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文學>

讀史鐵生的散文有感範文

文學 閱讀(3.27W)

相對於世界的博大,宇宙的永恆,無論怎樣偉大的人物,也會消失在歲月的長河中;無論你多麼成功,都會成為匆匆而居的過客,尤其是在史鐵生《我與地壇》裡得到了昇華,史鐵生的散文大多關於生死、命運、苦難的探索,因此充滿了濃郁的哲學味道和蘊含了深刻的理趣,等待我們一起去發掘、揭開史鐵生散文理趣的神祕面紗。

讀史鐵生的散文有感範文

史鐵生《我與地壇》中整篇充滿了富有哲學意義的理趣色彩,對生命有著非同常人的認識,不在僅僅的滿足和停留在對生活、夢想的探求,而是轉向了對未知生命意義的不懈探索和哲學思考之中。文章寫的也比較的隨性、自然,源於內心世界真的看開和走出慾望的泥淖,既灑脫又解脫,讀者看了之後,超凡脫俗。不但可以擺脫心靈的束縛還可以正視自己慘淡的人生,是超然物外的執著情懷,更加堅定了通往成功的人生目標,既符合現實實際,又避免了永恆的痛苦和迷茫。

此時此刻的史鐵生,是鳳凰涅盤之後的史鐵生,是不會被困難打垮的史鐵生,已不在急於探索人生的方向和夢想實現,而是通過構築精神家園在深化生命哲學意義,在另一篇散文中《好運設計》中也可以體現精神家園是虛構縹緲的東西,只有在不斷的尋找生命存在的意義,才會衝破絕境。希望我們每一個人都要享受追求的過程,體會過程的美麗與悲壯,與其坐以待斃,不如主動出擊,把一個必將到來的事實變成神祕探索的過程,變成你創造出獨特自我境界的過程。在沿途中尋找最美的風景,而不是等待命運的宣判結果,因為我們每一個人都會有機會改變自己的人生!

在《我與地壇》中,作者凝聚了厚重的筆力訴說了生與死的經歷與思考,以殘疾人特有的思想角度自我解剖生死,與死神反覆較量所表現出對生的熱愛和對死的坦然面對。地壇承載了他的未知生命力,也彰顯了史鐵生的痛苦和無奈;對於史鐵生來說:死是上帝對每個人最公平的饋贈禮物,一個人出生了,是不可辯論和爭執的事實,死也是一樣,是一件不必急於求成的事,是一個必然會降臨的節日。解決了死的問題,其實死也並沒有想象的那麼可怕,那接下來就是如何生以及讓自己生存更好的話題了。

人生來誰想死?可上帝饋贈了生存的權利始終要收回,這恐怕是人間最公平的事情了。在史鐵生的散文《我21歲那年》中突降厄運,使青春年少的他有了天崩地裂般的毀滅,從生與死之間命運彷彿開了個天大的玩笑,他也曾憤怒、咆哮,無法接受命運的殘酷,想要以死來直面慘淡的人生,是母親的溫情和文學的魅力平復了他躁動的心靈。鳳凰涅盤之後,思索生的意義便至關重要,開啟了深刻的人生思索之旅。遇見地壇恐怕是史鐵生一生最幸運的時刻了吧!

這是偶然也是必然,因為除了地壇作伴、除了行走地壇之外,他想不到宇宙中可以容身之地。在地壇中同時感慨宇宙的浩瀚和歲月的無情之際時,卻無奈地發現改變不了四季的輪迴和生死的安排,只能隨遇而安地尋找生的機遇,才能夠超越和戰勝困難。徹悟生死的史鐵生已經明白,人生的每一步,其實一步步都是走在回去的路上。他對死亡不在恐懼和著急,從渴望死到勇於生,史鐵生實現了精神的自我救贖。

對於史鐵生的慾望,其實稱不上慾望,只是一種得不到的追尋!我們暫且的稱之為理性的慾望吧!在史鐵生的多篇散文中多次提到慾望,可見他想通過實現慾望來完成探索人生,人活一世,草活一秋,皆是為了內心的慾望而付出所有的努力,而沒有希望的慾望,則包含著無盡的痛苦和無奈。史鐵生的再《我與地壇》中多次表達擁有健康軀體的美好願望,希望像劉易斯一樣奔跑、跳躍、自由的親近大自然;他甚至在《足球》中也含蓄的祈禱上蒼,若有來世,盼望能夠馳騁球場,然而僅憑史鐵生的生理條件無法滿足健康的慾望,這必然帶來了痛苦體驗和加深了人生的感悟,不斷的激發創造的力量和戰勝困難的勇氣,從而擺脫慾望的束縛,彰顯生命價值的力量,超越慾望和困境。

史鐵生的的思想主要寄託於文學作品的表達之中,因此比一般人更加能體驗到孤獨的苦楚和無奈,《秋天的懷念》中當母親的突然離別之後,留下他孤身一人推著輪椅欣賞秋天的菊花,該是何等的淒涼!在散文中史鐵生大量運用心靈獨白、以及自言自語的方式來訴說內心的情感,因為他太獨孤了,在遠離塵囂的地壇中,人與人都缺少了心靈的溝通和根本的信任,在繁華的都市之中到處充滿了算計和爾虞詐,因此作者享受內心的孤獨,甚至在文學作品中表達孤獨、寄託孤獨,更把孤獨當成一種享受,一種文學創作的源泉和深度。作者以超凡脫俗的姿態屹立於地壇之上,寧靜的思索世間萬物的繁雜,就作者所處的高度和思想深度而言,以一位旁觀者的老人沉著冷靜地面對孤獨的發問;內斂沉靜的思索人與人關係疏遠的潛在原因,作出深刻的批判和反省。

當作者在《我21歲那年》中無可奈何的因為疾病躺在醫院的床上,面對周圍的寂靜和平淡,他發出了無可奈何的呼喚喧囂的到來,不住的瘋狂回憶那年春暖花開,摯友結伴而行的天真與快樂,看透了人世間的浮華與滄桑,就是在這樣的孤獨環境中,作者才思索到人生存在的意義是何?每一個人在被太多的規矩束縛,人與人產生了距離和隔閡,作者真誠的呼喚真誠的交談和心靈的溝通。在《我與地壇》中,作者只能無奈的獨處地壇,孤獨的內心無人問津和想法無法實現,作者只能藉助筆下的文字和填滿孤獨,在孤苦無依的文學創作生涯中與孤獨結伴同行,相依為命。正是在孤獨的地壇中,作者日日與孤獨相伴,享受孤獨時刻文學創作的靈感迸發,才創作出無與倫比的優秀散文作品。

困難是無奈的且無法改變的,人只能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去適應環境,改變環境是需要很大的勇氣的。史鐵生既相信命運的神聖不可侵犯又想改變命運,他想通過自己的努力、知識、文學去改變命運的束縛,甚至想掙脫命運的枷鎖,在史鐵生面對困難的時候,他認為生命的意義在於創造,生命的價值在於創造過程中經歷的苦難和風景,這是一筆珍貴稀有的財富,而不僅僅去過於在乎結果。他在逆境中不斷的使自己內心充實,在實現理想的過程中不斷完善自我,從而進入一個至高無上的境界。

史鐵生喜歡足球,卻無能為力;史鐵生喜愛生活,生活卻給了他苦難;史鐵生在不斷與靈魂的碰撞中才點燃了文學絢麗的火花,在他的散文中也曾透漏:其實生活和球賽一樣,也有固定的規則和裁判,你不努力自然會出局;也會給你各種障礙和困境讓你超越,你不勇往直前、不努力、不奮鬥,連自己都戰勝不了?怎麼迎接生活的挑戰?我們更要享受奮鬥過程的艱辛,不必在乎結果和目的。

對於上天逆境的安排,史鐵生不僅義無反顧的接受,而且當作是一次機會、一次挑戰,是命運對自己的考驗,不但可以體驗戰勝對手的快感,更加會增加智慧的光芒。我們要學著接受困苦和挫折,心平氣和的與他談判,儘量滿足他的要求,他自然就會離開你。史鐵生在《我與地壇》中反覆提到:假如世界上沒有了苦難,世界還能夠存在嗎?要是沒有愚鈍,機智還有什麼光榮呢?要是沒有了醜陋,漂亮怎麼維繫自己命運呢?

史鐵生在《我與地壇》中見到一對小兄妹,妹妹很漂亮卻又智力缺陷,為什麼不讓它既聰明又漂亮呢?史鐵生在《好運設計》中也曾提到:如果上天把好運都降臨到一個人的身上,他為什麼會覺得不快樂、不幸福呢?其實解決這樣問題很簡單,因為沒有痛苦的體驗,就不會享受不到快樂幸福的滋味,沒有殘缺就不會完美,只有不斷的將自己的不完美不斷彌補才會更加完美,相反如果你很完美,便會驕傲自滿,到最後甚至都會變得不完美。

長期患病的史鐵生深刻的領悟到幸福的內涵,他是一個對直立行走渴望無比之人,也許就是自己長期在輪椅上;生病之時的痛苦體驗病痛的折磨才會倍加珍惜健康的來之不易,這樣想來,上帝對自己是公平的,上帝給自己超乎常人體驗幸福的滋味。

二十一歲那年厄運太突然了,當時作者還是一位充滿理想的翩翩少年,誰曾想到下半輩子就要與輪椅為伴,年少輕狂的他無論怎樣也接受不了這個現實。因為殘疾,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出路,在生存的絕境之時,他苦苦思索生存的意義,他也不止一次的想到死亡,只是為了母親和心中的文學夢想,他還是選擇了一人堅強面對人生,唯一活下去的理由恐怕只有寫作的吧!他在地壇中思索怎麼能夠更好的活著,怎樣才能不那麼快死去?

失去了雙腿之後,更加的憂鬱和彷徨,找不到有價值的人生追求了,他意識到自己作為一個殘疾人,不僅失去了健康身體的同時也失去了正常生活的機會,可是他不是一個軟弱的人,命運越想把他打倒,他偏要活的更加精彩,於是他不斷的挑戰困境。在《我與地壇》《病隙碎筆》它超越了對夢想的追求和停留在現實的角度,把個人對健康的嚮往轉化為鼓勵民族大眾的貢獻上,他通過散文傳播勵志的精神種子,給那些身殘志堅的人群雨露甘霖,而他也不再自怨自艾、悲天憫人,作品的思想境界較為開朗和豁達,於是他的創作道路越走越遠、越寬闊。

因為孤獨,人生來註定只能與自己為伴,也只能靠自己的力量打拼;因為慾望,慾望是渴望不可及的東西,慾望得不到滿足,便會痛苦地陷於追尋夢想的泥淖,永無止境;因為恐懼,人生必定走向死亡,而死亡既然不可避免,那就要好好的計算怎麼精彩的活著?史鐵生依靠自己的力量,實現自己寫作、健康的慾望,這也就是活著的意義:寫作!

史鐵生的世界裡最多的還是寂寞和空虛,唯一能夠充實人生的就是寫作,活著和寫作已天然的連為一體,寫作也被史鐵生當作一生的價值追求。他也曾經戲說:主業生病,副業寫作,如此而已。他想用筆來養活自己和家人、還想換取可望不可及的愛情,甚至想用筆戳開那扇神聖莊嚴的文學殿堂!他寫作也是因為母親孜孜不倦的鼓勵,想用稿費來讓母親過的更好,他寫作更是為了在母親離別之後寄託哀思,夢想、母愛、殘疾是史鐵生寫作的精神支撐!

人生來註定死亡,愛能賦予生命價值昇華的力量,愛有價值消除隔閡和誤解,互相理解和尊重,構建和諧社會。史鐵生的散文中到處充滿了對愛與美的呼喚與迴歸,包括對母親的回憶和思念,對世界的美好祝願,對愛情的嚮往和追求,對人與人友情的嚮往和眷戀,對殘疾人的同情等等都彰顯了史鐵生散文的人文關懷和生命價值的昇華。其實來說愛是對苦難的最好詮釋和慰藉,愛是犧牲自我成全他人的偉大,愛也是無上生命價值的彰顯和寄託,愛能拯救世界,換來和平。

在史鐵生的散文創作中,含蓄婉轉的穿插關於愛情的.獨特見解和嚮往,也是個人情感表達方式的外現和突出亮點,奏響了史鐵生平凡生活歡樂的樂章,即使是平凡的殘疾人,也有對愛情的擁有和嚮往,也能享受愛情的甜蜜和果實,這也是愛情的獨特魅力,平等、自由、純潔。可惜年少輕狂的史鐵生在乎對方的看法,覺得自己愛別人是拖累別人、不配擁有愛情,放手才是最偉大的愛情,他認為愛別人就應該讓別人離開自己,讓對方去尋找真正屬於自己的幸福,因此史鐵生對愛情猶豫不決,也錯過了不少的愛情,可見史鐵生內心還是顧及他人,渴望別人幸福,也對愛情發出了真心的呼喚。

關於愛情,其實史鐵生的心路歷程尤為複雜,因為也比一般人對愛情有著獨特的見解,從排斥躲避愛情、嚮往渴望愛情到尋覓探求愛情,從自卑到自信,史鐵生經歷了多少思想鬥爭之苦可想而知,但上天總是公平的,不會白白看你受苦而無動於衷,在機緣巧合之際自會賜給你一段美滿幸福的愛情或婚姻。

在史鐵生看來,愛情是兩個人同舟共濟和相伴此生,彼此消除隔膜,愛才能顯示出它的獨特魅力。作為自己的伴侶,首先要接受自己的殘疾並且忍受常人所不能忍受的孤獨寂寞,其實要敞開心扉,相互理解、相互信任和相互支援。史鐵生一直嚮往神聖純潔的愛情,對此他也不斷的寫作奮鬥,渴望給自己心愛的對方更好的物質和精神生活,他想借助愛情彌補自己身體的缺陷,把自己的情感孤獨也在愛情中得到充實。

在《合歡樹》中史鐵生展示了一位平凡母親的偉大,當我二十一歲那年,我的雙腿已經完全殘廢,甚至生活都不能自理……那時候還經常抱怨生活的不公以及上天的捉弄,甚至自怨自艾、自甘墮落,母親為了給我治病,給我生活的勇氣,花光了家裡的所有積蓄,年輕的母親愁白了所有的頭髮,哀求醫生一定全力以赴,到處打聽偏方,只求兒子能夠有活下去的勇氣。

在《秋天的懷念》中,母親答應陪自己一起去公園賞菊花卻永遠的不再醒來,作者在母親離開之時是多麼的悔恨與心如刀絞啊!母親給予孩子最聖潔的愛,包容孩子好與壞的得失和獨自承擔所有打擊的人,承擔所有苦難和安慰惦念孩子疾病的心,正是這種偉大的母愛,喚醒了那個狂躁不安,萬念俱灰的兒子,那個從未理解母親的兒子,那個在母親逝世之後而精神才復活的兒子,那個思念母親並且堅強活下去的兒子,只是作者心痛,一切懂得了太晚,彌補的太遲,母親永遠回不來了。

在史鐵生的世界中,母愛始終是一切愛的源泉和力量,給予了他第一次和第二次生命的勇氣和力量,也是他開啟文學創作生涯的不竭動力,在《我與地壇》中作者描寫當時剛剛大病初癒,心情煩躁不已,經常對著母親莫名的發火,而母親卻一如既往的目送自己出門,到傍晚時刻又把他接回來。甚至還擔心自己自殺,在那些漫長的歲月裡,母親是怎樣的心神不安,坐立不寧,母親承受了怎樣的驚恐、焦慮和痛苦,但是母親在外人和自己面前從不流露自己絲毫的苦楚。這大概就是母愛的動力激發了作者的創作靈感和作者活下去的巨大推動力,否則作者所思所想所及也不會那麼深邃和廣闊,使得作者對人生的領悟力超乎常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