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校園>

回憶魯迅蕭紅優秀讀後感心得作文

校園 閱讀(8.66K)

魯迅的書一般都是非常好讀,而且也很有趣。讀了蕭紅這本書,你都有什麼樣的感想呢?下面小編為大家整理推薦了魯迅蕭紅讀後感,歡迎大家前來參閱。

回憶魯迅蕭紅優秀讀後感心得作文

  魯迅蕭紅讀後感篇一  人,是一種奇怪的動物,以殘害同類,踐踏同類,為樂。在蕭紅的《生死場》中,我深刻體會到人性的缺點,同時也感受到生命的掙扎和靈魂的呻吟。

我很喜歡讀蕭紅的作品,因為她用自己獨特的筆法寫出了一個個真實的故事。在《生死場》裡,蕭紅採用散文式的結構,共有“麥地,菜場”等十七個片段,。以“十年”為界,前面表現的是農民和地主的矛盾,後面的則表現中華民族和日本侵列者之間的矛盾。中國農民從來就是面朝黃土,背朝天,他們忍辱負重,逆來順受。

小說很真實地表現了他們在苦難面前的“對於生的堅強和死的掙扎”。小紅用一個女子的細膩,熱鎮和堅強望著世間,她的憂鬱深情的目光總是落在最扣人心絃的角落,讓人警醒。

讀完蕭紅的《生死場》,我很難過,似乎總覺得有一隻小蟲在一步步吞噬著我的內心,好想哭一場,為這些生生死死的農民們。想到我們生活著的這片土地,沒有飢餓,沒有壓迫,沒有剝削,更不會有戰爭,我們是如此的幸福,難道我們不應該去珍惜嗎?或許,那個年代的動盪已經離我們好遙遠,很遙遠了,但是,不可否認,我們要從歷史中尋找道路。

我剛開始讀《生死場》時,我不知道為什麼要叫《生死場》,它的內容是什麼,當我讀完後,我才明白他講述的是農民們的生生死死,以及,他們在生死之間的掙扎。在《生死場》中,有句話:“在鄉村,人和動物一樣忙著生,忙著死。”在生死之間,又是什麼呢?是生存。他們可以為了生存把親情,愛情拋掉。在“菜場”中有一個片段:“母親以往是這樣的,很愛護女兒,可當女兒敗壞了菜棵,母親便去護菜棵了,農家無論是菜棵,或是一塊茅地,也要超過一個人的價值。”這是很真實的,莊稼是農民的生命,而他們首先想到的是生存,是命。生,是一個永恆的話題,鄉村農民的生,如胡風所說“蚊子似的活著,糊糊塗塗的生殖,亂七八糟的死亡。”或許,這就是那個時代的悲哀。一切生死都沒有什麼可高興的,也沒有什麼可悲哀的,因為那都是時代的特性。而我們所要做的,是在這個和平時代出個性,珍惜我們所擁有的一切。

蕭紅在《生死場》中,不但寫出了愚夫愚婦的悲歡苦惱,而且還寫出了藍天下的血跡模糊的大地和流在那模糊血土上鐵一樣中的戰鬥意志。在文中,一開始我就挺欣賞趙三的,因為他敢於參與到“鐮刀會”中與地主對抗,雖然後來因為一些意外而放棄,但他卻有勇氣起來反抗。在最後,趙三變成了找三爺,他老了,但依然鼓勵年輕人起來反抗,去參加革命。還有二里半,他在最後毅然決定去找革命軍,他們的精神代表著那個年代人們不屈的一致與反抗日軍的鬥志和民族氣節。

那個年代動盪不已,在蕭紅悠緩的調子下,我看到的是一種生生死死,生的堅強,死的掙扎,正是這種生死反映出人的最內在最本質的東西。在生生死死中,有一種美永恆的東西,實際上不是生命,生命一定是生生死死的,但這種生生死死中,滲透著大悲,大喜,大愛,大恨。

人生來這個世界,不是為了死而來的,“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其實,或者本身就是一種生命的追逐,在追逐與被追逐的人群中完成對自我生命價值的昇華,我們應該慶幸生活在如此幸福的時代,有足夠大的舞臺讓我們實現自我價值!

  魯迅蕭紅讀後感篇二

這篇《回憶魯迅先生》裡,她在字裡行間,都流露出了對於魯迅先生的深深的崇敬與感激。她還運用了自己善於機敏地捕捉細節的特長,充分地施展出了女性作者細膩、清新的筆調,為讀者刻畫出了一個特別富有人情味的`魯迅先生的形象。蕭紅當時經常出入於魯迅先生的家中,她用自己的筆,把讀者輕輕地領進了魯迅家敞開的大門,讓讀者看到了魯迅家庭的和諧、生活的樸素。她細膩地描繪了魯迅、許廣平、海嬰一家生活起居的習慣,魯迅先生飲食的愛好、衣著的怪癖、工作的勞累、臨終前的病容,以及許廣平先生的操勞、海嬰的頑皮,甚至描繪了兩位年老保姆與日本醫生的面影,她還細緻地描繪了客廳、臥室的陳設,一草一木的姿態,以及她與魯迅全家之間的感情。在蕭紅的筆下,魯迅不僅是一個偉大的思想家,他還是一個和藹寬厚的老人;他不僅是中國文化界的思想領袖,他還是一個美滿家庭的家長,一個尊重妻子的好丈夫,一個瞭解兒子的好父親,一個辛勤培植晚輩作家的情義深重的慈祥寬厚的長者。蕭紅這篇回憶魯迅先生的文章,非常富有女性作家的特點,比起其他一些紀念魯迅先生的文章來,特別具有清新雋永的藝術風格。

這篇回憶錄非常好讀,也很有趣,完全可以吸引學生。在課前不妨預先佈置學生思考這樣一個問題:以前大家都學過不少魯迅的作品,對魯迅到底有什麼樣的印象?是否真的理解和喜歡魯迅?帶著這個問題進入閱讀,讓傳記的有關描寫來比照和豐富同學們對魯迅的印象。因為這篇回憶錄對魯迅的描寫非常生動有趣,顯然和通常對魯迅的認識有些“落差”,學生的興趣也在這裡。閱讀中應當提醒同學們,我們接觸的不止是一個熱情、幽默、睿智的魯迅,還應當深入一步,思考一下自己對魯迅的思想、人格的認識又有哪些新的變化?當同學們通過閱讀發現魯迅也有如此生活化、人性化的一面,完全可以很放鬆地走近這位文化巨人時,教學的目的也就基本達到了。

這一課除了獲得對魯迅的新認識,還有一個潛在的目標,也是更高的要求,就是讓同學們能夠由此而思考怎樣看待像魯迅作品這樣的“經典”的問題。對魯迅有隔膜,是很自然的事情,因為同學們畢竟年輕,對魯迅作品及其為人還不能充分理解。還有一種情況就是,有些對魯迅高度評價的定論,先入為主地框定了我們的頭腦,反而阻礙了對魯迅精神豐富性的認識。要讓同學們瞭解,屬於經典的東西,對於後世讀者特別是年輕人都是有距離的,包括對他所屬時代以及語言表達等方面的隔膜,都可能成為閱讀障礙。我們不可能像讀當下流行小說那樣順暢輕快。但要真正瞭解人類的智慧,吸取精神力量,提高自己的人格境界,還是要學習經典。對經典的學習要有一份尊崇,一份超越,高雅的閱讀品味需要逐步培養。

此外,要重視對這篇回憶錄的藝術賞析,要讓學生了解:一、蕭紅以細膩的感覺捕捉傳主日常生活的細節,隨意點染,就把魯迅寫活,展現出一位偉人性格的豐富性。二、這篇作品與一般傳記不同,文學性很強,作者感情的融入非常多,文筆散漫而又抒情。因為是回憶錄,有許多印象片斷的重現,包括對一些生活細節的捕捉與體味,描寫似乎很隨意,甚至有些零碎,卻一點也不覺得繁瑣,讀著讀著,許多印象就連貫凝聚起來,讓我們看到魯迅生動豐富的個性,看到偉人生活化、人情味的一面。三、注意這篇回憶錄的敘述角度,特別是對傳主情感評價的心理視角,作品中的“我”往往一身二任,既是事件發生的見證人,同時也是事件的評價者。

  魯迅蕭紅讀後感篇三

·初秋的夜晚,我重讀了蕭紅的《生死場》。做為呼蘭人讀蕭紅的書,說得上是一種最簡潔最直接的一種閱讀了。這樣一個夜裡,涼爽而優柔的微風,就像蕭紅的筆觸,從這悲喜的人生中,一陣陣地從窗外輕輕而過。蕭紅在序裡說,這篇文字給“你們以堅強和掙扎的力氣”,而我,在這個閒散秋夜裡,燈光下,任手指捻過一頁頁的無奈,也無法堅強著對她的文字無動於衷。

不知道為什麼,今年的秋天,風吹得令人抑鬱,有一種說不出的抑鬱。也許抑鬱的不是蕭紅的文字,而是生與死的輕易和沉重。只是,她“以細緻的觀察和越軌的筆致”(魯迅語),用她的率性和敏感,用她的才情描繪著世間的悲歡,力透紙背……

是的,《生死場》浸透著舊中國“生”場的悲涼。

蕭紅為人們展示的是一幅舊中國東北農村的風俗畫,畫面中,貧苦無靠的農民背向藍天,面朝黑土,辛勤操勞,累彎了腰,累跛了腿,還是得不到溫飽,受著飢餓和疾病的煎熬,生存十分艱難。其中的女主人公王婆,是一個飽受磨難的婦人,她的第一個丈夫虐待她,拋棄了她和孩子,獨自跑進關內去了。她為了生存,不得不嫁給第二個丈夫,這個丈夫卻病死了。她又不得不嫁給第三個丈夫趙三。可在她老年的時候,兒子因為反抗官府,被槍斃了,她覺得生活無望,憤而自殺,就在將要埋葬的時候,她又活過來了。另一個貧農家的少女金枝,只有十七歲,夢想著青春和幸福。她還沒有過門就懷了孕,受到母親和同村婦女們冷落和嘲諷。嫁過去之後,丈夫嫌她和剛出生的女兒拖累自己,竟把不滿一個月的小金枝活活摔死了。還有一個貧農家的少婦月英,本來是村裡最美麗、性情最溫和的婦女,因為患了癱病,成了丈夫的累贅,不給她飯吃,不給她水喝,後來死了。好慘啊!這幅畫中圈定的是呼蘭還是別的地方,可以不假思索,但這個“場”是舊中國地主的天堂,農民的地獄。讀著這些人物,感悟畫面中的風俗,思考著人物的命運,心頭湧出不盡的憂傷。也為蕭紅將自己堅強背後的敏感,嬴弱背後的率真,通過筆端將她對“人生荒涼感”與女性的悲劇巧妙地融為一體,由衷地讚歎,我想這樣一種對人生痛楚的絕妙稀釋,讓我感到了“活著”的悲哀。

《生死場》也著墨於滿洲國“死”場的沉重。

小說中蕭紅為人們描繪了另一幅畫面。“九一八”事變後,宣稱“王道”的日本軍隊的鐵蹄,踏進了村莊、田野。日本旗代替了中國旗,日寇把東北變成了一座人間地獄,村莊裡的親人被槍殺了,他們的鄰人被擄走了,連雞都搶得不剩一隻了,村中的寡婦多起來了。往日靜穆的村莊,屍骸遍野,一片呻吟,這“死”場的恐懼撕裂著人們的心。於是這些受苦受難的農民,他們白天看著宣稱“王道”的破旗,夜裡祕密地組織起來。多災多難的王婆倔強地站起來了,她在窗外給祕密團體站崗放哨。趙三成了義勇軍的祕密宣傳員,白天黑夜地走門串戶。東村的一個寡婦把孩子送回孃家投奔義勇軍去了。就連那個膽小怕事、一輩子守著一隻心愛的山羊過日子的跛足二里半,也告別了老山羊,跟著頭領參加了義勇軍。人們宣誓的日子,氣氛很悲愴,那種抗戰到底的決心十分堅決。正是在這一大背景下,蕭紅在心靈的一隅,生命貼近現實,以先覺者的悲涼筆觸抒寫人生苦難命運,詮釋生命的悲涼,讓我感到了“死去”的沉重。

欲織繁花為錦繡,已傷初霜過清秋。在中秋節未到來之前,做為家鄉人,我再次閱讀蕭紅的文章,算是對蕭紅的紀念。明年是蕭紅誕辰100週年,現在的蕭紅故居正在修繕、擴建,說明家鄉人沒有忘記蕭紅,蕭紅說自己“是《紅樓夢》裡的人”,於是,只好“留著那半部‘紅樓’給別人寫去了……”我們都知道蕭紅是無法複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