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校園>

牛虻優秀閱讀心得讀後感悟作文400字

校園 閱讀(4.2K)

《牛虻》不僅封面引人注目,《牛虻》的內容也是我們應該去思考和反思借鑑的。下面是小編為大家精心挑選的牛虻的讀後感400字,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牛虻優秀閱讀心得讀後感悟作文400字

  牛虻的讀後感400字篇1

在我的心目中,親情是最純潔的,最值得信賴的感情:悲時,它給你撫慰;恐懼時,它給你力量;失望時,它給你鼓勵;危險時,它給你保護```````所以,親情是聖潔的。可是,我讀完愛爾蘭女作家艾麗伏尼契所著的《牛虻》,蒙泰尼裡把親生兒子送上斷頭臺的事實,重重地打擊了我的信念和感情。

《牛虻》敘述的是一義大利鬥爭中的一個故事。篤信上帝的貴族子弟亞瑟經過了一次次現實生活的挫折,改變了自己對上帝的信仰,投入了一義大利的火熱生活,從而引起了一系列親情與信仰的矛盾和鬥爭。

平時,孤獨寂寞的亞瑟最信賴自己的教父猛太尼裡。"父子"倆的感情是真誠的。當亞瑟因母親早逝而悲傷時,教父給他安慰;當亞瑟猶豫彷徨時,教父又催他奮進。但是有一回亞瑟把自己參加革命的志願告訴蒙泰尼裡,希望得到他的幫助,而教父一反往日慈祥的神態,不容反駁他要打這個念頭。這是第一次使年輕的亞瑟十分失望。一次偶然的機會,亞瑟得知蒙太尼裡就是自己生身父親,他迷惑,悲傷,憤恨,因為他心目中聖潔的神父竟然一直在欺騙他!但是他還是深深地愛著神父,因為他是教父,是父親。

十三年後,亞瑟帶這滿是傷疤和殘缺的身體由南美洲回到了生他的土地上又投入了火熱的戰鬥。他用’‘牛虻’‘作筆名,一次次用銳利的筆鋒抨擊當時黑暗的社會。從此,牛虻的名字便震動了義大利。這時的蒙泰尼裡已經是一個深受人們尊敬的紅衣大主教了。牛虻以自己的愛父之心,常常用各種方式和他接觸親近。當牛虻發現蒙泰尼裡在十三年中無時不忍受這痛失愛子的煎熬時,心中的愛和恨交織著,更加矛盾。

一次牛虻和他的同志遭到騎兵的襲擊,他勇感地接受了掩護任務。當他拿起手槍,準備突圍時,忽然聽見蒙泰尼裡的聲音,拿著手槍的手無力地垂了下來。就在那一剎那間,騎兵包圍了他。

看到這裡我被書中字裡行間流露出的親情深深地感動了。我既為牛虻的被捕感到惋惜,又以為蒙泰尼裡會設法就出他惟一的兒子,使得父子團圓。不料,這個上帝的衛道士並沒有手下留情:是他讓牛虻再度入獄。在監牢中,一心只想保住自己所謂的“清白”,“地位”,在牛虻的死亡書上籤上了名字,把自己心愛的兒子送上刑場``````蒙泰尼裡很愛孩子,可是,作為一個反動主教,在關鍵時刻他所信奉的上帝的利益和孩上的利益發生衝突的時侯,他選擇了上帝,保住了自己。直到這時,人們才看清他的真實面目。他是上帝忠實的信徒,他所代表的是宗教統治階級,他之所以獻出兒子是為了保住這個反動階級的利益。

牛虻是一個英雄,可他不懂得人世間的父子親情,是可以由信仰決定取捨的,所以他會被自己反動的父親送上刑場。

艾`麗`伏尼契,這位愛爾蘭女作家寫下的《牛虻》,的確是留給人們的一筆可觀的財富。

  牛虻的讀後感400字篇2

《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一書中主人公保爾最喜歡的一本書就是《牛虻》。講述了主人公牛虻(原名叫亞瑟),成長在佛羅倫薩一個富裕的家庭,是當地神學院院長蒙泰尼裡和他母親的私生子。亞瑟在大學裡參加了祕密革命組織青年義大利黨,但是亞瑟在新任神甫的誘導下說出了組織的祕密。因此,他和黨內一批同志被捕入獄。出獄後,他青梅竹馬的女友瓊瑪給了他一記耳光後痛心離開,同時,亞瑟得知了自己的身世真相。在雙重打擊下,亞瑟精神失常,砸碎了十字架和神像,留下紙條偽稱自盡。十九歲的亞瑟偷渡到南美洲,在那裡他墜入了真正的人間地獄,度過了十三年非人的生活。十三年後,他回到義大利,不僅相貌大大地改變了,已經成長為一個令敵人聞風喪膽的資產階級革命者——牛虻。牛虻用盡一切尖酸刻薄的詞去攻擊教會,尤其是蒙泰尼裡。但在一次行動中,由於蒙泰尼裡的突然出現,牛虻精神恍惚,因此被捕入獄。在獄中,牛虻與蒙泰尼裡相認,當牛虻要求蒙泰尼裡在他和上帝之間選擇一個時,蒙泰尼裡選擇了上帝。最後,牛虻被槍決,蒙泰尼裡也因“心臟動脈瘤破裂”而突然去世。

初讀後是極其悲哀的,卻似乎是哀嘆命運對人的無情捉弄。真是讓人難以置信,卻是現實,是黑暗的現實。因而,它的悲劇是無法挽回的。雖讓人扼腕,卻也是最好的結局。讀後把全書聯絡起來深思之後,我深深地被震撼,震撼於一個人的堅強。無論在牛虻那個戰亂的年代,還是如今這和平的時代,牛虻的執著,堅強,頑強的毅力和麵對敵人視死如歸的精神都是值得我們學習和發揚的。

那首著名的小詩:不管我活著,還是我死去,我都是一隻牛虻,快樂地飛來飛去。這首詩打動著一代又一代讀者。牛虻雖然已經犧牲,一定有千千萬萬像牛虻一樣的人為了理想,為了解放,努力著並繼續鬥爭著,哪裡有壓迫,哪裡有磨難,哪裡就有牛虻。

生活在和平的年代裡,我們缺少的或許就是一種牛虻精神——執著、堅強、頑強的毅力和戰勝自己、愈挫愈勇的鬥志!

  牛虻的讀後感400字篇3

《牛虻》一書,作者是——艾捷爾·麗蓮·伏尼契,這著作影響著千萬人的一生,包括我。他的主人公是亞瑟——也就是牛虻。

這本書寫的是亞瑟在經歷重重困難後仍不忘革命,堅持革命。在他被抓入獄後,許多人都認為他已死,但他不顧家人的反對,又重新出現在眾人的面前,在勞倫佐·蒙太尼裡的'幫助下堅持革命。他自己命名為牛虻,因為他有牛虻的優秀品質。

這驚心動魄的故事把我深深地震撼住了。牛虻被最信賴的人欺騙過,被最愛的人傷害過,淪落到拖著殘廢的身軀在甘蔗園賣苦力,甚至當一名雜耍戲團的小丑。一個活生生,苦苦掙扎的人的靈魂,束縛在那個扭曲的身軀裡,被迫為它所奴役。在一次次的困難中,牛虻都選擇了勇敢地去面對,不曾退縮。在經歷種種磨難後,他變得成熟,換言之,那叫成長。

這本書讓我知道,成長,是艱難的。挫折中難免要流眼淚,但我們要擦乾它,並站起來,這樣才意味著我們長大了,堅強了。用牛虻的話說,他從死亡那裡走來,也就不怕死亡了,他對人民的熱愛、對敵人的憎恨、對朋友的坦誠、對愛情的忠貞、對生活的投入、對死亡的蔑視,永遠是我們可以借鑑的一個楷模。雖然生命已盡,但愛與希望永存!對於牛虻來說,他所面臨問題的根本就是宗教,一些對權貴如飢似渴的人利用了宗教,而他應該破除這層羊皮,直刺狼的心臟。牛虻是個強者,真正的強者,是值得所有人學習的楷模。

  牛虻的讀後感400字篇4

不管我活著還是我死去我都是一隻牛虻快樂地飛來飛去這首小詩,是牛虻最後的字跡,寫完它,他就上了行刑場,然後他死了。他死得很艱難,因為給他行刑的士兵,都是那麼愛戴他,他們拿槍的手在顫抖,他們的淚在臉上淌,可他們還是必須殺死他,那是工作。在無數發子彈聲後,牛虻還是死了,全身都中了彈,可是死得那麼堅強,那麼燦爛。蒙泰尼裡看著自己的兒子死去,是他親手殺死了他,是他,在上帝和兒子之間,毅然選擇了虛假的慈悲的上帝,而放棄了自己那麼可憐又那麼需要愛的兒子。他註定為自己的選擇而後悔,他註定被自己逼瘋,最後,偉大的紅衣主教還是瘋了,還是死了,上帝不是慈悲的,上帝沒有因為他的忠誠而對他忠誠。亞瑟是可憐的,瓊瑪的一個巴掌把他從義大利打到了南美,多少年的苦難,他全忍了下來,終於,他又回到了義大利,他又見到了瓊瑪,他們相愛,卻得不到永遠,讀後感《《牛虻》---讀後感》。他死了,她哭了,他痛苦的所有時間,她也痛苦著。

而正當她知道他還活著,她可以釋然,她可以漸漸忘記自己曾經的錯誤時,他又一次活生生地死在了她的面前。亞瑟在17歲時,明白了上帝只不過是一尊用榔頭就可以敲爛的泥塑,他最親愛的Padre騙了他,上帝不是慈悲的,人能依靠的,只有自己。亞瑟在苦難中成了一個徹底的無神論者,他憎恨那些虛偽的禱告,憎恨所有的神父,可是他知道,無論如何,他還是愛Padre,他不恨他,只要Padre能夠在餘生好好愛他,他就會滿足,他就會得到幸福。可是蒙泰尼裡沒有這樣做,他哭了,哭得很傷心,可是他的選擇依然是上帝,只有上帝……作為偉大的紅衣主教,選擇上帝是理所當然的,基督被釘在十字架上,他註定是慈悲的,他註定可以接受所有人的懺悔,而他能做的,也僅僅是接受懺悔而已。他並不能為人們做什麼,他不能,他救不了蒙泰尼裡,更救不了亞瑟。可是蒙泰尼裡不懂,一直都不懂,他這樣對待自己的兒子,是多麼得不公平,可是他卻不瞭解,他被上帝所迷惑,他的心裡只有那個空洞的上帝。而當蒙泰尼裡終於醒悟,而真的必須面對天堂抑或地獄裡的那個上帝時,他又會說什麼,他還愛上帝嗎?還堅持自己的信仰嗎?他會後悔,一定會。

他會明白,並把上帝砸成碎片,他會把上帝從心裡扔掉,他真心愛的,是自己的兒子。可是這一切已經晚了,天堂是無限高的,地獄是無底深的,他永遠也找不到自己心愛的兒子了……再次懺悔嗎?於是無補……

  牛虻的讀後感400字篇5

《牛虻》是一本革命小說,《牛虻》一書的作者是愛爾蘭的女作家 埃塞爾.莉蓮.伏尼鍥, 埃塞爾.莉蓮.伏尼鍥是一位頗有傳奇特色的愛爾蘭女性。她生於愛爾蘭科克市。父親喬治.蒲爾是個數學家。她年幼喪父,隨母親由愛爾蘭遷居倫敦謀生。1882年,她得到親友的一筆遺贈,隻身前往德國求學;1885年畢業於柏琳音樂學院;其間曾在柏林大學旁聽過斯拉夫學課程……直到1897年, 埃塞爾.莉蓮.伏尼鍥的《牛虻》出版。

牛虻一典,最早源自希臘神話中河神之女伊俄的故事。萬神之主宙斯愛上河神之女,由於懼怕天后赫拉的報復,便將美女伊俄化身為一隻白牛放逐於天河之濱。嫉妒成性的天后化身為一隻牛虻去攻擊牛犢,使她顛沛流離。最後受盡磨難的伊俄來到非洲埃及,才恢復了人形。這裡由天后化身的“牛虻”無疑充滿著“嫉妒與復仇”的意味,這暗合了小說的主旨,以及故事發展過程中“嫉妒與復仇”的相關情節?

早年身為大學學生的亞瑟出於對瓊瑪的男友、同為革命同志的波拉的嫉妒,在向神父懺悔愛情時,洩露了革命黨人的祕密而鑄成了終生大錯。同樣,“牛虻”一喻也隱含著後來的革命者牛虻以一系列頗為極端的方式,猛烈地攻擊曾經對他隱瞞真實身份的生父蒙泰尼裡神父、出賣過他的天主教會,以及因誤解而拋棄他的女友瓊瑪,以報復當初所遭受的矇騙和侮辱,並重新找回早失去的個人尊嚴。

同時,“牛虻”的神話或多或少蘊含著一系列“變形”的母題,與此相呼應,在小說《牛虻》中,早先年輕英俊的亞瑟,十三年後變身為面目恐怖的神祕人物牛虻,無論是他的外表還是內心都發生了驚人的變化。另外,他在海外流亡的歲月裡不斷改變職業和身份;在回到義大利以後,他不斷喬裝改扮自己,以投身於各種充滿風險的地下革命活動。這種化身和變形,不僅是敵人對他真假莫辨,而且他當年的愛人和親人有時也無從分辨。這一系列包含在小說中的富有神祕性和悲劇感的浪漫情節,不能說不是“牛虻”這一文學原型所賦予主題的應有之意。

通讀《牛虻》,人們不能不說,小說主人公其實就是一隻蘇格拉底式的“牛虻”。在他身上,不僅體現出智慧、勇氣和飛蛾撲火般的執著,更體現出一種深沉的、甚至在普通人看來不少有點另類的愛國主義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