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文學>

青瓦上的故鄉抒情散文

文學 閱讀(1.83W)

我常常凝視那些鄉村屋頂上的青瓦。光陰的水中,一間間覆蓋著青瓦的老屋,猶如一條條長滿魚鱗的游魚,靜靜地漂浮在時光的河流中;又如一冊冊攤開的線裝古書,寫滿故鄉的心事,默默地鋪展在藍天白雲之下。詩意而古雅,寧靜又閒適。然而,這種青瓦黃泥牆,綠樹村邊合的盛景,現在卻漸漸地淡出了我的視線,只化作一團濃得化也化不開的鄉愁,縈繞於胸,揮之不去。

青瓦上的故鄉抒情散文

青瓦是歷史中一張發黃的名片,時光中一瓶陳年的老酒。據說它從西周開始零星出現,至東周廣為使用。從帝王將相的豪華府邸,到平民百姓的簡陋屋舍,從氣度莊嚴的宮殿寺廟,到繁華綺麗的茶樓酒肆,都有它的身影出沒,儼然古代建築中一位不可或缺的謙謙君子。我的家鄉甘谷,地處渭北黃土高原,歷史悠久,源遠流長,素有華夏第一縣之稱。自從人文始祖伏羲在這裡點燃了文明的薪火後,就一直沒有熄滅過。一方水土,孕育了優秀的兒女,也創造了燦爛的文明。秦磚漢瓦作為我國傳統建築文化的一個縮影,在甘谷同樣有著悠久而光榮的歷史。尤以新興鎮土橋村生產的磚瓦脊獸最為出名,自古就有磚瓦名三隴,脊獸譽九州的口碑。

我從小對青瓦情有獨鍾。不是因為它的美麗,而是因為耳鬢廝磨,日久生情。那時鄉下的世界,就是一片瓦的世界。住的是瓦屋,用的是瓦灶,吃飯用瓦碗,盛水用瓦盆,提飯用瓦罐,玩得最多的也還是瓦渣。兒時的我們沒什麼玩具,村子裡最多的是石頭瓦渣。於是就地取材,四五個小夥伴湊一起,在地上畫一個形似單元樓似的方格子,玩一種叫跳房子的遊戲。讓我記憶猶新的還有一種叫泥哨子的瓦制小玩具,我們叫它泥響響兒,有小人形,也有小動物形,造型奇特,吹起來,響徹雲霄。空曠的童年裡,也便有了音樂的裝點。

猶記得,在老家莊背後的堡坡下,有一處燒瓦的瓦窯,至今遺骸猶存。若干年前,就在這個瓦窯前,一個少年,曾經睜著一雙好奇的眼睛,望著泥土如何在熊熊的爐火裡,一天一天變成青瓦。那一刻,他彷彿聽到了泥土在火中的吶喊和嘶鳴,就像聽到鄉親們收割麥子時,在火辣辣的太陽下,大聲吼唱秦腔的聲音。火裡淬過,水裡浸過,泥土轉世成了青瓦。之後,這些青瓦,被一些五大三粗的漢子,或以肩挑,或以車拉,運到新修的院子裡或寺廟裡,一片一片地蓋上房頂,成為新房或寺廟。從此,堅守就成了它的職責,守望就成了它的使命。瓦在寺廟裡的青瓦,梵音沖洗,香火薰染,自有一種隔世的寡淡,世人只能報以仰望的姿態和朝拜的心懷。而瓦在農家小屋上的青瓦,瓦楞間長著纖細的小草,躥著幽微的炊煙,瓦脊上走過雞,也跑過貓,有一種塵世的煙火氣息,也讓人覺得溫馨和親切。但不管是寺廟上的青瓦,還是農舍屋頂上的青瓦,日子久了,就都脫離了一般意義上的建築點綴,成了一種文化抑或精神上的指向,指向古典,指向舊夢,最終幻化成遊子心中的一片鄉愁。

在一些淺淡平常的日子裡,我常常會把青瓦當做一部舊書來讀,書中有故鄉的人事,故鄉的風情。四季在轉換,晝夜在交替,而青瓦也在晦明變化中呈現著不同的色彩和精神。春天裡,萬物都是新生的,連青瓦也顯得新鮮生動,像一排排剛打撈上來的鰱魚,擺放在屋頂展覽;夏日炎炎,青瓦沉沉,它們固執地匍匐在烈日下,守望晚歸的親人,放學的孩童;秋風徐來,秋陽高照,鄉村的屋頂也會成為晒場,青色的瓦片上,晒著紅色的辣椒,黃色的柿餅,一幅絢麗多姿的晒秋圖,煞是好看。冬日裡,風雪交加,寒氣襲人。那些屋頂的青瓦,更像我的親人和鄰居。一片青瓦抱著一片青瓦,相互取暖;一排青瓦挽著一排青瓦,迎風傲雪,讓人心生感動。

然而,我最喜歡的還是看雨中的青瓦。下雨的日子裡,坐在一間瓦屋的屋簷下,看另一間瓦屋的屋面,別有韻味。這樣的天氣裡,我可以在雨中細細地品味故鄉的味道,靜靜地聆聽雨水的故事。雨從天空來,拍打著青瓦,濺起的水花,猶如一樹樹白色的花朵,又如一朵朵童年的夢想,盛開在眼前;雨水順著瓦楞流淌,在簷下掛起了一條條銀亮銀亮的雨線,打在院中的滴簷水窩裡,發出有節奏的.聲響,好似奏響了一曲故鄉的山歌;透過朦朧的雨霧,我看到了青瓦上的青苔和瓦楞間的瓦松,我也看到了青磚黑瓦的家和寧靜安詳的故鄉。這樣的時刻,讓我的內心充滿幸福和快樂。我相信很多人心中的家園,就是一處青瓦覆蓋著的老房子,以及屋簷下的木格子的窗櫺,木門邊的農具和草帽,牆壁上掛著的辣椒,堂屋裡擺放的神主,這些樸實的記憶,不但沉澱成了家的溫馨親切,也沉澱成了一個地方的豐厚底蘊,融入每一個遊子的血液中。

青瓦上的故鄉,是童年的夢想,是母親的叮嚀,是嫋嫋的炊煙,是婉轉的鳥鳴,是一片醇美的鄉情,更是一杯濃濃的鄉愁。然而,如今,老家村子裡的青瓦房只剩下幾家,都是老年人住著。小樓多了起來,個個樓高院深,摒棄了古老遺風,已找不到一絲故鄉古村落的優雅和平實。那些青瓦覆蓋著的土屋,低頭不語,靜默不言,閒看人間風雨。但在我的眼裡,青瓦上的故鄉,是一張永恆的懷舊面孔,是一首不變的思鄉戀曲,是最柔軟的鄉情,也是最硬朗的風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