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文學>

百年孤獨讀書筆記13篇

文學 閱讀(1.88W)

細細品味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東西,需要寫一篇讀書筆記好好地作記錄了。到底應如何寫讀書筆記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百年孤獨讀書筆記,歡迎閱讀與收藏。

百年孤獨讀書筆記13篇

百年孤獨讀書筆記 篇1

《百年孤獨》這部作品具有濃厚的拉丁美洲色彩,不僅有殖民者帶來的西方科學文明的現代化生活,而且同時還存在大量宗教迷信的封建式的,甚至是原始部落圖騰崇拜式的生活模式,這些跨度極大,差異迥然的生活形態又非常和諧地混合成一體,通過布恩迪亞家族的百年家族史,反應了拉丁美洲的“神奇”現實。

這種“魔幻現實主義”的手法,是用“魔幻”的.手法著重表現現實,反應當時的社會現狀與遭遇,一個家族的姓名的“輪迴”,一個家族命運百年前就被預見,最後如海市蜃樓般消失,好像一個經營許久,又龐大的家族,說不見就不見,可是這也是當時那個民族人民的虛無縹緲的心理吧,什麼東西都是不可抓住的,財富,地位,命運,一切……

裡面還寫到了“失眠病”“健忘症”,這個情節的象徵寓意是耐人尋味的,它在告誡拉丁美洲人民,民族的歷史和文化正在被人遺忘,是非常危險的,這個經歷了許多滄桑變化的馬孔多小鎮正是一百多年來孤獨而又多災多難的拉丁美洲大陸的象徵。

中國傳統中寫一片彷彿與世隔絕的土地大概都是一片淨土,遠離是非的“桃花源境”,可是這裡給我的彷彿與世隔絕的土地確實一個虛幻恍惚,倫理混亂,聲色酒肉的地方,赤裸裸地將人的各種“欲”展現其外,這或許就是民族文化與民族背景的不同吧。

百年孤獨讀書筆記 篇2

讀《百年孤獨》的時候,我十九歲。年紀不算小,,但還是有點幼稚,,因為李偉老師我接觸了這本書,也因為這本書而感受多多。。期望大家都能看下這本書。以下就是我的感受。

讀第一遍的時候,我被完全雷同的姓名,無數的倒敘、插敘給弄暈了,根本不解其義;讀第二遍的時候,我把七代人進行了排列,最後使書中的人物對號入座;讀第三遍的時候,我連同《百年孤獨》所處的時代背景和作者的身世進行了瞭解,於是,我被深深地震憾了,為作者,為書本,為拉丁美洲。20年來,我在孤獨中體會其中的孤獨,並飽受折磨。為了排遣孤獨,我不斷地向我的朋友推薦《百年孤獨》,分享孤獨,理解孤獨。

孤獨是可怕的。自十九世紀中期到二十世紀七十年代的一個多世紀,拉丁美洲幾乎都處在軍人獨裁政權的統治下。政客們的虛偽,統治者們的殘忍,民眾的盲從和愚昧,拉丁美洲百年的歷程不斷重複著怪圈,不是前進,而是徘徊。在《百年孤獨》獲得諾貝爾獎的時候,作者加西亞·馬爾克斯在理解專訪時對孤獨的解釋意味深長:孤獨就是不團結。作者著書的目的是期望拉丁美洲的民眾要團結起來,走向禮貌,走向開放,走向繁榮。

孤獨是自閉的。《百年孤獨》描述的是霍塞·阿卡迪奧·布恩迪亞家族的一部興衰史,其脈絡就是自閉到開放,開放到繁榮;再由開放到自閉,自閉到毀滅。馬貢多禮貌的創始人霍塞·阿卡迪奧·布恩迪與妻子烏蘇拉以非凡的膽識和開放的精神,開創了馬貢多的繁榮。霍塞·阿卡迪奧·布恩迪曾向妻子抱怨說:“世界上正在發生不可思議的事情,咱們旁邊,就在河流對岸,已有許多各式各樣神奇的機器,可咱們仍在這兒像蠢驢一樣過日子。”因為馬貢多隱沒在寬廣的沼澤地中,與世隔絕。他決心要開闢出一條道路,把馬貢多與外界的偉大發明連線起來。可惜的是,他卻被家人綁在一棵大樹上,幾十年後才在那棵樹上死去。霍塞·阿卡迪奧·布恩迪死了,連同馬貢多的禮貌。之後的幾代人,夫妻之間、父子之間、母女之間、兄弟姐妹之間,幾乎如出一轍的沒有感情溝通,缺乏信任和了解,孤獨、苦悶、猜忌,導致了馬貢多狹隘、落後、保守直至沒落。於是,書中結尾是:那個長豬尾巴的男孩,也就是布恩迪亞家族的第七代繼承人,他剛出生就被一群螞蟻吃掉。

孤獨是需要反省的。讀完書本,掩卷深思。《百年孤獨》的作者加西亞·馬爾克斯著書的涵義無疑是深遠的:他是要透過布恩地亞家族7代人充滿神祕色彩的坎坷經歷來反映哥倫比亞乃至拉丁美洲的歷史演變和社會現實,要求讀者思考造成馬貢多百年孤獨的原因,從而去尋找擺脫命運擺弄的正確途徑。為了到達這個目的,無論是文章架構,還是資料選取;無論是敘述方式;還是表現手法;無論是典故引用,還是故事編排,無不採用其極,令人匪夷所思。資料龐雜,人物眾多,情節曲折離奇,再加上神話故事、宗教典故、民間傳說以及作家獨創的從未來的角度來回憶過去的新穎倒敘手法等等,可謂是眼花繚亂。作者的匠心獨運,文章的'跌蕩起伏,儼然是對讀者最大挑釁。在不可思議的奇蹟中,在現實交錯的生活中,在血淋淋的現實中,在荒誕不經的傳說中,使讀者體會到最深刻的人性和最令人震驚的情感,進而理解孤獨的本義,理解《百年孤獨》的奇特。

孤獨是需要摒棄的。“變現實為幻想而又不失其真”,是魔幻現實主義創作原則。對照《百年孤獨》的現實與背景,我們不難發現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由此,我們想起了晚清政府閉關鎖國以至慘遭蹂躪的結局和新中國三十年改革開放而重新崛起的歷程。《百年孤獨》的作者加西亞·馬爾克斯在完成鉅著後曾有一個夙願:期望一百年孤獨的歷史永遠消失並再也不會出現。但願,作者的苦心和夙願夢想成真。

百年孤獨讀書筆記 篇3

《百年孤獨》被稱為拉丁美洲魔幻現實主義的代表作。這部小說資料複雜人物眾多情節離奇手法新穎。作者馬爾克斯在書中溶匯了南美洲特有的五彩繽紛的文化。他透過描述小鎮馬孔多的產生、興盛到衰落、消亡表現了拉丁美洲令人驚異的瘋狂歷史。小說以“彙集了不可思議的奇蹟和最純粹的現實生活”榮獲1982年諾貝爾文學獎。

《百年孤獨》的敘事結構不同一般馬爾克斯採用了連環、環環相套、迴圈往復的敘事結構來展現小鎮馬孔多的歷史。彷彿一個迴圈向上的氣流。這種環環相套的結構恰如其分地表現了小說的一個主題:人的孤獨、封閉以及由孤獨封閉而造成的`落後、消亡。作者對“孤獨”這一具有民族特性的問題作了深刻的揭示。

小說描述的布恩蒂亞家族一代一代“他們儘管相貌各異膚色不同脾性、個子各有差異但從他們的眼神中一眼便可辨認出那種這一家族特有的、絕對不會弄錯的孤獨眼神。”每個人都無法逃脫被孤獨所折磨的命運。烏蘇娜在冗長的雨季中漫漫腐爛。阿瑪蘭塔一刻不停地縫自己和自己仇視了一生的女人——雷貝卡的裹屍布。雷貝卡足不出戶瘋瘋癲癲地過了後半生。青年時激進熱血的奧雷良諾上校晚年開始在自己的實驗室裡做起了金屬金魚但是他每做到二十條就熔掉他們重做。這象徵著他父親所開創的馬貢多乃至整個拉美的近代史從一開始就陷入了迴圈的怪圈中。

讓我印象很深的還有霍·布恩蒂亞第二和奧雷良諾第二這對孿生兄弟。繼承了父輩的名字卻表現出了完全相反的性格——霍·布恩蒂亞第二像奧雷良諾上校那樣深沉而奧雷良諾第二則像霍·布恩蒂亞那樣不羈——以至於烏蘇娜常常懷疑他們是否是在幼年時交換了名字。難道名字必須要和性格一樣嗎這是一個深深的諷刺。而最後兩兄弟死去時又搞錯了墓穴彷彿這樣才是正確的歸屬。這個家族的迴圈的命運再一次顯露了出來。

然而依然有人逃脫了這個命運那就是俏姑娘蕾麥戴絲。她長得漂亮但這漂亮並沒有讓她淪為男人的玩物;她理解了所有的命運因此命運沒有愚弄她。她會滿不在乎的穿著寬大的袍子在家裡走來走去即使有男人在屋頂偷看她洗澡她的態度也不卑不亢。最後作者給她安排了一個近乎神話的結局——她牽著白色的床單飄向天空。白色的床單也許象徵著高尚的靈魂。她擺脫了布恩蒂亞家族的孤獨而莫名其妙的“升-天”恐怕是寓意如此美麗而又純潔的聖女在現實世界的塵世間是不存在的。

這是一部描述家族的小說和中國的《紅樓夢》有些相似。但這是形似而神不似。《紅樓夢》的矛盾來自於家族內部是封建的等級制度毀了大觀園;而《百年孤獨》的矛盾來自外部科技、政治、戰爭、商業一次又一次地衝擊著馬貢多小鎮。開篇的吉普塞人帶來了科技令霍·阿·布恩蒂亞發現了“地球是圓的像橙子。”然後隨著政治的介入。本來馬貢多是個幸福的村莊“至今還沒死過人”是他們驕傲的宣言。然後隨著政治的介入鎮長的出現兩黨派的鬥爭都讓這個和平的小鎮漸漸變質:士兵為非作歹學生嚮往戰常而壟斷資本主義的進入又讓小鎮得到了虛偽的繁華並且迅速地在這泡-沫-經-濟中衰敗。

百年孤獨讀書筆記 篇4

終於在各種晦澀難懂和初感興趣以及不斷強迫自己的過程中讀完了。巨大的孤獨感和沉重感,六代人重複孤獨與衰敗,給人一種無力掙脫的宿命感,所有人在孤獨的宿命中嘗試了各種各樣的掙扎,老何塞的探索求知,上校的反抗鬥爭,何塞阿爾卡蒂奧的潛心專研,奧雷里亞諾第二的放縱濫情,貝麗卡情愛孤獨,貝麗卡的自相矛盾,烏拉蘇爾的熱情堅守,最終都走向一樣的結局,孤獨。所有的掙扎都沒有意義,都是周而復始的從有希望,用自己的方式抗爭孤獨,到自閉,到被人遺忘,再到走向死亡。這種無法掙脫的宿命感才讓人真正感到結局的悲涼。

感嘆於作者的諸多文學才華:

一個是在對細節的把控上,比如橙色圓盤代表死亡的預兆,藍色的牆壁,藍色的選票以及藍色的信封所代表的新事物對小鎮的吞噬,上校心中那個父親帶他看冰的下午,何塞阿爾卡蒂奧腦海裡被看到槍殺刑行的場景,不斷重複的三千人死亡,貫穿全文的羊皮卷,烏拉蘇爾口中的豬尾巴孩子等等作者有意刻畫的細節,都讓人在這漫長的百年事件中找到了連線點,前後的對比與銜接實在是讓人驚歎不已。

二是作者的想象力,隱隱約約終於好想知道一點兒魔幻現實主義的含義了,基於現實,用豐富的.想象力為讀者營造了一個巨大的百年孤獨,對蟲子,螞蟻的諸多細節刻畫,對不同的人的孤獨的想象力,對每個人死亡的不同形式,讓人覺得似曾相識又不千篇一律,引人無盡的思考。

三是作者對於孤獨的刻畫。不曾感到突兀和雷同,對於神態描寫和語言描寫著墨不多,看似冷靜周到的第三者敘述反而增加了悲涼的色彩,給讀者更深刻的反思,無論是誇張的環境描寫還是細節刻畫都恰到好處,世上再也不會出現第二個百年孤獨了。

百年孤獨讀書筆記 篇5

該用什麼樣的眼光來看百年孤獨這本書呢?我不記得自己在看這本書的時候有特別興奮或者特別悲痛的心情,我覺得文字象水一樣在我眼前流過,即便是難以理解的家族譜,時而現實時而魔幻的寫作手法,完全不熟悉的地方和歷史……這些那些打亂我讀書節奏的方方面面似乎理所當然地被我所接受,我仍然以幾乎不動的姿勢一頁頁地看下去,看的時候在想什麼我並不清楚,就好像小時候放暑假剛剛睡醒的午後,我躺在地上看著牆上時鐘一分一秒走過。我沒有起床,也沒有在等待什麼,我在幹嗎呢?我自己也不清楚。但是,很不可思議的,在讀這本應該不算是喜劇的故事時,我竟然湧起一種類似於平靜恬然的快樂。就好像我知道人終究會衰老死亡,但在照耀到陽光的瞬間,仍然忍不住微笑。

這是本沒有愛情卻非常浪漫的書。每個人都在用自己獨特的辦法抵抗孤獨,參加革命也好,反覆地做手工活也好,沉迷於情慾也好,讀書翻譯也好……這裡麵包括了人類一切可以抵抗孤獨的辦法,如果有充滿愛心的無聊人士,完全將這本書變成工具書,把名字起成《抵抗孤獨的`一百種有效辦法》,換上藍色白色的書皮,寫好書腰,用大號字型和一點五倍行間距印刷,放在噹噹或者卓越的首頁進行熱賣推薦。

想來應該賣的比《百年孤獨》好許多才多。

矯情一點的文章裡經常會看見,在這個城市裡,寂寞氾濫。其實吧,生命從來不曾離開過孤獨而獨立存在。無論是我們出生、我們成長、我們相愛還是我們成功失敗,直到最後的最後,孤獨猶如影子一樣存在於生命一隅,時不時地出來提醒你一下它的存在。它說上一句笑話,你就不知道如何是好。

有陽光也有雨水,有愛情也有孤獨。其實這沒什麼大不了的。何必花那麼大的心思去抵抗它呢?寫一本書,做一次愛,去一個好地方,愛一個好姑娘,賺一百萬以後再賺一千萬……這些都不錯,但不要把這些變成抵抗孤獨的武器。不不不,各種各樣的體驗都不過是生命的一部分,但不應該是作為戰鬥的籌碼白白被犧牲掉。孤獨無法抵抗,孤獨無法遺忘,孤獨不會隨著時間的過去而變老衰弱,孤獨不會因為愛人增多而變淺薄蒼白,孤獨它在這裡,不動不逃,偶爾出來說幾句冷笑話。

孤獨隨時出現,我們能夠怎麼辦?那就附和它笑幾聲羅。仔細想來,它並不是什麼殘酷的敵人,它在我們很小的時候就陪伴著我們,而且將不離不棄陪伴到死神來到。它提醒我們珍惜眼前,它督促我們體驗人生,它使我們在成功的時候可以清醒,在失敗的時候淡然一笑。它讓我覺得許多東西值得試試看去爭取,也讓我覺得許多玩意沒什麼大不了的。有些東西,從出生到死亡,別人無法體會,無法替代,無法奪走——孤獨就是其中之一,它流動在我的血銘刻進我的骨,它時而讓我活的熱烈,時而讓我安靜無奈——但我很高興我比想像中容易地接受了它,它讓我在一個人的時候,知道自己是誰。

浪漫是接受並享受無法改變的結果,浪漫是敢去玩一場必輸無疑的美好的仗,浪漫是情有所用,心有所屬,但同時不會遺忘自己是誰:請容許我介紹一直在教我如何浪漫的朋友,它的名字叫做孤獨。

百年孤獨讀書筆記 篇6

沒有“序”、“跋”,也沒有“後記”,《百年孤獨》就這樣進入了我的眼簾。不查背景資料,就憑自我的直觀來寫觀後感,如果有一、二個亮點自我也滿足了,好在有兩位網友看過此書,能夠作些交流。

摘錄:1927年出生於哥倫比亞馬格達萊納海濱小鎮拉卡塔卡,童年與外祖母一齊生活,1936年隨父母遷居蘇克雷,1947年考入波哥大國立大學,1948年因內戰輟學,進入報界,五十年代開始出版文學作品,六十年代初移居墨西哥,1967年出版《百年孤獨》。1982年獲諾貝爾文學獎。作者:加西亞·馬爾克斯。

上述是書上唯一的介紹。

遙遠的時代,遙遠的地方,一步巨篇,是那麼的陌生,也是如此的繁雜。猶如自我一個小宇宙,誰能說得清、講的透,唯一與我們有相似之處就是孤獨都是伴隨每個人的。

一個家族,一個140~150年的時間跨度,卻僅有近十個姓名,作者高超的敘述,駕馭文字的本事讓我敬佩。

從摘錄上看,作者經歷了內戰,雖然對他的經歷無從明白,但他的作品、他作品中的敘述、他作品中的思想都讓我們感同身受。就如進入了一次心靈之旅,而這次旅程讓我覺得很累,要整理出條理來很累。但收穫還是有的,就是可能膚淺些。

買此書的原因就是想了解什麼是孤獨,而《百年孤獨》應當是一生的事,所以說孤獨會始終伴隨著自我。書上的家族和自我的家族聯絡在一齊了,感慨多了許多。少年的孤獨、青年的孤獨、中年的孤獨,直到老年的孤獨,要想到達夢想狀態卻被現實壓著,增添了許多許多孤獨感出來。那什麼叫孤獨?怎樣排遣孤獨?怎樣從孤獨中感悟出什麼?路上的人那麼多,都是匆匆過客,唯有孤獨是給自我的。

本書寫的是一個家族從興盛走向衰亡的過程,殘酷的.現實和科技發展帶來的提高和變化,利用大自然,被大自然報復的一個過程,還有內戰的整個過程,家族中幾代人的命運就相應跟著起伏變化。

人物既有家族遺傳或叫基因,也由其他血液的進入,代代相傳,性格也就不是兩種性的,而是多種性格的混合物,也許叫多種元素的結合吧。命運就難說了,是冥冥之中的嗎?一本艱澀巨大的人類思想探索的書,看一次肯定是不夠的。

無論如何孤獨,我的觀點是:人要樂觀。應當明白自我只是一個凡人,有許許多多錯誤缺點,用思想去戰勝困難、戰勝孤獨,而樂觀就是好的方式之一,也是應對艱難困苦的好的精神支柱。

還有就是勤能補拙,把思想貫徹到勤勞中去,始終堅持清醒的頭腦,還是回到古人所說的憂患意識中去了。

作者把許多哲理融入進書裡去了,猶如嵌入的珍珠,閃著智慧的光芒,時不時的讓我深思,異常是老年後的感悟是如此的精闢,而我在中年的感悟就受益匪淺了。

孤獨不怕,用強大的精神能夠享受這種孤獨。

百年孤獨讀書筆記 篇7

《百年孤獨》是一本措辭簡單的書,甚至簡單到帶一點冷酷的味道。幾個字就能殺死一個人,幾句話就終結了一段愛情。馬爾克斯能如此不動聲色地,把那麼多紛繁的故事自然的、毫無痕跡的連結起來。

這裡沒有政治,沒有宗教,不諷刺也不批判,就光講著一個村莊的`故事,卻能字字珠心。有時候我甚至感覺是故事裡的任務自己在講故事,因為每個人物都是那麼鮮活,而這份鮮活,賦予了這本書另一種魅力,那就是每一個故事都隱隱的帶著對歷史的嘲弄,或蘊含著讓人會心一笑的哲理;有時候我也會覺得每個人物都是那麼的孤獨,這種孤獨不是因為一個人想另一個人,而是一個人,沒有人去想。

世界上最孤獨的事情,莫過於此。我想世界上也有那麼一個地方,孤獨到沒有人去談起,也有那麼一群人,孤獨到沒有人在意。這種鮮活的孤獨感,是每一次翻開這本書的我和馬爾克斯的共鳴,一種無以言表的孤獨,一種靈魂深處的寧靜。

百年孤獨讀書筆記 篇8

如果一生只看一本書,一定是《百年孤獨》;如果書架上只放一本書,一定是《百年孤獨》;一千年後還可能流傳的“老故事”,一定是《百年孤獨》。

因為這段簡介,我毫不猶豫的買下了它,未拆封,有層薄膜包裹著,好奇著寫的啥,居然有這麼高的評價,弟生日那天,才撕開再首頁寫了祝福語送給了弟,過了很久很久,再次見到這本書時,發現我寫的生日快樂那一頁被撕了,問及弟,弟說他們班上同學搶著看,可裡面的內容太少兒不宜了吧。滿臉疑問號的.我初次開書頁,發現原來讓弟害羞了,也讓他同學誤會了吧。(決定下次送書一定送我看過的,內容過關再說[再見])那年弟18歲,

其中內容描述實為生動形象,第一遍不好意思看,略看完,第二遍,想了解其中百年孤獨為何?還是未果;第三遍,最近感覺孤獨,想知道百年孤獨是怎樣的,欲求解,一口氣看完,有點點體會理解,但還是一頭霧水,人物關係上,和一好友說起是,他給了我答案,孤獨是來自愛。

一字甚妙,原來因愛而孤獨,是這樣嗎?

百年孤獨讀書筆記 篇9

讀過加西亞馬爾克斯《百年孤獨》:這絕對不是一本容易讀的書,去年讀到一半被各種阿卡迪奧和奧雷良諾繞暈,這次終於邊看邊記家譜和各種奇幻的命運,把它啃下來了,越到後面反而越是流暢,家族的第一個人被捆在樹上,最後一個人正被螞蟻吃掉,七代人歷時百年的孤獨和無力。

許多年之後,面對行刑隊,奧雷良諾布恩地亞上校將會回想起,他父親帶他去見識冰塊的那個遙遠的下午。那時的馬貢多是一個有二十戶人家的村落,用泥巴和蘆葦蓋的房屋就排列在一條河邊。清澈的河水急急地流過,河心那些光滑、潔白的巨石,宛若史前動物留下的巨大的蛋。

他模模糊糊地知道,他正在幹一樁渴望已久但從未想到真能如願的事;可是卻不知道如何在進行,因為他弄不清腳在何處頭又在何處,也不明白究竟是誰的腳是誰的頭。他覺得再也受不了腰裡冰冷的寒氣和肚子裡的空氣,受不了那種恐懼,也受不了那既想逃走又想永遠留在那惱人的寂靜和可怕的孤獨之中的、缺乏理智的渴望。

因為有一次當霍塞阿卡迪奧詳細地講述愛情的奧妙時,他打斷了對方的話問道:“有什麼感覺呢?”霍塞阿卡迪奧立即回答說: “就象一次地震。”

他們就這樣在一種難以把握的現實中生活著,這現實暫時被文字挽留著,可是一旦人們忘記了文字的意義,它就會逃走,誰也奈何它不得。

在這場欺騙中,她是那樣真心誠意,結果自己也從這些謊言中得到了安慰。

皮埃特羅克雷斯庇從裙子上拿走她的繡籃,雙手握住她的手。“我無法再這樣等下去了,”他說,“我們下個月結婚吧。”阿瑪蘭塔觸到他冰涼的手時沒打一個哆嗦,她象滑溜溜的小魚似地抽出手來,又做起她的活兒來了。 “別天真了,克雷斯庇,”她微微一笑,“我死也不會跟你結婚的。” 皮埃特羅克雷斯庇失去了自制,毫不羞愧地大哭起來。他絕望得幾乎要把手指都扳斷了,但還是沒有能動搖她的意志。“別浪費時間了。”這就是阿瑪蘭塔對他所說的一切:“假如你真的這麼愛我,那就別再踏進這個家的門吧。”

白天,士兵們高高挽起褲腿,在街上的激流中和孩子們玩溺水者遊戲。晚上宵禁之後,他們用槍托砸開房門,把嫌疑人從床上拖出來,送他們倆踏上歸途的旅程。根據四號令對不法分子、殺人犯,縱火犯和反判分子實施的搜捕及剿滅仍在繼續,但軍方面對擠滿司令部辦公室的受害者家屬的詢問,卻一概矢口否認,“您一定是在做夢。”軍官們堅持道,“馬貢多沒發生過任何事,現在沒有將來也不會有。這是一座幸福的小城。”

阿卡迪奧對死亡的這套程式感到可笑。事實上,死亡跟他沒甚關係,而生命才對他有意義。因此,當宣佈判決時他的感受不是害怕而是懷戀。

這時人們從窗戶裡望見天上正象下小雨似地落下許多小黃花。在寂靜的風暴中,鎮上下了整整一夜,小黃花蓋滿了屋頂,堵住了門口,悶死了睡在露天的動物。天上落下的花很多很多,第二天清晨,街上竟象鋪了厚厚實實的一層地毯,人們得用鐵鍬和釘耙開道,以便讓送葬的行列通過。

許多人認為他們是上了一種新穎而複雜的吉卜賽玩意兒的當,決意再也不去看電影了。他們想,自己的苦楚已經夠他們哭的了,幹嗎還要去為虛假人物裝出來的厄運輕彈熱淚呢?

就這樣,奧雷良諾和阿瑪蘭塔烏蘇拉接受了小籃子的說法,並不是因為他們都相信了,而是因為這種說法使他們擺脫了恐懼。隨著孕期的進展,他們倆慢慢變成了一個人。在一座只消再吹口氣就能使它崩塌的房子裡,在孤獨之中,他們漸漸地化為一體。

她孤零零地坐在桌子一頭,面對著十五把空椅子,周圍有大燭臺照明。即使在這樣的情況下,奧雷良諾和阿瑪蘭塔也沒有分擔孤獨,他們仍然各自為政,在自己的孤獨中生活,各人打掃自己的房間,但是那蜘蛛網卻不斷地灑落著玫瑰色的粉末。

此刻,兩個孤獨的情人正在末日的時光裡逆水行舟,那蠻橫的、不祥的時間徒勞地想把他倆推向失望和遺忘的荒漠。

他走到加泰羅尼亞學者過去的書店門前,頭倚著門扉痛哭起來。他明白他是在補哭,對於阿瑪蘭塔烏蘇拉的死他本該當場就哭的',可是為了不破壞那愛情的幻景,他把它推遲了。他走到金童樂園,連聲呼喊著庇拉特內拉的名字,他伸出拳頭打在泥灰牆上,把手也打破了。

在閃電般清醒的瞬間,他明白自己的內心無力承受那麼多往事的重壓。受到自己的和別人的懷戀那致命尖刀的刺傷,

墨爾基阿德斯的遺言向他揭示了布恩迪亞家族的命運:“家族的第一個人被綁在樹上,最後一個人被螞蟻吃掉。”他與這個經受百年孤獨的家族註定同馬貢多一同滅亡。

布恩地亞家族的成員,各自生活在自己密不通風的孤獨的堡壘中,每人都用自己的方式來排遣(實際上是保持)自己的孤獨:奧雷良諾上校周而復始地製作他的小金魚,做了化掉,化了再做;阿瑪蘭塔為自己織裹屍布,日織夜拆,雷蓓卡閉門封窗,把自己關在房間裡直到死亡;俏姑娘雷梅苔絲每天在浴室裡整小時整小時地消磨時間……在這個家族中,夫妻之間、父子之間、母女之間、兄弟姐妹之間,始終沒有心心相印的感情溝通,沒有推心置腹的切磋商討,相互之間缺乏信任和了解,缺乏關心和支援。儘管很多人為打破孤獨進行過種種艱苦的探索,但由於無法找到一種有效的辦法把各自分散的力量統一起來,最終均以失敗告終。作者花了大量筆墨來描寫這種孤獨所造成的愚昧、落後、保守、僵化的現象,是為了讓讀者感受到這種孤獨——一種因為不能掌握自身的命運而產生的絕望、冷漠和疏遠感。

百年孤獨讀書筆記 篇10

剛開始看《百年孤獨》的時候,發現有幾個奇怪的地方,首先,布恩蒂亞家族中的人名反覆用的都是阿卡蒂奧和奧雷連諾,這也彷彿他們的生活一直是在一種可怕的迴圈中度過的;其次,故事的情節很具神話色彩,死去 的`人可以因為按奈不住寂寞從新回到人間,甚至與活人交談。這也引起了我看下去的衝動,這是一個彷彿描述一個國家百年的繁衍與生存、恥辱與壓迫的故事。

霍·阿·布恩蒂亞帶領他的妻子,以及他的親屬朋友們歷盡千辛來到了一片未開墾的土地上,開闢了一片廣闊的天地,這塊後來被命名馬孔多的小鎮上,蘊含了無窮的神祕,但似乎又令霍·阿·布恩蒂亞陷入了無窮的孤 獨。在他身上也體現了那種可怕的迴圈,在他對創造發明產生厭倦以後,便整日地呆在實驗室裡製作金屬金魚,每做到二十條的時候就將它們熔化重做。他的後代奧雷連諾又從戰爭走向孤獨,終於也陷入了迴圈制作金魚的怪 圈中。

家族一代代地傳承,又一代代地都是那副孤獨樣,直到家族的最後一代奧雷連諾·布恩蒂亞的出世,由於壟斷資本主義的入駐,不僅是布恩蒂亞家族,整個馬孔多已經開始沒落了。那本羊皮書卷上用梵文字描述的這個家 族從建立到沒落其實已經是註定的宿命,終究是一個可怕的迴圈。

《百年孤獨》讀完後都會給人留下一種沉重感,我認為這種感覺才是作者真正想傳達給讀者的。

百年孤獨讀書筆記 篇11

讀《百年孤獨》純屬是一個偶然,經同事推薦就借回家看看,看了一遍,我被完全雷同的姓名,無數的倒敘、插敘給弄暈了,讀完後也不能完全瞭解其義。今天,在朋友圈裡看到一篇關於《百年孤獨讀書筆記》的文章,忽然想解我一直以來的疑問,便細細的閱讀起來。

文章的作者讀了三遍《百年孤獨》,並對作者的身世及所處的時代背景進行了深入的瞭解,這種執著探索的精神著實讓我敬佩,不由得讓我想起無論是在工作上還是生活上亦是如此,只要你有誠心,也夠努力,總會有一定的收穫。

《百年孤獨》描述的是霍塞·阿卡迪奧·布恩迪亞家族的一部興衰史,其脈絡就是自閉到開放,開放到繁榮;再由開放到自閉,自閉到毀滅,其實寫的就是拉丁美洲十九世紀中期到二十世紀七十年代的一個多世紀的興衰。在《百年孤獨》獲得諾貝爾獎的時候,作者加西亞·馬爾克斯在接受專訪時對孤獨的解釋意味深長:孤獨就是不團結。

“不團結”在我的印象裡有很多解釋,從片面的.角度說,它是自閉的、可怕的、是要反省的、是要摒棄的。其實在職場上也不乏這樣的案例,團結協作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基礎和前提,而實際上我們往往是在本職工作上傾盡了全力,而忽略了其實一個團隊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的重要性,這也說明越是淺顯的道理,越是難以企及。

偶然吸引到我的文字引導我的這次閱讀,也讓我感覺到自己思維的侷限性。閱讀,到底能給我們帶來什麼呢?可能有時,讀著讀著,我們會發現它是在寫自己的故事,裡面的主人公就是正在閱讀的自己,這種感覺會拉著我們繼續閱讀;有時,當發現自己百思不得其解的問題,出現在眼前時,那種興奮之情無以言表。

閱讀不乏是個好習慣,它不僅能豐富人們的知識,也能養成價值的判斷力,那我們為何不取別人所長,來逐漸提升自己呢?

百年孤獨讀書筆記 篇12

讀完了馬爾克斯的《百年孤獨》,看完後書裡的孤獨壓的我喘不過氣來,讓人的心情倍感沉重。

這一個個鮮活的`人物無疾而終的宿命以及每個人孤苦的內心掙扎都在我心中久居不散。

這部魔幻現實主義的作品,不管作者是運用誇張還是想象,那種寓情於景的細緻描寫讓人有身臨其境之感。

我不止一次的為烏爾蘇拉的勇敢勤勞而心生敬畏;為布恩迪亞上校沉浮的人生與戰爭的宿命而唏噓不已;為麗貝卡的食土情節與孤獨終老而深深遺憾;為費爾南達的保守虛偽而啼笑皆非……

馬孔多一百多年來的風雨瀟瀟,實際上是一個無情的輪迴。有時候想想,如果生活真的如作者所描述的那樣,人類會不會活得更真實,更單純,更可愛呢?

總之,看完書覺得很可悲。可能是我自己對拉美以及西班牙的文化不甚瞭解,加之初讀此書,未能完全領略作者其中的奧義。

百年孤獨讀書筆記 篇13

孤獨的力量是可怕的。書中描寫的布恩迪亞家族七代人都在孤獨中死去,他們的經歷大致是相同的,在馬孔多這一片土地上,沒有進步,沒有創新,每天重複上演同樣的劇情,生活在那裡的居民註定是不快樂的。政客們的虛偽,統治者們的殘忍,民眾的盲從和愚昧,拉丁美洲的歷史是不斷重複著的怪圈,不是前進,而是徘徊。荷塞·阿卡迪奧·布恩迪亞與妻子烏蘇拉以非凡的膽識和開放的精神,開創了馬孔多的繁榮。因為馬孔多隱沒在寬廣的`沼澤地中,與世隔絕。他決心要開闢一條道路,把馬孔多與外界的偉大發明連線起來,他曾向妻子抱怨說道:“世界上正在發生不可思議的事情,咱們旁邊,就在河對岸,已有許多各式各樣神奇的機器,可咱們仍在這兒像蠢驢一樣地過日子。”可惜的是,他卻被家人綁在一顆大樹上,幾十年後才在那棵樹上死去。荷塞死去了,連同馬孔多的文明。之後的幾代人,也重複上演著同樣的悲劇,導致馬孔多狹隘、落後、保守直至沒落,到最後整個馬孔多就被一陣來歷不明的風颳走了,從地球上消失了。

讀這本書的時候心情是壓抑的,因為整本書幾乎沒有向上的積極氣息,有的只是孤獨和頹廢。才發現自己是這麼地害怕孤獨,討厭孤獨。我們每天都生活再一個日新月異的世界裡,科技發達,文明進步,我們馬不停蹄地向前奔跑。於是我們開始反思,是不是節奏太快了?是不是步伐太倉促了?是不是該停下來,尋覓一份安靜,讓心靈歇歇腳?可是隻有停下來才會發現,原來我們不停地往前趕才是我們想要的,我們只有不停地創新,不斷地進步,我們才會快樂。

當我讀到:當奧雷里亞諾·布恩迪亞看到被螞蟻吃得只剩下一小塊兒皮的兒子時,他終於破譯出了梅爾基亞德斯的手稿。手稿卷首題辭是:“家族中的第一個人將被綁在樹上,家族中的最後一個人正北螞蟻吃掉。”原來,這手稿記載的正是布恩迪亞家族的歷史。在他譯完最後一章的瞬間,一場突如其來的颶風把整個馬孔多從地球上颳走了,從此這個村鎮就消失了。

有什麼東西在我內心深處輕輕地爆炸了,一朵一朵小小的淡白色的雲朵炸開了,就像花朵不得不綻放一樣。我多麼希望,所有人的孤獨都能消失,我們要的不是一個熱鬧的表象,而是一個真實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