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文學>

散文隨筆:拜年的變遷

文學 閱讀(1.17W)

人們常常在抱怨,年味越來越淡了,淡得像一杯白開水,咂來咂去,還是咂不出一丁點苦辣酸甜來。這不,就連最起碼的拜年也在跟風似的縮水,長此以往,恐怕咱中華民族這項曾經引以為榮的盛大禮儀會漸漸地退化成一張薄薄的標籤了。那就以我的經歷說說拜年吧。

散文隨筆:拜年的變遷

記得小時候,每次除夕夜,放完鞭炮後,一家老小就會圍坐在飯桌旁,一邊吃喝一邊拉家常。有時關係不錯的街坊鄰居也會拿瓶酒來一塊湊熱鬧,在我們家鄉叫熬年。七年級早上,天還不亮就得餃子下鍋,吃完飯,婆婆公公帶著兒子、媳婦,媳婦抱著孩子,一起出門,到本家大輩份的人家拜年。這時節,村裡的街上是最熱鬧的,除了調皮搗蛋的孩子嬉戲打鬧的聲音外,便是人們雜亂無章的腳步聲。或三五成群,或十個八個,有時甚至會出現二三十人的大場面,南來北往,相互間有認識的,就順便打個招呼,道聲祝福,然後擦肩而過。

在我們村,有個說法,拜年的人越多,證明這個家族的人丁興旺,所以除有病實在出不了門的,其他的則是傾家出動。到了要拜的'人家門外,就有人七嘴八舌地高聲喊了起來。“大爺爺、大奶奶給您二老拜年啦!”“大叔、大嬸給你們磕頭啊!”……走進大院後,男左女右地自動排成兩隊,“呼啦啦”跪倒一片,實實在在地磕起頭來。有些愛乾淨的媳婦出門時順便帶個小墊子,鋪在地上再磕,生怕弄髒了新衣服。磕完頭後,大爺爺大奶奶就會一人端盤糖,一人端盤葵花瓜子,多數是自家炒的南瓜子,招呼著小輩們往屋裡坐,其實那都是禮節性的謙讓,誰都不會進的。由於那個年代誰家生活都不富裕,糖和瓜子也只是送給那些小孩子,並且數量有限,大人們是沒有份的。拜年的人們至多也就呆個三五分鐘,然後就調轉身子,後隊變前隊,魚貫而出,向下一家拜去了。小孩子們相互比著自己的糖和瓜子,嘻嘻哈哈地緊緊地跟在隊伍的後面。

本家拜年,並不是說兩家的關係有多麼地好,它僅僅代表了一個禮。不管兩家有多大仇恨,哪怕是昨天剛打了架,到這個日子,也要去拜,即便是拜完了,還再打,也無妨,否則會讓人笑話,說你不懂事。大概這就是所謂的“先禮後兵”吧。

隨著電腦的出現,手機的普及,網上拜年漸漸成了一種時尚。自己編些祝福語,發個簡訊、微信,一了百了。還可以進行群發,選準目標,滑鼠輕輕一點,幾十個、幾百個拜年物件瞬間搞定,甚至還不用自己動手,見到心儀的簡訊,把姓名一改,據為己有,然後再來個百花齊放,又何樂而不為呢。

有人說:當今的時代,讓千里之外變成了近在咫尺。也有人說:近在咫尺的好朋友,有時會變得越來越陌生了,甚至都不敢相認了。這也不無道理。是啊,科技進步了,人情卻是越來越薄了。年是拜了,可拜年的過程卻沒有了,留下的僅僅是一種形式,而沒有了實在的內容,就如同是被蟲子吃空了的葡萄,雖還有其鮮豔奪目的外表,果肉卻是真的沒有了,中看而不中用了。

假如關係好,真有誠心的話,不管是朋友,還是親屬,你就索性找點時間,親身走動一下,坐下來嘮嘮家常,那根本用不著好吃好喝,一杯淡茶也能泡出濃濃的真情實意來,對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