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文學>

許知遠語錄大全

文學 閱讀(2.32W)

1、我們的時代病了。

許知遠語錄大全

2、每個人都要儘量地尋找自己。

3、不要讓年齡成為唯一的武器。

4、真正感動人的,從來不是思想,而是年輕的勇氣。

5、幻想與憂傷,這兩種氣質在所謂的後工業社會是如此的稀罕與動人。

6、世界不是由複雜的概念和事實構成,而只是人內心真實與直接的體驗。

7、大家都覺得被自己不能認同的力量牽著走,無法反抗,更無法逆勢扭轉。

8、憤怒可能充滿快感,卻代價不菲,它容易遮蔽你的感受力,令你陷入姿態的窠臼,進而滋生出狂妄。

9、我們的平庸,似乎也正是我們從來不敢赤裸裸地面對自己,對於我們的內心世界缺乏持久的關懷和信任。

10、無知與單純是快樂的根源,我開始理解在那些什麼都缺的日子裡我如何像一隻小豬一樣健康和快樂地生活。

11、縣城在中國社會的區域劃分中佔據著多麼尷尬的位置,它失去了村鎮的寧靜和人與人之間相對緊密的關係網,卻沒有獲得城市的自由與豐富。

12、在最後的幾天裡我斷斷續續地讀著林語堂的中國傳奇,他用英文將中國的古典的短篇小說改寫出來,我讀到的則是它又被翻譯成的現代漢語。

13、不要假裝我們是一個文明古國了,傳統早已割裂,我們是個無根的民族,精神一片荒蕪,偽造出的傳統只加劇了我們的虛偽,凸顯了我們的空洞與脆弱。

14、人們不傾聽內心的渴望,迴避孤獨與焦慮,身在通行的規則背後,但人們也終究會發現,這種生活其實不值得一過。你越迴避自己的內心,越茫然無措。

15、我們總以為自己能主宰自己的命運,卻發現這一個個面貌不同的個體總是被那種強大的理事力量、偉大人物的光輝所左右,輕易的放棄自己的個人自由與尊嚴。

16、我們身上的中庸性,妨礙了我們對於自由,對於生命的極端享受。我們馴化的教育背景,我們生命意志的軟弱已經註定了,我們只能在對“在路上”的憧憬中度過青春時光。

17、如果你始終把自己看做一個沒有長大的孩子,也始終拒絕體驗更深刻與廣闊的情感,你當然可以這樣說,無知的感動與有知的感動是有區別的,就像幼稚與單純有區別一樣。

18、遺蹟是一個不斷修復的東西,況且中國的歷史傾向於存留在典籍而不是建築之中,除去萬里長城我們不喜歡帕特農神廟的那種石頭而傾向於木頭,它們美觀精巧卻經不起歷史煙塵。

19、這個國家似乎有太多的耐心,在這海洋般的耐心中,一代代人來,一代代人去。所有的燦爛歸於平淡,而那些令人焦慮難的困境也將都被忘卻,而付出的代價則是一代代被淹沒的衝動與熱忱。

20、在富裕的中國,你可以買到一切,卻買不到最新的書,你有數不清的電視屏道與報紙雜誌,卻不能在上面討論任何嚴肅的話題,所有的慾望都被鼓勵,除了探求人生的意義,社會的目的等話題。

21、比起那些蒼白的思想者,行動的海明威更體現了黑格爾的論斷:“人的真正存在是他的行為……它的存在不僅僅是個符號,而是事情自身。行為就是這個行為,有什麼樣的行為就有什麼樣的人。”

22、在劍橋,你每天都聽得到口音各異的中文。中國遊客總是擁擠在一起,總是舉著照相機,似乎不透過這小小的電子螢幕,他們就不知道該如何看待這個世界,不把自己裝在像框裡,就什麼也沒體驗過。

23、更重要的是,不管我怎樣厭惡這個現狀,我仍是這個現狀的受益者。我擔心既有的生活秩序被打破。在突然到來的無政府主義和現存的體制之間,我默默地選擇了後者。它代表了我習慣的秩序與穩定。

24、我們對於死亡有一種特殊的態度,甚至是豁達,在很多地區除去顏色葬禮後婚宴沒有太多的區別。不是說我們是一個冷酷無情的民族,而是我們有自己的方式,這方式則與漫長的傳統,特殊環境有關。

25、很多時刻,我們高估自己的獨特性,完全忽視了人類經驗的普遍性,但另一些時候,我們又缺乏智力上的自尊,不免低估自身實踐的重要性。認定自己所熱烈探討的一切,那些19世紀的英國人、法國人、德國人早已取得共識。

26、現代世界的悲劇,常與個性的集體消失有關。因為欠缺內在的自我,人們傾向於服從,他們可能被意識形態、魅力人物所操縱,也可能變成光鮮的廣告語的俘虜。他們還特別著迷於數量,因為與大多數人保持一致,是最安全的選擇。

27、男人們失去了快樂,因為他們失去了悠哉遊哉的心緒。他們沒有時間沒有閒情去寫情書,去打扮自己……世界對於他們來講,太複雜了,太快速了。他們焦慮,並迫不及待地追趕時間。我們已經坐上了一輛瘋狂的列車,誰也不知道如何剎車。

28、幸福需要的是一種心靈的力量,它讓你如此地專注你的興趣,它可能是愛情,可能是理想,甚至僅僅是一個簡單的玩具……在我們年輕的身體中,充滿了各種知識與技能,卻惟獨沒有了靈魂。所以,我們的身體雖然豐滿,卻沒有脊樑來支撐。

29、奈保尓深深地打動了我。可能是他的冷靜,更可能是他執著的自我追尋,在他描述的印度裡,我分明感覺到自己與中國的關係。我們都是受傷的文明後代,都在為自己在現代世界中的虛榮與自尊苦苦掙扎,都急於打破同胞們自我矇蔽的幻象。

30、旅行也是。它經常是智力與情感上懶惰的標誌,因為無力洞悉熟識生活的真相與動人之美,人們沉浸於浮光掠影的新鮮感,以為看到了一個新世界,不過是在重複著舊習慣。異質的聲音、顏色與思想,沒能進入他們的頭腦與內心,不過是庸常生活的小點綴。

31、因為人們不敢或經常忘記了誠實地說出自己的真實感受,一個人對於別人的悲痛無動於衷,令人心痛,甚至可恥,因為他失去了感受力。但倘若一個人假裝別人的悲劇就是自己的悲劇,用和別人一樣的話來表達自己的痛苦,那麼他同樣是可疑的,他可能既虛偽又內心蒼白。

32、加繆說,旅行中最有價值的部分是恐懼。旅行者遠離了家鄉,一種模糊的恐懼感隨之而來,他本能的渴望舊環境。正是在恐懼中,你變得敏感,外界的輕微的變動都令你顫抖不已,你的內心再度充滿疑問,要探詢自身存在的意義。人類的所有知識、情感、精神世界,不都因這追問而起?

33、我們的先祖創造了太多太多的華夏之冠,如何將先祖們創造的無形資產變為有形資產,使華夏千古文明濃縮在堯都濃縮在一處看得見摸得著的藝術經典中。一切變得容易理解,浩大的工程與歷史情懷無關,他只是經濟增長的.催化劑,而且它與大躍進式的壞品味相連――拜多年的標語化好大喜功的美學觀念所賜。

34、在一個高度功利化的社會裡面,機械化往往會成為我們思維的最重要特徵,人在機械化思維之後,人們就變成了一個說明書式的人生,而說明書每個程式需要資訊來填補,所以我覺得人和人之間的這種深入的交流反而變得更加困難了,大家會著迷於所有的表象的這種交流資訊式的解答,但所有內在的渴望和感受反而完全被遺忘和忽略掉了。

35、像很多中國人一樣我對唐朝心懷一種既模糊又強烈的情感。漢朝給予了中國人最初的統一身份認同,我們都是漢人。而唐朝則是中國人最甜蜜的記憶,我們強大繁榮開放我們折伏了蠻族創造了瑰麗的詩歌我們談論山水還會品評美人。當中國在過去200年陷入了一次又一次的挫折後,對於往日強大的記憶變得更加迫切與濃烈,那些飄零在世界各地的華人們建造的都是唐人街。

36、他們的命運都差不多,為著自己的生活苦苦掙扎在,巨大的社會變遷面前感到無力,或是過分投機。近代中國社會的現實狀況深深塑造了他們的內心,過少的資源過多的人口之間的難以消減的矛盾,席捲一切狂暴的社會變化除了響應或忍受,個人似乎別無容身之處。有時我假裝能理解這一切,試圖富有同情心的看待這一切,但在更多的時刻我則因空氣中飄蕩的麻木精神匱乏而感到無聊和憤怒。

37、在現代社會,一個男人為了獲得與某個女人的快樂,他可能要煞費苦心地安排一次旅行,要通過豪華的遊艇與精心的旅行路線來達到目的。一項原本單純的快樂,變得困難重重,其中充滿了不合人性的制度化。而對於一個原始人來講,可能處處可見的草堆就是快樂的天堂。對於沒有開啟視線的原始人來講,世界是狹小卻清晰可見的,任何一點事物都可能佔取他們全部的內世界,並帶來了充滿其間的樂趣。

38、而真正讓我憂慮的是事情已持續至今,但所有的媒體卻開始用統一口徑說話,而且所有的私人記憶都變得一樣,所有的悲痛情感都被引向國家真偉大,所有的悼念詞上活動都可能變成被形式化的集體行為,所有對災難更廣闊更深入的探討都缺席,只有一種單一的悲痛,這樣複雜的人群複雜的社會面對這樣一種複雜的情況是所有人卻是萬眾一心,這些傾向於孕含著我們時代另一場嚴重的危機,我們情感理智的雙重匱乏。

39、對於大規模災難我最清晰的記憶來自於03年的SARS,那時候北京是一座孤城,我猶記內心的恐懼,但是當風波過後人們遺忘的速度更令我吃驚。以至於沒有人有興趣知道他到底是怎樣發生的,我們犯了哪些錯,該進行哪些檢查與反思。災難期間那兩種情緒經常讓我窒息,一種對政府行為的無原則的諒解與褒獎,像是那種官與民正如父與子間的傳統關係的延續,另一種則是民間那無休止的濫情,眼淚總比理智更充沛。

40、距離1937年的盧溝橋事變整整70年過去了,但是我對於那場戰爭的主要記憶只是幾個孤立的年份,幾場孤立的戰役,幾次駭人聽聞的屠殺,至於戰爭的內在邏輯細節,中國失敗與勝利的原因,中日兩國真正國力的對比,傑出人物和普通人在戰爭中表現出的勇敢與怯懦,則幾乎未得到探討。我們總是在遺忘,似乎所有的苦難都僅僅是苦難本身,除去哀嘆與控訴,無法轉化成真正的精神財富,轉化成我們對自身命運的探求。

41、一場重大災難,就像一場戰爭一樣能有力地將人們團結在一起,突然之間所有的階級,財富,性別,職業,智力,性格的差異都暫時消失了,人們感到空前的平等,也覺得自己是更大群體的一部分,每個人都找到了明確的歸屬感。人們拋棄掉日常的庸俗斤斤計較,感覺到自己的生活獲得了更大的意義,就像一位年輕記者在綿陽新奇的發現了暫時的共產主義,這種熱情富有感染力但是註定難以長久,這並非令人嘆息而是根深蒂固的人類特性。

42、在最後的幾天裡我斷斷續續地讀著林語堂的中國傳奇,他用英文將中國的古典的短篇小說改寫出來,我讀到的則是它又被翻譯成的現代漢語。這個奇特旅程一點兒沒有減弱它的感染力,我被這些小說的神祕感,簡潔,人物奇特的性格,勇敢和灑脫的品質完全征服了。其中幾篇我覺得一點兒也不屬於愛倫坡的作品,我在其中立刻就嗅到了那股獨特的中國味道,說不清那是什麼,但我知道它與我剛剛遊歷過的這片土地緊密相連,而我也是他的產物,但很可惜,這些寶貴的遺產密碼已被我們丟棄了好幾代。

43、有時候新聞聯播與快樂大本營真像是孿生兄弟,對於前者你分不清今天領導人說的話跟昨天又有什麼區別,人民生活水平總是穩步提高,國家總是處於進步中,而對於後者整個世界似乎都被簡化為那幾十個明星的名字,笨拙的重複性模枋變成了一個人才能的唯一體現。前者喜歡使用的,大步向前,歷史性的進步,被後者替換成,真的好經典,大師風範。甚至連主持人的風格都沒有那麼大的差異,前者像是一個恆定的語言充滿了制度與機械的力量而後者則是人工的塑膠玻璃與電子混合品染上過多豔麗的人工顏料,他們都一樣缺乏真實具體的人的資訊。

44、我總是在閱讀,一本書一張報紙甚至洗髮液的說明書,這是懶惰的標誌,我經常提醒自己,你期待別人的語言別人的思想佔據你的頭腦這樣你就省卻了獨自的思考。我在書籍裡成長,這是一個便捷卻懶惰的方法,書本永遠不會離你而去,但是一個姑娘甚至一隻小狗都不那麼容易把握,我懷疑自己選擇在書本里成長度過整場青春是因為我太無能太怯懦。在旅途中我更喜歡閱讀,似乎文字提供了某種確定無疑的東西,以抵抗旅途中的漂泊感,我期待自己像浮萍一樣隨遇而安卻從來做不到,斷了線的風箏的命運是悲慘的,只有穩定和自由這對名詞以孿生兄弟的姿態出現一切才變得美妙無比。

45、這是次失敗的談話,事實上旅途中我經常有這種感覺,我通過書本來理解世界,書中的語言是富有邏輯的,拖沓,我就一跳而過,在大多數時刻他的每一個段落每一個章節都會指向某一個結論或者擁有具體的意義。但在旅途中我只是偶爾碰到富有邏輯性的表達,在大多數時刻思路不那麼清晰的交談者用沉默,跳躍,離題來回答我,從不使用我習慣的書面語。你之前見到了太多的成功者,小左對我說,成功者的標誌之一是他們能夠面對社會表達自我,但除去小部分的成功者,剩下的則是沉默的大多數,他們也需要表達但卻被斬斷了習慣性的方式,他們沉默他們迷離的眼神,還有他們低著頭的小動作可能比他們的語言更有效地訴說了自己。

46、在過去多的一個世紀,這種“個人精神”從未真正覺醒,它總是屈服於人際的網路、群體的壓力、社會的標準、民族的命運、國家的危難……“個人精神”的失敗經常以截然不同的方式表現出來。它可能是一種全然無私的奉獻精神,為了整體的利益而壓制自我,也可能是一種高度的自私,除去現實利益,什麼也不關心。前者放棄了個人判斷,把選擇的困境、道德和智力上的風險交給了集體意志,後者則選擇把自我中的一部分關閉起來,拒絕和世界發生真實的關係,更恐懼這種關係可能帶來的不確定性。它們在本質上是一致的,都恐懼獨自面對世界,必須隱藏在某種面具之下。在這樣的狀況下,我們怎麼可能真正理解我們生活世界?或許,當我最終能建立起這種“個人精神”時,我的第二股風也就悄然地吹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