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校園>

歷史唯物主義的原理知識點總結

校園 閱讀(3.28W)

歷史唯物主義的原理是篇一:歷史唯物主義原理總結

歷史唯物主義的原理知識點總結

1、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辯證關係原理

(1)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是社會存在的反映。社會存在的變化發展決定著社會意識的變化發展。

(2)社會意識具有相對的獨立性。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具有反作用。先進的社會意識可以預見社會發展的方向和趨勢,對社會發展具有積極的推動作用;落後的社會意識對社會的發展起阻礙作用。

2、兩大基本規律的矛盾運動原理

(1)生產力決定生產關係,生產關係對生產力具有反作用。當生產關係適應生產力發展狀況時,就會推動生產力的發展;反之,就會阻礙生產力的發展。生產關係一定適合生產力發展狀況的規律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基本規律。

(2)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上層建築對經濟基礎具有反作用。當上層建築適合經濟基礎狀況時,就會促進經濟基礎的鞏固和完善;反之,就會阻礙經濟基礎的發展和變革。上層建築一定要適合經濟基礎發展的規律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又一基本規律。

(3)人類社會的基本矛盾和人類社會發展的基本規律

①基本矛盾: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的矛盾、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的矛盾,是貫穿人類社會始終的基本矛盾。②基本規律:生產關係一定要適合生產力狀況的規律,上層建築一定要適合經濟基礎狀況的規律,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基本規律。

(4)生產活動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

3、社會歷史發展的總趨勢:

①社會歷史發展的總趨勢是前進的、上升的,發展的過程是曲折的。

②社會主義改革:

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只能通過社會主義的自我完善和發展加以解決。改革是社會主義的自我完善和發展。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使生產關係適應生產力的發展,使上層建築適應經濟基礎的發展。改革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強大動力。

4、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原理

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人民群眾是社會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創造者;是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

這要求我們樹立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

(相信群眾,依靠群眾,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第十二課實現認識價值

1、人生價值是社會價值和自我價值的統一:

人生價值是社會價值和自我價值的統一。人生價值包括個人對社會的責任與貢獻和社會對個人的尊重和滿足兩個方面。人生的真正價值在於個人對社會的責任與貢獻。

2、價值觀的導向作用原理:

價值觀作為一種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具有重大的反作用,對人們的行為具有重要的驅動、制約和導向作用。價值觀對人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動、對人生道路的選擇具有重要導向作用。

我們一定要樹立和堅持正確價值觀,作出正確的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

3、作出正確的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

(1)要求:①堅持真理,自覺遵循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走歷史的必由之路。

②要自覺站在最廣大人民的立場上,把維護人民群眾的利益作為最高的價值標準,牢固樹立為人民服務的思想,把獻身人民的事業、維護人民的利益作為最高的價值追求。

(2)特徵:

①社會歷史性,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會因時間、地點和條件的變化而不同。

②階級性,對同一事物和行為,不同階級和階層的人會做出不同的甚至截然相反的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③主體性,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往往因人而異,人們認識事物的角度不同,對其價值的評價也會不同。

3、如何創造和實現人生價值:(本框題總結)

(1)在勞動和奉獻中創造價值。積極投身於為人民服務的實踐,是實現人生價值的根本途徑。

(2)在個人與社會的統一中實現價值。社會提供的客觀條件是人們實現人生價值的前提。

(3)在砥礪自我中走向成功。需要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需要頑強拼搏、自強不息的精神;需要努力發展自己的才能,全面提高個人素質;需要有堅定的理想信念和正確價值觀的指引

歷史唯物主義的原理是篇二:歷史唯物主義原理與方法論總結

1: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的辯證關係原理

〖原理內容〗: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具有相對的獨立性,對社會存在具有能動的反作用。落後的社會意識對社會的發展起阻礙作用,先進的社會意識可以預見社會發展的方向和趨勢,對社會的發展起積極的推動作用。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

〖方法論〗:要樹立實踐第一的思想,在分析社會現象時,要尊重社會實際,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同時要確立先進的正確的社會意識,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反對落後的消極的社會意識,重視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加強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建設。

2:兩大基本規律的矛盾運動原理

〖原理內容〗:(1)生產力決定生產關係,生產關係對生產力具有反作用。當生產關係適應生產力發展狀況時,就會推動生產力的發展;反之,就會阻礙生產力的發展。

(2)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上層建築對經濟基礎具有反作用。當上層建築適合經濟基礎狀況時,就會促進經濟基礎的鞏固和完善;反之,就會阻礙經濟基礎的發展和變革。

〖方法論〗:樹立改革創新的意識,使生產關係適應生產力的發展,使上層建築適應經濟基礎的發展。

3:社會歷史發展的總趨勢原理

〖原理內容〗:社會發展的總趨勢是前進的、上升的,發展的過程是曲折的。社會發展是在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的矛盾運動中,在社會基本矛盾的不斷解決中實現的。

〖方法論〗:要求我們既要看到前途是光明的,對未來充滿信心,支援新事物的成長,又要不斷克服前進道路上的各種困難。

4: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原理

〖原理內容〗:人民群眾是

歷史的創造者,是社會歷史的主體。人民群眾是社會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創造者;是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

〖方法論〗:樹立群眾觀點,堅持群眾路線。堅決反對脫離群眾的傾向和作風。

5、價值觀原理

〖原理內容〗:價值觀對社會存在具有重大的反作用,對人們的行為具有重要的驅動、制約和導向作用

〖方法論〗:(1)樹立和堅持正確的價值觀,發揮正確價值觀的導向作用。(2)自覺遵循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自覺站在最廣大人民的立場上,進行正確的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

6、如何人生價值的實現原理

(1)樹立正確價值觀,做出正確的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自覺遵循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自覺站在最廣大人民的立場上。

(2)在勞動和奉獻中體現和創造價值,積極投身於為人民服務的實踐,是實現人生價值的必由之路。

(3)在個人與社會的統一中實現價值,人的價值,只能在社會總實現。只有正確處理個人與集體、個人與社會的關係,才能在奉獻社會中實現自己的價值。

(4)在砥礪自我中走向成功。實現人生價值,需要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需要頑強拼搏、自強不息

的精神,需要努力發展自己的才能,全面提高個人素質,需要有堅定的理想信念,需要正確價值觀的引導。

歷史唯物主義的原理是篇三:歷史唯物主義原理及方法論

1.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辨證關係原理

(選擇題、非選擇題)

【原理內容】: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是社會存在的反映;社會存在的性質決定社會意識的性質,社會存在的變化決定社會意識的變化;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具有能動的反作用,先進的'、革命的、科學的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和發展起著積極促進作用;落後的、反動的、不科學的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和發展起著重大阻礙作用。

【方法論】:要求我們堅持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承認社會存在對社會意識的決定作用;同時重視社會意識的能動反作用。

2.價值觀的導向作用原理:(選擇題、非選擇題)

【原理內容】:不同的價值觀對個人與社會有著不同的導向作用,第一、價值觀不同,人們對客觀事物的評價就不同。第二、價值觀不同,人們在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活動中指向就不同。第三、價值觀對人生選擇、人生道路同樣具有重要的導向作用。

【方法論】:樹立和堅持科學的價值觀,充分發揮正確的價值觀的導向作用。

【拓展】:(1)科學的生態價值觀:主張人和自然和諧相處,強調人認識和改造自然首先要承認自然的客觀性,要尊重自然規律,反對只強調戰勝自然,向自然索取,走人口增長失控、過度消耗資源、破壞生態環境的道路。(2)科學的發展觀: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

3.正確價值觀的評價標準原理(選擇題)

【原理內容】:凡是符合事物發展的規律、符合人類根本利益的價值觀都是正確的。

【方法論】:我們應當樹立正確的價值評價標準,樹立與時代要求相適應的正確價值觀,以便在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動中做出應有的貢獻。

4.集體主義是正確的價值取向原理(選擇題、非選擇題)

【原理內容】:集體主義既是一種價值觀,又是正確處理國家、集體和個人三者關係的政治原則和道德原則,它的主要內容是:堅持國家、集體和個人利益相結合,促進社會和個人的和諧發展,倡導把國家、集體利益放在首位;充分尊重和維護個人的正當利益,發揮個人的主觀能動作用;當國家、集體和個人利益發生矛盾時,個人利益要服從國家和集體利益。集體主義是新時期我國人民的正確價值取向。首先,是因為它反映了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關係的客觀要求,體現了全國人民的根本利益。其次,是因為它正確地解決了個人利益和集體利益的關係。再次,它是我國人民實現現代化建設戰略目標的力量源泉。

方法論】:堅持集體主義。反對:片面強調個人利益抹殺集體利益的思想和行為;不結合個人實際情況,強求一致的價值要求;藉口國家集體利益而忽視、否認對個人正當利益的尊重和維護。

5.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關係原理(選擇題、非選擇題)

【原理內容】:二者本質上是一致的。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包括社會、國家利益)是辯證統一的關係。一方面,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互為前提而存在另一方面,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互

相促進而共同發展。但二者之間也經常發生不一致的情形,集體利益是全域性、長遠利益,而個人利益一般表現為區域性利益和眼前利益。

【方法論】:集體主義原則要求個人把集體利益放在首位,為了集體利益放棄個人利益,必要時犧牲個人利益及至生命來保衛集體利益。同時,要求集體更好地完善自己,以便更好地滿足個人的正當利益。

6.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與集體主義的關係原理(選擇題、非選擇題)

【原理內容】: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與集體主義在根本上是一致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性質、目的,要求在經濟活動中堅持集體主義;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的建立,需要發揮集體主義的調節作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中產生的矛盾,需要集體主義進行調節。

【方法論】: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要求發揚集體主義的重要調節作用,做到心中有他人,心中有集體,心中有國家。要顧全大局。反對:認為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集體主義已經過時的觀點;地方主義、本位主義、小團體主義和個人主義。

7.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的原理(選擇題、非選擇題)

【原理】人民群眾是實踐的主體,是歷史的創造者。人民群眾是社會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創造者,從根本上推動社會的全面進步;人民群眾是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在社會變革中起主體作用。

【方法論】

要求我們肯定人民群眾的歷史地位和作用,樹立群眾觀點,堅持群眾路線,相信群眾,依靠群眾,同群眾實踐相結合,為人民群眾的利益而奮鬥。青少年要努力實現“情、理、行”的轉變。

8.改造客觀世界與改造主觀世界的關係原理(選擇題、非選擇題)

【內容】二者是相互聯絡、相互作用的。改造主觀世界是為了更好地改造客觀世界,人們在改造客觀世界的同時也改造著自己的主觀世界。通過自覺改造主觀世界,又能提高改造客觀世界的能力。在這種互相作用中,人們不斷地改善著主觀世界同客觀世界的關係,實現著促進客觀世界的發展和人自身的不斷完善這樣雙重的目的。

【方法論】

要求我們在改造客觀世界的同時重視自覺改造自己主觀世界,形成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改造自己的認識能力和思維方法,提高為人民服務的本領;在實踐的基礎上達到主觀與客觀、個人與社會的統一。

9.個人活動和社會發展關係原理(選擇題、非選擇題)

【原理內容】個人活動與社會發展存在著相互影響、相互制約關係。個人活動對社會發展產生能動的影響,當個人活動符合社會的發展規律,反映了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時,就能對社會的發展進步起積極的推動作用;反之,就會阻礙社會的發展。個人活動又受到社會發展的制約,即個人活動受到社會環境、社會發展規律的制約。

【方法論】在實際工作中,我們必須正確處理個人活動和社會發展的關係,根據社會條件和規律從事個人活動,使個人得到發展,同時通過進步的個人活動推動社會向前發展。反對:割裂個人活動與社會發展的辯證關係,片面誇大個人活動的作用;忽視社會發展規律和社會環境的制約作用的唯心主義錯誤。

10.個人與社會的辯證關係原理(選擇題)

【原理內容】個人與社會是辯證統一的關係。一方面,個人與社會相互區別,不能等同,社會起著根本的、決定的作用。另一方面,個人與社會相互依存,密不可分,個人是社會中的個人,社會是由個人組成的社會,一切個人活動的總和構成社會的運動及其發展。

【方法論】正確認識和處理個人與社會的關係,充分利用社會提供的條件,同時又要為社會的進步發揮個人的聰明才智。反對:把個人與社會對立起來,把個人凌駕於社會之上,並且過分地誇大個人的需要、個人的意志,把某個個人看作推動歷史前進的具有決定性的力量。

11.人生價值兩方面內容及其關係原理(選擇題、非選擇題)

【原理內容】人生價值包括兩方面:一是社會價值即個人對社會的責任和貢獻,通常稱之為貢獻。二是自我價值即社會對個人的尊重和滿足,通常稱之為索取。二者是相互聯絡,密不可分的,個人對社會做出了貢獻,推動了社會發展,是人生價值的基礎和源泉,處於首要地位;索取是人生價值的基礎前提和條件,個人從社會那裡得到生存和發展所需要的東西,又會激發起更大的積極性和創造性,為社會做出更大的貢獻。

【方法論】既不能否認個人對社會的責任和貢獻,也不能否認社會對個人的尊重和滿足。個人價值的實現,必須從兩個方面的關係中體現出來。

12.人生的真正價值在於對社會的貢獻原理(選擇題、非選擇題)

【原理內容】;在人生價值的兩個方面中,個人對社會的責任和奉獻是第一位的,它是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本保障;是人生價值的基本標誌;是人生價值的可靠標誌。也充分體現個人的社會價值和自我價值的統一。個人只有把自己同社會和他人聯絡起來,積極地為社會、為他人作貢獻,才能實現自我價值。

【方法論】;在評價一個人的人生價值時,不能僅僅以他從社會取得多少東西來衡量,而主要地應以他對社會作出的貢獻的多少來衡量。要求我們把自己與社會,與人民聯絡起來,竭誠地為社會、為人民作貢獻,使個人的自我價值得到實現。反對:拜金主義、享樂主義

13.物質貢獻和精神貢獻的關係原理(選擇題)

【原理內容】物質貢獻和精神貢獻是個人對社會貢獻的兩種基本形式。我們衡量人生價值既要看物質貢獻,又要重視精神方面、思想道德方面的貢獻。精神方面的貢獻,特別是優秀人物的思想和行為,對社會的進步具有特殊意義和無法估量的價值。在一定條件下,精神貢獻可以轉化為物質貢獻。物質貢獻和精神貢獻也存在對立的一面。

【方法論】衡量一個人的人生價值時,既要看到他的物質貢獻,又要注重他的精神貢獻。要把二者結合起來,而且尤其要重視精神貢獻的特殊意義。

14.理想是人生的奮鬥目標原理(選擇題)

【原理內容】理想是人生的奮鬥目標。理想屬於社會意識,是社會存在的反映,是一定社會的經濟關係和其他社會條件的產物。理想對人們的社會存在產生重大的影響,崇高的理想是社會進步的助推器,是我國民族團結、共同奮鬥的精神力量,是人生的精神支柱,對人生、對社會有著重大的指導和促進作用。

【方法論】我們要自覺樹立崇高的社會理想,並以此指導自己的人生航向。反對:胸無大志,缺乏人生的理想和奮鬥目標。

15.理想與現實辯證關係的原理(選擇題)

【原理內容】理想與現實是辯證統一的關係。理想源於現實;理想高於現實;理想又可以轉化為現實。

【方法論】要把理想植根於現實之中,才有可能實現自己的理想。對理想的追求既要符合社會發展的趨勢,順應歷史發展的潮流,又要符合自己的實際,從自己的實際條件出發。反對不從實際出發的態度;反對把理想與現實混淆起來,一旦看到現實中還存在著種種醜惡的、不合理的現象,便對美好理想能不能實現產生懷疑甚至動搖的錯誤態度。

16.實現理想需要艱苦奮鬥的原理(選擇題)

【原理內容】:要把理想轉化為現實,需要多方面條件,從主觀方面來說,特別需要艱苦奮鬥。這是因為,艱苦奮鬥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和中國革命的光榮傳統;是有志者應有的精神境界,也是由我們的基本國情決定的。

【方法論】: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以頑強的毅力,付出艱辛的勞動,腳踏實地,點滴積累,在奮鬥中實現理想。應反對認為艱苦奮鬥的精神已經“過時”,從而不願意艱苦奮鬥的錯誤思想和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