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文學>

父母的叮囑的散文

文學 閱讀(2.39W)

我全部的童年和少年生活,都是在一個叫老公峪的小山村裡度過,它是我記憶的棲息地和夢的背景。在這充滿苦難和艱辛的地方,人們相互攙扶,應對著來自自然和生存的種種挑戰,民風淳樸,一如山間的清溪。

父母的叮囑的散文

山裡人堅信一個簡單的道理,那就是惡有惡報,善有善報。認為補路修橋是最積德的事。小時候,我們在上學的路上常常遇到有人在修一段垮掉的路,或是把被山洪沖走的“河墩子”重新壘好。河墩子就是擺放在溪水裡高出水面的大石塊,供人們踏著它過河。有時候河墩子還沒砌好,而婦人或小孩已至河邊,那人會停下手中的活兒,先把小孩或婦人背過河。這樣的'事一代代傳下來,影響著人的品行,是活的樣板。

那時的老公峪,識字的人不多,會寫字的更少。過年的時候,山民只好拿上幾顆雞蛋,走幾里路,求人寫一兩副對聯貼在門框上,圖個吉慶。至於寫的什麼,是否以聯言志,都忽略不計。有一年,我家的對聯是“四海翻騰雲水怒,五洲震盪風雷激”,當我認出對聯內容的時候,在場的大人一臉茫然,不知所云。

在這樣的文化背景下,山裡人的家訓自然就略去了符合世味的智慧特質,只是對一些行為做出簡單的肯定或否定。象“孝悌為本”、“耕讀傳家”之類,是無法企及的境界,更沒有人提煉得出來。至於“勤儉”,更沒有重視的必要,山裡人沒有不勤勞的,也沒有不節儉的。只記得父母經常叮囑我們要“有志氣”和“有教養”,這就是我們的家訓。彷彿大多數家庭都這樣要求孩子。“有志氣”就是做到不偷、不搶,不佔便宜。在山裡人看來,偷竊是最讓人不齒的行徑。父母常對我們說:“我們窮,要窮的有志氣”。“有教養”就是有禮貌,尊敬他人,尊重長者。山裡人罵人最狠的一句話就是“有娘養,沒娘指教的東西”。一個人如果捱了這樣的罵,連父母都受了牽連,是極丟人的事。現在看來,這兩條簡單的家規,卻不無道理:在物質匱乏的時代,強調不偷、不搶,是對物慾做了及時的限制;主張尊敬他人似乎旨在規範一定的秩序。正是這些夠不上品位的做人準則,哺育了一茬茬山裡孩子,對我們品德的形成,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

記憶中,村裡每戶人家都是我家的親戚。老年人是我的表爺、表奶奶;跟我父母年齡相仿的是表叔、表嬸和姑姑;再年輕一點的就是表哥和表妹了。不管在哪裡見到鄉鄰,我都會怯怯的叫一聲“表爺!”或是“表叔!”在彎彎曲曲的山路上遇到不認識的長者,我會恭立一旁,給別人讓路,這些長者就會對我報以讚許的微笑——似乎在說,“這是誰家的孩子?這麼有禮貌!”每逢這時,我都感到如釋負重,因為,我按父母的要求做了。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尊敬他人的習慣。

儘管如此,還是有一件事,讓我慚愧了很長時間。

那天,我們一群學生去公社參加批鬥大會。途中遇到一個渡口,一隻渡船停靠在南河對岸,艄公靜靜地坐在船頭抽菸。看到這一景象,我的腦海中,突然冒出了在小人書上看到的句子,就隨口喊了出來——

“船老大,把船搖過來吧!”

“搖過來吧,要多少錢,我們給多少錢!”

小人書上的情形是,喊話的人是壞人,艄公是地下交通員。小人書的名字,我記不起來了。

我這一喊,其他同學也跟著喊了起來。我們不用渡河,只是喊著好玩。正當我們狂呼亂叫的時候,卻有一雙眼睛向我橫掃過來,眼光裡射出的是失望和指責。我立即噤了聲,低頭走路。通過偷偷觀察,發現那人約40多歲,穿一件銀灰色中山裝,白而清瘦的臉上,嵌著一雙睿智的小眼睛;那略顯失血的薄嘴脣裡,似乎隨時都會迸出能殺人的話來。那一刻,我深刻的體味到沒禮貌是極不光彩的事,就象被現場抓住的小偷一樣,無地自容。山裡人對艄公是極敬重的,尊稱他們“船太公”。新年裡頭一次過渡,母親會拿出兩毛錢,要我們以恭敬之心交給艄公,表達對他一年辛勞的感恩。因此,公然把艄公喚作“船老大”是不禮貌的言行。我為自己有違父母的叮囑而深深自責,久久不能釋懷。而就在這自省的瞬間,我長大了。

父母對我們沒有出人頭地、升官發財的期許,只希望通過持之以恆的叮囑,使我們具備公眾認可的健全人格。正是這簡單、樸素的家訓濡養了我謙遜、淡泊的品行,使我在物慾橫流的大潮中還能保持內心的平靜。其實,擁有樸素、寧靜的心靈比什麼都重要。

感謝父母的恩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