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文學>

《蒙田隨筆》讀後感5篇

文學 閱讀(2.05W)

當品味完一本著作後,相信大家增長不少見聞吧,此時需要認真思考讀後感如何寫了。那麼我們如何去寫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蒙田隨筆》讀後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蒙田隨筆》讀後感5篇

  《蒙田隨筆》讀後感篇1

《蒙田隨筆》是法國作家蒙田創作的關於人生哲學思考的散文集,它與《培根人生論》《帕斯卡爾思想錄》一起,被人們譽為歐洲近代哲理散文三大經典。

當我第一次翻開我的這本蒙田隨筆的時候,爸爸就坐在我的身邊,他很詫異的看著我,說:“你在看蒙田隨筆?”“嗯”“這是我中學的時候一直想看的書,可是當時沒有條件借到,久而久之就忘了。”很少有爸爸這麼期待而不得的書,我便對它重視了很多。

其實很巧的是,我在老師的要求下,正在讀阿蘭·德波頓的《哲學的慰藉》,這本書中講了六位哲學家,其中一位就是蒙田,另一位我比較熟悉的就是尼采,在不久前,我還在讀周國平先生的《尼采:在世界的轉折點》。可能正是這些哲學類書籍的鋪墊,我看《蒙田隨筆》的時候就容易接受的多,並沒有很早看這種書時候雲裡霧裡的感覺,反而有點撥雲見日的心情。

蒙田生活在16世紀的歐洲,整本書中用的例子難免都是那個時代歐洲的例子,有時可能我沒有辦法真正的理解那些例子背後所要說的一些東西。這可能就是一個幾百年的代溝吧。

但其實蒙田所議論的一些東西,都是一些我們現在都可以借鑑的。他寫作並沒有什麼“後期”的潤色和加工,完全是隨心所欲的,就像蘇東坡一樣。

雖說這本書算是一本哲學名著,但並沒有其它的哲學書來的晦澀,可能是這個版本翻譯的比較好。除了一些遠離我們的例子,譯者還仔細的為每一句有出處的話標上了出處。由此可見,蒙田實在是看過很多很多的書。

看完了尼采的《悲劇的誕生》再看這本書,感覺整個人輕鬆了很多,包括心情包括心理。可能是因為畢生經歷的大相徑庭所造成的差異。蒙田本身身處在一個貴族家庭裡,較為富裕的生活並沒有讓他經歷太多像尼采那樣的悲劇。所以在《哲學的慰藉》中對於蒙田的總提就是“對殘缺的慰藉”,他並不像其它哲學家那樣困難,但正因為不同環境,才可能造就了他的不同。《哲學的慰藉》對蒙田的一句評價就很中肯、也很完整:“善良而平凡的生活,努力尋求智慧而從未遠離愚蠢,由此成就足矣。”

整本書中,我最喜歡、最感同身受的就是《論悲傷》。其實我因為幸運,身邊的親人和朋友都完完整整的陪在我的身邊,一個不少。幾乎沒有那種撕心裂肺的疼痛,很久以前,我曾經聽到過這樣一段話:“當你哭得出來的時候,那種痛並不算什麼;總有一種撕心裂肺的疼痛會疼的你哭都哭不出來。”雖然我對此一直深信不疑,但一直無法想象那種撕心裂肺的感覺。所以,當我通篇讀過這篇文章後,我就大概理會了那種程度和感覺。

這本書讀完實在花了我不少的力氣,看了兩三遍,其實還是離讀懂有一定的距離,不過等到我再大一些的時候,再讀一遍,也許就有了新的感覺。

他所說的那些話,並沒有因為時間的移動而落後,反而因為時間的沉澱,更讓人有理由去相信它真實。他所展現的就是一個這樣沉澱在時間中的世界。

  《蒙田隨筆》讀後感篇2

福樓拜曾說:“你問我讀什麼書好,讀蒙田吧……它能使你平靜。”在與《蒙田隨筆》的接觸中,總感覺這個世界就在你面前無辜地對你說:“我本來就如一個簡單的小孩,只是你用太多的嘆息和眼淚把我複雜化。”

蒙田生活在文藝復興後期,正值血腥的宗教改革。當外界是一片令人窒息的混亂和黑暗之時,當四周像魔鬼一般逼近每個靈魂,繼而侵噬他們的自由和安寧之時,蒙田毅然選擇重返蒙田城堡,堅守內心一方寧靜之地。瘋狂失控的外界成就了蒙田心靈的自由和平靜,而這份自由和平靜正是語言質樸平淡、風格率性的《蒙田隨筆》的土壤。蒙田是一位人類感情的冷峻觀察者。在蒙田隨筆中,他結合自己豐富的人生閱歷和淵博的知識洞察和揭露人類縱多共同的情感。他獨特的見解深化了人們對自我的認識,同時表明了“自知”的重要性。

在《論憂傷》中,有一句這樣的話“痛苦得變成了石像”,當人們對情感達到了極致,靈魂似乎瞬間脫離且失去了控制肉體的能力。平凡的肉體經受不起世間的至喜至悲,突如其來的強烈情感,不管它給我們的是一眨眼間的黑暗還是光明,都有可能成為刺殺我們的隱形匕首,此時理性對情感的約束就有了必要。

在如今這個追求速度的年代裡,許多的人渴求停下來,渴求大腦的片刻休息,而蒙田在《論無所事事》中引用的盧卡努一言“大腦也無所事事,就會胡思亂想”正是直指大腦“休息”的可怕之弊。當然我並不是贊同人應該無休止地忙碌,只是我們應該清楚地認識到我們需要的是什麼樣的“休息”。當我們放下手上的一切事務後,我們的大腦是不是正如蒙田所說的“如果不讓大腦有事可做,有所制約,他就會在想象的曠野中馳騁,有時就會迷失方向”。蒙田於混亂的年代裡隱退,他要的“休息”並不是無所事事,而是讀書、思考和寫作。他給自己的是精神和思維上的自由而不是空虛、墮落。我們要讓自己的大腦休息並不代表讓它夢幻地運轉,而是選擇讓它在自己感興趣的領域徜徉。否則真正累垮、腐蝕我們的不是繁忙的工作而是幻覺叢生的無所事事。

再看蒙田的《論發怒》,在這一章中,蒙田贊成怒火到心外的世界張牙舞爪,但他又理性地強調節制。將怒火壓制在平靜的外表下是對心靈痛苦的折磨,但當發怒失去了理性,我們也就失去了自我即被憤怒所控制,因此人們要在認識自我的過程中學會理性面對自己的情感。

蒙田雖然是評論家,但他的隨筆論證沒有犀利和咄咄逼人之風,他反而運用了親切活潑生動的筆調向我們闡明瞭人自身的侷限性,並真誠地向讀者描繪自身的矛盾。讓我們對“自知”這一人生命題更為深思。

雖然隔著時間和空間的遙遠距離,但從《蒙田隨筆》中我們可以發現蒙田對教育的看法會讓我們覺得他確實像是生活在那個時代的現代人。無論是在《論學究氣》中,還是在《論對孩子的教育》中,蒙田對學生實踐能力和判斷能力的鍛鍊都給予高度重視,並極為反對應試記憶教學。如果擁有知識卻毫無本事,那麼對知識的記憶就是荼毒學生判斷力的罪魁禍首,是扼殺創造力危險的劍,而教育培養出來的就是外表華麗的骷髏。那麼正如蒙田所說的“你就會看到學問的處境會和以前一樣能夠悽慘”。學習、受教育的過程應該是完善自我而不是剝奪自我的過程。當蒙田談到哲學因被詭辯蒙上蒼白可憎的假面具而使學生對它的接受成為一種壓力時,我想到了餘秋雨在《文化苦旅》中的一句話“如果人類創造的文明成為其沉重的精神負擔,那麼總有一天人類會被自己的創造壓垮”,若真是如此,那該有多可悲。作為哲學宗旨的美德,蒙田認為我們應該“認為它棲身於肥沃豐饒、百花盛開的平原上”而不是“把它複雜化為茫然不知所措的形象”。那麼在看待現實生活時,如果我們能本著簡單的心態自然地面對,興許我們的世界就會減少許多的矛盾和壓力。

當然,我對《蒙田隨筆》的解讀僅是冰山一角,而在這冰山一角里,我深刻地感受到《蒙田隨筆》堪比一朵綻放於聖潔天山之巔的雪蓮。它的字裡行間都滲透出蒙田對生活恬靜淡然的態度,是身處浮躁社會、行色匆匆人們的靜心劑。走近《蒙田隨筆》,喚醒塵封已久心靈的自由和平靜。

  《蒙田隨筆》讀後感篇3

“在羅馬,拇指有殘疾的可以免於參戰,理由是拇指不管用就沒有足夠的力氣握住武器。”——這是《蒙田隨筆》中《大拇指》這篇散文中提到的`。雖然它只有短短的五六百字,但是我個人覺得是整書中最精彩的一篇,裡面所展示的世界各地對於大拇指的各種奇怪的崇拜,在令我驚訝的同時,也不禁讓我想到了當人們誇讚一個人的時候就會伸出大拇指的情形。這是何等榮耀和讚美!

大拇指在五個手指當中,可以說是又短又醜陋的一個指頭,可是他卻憑什麼讓人們認定它的作用是如此重要呢?仔細觀察便可以發現大拇指是唯一一個沒有和其他手指完全連起來的手指,它所處的位置和它身上所附著的肌肉和其骨骼的構造都是獨特而美妙的,它是其他手指力的支撐,是其他手指面對面的存在,是一件完美的藝術品。這樣的與眾不同造就了它領袖一般讓人敬佩的能力。

我們也經常會發現各種各樣類似的情形。比如《水滸》中的宋江,武藝一般,學識也不算超常,縱然他本身有多麼不及其他人,但在一百零八將裡面卻只有他能令眾人臣服。這個正是人格魅力使然。還有拿破崙這個響噹噹的人物,身材矮小,卻能將世界踩在腳下,在世界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愛迪生的電燈讓整個世界在黑夜也能充滿光亮,將人們的生活延伸到日落以後,甚至可以說延長了人類的生命,可它僅僅是一枚小小的——燈泡。“大拇指”式的人物和事例數不勝數,可以說上帝是公平的,他讓大拇指其貌不揚的同時,也為它準備了一個成為領袖的天賦。對於我們每個人來說,我們都需要認識到,天生我材必有用,因為無論如何總有那麼一兩個優點存在,而我們所要做的就是發現它,並讓它像鑽石那樣閃亮於世。或者也可以說,每個人都是領袖——在將我們閃光的一面亮出來之後。然而如果大拇指失去了它這些獨特的優勢,它應該就成為那個小手指了。這也可以說明讓一個領袖或英雄碌碌無為是件多麼容易的事。

正是基於這種認識,我並不認為英雄值得崇拜,領袖值得頌揚,並不是每個人都能成為每件事情每個人的拇指,而拇指在失去了其他手指之後也就不再是拇指。正如,砍掉拇指,手或許還能抓撓,若砍掉其他手指剩下拇指,那拇指只能一無是處了吧。

  《蒙田隨筆》讀後感篇4

最近,我看了一本很不錯的書——《蒙田隨筆集》。這本書,用平易通暢、不假雕飾、親切動人的語言,向我們展示了生活中的很多道理,也必將使我們的人生得到啟發而受益匪淺。

蒙田在本書中向我們談論了經驗,憂傷,閒逸,對孩子的教育,口才,心態失衡,人與人的差別,父子情,死亡,命運的安排·····

在這眾多的談論中,我最想談談的是“論對孩子的教育”。還記得前幾天同室友在討論獨生子女的問題,我說由於是獨生子女,所以很多的孩子會因此而嬌生慣養。室友反駁道,其實是父母的教育問題。真是一語中的呀!剛好這本書也說,“對孩子的教育是人類最難也是最重要的學問”。培養孩子就如同播種,種植前的準備工作相對簡單,可是一旦播下的種子有了生命,就有各種不同的培育方式,會遇上種種困難。對於孩子降臨人間,便是對他們教育的開始,每一位家長就像在探索一個未知的世界,和自己的孩子在心靈上不斷進行磨合。

這本書告訴了我們一些對孩子很好的教育方式,在此和大家分享一下。

第一,在為孩子選擇家庭教師方面,我們應該擯棄那種一味填鴨式的教授方式。一位高尚而有眼力的人,他會根據孩子的智力,對其進行引導、考驗,教會他獨立欣賞、識別和選擇事物,有時領著他前進,有時則讓他披荊斬棘,願意停下自己步伐,傾聽孩子的心聲。

第二,學習的內容是使我們變得更完善更聰明。所以,當孩子接觸到新思潮時,要讓孩子清楚理解,以一種批判的視角來對待。唯有這樣,他們才可以在別人的哲思上,昇華出自己的哲思。一個人,最怕的就是沒有自己的獨立思考,以致思想麻痺。

第三,父母應學會恰當地放開雙手,讓孩子去承擔責任。賀拉斯認為教育孩子應該讓他生活在野外、擔驚受怕。不光要錘鍊他們的心靈,還要鍛鍊他們的肌肉。心靈若無肌肉支撐,孤身承擔雙重任務,會不堪重負。中國也有古語:慈母多敗兒。現在的孩子是幸福的,然而,又是不幸的。過多的關懷變成了溺愛,讓他們中的大部分人缺少了感恩,甚至犯下嚴重錯誤。所以,多給孩子機會去迎接生活中的風暴,將給孩子一個更加璀璨的人生。

第四,在培養交往能力方面,要教會孩子懂得沉默與謙遜。聽到別人胡言亂語,不要怒形於色,因為聽到不和自己趣味的東西就面有慍色,是不禮貌和討人厭的行為。父母要教育孩子有禮貌,要讓孩子在言談中閃耀出良心和美德,能明辨是非,敢於承認錯誤。

第五,在自身的技能方面,要告訴孩子能博採眾長,讓孩子認識到每個人的價值,學眾人之長,總有用武之地。要培養他探詢一切的好奇心,讓他探究事物的究竟,對新奇的事物盡最大的努力弄個明白······

每一位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出色的,成為社會的棟樑,造福社會。那麼,請您用心讀讀蒙田先生這篇對孩子的教育吧。讀懂了,汲取了,便會對你日後教子大有益處。

  《蒙田隨筆》讀後感篇5

看了《蒙田隨筆》後,才發現他的思想觀點在我看別的書時就接觸過了,原來他是法國文藝復興後最重要的人文主義作家。在十六世紀的作家中,很少有人像蒙田那樣受到現代人的崇敬和接受。他是啟蒙運動以前法國的一位知識權威和批評家,是一位感情冷峻的觀察家,亦是對民族文化,特別是西方文化進行冷峻研究的學者。讀完他的書,讓我重新認真反思了一下自己,雖然可能只是一知半解,但是陶淵明也說過:“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

蒙田說:“自然的造化可謂巧奪天工,倘若我們的相貌毫無相同之處,那就會人獸不分;倘若我們的相貌完全相同,人與人就無法辨別。”這句話給了我好大的啟發,是啊,這和馬克思思想裡的所謂“事物都具有共性和個性”的觀點大概有異曲同工之妙吧,所以,從來沒有兩個人對同一事物作出相同的判斷,而且兩種見解也不可能完全一樣。不僅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同一個人在不同的時間裡,看法也會有所不同。一個人只要善於學習,從以往事件中汲取經驗便足以使自我變得更聰明。如果誰能記得曾經受到過的傷害,以及使他們情緒發生變化的微妙的原因,那他就能為未來的變化和自己的處境作好思想準備。由此,蒙田認為用經驗來思考事情那是不可靠的,因為事情永遠不可能相同,只有推開門才能知道門是開是關,因此,蒙田提倡要我們“認識你自己吧”。曾經我看過一些書,其中有《認識你自己》,《遇見未知的自己》,我想這些書其中的一些思想也多多少少有受到蒙田的薰陶吧。

其中還有讓我印象比較深刻的是說,讀書能明智,能獲得樂趣。但是,倘若讀得過度,變成書呆子,便只剩興味索然了。此外,可能還會傷害身體,而快樂和健康卻是我們最寶貴的,倘若結果竟弄到有損身心的地步,那麼我們就拋開書本吧。從來我都沒有想過我們可以拋開書本,從我讀國小開始,我就認為書本是百利而無一害的東西,我們不能拋棄它,因為它能帶給我們知識和不一樣的思想,可是,就在我讀到這裡的時候,突然覺得蒙田說出來埋藏在我心底深處的話,誠然,書籍對我們很重要,很有意義,可是如果我們一味地看書,那我們可能不會有機會出去走走,融入大自然,融入社會,甚至可能由於用眼過度導致近視什麼的影響健康,所以,當我們想出去走走的時候,那麼就拋開書本吧,屋外也會是另一番有趣的天地。蒙田還指出,對書本的選擇,當選有趣而且易讀的。因為此類書籍能調劑我們的精神,給我們帶來慰藉,至於那些艱深難懂的學科,我們不選也罷,留給那些所謂的專家們去探討吧。在讀到這裡之前,我一直抱著所謂的經典名著硬著頭皮苦讀,殊不知既無趣又讓自己心情鬱悶不少,也許現在還不是讀這類書的好時機,所以與其浪費時間讀自己不感興趣的書,倒不如沉浸在自己喜歡的書的世界裡。

這些都只是我對《蒙田隨筆》的一點點小小的想法,我看到的僅僅只是冰山一角,我相信還有更大的寶藏等著我去挖掘。蒙田以對人生的特殊敏銳力,記錄了自己在智力和精神上的發展歷程,為後代留下了極其寶貴的精神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