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文學>

讓心悠然散文隨筆

文學 閱讀(1.24W)

我一直都以為,人之忙來自兩方面,一是身忙,二是心忙。身忙不算真的忙,心忙才是真的忙。

讓心悠然散文隨筆

過去,在鄉下便親身感受到身忙。犁田、耙地、鋤禾、除草、擔糞、挑稻、收割,樣樣都是力氣活,常常還受到熱辣辣陽光的烘晒,全身汗流浹背,深切感受到“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的滋味。然而,幹這種活不需費什麼心思,白天出了力氣,晚上睡了一覺,第二天又恢復了活力,心不累。

心忙就不同了,心裡老是在尋思,老是在算計,老是在憂慮,因而心無寧時,此就可謂真忙了。其實,這些個兒忙有許多是自己找上門的,是自尋煩擾。比如在工作上,本來只需考慮如何做好所幹的事就可以了,但你還要思慮事外的領導信任、人際關係、個人得失等等,不就徒增了不少壓力?這就是心理學上著名的'“瓦倫達心態”。瓦倫達是美國最著名的高空走鋼絲表演者之一,在一次極為重大的表演中,他不是專注於做事本身,而是一再考慮這件事可能帶來的結果,這種患得患失的心理,讓他從70米的高空墜落身亡。再如在生活上,許多人都覺得累,其實一半來自於生存,另一半來自於攀比。就目前而論,生存已不需費多大心思了,許多人就花心思在攀比上,你有靚車我也要有,你有高檔房我也要有,在尋思佔有的過程中,你不覺得太忙太累了嗎?

所謂忙裡偷閒,是要讓心閒下來,把心中的雜念放下,把人生的得失放下,把個人的榮辱放下,這才是真的閒。然而要達到這種閒也非易事。現在的誘惑太多了,金錢的誘惑,地位的誘惑,美色的誘惑,沒有定力是難頂得住的。“青山元(原)不動,浮雲任去來。”這是一句充滿哲理的詩。人的自性好像青山那樣屹立不動,那些如浮雲一樣的金錢、地位、美色不管如何飄動,於我絲毫沒有掛礙。這就是如山般的定力。

陶淵明有這種定力,他毅然辭去官職,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他之所以悠然,在於他擺脫了官場的束縛,遠離了車馬之喧囂,把得失榮辱置之度外,心裡空靈,沒有絲毫掛礙,已超凡脫俗,因而心中才那樣怡然自得,領略到人生真意,達到物我兩忘的境界。

蘇軾被貶黃州,他內心並沒受此所累,夜“與客泛舟遊於赤壁之下”,悠然地品賞了江上清風、流水、月色,便“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已超然獨立,忘懷得失。他之所以對著江上之清風、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就在於他的灑脫情懷。正如清代古文家方苞所評:“所見無絕殊者,而文境邈不可攀,良由身閒地曠,胸無雜物,觸處流露。”

那次,朋友邀我到他的住所品茶,我就感受到一份悠然。客廳裡就我們兩人,那個小區也很幽靜。茶几上擺著一套茶具,一個電熱水壺,一個不大的紫砂茶壺,幾個玲瓏小巧的搪瓷杯子。他泡茶很投入,將電熱水壺盛上水置於小電磁爐上,水開了先燙洗茶壺,再燙洗茶杯,然後再盛水置於爐上煮沸,放一撮茶葉在茶壺裡,把沸水倒進壺中,蓋上壺蓋,隨即絲絲茶香便隨著壺嘴的輕煙慢慢溢位,徐徐鑽入我的鼻孔,沁入心肺。過了一會,把泡好的茶倒入大的茶杯中,再從大杯倒進小杯裡。我端起杯子,把茶慢慢吸進嘴裡,細細地品味。我說,這樣品茶,真需要閒功夫。他說,其實品茶要有閒情才品出醇香來,品茶不只在茶,更重在過程,才會品出一種好心境,品出一段好時光。好像釣魚,釣者並非重在吃魚,而在於享受這個過程。聽如此說,我感悟不小。

我沒耐性品茶,也沒耐性釣魚,忙裡偷閒,只喜歡坐在桌前,伴著一杯開水,靜靜地看書作文。讀一本好書,我彷彿與一位高尚的朋友在傾心交談,我們有時會心一笑,心便坦然起來,空明起來。有了靈感,也會坐在桌前入神地作文,那些感人的故事,那些心靈的感悟,那些溫暖的情懷,便通過手指走進電腦,寫成了文心裡便怡然起來。這不能不說是一種享受。

讓心悠然,把心靈安放在寧靜的港灣裡,遠離喧囂,遠離名利,一切都從容淡定,工作忙了也不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