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文學>

關於黃豆的經典散文1200字

文學 閱讀(2.28W)

小時候,我最喜歡的豆類,莫過於黃豆了。

關於黃豆的經典散文1200字

老家那地方,黃豆和包穀總是套種。因為不佔田,種植的面積也就不受限制。好的年成,每戶人家,可以分上百來斤黃豆。

黃豆雖然不是主糧,不能像包穀一樣當飯吃,但日常生活裡,卻不能沒有它。逢年過節,打豆腐是必須的。無豆腐不成節日,相因成俗。

老家那地方,凡是與行為、動作有關的事,都喜歡用“打”字,其實,就是“做”“製造”的意思。“打”字表面似乎顯得很暴力,內裡卻是溫柔的、溫馨的。比如打豆腐。打豆腐,過程比較複雜,有一個固定的工藝流程。

打豆腐的前一個晚上,要將黃豆放進清水裡浸泡。黃豆在冷水裡泡漲後,在小磨上磨成漿,鍋裡煮上一開。將煮開的豆漿,倒進系在搖架上的包袱裡過濾。

搖架,是用棕繩吊在樑上的兩根交叉成十字狀的木條。木條堅韌,能承重。正中挖孔。用圓形的木軸將兩根木條固定,再拴上木栓。包袱,是一塊約一米左右的方形白布。

濾出的渣,叫豆渣。豆渣要在鍋裡炒幹,才能存放。或和蔬菜煮食,或加入油鹽辣子炒食,或置於方形的木製器皿中做黴豆渣。做黴豆渣,要將豆渣在木製器皿中拍實,用刀劃成小方塊,再蓋上桐葉之類,使之長黴。黴豆渣或煮,或炸,吃起來別有一番風味,是老家那地方的特色食品之一。

過濾的豆漿一般盛在一個特大的木盆裡。將磨好的石膏水,倒進去,輕輕攪動,豆漿就開始凝結。石膏,有兩種,一種叫土石膏,一種叫廣石膏。廣石膏,晶瑩剔透,很漂亮。石膏磨成液體前,要放在火裡燒。豆腐的好壞,放石膏水,非常關鍵。也有放了石膏水,豆漿不凝結的情形,豆腐就毀掉了。鄉下人迷信,非常忌諱這種事情的發生。

凝結成塊狀的豆漿,稱為豆腐腦。將豆腐腦,再舀進包袱,紮緊四角,平放在木盆上叉開的搖架上,用小磨的上磨壓在上面。等水滴乾,將豆腐切成手掌大小的方塊,就大功告成了。

我們那地方,喜歡做幹豆腐。就是把豆腐平放在竹籃裡,吊在火坑上面的樑上,烘烤。幹豆腐呈黑褐色,切成薄片和臘肉片一起爆炒,吃起來香,很有嚼勁。

炸果子,炸皮子,也是逢年過節前極常見的。豆腐切成小方塊或厚片後,放進滾沸的菜油中,待其充分膨脹後,用一種漏瓢撈起來。記得還有一種叫酥肉的東西,也是在這時候下炸的。將豆腐搗碎,摻上面粉、切碎的臘豬肺、蒜丁,攪拌均勻,再用勺子一勺勺放進滾沸的油中,炸成四面焦黃。通常是煮著吃。

豆腐不能久放。絕大部分豆腐,都要放在清水裡漂著,要勤換水,不然,幾天就變質了。

黃豆又是鹹菜的重要材料。豆豉,黴豆腐,豆瓣醬,都是最好的鹹菜,沒一樣能離開黃豆。我娘做的一種醃豆豉,特別的好吃,就連現在風行的“老乾媽”也趕不上那味道。

黃豆在木甑裡蒸熟後,攤放在蔑制的簸箕裡,蓋上桐葉或黑桃樹葉,放在不大通風的屋角。待其長全黴,然後灑上點白酒,將鹽、辣椒末、碎蒜丁,攪拌均勻,再倒進一種倒放的罈子裡。過上幾十天,待豆豉上的黴全部化掉,豆豉冒出油來,再倒進簸箕裡攤開暴晒兩日。然後,再灑上白酒,裝進倒放的罈子儲存。只要罈子下部不缺水,放幾年,味道都不會變。

平日裡,黃豆主要用來做合渣。將黃豆磨成漿後,羼上適量的水,煮沸,加上切碎的菜葉,再煮一開就可以食用了。包穀面飯,合渣,辣子,是一種絕配,百吃不厭。

記得還吃過一種用黃豆做的甜漿飯。將大米、包穀、黃豆混合在一起,磨細,放紅苕或洋芋,一起煮食。香甜可口,很開胃。

鼓脹的豆角掛滿枝頭,我小小的心也隨之鼓脹起來。避開人,摘上一捧豆角,用草莖一串,用樹枝架在火上一烤,就可美美的享用。小時候,我總能弄到吃的,腸胃又特別好,具有很強的反偵察能力,看莊稼的人很難看住我,因此,我很少捱餓。如果不是後來讀聖賢書,受到教化,我不敢想象我會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

黃豆成熟後,幹炒,特別香。但一般人家,是捨不得的。

黃豆收割後,豆子的脫粒和麥子脫粒的過程差不多。豆秸就堆在生產隊保管室的場壩裡,小山一樣。我曾經寫過一篇叫《豆秸垛》的文章,進行過詳細的描述。豆秸裡,有漏掉脫粒的豆角,只要仔細,有耐心,就總不會讓兩手空著。隊裡常年辦窯廠,燒罈罈罐罐。損壞丟棄的不難找到。生上火,將黃豆放在裡面烘烤,很容易就能吃上炒黃豆。

每年收割黃豆後,都要留種黃豆。種黃豆不脫離,連豆秸一起堆放在保管室的'一間屋子裡。保管員姓冉,和我們家是親戚。有一次,我和夥伴捉迷藏,在保管室後一叢荊棘裡,無意間發現了一個祕密:那裡面藏著一小捆黃豆。待支走夥伴後,我蹲在那裡,剝了兩荷包黃豆。然後,耐心地躲在不遠處的一塊岩石下。天擦黑的時候,冉保管果然來到那個地方,四處張望,拿走了那一小捆黃豆。從那以後,我不時地悄無聲息的在那地方逡巡。如果發現冉保管藏有生產隊的糧食,我都只取走一小部分,避開人偷偷地弄熟,吃掉。後來,冉保管發現了,他藏,我拿,心照不宣,維持了很長一段時間。

這都是我和冉保管之間的祕密,我從不敢讓父母知道。母親對集體感情很淳樸,對我管教很嚴,不允許我私自拿隊上的一草一木。“小來偷針,長大偷金”,這是母親常教育我的口頭禪。因此,從冉保管那裡順手牽羊來的東西,我只能在放牛或砍柴時,在野外處理。

黃豆,學名叫大豆。老家那時黃豆是土黃豆,種了千百年的,不像現在從美國舶來的那種轉基因的。那黃豆,怎麼吃都香,都讓人放心。洋人的東西,再好,吃著總覺得不是滋味。或許,我是受了“非我族類,其心必異”的狹隘民族觀的影響,有點杞人憂天了。

據說,現在市場上能買到的都是美國轉基因大豆,連中國的黃豆都很難找到了,我還能在什麼地方找到老家的黃豆呢?只是,我希望我們真的要警覺起來,不要讓老祖宗留下的東西,特別是文化,也像黃豆一樣,落到那樣一個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