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文學>

國小教師讀書筆記(通用25篇)

文學 閱讀(1.51W)

當細細地品讀完一本名著後,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需要回過頭來寫一寫讀書筆記了。那麼我們該怎麼去寫讀書筆記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國小教師讀書筆記(通用25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國小教師讀書筆記(通用25篇)

  國小教師讀書筆記 篇1

劉良華教授在《教師應具備哪些教學智慧》裡的授業部分提到學生迷戀上網路遊戲的原因是網路遊戲能及時反饋,讓學生從遊戲的過程中感受到一種成就感,不斷讓學生看到下一步的期望。他的這個觀點對我觸動很大,也使我反思:作為教師,我們應如何做到及時反饋,提高課堂的有效性?接下來我就這一問題談談自我的看法。

首先,教師要及時批改學生的作業、作文、試卷,給他們一個評價。正如劉教授在書中提到的:經過這種及時的反饋,能夠幫忙他們及時反思自我做對、做錯的原因,讓他們從中受到啟發、體驗到成功的喜悅,從而不斷地激起他們學習的興趣、熱情,推動他們朝一個又一個更高的目標前進。

其次,教師要會問課。很多教師在每次教學後也有過問課,問自我上課有哪些不足,哪些地方處理得比較滿意,問問同事對自我上課的意見,想要經過這樣的問課,來改正自我的教學,以求精益求精。但我認為單在課後問、單向自我及同行問是不夠的,我們應“課前問、課中問、課後問”,應問學生。

1、課前教師要問自我“教什麼?”“怎樣教?”“為什麼這樣上課?”“應當怎樣上好這堂課?”“這樣上是不是體現了以學生的發展為本?”“可能會有哪些突發性事件,該如何調控?”如此等等,經過這樣問課,我們就能夠明白自我要給學生一個怎樣樣的課堂,應當怎樣上這堂課,如何科合理地使用教材。

2、課中教師要不斷問自我:我實現教學目標了嗎?我控制教學節奏了嗎?我處理好突發事件了嗎?教師只要在課堂上學會了“捫心自問”,就能夠適當調整難度和節奏,遊刃有餘地調整課堂氣氛,調動學生學習的進取性,讓課堂教學隨時併發出智慧的火花,充滿生機和活力。我覺得自我在這一點做得不夠,今後我應加倍努力。

3、課後教師要及時反省、反思本節課的效果,不斷詢問自我:語言精彩生動嗎?讓知識走進課堂了嗎?教學效果達成了嗎?學生從這節課學到了什麼?遇到了什麼問題?構成了哪些本事?這節課的成功之處和敗筆之處在哪裡?對於成功之處,我們要及時捕捉瞬間的靈感,抓住智慧的火花,以構成自我獨特的教學風格,提高教師的課堂教學;對於敗筆之處,我們要認真思考、回顧、梳理,並對其做深刻的反思、探究,尋找補救和改善措施。

4、問學生就是在下課後不要急著走,找幾個學生聊聊,向他們詢問從課堂中學到了什麼,教師準備是否充分,課堂感覺如何,還有什麼樣的問題以及期望教師以後怎樣上課。經過向學生求教,下一步該怎樣做,教師的心裡就有譜了。

我認為只要教師能及時給予學生正確的評價,能把問課當成習慣,教師就能夠營造出一個親切、和諧、生機勃勃的課堂,課堂就會成為學生喜歡的陣地,課堂的有效性也就提高了。

  國小教師讀書筆記 篇2

湖北一所“子弟中學”有一位周教師,教化學。個子很高,又英俊,很受學生喜歡。但這個教師有個毛病:上課時,他從不拿正眼看他的學生。一旦上課,眼睛就牢牢地盯著右邊的窗戶,即使提問學生,眼睛也是牢牢地盯著右邊的窗戶,不會正眼看他的學生。

以上所提的周教師是劉良華教授在《評價的祕密》一文敘述到課堂教學的反饋和矯正的“現場感”時所舉的一個例子,給我留下了極深的印象,感觸也極深。

像周教師這樣的教師,我們學校也有。他們在上課時,或者看著天花板,或者看著牆壁,或者明明是看著學生,卻視而不見,自顧自地講課,全然不理會學生。

上學期我隨堂聽了同年級一位教師的課,這位教師由始至終手捧著教案自我在講,很少抬起頭來正眼看學生。這樣的課即使教案准備得很充分,也不成功,因為她沒把學生裝在心裡,因為課堂教學是教和學的雙邊活動。作為教師,就要善於觀察學生面部流露出來的表情,從而把握他們的思維脈搏。當學生表情反映出困惑(皺眉、目呆、啃筆頭……)時,說明學生已經碰到不解的難題。這時,教師如果不注意觀察學生,沒有發現他們的困惑,未能及時為他們排憂解難,只顧滔滔不絕地講解下去,就會無意地給學生積蓄疑難,增加他們的困惑感,使他們產生厭學怕學的情緒,根本達不到預期的教學效果。

正如劉良華教授所述:“現場感”意味著這個教師既沉浸於自我的教案、講課思路和講課活力中,又經常從自我的教案、講課思路和講課活力中抽身出來,抬頭觀察、閱讀他面前的學生。具有“現場感”的教師總是善於從教學的現場捕捉調整教學的資訊。這樣的教師才是好教師。

  國小教師讀書筆記 篇3

近日,我讀了陶行知先生教育名著,頓覺收益匪淺,充分認識到,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和理論充分體現了教書育人、服務育人的教育理念,陶行知先生說:“愛滿天下”。“熱愛每一個學生”“為了孩子,甘為駱駝”陶行知先生把愛的教育發揚光大,教師對學生的愛應是一種理智的誠實的公正的穩定的師愛,它是高尚情感和科學的嚴格要求相結合的產物。

師愛是包含教育目的的愛,而且通過這愛以受到教育效果。稱學生“愛人”,說明他的教育思想,是把愛和教育視作天生的結緣,教師愛學生,就有教育,學生愛教師,於是教育產生好的教育效果。孩子是稚嫩的,孩子是天真的,他們的思想和行為都需要我們精心地護理,教師對幼兒的愛在教育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愛孩子能營造出和諧、溫馨、親切的師生關係,在這種關係中,幼兒不僅樂學,而且個性會得到充分發展,形成積極向上的積極情感,這是創造能力形成的心理基礎,同時熱愛幼兒也是師德中至為重要的一點,陶行知先生在書中強調教育模式的核心是告訴我們怎樣去愛,目的是為提高孩子的素質提供所需要的個性和能力,培養幼兒成為身心健康的人,讀了陶行知先生文章後,我更感到正是陶行知先生有一顆博大、無私、奉獻的愛心,更讓我體會到要成為一名好幼兒教師,不僅要愛事業,更要愛孩子,愛是教書育人的源泉,我們更應敞開愛的大門,用愛接納每一個孩子,通過學習我深刻體會到:書中提出許多教育觀點,陶行知先生對學生的愛還應表現在對學生學習、思想、生活上全面關心愛護,這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體現,也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實踐,符合幼兒園現代教育的理念。我作為一名幼兒教師,要愛崗敬業、嚴謹治學、廉潔從教、要為人師表、盡職盡責、讓家長放心。

偉大教育陶行知是“萬世師表”,他的教育思想將繼續影響著幼兒教育的改革,在幼兒園開展師陶學陶的活動中,進一步學習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充分挖掘陶行知教育思想在素質教育中的現代價值,用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指導我們的工作很有必要,陶行知將教育立為人生大事的信念、畢生奉獻於教育、我們要緊密聯絡實際,挖掘陶行知的新教育思想,更新觀念,用新教育理念指導我們的行動,只有抓住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精神內涵,才能充分發揮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現代化價值,只要我們勇於探索,努力實踐,開拓創新,不斷進取。

讀陶行知先生的文章,讓我最感動的是:“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同時認識到自己還存在著許多的不足,更加明確了自己今後努力的方向,在今後的工作中,我要繼續努力,以自己的行動來實行陶行知先生的教導,我要根據託班幼兒心理的發展、年齡的特點,改變傳統的角色定位,不斷改進教育教學方法,提高自身素質;不斷提升專業的水平,善於思考、善於研究、尊重幼兒的人格,瞭解幼兒的學習特點,用最真誠的心去滋潤孩子,用言行去關愛每一個孩子,以發展的眼光看待每一個孩子,使幼兒得到進一步的發展,更加地認真做好本職工作、對待工作要具有強烈的事業心、責任感,愛崗敬業,開拓創新,勇於奉獻,努力搞好教育、教學工作,勇於創新,並根據託班幼兒的年齡特點,和班級的老師一起搞好託班孩子的學習、生活管理工作,在工作中,不斷的學習,紮實工作,多關心集體、關心同事,在幼兒園的建立工作中真正發揮黨員的先鋒模範作用,更新觀念,確立創新意識,善於動腦,勤于思考,讓我們學習陶行知,用愛的實際行動創造出新的成果!

  國小教師讀書筆記 篇4

最近,拜讀了陳鶴琴老師的書——《怎樣做國小教師》。陳鶴琴老師是中國現代兒童教育的奠基人與開拓者,在他看來,國小教育的價值不僅在於國民教育與造就人才的開端,同時擔負傳承、發揚優秀文化的使命和責任。

教師被譽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辛勤的園丁、無私奉獻的紅燭。面對這些讚美和敬仰,作為一名教師的我無疑是自豪的,然而,面對洶湧而來的新世紀大潮,我又是困惑的。因為,時代在變,對教師的要求也在變,我不禁也在問自己:今天,該怎樣做教師?“以人為鏡”,方能揚長避短。我不僅要做一名有“積極感、目標感、學歷感、約束感和專業感”的教師,我們還要用“教育的智慧,讓真愛綻放出燦爛的花朵”。通過學習,我認為作為教師要時刻提醒自己是一名教師,擔負著教書育人的職責,若要給孩子一杯水,我首先不是要有一桶水,而是要有長流水,這就要求我們需要一生不懈地追求。

首先,要有崇高的師德,要樹立良好的形象。一個人如果沒有崇高的師德,哪怕再高的學歷和知識那是遠遠不夠的,教師應該成為學生的良師益友,應該當好學生健康成長的指導者和引路人,應該用自己的好思想、好道德、好作風為學生樹立良好的榜樣。這就要求我們教師,做到在政治上要有清醒和堅定的立場,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教師與學生朝夕相處,教師的思想、言行、著裝就像一本立體教材,無時無刻不在影響著學生。如果教師能使自己的修養真正達到為人師表的地步,那學生就會“不令而行”。比如,我上課從不遲到、從不提前下課、從不把手機等聯絡工具帶進課堂。我覺得,只有嚴格要求自己,才能去要求學生。這些看似淺顯的道理、不起眼的小事,卻能夠直接、深刻、持久地影響學生。

其次,要有深厚的業務知識和一套良好的教學方法。所謂“學高為師,身正為範”,作為一名教師,不但要有崇高的師德,還要有深厚而紮實的專業知識。“給人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一缸水是不夠的,必須是活水源頭”。我意識到,在知識更新異常迅速的今天,如果只滿足於目前的知識,那就如逆水行舟,早晚要被社會所淘汰。只有樹立終生學習的思想,不斷充實自己,拓寬知識視野,才能在學生心目中樹立起較高的威信。另外,一套好的教學方法也是非常重要的。我是一個年輕的教師,我每週去聽其他有經驗的老師的課,向他們學習教學方法、吸取新的知識。我現在比剛進學校的時候講課就好許多了,剛進學校的時候我講的課很亂,講完了我自己覺的講了些什麼都說不上,更不要說什麼難點重點突出了,所以要向有經驗的老師學習,自己不斷的研究,加強對教材的駕御能力才能提高自己的教學方法。

第三,要對學生充滿愛心,建立良好的師生關係。如果師生關係不好,感情不深,學生就容易產生逆反心理,用挑剔的眼光來看教師。這樣,教師的學問再深、再博學,也難以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此,愛學生,經常和學生溝通是非常重要的。記得還有一次,一名同學的思想認識偏頗。課後,我找她談了話,指出了她考慮問題的侷限性與極端的誤區,當時,我覺得自己只是盡了一名教師的責任,而沒有想到,在學生心裡,卻留下了如此深刻的印象。從那以後,我更加盡心地愛他們。通過這件事,我深深地感到,這種師生之間情感的互動在是多麼的重要。

第四:是要做一個有事業心、有責任感的教師。當一名合格教師是非常辛苦的事,當一名優秀教師會更辛苦。作為一名剛剛從事教育事業不久的自己來說,面臨著正確定位的問題,把教育的事當做學校的事來做,是得過且過;把學校的事當作自己的事來做,是任勞任怨;把自己的事當作教育的事來做,是人生價值的實現、生活的快樂、教育的幸福、人生的真諦。一個有為的人必將具有強烈的責任感。有教育責任心的教師,首先是對自己負責,作為一名青年教師,對自己負責,最重要的行動是珍惜自己寶貴的青春年華。一個有責任感的教師更重要的是對學生負責,而對學生負責,就是要“學高為師,身正為範”,儘快發展自己,使自己成為一名成熟的、具有專業本領的教師。

今後,堅持學習充實自己,時刻把我的事做到最好,做到“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精”。“時間是從來不會為任何人停留的”。今天,我在思考如何做好一名教師,那麼,明天我們又該怎樣做呢?不過我想,只有今天做好了教師,才會有明天更好的教師!

  國小教師讀書筆記 篇5

《好教師就是好教育》這本書是我從市圖書館借閱的,當初吸引我從書架上取下它的就是書的標題。我非常認同作者的這個觀點:好教師就是好教育。程紅兵,上海市中學語文特級教師,上海市建平中學校長,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上海市語文名師培養基地帶頭人。他用自己的行為與業績告訴我們,不要動輒就埋怨社會,把一切不如意都推給“體制”。在這個喧囂的時代,只要堅守內心的良知與理想,自覺抵制世俗的誘惑與時尚的挑逗,一個有追求的教育者還是可以有所作為的,甚至可以走得足夠遠。

在書中,作者從六個方面進行闡述。一是講教師的職業修養“愛滿天下”;二是講育人之道——生命之愛、民主思想、人文情懷;三是講學校管理——努力打造學校的品牌;四是講語文教學觀——讓心靈自由呼吸;五是介紹部分語文教學的課堂實錄;六講作文指導——創新思維寫華章。看完書,使我對語文教學有了更深入的瞭解,對自身的不足有了更清晰的認識,可謂受益匪淺。

好教師就是好教育,要求我們教師要注重自身的學習,要努力提高師德修養,提高專業素養,學習現代科學的教育理論,做到與時代同步,與學生同步。愛因斯坦說“人的差異在於業餘時間。”讓讀書學習成為一種習慣,是教師的一種責任、一種情懷、一種追求。一要讀教育經典,真正的經典永恆而平易;二要讀教育報刊,瞭解同行在思考什麼;三要讀人文書籍,拓展自己的人文視野;四要讀學生和為學生寫的書,要走進學生的心靈。想想自己的業餘時間,忙是事實,但也不至於真的連看書的時間都沒有。只是在心裡對讀書不夠重視,習慣沒有養成。“春困秋乏夏打盹,冬天不是讀書天。”不想讀書,四季都有理由。好教師,應該是職業讀書人。蘇霍姆林斯基指出:“真正的教師必是讀書愛好者……一種熱愛書、尊重書、崇拜書的氣氛,乃是學校和教師工作者的實質所在。”

好教師就是好教育,還要求我們教師要“愛滿天下”。愛學生,尊重學生,理解學生,賞識學生。蘇霍姆林斯基說,請你記住,教育——首先是關懷備至地、深思熟慮地、小心翼翼地區觸及年輕的心靈。教師,關注的不能只是學生學到多少知識,其行為是否符合規範等。教師首先關注的應該是人,關注人的情感,關注人的價值,關注人性的完善。不能把學生當成小大人看待,吹毛求疵,以種種成人的規範去束縛他,而應把學生看成一個正在成長過程中的人。他們有童心,有童趣,比大人擁有更豐富的精神世界和更傑出的創新精神。教師對學生的愛,是師德的核心。熱愛學生就是熱愛教育事業。“親其師,信其道”,一個成功的教師首先必須贏得學生的愛。作文

  國小教師讀書筆記 篇6

《今天我們怎麼做教師》給予教師許許多多榮耀的稱譽。“教師是太陽底下最光輝的職業。”、“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等等,尤其是中國儒家將尊師敬孔的思想發揮到極致,“天地君親師”、“一日為師,終身為父”影響浸潤了中華文明幾千年。然而,如今我們還能為這些而沾沾自喜嗎?答案是否定的,教師不再擁有令人真正崇敬的榮耀和光環。理想中的教師應該是怎樣的呢?在我們的心中應該建立起什麼樣的教師形象呢?鄒興華校長曾說過,當一個好老師要有一顆感恩之心,一顆敬畏之心。而王曉春老師的《今天怎樣做教師》也許能給我們一些啟示。

王曉春老師在前言中坦言:“相當一部分中國小教師的工作方法太簡單了,而且多年如一日,變化不大。無非是一邊“嚴管”,一邊“奉獻愛心”。嚴管不見效,就用愛心感動之,愛心感動不了,就更加嚴厲地管理之,再不管事,只好藉助家長的手“修理”之。然而學校管不了的學生往往家長早就失控了,家長還指望教師把他的孩子弄過來呢!於是沒棋了。剩下的只有牢騷、無奈和疲憊。而且工作方法越簡單,教師越感覺勞累,因為低科技含量、低效率的重複勞動最磨損人的心靈。我感覺,以這樣的專業能力應付日新月異的社會和越出越奇的新一代,難免捉襟見肘,力不從心……”所以,在回答“今天怎樣做教師”這個複雜問題時,王曉春老師明確指出“光有良好的師德是不夠的,光激情燃燒是不行的,還要有科學的思維方式,真正的專業水平”。

比如點評一些“關愛學生”的案例時,有的教師盲目相信師愛的力量,以為教師只要愛學生,一切就OK了。針對這種傾向,王曉春老師尖銳地指出:“很多教師都是這樣,想用‘關愛’換來學生的‘感激’。教師一廂情願地以為,學生一感激,就會改正缺點。可是現在的孩子由於家庭的溺愛,感恩心態越來越淡薄。你想,你關愛再多,能超過家長嗎?家長關愛了那麼長時間,那麼大的力度,都沒能使孩子聽話。您的愛怎麼就那麼靈呢?”“千萬不要以為愛能包治百病,而且我再說一句可能得罪人的話:愛不屬於專業能力(雖然它對於教師是必須的,非常重要)。……他們缺少的不是愛,而是理智,是智慧,是科學的教育觀念和方法。”他深刻地指出:“教師對學生的愛,應該主要是職業的愛,而不是私人的愛。教師的愛是一種關心,一種關切,一種理解,一種寬容,一種幫助”,而前提是尊重,因為學生不會太在意教師是否愛自己,而希望老師都“尊重”自己。

王曉春老師這些酣暢淋漓的語句,無時無處不體現了王老師的睿智和深邃。而這些恰恰是我們這些青年教師說欠缺的。

在教學方面,雖然我們強調了教育課程改革,但是到現在為止,恐怕我們不得不承認,在中國的教育中應試教育還是佔有重要的地位。形勢和現實所迫,我們不得不要求學生對知識的掌握,不得不要求教師的教學水平不斷的提高,這是我們教師壓力的根源之一。可是我們面臨的最大問題就是大部分的學生都是貪玩的、不愛學習的;學生所感興趣的並不是課堂上的東西,而是課外的東西,是外面的花花世界。看著學生令人頭疼的分數,一定會令我們心裡充滿了壓力。我們有時候都會困惑為什麼學生的素質越來越差,為什麼那麼難教。其實這個當然有學生的原因,但是也有教師的原因。也許我們的課堂沒有接近學生的生活心理水平,也許沒有教學的藝術。

作為一名青年老師,我正努力做好德育和教學這兩方面的工作,我有信心我一定會找到平衡點,經驗和不斷的反思會讓我不會顧此失彼,我也有信心自己一定可以變成一個優秀的教師!

  國小教師讀書筆記 篇7

“教”“學”自由是教師教和學生學的一種條件和形式。讀完這本書,我只是以一名普通的教師身份,根據平時的實踐和思考,粗略地把我對《建設理想課堂》的感受寫出來供同仁指教和共勉。

教師應該把教學視為自己的生命活動的時候,我們所面對的學生就充滿了智慧和激情,課堂就成了不斷淨化自己靈魂、挑戰自身能力、激發自身智慧,不斷促進自身成長變化的場所。“教”得是否幸福、愉快,主要取決於在“教”的過程中能否體現人的本質力量,能否體現人的創造性!要創造就需要學習,需要研究,需要改變。由此,可以這樣說:“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知困,然後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也。”我在英語教學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創造性和積極性,創造寬鬆的語言教學氛圍,把學生視為自己的生命的一部分,注重學生生成教育和生本教育,這樣學生有了新發現,有了新創造,我就對未來教學充滿了期望,因為生活有了發現,因為生活有了期望和意義,這位老師體會到教學的成長和幸福!

蘇霍姆林斯基:“每個人都有一顆成為好人的心。”我想這很有必要成為教師的共同信念。對於學生,我們只有堅信學生能改變,他想成為好人,想有出息,這樣“誨人不倦”才有動力和基礎,我們工作才不至於失去希望和信心。如果你內心並不信任學生,只是為了某種需要而表現對學生的信任,學生也一定能夠覺察。所以,從這種意義上,教育的根本問題不是技術問題,而是人格對人格的感動和影響,教師人格的完善和高大是教育學生的重要基礎。

德國哲學家雅思貝斯指出:“教育的本質意味著: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雲推動另一朵雲,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不能觸及學生心靈與情感的教育就不是深刻的教育”

教學不是教師教學生學、教師傳授學生接受的過程,而是教與學交往、互動的過程,師生雙方相互交流、相互溝通、相互啟發、相互補充,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與學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經驗和知識,交流彼此的情感、體驗與觀念,豐富教學內容,它是一個發展的、增值的生成的過程。重視生成,教師的課堂教學才增加了“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可能。

在理想的課堂上,我們付出的的同時,也得到了巨大的收穫—向學生所付出的積極情感不僅使學生體驗到了愉快,而且學生給予我們的回報也使我們感受著加倍的綿延的快樂;我們不僅在課堂教學中享受著學生的發展和進步帶給自己的幸福,而且在自己的職業生活中感受著自我發展帶來的幸福。這也正如有人所說,“當你將一個一時糊塗而做錯事的學生說服,師生彼此之間意見溝通的喜悅是多麼甜美啊!又當你將一個聰明的學生,培育其更聰明的學生,往更高的理想邁進,又是多麼的欣悅啊!我們都為著培養我們的美好世界而快樂無比地努力,更在享受著這神聖的芳馨。”

學習自由意味著我們要自己選擇自己的主體性活動,自身是行為的主宰。我們必須而且有權選擇行為的目的和手段,一切行為都應該經過自己的策劃思考,使行為出於自願、行為的始點來自自己。這就是我們所需要,並應該教給學生的自由。

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關注生成不能放棄教師的引導作用。對於零碎的問題,一方面,教師不能打擊積極性,要引導和幫助學生髮現問題、整理問題,提高提問的水平和質量;另一方面,教師要做好問題的輸理和提煉,以少量的關鍵問題研究和討論為主要手段,突出主要教學目標,提高課堂教學效益。對於學生中生成的明顯錯誤的認識,教師要加強引導,不能曲解了“尊重學生”的內涵,認為尊重就是一味贊同。實際上,尊重首先是意識到人格上的平等,其次是尊重彼此平等參與和表達意見的權利。對於不同意見,“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教師通過表達自己的意見,要引導學生進步和提高也是一種尊重,這是對學生髮展權利的一種尊重。

  國小教師讀書筆記 篇8

成長對於孩童來說是重要的,因為長大是多麼自豪的一個字眼呀!對於成年人來說,日子的流逝意味著衰老將至,年華不再;那麼對於擔負著建設下一代重任的教師來說,自己的專業成長標誌著什麼呢?以前這個問題我從未考慮過,只覺得教師不就是“傳道、授業、解惑”嗎?成長不就是“教學相長”嗎?

寒假裡,我讀了北京師範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肖川同志寫的《教師的幸福人生與專業成長》一書。書中的內容簡約但卻精闢,使我經歷了一次思想的洗禮;書中的觀點通俗而又深刻,讓我的境界得以一次昇華。作者以思接千載、視通萬里的視界,睿智的語言,給我上了關於教育學習、專業成長、人生幸福的一堂課,發我深省,令我受益匪淺。

通過這本書,讓我的看法徹底改變了。我明白了一個道理:教師的幸福人生=自己的專業成長,你想要多美滿的幸福生活,你就要讓自己的專業成長多少,這二者呈正比關係。近幾年來,一片改革的呼聲總傳誦著“新課改不僅減輕學生的壓力,也替老師分憂”,可我們感到不僅沒有減負、減壓,反而壓力與負擔是與日俱增,是我們真的已經不合時宜了嗎?讀了此書後才明白,原來在人們即使擁有了金錢、愛情、知識、領導力等等,也不能感覺到生活的100%圓滿,那麼什麼才是最重要的呢?是我們對待工作的心態。只有我們的心態是積極的,我們才會感到生活達到了圓滿,我們才會走上幸福的人生之路。何謂積極的心態?就是接受現實,悅納自我,心存感激,追求卓越。而一個人只有擁有樂觀的心態,才有進取的人生態度,也才能跨出邁入幸福生活的第一步。

不錯,“心中有盼頭,手中有事做”,才是幸福的。而過去的我總為自己不斷地繁忙而抱怨著。從未帶著一種期盼,帶著一種滿足,帶著一種忙不完的快樂。設想如果生活中每一天都帶著一種期盼,帶著一種努力,帶著一種忙不完的快樂與滿足,那麼幸福會時刻陪伴著你。生活中如果少一份責備,多一份寬容;少一份感慨,多一份感動和感恩;那麼幸福就會向你靠近幾分了。來吧,讓我們一起去發現身邊的幸福:

在課堂中我們會得到幸福。因為只有在教學中我們才能夠體現出做一個教師的真正價值,自己的教育智慧被髮揮,教學研究的能力被提高,這樣才會有成功之感。另外每天再給自己留一點時間閱讀,與偉人、名人對話,提升自己的才華,錘鍊教育的智慧,在閱讀中尋找無窮的幸福。這時的我們才會真正感到幸福。

在學生中我們會尋找幸福。雖然孩子們淘氣貪玩,反覆叮嚀的話兒不聽,糾正幾遍的錯誤,接連又犯;桌椅擺放歪了,作業又忘了寫了……但我知道,這就是孩子,孩子怎能不犯錯?孩子各有差異,怎能整齊劃一?我會悄悄地告訴自己:少一點挑剔,多一些理解;少一點批評,多一些微笑——讓學生在我們的理解中成長,讓我們在自己的寬容中幸福。

在愛心中我們會感到幸福。走近孩子,蹲下身子,我們會發現其實孩子進步已經很大——雖然有錯題,但是他們已經很努力了;蹲下身子,我們會發現孩子真的非常懂事——剛剛還被老師批評的痛哭流涕但一轉身卻依然一臉燦爛地幫著分發各種作業本,因為他知道老師的嚴格也是愛;蹲下身子,會發現孩子有時還很勇敢——雖然因為調皮摔疼胳膊摔疼腿,但是就是不流一滴淚……蹲下身子,仰望我們的學生,欣賞我們的學生,在讚美中給學生播撒幸福,我們也會因學生的幸福而倍感幸福!

掩卷而思,有時我們確實無法看清自己工作和生活之間的關係,常常以為“工作就是為了生活”,卻忽略了“工作就是生活”。既然我們選擇了這份工作,既然我們抓到了這樣一副牌,與其抱怨這副牌怎麼如此之差,不如就打好我們這副牌。也許在不斷動腦出牌成長的過程中,我們會收穫另外一種幸福。

  國小教師讀書筆記 篇9

近日,我讀了陶行知先生教育名著,頓覺收益匪淺,充分認識到,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和理論充分體現了教書育人、服務育人的教育理念,陶行知先生說:“愛滿天下”。“熱愛每一個學生”“為了孩子,甘為駱駝”陶行知先生把愛的教育發揚光大,教師對學生的愛應是一種理智的誠實的公正的穩定的師愛,它是高尚情感和科學的嚴格要求相結合的產物。師愛是包含教育目的的愛,而且通過這愛以受到教育效果。稱學生“愛人”,說明他的教育思想,是把愛和教育視作天生的結緣,教師愛學生,就有教育,學生愛教師,於是教育產生好的教育效果。孩子是稚嫩的,孩子是天真的,他們的思想和行為都需要我們精心地護理,教師對幼兒的愛在教育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愛孩子能營造出和諧、溫馨、親切的師生關係,在這種關係中,幼兒不僅樂學,而且個性會得到充分發展,形成積極向上的積極情感,這是創造能力形成的心理基礎,同時熱愛幼兒也是師德中至為重要的一點,陶行知先生在書中強調教育模式的核心是告訴我們怎樣去愛,目的是為提高孩子的素質提供所需要的個性和能力,培養幼兒成為身心健康的人,讀了陶行知先生文章後,我更感到正是陶行知先生有一顆博大、無私、奉獻的愛心,更讓我體會到要成為一名好幼兒教師,不僅要愛事業,更要愛孩子,愛是教書育人的源泉,我們更應敞開愛的大門,用愛接納每一個孩子,

通過學習我深刻體會到:書中提出許多教育觀點,陶行知先生對學生的愛還應表現在對學生學習、思想、生活上全面關心愛護,這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體現,也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實踐,符合幼兒園現代教育的理念。我作為一名幼兒教師,要愛崗敬業、嚴謹治學、廉潔從教、要為人師表、盡職盡責、讓家長放心。

偉大教育陶行知是“萬世師表”,他的教育思想將繼續影響後世人!

  國小教師讀書筆記 篇10

《八月未央》是我大學時讀過的一本書,作者是安妮寶貝。這本書算是安妮寶貝較早期的作品了,那時在書店看到後因為書的封面非常吸引我便毫無遲疑地買下了。

記得第一次看看安妮寶貝的書是《告別薇安》,她的第一本書,那是一個很多很詭異的很讓你驚心的故事的集子。看完後後背發涼,想把書丟得遠遠的,讓太陽好好晒晒自己的手、心、和臉上的表情。但她的確是個優秀的作家,她的作品風格獨特,故事離奇,敘述簡練卻又意味深長。甚至有些內容看了回味思考許久,讓人愛不忍釋。

這本《八月未央》前一部分都是與《告別薇安》風格相似的小故事,主人公總是在顛波流離,不愛惜自己的身體,所遇到的愛都是刻骨銘心無言的傷害,這麼一個神祕的帶著故事的女子或是男人呈現在你面前,幽幽地出現又幽幽地離去,就像書中的一句話“生命是一座恢巨集華麗的城堡,輕輕一觸,如灰塵般潰散”帶著一種絕望悲觀的氣息。

書的後半部分收錄了她的一些散文,看了讓人稍感健康陽光些,還有一些感觸寫的到位極了,讓我不停在停駐、摘記、回味。

  國小教師讀書筆記 篇11

畢達哥拉斯曾說過,世界上有多少人就有多少種生活方式。亨利·戴維·梭羅便代表其中一種或被人豔羨或被人批判的生活態度,總是有人質疑這是一種虛假與做作,可沒有會削足適履,也沒有人會用一根鐵鏈把自己終生鎖在一棵樹下。人們讚美的和所謂的成功生活,不過是生活中的一種形式而已。為什麼我們要讚許這一種而貶低另一種生活呢?

自由自主,獨立孤單。鋤豆種禾,建房徒步。畢竟,無論在農業、商業、文學或者藝術方面,享受奢侈的生活到頭來必然結出奢侈的果。簡單到極致的日常生活,複雜到繁華的精神世界,即使在《瓦爾登湖》中著書告人也無法將其中的安寧平和傳達到每一位讀者心中。這不同於陶潛的“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也沒有晏殊“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的惆悵;他有蘇東坡“休對故人思故國,且將新火試新茶,詩酒趁年華”的豁達,有“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的期冀,卻也不乏“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的豪放。當然,正如梭羅所說,我們不能根據先例判斷人還能幹什麼,人做的實在太少了。但是人們總是覺得,如果沒有了欄杆或籬笆,在田園周圍砌上石牆,我們的生活就有了界限,我們的命運便有了著落。

其實不然,生命是一個不斷行走,停下,再出發的過程。犯錯,沉淪,上癮,戒癮總是難以避免的過程。誰能從不跌倒一直昂首,誰能不犯錯直接攀上頂峰,若是有一日,我們能夠鐘錶走到什麼時辰,人們是什麼態度,在從事什麼勞動都無關緊要。那麼你便是真正意義上心理上的隱士,那麼無論居住在鋼鐵森林般的城市,還是寧靜平和的瓦爾登湖畔,你都能收住心中的一片淨土,獨立於這世上,放在荒涼之地絕不凋落,放在熱鬧之地絕不張揚。

  國小教師讀書筆記 篇12

讀完《致加西亞的信》,頗有些感觸。書中所倡導的“敬業”精神很值得我學習。

1895年,西班牙佔領了古巴並實行殘酷的殖民統治,美國在古巴的利益受到直接威脅。1898年,作為美國在古巴軍事存在標誌的,停泊在古巴哈瓦那海灣的“瑪恩”號軍艦被西班牙軍隊擊沉。美國決定對西作戰。戰爭的關鍵在於美國必須與古巴國內反抗軍領袖加西亞將軍取得聯絡,協同作戰。但是沒有人知道加西亞將軍究竟在古巴從林的什麼地方。總統找來了一名叫羅文的上尉軍官,交給他一封致加西亞將軍的信,要求他把信送給加西亞。接受任務後,羅文馬上出發,祕密潛入古巴,歷盡千辛萬苦,冒著生命危險,憑著機智和勇敢,最終完成了任務並帶回來大量寶貴的軍事情報,為美西戰爭的勝利奠定了基礎。

作為一名軍人,羅文深知隻身潛入敵佔區的危險,而且他並不知道在什麼地方能找到加西亞將軍,甚至不知道加西亞將軍究竟長什麼模樣,他沒有問任何問題,沒有提任何要求(例如,如果不幸遇難,家屬是否能得到撫卹等),沒有任何猶豫(這麼危險的事為什麼就要我去,而不要其它人去呢?),他只是毅然地、義無反顧地投入到執行任務的程序中,並且出色地完成了任務。這裡,體現了一種對事業高度認真負責及對職責高度忠誠的精神。

作為教師必須敬業愛生。敬業愛生是教師職業道德的底線。

教師從事的是一種培養人、教育人的事業,這一事業對社會的發展有著不可替代的推動作用。現代社會,教育事業的興旺發達,直接關係到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生存和發展。因此,教育被各國普遍認為是立國之本。與此同時,教師職業還聯絡著千千萬萬的社會個體的自我實現和幸福的可能性,關係到社會成員自由而全面發展的程度,關係到人的切實利益的擁有和維護,教師成為學生通向幸福之途的導向。正如誇美紐斯所說:“教師是太陽底下最崇高的事業。”基於此,愛崗敬業是人民教師最高尚的美德,也是人民教師最基本的道德規範。

只有愛崗敬業,教師才能積極面對自身的社會責任和社會義務。加裡寧說:“國家和人民把兒童託付給教師們,要他們來教育這些按年齡上最容易受影響的人,託付教師們來培養、教育和造就這代人。也就是說,把自己的希望和自己的未來都完全囑託給他們”。這種委託不是無條件的,在將兒童交給教師的同時,規定了教師應當履行的責任或義務。愛崗敬業是教師對各種規範、要求的自覺認同和內化,是自覺承諾、履行社會責任和社會義務的表現。

只有愛崗敬業,教師才能自覺地、不斷地完善自我。教育是一種專業性很強的的活動,對教師的素質有很高很嚴格地要求。時代在飛速發展,要求教師的知識、能力、道德情操、心理素養等這些方面的素質,必須與時代相吻合。要提高這些素質,主要是依靠教師的自我教育、自我修養、自我完善來達到。那麼這種動力來自何方?主要來自於愛崗敬業精神,有了愛崗敬業的精神,教師就能夠對自身素質水平有一個理性認識,並努力使之與教育工作的客觀要求不斷接近,通過自身的不斷完善和發展,為更好地完成教育任務提供保證。反之,則要落伍,被淘汰。

愛崗敬業能幫助教師正確處理各種社會關係,化解各種矛盾,提高工作效益。教育是一種複雜的社會勞動。教師要面對複雜的社會關係,處理千差萬別的矛盾衝突,這是完成教育任務的必備前提。教師要想取得工作成就,必須有社會的理解,領導的信任,同事的支援,家長的配合,學生的自覺努力,而“愛崗敬業”精神在這方面大有助益。教師的愛崗敬業精神則可以感染同事和學生,使其成為他們的榜樣;感染領導和家長,使之對教師信賴和尊重;愛崗敬業精神也可以影響社會各方面的敬重和支援。這一切,無疑將有助於教師提高工作效益。

概括起來說,教師只有愛崗敬業,才能在教育活動中有所收穫;反之,搪塞、敷衍、馬虎,對工作缺乏熱情和積極追求的教師,只能是一事無成空嗟嘆。

讓敬業愛生的精神照亮我們前進的道路!

  國小教師讀書筆記 篇13

讀著陳震老師的書——《做溫暖的教育者》,很受感動。我在思考,作為白下區教師進修學校的教研員,不僅要做一個溫暖的教育者,更要做一個智慧的研究者。

做溫暖的教育者,需要我們在工作時,充滿愛心、充滿真心、充滿公心、充滿慧心。讓我們的服務物件能真切感受到我們平等、理解的愛。這應成為我們的自覺行為。而做一個智慧的研究者,則是我們每一個教研員應有的追求。

智慧是對事物能認識、辨析、判斷處理和發明創造的能力。智慧的研究者,是指研究者在認識事物、分析事物、判斷事物並在實踐中遵循事物規律、實現行為目的的過程中,始終以研究的心態參與其中,不斷獲得新的體驗,得到新的認識,取得新的成果,與此同時增強並發展著自身的這種研究能力。我想自己是一名從事幼兒教育教學研究的工作人員,在長期的工作實踐中,自己也在不斷地提升屬於自己的教育智慧,我感到成為智慧的研究者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是我終身的追求。

教研員的主要工作是開展高效的教師教育,有效地促進教師的專業成長。在《課程研究與編制導論》一書中,斯騰豪斯提出教師專業發展有三條途徑:通過系統理論學習;通過研究其他教師的經驗;在教室裡檢驗已有的理論。教師的學習同兒童的學習一樣,是一種主動建構的過程,教師是在自己原有經驗的基礎上,不斷探索、研究、驗證、發現,不斷吸收同化各種新資訊,從而建構整合成“自己的”教育理念,形成教育能力的過程。斯騰豪斯的後二條途徑都涉及“研究”。教師成為研究者已是教師發展的必然趨勢,近年來大量的研究表明,以先進的理論為指導,引領教師研究自己的教育實踐活動是教師成長的重要途徑。

作為一個專業的教研員,要和一線教師組成學習研究共同體,和教師們一起,積極探索與解決教育實踐中的問題,努力提升教育實踐的科學性、合理性,幫助教師逐漸由新手型向成熟型、專家型教師發展。

要引領教師研究,就必須瞭解教師研究的本質和主要特徵,我認為,教師研究的過程就是教育教學的過程,是在教育教學工作中發現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教師研究的根本目的在於改進教學,提高教育質量,促進兒童的學習和發展。教師研究是為了教育教學而研究,是在教育教學中研究。教師研究的最終目的是實現“專業自主”——對於教師個人來說,意味著能夠運用專業知識獨立進行判斷、決策。完整地說,“專業決策”是在工作中“運用高階縝密的知識,作為判斷和行事的標準。判斷即指一個人運用專業知識診斷、分析事情的前因後果,思考各種可能的行動方式,並評估行動及決定可能造成的長遠後果的認知過程。”

每當想起這些,總感到責任重大,做智慧的研究者是我的長期追求。我要不斷努力學習讓自己逐漸成為智慧的研究者,也要帶動全區的幼兒教師把做智慧的研究者作為共同的追求目標。

  國小教師讀書筆記 篇14

在學校教科室的推薦下,有幸拜讀了《誰動了我的乳酪》,其實人生猶如迷宮,每個人都在其中尋找各自的“乳酪”。“乳酪”自然是個比喻,代表我們生命中的任何最想得到的東西——穩定的工作,身心的健康,和諧的人際關係,甜美的愛情……

本書以一則看似簡單的寓言故事,引出了一個關於“變化”和抉擇的問題。故事裡有4個“人物”——小老鼠“嗅嗅”和“匆匆”、小矮人“哼哼”和“唧唧”。他們生活在一個迷宮裡,乳酪是他們要追尋的東西,他們竭盡全力地在尋找能滋養他身心,使他們快樂的“乳酪”的過程,但面臨突如其來的變化,每個人應該如何做出選擇?如何應對?是像“匆匆”那樣取下掛在脖子上的鞋子迅速出發;還是像“嗅嗅”那樣常常能嗅出“乳酪”變質的味道;或者像“唧唧”發現自身的問題之後敢於自嘲,勇敢地面對變化大的現象;抑或就是一個典型的“哼哼”,止步於自己的幻想和固執之中。

生活在這樣一個快速、多變和危機的時代,每個人都可能面臨著與過去完全不同的境遇,人們時常會感到自己的“乳酪”在變化。各種外在的強烈變化和內心的衝突相互作用,使人們在各種變化中茫然無措,先是追問——到底是誰動了“我的乳酪”?然後對新的生活狀況無所適從,不能正確應對並陷入困惑之中難以自拔,沒有勇氣和激情再去變動和追尋。

我喜歡這本書,因為它是一個有趣的故事,輕鬆愉快地便澄明瞭混沌的生活。

  國小教師讀書筆記 篇15

本學期,我有幸拜讀了林崇德教授的《教有的智慧寫給中國小教師》一書。這本書是寫給教師的,諸如《教育漫話》、《給教師的建議》等。初讀之,教育的智慧使人感動,感動在作者提供的基礎教育操作指南如此實在,感動在作者對中國基礎教育強烈而持久的特殊情節,感動在先生豁達、勤奮的學者風範;再讀之,智慧的教育使人感慨,感慨於作者所倡導的、為我們今天所逐步接受的基礎教育新理念竟始於20年以前,感慨於作者在民間的影響竟達全國二十幾個省、市、自治區,實驗學校就有3000所,更感慨於先生對基礎教育的期望和對民族文化的深厚感情。反覆翻閱這本書,再次咀嚼作者流暢而充滿智慧的文字,我感到手中的書越來越重。因為書中的每一個文字都凝聚了一個有良知的教育者對中國教育的反思與探索。

德育為一切的教育之本,是教育內容的生命所在。德、智、體、美、勞 諸育中德育排在首位,他是米粒中的胚芽、果核中的仁。我們以前這裡曾流傳這麼一種說法,讀書好,思想好是正品;讀書不好,思想好是贗品;讀書好,思想不好是危險品。不管你讀書好不好,思想好才是關鍵,最起碼不會給國家給社會造成危害。但在當前我們也不得不承認,當今兒童思想道德較以前有較大的滑坡。

現在很多教師都說現在教書越來越難教了。原因是多方面的,有來自家庭、社會、學校等多個方面的因素。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他對孩子的影響是深遠而巨大的。不是說有什麼樣的父母就有什麼樣的孩子,上樑不正,下樑歪嗎?現在很多父母為了生計,無暇管教子女,不是過於溺愛就是過於嚴厲。我班就有這麼一個學生,平時父母對他很溺愛,高興的時候孩子範錯誤也不管他,任其自然,煩心的時候就狠狠打他一頓。所以孩子在家裡根本就不聽父母的話,老是偷別人的東西。可這孩子在學校、在鄰居面前卻表現的完全不一樣。所以他父母反映說這孩子就聽老師的話、聽別人的話,不聽父母的話。現在這孩子已經改掉了偷別人東西的壞習慣,但對父母的話還是不聽,問他原因,他說自己的父母有時候做的也不對。

看來這父母對孩子從小就教育不當,使孩子對是非觀念模糊,不能明辨是非。現在好了,他自己能明辨是非了,真希望他的父母也能明辨是非,做好孩子的榜樣。林教授還在書中提出了三教一體化這一概念,三教一體化就是家庭、社會、學校三者相互配合協作,對學生進行全方位的教育,但其中又以學校教育為主。當前雖然在進行素質教育,但在應試教育模式下,從教師、家長到學生,沒有一方會真正接受所謂的素質教育,德育在這裡顯的那麼微乎其微,顯得有的有點力不從心。看起來德育任道而重遠啊!

  國小教師讀書筆記 篇16

一年級的小朋友帶起來並沒有想象中的那麼容易,雖然小,可是他們都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個性,在這些與他們相處的日子裡,想到一篇文章《醜小鴨》。他們之中可能就有書中描繪得一樣的醜小鴨,長大了可能就是一隻美麗的白天鵝,對每一位學生都應該用心呵護。

醜小鴨,一生下來,就長得特別醜陋,它一點兒都不像別的小鴨,那麼可愛,那麼活潑!因為長得實在是太醜了,所有的朋友都嘲笑它、排擠它,最後連自己的兄弟、姐妹也欺侮它、看不起它。還給它取了個難聽的外號-----“醜小鴨”!在巨大的壓力面前,這隻可憐的小鴨被迫離家流浪,幾經風險!在寒冷的冬天裡,醜小鴨受盡了折磨。可是後來它卻靠著自己的不懈努力,歷經千辛萬苦,終於成功飛上藍天,成了一隻美麗的、與眾不同的能夠在藍藍的天空中自由遨翔的白天鵝!

心中有夢,成功往往都是必然的,醜小鴨雖然生在鴨場,可是怎麼也改變不了醜小鴨就是白天鵝的事實。文中惡劣的環境,醜小鴨在這環境中生存,有好幾次差點死掉,可是它不放棄,因為它有夢。

不經歷風雨,怎麼見彩虹,沒有人能隨隨便便成功。童話雖然是用了許多手法所描繪出來的虛擬世界。但是,在生活中何嘗又不是。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夢想,但不是每一個人都能實現自己的夢想,有的人會很努力,因為他堅信只要努力,夢想就會實現,而有的人卻坐著等,他不努力,他只相信天上掉餡餅的這種好事。

由此也想到了這些學生,在家裡是爸爸媽媽的掌上明珠,是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疼愛的寶貝,從沒有獨立鍛鍊的機會,連掃地這些小事在家裡從來不做,也從來不要他們做,有一次,一位奶奶到學校看自己的孫女,一看見孫女在掃地,就心疼地一把把孩子手中的掃把奪下,當時我看了也挺無語的,這些學生確實……不經歷風雨,哪能見彩虹?

  國小教師讀書筆記 篇17

通過學習《國小教師教學的策略與技巧》這本書,我學到了很多新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這本書的作者是謝菲爾德哈勒姆大學教育學院的教師林恩奧弗拉寫的,書中從多個角度分析指出如何提高國小教師教學的技巧,這裡我就感觸最深的幾點談下自己的想法:

  一、注重課堂語言的藝術

在我們的日常教學中,往往重視的是教學的內容和教學方法,殊不知課堂語言也是一門藝術,怎麼講學生愛聽,怎麼講學生能聽得懂,怎麼講能更好地集中學生的注意力,這些都是藝術,書中指出 “ 在課堂上,老師應該像演員一樣用不同的語氣、語調講課 ,激發和傳遞求知的熱情”,具體地說:在老師提出要求和發出指令的時候,要用簡短響亮、語氣堅定的聲音來要求學生,而學生們不再竊竊私語開始聽課的時候,老師則可換成適合授課的語氣,即平和對話的語氣;當學生做練習的時候,教師要在教室裡走動,用低聲的語氣說話;當表揚優秀的學生時,教師要大聲地表演,這樣有助於營造好的課堂氣氛,鼓勵其他的學生做的更好。這一章節告訴我,原來老師上課的語言也是有藝術的,不同的時機用不同的語言,就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回憶我以往的課堂,在這一方面做得還不是很到位。

  二、激發學生學習動機

在學校裡,有些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很高,上課總能跟著老師走,讀書聲音也很響亮,而有些學生對學習卻不感興趣。書中告訴我們:老師要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學習動機分為外部的學習動機和內部的學習動機,從書中我學會了如何去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總結如下:首先,要用欣賞的眼光來看待學生,承認學生的價值,在課堂上儘量減少對學生的批評和指責,增加對學生的感情砝碼,表揚學生取得的成績;其次要培養學生的自我評價能力,幫助學生認清取得成功或失敗的真正原因;再次,要給學生布置那些經過努力就能取得成功的學習任務,幫助他們建立自信,要他們相信自己通過努力就可以成功。這些好的經驗一定會在今後的教學工作起到很好的作用。

  三、注重兒童的心理

在教學中我們往往發現自己覺得很簡單的知識點,學生接受起來有點慢,所以我們要時時從學生的角度出發,書中告訴我們:“首先教師要扼要介紹一下課程的主要內容,然後結合已經學過的知識,把知識化整為零,以降低學生的理解難度。在講解概念時,教師最好多舉幾個例子。”是啊,如果能讓學生覺得學習是一件輕鬆愉快的事,那他們一定能學得更好。不要說“這有點難”之類的話,往往會叫學生望而生畏,多給學生一點自信,多給學生一點鼓勵,學生們一定能找到學習中的樂趣與方法。

  四、掌握好教學的節奏

教學的節奏在教學中起著很重要的,書中告訴我們,如果在課堂上學生們能注意力集中,全力以赴地學習,那麼教師的教學節奏是合理的。所謂欲速則不達,有時候我們越是想快就越快不起來,所以當學生接受起來有些吃力,整體反應有些慢時,應該放慢速度,複習一節課,或者再做些練習多講解幾遍來幫助學生好好理解,否則學生往往會失去信心,很難完成後面的教學任務。書中還告訴我們另一個節奏方面的錯誤,就是老師的教學速度過慢,就某一問題講解的時間過長,問的問題太多或總是需要詳細解釋某一問題,這樣的話就會使有些學生會思想開小差,開始調皮搗蛋或是溜號,教師就會因此被迫中斷教學,找學生談話,使得教學活動不能順利的進行。所以教師要把握好教學的進度,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合理地調整課堂教學的快慢。

  五、提高問答教學的藝術

好的提問可以啟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加深學生學習的印象,幫助學生理清學習的思路。書中告訴我們教師可以藉助一些肢體語言來幫助學生判斷學生自己的回答是否正確,學生就會努力去想正確的答案。在我的課堂中,也要注意不要直接給出答案,要採用不同的提問技巧,啟發學生去思考,解決難點。

這本書給了我很大的啟發,讓我學到了很多以前不知道的教學技巧和知識,最近這段日子,我在自己的教學中運用了其中一些策略,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在今後的教學中,我會不斷學習並把這些知識運用到教學中來,並總結改進這些技巧,更好地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學水平。

  國小教師讀書筆記 篇18

看了《中國小教師廉潔從教讀本》我決定從以下幾點規範我的教學行為,努力做一個廉潔公正的好老師。

  一、改變教育觀念,做素質教育的先行者。

教育思想、教育觀念決定教育改革方向和教育質量。長期以來,應試教育的負面影響擾亂了人民的思想,影響了素質教育的發展。作為一名一線教師,我們要轉變觀念,時刻明確自己的使命——努力培養社會主義素質人才。注重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精神的培養,上課的時候注重啟發式教育,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不要一味的題海戰術,不增加學生的課業負擔,不購買教輔用書,努力讓學生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學到知識,提升素養。

  二、提高廉潔意識,做師德的踐行者。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說過:“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壞,即使你有些學問和本領,也不會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作為一名老師,我們要重視自己的道德修養,在純淨的校園裡保持廉潔作風,不要貪圖利益,不要收取他人錢財,不搞有償家教。在物慾橫流的當今社會教師只有擺脫“利”的糾纏才是真正意義上的人民教師。

  三、強化鑽研意識,做學生的領路人。

我們是一線教師,每天要為學生上課,我們要認真鑽研教材吃透教材,做一個研究型的老師,在研究的基礎上結合學生的實際,選擇教學方法,把知識、方法、技能和技巧交給學生,努力提高課堂教學效果。在課堂上要注重學生知識、能力、情感的生成,上引領學生深入課堂。

寫到這裡我不禁想起了陶行知先生——陶行知先生一生執教,他“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這種高尚的人格魅力,為學生所崇敬,這種廉潔從教的作風,深刻地影響了一批又一批、一代又一代靴子的道德情感和精神世界。古今中外無數時間證明,“為師不廉,師道必壞,拾到壞則必誤學子”。陶校長用愛心詮釋了師德的制高點 “愛滿天下”是陶行知先生的格言。他一生愛學生,愛教育,愛祖國,愛真理。比起陶校長,我覺得我還差很遠很遠……

有人說,廉潔是一棵鬆,在萬木凋零的冬日,為人們送上一絲綠意。也有人說,廉潔是一盞燈,在黑暗冰冷的夜晚,為人們添上一份光明。《中國小教師廉潔從教讀本》時刻提醒我們:在這物慾橫流的時代,我們要抵得住誘惑,撐得住信念,守得住清貧,耐得住寂寞!讓我們與廉潔同行!

  國小教師讀書筆記 篇19

在全國範圍內公開徵求意見。這不僅為教師更好地理解和遵守職業道德規範搭建了交流的平臺,同時也是教育行政主管部門瞭解教師心聲、關注教師需求、完善《中國小教師職業道德規範》的一個很好的途徑。新《規範》反映了新時期對現代教師的素質要求。但是在修訂過程中,可能仍然需要釐清幾對關係。

  道德與法律

釐清道德與法律的關係。在社會規範體系中,道德和法律是兩種不同屬性的行為規範,在調整社會關係方面,儘管兩者手段不一,但其功能卻相互補充。法律帶有強制性,而道德的作用更主要表現為對人們行為的規範和引導,其實現方式主要依靠輿論監督、內心修養和習慣驅使。

要釐清教師職業道德與《教師法》及其他相關教育法律之間的關係。《教師法》等相關教育法律既規定了提高教師待遇和社會地位、維護教師合法權益的保障措施,也規定了教師的職責、使命和特有的權利、義務,確立了教師的基本行為規範。因此,教師在教育教學工作中就應當遵守職業道德,做到敬業愛崗、熱愛學生、教書育人、為人師表等。而《規範》則是對中國小教師職業精神的引領,應該在法律的基礎上,與時俱進,根據新時期對教師的新要求來制定。

  權利與義務

權利與義務是道德內涵中的一對重要範疇。如果僅從道德主體的角度來看,道德無疑是一種義務,離開了義務就沒有道德可言。但是道德權利與道德義務各自又有其特殊的規定性。在對《規範》進行修訂的過程中,需要正確對待和妥善處理道德權利和道德義務的關係。《規範》是新形勢下提高教師素質的必然要求,但在提高要求的同時,是否能考慮賦予教師相應的權利?比如,要求教師不以分數作為評價學生的唯一標準,其實這更應該是對學校及教育行政主管部門的要求,甚至涉及到社會對人才選拔的標準問題。可以對教師提此要求,但是實施起來可能會有一定難度。畢竟教師在評價學生時候,只有一定的主動權,而決定權還在學校,甚至在教育行政部門。當然,要求教師轉變教育觀念,對學生進行多元評價,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是毫無疑問的。

  職業與事業

教師是一種職業,但教師職業本身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其特殊性主要體現在教師所擔負的歷史使命。對教師的職業道德規範就要體現出教師職業的這一特殊使命。要求廣大中國小教師要熱愛學生、教書育人、為人師表,這是教師職業使命的必然要求,否則就不具備從事教師職業的資格。但是教師畢竟是一種職業,提出的應該是職業要求,不可能要求每個教師都將教師職業作為一種事業追求,那是更高層次的一種教師職業道德境界。所以教師職業道德要求,應該是著眼於教師這一職業崗位的行為規範及意識形態的引領。

  原則與實施

新《規範》已成為當前教師關注的熱點,並在教師群體中引起了爭論。爭論的焦點是教師職業道德的內涵與外延問題。但分析之後,會發現教師群體更為關注的是《規範》實施的保障問題。美國、日本等制定的教師職業道德規範比較細緻具體。我們國家提出的教師職業道德規範相對更為原則化。

不同模式的規範,如何保障實施效果,起到提升教師整體素質的作用,關鍵還在於如何在中國小教師中有效實施並在教師群體中發揮作用。比如,教師廣為熱議的保護學生安全問題、分數評價問題、終身學習問題等,這些的確是反映教師素質的重要方面,有必要對教師提出新的要求。但針對我們比較原則化的規範,有必要制定相應的實施細則,對學校及教育行政部門如何加強教師的職業道德規範建設,如何為教師的終身學習等方面提供保障作出具體的要求。

  國小教師讀書筆記 篇20

通過學習《教師職業道德》,感觸頗深。新修訂的《中國小教師職業道德規範》的出臺,是非常及時的,是我們廣大教育工作者的共同願望。無論怎樣修訂,師德規範的主旨不會變,簡單概括就是“責任”與“愛”。教師不僅要有高度的事業心和責任感,要對教育、教學工作熱愛,也要對每一個學生充滿愛心。如:“在汶川特大地震中,大批教師為保護學生生命安全做出重大貢獻,甚至付出巨大犧牲,這正是崇高師德和人性光輝的體現。”師德主要從教師的`人格特徵中顯示出來,歷代的教育家提出的“為人師表”、“以身作則”、“循循善誘”、“誨人不倦”、“躬行實踐”等,既是師德的規範,又是教師良好人格的品格特徵的體現。既要言教,又要身教,身教重於言教。這無疑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要“為人師表”。首先就要特別強調教師的自重、自省、自警、自勵、自強,以身作則,言行一致。要學生做的,自己首先要做到;禁止學生做的,自己堅決不做,在行動上為學生做出表率。沒有愛心的培育就沒有師德的提升。 教師對學生的愛,就是“師愛”。在熱愛學生就是熱愛教育事業。但熱愛學生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讓學生體會到教師的愛更困難。林崇德教授認為,“疼愛自己的孩子是本能,而熱愛別人的孩子是神聖!”因此,師愛就是師魂。倘若師徒同心同德,學業便由此而彰明,取得最佳教學效果。

教師在關愛學生上,這是養成學生健全人格的教育的情感基礎。每個教師的職責,必須懂得:今天的學生對於國家來說是未來,對於家庭來說是希望,對於學校來說是財富;每個教師都應意識到:“為愛所支配的知識是教育者所必須的,也是他的學生所應獲得的”。“愛”也是一種教育,用師愛與學生建立起感情,它不僅能提高眼前的教育質量,也會促進學生的成人和成才,對學生身心的發展、品德的形成都會產生重要的影響。教師愛學生,不僅要關心瞭解學生,尊重信任學生,嚴格要求學生,公平對待學生,而且要樹立和實踐“一切為了學生,為了一切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的現代現代教育思想,真正地成為學生的嚴師益友。

教師的終身學習,這是養成學生健全人格的重要保證。我們常常說:人活到老,學到老。要給學生一杯水,自己要有源泉水。所以我們不斷的學習,與時俱進。只有不斷充實自己才能成為學生喜愛的有魅力的老師。最後,我很感謝新《中國小教師職業道德規範》的出臺,這樣能讓時刻以高要求來嚴格要求自己,做一名優秀的老師。我國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指出,道德不是熟記幾句格言就可以了事的,要重在實行。職業道德規範,在於形成良好的師德素質,提高教師實踐能力。教師不僅要通過理論學習來分清是非,更重要的是要求身體力行,用這些認知指導自己的行動,培養自己的良好的品行。職業道德規範的總目標是崇高的教師職業道德理想,把它作為一面旗幟,為教師如何作人,如何勝任教書育人的責任指明瞭前進的方向和奮鬥目標,併成為教師生活的重要精神支柱,推動和激勵著教師朝著更高的道德境界奮進。教師在教育學生的態度和行為上,公正平等,正直無私,不偏袒,不偏心,對待不同相貌、不同性別、不同治理、不同個性、不同出身、不同籍貫、不同親疏關係的學生,一視同仁,關心每一個學生,熱愛每一個學生,從每一個學生的不同特點出發,全心全意地教育好學生。教師對學生的愛並不只是責任或義務的產物。教師之所以愛學生,不是因為他想要這麼做,更不是因為他應該這樣做,而是當師生通過接觸、瞭解和不斷交流之後,出自內心深處的一種悅納學生的內心體驗,是心甘情願的付出,是一種想到學生的存在就產生的預約或關切、關注。而課堂教學應被看做是師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經歷,是他們生命、有意義的構成部分。對於教師而言,課堂教學是其職業生活的最基本的構成,它的質量直接影響教師對職業的感受與態度和專業水平的發展和生命價值的體現。

  國小教師讀書筆記 篇21

最近,靜下心來讀了讀《中國小教師職業道德規範》,讀完這本書使我認識到作為教師應該遵守職業道德規範,才能成為一名的合格的教師,以下幾點更是讓我深刻的體會到應努力做好。

  一、熱愛學生:

任何一個教師都應做到尊重學生的人格 , 熱愛學生。師愛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是教育成功的基礎。只有愛,才能贏得愛。你愛教育事業,教育事業也會愛你,你才能獲得事業上的樂趣。你愛學生,學生也會愛你。有人曾說,每個教師都是一位雕塑家,他的一舉一動都在雕塑自己,也在雕塑著學生。古人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行。”師德本身就是一種強有力的教育因素。教師想得到學生的尊重,應首先熱愛學生,瞭解學生和尊重學生,與其說“尊師愛生”,不如先來個“愛生”,後必有“尊師”,所以能夠把學生教育好的祕訣就是一個字——愛。

  二、互相學習,團結協作

教師工作的這一特點要求每個教師既充分發揮個人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又要發揮集體的力量,在互相學習中不斷成長、所以每位教師要團結協作,以誠相待,謙虛學習其他教師的教學經驗,取長補短,豐富自己的教學經驗,而更好的服務學生。

  三、依法執教

教師的法律意識要強,要尊重學生人格,如,不得對後進生隨意趕出教室,隨意停課等。既尊重了學生,也保護了自己。溫總理十分鄭重地告誡大家:外面的世界五光十色,誘惑確實很大。但教師必須要堅守心裡的道德底線,必須有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把自己的一切獻給社會、獻給人民、獻給祖國。只要懷著極大的社會責任感去學習、工作,我們的生活就會是多彩的,我們的精神就會是高尚的。

總之,我覺得教師的職業道德應體現和滲透在平時教學的點點滴滴中。

  國小教師讀書筆記 篇22

學習了《中國小教師職業道德規範》後我認為愛崗敬業精神是師德的核心內容。愛崗敬業作為教師職業道德的基本規範,是做好教育工作和履行其他教師道德規範的思想前提,教師只有具備了愛崗敬業精神,才能熱愛學生、嚴謹治學、廉潔從教、為人師表、為祖國培養高素質的人才。

教師要做到愛崗敬業,首先就應該熱愛教育、熱愛學校,樹立堅定的教育事業心。只有我們真正做到甘願為實現自己的社會價值而自覺投身這種平凡工作,對教育事業心存敬重,甚至可以以苦為樂,以苦為趣,才能產生巨大的拼搏奮鬥的動力。教師的勞動是平凡的,教師的生活是清苦、清貧的。但教師在知識結構的近善方面有自求自得的充實感,在精神寄託方面有育天下英才的自豪感。在思想、資訊、交流方面有“究天下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獨立感,在人際溝通方面有師生相處融洽諧和的親切感。我們的工作,使無知的玩童變成了優秀學生,使迷惘的青少年成為祖國的棟樑,我感到欣慰。人的一生是應該有個明確的目的,為理想而奮鬥,雖苦但樂在其中。熱愛教育事業,關心學校關注事業的發展,這是每個教師都應具備的。在實際工作中,珍視為人師表這份榮耀,嚴格要求自己,才能贏得學生的愛戴,家長的信賴和領導的認可。

教師應該熱愛學生,建立良好師生關係熱愛學生,是教師所特有的一種寶貴的職業情感,是良好的師生關係得以存在和發展的堅實基礎。教師對學生的愛,與一般的人與人之間的愛有所不同。它不是來源於血緣關係,也不是來源於教師的某種單純的個人需求,而是來源於人民教師對教育事業的深刻理解。

  國小教師讀書筆記 篇23

在新修訂的《中國小教師職業道德規範》中第六條規定教師要“終身學習,崇尚科學精神,樹立終身學習理念,拓寬知識視野,更新知識結構。潛心鑽研業務,勇於探索創新,不斷提高專業素養和教育教學水平。”

“教給學生一杯水,教師必須有一桶水”,這是千百年來社會、學校和家庭達成的共識,也是教育發展的內在規律,教師的職業要求教師不斷學習、提高自身素質。隨著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步伐的加快、教育理論和實踐的發展、現代教育技術的更新尤其是網路媒體的崛起,學生獲取知識的渠道遠遠不止課堂教學一種形式,學生的道德觀和價值觀也日趨多元化,教師要想維護其在知識上的權威地位,並在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方面正確引導學生,教師擁有“一桶水”已遠遠不夠了,教師應該是“一條奔騰不息的河流”!其次,伴隨節約型社會的建立和教材的迴圈使用,課本會相對固定多年,但也註定了教材不能第一時間體現與反映日新月異的社會新變化與科技發展的最新成就,同時,教材也很難顧及不同地區、不同學校、不同學生的差異與需求,課程目標的實現需要教師學習。

教師肩負著教書育人的重任,教師不僅要轉變傳統的知識傳授者的角色意識,成為學生學習的促進者和協助者,而且其自身的學習也就不應該再是一次性的、終結式的學習,必須是連貫的、持續的學習,學習要貫穿於自己整個職業生涯。因為對自己的教學生涯來說,幾年的大學學習是無論如何都不夠的。教師需要與知識和教學法的發展保持同步。為了幫助和促進學生成為終身學習者,教師需要以自身的行為和態度示範終身學習的特點。

如果教師不能經常的更新知識結構,不能對新知保持長久的好奇與敏銳,教師就有可能被學生看不起,在學生眼裡“老古董”多得很呢!一旦教師不給學生看重,麻煩可真太多了,因為威信是維繫師生關係最牢靠的鎖鏈。一旦教師停止了學習,教師的工作便如同機械的運作,在機械枯燥的活動中教師會喪失人的本質,會覺得生活毫無意義,會沮喪而沒有活力。這一切都將使教師工作顯得多麼令人厭惡。

蘇霍姆林斯基說:“深湛的知識,廣博的視野,以及對科學問題的濃厚興趣,這一切教師用以引起學生對知識、科學、學習過程中的興趣所必要的條件,教師的知識越精湛,視野越寬廣。”知識是連線教師與學生的紐帶和橋樑。淵博的知識,不僅是教師自我完善的要素,也是搞好教學工作的保證,而且是教師業務水平的標誌,影響學生的力量源泉。具有淵博的知識積累的教師將給那些正要走上人生征程的青少年帶來何種程度的震撼,的確是無法估計的。要造就具有創造精神和創造能力的一代新人,教師必須淵博。因此,教師必須勤奮學習,給學生樹立一個刻苦求知,嚴謹治學的榜樣。在教學中教師絕不能照本宣科。教師要根據大綱精神、教材的內容、學生的實際、時代需求,以及教師自身的特點,認真備課、精心設計、妥善安排、巧妙啟發,有重點、有特點、有針對性地指導學生學習訓練,從而更好地使學生掌握知識,培養能力、發展智力。

隨著代的進步,科學文化知識也在不斷地翻新, 教師作為社會文明進步的推動者,理應成為熱愛學習的典範,成為終身學習的帶頭人。通過不斷地學習,來加強自己的知識基礎,以更全面的知識體系來教育我們的學生,以更淵博的學識來為我們的學生服務。總之,終身學習是我們每位教師的職業進取心的表現,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更好地服務於教育,服務於育人之道。

  國小教師讀書筆記 篇24

  (一)以德為本,身正為範

作為教師的我們,面對的是一群活潑天真的孩子,我們對待孩子時要懷著一顆真誠的愛心,要把學生當著自己的孩子一樣去關心、庇護。酷愛學生是教師的天職和美德,教師應當等量齊觀地對待所有的學生,絕不能厚此薄彼。特別是對有缺點或犯了錯誤的學生,一定要和風細雨,要多一點耐心,多一點仔細,多一點責任心,多一點信心,多一點愛心……遇事一定要冷靜,保持平常心。作為教師,要滿腔熱情地幫助學生,建立尊重學生人格尊嚴的法制觀念,不輕視學生,更不答應體罰或變相體罰學生。教學質量的進步,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教師影響力的大小,而教師的影響力主要由品格因素、才能因素、知識因素和情感因素組成。身教重於言教,由於教師職業的示範性極其重要,所以要求自己必須時時、處處用模範的言行去影響學生、教育學生。

  (二)嚴謹治學,以德施教

酷愛學生實在不是一件輕易做到的事,讓學生體會到教師的愛就更加困難。北師大林崇德 教授以為,“疼愛自己的孩子是本能,而酷愛他人的孩子是神聖!”由於教師對學生的愛,從本質上說是一種只講付出不求回報、無私的、沒有血緣關係的愛,是一種嚴慈相濟的愛。這類愛是極其神聖純真的。這類聖潔的愛是教師培桃育李的感情基礎,學生一旦體會到這類真情友誼,就會“親其師、敬其師”,從而“信其道”,也正是在這個程序中,教書育人就實現了其根本功能。

教師從事的是一種特殊的事業,要請教師對待事業要具有一顆高度敬業的責任心。對待事業要有責任心,對待他人和自己的生命時更要有責任心。如酒駕的違法行為,就是要我們不要忽視他人和自己的生命。

總之,通過學習《中國小教師違反職業道德行為處理辦法》,使我深深地知道遵守並落實職業道德是一位合格教師的重要素質。要加強師德修養,重視小節,增強規範意識,建立全面育人正確理念,果斷不再體罰或變相體罰學生,不再向學生家長傾銷任何課輔材料,不做與教師職業身份不符合合的事情,果斷不出現違反職業道德行為,腳踏實地地做人,腳踏實地地教書育人。

  國小教師讀書筆記 篇25

最近閱讀了竇老師的《優秀國小教師一定要知道的7件事》,這本書中說到的“優秀國小語文教師一定要知道的7件事”。第一件事:認識教學的本質。第二件事:學生,教學的全部意義。第三件事:讀書,我們必須的生活。第四件事:擁有面對文字的力量。第五件事:公開課,生命試練的地方。第六件事:朗讀、語言與寫作的素養。第七件事:修煉你的激情、思想與風格。

每一章的內容讀了以後都給我帶來了心靈的觸動。聯絡我的教學來看,這的的確確是我們老師應該去做好的事情,可是我們很多時候沒有去做好,因此我們的教學沒有多大的改善,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做著同樣的工作。

例如在第四章中竇桂梅老師談到的擁有面對文字的力量。我們都是到教師對於文字的解讀是相當重要的,教師的把握程度其實就是決定了孩子的程度。我們很多的課堂是讀讀、說說、議議等環節一個不少,可是給人的感覺還是像白開水一樣,文章中重點難點不突出,該精讀的部分沒有精讀,還重點理解的地方沒有理解,整個過程就像是一場浮光掠影的走秀。這樣的教學長期下去,自然不能提高孩子的語文素養。

如何去把握教材,這才是關鍵。教師是解讀教材的中心,學生是主體。我們不僅要認識到兒童閱讀是孩子自己的閱讀,更要知道兒童閱讀也是教師領著的閱讀。不能忘卻兒童本位,但更要藉助課文,讓孩子得到成長與發展。學生學習語文所獲得的種子是一點一點在文字的土地上成長起來的,童心童語,童真童趣才能讓兒童發展變成現實。把握教材的脈,站到那些體現文化和精神,同時具有適應兒童心性的,具有民族語言味道的“題眼”,才能讓師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如何解讀教材?可以做到四問,第一,文字究竟說了什麼?拿到一篇文章,我們首先做的不是查閱資料,檢視教師用書,而是應該像孩子一樣,先把課文讀熟,句子讀通順,把握文章的脈絡,瞭解課文主要說了什麼。第二,文字想要說什麼?意在“想要”。要弄清作者最初想要表達的意思,這就需要老師去了解作者的生平經歷,瞭解文章的寫作背景,有時還必須瞭解當時的社會思潮,這也許都和作者創作文章的初衷有關。第三,文字能夠說什麼?對於原文的理解往往和教師個人的閱讀水平,個人的經歷等等因素有關,因此大家一定要儘可能的去挖掘文字其中所包含的各種訊息,它能夠說明的一切。第四,文字應該說什麼?這是最關鍵的,也是最重要的閱讀環節。教師應該擁有個人解讀的能力,當我們讀完一篇文章後,必須要標明自己的立場,判斷就是怎樣的解讀才是恰當的、正確的,符合相應的年齡段的語文閱讀教學,既不能置身文外,也不能人云亦云。這樣當孩子在學習文字過程中出現任何問題時,教師才能做出及時的判斷。

總之,教材的把握還是要靠教師自身的把握,教師平時一個不斷修煉自己把握語言文字的能力,不斷提升自身解讀教材的能力,這樣才能使得自己語文能力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