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文學>

《追風箏的人》讀後感心得體會

文學 閱讀(2.62W)

《追風箏的人》較深刻得寫出作者為了彌補自己曾經的錯誤,歷經千辛萬苦去贖罪的過程,讓人感受人格的魅力。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你整理的《追風箏的人》讀後感心得體會 ,希望對您有用。

《追風箏的人》讀後感心得體會

  《追風箏的人》讀後感心得體會 1

在好友的推薦下買了這本書,先是被書名困惑了一下,對於我們來說一般是到春暖花開陽春四月的時候出遊放風箏,會追風箏嗎?我帶著懷疑的態度去看這本書,但是看完這本書心情卻是凝重的,百感交集。

在阿富汗,每年初春,會有盛大的風箏節,許多的孩子會用積蓄了一年的力量來使自己的風箏成為佼佼者。這本書中的12歲阿富汗富家少爺阿米爾與僕人哈桑情同手足,風箏節對於阿米爾來說,他只有通過這樣的機會才能獲得父親的讚美和笑容,追風箏,也相當重要,搶到了最後一個被擊落的風箏,那也預示著莫大的榮耀和完全的勝利。於是哈桑,便擔當起了重要的任務,就是把那隻被阿米爾擊落的風箏追到手。

處處受到本地人的欺負,異樣的目光,加之戰火的侵襲,讓原本親和的世界失去了本應快樂的兒時天地,在壞小孩面前,阿米爾產生了畏懼,然而,善良可愛的哈桑卻時時都在保護著阿米爾,不讓阿米爾受到任何傷害,在一場風箏比賽後,發生了一件悲慘不堪的事,哈桑被打,被欺騙,被誤解都因阿米爾的心境過於懦弱所制。阿米爾為自己的懦弱感到自責和痛苦,因無法面對哈桑,他栽贓哈桑偷了他的錢財和手錶,逼迫哈桑離開他的家。最後,哈桑選擇了離開,不久,自己也跟隨父親逃往美國,成年後的阿米爾始終無法原諒自己當年對哈桑的背叛。為了贖罪,阿米爾再度踏上暌違二十多年的故鄉,卻發現一個驚天謊言,兒時的噩夢再度重演。

阿米爾身上的懦弱、膽小、卑鄙的個性,而阿桑身上的善良正直和忠心,其實與很多人相近。就我而言,看到的真的很少,哈桑代表了理想,阿米爾代表了人性。我們很多人都是阿米爾,嚮往理想,而懦弱讓我們達不到那樣的高度。因而日漸自慚形穢,甚而打破理想,徹底落入世俗。然而,阿米爾還是選擇了踏上心靈的救贖道路,儘管有過動搖,但他最後還是勇敢得面對了,實現了救贖。

為你,千千萬萬遍。這不僅是一句簡單的承諾,更包含著他對哈桑所有的罪惡感和愧疚。這句話像咒語一樣,優美得像一句詩,卻在美好背後藏滿悲傷。好在最後一幕,最後一次出現這句話時,他終於可以面對遙遠歲月裡那個卑微的自己。

  《追風箏的人》讀後感心得體會 2

《追風箏的人》講述了12歲的阿富汗富家少爺阿米爾與他父親僕人兒子哈桑之間的友情故事,作者並沒有用很華麗的文筆,她僅僅是用那淡柔的文字細膩的勾勒了家庭與友誼,背叛與救贖,卻給我以震撼。

一場救贖再次開始。故事的最後,阿米爾救回了索拉博,可此時的索拉博卻因精神上的傷痛至以完全失去感情,唯有說起風箏——那哈桑和阿米爾童年最喜愛的玩物時,才會不知覺的笑起來……書的後半段寫得是主人公心靈的救贖。他費盡周折找到了哈桑的兒子索拉博,追到了心中漂移已久的風箏,重新成為一個堂堂正正的男子漢,生活的大門終於又向他敞開了。阿米爾的結局,相比較而言,是幸福的。他終於明白了彼此的意義——以生命為代價。

書中的情感不僅僅是親情,不僅僅是友情,只要是能夠沉下心來閱讀的人,都會被其中直指人心的情感打動,也會從中折射出自己曾經有過的心緒,比如傷害別人時的快意和猶疑;危機關頭的懦弱無助;親人面臨危險時的慌亂無措;愛情乍到時的浮躁不安;失去親人時的悲傷孤獨;應該擔當責任時的自私推諉,以及時常湧上心頭的自責、自卑和贖罪的衝動……這樣的情感沒有任何的虛偽做作,是一個人在面臨變化的那一刻來不及思索的真實反應,是一個人在夜深人靜時最私密的捫胸自問。胡賽尼的筆猶如一把尖利的刻刀,將人性的真實刻畫得近乎殘酷,卻又毫不譁眾取寵。

也許故事的結局並不完美,也許有些許苦澀與酸楚。但人生就是這樣,犯錯,錯過,再用一生來挽回。

  《追風箏的人》讀後感心得體會 3

紅的豔霞,奔跑的剪影,斷線翱翔的風箏。我一次在電視上看到在推薦這本《追風箏的人》時,突然想起這本一直被考試擱置的書。我突然就將它找出來,然而我發現我在讀了開頭後便一發不可收拾。

文字與生活中的所有重要主題,都交織在這部驚世之作裡,“愛、恐懼、愧疚、贖罪。”著名作家伊莎貝爾· 阿連德如此評價它。而我一開始也是被它這樣的字眼吸引。我想它一定會是一個情節刺激盪氣迴腸的故事,又會在結尾給我們帶來感悟與觸動。

而最難能可貴也是最吸引我的還是這本書獨特的阿富汗背景。有人說它是一部政治史詩,宗教、種族歧視、戰爭衝突的焦點這些融匯在了這本書中。藍天上起回盤旋的風箏被炮彈折斷;街上汽油燃燒的味道淹沒烤肉的香氣;路上有著拿著書本的乞討人……作者將個人感悟與政治環境細膩地編制在一起。通過這本書的阿富汗背景,我們即可以看到戰爭前祥和安寧的阿富汗,又可以看到戰爭後千瘡百孔的阿富汗。

這本小說也在2007年拍成了同名電影上映,我閱讀這本小說的時候就像是在看一場電影。因為它沒有虛嬌贅文,一切只是為讀者娓娓道來。所有的情節都栩栩如生,似乎把那些場景映在了紙上。

主人公阿米爾是富家少爺,與僕人之子哈桑情同手足,跨越了種族、社會與宗教。淳樸善良的哈桑可以為阿米爾做任何事,而阿米爾卻在哈桑處於危難之時拋棄他。阿米爾為了緩解自己內心的不安,用更殘忍的'方法逼走哈桑。

文章的前半段阿米爾一直在逃避,逃避種族束縛下的友誼,逃避危險,逃避責任。

隨之,在戰爭爆發之後,阿米爾隨父親去美國避難。成年後的阿米爾看望病中的父親好友拉辛汗,卻得知了一個哈桑是自己親弟弟的驚天謊言。拉辛汗鼓勵阿米爾去完成心靈的救贖,於是阿米爾再次踏上了故鄉,最終完成了成為真正男人的蛻變。

文章的後半段阿米爾在追逐,他追逐友誼,追逐勇氣,追逐責任。

“為你,千千萬萬遍。”拿到這本書首先映入眼中的就是封皮上的這句話。它在文中第一次出現是為阿米爾追風箏的哈桑說出的,它就像是對阿米爾的誓言與承諾。文章的結尾,阿米爾為哈桑的兒子追風箏時也說出了這句話,這也是意味著救贖的完成,也是成長的完成。是手法上的前後對照,也是情感上的強烈對比。總之這句話盪漾在我心中,顯得尤外感人

“我回到了故國,卻發現自己就像旅客。”這也是讓我深深記住的一句話,寫出了無限的淒涼與對祖國的那份深沉的愛。文章對阿富汗戰後的生動描寫一直撼動我,曾經的“中亞明珠卡達”已經千瘡百孔。文中曾提到阿里的死,別人是這麼形容。“一個地雷,阿富汗人還有其他死法嗎?”可以說我讀了這句話感覺千種萬種的辛酸。還有一段文字描寫一位成年男性在出售自己的腿,為自己的孩子換取幾個星期的吃食。這些都是處於相對和平年代的我們想象不出的。

不過縱然背景不同、種族不同、膚色不同,但這本書中所講的親情、友情、懦弱、勇敢、背叛和贖罪是生活中永存的話題,是讓我們所有人感同身受的。

風箏這個線索貫穿全文,它是主人公最愛玩的遊戲,是阿富汗人的傳統比賽,更是一種象徵;它可以是愛、勇氣、正義,也可以是像我們現在所說的初心與夢想。雖然難,但一直在追逐。我們都是追風箏的人。

擴大範圍的說,我們可能都有像主人公那樣懦弱膽怯的時候,像書中提到的印度電影《聞香是女人》中所說“我從來都知道正途是什麼,但我沒走,因為那太難了。”的確,有時想做一個勇敢的人很難,我們有的時候可能都沒有勇氣追逐我們理想,追逐更好的我們。我希望大家也可以捧起這本書,感受一下這本書帶給我們的觸動,希望我們都可以堅定自己的路,做一個勇敢的人,做一個勇敢的追風箏的人。

Now there is a way to be a good man again.現在這裡有一個機會重拾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