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校園>

寫冬天的詩句及賞析

校園 閱讀(3.12W)

據記載,冬天在南北半球所處的時間不同。在南半球,冬季在6、7、8月份;在北半球,冬季在12、1、2月份。以下的關於冬天的一些詩句賞析歡迎大家閱讀!

寫冬天的詩句及賞析

  描寫冬天的詩句

1. 百泉凍皆咽,我吟寒更切。——唐·劉駕《苦寒吟》

2. 邯鄲驛裡逢冬至,抱膝燈前影伴身。——白居易《冬至夜思家》

3. 兒童冬學鬧比鄰,據岸愚儒卻子珍。——陸游《秋日郊居》

4. 牆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王安石《梅花》

5. 秋月揚明惲,冬嶺秀寒鬆。——陶淵明《四時》

6. 砌下落梅如雪亂,拂了一身還滿。——李煜《清平樂》

7. 不知庭霰今朝落,疑是林花昨夜開。——唐·宋之問《苑中遇雪》

8. 南鄰更可念,布破冬未贖。——陸游《十月二十八日風雨大作》

9. 六出飛花入戶時,坐看青竹變瓊枝。——唐·高駢《對雪》

10. 聞道梅花坼曉風,雪堆遍滿四山中。何方可化身千億?一樹梅花一放翁。——陸游《梅花絕句》

11. 萬樹寒無色,南枝獨有花。香聞流水處,影落野人家。——道源《早梅》

12. 君自故鄉來,應知故鄉事。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王維《雜詩》

13. 雪似梅花,梅花似雪。似和不似都奇絕。——呂本中《踏莎行》

14. 白梅懶賦賦紅梅,逞豔先迎醉眼開。凍臉有痕皆是血,酸心無恨亦成灰。——曹雪芹《詠紅梅花得“梅”字》

15. 天涯也有江南信,梅破知春近。夜闌風細得香遲,不道曉來開遍向南枝。——黃庭堅《虞美人》

16. 桃未芳菲杏未紅,衝寒先喜笑東風。魂飛庾嶺春難辨,霞隔羅浮夢未通。綠萼添妝融寶炬,縞仙扶醉跨殘虹。看來豈是尋常色,濃淡由他冰雪中。——曹雪芹《詠紅梅花得“紅”字》

17. 已見寒梅發,復聞啼鳥聲。愁心視春草,畏向玉階生。——王維《雜詠》

18. 定定住天涯,依依向物華。寒梅最堪恨,常作去年花。——李商隱《憶梅》

19. 吾家洗硯池邊樹,個個花開淡墨痕。不要人誇好顏色,只留清氣滿乾坤。——王冕《墨梅》

20. 隆冬到來時,百花即已絕。——陳毅《梅》

21. 梅須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一段香。——南宋·盧梅坡《雪梅》

22. 亂雲低薄暮,急雪舞迴風。——杜甫《對雪》

23. 千里黃雲白日曛,被風吹雁雪紛紛。——唐·高適《別董大》

24. 其餘七匹亦殊絕,迥若寒空動煙雪。——杜甫《諷錄事宅觀》

25. 地白風色寒,雪花大如手。——李白《嘲王歷陽不肯飲酒》

26. 千峰筍石千株玉,萬樹松蘿萬朵銀。——唐·元稹《南秦雪》

27. 黃河捧土尚可塞,北風雨雪恨難裁。——李白《北風行》

28. 微雪初消月半池,籬邊遙見兩三枝。清香傳得天心在,未話尋常草木知。——方孝孺《畫梅》

29. 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塵。忽然一夜清香發,散作乾坤萬里春。——王冕《白梅》

30. 和風和雨點苔紋,漠漠殘香靜裡聞。林下積來全似雪,嶺頭飛去半為雲。不須橫管吹江郭,最惜空枝冷夕曛。回首孤山山下路,霜禽粉蝶任紛紛。——律然《落梅》

31. 一樹寒梅白玉條,迥臨村路傍溪橋。不知近水花先發,疑是經冬雪未銷。——張謂《早梅》

32. 疏是枝條豔是花,春妝兒女競奢華。閒庭曲檻無餘雪,流水空山有落霞。——曹雪芹《詠紅梅花得“花”字》

33. 早梅發高樹,迥映楚天碧。朔風飄夜香,繁霜滋曉白。欲為萬里贈,杳杳山水隔。寒英坐銷落,何用慰遠客。——柳宗元《早梅》

  描寫冬天的詩賞析

苦寒吟

朝代:唐代 作者: 劉駕

百泉凍皆咽,我吟寒更切。半夜倚喬松,不覺滿衣雪。

竹竿有甘苦,我愛抱苦節。鳥聲有悲歡,我愛口流血。

潘生若解吟,更早生白髮。

賞析

“寒”,顯然不僅僅指詩的內容多寫窮苦生涯,“瘦”,也不只是指缺乏辭采,而是指詩的整個風貌,指表現詩的風貌的一種意境的美的型別。蘇軾沒有對“郊寒島瘦”作明確的說明,但從他的兩首《讀孟郊詩》中,可以看到他對“郊寒”的或一所指。詩是“孤芳擢荒穢,苦語餘詩。水清石鑿鑿,湍激不受篙。初如食小魚,所得不償勞;又如煮彭覬,竟日嚼空螯。要當鬥僧清,未足當韓豪。

人生如朝露,日夜火燒膏,何苦將兩耳,聽此寒蟲號。” 在這詩裡他用了三個形象的`比喻來形容孟郊的詩:有如清水淺流,明沏而湍急;又如小魚、彭覬,雖有滋味而乏豐腴膏肉;復如寒蟲鳴號,給人以蕭索之感。這三個比喻,都沒有明確的界說。小魚、彭覬之比,似指詩的內容不夠豐滿;清水激湍之喻,似指境界之清冷急促;而寒蟲悲鳴之形容,則似指郊詩感情基調之悲苦淒涼。顯然,這是蘇軾對孟郊詩的一種感覺。這種感覺,是以一系列的聯想出現的。每一個聯想,雖可能由於詩的某一風格因素所印發,但其實又是對於詩的整個風貌的印象。大概就是由這一個個的印象造成了一種“清冷”的總的印象,也就是他所說的“要當鬥僧清”的“清”,在清冷上可與賈島相比。從“清冷”,又進一步轉移,產生“寒”的感覺。

在這詩裡,孟郊用冷的色調,著意描寫了一個陰冷死寂的境界和在這個境界中詩人自己窮愁苦吟的形象,在陰冷死寂的意境中浮動著淒涼的情思。《秋懷之一》:“孤骨夜雖臥,吟蟲相唧唧,老泣無涕涕,秋露為滴瀝。”用秋蟲悲鳴的境界烘托窮苦的身世,而以秋露與涕淚的聯想表現著深深的淒涼情懷。又如《秋懷之四》:“秋至老更貧,破屋無門扉,一片月落床,四壁風入衣。”

從以上簡略的解剖中,我們可以看到,“寒”“瘦”所描述的,是詩的境界的美的型別。它是可感的,具體的,傳神的。它建立在我們的審美經驗的基礎上,訴諸於我們的想像,觸發我們的美感聯想,而不是建立在概念、分析、推理、判斷的基礎之上,引發我們去進行理性的思辯。評論詩歌風格的許多用語,如雄渾、飄逸、壯麗、清遠等等、等等,都有著這樣的特點,它們不同於義界明確,高度抽象的科學的概念。為了論述的方便,我們姑且給它們一個名字,稱之為“形象性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