佈置作業

作業“超市”:

1、摘抄課文中的四字詞語,並從中選擇你喜歡的兩三個詞語寫一段話;

2、小練筆:給抗洪戰士寫一封信,表達自己對他們的崇敬之情;

3、友情連結:中國九江網《98抗洪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