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校園>

國小一年級數學上冊教案人教版文案

校園 閱讀(1.05W)

在現實生活或工作學習中,大家肯定對各類文案都很熟悉吧,文案用以分享生活日常和自己的感悟。什麼樣的文案才是獨特的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國小一年級數學上冊教案人教版文案,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國小一年級數學上冊教案人教版文案

國小一年級數學上冊教案人教版文案1

教學內容:

人教版義務教育六年制國小數學第五冊70-71頁。

教學目的:

1.使學生認識千米(公里),初步建立千米的空間表象。

2.使學生知道1千米=1000米,學會千米和米的簡單換算。

3.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實踐能力,發展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並適時滲透思想教育。

教學重點:

建立1千米的長度概念,掌握千米和米之間的進率。

教學難點:

千米概念的建立。

教具學具:

米尺、多媒體及課件一套。

課前活動:

1、量出100米的實際長度,走一走大約有多少步。

2、沿操場走一圈大約用幾分鐘?

3、向家長了解一下從自己家到那裡大約是一千米?

教學過程:

一、複習匯入

1.昨天,老師和小朋友一起在操場上量出了100米的實際長度。

下面請同學們邊看螢幕,邊想:我們是用哪個長度單位測量100米的?(米)

我們已經學過哪些計量長度的單位?請按從大到小的順序說一說。

米 分米 釐米 毫米

一米等於多少分米?1分米等於多少釐米?1釐米等於多少毫米?

(1米=10分米 1分米=10釐米 1釐米=10毫米)

2.誰能比劃一下1米的長度?一起比劃一下1分米、1釐米、1毫米的長度。

3.說出下列測量活動用什麼長度單位合適?

(1)測量鉛筆的長度。

(2)測量硬幣的厚度。

(3)測量課桌的高。

(4)測量教室的長。

同學們你們有誰去過唐山嗎?如果要測量樂亭到唐山的距離,可選用我們已經學過的哪個單位來測量呢?

(學生討論,得知用米測量太麻煩了。)

師:對用米測量太麻煩了。樂亭到唐山的距離比較遠,而米這個單位較短。那用什麼單位呢?今天我們就來認識一個長度單位家族的新朋友:千米(板書課題:千米的認識)

學習千米的認識,你們最想了解千米的什麼知識?

提出學習目標:

1.千米的實際長度,並學會千米和米的簡單換算。2.千米的應用。

[說明:從測量本地兩個城市距離引出新知,使學生認識到數學可以幫助人類理解周圍世界,從而增強學習主動性。引導學生自己尋找目標進一步體現學生主體意識,調動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

二、探索新知

(一)認識1千米的長度。

1、 同學們手裡都有一把米尺是1米長,用你手中的米尺連續量幾次是1000米?(板書:1000米)

1000米用我們今天所學的千米單位就是1千米。(板書:1千米)

板書:用米尺量1000次的長度正好是1千米。

2、請看螢幕:上次我們量出了100米的長度,幾個100米的長度正好是1千米?板書:10個100米的長度正好是1千米。

3、(螢幕顯示)我們學校的操場一圈是200米

沿操場(一圈200米)走( )圈的長度正好是1千米。

板書:沿操場(一圈200米)走5圈的長度正好是1千米。

想一想:我們沿操場走一圈大約用了幾分鐘?(3分鐘)

那麼沿這操場走5圈,也就是走1千米大約要幾分鐘?(15分鐘)

板書:走15分鐘的路程,長約1千米。

4、小朋友,金融街你們一定很熟悉吧,請看螢幕:從縣醫院

到夏日超市的距離大約就是1000米。

讓學生互相說一說從家長那裡瞭解到,從自己家到那兒大約是一千米。

小結:1千米=1000米

[說明:利用多媒體喚起對行走本地區主要街道實踐活動的回憶,以情激情,既使學生感到身邊處處有數學,又助於抽象的“千米”形成正確的“表象”,從而加深對“千米”的認識。]

1千米等於1000米,聽起來不容易區分,語文課上朗讀講究抑揚頓挫,誰能巧用停頓,把千米和米區分開來,使人一聽就明白。

1(停頓)千米=1000(停頓)米

指導讀:注意在數字和單位之間適當停頓。

師:千米也稱公里,在上面的權勢書上添上(公里),有時也用km表示。

5、我們知道1千米等於1000米,千米和米之間怎樣換算呢“下面請同學們自學71頁例1和例2,重點看一看是怎麼想的。

完成71頁做一做1,重點說一說是怎樣想的。

[說明:揭示了千米和米之間的進率,即引導學生自學千米和米的簡單換算,活用教材。]

(二)千米的應用

現在我們知道了1千米的實際長度,那千米在日常生活中有什麼應用呢?

(螢幕顯示)請看老師星期天在樂亭到閆各莊路上拍攝的一些鏡頭,請你仔細觀察,哪些地方有“千米”?

1、公路邊的里程碑

2、指路標誌

3、限速標誌

4、摩托車的速度表

隨著學生的回答,螢幕上分別出示圖片。

小結:千米常用來比較長的路程。

[說明:通過觀察里程碑、指路標誌、速度表、限速標誌,讓學生體會到“千米”在日常生活中的廣泛應用,進一步認識數學的價值。]

練習:72頁2把每小時行的路程和合適的交通工具用線連起來。

四、全課小結

今天我們學習了千米的認識,知道了1千米的實際長度,瞭解了千米的用途。現在請你估計一下,從校門口出發到什麼地方大約是1千米?誰能用比較科學的辦法證實?

(利用摩托車的里程錶測量、走一走是否15分鐘……)

還可以這樣證實:(結合螢幕)

⑴量出1米的距離,走一走,有多少步?(1米有2步)

⑵算一算,1千米有多少步?(1000米有20--步)

師:1千米,我們大約走20--步。我們可以從校門口出發數出20--步,看看你正好走到什麼地方,與你剛才的估計是否相符?

五、鞏固練習

1、判斷下列說法是否正確

汽車每小時行40米

電線杆高6千米

小李身高135釐米

飛機每小時飛行1800千米

教室黑板長3分米

一支鉛筆長2千米

2、72頁3、4

六、今天我們學習了千米的認識,同學們學得很好。學校組織同學秋遊,現在想請小朋友們幫助設計一條路線。

要求

1、從學校出發到遊玩的最後一處景點之間的路程不超過 10千米;

遊玩的景點要儘可能多,四人小組合作,比一比,哪一組設計得。

[說明:創設設計秋遊路線的情景,啟用學生思維,再次把課堂教學推向。採用小組學習的形式,有利於培養學生合作交往意識和創新意識。]

國小一年級數學上冊教案人教版文案2

教學目的:

1。知識目標 使學生了解了負數產生的背景,理解正、負數及零的意義,掌握正、負數的表示方法,會用正、負數表示具有相反意義的量。

2.能力目標 通過本節教學,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理論聯絡實際能力、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並向學生滲透"對立統一"、"實踐第一"等辯證唯物主義觀點;

3.思想目標 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思想教育;培養學生良好的個性品質和學習習慣。

教學設計

本課教材所處位置,是國小所學算術數之後數的範圍的第一次擴充,是算術數到有理數的銜接與過渡,並且是以後學習數軸、相反數、絕對值以及有理數運算的基礎。

重點

正、負數的意義。

難點

負數的意義及0的內涵。

教學方法:

鑑於七年級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他們對概念的理解能力不強,精神不能長時間集中,但思維比較活躍。我決定採取啟發式教學法及情感教學,創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主動思考,用大量的例項和生動的語言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調節學習情緒。並利用計算機和投影膠片輔助教學,增大教學密度。

教學過程的設計,分為四部分。

一、創設情境,引入負數;

二、聯絡對比,突出重點;

三、課堂練習,及時反饋;

四、總結提高,滲透德育。

在引入部分,我通過介紹數的產生與發展,向學生滲透"實踐第一"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原始社會,從打獵記數開始,首先出現自然數,經過漫長歲月,人們用數"0"表示沒有,隨著人類的不斷進步,在丈量土地進行分配時,又用小數使測量結果更加準確。使同學們感到,數的第一次發展都是為了滿足社會生產與生活的需要。

隨之提問:同學們國小都學過哪些數?

為了給下節課講述有理數概念及分類作好鋪墊,我把學生們答出的數歸類為整數和分數。

那麼國小學過的這些數能否滿足社會生產生活及數學自身發展的需要呢?

為了體現負數是從實踐中產生的,我選擇了三個學生較熟悉的例子,用計算機顯示動畫效果,採取形象化教學。

(計算機)比如零上5°C,它比0°C高5°C,可記作5°C,而零下5°C比0°C低5°C,怎麼表示呢?珠穆朗瑪峰高出海平面8848米,吐魯番盆地低於海平面155米,怎樣表示二者的海拔高度?又如向東走3米與向西走3米、收入50元與支出50元等等。還可以聯絡抗洪實際,讓學生思考怎樣用數學來區分高區警戒水位1米與低於警戒水位1米呢?

通過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讓不同水平的學生都在教師的引導下進行積極的思維參與,興致勃勃的參與學習活動,既體現了教師的主導作用,又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師生共同進入角色。

以上例項說明,國小學過的那些數不能滿足實際需要,而且數的侷限也阻礙了數學自身向前發展。如國小遇到0-2、3-5這類題我們束手無策。以上種種矛盾及不便我們如何解決呢?

使學生感到數的擴充勢在必行,擴充的根源是社會生產生活的需要及數學自身發展的需要。

既然國小學過的數不能滿足需要,我們需要引出新的數。根據同學們的生活經驗,零下5°C,比0°C低5°C,那麼有沒有比0還上的數呢?此時,負數已到了呼之欲出的地步,學生順利地接受了這一事實,負數自然而然的引出了。

接下來講解正、負數的定義及本節課的重點、難點,我採取聯絡對比的方法,始終不脫離國小所學知識。在給出正、負數的定義時,我採取比較輕鬆的態度,儘量避免使概念複雜化:國小學過的大於零的數就是正數,負數就是在正數前面加上一個"-"號。讓學生覺得數學並不難學。在講述正、負數的表示法、讀法後,強調這裡的"+""-"是性質符號,雖然與表示運算子號的加號、減號涵義不同,但又能完全統一,因此形式上是一樣的。在學運算時會有更深刻的理解。

從溫度計上觀察0°C以上的溫度用正數表示,0°C以下的溫度用負數表表示,說明正數都大於0,負數都小於0,0是正數與負數的界限。因此,0既不是正數也不是負數。0是非正非負的中性數。對於0的認識,我們國小知道,0表示沒有,又知道0的一些性質:0不能作除數、0乘以任何數都得0等。其實,0不僅僅表示沒有:比如:0°C並不是沒有溫度,水位線定為0米並不是沒有高度。在實際意義中,0是用來表示基準的數,比如海平面、警戒水位等。因此,0是一個實際存在的數量,它比所有正數都小,又比所有負數都大。當然,0的內涵還很豐富,我們將在以後陸續學到。

以上對數0表示量的意義的分析,實際上能夠幫助學生加深對負數的認識和理解。正數、0、負數的大上關係在學生的頭腦中初步形成,也為下一節課講述有理數分類打下基礎。

在此選取課本練習1讓學生口答,鞏固對正、負數的認識。並把課本例1作為練習給出。目的是使學生熟悉正、負數的特徵,會判斷一個數是正數還是負數。

為了突出正、負數的意義這一重點,就要突出它的實踐性。那麼,與引入部分呼應,有了負數以後,那些不能解決的問題就迎刃而解了。零上5°C可記作5°C或+5°C,零下5°C可記作-5°C;珠穆朗瑪峰海拔8848米,吐魯番盆地海拔-155米;收入50元記作+50元,支出50元記作-50元等等。同學們觀察、正、負數所表示的兩個意義正好相反的量,叫做具有相反意義的量。有趣的是,在千世界中,有上就有下,有升就有降,有收入就有支出,有贏就有虧損。因此,上仍相反意義的量是普遍存在的。正、負數的一個重要應用就是能表示兩個具有相反意義的量。為了加深學生對具有相反意義的量的理解,請學生再舉一些日常生活中的例子,總結出具有相反意義的量的特徵:

(1)意義相反 (2)同一種量

並解釋相反與相異的區別。比如向東走3米向北走3米就不是具有相反意義的量。並通過以下練習加以鞏固。

由於用負數表示實際問題對學生來說很不習慣,是理解上的難點,如何講解難點呢?在此要向學生滲透相反意義所隱含的辯證關係。

"+""-"作為性質符號有著更深層的涵義:

"+"表示與問題中給出意義的相同意義;

"-"表示與問題中給出意義的相反意義;

如:前進+5米,表示真正前進5米;

前進-5米,表示後退5米;

那麼,後退-5米就表示前進5米。並通過課本例2加以鞏固。

為了加深對正、負數的意義及對具有相反意義的量的理解,我安排了這樣一個練習:

圖中所示是一個零件的剖面圖。用φ30±0.07表示軸直徑的誤差範圍,說明±0.07的意義。

因為學生第一次見到這種標註誤差的方法,很難回答。我採取鋪墊式啟發,先講解;"這是一個直徑為30mm的軸,在製作過程當中允許產生尺寸上的誤差,既可以大些也可以小些,但不許超過一定的範圍,如此標準誰能說出它的意義?"這時,學生就會根據正、負數可以表示具有相反意義的量這一特點回答出+0.07表示比30mm大0.07mm,-0.07表示比30mm小0.07mm。這樣使學生把正、負數與實際問題聯絡起來,加深了對正、負數意義內涵的理解。

接下來是課堂練習。讓更多的學生參與進來,通過練習鞏固知識發現不足,教師及時得到反饋,檢查教學效果,採取相應措施。在練習過程當中培養學生養成用所學知識去思考問題,判斷問題,解決問題的好習慣。學生的練習分出了梯度,讓不同水平的學生都有所提高,有助於貫徹因材施教的教學原則。各組練習在進行中,進行後,都要掌握學生的完成情況,讓學生舉手,加以統計,及時糾錯及再講解,根據學生的接受情況,調整練習題目的多少與難易。在學生回答問題時,我通過語言、目光、動作給予鼓勵與告訴,發揮評價的增益效應。

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的一言一行、語氣、神態都會對學生的學習過程產生影響。因此,教師要對學生在聽課過程當中通過有形的精神狀態如眼神等所表現出來的無形思維狀態加以感知,隨時捕捉反饋資訊,對自己的講課程序作出相應的調整,快、慢、停、轉應用自如。

在本節課的小結部分,首先小結本課重點與難點,然後向學生提問:你知道是哪個國家最早使用負數嗎?負數最早記載於中國的《九章算術》中,比國外早一千多年。藉此向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思想教育。並佈置思考題及作業,目的是把正、負數與第一章所學代數式聯絡起來,加深對正、負數的意義的理解。

通過教學實踐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使我認識到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僅要教會學生知識,還要培養學生良好的數學素養的學習習慣,更要重視教學生做人,才能真正講出一堂好課,真正成為一名好教師。

國小一年級數學上冊教案人教版文案3

教學目的

1.通過問題解決,讓學生學會“8+?”的進位加法,初步體會計算方法的多樣化,並能在實際中應用理解.進一步理解“湊十法”的含義。

2.組織學生在交流、合作中獲得知識和能力。

3.對學生進行環境保護教育。

教學重點

通過問題解決,讓學生學會“8+?”的進位加法,初步體會計算方法的多樣化,並能在實際中應用理解.進一步理解“湊十法”的含義。

教學難點

初步體會計算方法的多樣化.

教學步驟

一、情境引入,進行環保教育.

1.出示圖片:主題圖

2.教師談話

樹林中有一些小樹,分兩排種植,少先隊員大哥哥、大姐姐們要為小數澆水,第一排有8棵樹,第二排中了6棵樹,你知道大哥哥、大姐姐們工需要為多少棵樹澆水嗎?

二、問題擺現,體會計算多樣.

(一)教學“8+?”

1.根據問題,同學自己思考.

2.小組交流.

3.全班討論.(出示圖片:說一說1和說一說2)

(二)比較

1.計算對比

9 + 6 = 15

8 + 6 = 14

教師提問:你有什麼收穫嗎?我們再看幾組,先計算,如果有收穫請你驗證你的想法,

如果沒有,請你繼續總結.

2.口算

9+9 =  9+8 =  9+7 =  9+6 =

9+5 =  9+4 =  9+3 =  9+2 = ·

8+9 =  8+8 =  8+7 =  8+6 =

8+5 =  8+4 =  8+3 =

3.小組交流心得.

4.全班交流小結.

9加幾就減1,8加幾就減2.

5.反饋練習.比一比,誰算得快.(說一道,算一道,並說算的方法)

8+8 7+8 8+4

5+8 8+6 8+3·

8+5 2+8 4+8

8+7 9+8 8+9

3+8 6+8 8+2

三、實踐應用,拓展延伸

(一)出示圖片:擺一擺,算一算

(二)出示圖片:蝴蝶

(三)出示圖片:蜻蜓

(四)組織學生到生活中尋找蘊含的數學問題(如:種樹問題、遊戲問題、銀行問題),

選一些挑戰性問題大家進行討論,並加以解決,使之深刻感受生活與數學的聯絡.

四、課外研究.

7+( ) 6+( )

有什麼辦法計算更快?

教學點評:

本節課創設了故事情境,學生學得生動活潑,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小組合作學習,掌握了多種演算法,並知道哪種演算法最簡便,學生在輕鬆的環境中學到了知識。教學中應注意練習的形式應多樣化,與生活實際相聯絡。

國小一年級數學上冊教案人教版文案4

詳細介紹: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這部分內容主要教學口算加減法,包括兩位數加減法,整百、整千數加減法,幾百幾十加減法(不進位、不退位)、幾百幾十加減法(進位、退位)等,是繼第二冊“100以內口算加減法”之後的又一階段性教學內容.

學生學習筆算要理解算理,需要有一定的口算基礎,特別需要有整十、整百、整千的口算作基礎.因此理解算理,掌握口算方法十分重要,是本單元的教學重點.教學難點在於進位加法和退位減法.

口算的方法可以有很多種,但是教材並不限於教給學生一般的口算方法.教材在每道例題下面都安排了“你還能想出別的演算法嗎?”這樣的思考問題,提示學生靈活地思考其他方法,這樣有利於培養學生類推能力.

教法建議

教學時以舊引新,複習20以內的加減法以及數的組成.

教學口算方法時,不僅要引導學生理解教材中介紹的口算方法,還要鼓勵學生多角度去思考其他方法.對於學生說出的其他口算方法,只要正確、合理,教師都應給予鼓勵,不要強求一致.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或習慣的方法來算,給學生留出思維空間.

教學時要安排一定的`時間讓學生說自己的口算思路,說明口算步驟,計算後引導學生說出每組題的相同地方和不同地方.

這部分內容比較容易掌握,但由於數目大了,算得又對又快不是很容易.因此設計練習時首先要求口算正確,以後逐步要求.

教學設計示例

課題:口算兩位數加、減兩位數

教學目標

1.使學生初步掌握兩位數加、減兩位數的口算方法,能正確地進行口算.

2.初步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和類推能力.

3.初步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和獨立的思考的

教學重點、難點

理解兩位數加、減兩位數的口算的算理,掌握口算的方法.

教具、學具

口算卡片、電腦課件

教學過程

一、複習舊知.

1.用兩位數加、減整十數或一位數.

26+3048+20---20--+328-9

2.連加、連減.

52+30+757-30-5

55+30+675-40-8

72+10+786-20-7

3.在□裡填上適當的數.

二、學習新知.

(一)教師談話

兩位數加、減兩位數的習題,我們已經學過筆算的方法,今天,們要學習口算,比一比看誰算得又對又快.

(二)學習例1.

1.出示例164+25

教師提問:不用豎式計算誰能很快算出結果?學生討論後紛紛發表自己的見解.

2.演示課件“口算兩位數加、減兩位數”:下載

方法一.

把64分成6和4,把35分成30和5,然後兩位數加兩位數,一位數加一位數,得數是89.

方法二.

把25分成20和5,64加0等於84,再加上5,等於89.

方法三.

把64分成60和4,60加上25等於85,再加上4等於89.

方法四.

把25分成20和5,64先加上5等於69,69加上20等於89.

3.教師引導學生觀察、.

上面幾種演算法都是正確的哪種演算法最適合自己就可以用哪種方法,自己最理解的方法就是最好的方法.需要注意的是記住先進行計算的結果,再進行第二步計算.

4.練一練

先獨立寫出結果,再在小組內交流自己的計算方法.

28+3734+3236+4237+25

32+4654+3845+1915+65

完成上面練習後重點交流28+37的演算法.

28+37=65把28假設成30加上37

(30+37-2=65)後再把多加的2減去.

(三)學習例2

1.出示例258-26=72-49=

第一題分小組後交流算的方法,重點研究第二題72-49的計算方法.

(1)學生嘗試做.

(2)學生彙報解題的方法.

繼續演示課件“口算兩位數加、減兩位數”:下載

A.72-49=23B.72-49=23

想:72-40=32想:72-50=22

32-9=2322+1=23

C.72-49=23D.72-49=23

想:72-9=63想:12-9=3

63-40=2320+3=23

2.觀察對比58-26和72-49兩題有什麼不同?(訂正:58-26是不退位減法,72-49是退位減法.)

3.練一練.

36-20=52-10=34-23=98-76=

36-24=52-18=90-25=42-39=

三、鞏固練習.

1.基本練習.

(1)口算.(全班學生動筆做,訂正後,說一說每組兩題有什麼關係?)

15+30+425+40+839-20-6

15+3425+4839-26

(2)卡片練習

24+1537+2683+17

24+4244+3972+36

24-1247-2950-37

86-4485-37100-33

54+2831-1856-37

74-1676+2335+243.在□裡填上適當的數,再說一說是怎樣算的

4.計算下面各題.

(1)一個加數是36,另一個加數是24,和是多少?

(2)被減數是57,減數是38,差是多少?

5.下面各題要在兩分鐘內完成.

35+2462+1872-25

75-2835+4028+54

64+3072+1581-37

72-1872-1527+15

四、全課.

在進行兩位數加兩位數,兩位數減兩位數時,方法是多種多樣的,只要自己認為好的就是最佳的計算方法.計算時要細心認真.

五、佈置課外作業.

1.口算下面各題.

34+1527-20---4564-15

26+1781-6083-1975-25

38-1939-20---1731-15

2.上面或下的紙條每移動一格,口算出上下兩個數的和、差各是多少.

3.供學有餘力的學生完成.(擴充套件題)

()+34=70400-()=320

()+53=8687-()=50

()+72=9063-()=17

板書設計

口算兩位數加、減兩位數

例164+25=89例272-49=23

A想:60+20=80A想:72-40=32

4+5=932-9=23

80+9=89

B想:64+20=84B想:72-9=63

84+5=8963-40=23

28+37=6558-26=32

想:28+7=35想:58-20=38

35+30=6538-6=32

口算兩位數加、減兩位數

國小一年級數學上冊教案人教版文案5

教學目標

1.通過觀察、動手操作,使學生進一步理解加法交換律的含義.

2.使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去觀察、思考問題,看圖能列出兩個不同的算式.

3.正確、熟練地口算5以內的加法.

教學重點

通過仔細觀察,動手操作,進一步理解加法交換律的含義.

教學難點

使學生能夠從不同的角度去觀察思考問題.

教學過程

一、聯絡實際,激趣匯入

在日常生活中,你遇到了哪些加法問題,給大家說一說?今天,小蘭和小明要去調查生活中的加法問題,你們願意和他們一塊去嗎?

二、進入情境,探求知識

(一)出示圖片:主題圖1

1.教師:他們首先來到停車場,猜猜看,小蘭和小明會發現什麼加法問題呢?

學生1:他們會發現一邊有2輛車,一邊有3輛車,一共有5輛車,2+3=5.

學生2:他們會發現一邊有3輛車,一邊有2輛車,一共有5輛車,3+2=5.

2.教師:他們說的都對嗎?

學生1:他們說的都對,因為小蘭是先數左邊的3輛,再數右邊的2輛,小明是先數左邊的2輛,再數右邊的3輛,不管怎麼數,都是5輛.

學生2:他們說的都對,因為他們站的位置不同,數的就不一樣,列式也不一樣,但是得數是相同的

3.小結:因為他們站的位置不同,就會從不同的角度去看,列出了不同的算式,但得數是相同的,即3+2=5,2+3=5(板書:3+2=5,2+3=5)

4.觀察這兩個算式,有什麼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學生:兩個算式中3和2的位置變了,得數是相同的

教師:兩個算式中交換3和2的位置,得數不變,也就是3+2=2+3.

(教師板書:3+2=2+3 )

(二)出示圖片:擺一擺1

1.他們乘車來到了公園,看到一些美麗的鮮花,你們知道他們又發現什麼問題嗎?

2.我們先用小圓片代表花來擺一擺.同桌2人,一人擺,一人從不同的角度看,說出2個不同的算式.

3.反饋.

(三)出示圖片:小鳥圖

1.他們來到了大樹下,發現了幾隻可愛的小鳥,你能寫出兩個不同的加法算式嗎?

學生1:樹上有2只小鳥,樹下有3只小鳥,一共有5只小鳥,算式是2+3=5.

學生2:地上有3只小鳥,樹上有2只小鳥,一共有5只小鳥,算式是3+2=5.

(四)出示圖片:小兔子拔蘿蔔

1.在返回的路上,他們看到路邊的地裡,幾隻小白兔正在拔蘿蔔,你能給大家提一個加法問題嗎?

學生1:1只小兔加4只小兔等於幾隻小兔?

學生2:1個蘿蔔加2個蘿蔔等於幾個蘿蔔?

學生3:上面有4只小兔,下面有1只小兔,一共有幾隻小兔?

學生4:上面有1個大蘿蔔,下面有2小個蘿蔔,一共有幾個蘿蔔?

2.教師:你們提的問題真好,現在我們在小組內繼續提問,並討論解決所提的問題,一會兒彙報給大家.

3.小組活動並彙報.

(五)出示圖片:蠟筆圖

1.他們倆發現了這麼多的加法問題,非常高興,想把今天看到的都畫下來.他們拿出蠟筆,發現了什麼?

小蘭的盒子裡有5支蠟筆,小明的盒子裡一支也沒有.

2.教師:小明被難住了,要列出兩個加法算式,該怎麼列呢?

學生:小蘭借給小明1支,就可以列出1+4=5,4+1=5.生:從上往下看可以列出0+5=5,從下往上看可以列出5+0=5.

(五)出示圖片:排隊圖

1.教師:今天,我們學會了從不同的角度去觀察,小蘭和小明給我們出了一道題,想看一看嗎?

學生1:一共有 10個小朋友.

學生2:小蘭排第 7

學生3:從右邊數,小蘭排第 4.

學生4:從左邊數,小蘭排第 7 ,從右邊數,小蘭排第 4.

三、遊戲:我擺你說.

學生2人一組,用1—5個小圓片,一個人擺,另一個人說出兩個不同的加法算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