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文學>

桃花的相關詩詞分享

文學 閱讀(2.46W)

桃花是春天最明媚耀眼的花,它爛漫嫣紅,如雲霞般美豔;她佔盡春光,為人間增色;它開時光彩奪目,風華絕代,它落時紛紛揚揚,風韻猶存。以下是桃花的相關詩詞分享,歡迎閱讀。

桃花的相關詩詞分享

吳融有詩“滿樹如嬌爛漫紅,萬枝丹彩灼春融”,白敏中也道“千朵濃芳綺樹斜,一枝枝綴亂雲霞”。詩詞中的桃花幾乎成了芳春的代表,同時也是美人的代名詞。

  春意融融

春天來了,當梅花凋謝,紅消香斷時,桃花就登上了舞臺。它感受到了春回氣暖,三三兩兩地綻放了。

蘇軾有詩曰:“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隔著翠竹是幾簇粉紅色的桃花,紅綠掩映,春意濃濃。

白居易的筆下,桃花就是春天,他說“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那一樹樹桃花開得粉嫩而耀眼,竟然還有未開的花蕾。本以為春天已經離開了人間,沒想到她轉到了這裡。

杜甫對桃花的感情是複雜的,他既愛那深紅淺紅的桃花,又恨那輕薄逐流水的桃花。他獨步尋春的時候,看到的桃花是非常可愛的,“桃花一簇開無主,可愛深紅愛淺紅”。但在另一首詩中,他卻說“顛狂柳絮隨風去,輕薄桃花逐水流”。很明顯,詩人是不喜歡柳絮和桃花的,究其原因,是由於詩人鬱郁不歡,當時,國難未除,詩人飽嘗戰亂離別之苦,有家難歸,心情既憤慨又悲痛,哪有什麼心思欣賞桃花呢。

對於王維來說,桃花是春天最絢麗的一抹色彩。他說“桃紅復含宿雨,柳綠更帶朝煙”“雨中草色綠堪染,水上桃花紅欲然”。王維是一個畫家,他把絢麗的顏料毫不吝惜地給了春草桃花,把紅與綠渲染得十分醒目。

桃花的這種耀眼的紅,在元代姜彧的《浣溪沙》一詞中也有反映。“兩岸桃花烘日出”,兩岸的桃花盛開,灼灼耀眼,正好映著鮮紅的太陽,真如“日出江花紅勝火”的濃豔,營造了一種極其壯美的景象。

五代的李煜對那灼灼的桃花更是留戀,他說:“浪花有意千里雪,桃花無言一隊春。”船頭的浪花翻滾如千里白雪一般,無邊無際;岸上林間裡的桃花,默默地競相開放,遠遠望去,一排排的桃樹好像佇列一樣有序排列著,點綴得春日美景如畫。

江南的春天,美景何止萬千,實在令人眼花繚亂。黃庭堅只選擇了最能代表春天景物的桃花與楊柳,僅以“灼灼”與“鬖鬖”兩個詞就概括出二者的特色。“小桃灼灼柳鬖鬖,春色滿江南”,這句所寫的景物雖然常見,卻給人以美好的聯想與想象,形象地表現出江南的春色之震撼人心的美。

桃花與水總是連在一起,桃花開在水邊,落在水裡,還逐流水而去。徐俯眼中的桃花是“夾岸桃花蘸水開”。桃花倒映在水中,水面上的桃花影與岸上的桃花連成一片嫣紅,遠遠看來,好像桃花貼著水面開放一般。

劉禹錫說“猶有桃花流水上,無辭竹葉醉尊前”,春天離去了,枝頭上的花也幾乎落盡,可是,那流水之上還有鮮豔的桃花呢。倘若桃花瓣也隨流水飄盡,那春天就真正離開人間了。因此,趁年華還好,不妨及時欣賞眼前美景。

  美人往事

自《詩經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後,桃花與美人就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絡。而崔護的《題都城南莊》詩一出,使這種關係更進一步,桃花變成了美人的代名詞。

“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她本來已經很豔麗,在紅豔豔的桃花襯托之下就更加動人心扉,宛若《詩經》中在灼灼桃花之下,著一襲紅裝出嫁的美人。然而,再美畢竟是回憶,現實是“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物是人非最斷人腸,這是一種殘缺、破碎的美。

韋莊寫過一首關於夢中美人的詞,詞中的美人正是如桃花般美豔。“依舊桃花面,頻低柳葉眉”這兩句描寫伊人美麗的外表,一位嬌羞明媚、楚楚動人的少女形象躍然紙上。

“記得別伊時,桃花柳萬絲。”納蘭筆下的離別,是悽美動人的。桃花是美人的面,柳絲是美人的情,年年都有桃紅柳綠的時候,因此這離別後的思念年年都有生髮之時。

“山桃紅花滿上頭,蜀江春水拍山流”,這是一幅美麗的春景。可是對詩中的女子來說,這樣的景色卻引起了她無限的痛苦。山上的山桃花開得確實很紅火,可是桃花越是開的紅火,也就越敗得徹底,這就像他對她的.心意一樣,愛時,愛得轟轟烈烈,拋棄時,就毫不留情。

宋代的一位名為阮逸女的詞人,寫過一首《花心動春詞》,開頭也以桃花起興。“仙苑春濃,小桃開,枝枝已堪攀折”,那一枝枝,一簇簇的桃花,光彩照人,十分可愛,正是到了該攀折的時候。然而正是這美麗的桃花,撥動了女主人公的情弦,一種纏綿的春愁油然而生。她自己的容顏正如桃花一樣,卻無人欣賞,花有重開日,人哪有再青春的時候啊!

女詞人嚴蕊就很欣賞桃花,她看到的不是桃花的表面,而是桃花的內涵。她說:“道是梨花不是。道是杏花不是。白白與紅紅,別是東風情味。曾記,曾記,人在武陵微醉。”那“別是東風情味”的紅白桃花,正是這位色藝冠絕一時女子的自我寫照;花處桃源,正是她身陷風塵而心自高潔的象徵。

《紅樓夢》中有一首《桃花行》詩,專門寫的是桃花。“桃花簾外開仍舊,簾中人比桃花瘦”,其實這寫的哪是桃花,分明就是人。“淚眼觀花淚易幹,淚乾春盡花憔悴。憔悴花遮憔悴人,花飛人倦易黃昏”,這裡的桃花少了灼灼的熱烈,多了幾分病態美,是憔悴不堪的,只是因為賞花之人亦是憔悴的。

李漁說,百花中顏色最媚者就是桃花了,而花期最短的也是桃花,“紅顏薄命”之說,似乎就是專說桃花的。美人桃花,或多或少被蒙上了一種悲劇色彩。

風言風語

杜甫有詩句“輕薄桃花逐水流”,本意是寫景抒情,並沒有批判女子的意思,但因為其中兩句的意象“柳”、“桃花”也用來形容女子,且詩中極盡其輕浮的狀態,所有常被後人用來諷刺女子的輕佻和不羈。不少人更是把桃花看作是尋歡賣笑的風塵女子。岑參在挑逗一名歌妓時就寫道:“朱脣一點桃花殷,宿妝嬌羞偏髻鬟。細看只似陽臺女,醉著莫許歸巫山。”

宋代的程棨評說梅、杏、桃、李之花時,說“梅有山林之風,杏有閨門之態,桃如倚門市倡,李如東郭貧女”,他直接將桃花與**歸為一類,而且是“倚門市倡”的輕賤**,而不是像“秦淮八豔”那種有身份有品格的歌妓。足見桃花在某些人眼中是何等的輕浮。

歷史上美豔絕倫的息夫人,被稱為桃花夫人,但這並非美譽,而是帶有批判輕視的稱呼。所謂息夫人,就是春秋時息國君主的妻子。後來楚王滅了息國,將她霸佔,她在楚宮裡雖生了兩個孩子,但終日默默無言,始終不和楚王說一句話。即便如此,她還是一個身侍二夫的女子,是被人看不起的。比如杜牧就寫詩說:“細腰宮裡露桃新,脈脈無言度幾春,至竟息亡緣底事,可憐金谷墜樓人”,說嫌息夫人還不如堅決殉主的綠珠。

還有不少人,把桃花形容為粗俗附勢的小人之輩,蘇軾詩曰“桃李漫山總粗俗”、陳與義也誇梅花貶桃花“一時傾倒東風意,桃李爭春奈晚何”

其實,桃花實在是冤屈,它的美豔是天然的,所謂“天生麗質難自棄”,是身不由己的。至於桃花逐流水,也是不得已的,世上若多一些像黛玉那樣的多情之人,把落花埋在土中,那桃花就不至於葬送在水中了。

世外桃源

陶淵明的《桃花源記》可謂是人盡皆知的名篇,他為人們塑造了一個世外仙境,是無數碰壁失意之人所追尋的避世之地,也是廣大遭受戰亂之苦的平民理想中的世界。那是一個芳草鮮美、落英繽紛的花海,是一個和平安樂、與世無爭的世界,因此,桃花成了遠離人間紛爭的仙境中的一種花。

明代才子唐寅也寫過一首關於桃花的詩《桃花庵歌》,開篇便連用幾個“桃花”,為我們描繪了一個滿是桃花的奇幻世界。“桃花塢”是一個美麗的地方,“桃花庵”也是一個美的所在,“桃花仙”是一位自由灑脫的仙人,他種植桃花,並採摘桃花換取買酒的錢。買來美酒,他“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還來花下眠”在花前賞花,在花下睡眠,就這樣“半醒半醉日復日,花落花開年復年”,日日醉酒,年年看花開。這就是桃花仙的生活,完全是一種無拘無束、自在灑脫的生活。

桃花,至晉陶淵明《桃花源記》一出,便更多地被用來表達隱逸情懷。古代,桃還有驅鬼辟邪的意思,而“桃”與“逃” 諧音,因有避世之意。因此這裡的桃花也不僅僅只是一種花,更是作者思想靈魂的寄託。

桃花不僅有隱的意象,還沾著“仙道”的氣息。相傳漢代,有劉晨、阮肇二人去天姥山採藥,結果迷路,看到山上有一桃樹,便採桃子充飢,這時就遇到二位仙女留住,最後與之結為夫妻。過了十天,劉阮要求回鄉,仙女們苦苦挽留半年後終於允許他們回去,然而人間已過去幾百年,等到他們再次想回去時,卻發現無路可通,只留下無限感慨。晚唐詩人曹唐就寫了一首遊仙詩《劉阮再到天台不復見仙子》,來記此事,詩後感慨“桃花流水依然在,不見當時勸酒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