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文學>

家鄉的味道美文欣賞(通用37篇)

文學 閱讀(2.85W)

網路文化是一種開放、自由的文化,給美文的概念也賦予了更多的開放自由的元素,好散文是美文,好詩歌是美文,好小說是美文,好論文是美文,一條寫得好的手機簡訊,或一段能讓人會心而笑的笑話也是美文,用通俗的講法,寫的好的文章,就是美文。下面為大家帶來了家鄉的味道美文欣賞,歡迎大家參考!

家鄉的味道美文欣賞(通用37篇)

家鄉的味道美文欣賞 篇1

“百年為客老,—念愛鄉深”

——題記

童年時,我常一個人走遍故鄉的每個角落。忘不了,破舊衚衕裡飄來的煎餅油條的香味;忘不了,某個拐角泥房裡咿咿呀呀的戲聲;忘不了,晴日裡午後梧桐灑下的樹影。長街,青巷。那是我家鄉的味道,獨一無二。

家鄉的味道,是春天裡漫山遍野的油菜花開,是夏日裡好生聒噪的傍晚蟬鳴,是秋霜中順風紛飛的枯葉寂寥,是冬夜裡予人安穩的清甜暖茶,一年四季,從早到晚,連同日出日落,連同浮雲清風,都有屬於自己的獨特風情。

家鄉的味道,是黏牙的麥芽糖,那總是一位老者挑著長長的扁擔,兩頭放用竹篾裝著的成塊麥芽糖手裡的功夫則是一把錘子兩把刀,一下一下的敲擊,發出“叮——叮——”的金屬聲——這是賣麥芽糖的標誌。麥芽糖甜而粘,孩子們十分喜歡,由於使用天然原料(即麥芽)手工熬製,所以長輩也放心給孩子食用。後來這種手藝逐漸失傳,我再也未曾聽過如此令人興奮的“叮——叮——”聲響。時隔多年,我仍會童心大發嚐遍超市裡所有的麥芽糖以緬懷記憶,可是那聲,那味兒卻再也尋不回。

家鄉的味道,匙地道的鄉音方言。很明顯,鄉音永遠是一個地方的重要標誌,更是最貼近名眾生活的首要語種。從買菜還價到見面的問候,隨處可賞方言的韻味。對於在外漂泊的人而言,方言便是一枚來自夢裡的郵票,即使不在家鄉多年,偶然聽見一句家鄉話,也會倍感親切。雖然如今年青人漸漸形成多數,普通話也越來越普及,但在人們說的普通話裡依舊可以聽出或有或無的本地口音,改也改不掉。我想,這就是方言、將鄉韻刻進了靈魂吧?

家鄉的味道,是老城區的白牆黑瓦。那一棟棟黯淡的房屋,都為這城市蒙上了一層灰撲撲的色調。它不同於江南水城的青瓷石板,更不同於蒼茫高原的黃土窯坡,它的美,是集結了歷史滄桑後發自內心的美,不柔不糙,無可複製。如今城區裡新建了許多高樓大廈,一層層地將原來的風貌逐漸圍住、蓋住。人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許多人選擇離開故居搬到漂亮的新居甚至去向外地,舊城區裡的住戶搬來搬去換了好幾代,使得從前如同親人秀的“街坊隊伍”支離破十碎。由於樓上樓下信的都是陌生人,防盜意識漸漸深重,大家都不約而同地將鐵紗門換成了防盜門。也許某天你想要將一個好訊息與你的鄰居分享,正當你興高采烈地跑下樓,面對的卻是一扇緊閉的防盜門抑或一張冷漠的面孔,會不會有些失望呢?如今人們來來住住還是會與熟識的新鄰居互相問候,只不過那聲問候裡似乎少了點什麼,例如親暱。

家鄉的味道,是故居的陽臺。小時個我常常趴在陽臺上看天,可以一下午就只看一朵一朵的雲飄來飄去,不根據它們的形狀編各種各樣的故事。清風習習,吹到身上柔柔的暖暖的,很舒服。如今我依舊能趴在視窗看去,可是我卻再也找不到從前看雲時的欣悅感,同時也失去了那份耐心與科和。故居的陽臺斑斑駁駁,母親在上面擺了一盆又一盆的花,而我卻再也不能同從前那秀盡興地看天,因為新建的樓房越來越高,越來越密,擋住了一角的天空,擋住了我的視野,也擋住了那陣吹進我心裡的風。

我在這塊寶地上生活了十四年,窗外的那排不知名的樹由不及屋頂的高度到後來停滯大概也是十餘年,我與家鄉的樹一起成長。長街、青巷。歲月滄桑。家鄉的味道將用我一生的時間細細品嚐。

家鄉的味道美文欣賞 篇2

我的家鄉在澠池縣南村鄉班村村,這裡四周環山,山清水秀,土地平坦寬闊,儼然一個小盆地。因為交通不便,與外邊交流受限,所以在家鄉至今還延續著一些獨特的習俗,別樣的味道。

小時候,每逢春節,大人們都會用一整天時間來蒸饃。媽媽總是頭天晚上用碩大的一個盆來和麵,和幾十斤面,然後放在床上,用棉被蓋上,好讓面發開。第二天便會請鄰居嬸嬸或大娘來幫忙揉麵造型,做成一個個3至5斤的大饃。父親在院子裡臨時搭建的鍋臺上放上鐵質的大蒸饃籠,在鍋內添上水,待水燒開時,媽媽和幾個嬸孃便一層一個的放好醒好的大饃,蓋上籠蓋。

父親把火燒旺,一籠饃需蒸一個小時。就這樣,這一天要蒸幾十個大饃,待年下送親戚朋友。蒸完大饃,還要蒸豆餡饃。與大饃鮮明對比的是,豆餡饃要做得很小,圓圓的,直徑5釐米左右,大小基本一致,用來春節時招待客人。我曾好奇地問過母親,這樣做費工費力,何不做大一點呢?母親說,過年時人們酒足飯飽總是吃不多,饃做大了,客人一個吃不完挺尷尬,還是小點好。每年小饃要做得足足的,大約有幾百個吧!一直吃到元宵節。

每年這一天也是家庭主婦最受累的,饃全部蒸好時,婦女們已經累得腰痠背痛直不起腰來。每家每戶都是這樣,待過年走親訪友時一家送個大饃,饃若蒸得外面白光裡面鬆軟,就會收到親戚朋友的一致好評,家庭主婦的臉上也會展開難得一見的笑容,自豪感油然而生。每家所收到的大饃一時吃不完,便把它們切成方塊晒乾,存放起來慢慢吃,每年都要吃到三四月份才能吃完。我曾多次要求母親換一種送禮方式,母親笑吟吟地說,蒸饃雖然費時費力,但不用花錢啊!想來也是,想必是鄉親們在那艱苦的歲月裡才想出的送禮方式吧!

每當夏季來臨,在眾多的飯餚中,餄餎面便成了家鄉人們的最愛。幾個乘涼的農家婦女臨近中午時,想吃餄餎面了,就一拍即合,馬上分工合作。找來老式木質餄餎床,把它加在其中一家的灶臺上,再放上一口鐵鍋,盛滿水,先攛上柴火把水燒上。然後各自回家弄面和麵,然後一家挨著一家壓餄餎面。

每當這時,院落裡總是熱熱鬧鬧,有坐機床的,又搓麵糰的,有專門看鍋翻攪面的,有撈麵出來冰涼的,有燒火的,有家長裡短的,還有說笑話的,不一會兒,一盆盆白白光光的誘人餄餎面便做好了。正好到了中午飯點,大家都忙乎起來,搗點蒜水,切點黃瓜絲,淋上芝麻香油,爽滑鮮香清涼的餄餎面就入口了,那味道真叫一個美。想吃熱的,炒個西紅柿雞蛋,把冰涼的餄餎面再過一下熱水,撈出來澆上菜,勁道味美。

若想炒著吃,也可以像炒涼皮一樣炒著吃,別有味道。剩下來的可以放冰箱第二天再吃,也不會像麵條一樣黏在一起,照樣味美。餄餎面勁道爽滑,吃法多樣,還能儲存,所以餄餎面備受家鄉人們的青睞。若有外鄉客人來了,飯桌上總也少不了我們家鄉的風味——餄餎面,客人吃完總是讚不絕口。每年尤其夏天,三天兩頭總能吃上餄羅面,時至今日,每次回家,母親總會做餄餎面給我們吃,走時還帶回來一些放冰箱。說來也怪,這麼多年以來總也吃不煩,真的是夢牽魂繞的味道啊!

家鄉人們熱情好客,質樸豁達,在那美麗富饒的山村裡過著悠然自得的生活,怡然自樂。我深愛著家鄉——深愛著家鄉不一樣的味道。

家鄉的味道美文欣賞 篇3

清明節學校放假,我立馬從讀書的大學回到了夢中常常夢到的家鄉定南。清晨,睡夢中,我似乎還在淘寶網中游蕩,看到了定南特產灰水板,酸酒鴨,燙皮……突然,聽到廚房的響聲,傳來鍋碗瓢盆碰撞和自來水嘩嘩的聲音,心裡暗想:這大好的假期,什麼人在幹什麼啊?還讓不讓人睡覺啦!便一頭扎進被窩裡,捂住耳朵繼續睡。

起床啦!奶奶的河東獅吼,又震破了我的美夢。無奈起身,強忍著一臉不高興,睡眼惺忪向廚房走去。奶奶卻滿面笑容的說:你不是說想帶點特產給同學嚐嚐啊,奶奶給你做純手工的灰水板,包你滿意啦!我拍著腦袋一臉迷茫說:我什麼時候說了啊?我都不記得啦!奶奶還是滿面笑容,自信而熟練地一邊收拾做灰水板的工具,一邊說:就是你回來的那天啊,2號,記性那麼差,還怎麼讀書啊!我拍著腦袋,思考了一會兒,才想起我好像似乎提了一下家鄉的特產灰水板。頓時,心裡百感交集,有奶奶用心的感動,更多的是早起床生的氣,便嘟囔著搞灰水板也不用這麼早起來折騰啊!奶奶板起臉看了我一眼說,你們年紀輕輕睡什麼懶覺啊,以為做灰水板很容易啊,只知道吃不知道做,做灰水板有很多程式的……快收拾一下,過來幫忙!

按奶奶的吩咐,我像陀螺一樣忙得團團轉,洗簸箕,麻布蓋簸箕,準備灰水板的陷(一般是酸蘿蔔和酸菜)並把它們和剛剁好的辣椒一起炒,這味道好得令人簡直不敢相信得就一個字爽。就在我被辣椒辣得淚流滿面的時候,奶奶把磨好的米漿放入鍋裡,中火,拿著鏟子攪拌。看起來很輕鬆的樣子,我便吵著鬧著要和她換。果然,結果是很悲哀的,隨著米漿變得粘稠,攪拌變得是件體力活,我使出吃奶的勁,累的滿頭大汗,還是逃脫不了米漿被燒焦的命運。奶奶一臉嫌棄,閃一邊玩去,知道了吧,幹什麼都不容易!頓時,我心裡樂開了花,趕緊上樓撲向手機,閃一邊玩去了。

手機還沒有捂熱,又傳來奶奶的呼喚聲:天天就知道玩手機,都不知道過來幫忙,快下來做灰水板。我趕緊下樓,好氣哦,但是要微笑!卻發現,客廳坐滿了人,姑姑扶著我的肩說熱烈歡迎我們的大學生,和我們分享您那裡的趣事吧我聲情並茂,手舞足蹈,表示童話裡的大學美好生活都是騙人的。她們只是笑笑。一邊揉著灰水板,包著餡,一邊七嘴八舌的問我關於大學的各種問題。我們在陣陣笑聲中完成了做灰水板這個艱鉅的任務。

做好的灰水板放入鍋裡蒸了20分鐘,冒著熱氣的灰水板便出鍋了。沾著剛做的辣醬,這味道真是絕了。在我狼吞虎嚥的大吃時,我想到給同學帶特產這事今天帶過去,他們就能吃上新鮮的灰水板,可是今天才3號啊,好不容易回趟家,卻要提前走,捨不得,可是明天帶過去,就不新鮮了。魔鬼與天使在我腦海裡打架,糾結到崩潰。最終,理智還是戰勝了情感。一邊努力把衣服塞進行李箱,一邊喊奶奶幫我打包灰水板。目標就是,現在走還能夠趕上1點10分去大學所在的城市贛州的車。

烈日下,我一手拖著行李,一手拎著兩大袋分量十足的灰水板,告別美麗的家鄉定南,告別家鄉的父老鄉親,踏上了返校的路程。進入大學生宿舍,我盛情地邀請留校的同學、老師、宿管的阿姨過來嘗自己家鄉的特產灰水板,端給宿管阿姨吃,阿姨笑開了花,連連說好吃;班主任老師還帶一大袋葡萄匆忙過來和同學們團聚。大家開心的寒暄著,吃著,笑著,鬧著;江西和湖南的同學口味相投,一直吃吃吃,而東北的小夥伴卻不太好這口,特別是一個海南的同學還開啟視訊電話與自己的爸爸介紹我的家鄉定南的特產灰水板……我也第一次體驗到身在異鄉中家鄉的溫暖:雖然,上淘寶網可以快遞灰水板,卻快遞不了奶奶做的那個味道,也快遞不了做灰水板那種濃濃的鄉情、鄉音……

此鄉與彼鄉,此鄉望著彼鄉。我念念不忘那有味道的家鄉定南!

家鄉的味道美文欣賞 篇4

我的家在安徽北部一小縣城,一個普通不能再普通的小村莊,但是在我心目中它是不普通的,我愛它的一切同,包括它的味道!

春天萬物復甦,走在鄉間小路一股股麥草的清香,伴隨鳥兒歌唱,深吸一口氣,感覺真好!青草的味道!

最喜歡家鄉的秋天。秋天的景色是那麼地美。每當秋天一到,金黃的葉子漫天飛舞,地上也滿滿的是它們。輕輕地一腳踩上去,軟綿綿的,感覺奇妙極了。走在一望無際的田野小徑上,看著遠遠的大豆地,一片金色,好像置身在金色的海洋裡,心情多愜意,人生就有多愜意。

秋天收穫的季節。果子大把大把的熟了,今天上東家敲幾顆棗,明天到西家摘幾個桔。剛把紅薯片塞到嘴裡,棗又嘩啦啦地落入口袋裡了。

呵呵,想到這裡,口水快要流出來了。這就是我的家鄉,這種味道如此甜蜜,這種甜蜜的味道,會永遠記在心頭!

離家多年的我,逐漸適應了他鄉的生活,但這絲毫不影響我對故鄉的眷戀。一個秋風蕭瑟的傍晚,我漫步於一條靜謐的小巷,巷口小攤上的油炸臭豆腐勾起了對故鄉的思念。老家在蘇北睢寧,那裡沒有江南的繁華和喧囂,卻也有和臭豆腐一樣令人回味悠長的特色風味小吃——煎餅和老鹽豆。煎餅是睢寧人常備的乾糧,老鹽豆是家常的鹹菜,說來都不能算是小吃,那就權且稱之為“大吃”吧,不過確實是滿有特色的。睢寧人有句順口溜:“煎餅卷鹽豆,天天吃不夠。”這煎餅要是就著那老鹽豆吃,味道更是妙不可言了。

睢寧老鹽豆具有其他菜餚無法比擬的優點。它風味獨特,易保管,好收藏,一年四季都能吃,不變質。特別是剛拌好的“鮮鹽豆”,紅通通的,辣乎乎的,用新烙出的煎餅一卷,滿口生津,令人食慾大振。

鹽豆的製作,有其特殊的程式。每年立冬前後,睢寧城鄉的主婦們開始忙活“下鹽豆”。她們挑選上等黃豆為原料,放在鍋裡煮熟,趁熱裝入蒲包,放在暖熱的地方,用幹軟草蓋上、捂嚴實,使其發酵,焐到扯黏絲程度取出,拌上紅辣椒醬(舊時農家是用拐磨將乾紅辣椒配上水磨成辣椒醬;現如今,城裡人直接到加工椒醬的地方用機器加工好辣椒醬),加上鹽、大蔥、生薑等調料,再配上適量的鮮紅蘿蔔,用少許涼開水攪拌而成,拌好後即食,叫“鮮鹽豆”,晒乾後再食用,叫“幹鹽豆”。

“休說鱸魚堪膾,盡西風季鷹歸未?”辛稼軒辭的這兩句,說的是西晉時的張翰因見秋風起,思念起蘇州老家的蓴菜鱸魚羹,就決定棄官不做回家去了。我沒有張翰的灑脫,但總也該回故鄉看看了。不為別的,只為那回味悠長的煎餅和老鹽豆。

家鄉的味道美文欣賞 篇5

秋季的原野,一片金黃蔓延至天際。

車在似曾熟悉的公路上行駛,遠遠近近的風景如雲煙一閃而過。

極力捕捉那些兒時的記憶,只是越是想抓到點什麼,結果越是一無所獲。當失落的情緒在心頭無限蔓延的時候,遠處的一縷炊煙,嫋嫋升起,出現在我的視野。眼眶忽然不自主的就溼潤了——這就是我要找尋的兒時記憶嗎?

曾幾何時,朝陽初生,炊煙相伴,原野的靄靄薄霧牽動朦朧的睡眼;曾幾何時,午時歸家,房頂的一柱炊煙勾起舌尖的無限慾望,忍不住加快返家的步伐;曾幾何時,夕陽西下,倦鳥歸林,暮色四合將那一縷炊煙融入青天,竹門柴杖,靜謐安然。

“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荊扉”怎樣的一幅溫馨與恬淡……

未曾成年就四處漂泊,那時志在四方,總覺得生存的地方就是家。於是停不下跋涉的腳步,放不開心中的理想,一路向前,一路奔波,一路收穫,最終盤點行囊,結果行囊幾欲空空,留下的只有對家鄉的萬般牽掛和不捨,對親人和朋友的無限思念,於是家鄉情結日益深厚。只是每次返家,匆匆而別,兒時的那份記憶,深藏的那份感動再也找尋不到。可以見到高堂老母,可以見到牽掛的兄嫂,可以見到多年的摯友,可以見到舊日同窗,只是那份失落依然無處安放。

這次因了侄兒的婚禮,千里奔家,本想等婚禮結束立刻返回,但是昔日同學的濃濃深情另我實在難以拒絕,跟隨他們一路,回到曾經就讀的學校,回到曾經生存的村莊。學校破敗的景象依然,舊日的一幕幕畫面重現,無數次的感動,無數次的欲說還休,心內滿滿的情緒堵在咽喉實在想一吐為快;父老鄉親的鄉音依舊,濃濃的鄉情依舊,曾經走過的路依然,曾經住過的房屋依然,只是曾經挺拔的身軀已經佝僂,曾經清澈的雙眸依然渾濁。我的父老鄉親,我的兒時玩伴,我的舊日記憶,我的家鄉,我的牽掛!

幾個曾經發小兼同學,特意帶我吃純純的家鄉菜。

那遠遠的炊煙就是從我的母親河邊升起。林中的一塊空地,偶爾的野雞飛過。幾座簡易的土房,炊煙正從土房的房頂飄過。木板的吊橋,吊橋下淙淙淌過的河水訴說著千年不變的故事。

老鄉憨憨的笑臉,不多的言語,質樸的表達。純純的家鄉菜,簡單而濃郁。不需寒暄,沒有做作,沒有繁文縟節,一切自然而隨意。聽河水緩緩流動,聽鳥兒啁啾鳴唱,聽秋蟬率性而歌。吃著地道的家鄉飯菜,聽著地道的鄉音,感受地道的鄉情,雖無名酒入腹,已然沉醉其中。

原來這才是我最終尋覓的家鄉的味道:自然,隨意,淳樸,簡單。

家鄉的味道美文欣賞 篇6

都說“湘中靈秀千秋水,天下英雄一郡多”。我的媽媽就是湘潭人,那裡不僅人傑地靈,風俗也是別具一格。每當春節來臨之際,整個小鎮都會格外熱鬧。

臘月二十七,外婆早早地叫我起床,帶著全家老小一同前往集市。路上車水馬龍,行人川流不息地穿梭在各個攤位之間。我們擠了半天才來到集市裡。輾轉幾個攤位後,我們的雙手便拎上了五花八門的年貨——甜甜的柿餅,各式的瓜子和堅果……人依舊熙熙攘攘,我們也在這人海中挑選著做年夜飯需要的食材。時間隨之飛逝,我們滿載而歸……

除夕,外公叫上家裡的年輕人貼起了春聯。我負責在門上貼“福”字,這下可鬧了個烏龍,我把“福”正擺著貼在門上,正想向外公展示,可沒想到外公卻說:“哈哈,這‘福’字要倒著貼,意思是‘福到了’!”我急忙把“福”倒過來。這接下來,便是做年夜飯了。“湘菜”最大的特色就是——辣,幾乎所有的菜都摻雜著辣椒。長期生活在杭州的我可不擅長吃辣,即使爸媽都是“無辣不歡”的人,但我卻沒能遺傳到這一點。

來到廚房,映入眼簾的是一口大土灶,撲面而來的是煸炒辣椒時的油煙味。“咳咳!”我被嗆到了,連忙捏著鼻子跑出廚房。晚上的年夜飯,果然不出我所料,放眼望去,幾乎所有菜都放了辣椒,辣椒扣肉、剁椒魚頭、臘肉魚……真是“湘味十足”啊!好不容易有個看似沒有辣椒的菜,我便夾了一筷子,沒想到被辣的夠嗆。最後幸虧有糖油粑粑和毛氏紅燒肉來填飽我的肚子。我想:以後一定要學會吃辣,做一個實實在在的湘妹子。

一個暖爐,一張小桌,把全家人都圍在了一起。家人齊聚看春晚,一起聽著新年的鐘聲響起:“5——4——3——2——1——新年快樂!”與此同時,新年的鞭炮聲、眾人的歡呼聲也隨之響起,這個寒冷的夜晚也變得溫暖……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大年七年級的早晨,鞭炮聲響徹雲霄。長輩們會在今天給孩子們發紅包,祝願他們新年學業有成。孩子們這可高興了,笑得那麼燦爛,那麼天真……火紅的辣椒,鮮豔的春聯,喜慶的鞭炮聲,還有那收到紅包時燦爛無比的笑容……這些事物無不充滿濃濃的家鄉味。但家鄉的味道,不止有“湘味”,有壓歲錢,更有家人圍坐爐邊時的溫馨與快樂,更有長輩們對晚輩們真摯的祝願……

家鄉的味道,真好……

家鄉的味道美文欣賞 篇7

家鄉的湯講究,決不新增任何味精之類的調味品。

最常燉的是雞湯。小奶奶從雞舍中手腳麻利地挑選出一隻肥的,不等它撒開腿開跑,便被小奶奶一手給提了出來。小奶奶可是殺雞鴨的好手。一刀毫不含糊地抹在雞的脖子上,雞血就如洩洪一般“嘩嘩”流出,雞血全放在碗中,待凝固後亦可加之入湯。雞湯必要有大鍋燉,加入水,整雞,姜,熬過個把小時,肉滴溜兒滑,骨頭都軟了,嫩!湯可久置,想吃的時候再加蔬菜,油花一片片的浮在湯麵上,使人胃口大增。雞湯泡飯又是另一種滋味。

雞湯粉絲,顧名思義,便是雞湯里加入泡軟的粉絲。雞需用自家養的本年小公雞,嫩!雞與姜,木耳,香菇同煮,放幾根小蔥。煮透後,把雞取出,把雞肉撕成絲,再放回雞湯中,加上一把小青菜,特別是冬天的壓過霜的小青菜,更是美味。加入泡發好的粉絲,粉絲必須是紅薯粉絲,久煮不爛,滑。雞油會漂浮在湯的上方,增加了亮麗色澤的同時也使雞湯的香味大增。這是我爸的最愛,每次都要喝三碗。

說完喝的,咱來說說吃的。以前爺爺家的廚房有口大灶,現在已經退居二線好幾年了。每次用大灶煮了飯,留下貼著鍋底的那一層米飯,再加把小火燒得略焦,這樣一個鍋底型的大鍋巴就做好了,咯嘣脆。小時候爸爸從不讓我多吃,說是太硬,咯牙,可我總是不信的,在它那略帶焦味的迷人香味下,我已經可以想象出它擁有著怎麼樣的好味道了。那麼,就先泡軟吧。用大碗盛半碗雞湯,有肉,有青菜,有木耳,剩下的便由鍋巴填滿。鍋巴泡在熱湯中,不過數十秒,就都軟化了。此時吃著,如同泡飯一樣,但又不似泡飯的那種軟綿綿,在其中還夾帶著硬硬的質感,給人說不出的奇怪口感,但是無論如何好吃就沒錯了。

鍋巴除了泡雞湯,還可以蘸滷。每回我們回去,小爺爺都會去街上買一份老滷鵝,加份滷湯,鍋巴夾在筷間,如蜻蜓點水般在溫熱的鵝湯中輕點三兩下,然後不要遲疑馬上放進嘴裡,用力咀嚼,瞬間會有三種味道衝出,溢滿口腔;鵝的肉香,湯汁的鹹香,鍋巴的稻香,三種香味互相彌補,互相融合,簡直讓人停不下筷。江南地區有菜名海鮮鍋巴,也是用鍋巴。在碗底鋪一層油炸過的鍋巴片,淋上炒海鮮的芡汁,但是和家鄉的鍋巴比起來,始終少了那麼點味道。

家鄉菜中,最讓人難以忘記的就是雞湯和鍋巴的各種美味!

家鄉的味道美文欣賞 篇8

每次回外婆家,便是去吃食餅筒。

外公負責買菜,外婆負責炒菜。去菜場買幾隻蟹,挑幾隻蝦,抓幾把螺,再捎帶上幾種蔬菜。回頭,把菜洗好,丟進鐵鍋裡,灑下油,將它們快速地翻炒,不會兒,屋裡便充斥著那誘人的香氣。

每當這個時候,大人們總在樓下啃著瓜子聊聊瑣事,阿姨媽媽她們則去幫外婆做飯。而小孩呢,便在樓上玩遊戲,追逐打鬧。玩得累了就跑下來衝到廚房口看看飯菜做好了沒有,媽媽總是攔著我們不讓我們進去添麻煩。沒辦法了,我們只能在廚房門口把脖子伸得老長,眼巴巴地看著正在大鍋中被翻炒著的美食,吞嚥著口水。而媽媽看我們這幅德行,總是說道:“看你們猴急的,別急別急!馬上就可以吃飯了。”

炒好後的菜一盆盆躺在桌上。外公便開始擺好架子吆喝著大家吃飯。有時候,我正玩著興奮,外公便走上來,說了我們一頓:“剛剛急著要吃,現在又不吃,快下去!”說完便嘟著嘴走了,而那香氣早已鑽入我的鼻中了。

老家的習俗似乎有個規定,吃食餅筒必須先放米線,而且要放最多。我攤開面皮,盯著那紅紅綠綠的食材,看到什麼便夾什麼,絲毫沒有不好意思,一副不管不顧大吃到底的樣子。夾完後,便捲起麵皮,料理在其中,鼓鼓脹脹的,正想一飽口福,卻沒想到,“噝”一聲,這麵皮竟被我撐破了。無奈,只得不甘心地放回碗裡,心裡也一下沒了那情趣。

大家邊吃邊聊天。哈哈哈,累了一上午的外婆坐下來,也受到了大家的盛待,我們爭先恐後地為外婆夾這夾那,外婆只是笑呵呵的,時不時說道:“夠了,夠了。”說完,又開始發笑。屋子裡打著暖氣,我們的臉上紅得像個紅蘋果,不僅僅是熱的更多的是那其樂融融的親情散發出來的溫暖吧。

吃不完了,便開始“打包”。不過,食餅筒的打包方式有所不同,要一個個先用麵皮把它裹起來,第二天便可以煎著吃。我特別喜歡吃煎過後的麵皮,不像之前那樣易碎,而是極脆極脆,咬一口,整排牙齒髮出“咔嚓”的聲音,滿嘴的油膩卻顯得異常的香。

回到寧波後,便很少吃到食餅筒,偶爾看到路邊的小店在買,總會忍不住想起外婆做的.食餅筒。咬一口,是香的,只是少了那味,那是故鄉特有的味。我知道,故鄉其實和許多地方也一樣,只不過其間蘊含了一種特別情感。那是家人淡淡濃濃的親情。

家鄉的味道美文欣賞 篇9

祖國遼闊版圖中一個毫不起眼的小城鎮,卻是最讓人輕鬆愜意的地方,只因這裡的一草一木一熟悉到極點,只因這裡的名字叫家鄉——陪伴我十幾年成長的樂土。

春天,萬物復甦的季節。這個時候的我便會時不時地選擇去那個有著樹林,竹林和草地的地方,讓自己身心放空,去感受自然的蓬勃與魅力。陪伴我的,還有那個帶有長絲帶的風箏,和那些能夠感動心靈的小說,輕鬆而肆意,隨心而瀟灑。那片一眼望去全是綠色的草地,走進俯身才會發現夾雜在其中的另外的顏色。紫色的宛如豆蔻白色的被高高供起,粉絲牽牛花也不甘示弱,藉著身邊的物體高高盤起,引來了各種各樣的蝴蝶,有的鮮豔著裝,肆意飛揚,又有的一身素色,恬靜淡雅。那飛舞的蝴蝶,是靈動的味道,萬物復甦,洋溢著春天的氣息。

感受著家鄉的味道,給人以心安。還是一個學生的我經常會在離家不遠的包子鋪買上一個熱騰騰的大包子,每次去時,一入眼便是那個起騰騰的蒸籠,大老遠就能聞到剛出爐的包子味。一進店便是老闆娘那熱情洋溢的笑臉,再煩悶的心情也會一掃而光。

拿著包子在上學的路上邊吃邊走,靠近學校大門時,便會有一股清香撲面而來。常年佇立在學校旁的大樹開花了。花很小,幾個在一起,還不及人的小拇指那樣大,純白的顏色讓她像誤入凡塵的精靈。花也很多,遠遠望去,整棵樹上都被綴滿了白色,在展示他們無比旺盛的生命力,迎面走去,撲面而來的便是清新的香氣,讓人不由自主的停下腳步,放鬆身體,去感受,陶醉其中,手上的包子是質樸的味道。

在學校,受傷了,會得到為你擔憂的目光;生病了,會收到一句句真誠的問候;煩悶了,會和朋友有一場吐露心扉的交談。在路上會有來自街坊四鄰的問候,到處都洋溢著質樸的氣息,讓人不自覺的放鬆,心情變好。回到家開門的時間,便會聽到一聲乾脆的“回來了”,眼前便是一道道地地道道的家鄉菜,雖不昂貴,卻無比合口,這是家鄉,安心的味道。

出門在外,沒有人會不懷念家鄉的味道,那裡充斥著能讓人放鬆到極點的氣息。不如意時,想到的第一個能得到安慰的地方,是家鄉,順風順水時,也會懷念家鄉的兒時,不忘始終如一的初心。

出門在外,會懷念那個兒時成長的小小城鎮——家鄉。走出國界,就會發現,國土,就是家鄉。

校旁的那棵大樹,又開花了,陣陣清香,彷彿縈繞在鼻息之間。

家鄉的味道美文欣賞 篇10

對那故鄉最美好的回憶,便是那一鍋看似普通的雞。

——題記

去年寒假,我面臨兩難抉擇,要不要參加省裡的跆拳道集訓。去了,春節就沒法回老家過,不去,那便失去了一個提升自己的機會。

母親看出我心中的小九九,便說:“春節,爸爸也在這邊有事,離不開。”母親的話如同一顆定心丸,堅定了我的決心。去!

臨別前,母親對我說:“好好訓練,回來有驚喜!”

訓練的日子艱辛但又不乏趣味,時間如白駒過隙,轉瞬即逝,而每晚睡夢中,“驚喜”也會不時閃現。

回到家中,發現有兩三塊石頭突兀的擱在門前的空地上,還有一堆散亂的木條。一頭霧水的我走進屋中,當望見那和好的麵糰和一大隻收拾乾淨的柴雞後,心中漸漸明悟!

見了我,母親急忙說:“這是為你準備的驚喜——地鍋雞!在老家春節的專屬!”

沒錯。地鍋雞是家鄉過春節時必備的一道硬菜,一直是我的最愛,也是我對家鄉唯一的記憶!

母親很快準備好配料,父親則在屋外生火。火苗一點一點的壯大,鍋中的油也慢慢開始翻滾,油至金黃時,將蔥、蒜倒入,炒至金黃後放入一整隻柴雞,加入料酒,待柴雞塊泛起金黃的光暈後,將其撈出,放入適量辣醬和溫開水,微煮兩至三分鐘後再撈起切塊,倒入大鍋,小火烹調。父親蹲在火堆旁,火光對映在他的臉上,在這冷得打顫的日子裡,他的額頭卻冒出了大顆大顆晶瑩的汗珠。他輕快地將柴火一塊塊地丟進鍋底。母親則目不轉睛地看著手中的表,因為還有一樣重要的食材,需要在十五分鐘後加入。母親不時望向手中的表,漫長的等待讓她那微紅的臉頰漸漸泛紫,僅靠那火光保持一點溫暖,終於,母親那緊鎖的眉頭舒展開來,她從屋中拿出揉好的麵糰,一塊一塊的撕下,貼在鍋邊上,將其反覆壓制餅狀,讓麵餅的一小部分浸在湯汁中,反覆七八次後,再將蓋子蓋上,即可。

等待總是漫長的,但鍋中飄出的,那熟悉的味道卻驅散了等待的不滿,心中只感到被貓爪似的癢癢的,但母親卻總會耐心地說道:“別急,耐心的等待之後,便是難以言語的快樂!”

火漸漸熄滅了,而那香氣也愈發濃郁了,一家四口圍坐在鍋旁,鍋中那翻滾的湯汁那雞塊如小舟盪漾其中,輕咬一口,嗯,是家鄉的味道!

春節,即使身在他鄉,卻仍能品味家鄉的味道——“地鍋雞!”

我有所食情,結在深深腸!

家鄉的味道美文欣賞 篇11

家鄉是溫暖的港灣,是哺育我們的搖籃,更是一種親情的紐帶,它使我們無論走到何地,都心繫家鄉,縱使相隔千山萬水,情思緊緊相連。

家鄉的味道是甜的,充滿了質樸純真憧憬的味道!

每到過年時都會有趕集的習俗。在集市上能聞到各種食品的香味。不止有瓜果蔬香油炸麥香,還有各種香味,聞到的時候都會讓人饞涎欲滴心馳神往。不過我最喜歡的就當說好話糖了,這種糖入口香甜,都甜到心坎兒裡去了,而且還十分的粘牙。雖然糖到外表看起來十分平常,可是那股沁人心脾味道讓我十分難忘。老人們說這是一個傳統,說是給閻王吃的,讓他在玉帝面多多說好話,盼望明年幸福安康。雖然只是一個神話傳說,但是無一不是農民人最普及的意願,不求大富大貴,不追功名利祿,只盼望一家人生活和和美美的。

家鄉的味道也有“臭臭的”,但卻是質樸無華、默默奉獻的味道!

家鄉的味道既有富貴亮麗的牡丹、品行清高的吊蘭,也有揮之不去的“臭”味,那就是銀杏果。在我的記憶中,銀杏樹成熟的季節裡有股臭臭的味道會愈來愈濃。當你站在樹底下吸上一口氣,頓時那股臭氣就衝進大腦,彷彿洪水一般不斷湧進,讓人無法忍受。長大後,聽村裡人說銀杏樹的利用價值很高,可以加工後賣到大城市去,還可以入藥治病。我深深地感到慚愧,它是那麼的默默無聞,默默奉獻,多少人卻不知道它有這麼大的價值。就像村子裡的親人們一樣,每年都有許多人背進離鄉往城市裡湧入去賺錢養家、建設城市,他們大多看上去不會像城裡人看上去那麼光鮮,然而城市的確缺少不了他們。這些家鄉人多像這銀杏樹!

家鄉的味道是醇香久遠的,像是陳釀的美酒!

再回家鄉,漸漸地又聞到了一股特別的味道,不是自然之香,也不是瓜果書香,而是一股充滿著悠久歷史,飽經滄桑卻又彌足珍貴。情似海的味道,那就是家譜的味道。那是一張泛著黃的用布做成的紙,粗糙的紋路肉眼可見。我起初還不太明白為什麼大家都十分尊敬這張家譜。後來我的爺爺們告訴我,這些都是我的祖上上一輩的人們不斷堅持傳承,才有了今天這張血濃於水的家譜。聽老人們講這張家譜的淵源時,我才明白,這張家譜是親人們之間的情感紐帶,連線著我們同組之間情深似海的感情,那種宗族的認同感,親密感是無法代替的。

家鄉的味道是甜的,是無私的,是質樸的,是純真的。不僅僅只是那些味道是美的,那裡的人情味亦是美的,足夠讓我魂牽夢縈一輩子,心所向之。

家鄉的味道美文欣賞 篇12

家鄉,是溫暖的搖籃;家鄉,是冬天的火炭;家鄉,是記憶中的溫暖……

家鄉,帶給了我很多回憶,比如:家鄉的人、家鄉的天、家鄉的山、家鄉的水……當然,更少不了家鄉的美食。

我的家鄉在著名的黃山腳下,那裡曾是“桃花源”,自太平猴魁銷出市場以後,這裡被稱為“太平猴魁的原產地”,景色優美,家家戶戶熱情好客,如果你到我的家鄉去玩,就會品嚐到各種美食。

家鄉最好吃的家家戶戶都會做的食物——麵粉粑粑,聽上去並不怎麼“高大上”,但是對於我,聽一聲“麵粉粑粑”,就已經要流出口水了。

麵粉粑粑的製作過程很簡單,就是先把一大團麵粉和成大面團,然後從中揪一小部分下來,先搓成小球,然後從中用筷子搗個洞,再向外撥開形成一個凹球狀。

在我的記憶裡,媽媽做的麵粉粑粑是全村最好吃的。因為母親最喜往裡面裝“肉心”“芝麻心”。每到做麵粉粑粑的時候,我的母親總是起個大早,天矇矇亮麵粉就和好了。和好的麵粉,要放在一邊醒一會,這樣口感才好。而母親也總是把時間安排得滿滿的,趁著醒面的時候,挑揀準備下鍋的芝麻,挑揀好放進鍋裡翻炒,炒著炒著,芝麻便變得愈發飽滿渾圓了,個個挺著肚子,散發著誘人的香味。我們姐弟常常被這香味叫醒。現在想來,那滿屋子熱乎乎的香味竟是我最不能忘記的味道。我們幾個孩子一聞到芝麻的香味,就會爭著搶著跳下床,打著赤腳湧向廚房,守候在鍋邊。做好的粑粑,需放在鍋上煎,煎到金黃就可以直接吃。輕輕一咬,香氣四溢,芝麻和肉渣從中流淌出來,鮮香誘人。天矇矇亮,月光還未散盡。鍋邊捧著粑粑的我們吃著,看著母親讚不絕口。母親看我們吃得香,笑,笑得像一位月光女神。

小時候的我每次都要吃許多個麵粉粑粑,所以,至今難忘,回味無窮。

每到太平猴魁採茶季,茶葉和麵粉粑粑一起給這個風景優美的小山村增添了幾分新鮮與神祕。採摘茶葉的工人們趕清早起床,為了不浪費時間並且防止中途餓了,每人的茶簍裡面幾乎都有三四個麵粉粑粑。

麵粉粑粑,團團圓圓、精神飽滿,純潔的表皮內卻包含著美味誘人的餡,讓人精神煥發!

每次想到麵粉粑粑,就會想起家鄉,家鄉的藍天白雲和土地,想到家鄉的鄉親,勤勞、善良淳樸、熱情好客的親人們。

如今,我背井離鄉來到合肥上學和生活。為了我,我的父母付出了太多。清風一縷,請帶走我對家鄉的懷念,懷念飄著茶香和麵粑粑的香味的童年;清風一縷,請帶去我對鄉親們的祝願,祝願家鄉的人兒過得好一點。

家鄉的味道美文欣賞 篇13

我的家鄉溫州是一座臨海的“美食之城”,在溫州的任意一條不起眼的小巷裡,都藏著濃濃的溫州“味”。

國小校門口的那條小巷子裡一家“扁頭燈盞糕”小店就是我兒時的回憶。這家店最多不過3個平方大,可它的美味卻吸引了門外排著的那條長龍樣的隊伍,這幾十年的老店,味道從來沒有變過。終於等到我的那份燈盞糕了,只見師傅拾起一把大湯勺先在裡頭鋪一層面漿,用蘿蔔絲將湯勺填滿,再蓋上一層面漿。聽師傅說,那麵漿是要恰到好處的,要看起來挺稀,看似著要溢到湯勺外面,卻流不下來。這樣做完以後,再把湯勺伸到沸油底下,“嗞啦”一聲響,香氣就冒出來了。光聽著聲音就讓直流口水了,更何況那香氣。一提湯勺,一顫,一甩,一拎,又穩穩地落回勺子裡。這樣製成的燈盞糕,味道自然不同凡響。師傅將燈盞糕用紙包裹起來放入袋子裡。在放學路上,我捧著袋子,大口地咬著熱乎乎的燈盞糕,便是兒時最欣喜的滿足了。

當然,燈盞糕這樣的美食也不是每天都能接觸到的,另一味溫州的美食才是我的“常客”。

家樓下,還是大清早,只見一縷縷“白氣”從一家小店跑出來飄蕩在空氣中。“老溫州餛飩擔“一抬頭就可見店門前醒目的招牌。我鑽進熟悉的老位置,坐在桐色的長板凳上,雙手一揮對老闆說“嘿大叔,來碗餛飩!”老闆正掌著鍋中的大湯勺,透過廚房裡那層濃濃的白煙,向我回了個“0K”的手勢,幾個裹著白衣的小餛飩就被拋向了大鍋中,稍等一小片刻,這些裹著白衣的“小淘氣”就浮上水面了。老闆熱情的將盛著餛飩的碗捧到我面前,我接過來,用雙手捂著碗的兩邊,在冬天,這簡直就是我的“暖手寶”。碗中的白煙撲到我臉上,帶著餛飩、香菇、蛋絲等湯料的香氣瞬間打開了我的味蕾。我拾起勺子,將沉在碗底的餛飩舀上來,這一個個小餛飩像極了穿著水袖的白衣女子,餛飩皮很薄,都是老闆幾十年來精心琢磨出來的手藝。咬下一口餛飩,再喝上一口湯,這就是溫州“味”啊。還記得在外地吃的餛飩,那一個個裹得跟餃子似的,店裡的老闆也是那麼冷漠,顧客們排著隊拿著自己的那碗餛飩就入座,這相比在“溫州餛飩擔”吃的餛飩總覺得差強人意,這就是溫州特有的味道啊!

老巷子、老街道、老店鋪、老味道,在溫州這樣的一個小城市裡,角角落落的每一處都藏著獨有的一份的溫州“味”。

家鄉的味道美文欣賞 篇14

猶記得小時候的我,就已經很認真地在思考一個問題:糖的味道是甜的,鹽的味道是鹹的。那麼,家鄉的味道是什麼呢?

如果問一個和毛主席同鄉的湖南人,那他一定會告訴你,家鄉的味道是辣的,是像辣椒一樣熱情、一樣火爆的辣;如果問一個吃菜口味重的寧波人,那他一定會告訴你,家鄉的味道是鹹的,是像食鹽一樣晶亮、一樣純淨的鹹;如果問一個做飯好甜的上海人,那他一定會告訴你,家鄉的味道是甜的,是像糖水一樣甜蜜、一樣可口的甜;如果……

我的家鄉是一座名叫溫嶠的小城鎮,它就像一處世外桃源,純淨得似乎沒有經過塵世的沾染。每每想到我那如名字一樣溫暖的家鄉,心中就彷彿春風盪漾。

回想起小時候,家鄉的味道是一碗每日必吃的豆腐腦。每每聽到那聲聲原汁原味的吆喝,我便會很興奮地捧個小碗出來,花兩元錢買上一碗,一飽口福。甜豆腐腦香嫩,鹹豆腐腦爽口,味道極好。真正是物美價廉啊!

再長大點,家鄉的味道是幾根糖葡萄乾。等到幼兒園放學了,我拉著大人的手,走過賣糖葫蘆的小車前,腳就像生了根般定在那裡,然後死纏爛打求得買糖葫蘆的權利。那時,小小的我踮起腳尖,使勁兒撥開那一片片紅豔豔的糖山楂,抽出幾根金黃金黃的糖葡萄乾來。對於那時的我來說,這五毛一根的糖葡萄乾,是世界上最好吃的東西。

再長大一些,家鄉的味道是一朵雲般的大棉花糖,入口即化。在星期五到來時,學校門口總會出現幾家很受歡迎的小吃攤,好像星期五是個節日一樣。我最喜歡吃的就是棉花糖了,賣棉花糖的人用一根小竹籤,在一臺機器上方轉啊轉,不一會兒,一個大大的、甜滋滋的棉花糖就做好了。輕輕舔上一口,一片雲彩似的棉花糖立刻在嘴裡甜津津地融化,鼻間縈繞著棉花糖的清香。此刻心情多愜意,生活就有多愜意!

在國小畢業後的那段長長的假期裡,家鄉的味道是一杯清甜的青草糊。夏日,我滿頭大汗地跑過街頭,只為買一杯又涼又甜的青草糊。看著賣青草糊的阿婆,用一片薄薄的小銀片攪拌著黑色的青草糊和白色的糖,然後笑盈盈地遞過來,我站在攤邊,一口氣灌下。啊,真是太爽了!

我在長大,家鄉也在發生著變化,但家鄉的味道不會變——那嫩滑的豆腐腦;香甜的糖葡萄乾;棉軟的棉花糖;清涼的青草糊……家鄉的味道深深印在我的腦海中,久久無法忘懷。

家鄉的味道美文欣賞 篇15

世界再美,家和家鄉的味道,依舊是我們最難捨的牽掛。

夕陽的餘暉映在車窗上,透過那一縷陽光,我看到遠處的家鄉彷彿在向我招手,沒有什麼比家鄉更讓人感覺溫暖了。“媽,我回來了!”我站在家門口,眼前是我熟悉的家和我最愛的親人。母親看見我,臉上抑制不住的喜色。“快進來吧,餓了吧,快來吃飯吧!”母親接過我手中沉重的行李,催促我去廚房吃飯。還未進門,我便聞到了那個日思夜想、魂牽夢繞的味道。餐桌上,有我愛吃的紅燒肉、糖醋排骨、可樂雞翅,我迫不及待的夾了一個放進嘴裡,眼淚卻不自覺地流出了眼眶。“是了,這便是我兩年來我想念的味道。”酸酸甜甜的,裡面有家人對我的思念和期盼,還有家鄉的回憶。母親做的菜也許比不上外面的大廚做的那樣好吃,但是總能透過味道讓隱藏在你心中的思念再次復燃,讓人一重逢就熱淚盈眶。

面對著夕陽,我用力的擦乾了眼淚!夜幕悄然而至,我躺在外頭的搖椅上,抬頭望著星空。“媽,我出去逛一逛。”“好,注意安全,早點回家。”“嗯!”原本打算再去我兒時的地方逛一逛,可心裡卻是忍不住。我的家是在一個街道上,夏天的夜晚,總會有很多人沿著我家面前的街道散步。我走到對面的一個超市,買了一瓶水。“放假回來了啊?”“嗯呢!”超市的阿姨看見我,滿臉笑容地問著我。一路走來,都看見許多熟悉的面孔。我微笑著和他們打著招呼,心裡頓時也覺得暖暖的。獨自走在充滿家鄉味道的小路上,感覺整個人都鮮活了!

我家附近是一個公園,每天晚上都會有很多人在那裡散步健身。我一邊欣賞著夜色一邊往公園走。公園那裡依舊是人聲熙攘,和我離開的那一年一模一樣。廣場上有人跳著舞,耳邊傳來的是家鄉軟蠕的方言。透過空氣傳入你的心臟,感受到的,是一種甜蜜的味道!兒時玩耍的公園,溫暖舒心的小城,綿軟的家鄉方言,都是家鄉的味道。回家的次數越來越少,呆的時間越來越短,以前迫切想要離開,現在想要快點回來。“老闆,來一份油煎豆腐。”“好嘞!”金黃的豆腐拿到手裡的時候,我猛得吞了吞口水。一口咬下去,酥脆的豆腐夾著醬汁流入口中,齒頰留香。我大口的吃了起來,全然不顧自己的形象,這種來自味蕾的熟悉感,快要將我的心臟填滿。這種味蕾上的鄉愁令我終生難忘,而且隨著時光的流逝更讓人刻骨銘心,是任何山珍美味所不能比的!

出門在外,最想念的就是家鄉的味道。每個人心裡的家鄉味道,都是童年最深處的記憶!

家鄉的味道美文欣賞 篇16

潮州,我的家鄉,一座簡單而又樸素的城市。在這裡沒有大城市的快節奏,有的是一種獨特舒心的閒適生活。漫步於低樓矮厝,感受獨特的潮州風情,品嚐琳琅滿目的潮州美食,感受獨特的潮州味道,美哉!

從早晨開始,潮州人開啟美好一天的方式便是走進一家街頭小巷邊的一間不大不小的早餐店。點上一盤腸粉,或一碗賣相不錯的牛雜粿條,或伴著炸蘿蔔絲的粿汁,還可以是一碗簡單的白粥配上簡單的雜菜。坐下來慢慢地品味,對潮州人來說吃飯永遠是細嚼慢吞,從容不迫。也或許就是這座城市與別人不一樣的地吧!

在潮州,重頭戲是那悠閒,簡單,卻又美味的下午茶。潮州的小吃多如繁星,有鹹,有甜,還有甘。鹹的"豬腳圈"有因形狀像從豬蹄上切下來的,就有了這個有趣的名字"豬腳圈"。街頭上總有人架著一口油鍋,將包有多種餡料的豬腳圈放到沸騰的熱油中炸到金黃。咬一口,那餡料混雜在一起的香味會瀰漫在你的整個口腔。甜的"鴨母捻"如果你要吃到這最正宗的"鴨母捻"西馬路的胡榮泉會是你的最好的選擇。用糖水煮開放入潮州的鴨母捻,待到鴨母捻浮起來時便是熟了。每碗3顆像是三個白白胖胖的娃娃躺在碗中洗澡。可愛極了!輕輕地咬一口那裡邊的陷便流了出來,甜甜的,甜在心裡。吃完了鹹甜接下來就是甘了。炎熱的夏天在街上可以看見推著小三輪在賣草粿的小販。右手持瓷碗,左手拿著盛草粿的鐵勺輕輕敲擊著發出清脆的"叮叮咚咚"的聲音。買一碗草粿坐在大榕樹下聽風的聲音,感受草粿伴著白砂糖的那種清涼甘甜的味道在舌尖縈繞的味蕾體驗。相信你會愛上這種味道。如若你要品嚐到這些美味或更多屬於潮州的味道請移步潮州的老城區在那裡即可品嚐到潮州的味道也可觀賞到具有潮州特色的低樓矮厝。

夜幕降臨,在潮州也有很多特色晚餐供你選擇。潮式牛肉火鍋可以看得出潮州人的愛吃與會吃簡單的湯底,簡單的蘸醬,複雜的火鍋食材,組成了牛肉火鍋令人垂涎三尺。除此之外潮州的特色滷鵝,絲絲入味,鵝皮軟糯彈牙,蘸上最簡單的蒜泥醋這便是潮州最地道的吃法。飯後可以嚐嚐潮州的甘草水果,都是那當季的水果,用南薑絲,糖等配料製成的酸甜可口又可解膩的飯後甜點。

這就是我的家鄉—潮州,這就是潮州人舌尖上的美食,無論你走到哪裡都不會忘記這份獨特的潮州的味道。

家鄉的味道美文欣賞 篇17

“月亮哥,跟我走,走到外婆家背笆簍”,這句在我懵懂童年裡時常出現的童謠,牽著我的思緒,又叫我想起了家鄉的味道。

春回大地,隨著一陣響徹雲霄的雷聲,昨夜還在冰雪中沉睡的樹木抽出了嫩綠的新葉,小草從地裡探出頭來,鳥兒將窠巢安在繁花嫩葉中,呼朋引伴地賣弄著清脆的歌喉,與輕風流水應和著,怎麼都掩蓋不住春天來臨的喜悅。坐在池塘邊,清風拂過,留下漣漪,水光瀲灩,抑是池水的歡呼雀躍。人們滿面紅光,各司其職,和睦相處。家鄉就有一種生機盎然的味道。

炎炎夏日,也只有夜晚稍稍寧靜祥和些,夏天這個調皮活潑的孩子收斂了本性,為人們送來涼爽的微風。躺在院子裡乘涼,望著月亮灑下旖旎的光,奶奶閉著眼睛呢喃細語,我就在旁邊認真地聽著各種順口押韻的童謠,常常在奶奶的輕聲細語和月籠輕紗的美景中進入夢鄉。家鄉就有一種寧靜安詳的味道。

秋意甚濃,曾經撫摸過的春天的嫩葉,如今變得乾枯發黃,在瑟瑟秋風中悄無聲息地落下,葉裡清晰的紋路,彷彿訴說著春天的美好,感嘆歲月的流逝。低平的山裡錯落著稀稀散散遮遮掩掩的人家,屋裡的人都守在各自的田裡,種蔬菜的趁著最後的時間除除草;種稻米的趕緊在水田裡看看;種水果的去園子裡走走,農民們都盼著這種出來的糧食不辜負他們長時間來的辛勤勞作。當炊煙越飄越遠時,農民們知道那是家人呼喚自己的訊號,便隨著牛鈴兒叮兒當的聲音回家去。家鄉就有一種質樸淳厚的味道。

白雪皚皚,在街道邊,小路旁,屋頂上,厚厚地堆著白雪。雪上雖只是淡淡的日光,但乍一看竟耀得人睜不開眼。走到野外,眺望遠方,一層層的峰巒起伏著,有的戴著雪,有的不戴;越遠越淡。耐不住寂寞的雪花,紛紛揚揚地從天空中飄下來擁抱大地,那蹁躚雪的姿態看著直叫人喜愛。傲人的梅花挺在風霜裡,暗香疏影,叫人敬佩。親人相聚在一起,圍在爐火旁說家常;小孩子窩在被子裡向父母耍賴不想起床;同學們約在一起學習玩耍;朋友也都聚在一起促膝長談。家鄉就有一種和諧融洽的味道。

家鄉的味道是什麼?是春華般的生意盎然,是夏夜般的寧靜安詳,是秋實般的質樸淳厚,是冬日般的和諧融洽?我覺得都不是,孩子對媽媽就有依賴,在媽媽的懷抱中都有踏實安心的感覺,有一種溫暖的味道。而我,對家鄉就有這種依賴。當你彷徨時在家鄉走走,看著那並不雄偉的山,望望那並不洶湧的河,你就會有一種豁達開闊的感覺。

這就是家鄉的味道。

家鄉的味道美文欣賞 篇18

北方人大都有吃麵的習慣,和南方米飯相比,北方的麵食豐富多樣,煎炸烹煮無所不能。我出生在淮河以北,從小就喜歡各種麵食點心。現在的我也習慣了南方的飲食習慣,不過每每想起家鄉的牛肉板面還是想再回到老地方要上一碗牛肉板面外加兩瓣大蒜,多放辣椒,美滋滋的吃上一頓。

寒冷的北風迎面撲來,裹縮著身上的大衣,一個人走在街道上,多遠處看到前面雲騰霧起,紅色的招牌白色的幾個大字“牛肉板面”。一個人,一碗麵,一頭蒜,成就了一頓美美的享受。

“老闆,來碗粗板面,多放辣椒再加頭蒜。”我進店找到靠近面鍋的位子坐下吆喊道。老闆:“好來,你坐好,馬上就來。”簡單的交流,無需修飾的禮貌,就這樣我坐在位子上,看旁邊的大師傅盡情的玩耍手裡的麵糰。

柔軟的麵糰在大師傅手裡聽話的樣子讓人折服,時短時長,時粗時細。在手指間滑過,騰空而起,細面而落。順手丟到了翻滾的開水中,面就像魚兒一樣在開水中盡情的暢遊,時而騰起,時而落下。這時再下幾片生菜葉,一塊將面撈起放進大海碗裡,澆上事先做好的滷子,一勺豌豆,二三辣椒,一撮牛肉丁,一碗熱騰騰香噴噴的牛肉板面就算做成了。等待已久的面終於要來到自己面前了。

蒜和辣椒早已備好,加上半勺辣椒,攪拌一番這就開吃了起來,一口下去就還想多次幾口。它不像德芙那樣讓你縱享絲滑,也不像雲南過橋米線那樣潔白晶瑩,但吃上去就愛不釋口,再配一掰蒜,那味道真叫一個美。喝上一口湯,頓時身上暖和和的,就如那二鍋頭一般,雖說少了二鍋頭的幹烈,卻也能讓你齒間留香,回味悠長。面吃完,湯喝乾,擦拭一下嘴角,付上幾塊錢,出了店,繼續行走在街上。

這時的太陽已經暖和了不少,風也沒有之前那麼冷,身上暖和了許多,離麵館越來越遠,時間已經回不到過去,卻早已成為了記憶。

如今已經身在南方,也早已習慣這裡的生活,但是心裡的那個小小的願望不知何時能再回到那座城市,路過那條街,走進那個店,吃上那碗麵。再享受一下家鄉的美味,看一下家鄉的景,見一下多年不見的老友。倆仨人一起吃著板面,闊談未來。

多次在夢裡回到家鄉,吃上了那碗爽口香辣的牛肉板面,老友幾人,你吹,我捧的情景。夾雜著外面街道上喧譁吵鬧的吆喝叫賣聲,一股大蒜的味道彌留在空氣中,翻滾的開水鍋前煙起霧散,頓時,夢中笑醒,卻淚溼枕邊。

家鄉的味道美文欣賞 篇19

每個人的家鄉都存在有不同的味道,但無論怎樣,家鄉的味道讓每個人念念不忘。

生在家鄉長在家鄉的我愛這方田綠塊,愛這風情萬種的人,愛這浸潤著悠久歷史的古樹,家鄉的味道如同仙露瓊漿滋養灌溉著我的心靈。我在家鄉的味道下成長,這種味道刺激著我的味蕾,融入我的精神血脈。

家鄉的味道是清泉的涼爽甘甜。甜在家鄉人嘴角幸福愉快的微笑,甜在阿媽們清晨做早飯的第一爐炊煙裡,甜在家鄉前後金燦燦的果樹上。當清晨的第一抹陽光緩緩照進家鄉,夥伴們爭先恐後踩著小草,聽著小鳥歌唱,一路上歡聲笑語,外加一句“伯伯好”來到了充滿書香味的學校。午後來個香甜的午覺,晚上伴著“多啦A夢”進入甜美的夢鄉,週末邀上三五個夥伴去踏青,去秋遊,去堆雪人。

家鄉的味道是思念的鼻頭酸楚,展望古今中外多少遊子寫下無數思鄉思親的詩句,記得馬致遠說過“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家鄉的味道總能讓遊子們酸了鼻頭,淚上眉梢。不是遊子不懂遊子的思鄉之苦,現在我已長大,已出門在外,遠在他鄉求讀,往往一個人在角落裡默默的淚流滿面,只能在酸楚的夢鄉夢見家鄉的味道。所以對於遊子們來說,家鄉的味道堪比老壇酸菜,酸入了每位遊子的心窩窩裡。

家鄉的味道是每一分質量的勞苦。在農村,大多過著自給自足的生活,當然,我的家鄉也不例外,我的家鄉也有許多的農民伯伯,他們靠自己的辛苦收穫勞動果實,不是有這樣一句話:“留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飯,靠天靠地靠祖宗都不是好漢”,所以農民伯伯們寧願苦一些也沒關係,他們開心就好。我的家鄉也有貧困交加的苦命人家,但他們樂的平平淡淡平平凡凡,所以家鄉的味道苦在家鄉人的汗水裡,苦在隔壁老爺爺白髮人送黑髮人的淚水裡,苦在家鄉人每一分的血汗錢上。

家鄉的味道是淳樸的豪爽辣味,在湖南不是有這樣一首《辣妹子》嗎?所以我們家鄉的女孩子也是辣妹子的辣,個個辣味十足,家鄉的辣椒更是遍地可尋,可是孩子們喜歡“辣條”的辣,卻不能承受碗裡有一粒辣椒的辣,這讓我百思不得其解。家鄉的辣,辣在酒香巷子裡的酒家,所以,我的家鄉人辣,辣椒辣,更有酒辣。

總而言之,我在家鄉成長,體味著家鄉的酸甜苦辣。

家鄉,一個綿延千古的傳說,一個神奇變幻的夢境。如詩如畫的家鄉,你是我心中璀璨的明珠,我會用一生來品嚐你點點滴滴的味道。

家鄉的味道美文欣賞 篇20

糯米的香味是從雪花飄零中散發出來的,故鄉從冬夜的夢中醒來,惺忪中瞅見階前的青草裡綴滿昨夜露珠的清香。

奶奶細碎的步伐,踩了一地的晨露的溼潤,粗糙的手掌摩挲著我柔軟的頭髮,我想在寒冷的冬日中再賴會兒床,可糯米的香味已從奶奶的廚房裡飄出,鑽進來了我的被窩,而睡意就在那芬芳之中飄然散去。

我去看那泡了一夜的米,一粒粒透亮飽滿,此時都相互倚著,慵懶的沉甸甸的,像是飲了一夜的瓊漿,濃睡不消殘酒。

我的家鄉的糯米經常是春節之前進行製作的,一做就是一大堆,每每看到都會讓人垂涎欲滴。每次製作糯米鍋巴時,一整個村子的人們都是一起做的,一走進村子,一股濃濃的糯米味撲鼻而來,頓時讓我的肚子咕咕大叫起來。村民們一邊有說有笑拉著家常,一邊一起做著這糯米鍋巴,好不其樂融融。

我著迷的是奶奶製作糯米鍋巴的過程,先把泡糯米的水倒掉,然後切幾根蔥幾片生薑,幾枚大蒜,切得碎碎的,然後與糯米混合在一起,裝在一個盆子裡,準備一個油炸的工具,形狀與平底鍋相似,把一些糯米鋪在上面,然後放幾粒花生米,撒上一勺鹽和一些配料,在一撮米蓋在上面,奶奶不會讓一些花生米露在米外,於是花生米的味道不會散發開去,吃起來更香更脆。我連忙從奶奶手中拿了過來,仔細地看了一番,內心開始蠢蠢欲動也想要做上一個,拿起一個油炸的工具,在上面鋪一層糯米,可怎麼也鋪不整齊,總是一部分厚一部分薄,奶奶笑著說:“孫女手兒小,不是幹活的命。”溫暖的陽光照在我和奶奶的身上,看著自己搞得一團糟的糯米心想,以後只能靠奶奶吃上這美味的糯米鍋巴了……

糯米鍋巴在鍋裡咕咕地響著,香氣從廚房溢位,氤氳在整個院子的上空,我不住的扒在門口張望,滿眼寫滿了渴望,奶奶看我這德行笑著說,不急不急,越煮越香。奶奶把火燒的細長,就這樣我在過午的溫熱中漸漸睡去……醒來時,糯米鍋巴已經制作完成,金黃的糯米鍋巴讓我看得垂涎欲滴,爬上桌子,拿了一塊又一塊。吃的滿嘴流油,肚子鼓鼓的。

我在奶奶的糯米鍋巴中成長,門前的小樹隔年盈尺,奶奶卻在我的鮮嫩反襯下日漸白頭。後來,我吃過超市裡買來的各種各樣的鍋巴,卻都不及奶奶的又香又脆的鍋巴。每到春節,這熟悉的香味總會喚起我回憶的味蕾。

如今再次吃起家鄉的糯米鍋巴總是讓我流連忘返,激起我對家鄉的懷戀。

家鄉的味道美文欣賞 篇21

我生在濟南,從小變伴著泉水長大。閒暇時常蹲在由泉水形成的涓涓溪流旁,那兒有我看不完的雅景,講不清的心情,理不完的思緒。做不盡的美夢。

剛湧出的股股清泉急匆匆地分散到泉口的周圍,從高高的長滿茂盛雜草的石壁下汩汩湧出,悄無聲息地流入,繼而又旋轉著、依依不捨地離開。在水面上濺起顆顆珍珠,灑落在每個縫隙和角落,默默滋養著土地。那泉水的味道是清清的。在空氣中總會瀰漫著淡雅的感覺。若是捧起一捧品嚐。那味道雖然普通,但夾雜這一絲甜蜜。在口中融化,流到心裡。再到全身蔓延開來。不能延年益壽,卻可以讓人忘記煩惱,從喧囂緊張的生活中走出來。

家鄉的味道是甘冽甜蜜的。

“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很小的時候,我時常背誦這句詩。只覺朗朗上口滿嘴餘香,於是就一直記著,也沒能忘記。稍大一點時才知是記錄家鄉的風景。

夏日的濟南總少不了開滿湖面的荷花。遠觀碧綠的荷葉,層層疊疊,綠瑩瑩地散發出淡淡的荷香。溫柔的荷花含苞欲放。景緻甚是優美。那是像蠟染一樣的花朵,奼紫嫣紅、端的好看。走進時便有芬芳縈繞在身旁。同美酒般醉人。“翻空白鳥時時見,照水紅蕖細細香。”想必詩人當初也大概是在這荷花池邊流連忘返了吧。

人們愛蓮是因為它香遠益清的雅美,陶淵明愛蓮是因為它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的堅貞。而我愛蓮是因為它裝點家鄉,是家鄉不變的味道。

家鄉的味道是清新醉人的。

蔥香和椒鹽的味道鋪滿濟南的大街小巷,每個濟南人都應該熟悉的味道。油旋兒,在濟南已有百多年的歷史。濟南油旋兒外皮酥脆,內瓤柔嫩,蔥香透鼻,其形似螺旋,表面油潤呈金黃色。老濟南人吃油旋兒是頗講究的,大多是趁熱吃,或配米粉,或配餛飩,另有一番滋味。清代顧仲編著的《養小錄》中這樣記載油旋的製作:“和麵作劑,擀開。再入油成劑,擀開。再入油成劑,再擀如此七次。灶烙之,甚美。”

濟南的油旋必須用純正花生油手工和麵,根據四季調配麵糰軟硬。小小的油旋雖然只有巴掌大,卻要由很多層薄如報紙的麵皮疊壓而成,在製作中不論揉、搓、擀、捏,一遍不多一遍不少。細膩執著的精神也在麵糰鍋爐間傳遞著。

家鄉的味道是蔥花椒鹽在油香混合的。

家鄉的味道,在舌尖上跳躍,在血脈裡流淌,在心中舞動。像是剛剛墜地的嬰兒,我深愛著母乳般家鄉的味道。他將一直陪伴著我,陪辦我成長。家鄉的味道溫柔而讓人無法忘卻。

家鄉的味道美文欣賞 篇22

那一根根的蕨菜,串起了溫暖的兒時記憶。

“堆盤炊熟紫瑪瑙,入口嚼碎明琉璃”。那是春暖花開的時候,各種野菜在春風的撫摸下,競相吐翠。在這個季節裡,冒出了一根根的蕨菜,翠嫩欲滴。那一根根的蕨菜,成了人們的盤中美味。

每年春天,蕨菜最鮮嫩,也是姥姥忙著採摘蕨菜的時日。因為適合採摘蕨菜的時間只有30天。我在姥姥的注視下,手挎一個小竹匾,猴兒般爬上山,迫不及待地蹲下身,在草叢中仔細尋找。聽姥姥說,在6500萬年前,蕨菜曾是恐龍的主食呢!我沐著朝陽迎著微風,找了個蕨菜最多最茂盛的地方,把竹匾捧在腰間,然後或坐或蹲,在山坡之中穿梭。待到竹匾裡滿的再也裝不下了,我才會戀戀不捨得從山上一步步得挪下來。姥姥坐在溫暖的屋簷下,安詳地、精心的挑揀我的收穫。

而後,姥姥會拿出一個大盆,用清水將蕨菜洗上幾遍,把上面的絨毛洗淨,撈出來放到蓋簾上,讓殘餘的水慢慢地流乾。姥姥準備好了食材:臘肉、蕨菜、青椒、紅椒、蒜苗。這當口,灶膛裡的柴草已點燃,大鐵鍋裡燒上了水。然後,姥姥取出蕨菜,放入鍋中用開水焯一下,3分鐘左右,焯好的蕨菜過涼水,然後用手掐去頭尾,分成10釐米左右的小段,每一段再一分為四。爾後,姥姥用她那“瀟灑”的動作,將洗乾淨的臘肉放入鍋中,把鍋蓋得嚴嚴實實的,煮十分鐘,稍放涼後切成薄片,幹辣椒切小段、蒜切碎。接著,鍋中倒適量植物油,放入臘肉煸炒出油,再放入蕨菜一同翻炒。最後,撒入幹辣椒和蒜碎,放少許鹽和醬油調味,均勻翻炒。灶膛裡的火越燒越旺,一股股熱氣順著鍋沿的縫隙鑽出來,夾雜著誘人的香味,惹得我使勁地吸著鼻子,口水早就順著不爭氣的嘴角流下來了。不久,一鍋蕨菜炒臘肉便出灶了。姥姥開啟鍋蓋的瞬間,一屋子的香氣便瀰漫開來。這時候,我的手裡,早就準備好了一雙筷子,還沒等姥姥放下鍋鏟,便搶過來狼吞虎嚥地吃了起來。

整個房間,甚至整個院子裡,都飄著誘人的香氣!那是人間最真實、最原始、最幸福的味道!

今年清明節,我回到老家,又專程跑到山坡上找那些蕨菜,早春新生葉拳卷,柄葉鮮嫩,它們還是那樣的富有生機。伸出手觸碰著它們那弱小的身軀,小心翼翼地託在手心,貪婪地吮吸那股清新的香氣,牢牢地紮下了我與家鄉生脈相連的根……

家鄉的味道美文欣賞 篇23

生長在北京的我總聽爺爺說我的家鄉是湖南,而祠堂在湖北公安縣。家鄉在我腦海裡總是那麼遙不可及。

一次去看爺爺奶奶,晚飯時,奶奶從廚房中端出一鍋燉菜。她說:“這是老家寄來的臘雞,快來嚐嚐。”出於好奇,我第一個拿起筷子夾了一塊雞肉,一口咬下,一股說不出的鮮味,與臘肉獨有的鹹味融合在了一起,從此以後這個味道我再也沒有忘記,這就是我腦海裡的家鄉的味道,“回老家看看”這個願景一直纏繞著我的腦海。

一次旅行我來到了湖北宜昌,旅行結束準備回北京時,下起了大雨飛機只能改簽到了後天。外邊的大雨下著,我待在酒店裡無聊地看著掛在大堂裡的地圖。咦,這不是公安縣嗎?離這裡這麼近!去祠堂也和回老家一樣吧?反正也是待著不如去看看,我把想法和老爸一說,沒想到居然一拍即合。於是,第二天一早就去租了車,老爸開啟手機導航開向了公安縣的祠堂。

剛開始,車窗外都是一片片的樓房向後閃過,從北京來的我看著高樓大廈總是有點麻木,甚至覺得有點厭煩,我總覺得車很慢,不時地催促著。不知過了多久,走了一小段高速,從高速下來,我被眼前的景色驚呆了。一片片的田地和遠處的天連線在了一起,不知種的是什麼,一大片綠油油的。田地間時不時有幾片水塘,水塘裡的水像鏡子一樣,倒映著周邊的綠色,不時有水波打破了明鏡,應該是覓食嬉戲的魚兒吧。從小生長在高樓林立的城市裡的我呆呆地看著,只覺得車開得好快,我還想再看的更仔細些,可是不一會兒就到了導航指定的位置。

爸爸帶我下了車,咦?哪有什麼祠堂只有一個農家的小院。我有點著急,一遍遍地詢問著。爸爸也很茫然,只見有一個瘦瘦的老伯坐在院子裡的樹下,慢條斯理地摘著棉花。他也在看著我們,“請問這裡有個文家祠堂嗎?”爸爸問到,那個老伯笑了笑:“原來是有一個祠堂,但是早就拆了。”說著他起身招呼我們過去:“進屋吧,我們細說。”聽他說話的口音倒是和爺爺奶奶一摸一樣。他帶我們進了屋,和爸爸聊了起來,好像都是人名什麼的,我完全被屋裡滿地溜達的小雞吸引了,真想抓一隻玩玩。爸爸可能看出來我在想什麼,拉起了我的手,跟那位老伯說到:“不用了,我們還要回北京只是抽空來看看,謝謝您。”原來那位老伯一直在留我們吃飯。

雖然沒有見到祠堂,但也算是回了次家鄉,聽爺爺奶奶說那裡和我們老家很近了,就隔了一條河。想想那裡的景色,那位農民伯伯,又想起了腦海裡家鄉的味道。

家鄉的味道美文欣賞 篇24

我在一片群山環繞的油菜花地中長大,金黃色的油菜花一遇到風便有了不可思議的景象,風兒包裹著山溝溝中的竹香飛湧而下,來到了那片油菜花田,金黃色的花兒們猝不及防地嚇了一哆嗦,這一哆嗦可不得了,那香氣全都被抖摟出來了,伴著風來到了我身邊。

況且叫他金黃色的小人兒吧,又是一陣風,“你好呀,金黃色的小人兒!”我衝著天空大聲大叫道。在田間,大太陽已過,耳朵旁別一朵金黃的油菜花,手拉手一起用它一起跳舞,跳的舞是隻有我們兩個人才會的,聽著自己的腳步聲,陪著他們給我的“音樂”,沙啦啦沙啦啦,頭髮隨著風兒飄,我呢?隨著油菜花的浮動,搖晃,跳舞,盡情放飛自我……時間彷彿都停止了,一切是那麼的安詳,那麼的美好……

“砰砰,砰砰”又是這熟悉的聲音,這是我們家鄉做青團兒時特有的聲音,金黃色的小人與我一同急急忙忙的趕去現場,壯壯的青年人正在揮灑汗水,他們掄著錘子,一人一下敲打著,在石板的凹槽處,青團兒也在逐漸成形。他們都使出自己力氣,絲毫不保留。打好後婦女們圍著一口井坐好,拿簾子放在井口上,圍個圓圈坐好,一手拿著糯米糰一手拿著小勺挖豆沙餡兒,包好後拿那雙勞動人民的手一擠,一個糰子就完成,再放到笸籮裡拿綠色的粉來包裹身體,糰子自個兒就變成了我最愛的青團兒。六個一盤兒,裝盤兒就是我們小輩的事兒了,我們這群小孩子還負責運送……我喜歡和金黃色的小人兒一起送,因為他可以幫我一些忙。兩隻手端六個,每隻手端三個,有時候頭頂還頂著一個。跨上媽媽的自行車就急匆匆地出門了,我要送給各個鄰居家的奶奶。金黃色的小人看我如此的手忙腳亂,也想幫我拿,不過,可惜啊!它沒有手。“李奶奶!張大嬸!阿姨們新做的青團兒,牙口不好的也可以吃,可好吃啦!”我大聲地向小路上每座院子裡喊去。

尖角兒的房簷還在滴水,陽光從水珠中透過來,變成了七彩的,金黃色的小人最愛用這個打扮它自己了。幹完我的活兒,剩下的就是我最喜歡的了,和金黃色的小人坐在油菜花地裡,吃著黏黏的、甜甜的青團兒;聞著油菜花兒香,嚼著滿嘴的糯米和豆餡兒,嘴裡還發出模糊不清的笑聲。陽光暖暖的照著我,看著身邊兒的金黃色的人和那片油菜花田。心裡頓時非常滿足,我想,這應該就是我的那片美好,那片永遠的嚮往了!

在這世上唯有一種味道能使我心安——青團兒和油菜花兒的味道;同樣,在這世上也唯有一個地方能使我感到親切與無限眷戀,那個地方就是油菜花田——我的家鄉。

家鄉的味道美文欣賞 篇25

要不是離開過這一切,恐怕這一生也永遠品嚐出這般滋味。

——題記

對每一個國人來說,在異國他鄉最為思念的必定是家鄉的美食,而對於我這個四川人來說,最重要的便是辣椒。經過半個月各種洋快餐的“狂轟濫炸”,本來總是夢寐以求著想吃快餐的我也失去了興趣。在喜慶的春節之際,我卻在異國他鄉,默默地想念家鄉的美食。

當我再一次夢幻般地坐在盛著濃濃香味的油碟(火鍋)前時,我終於意識到,我真的回家了。經過半個月沒有辣椒陪伴的生活,我似乎對這種味覺都有一些陌生,但是也倍感親切。我看見深紅色的鍋底沸騰著,心中也是說不出的溫暖。爸爸把早已準備好的菜品小心翼翼地倒入翻騰的鍋中,我不由得舔了舔口水,生物的應激反應還是讓我露出了饞像。是啊,在我終於可以吃到自己所真正愛吃的菜面前,我突然體會到,不管我們身處天涯還是海角,我們的骨子裡都潛藏著中國人的靈魂,我們永遠都會思念自己的祖國。看到平靜的鍋面再一次泛起了泡泡,我便拿起筷子,像一匹幾天(沒)捕食過獵物的野狼似的盯著鍋裡的食物。媽媽見狀,用漏勺直往我的碗裡送菜,我埋著頭吃著,覺得自己的味蕾彷彿對辣味已經陌生,突然覺得很不適應,忙喝一口茶水來減輕辣味。

我大口吃著,這時,我看到一個手持名族樂器的樂手,哼著小曲向我們走來。一看,是一個賣藝的小夥子。大家都還沒有抬頭,他便彈奏起一曲康定情歌。這首原本我已經聽得乏味的歌曲似乎被賦予了特殊的意味,曲調變得是那麼的悠揚,讓我彷彿身臨其境。我對家鄉的思念,就如歌詞中對美麗姑娘的愛慕一樣。我一邊埋頭吃一邊聽著,體會著這熟悉的家鄉的味道。

臨近吃完,我依舊用漏勺在鍋裡一遍又一遍地搜尋,似乎不想放過每一個可以吃的東西。爸爸媽媽見狀,接過勺子,幫助我撈菜。媽媽說:“今年你年夜飯都沒回來吃,這頓火鍋就當是年夜飯了哈!”我馬上應聲好。但是我知道,年夜飯的意味是多麼的不同。新年時沒有和家人在一起,總是有說不出的的感覺。我正是人在“異鄉為異客”時,才真正瞭解那些在外不能回家的人的心情,是那麼孤獨和寂寞。我感受到了家人的濃濃的愛,這也是家鄉獨有的啊。

是啊,“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我不僅思念家鄉的人,也思念家鄉的味道。它們雖然不能時時都陪伴在我的身邊,但是卻時刻縈繞著我,讓我的心跨過重洋,回到家的懷抱。

家鄉的味道美文欣賞 篇26

家鄉,是一種情懷;家鄉的味道,是一份深深的眷戀。

——題記

我的家鄉滁州,位於安徽省東部,地處江淮要衝,濱臨長江。這裡不是江南,沒有小橋、流水、人家的靈秀;這裡也不是戈壁,沒有“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的壯闊。這裡雖比不上大都市的繁華,但它卻處處飄逸著別樣的味道,吸引著目光,牽動著人心。

家鄉的味道寄託在青山綠水裡、獨依在亭臺樓閣中,是一種自然本真的味道。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琅琊山是國家4A級森林公園之一,坐落於滁州的西南方向。走進山的大門,四處百草豐茂,鳥語花香。不遠處,潺潺的溪水縱情歌唱,和鳥兒的歡叫聲交織在一起,奏成一首歡樂的迎賓曲!四大名亭之首的醉翁亭猶如一顆璀璨的明珠坐落於山中,宋代大文豪歐陽修的千古名篇《醉翁亭記》賦予了這裡獨有的靈氣。硃紅的樑柱上留下了歷史沉澱的斑駁,青色的磚瓦上充滿了青苔的芬芳,蒼勁的匾額歷經歲月的侵蝕多了幾許滄桑和厚重。走在青石板路上,目睹青山如畫,古樹婆娑,亭臺錯落……彷彿看見了昔日的文人墨客們在這裡談古論今,把酒言歡的熱鬧情景。

家鄉的味道夾雜在味蕾中,飄香在舌尖上,是一種回味無窮的味道。

我愛家鄉的小吃,並不全為一時的食慾,在於能吃到一種家的感覺,大街小巷,路邊攤的叫賣聲,聲聲入耳,就像是家裡人喚你一樣。外形獨特的蘭花幹,嚼勁十足,咬上一口,滷汁的香氣充盈著整個口腔,在味蕾上久久揮散不去,促使你張開全身的毛孔呼吸。色澤乳白,入口酥軟,香味濃郁的酥糖,吃了一次便會上癮,怎麼吃都不膩;還有其貌不揚的雞頭米;香甜糯軟的烤紅薯……從街頭嚐到巷尾,即使胃已經裝不下了,卻還捨不得那些個獨特的味道。

鄉的味道體現在欣欣向榮裡,蓬勃發展中,是一種美好和諧的味道。

滁城中心有一條人工湖便是南湖,它將整個城市分為南北兩區,它經歷了四次改造後,更具有現代化的氣息。湖兩岸高樓林立,一個個工業園拔地而起,城市基礎設施日益完善,阡陌交通,風景如畫……湖岸上那塊伴著童年記憶的勿忘石,靜靜地觀望著日新月異的滁城。

後來,因為父母工作的調動,舉家來到了合肥,車輛穿行,盡顯繁華。但家鄉的味道始終讓我難以忘懷,一片山、一條湖、一座城,沒有人工雕琢的刻意,有的只是那一份獨有的自然本真、回味無窮、和諧美好,我想一往情深大概就是如此了吧。

家鄉的味道美文欣賞 篇27

我的家鄉在安陽這座古城內西部的一座小村莊,這裡是我永遠的樂土,因為這兒有我最喜歡的味道——皮渣的味道。皮渣是家鄉婚宴三下鍋文化、三道版文化、八大菜系文化的主要食材,是獨具地方特點的美味菜餚。

每逢過年,我都會回到這個美麗的寧靜的村莊,和家人一起辭舊迎新,度過這喜慶非凡的節日。而在眾多飯菜中,皮渣一定是最引人注目的,它既可煎可燴,也可炒菜做湯,我曾經無數次看著奶奶做出這種晶瑩的佳餚,奶奶首先把正宗的紅薯粉條與澱粉糊融合在一起,兩者是1比1的,還要加“調味”,綠綠的蔥絲,黃黃的姜穗,白白的蒜蓉,奶奶揮手一灑,就像雪花般飛舞,飄飄然,均勻落在已熔好到糊糊裡,頓時一股清香飄出。然後把它放在容器中,如鍋、盤之類,上籠開蒸40分鐘即可,一出鍋,那濃濃的混著姜、蒜辣的氣味撲鼻而來,過會兒就會慢慢的香起來,就不像那般猛烈了,卻有絲帶溫柔劃過鼻尖。最後,把皮渣切成一塊塊,它看著已是晶瑩剔透十分精緻,不過這時候可不能嘗噢!要耐心,因為它十分燙,涼後嚐起來可是果凍般彈軟,看似軟軟,卻十分筋道,不會碎,不會變成糊,香而不膩,厚味綿長。每次當我大口咀嚼著這噴香的皮渣,忙活很久的奶奶都會坐在一邊慈愛的看著我,滿足地笑著。

我愛家鄉的味道,就是飽含著奶奶對我愛的皮渣味道。

姑姑告訴我,皮渣除了給自己人吃,還有給來訪的客人鄰居,以及給遠在外打工的兒女。沒錯,每逢春節村子裡就會被濃濃的皮渣味瀰漫香,香而濃郁,看起來煙霧繚繞,實際是皮渣的熱氣兒,往而平靜寧和的小村莊,這時沸騰起來了,熱鬧非凡。人們在村子裡來往穿梭,敲敲東家門,拍拍西家窗,給對方送上自己的一份祝福,有禮有節,笑臉相迎。各家的皮渣有各家的味道,濃縮著各家的情,不同的人家做出的皮渣自然各有特點,但那種祝福與期望美好的樸實情感早已包在這可愛軟軟的皮夾裡了,這是一種異曲同工的味道更是熱情友愛的味道,

我愛家鄉的味道,是飽含著熱情有禮的景色味。

甜而暖,紅而香的皮渣是家鄉人民最樸實最實在的情,像紅色絲帶般系在每個家鄉兒女的心中,將他們緊密的連在一起。那帶著皮渣出門打工的兒女們就像是帶著家味,無論走到哪兒,無論遇到多少挫折,都不會忘記那份溫暖,也會永遠記住,總有家在身後等著你凱旋歸來,在心中和行動上也會越來越有勁,不負家鄉所盼望,不忘初心,懂得感恩之情。

我愛家鄉的味道是皮渣的味道,人情的味道,愛的味道。

家鄉的味道美文欣賞 篇28

在我的故鄉福建永春,有一種人人皆知的味道——醋味。據說在北宋初年,永春民間就開始釀造老醋了。家鄉的醋有一種我很喜歡的味道,嚐起來酸中帶甘,味道就留在嘴巴里了。

要買醋,只要去到醋廠,就可以買到最正宗的醋。醋廠外醋香四溢,整條街都可以聞到。人們吃的醋一般也都有五到十年窖藏曆史。家鄉的醋別具一格,大到酒店,小到路邊的小攤,唯一不變的就是桌上那瓶調料。永春老醋看起來亮澄澄的,棕黑的色澤顯得很有品質。湊上去聞,可以嗅到一種暢通鼻腔的酸味,一縷甜絲絲的氣息也一同混進去了。

吃菜的時候,除了去腥,我也喜歡拿著筷子,也不顧及大人的勸阻,硬是要在小碟子裡攪一攪,好像這樣筷子上蘸上的醋就能多一點,然後再把筷子尖上那點亮晶晶的舔掉,嘖嘖嘴,又以開胃的藉口,重複這樣的動作。醋雖甜卻又不膩,我享受著這種味道,心中的喜愛又加深了一分。大人疑惑,醋有什麼好吃的呢,我卻心知肚明。

當然,醋更重要的作用還是蘸著別的食物吃。我喜歡把一塊肉整個浸沒在碟子的中央。如果醋不夠多,我就會用筷子夾住這塊肉,左右翻轉,使肉塊上每一個方位均勻地塗上醋的顏色,或者是把它泡幾分鐘,認為它已經充分吸收醋的精華了,再把它夾入嘴裡。有的時候,沒把握好程度,把肉蘸成了黑乎乎的一團,硬著頭皮吃下,酸得我眉頭緊皺,可味道倒也不賴。我回味著嘴中一口濃郁的醋香,把味道一起嚥了下去。舔舔嘴脣,連嘴脣都是酸酸甜甜的。

在家中,老醋依然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我的家中經常會做許多與“醋”相關的菜式。醋豬腳用來祭祀,醋肉更多的是家常菜。醋肉是一種醋醃瘦肉,醋會溜到瘦肉中間,使瘦肉變成和醋一樣的棕黑色。我喜歡拿它來配飯。剛炒完的肉外層是脆的,咬到了瘦肉部分,就可以感覺到醋的酸甜了。這樣的口感說外酥裡嫩也不為過。酸中帶香,喉嚨生津就是我最直觀的感受。

醋味更像是家鄉的一種印記,吃得久了,對家鄉的印象也更深了。一直以來我還不知道自己還可以分辨出不同的醋味來。我總覺得別處的醋不同於家鄉的醋。是不如它的香嗎,我也說不清楚。所以即便在廣州,家人們也會帶上幾瓶醋來,或是拌著家常,又或者是送人,家鄉的醋吃著吃著都吃出家鄉的情懷了。永春老醋的酸與甜,存在於我成長的每段時期。無論是酸還是甜,混在一起都是獨特的家鄉味道。

家鄉的味道美文欣賞 篇29

今年的清明節,我是在異鄉度過的。

“表妹,你在外面還好嗎?你外婆做黃姜飯了,剛才她還嘮叨你今年怎麼沒回家呢……”表姐的一個電話,把我的思緒帶回了家鄉……

黃姜飯是家鄉清明節必備的主食之一,聽說是祖先們流傳下來的風俗。黃姜飯那金燦燦的顏色,是這個世上最具有魅力的色彩;黃姜飯那清香的氣味,是這個世上最具有誘惑的氣味;黃姜飯那美妙可口的味道,醇香纏綿,令人回味無窮,不可言喻……

記得有一年清明節下起了雨,而那時候,黃姜還在菜地裡。“下雨了,怎麼去挖黃姜?”“要不今年就不做黃姜飯了?太費功夫……”我和堂哥堂姐們在一旁聽了大人們的對話,都害怕吃不上黃姜飯,急忙說:“我們去挖吧!”“下雨了,路很遠……”為了吃上一頓黃姜飯,我挺了挺胸膛,說道:“沒關係!包在我們身上好了。”

來到菜地,我們先是找到種植黃姜的地帶。然後認真地挖了起來。我還記得,那是我第一次挖黃姜,因為下著大雨,黃姜在地下好像喝飽了水,想出來見見新世界,我用手輕輕一拔,它就乖乖地出來了……

我們回來後,媽媽就開始忙碌地準備黃姜飯。做黃姜飯的程式有點繁瑣。先用菜刀把姜壓扁成塊狀,把姜用水煮到沸騰,最後再把姜壓一次,除去黃姜,只取煮好的黃姜水,還需要放上一個夜晚,第二天再用黃姜水來煮飯。而且每一個程式裡面還有很多細節,哪個環節出了問題,都必定會影響口感。

儘管黃姜飯做起來程式繁瑣,家人也仍然每年都做黃姜飯,為的就是把祖先們的風俗傳承下來,為的就是把家鄉的味道永存心中,那熟悉的味道就是家鄉的味道啊……

三年前,我們一家都離開了家鄉。後來,每逢清明節回家鄉後,外婆總是打來電話,非要我們回去吃一頓黃姜飯。儘管與外婆家相隔甚遠,但是,爸爸也總會開著車載著弟弟、媽媽和我一起前往外婆家,去品咂那熟悉的家鄉的味道……

而今年,清明節我卻身在他鄉。表姐的一個打電話,使我馬上想吃到黃姜飯。於是,我便立即到繁華的街面去尋找,問過若干個本地人,哪裡有黃姜?回答我的只有失望——他們連黃姜的名字也沒聽過,更不要說是見過了。

黃姜飯清香纏綿的味道,是我最熟悉的味道,無論何時無論何地,那種熟悉的味道無法淡忘的!

遙望家鄉的方向,我彷彿聞到了黃姜飯的味道,彷彿感受到了家鄉的氣息,那種氣息以其獨特的芳香撫摸著我的身軀,溫暖我體內的每個幸福細胞……

家鄉的味道美文欣賞 篇30

那略顯破舊的後院本質上早已同那老房子一般,日日苟延殘喘,但石縫間時而騰然而起的生命還是為此掩飾了它風燭殘年的歲月。

屋上有縷飄渺如仙,若隱若現的白煙升起。這令人心醉的炊煙,我何時忘卻過你!

一雙腳走出來的羊腸小路,從後院通到廚房。那路的兩旁,支起的竹竿子,掛滿了色香味具全的臘肉,香飄幾裡。這何嘗不令人為之心動呢?

廚房門邊的角落裡放著青紅兩色的辣麵糰。青的放了青菜,紅的放了辣河蝦。想吃時,拿出來油炸到金黃便盛鍋。趁熱吃了,好不快活!

古人云:民以食為天。自然要食得好,食得妙,還要食得地道!做到三者兼備的,非外婆莫屬了。

故鄉地處荊江之地,自是少不了吃魚的。刁子魚是土生土長的淡水魚,又稱“尖嘴白魚”。肉質鮮美,既彈滑又細嫩,甘甜可口,讓人忍不住地想起了“桃花流水鱖魚肥”的詩句來。

無關緊要的我說也無用,倒不如開門見山:先是起鍋,放幾勺菜子油潤鍋,還要點香拜拜灶神,這才算是開鍋了。火勢大了,要不得要糊魚。火勢小了,要不得半生不熟。外公守在灶前加柴火,掌管著火候,外婆持鍋。兩位簡單淳樸的農家人彼此心有靈犀,著實讓人羨慕哉!

潤鍋了,便入正題:先是將切好了的蒜子放入沸騰的油鍋中炸至金黃酥軟,再放入洗乾淨了的刀子魚。毋需切塊,整條放入便是。此時便要各自忙活一番了:外公將柴火一次次分批加,生怕火勢大了。跳動的火苗裡,我看見那枯樹枝的影子走完它殆盡的青春……驚惜之餘,處婆早已加了一碗水,把在鍋中備受煎熬的刀子魚靈活地翻了一面,又放一勺料酒、辣醬、鹽、香油,還有面粉。外婆的小櫥櫃中的調味品真是一應俱全,應有盡有。

外公不再加柴了,他年邁的手爬滿了歲月的滄桑,他那張飽受風霜的臉默契注視著灶裡的火。外公,你是否想起了逝去的青春?你們一代人留下的,是說不盡道不完的回憶。你們如同是在幽谷裡怒放卻永不見天日的花,孤獨的凋謝、零落、殘破,卻從沒人發現它們也曾青春過、勃發過、失望過。

魚已炸至金黃,盛出了大鍋,外婆趕忙將紅辣面放入鍋中。不是炸,卻是煮,靜待幾分鐘,已煮成了稠糯的醬料,均勻充分地淋在魚上,一道色香味具全的鄂菜代表便出鍋了。於是圍著桌子,開始吃飯,其樂融融。

那以後我便是很少回去了,我選擇沉默和逃避。也許失去了,再不會回來。因為我選擇,面對原來記憶的那片潔淨的大海,春暖花開。

這也許就是我的愁罷:問君能有幾多愁?怡似一江春水向東流。此時此刻,亦是鄉愁。

家鄉的味道美文欣賞 篇31

夜,晶藍的浪濤中,海風拂面。思緒卻常在一個月光傾斜的瞬間飄回家鄉。那片鱗次櫛比的青瓦中,一抹縈繞心頭的豆香沁人心脾。

早已被歲月打磨的石磨盤,顆顆飽滿的黃豆,在每個人專注細緻的臉上,我彷彿又看到豆香四溢,飄逸在空中的各個角落。雖然至身已在家鄉大連,但內心的鄉情與對這城市記憶的味道始終都揮之不去。

小時候到姥姥家,總喜歡早飯喝豆漿,便催姥姥到附近的豆漿鋪去買。天剛剛蒙亮時,一彎殘月依稀可見,一排排路燈照在姥姥那不高大的身軀上顯的各外渺小。當姥姥回來時,天已是愈亮。我每次睜開朦朧的睡眼,都能嗅到那桌上保含溫度的豆漿氣息,那濃郁而飽滿的豆奶味混合著芬芳馥郁的植物清香,喚醒我每一個味蕾,軟糯的香氣蔓延,輕品,是家鄉的味道,溫曖蔓蘊開來。

是童年時的珍愛與溫暖讓家鄉的味道更濃。

還記得一次父親學會磨豆漿的一個午後,陽光從樹頂紛然傾灑,投射出斑駁的日影。他在小院中擺好桌子與小杯子再從家中搬來一個小凳,旁邊擺放著父親從鄰居們家拿的好幾粒黃豆。任磨柄在時光中一圈圈旋轉,他一手持水往磨眼裡注水,一手不斷地將黃豆加進磨盤,經過半小時後,桌上便擺著好幾杯熱氣騰騰的豆漿,我剛想拿起一杯豆漿喝個爽快,卻被旁邊父親粗糙而有力的大手阻止,只見他小心翼翼的將豆漿從桌上拿起,躬著腰緩緩地遞給鄰居們,臉上露出慈祥地微笑,並對著每一位鄰居說:“有點燙,各位慢點喝。”鄰居們接到後紛紛表示感謝並露出他們那酡紅如醉的笑容。看到這父親的臉上充滿得意與自豪。從今往後我漸漸地懂得:美味要大家共同分享,傳遞,只有這樣豆漿的韻味才能更獨具匠心。

是鄰里間的合作,共享讓家鄉的韻味更加豐厚,飽滿。

那次考試失利,重返家鄉時,在巷子盡頭被一抹豆香吸引。“買一杯豆漿啊,小姑娘。”一位身著白色襯衫,戴著長桶帽的阿姨微笑著對我說。我依言,在一時光的剪影中,熟悉的味道輕撫了我閃動的靈眸。且喝了一杯放糖的豆漿,像露水緩緩滑至葉間,落入泥土蕩起層層幽香,那香味沁滿了奶香令人回味無窮。內心的不快與不安隨風釋懷,但美食給予的感動與鼓勵終不會在記憶中荒蕪。

是無助時的感動與鼓勵讓家鄉的味道更加甜美。

合上時光之書,仍是那杯永存溫暖,香甜的豆漿。歲歲年年,聊以寄情。讓我期待點亮明天的第一縷陽光,在家鄉的味道中,緩緩前行。

家鄉的味道美文欣賞 篇32

兔子總有三個飄揚著胡蘿蔔香味的地洞;松鼠總會在冬天躲進環繞著松果味的樹洞;老牛總會住在散發著青草味的牛棚……

動物有家,我也有家。我的身子住在城市裡,而我的心,卻一直待在那塊遙遠的土地——家鄉。

當我走在城市繁華的街道上;當我望見城市裡重工業廠的煙囪飄出滾滾濃煙;當我抬頭髮現城市裡的天空中剩下一座座高樓;當我在城市裡接踵而來聽到了“地溝油”、“毒奶粉”……我想起了家鄉。那是一個偏遠的小縣城,在我兒時的記憶裡,它是簡陋、純真而樸素的。不必說每當日落時,一排平房都會飄出細細的炊煙以及濃郁誘人的飯菜香味;也不必說那一片只剩下純淨的藍和一朵朵慢悠悠的雲、一望無際的天空;單是全鄉都瀰漫著的煙茶味,就令我憶起那數不清、無憂無慮的快活。

在我兒時的記憶裡,我的爺爺、父親還有大伯們,乃至其他各門鄰居,只要生長在家鄉,就都是老煙鬼。但那時家鄉的煙味,與如今城市裡的香菸味卻截然不同。父親抽菸時,總要拿個碩大的菸斗,在裡頭擺上一袋自家制作的菸草,再不緊不慢地吸一口,回味無窮似的一點點吐出來。說來也怪,本應該吸一口、吐一口的煙,在父親嘴裡似乎成了不可多得的珍寶,要細細品味。而且,每當我聞到吐出來的煙,感到的卻是茶香味!

不同的菸草,就有不同的茶味。有時候是心曠神怡的綠茶,有時候是深藏暗香的紅茶,更有時候他們用上了珍貴的菸草,會有令人魂牽夢縈的龍井茶味。每當吃完晚飯,爺爺和父親總會搬幾條涼蓆,舒舒服服的躺在後院的平地上,人手一個木菸斗,悠悠哉哉地抽著。春天撥開土地的嫩芽,夏天不知厭煩的鳴蟬,秋天曼妙起舞的落葉,都被他們日復一日從口中飄出來的細若遊絲的茶味給浸透了。當我兒時在家鄉屋子的後院裡,趴在地上玩蟲子時,也總能聞到那一股熟悉而又深沉的味道。

就是這家鄉的煙的茶味,一直牽著我,牽著我走過了純、樂、香的童年,牽著我邁向了少年,走進那鄉里人人嚮往的城市。但就在這時,它突然鬆開了手,止步於家鄉的門前,它淡淡一笑,轉過了身,只留下一段話:你總得長大,孩子。你總得有自己的生活,自己的夢想。讓故鄉在你的回憶里美好吧!如果可以,回來看看,回來聞聞,只要別忘了這兒——忘了家人們就好。

它飄走了,如同它本身一樣,帶走了我童年的無知與幼稚,留下了家鄉的記憶和家鄉的味道。

家鄉的味道美文欣賞 篇33

天朦朦亮,和著清脆的狗吠聲,好不愜意!

一大早,父親就在樓下開始洗漱了,衣服還是那麼地單薄,臉頰還是那麼地消瘦,臂膀卻依舊是我心目中的偉岸。嗬!家鄉的溫度還是不會到零下那般冷冽,還是說,家裡就有那般地溫暖?

近年端了,家鄉的集市應該在凌晨就沸騰起來了吧!這不,父親雄厚溫和的嗓音在喚起我對家鄉集市的記憶:樸素、清新、自然!父親給我戴上頭盔,叮囑這我多穿幾件衣裳,繼而就是悅耳的摩托引擎聲蔓延開來……

撥開薄霧,迎著幾滴小雨點兒,集市的景象使我盡收眼底!最是第一景當之無愧的就是早餐店了吧!瞧!那熱氣騰騰的饅頭、豆漿、粉絲、白粥……小主兒熟練地扳起一個個蒸夾,大的小的饅頭就像他的孩子一樣乖巧地躺在暖窩裡。聽!“賣饅頭咯!紅糖饅頭、刀切饅頭,菜餡的肉餡的,鹹的甜的辣的……”“店家,來碗豆漿,白粥外加鹹鴨蛋一隻。”“好嘞!豆漿白粥鹹鴨蛋來咯——”“這邊來份……”一餐兩塊錢,包你吃的飽飽打小嗝。

挺著鼓鼓的肚皮,每個人都笑著湧入集市中。趕集的人們永遠不知道什麼是疲倦吧!一些七老八十的老爺爺一股的勁兒,他們擔著沉甸甸的籮筐擺在了路旁,蔬菜都沾著晶瑩的露珠,好是新鮮。老爺爺們總會實打實地售賣他們的勞動產品,天然無公害。家鄉的集市是沒有限定性的攤位的,自由來自由走。水果攤,蔬菜類的估計時不時就會變成一家子。

父親走在我的前頭,我就這樣乖乖地跟在他的後頭。他不會去講價錢,賣家們好像很熟悉父親這位顧客,多出來的零頭總會被省略去。其實我很想問問父親,為什麼不去講講價,砍砍價,但我知道他會以沉默答覆我。我心裡也明白,一些東西不用言語,自在人心,這不是物質性的交情,而是無形的鄉間獨有的情誼。

近中午了,人反而更多了。有句俗話說得好“不挑頂尖物,自在響午時”。怎麼說呢?這是每個集市都有的特點吧!很多人會在趕集者收攤之際,揀揀“便宜貨”。畢竟家總會喚起人們歸依感,為了早早回家吃頓飽飽的中飯,賣完貨物就很開心咯!鄉間的鄰人都是容易滿足的,各得其所地買賣,看似簡單現實難吶。但是,鄉間的集市永遠是純樸的!

我給父親戴上頭盔,自己提起一袋袋的收穫品,悅耳的摩托引擎聲再次蔓延開來……

家鄉集市,父親的味道,鄉人的味道!

家鄉的味道美文欣賞 篇34

小時候只知道呆在家鄉有一種特別的感覺,她總能使不成樣的哭臉變成一副可愛的笑臉;她總能使一顆跳動不安的心漸漸地平靜下來。家鄉有一種神祕的色彩,而那時的我對她的瞭解彷彿披上了一層面紗——朦朧而清淡。

家鄉的味道對於一個追逐世俗的人來說,家鄉只是一塊不值錢的土地。她沒有城市的一小塊地那麼值錢,但對於我,家鄉則是一塊藏著金礦的沃土。她讓我懂得一個人的價值,生命的真正內涵。

最喜歡在春天時躺在翠綠的草地上,那裡充滿著草的芬芳。那是家鄉的體味,讓我留念與陶醉。在這時到處都是放牲口的孩子,看他們的表情,準是被這芬芳給樂壞了。這讓我想起許多草的珍貴。如薰衣草可用來裝飾,車前草可以做藥,這些草早已被藥農視為掌上明珠。雖然家鄉的草沒有沁人心脾的香味也無他用之處,但那種淡淡的香使你覺得彷彿與自然溶為一體了。所以每當春天時我都要在草的懷裡躺一會——那是一種享受。

蔚藍色是我最喜歡的顏色。它有水一樣的清澈卻不乏色彩之美,沒有紅那樣讓人眼花繚亂,它是一種飽覽滄桑的色彩。當你睜大眼睛注視著它時,你會感到一種偉大並幾分崇敬之情溶於你的血液。所以每當仰望家鄉的天空時,這種激情燃燒了我。在每個人的一生都有幾件或許多件事讓其充滿激情。如未上學的你對書本的渴望,青春期的你對異性的渴求,青年的你對理想的追逐等這些曾讓你付出許多精力與時間,但當激情之後又是怎樣的生活。就像老年人一樣,漸漸被時間磨去了壯志的稜角,沒有了太多的激情,只有回憶已去的往事。我正年輕,喜歡家鄉那種激情,我不想看到我將激情丟失時是怎樣地痛苦,所以我加倍地努力,去捕捉時間的饋贈。

時間可以使一棵小樹長成參天大樹。瞧,東邊的小樹已蔚然成林了。還不時有燕雀的叫聲。這給家鄉添了一些生氣。那翠綠的樹葉盡情地歡唱,引起我無盡的遐想。我想幾十年之後家鄉便籠罩在一片翠綠之中了。我們又能歌頌大自然的美,領略大自然的風光了。那時人們就真的會去珍惜這些,而不去做違背自然的醜事了。

微風喚醒了沉睡的種子。往日的喧譁也已經被寧靜所代替。每次進入樹林都是令人回味無窮的感覺。鳥語花香的日子趕快回來吧。

故鄉哺育了我,故鄉的變遷牽著我的心。願故鄉慢慢地沉睡在寂靜的夜空下,不要被時間所吞噬。

家鄉的味道美文欣賞 篇35

有人說,廣東人最懂得吃。天上飛的,地上跑的,水裡遊的,在一番講究的做法後,都變成了美味佳餚。然而,廣東人的“善吃”,除了表現在用珍貴食材做出的美味,更在於,廣東人能用一些看起來毫不起眼的食材做出讓人嘗一遍後回味無窮的小食。

廣東的老年婦女在逢年過節的時候,總會做上許多點心,走家過戶時,這便是最好的手信。其中,最受廣東人歡迎的,就是“鹹水角”。怎麼聽著名字那麼怪呢?望文生義,大家都會猜,這是一種角狀的鹹的東西。那它到底是怎樣的呢?竟能成為廣東人家招呼親朋好友的必備點心?

“鹹水角”又稱“鹹雞籠”,籠統地說,這是一種用糯米粉包著餡兒油炸而成的點心。這聽起來倒是很容易的嘛!但食不厭精、膾不厭細的廣東人做這道點心是十分考究的。

首先,把適量西芹、馬蹄、冬菇、紅蘿蔔切粒,加面豉調味成餡料備用。餡料可以根據個人喜好調配。接著就要準備糖了。誒?不是鹹的點心嗎?“鹹”的只是裡面的餡兒,傳統做法都會用糖溶水摻入糯米粉中搓粉。搓粉這道工序,最重要的是把握好力度和時間,這樣搓出來的粉團才會有筋道。把搓好的粉團切成小圓粒,用手捏成小窩後,還得用擀麵杖擀成麵皮。不過擀麵杖這種東西,廣東人一般不會特意去買,把裝腐乳的玻璃瓶洗乾淨,就是擀麵的工具了。擀好了麵皮就可以包餡兒了。包鹹水角跟北方的包餃子一樣考手藝,擺上桌的食物,雖說味道重要,但這賣相同樣佔重要比分。最後就是下鍋油炸了,現在更健康的吃法是加少許油慢火煎熟。剛上鍋的鹹水角香飄四溢,一口咬下去,裡嫩外脆,鹹甜適中,口齒留香啊!

除了“鹹水角”,廣東還有很多特色糕點,比如“缽仔糕”、“白糖沙翁”等。但現在廣東會做這些傳統小吃的人,年紀都比較大,而年輕一輩的,又沒幾個人肯學,不是嫌麻煩,就是怕做點心沒前途。要說想吃,那還不簡單,酒樓多得是!先別說酒樓做的正不正宗,就說那份傾注在點心裡的感情,那份家鄉的味道,在外面是吃不出來的。我們在呼籲保護遺產文化的同時,更不應該忘了這些飲食文化!

廣東歌裡有這樣一句:“民以食為天,食野講新鮮,色香又要巖先……”足可以看出廣東人對飲食的講究。製作飲食的過程不免繁瑣,但那代表廣東文化用心做出來的美味,怎麼能讓它流失呢?

廣東僑鄉,鍾靈毓秀。廣東人創造出廣東的飲食文化,廣東的飲食文化也造就了一代代廣東人。

家鄉的味道美文欣賞 篇36

在不經意之間看到一篇關於雪的文章,將我帶入無限的遐想。還記得三個月前離開家鄉的時候都還是豔陽高照的,可能現在已經在下雪了吧!不過說起我的家鄉就不得不說他的味道。雖然我的家鄉還算不上是旅遊勝地,但還是山清水秀,花香鳥語,每年來此的散心的人數不勝數。絕色的美景伴著絕色的美食,濃濃的家鄉味參雜其中,讓人回味無窮。

就拿臘肉來講吧!其他地方雖然也有,但在我的家鄉對它的加工卻有另外一種工藝。將新鮮豬肉抹了鹽,然後薰上幾天,再洗淨後放入油鍋裡炸成八分熟,再放入一個罐子裡用油浸沒,想吃的時候就從裡面拿出來放入水裡煮熟切片,這樣的臘肉吃起來黏黏的,肥而不膩,還帶有一股淡淡的煙燻味,這就是我家鄉特有的味道。

雖然離開家的時間不是很長,但家鄉獨到的美食卻在我的腦中不停盤旋。還記得在一家餐館裡吃過一次酸菜魚,但味道遠不如在家裡母親給我做的,雖然做法相似,但選料上差距就有些大了。在餐館裡吃的魚肉質沒有在家裡吃的那麼嫩,也許因為家鄉的魚是從湖中打撈出的野生的。野生的魚沒有了池塘的束縛,暢遊於溝河之間,那淡淡的腥味勾起我朝思暮想的家鄉的味道。

自從離開家來到學校之後,我都會時不時想念家鄉的那野生蕨菜的味道了,雖然學校也有賣的但吃起來卻沒有那麼勁道,因為我家鄉的蕨菜是風乾過的,自然勁道很多。

一年最熱鬧時,自是過年團圓之時,一大桌好吃的其中就有我最愛的竹筍燉海帶。將乾的竹筍(家鄉特產)放在水裡泡上一晚,然後切成小截,把洗好的豬頭肉和海帶放在一起,加水燉上幾個小時,讓豬頭肉的煙燻味兒和海帶竹筍的清脆味兒交融在一起,這就是地道的家鄉風味。竹筍用來涼拌也很好吃,在冬天的時候收集一瓶雪讓其自然融化,將竹筍和鹽浸沒於冰晶之水中,這樣做出來的竹筍就著火鍋別有一番風味,這就是家鄉地方特色的味道。

在離開家鄉的這三個月中,我憑著對家鄉的記憶四處找尋這些熟悉的味道,但每次都是無功而返,所以就讓我加劇了對回家的慾望,因為我的味蕾告訴我,它對家鄉的味道有多麼的想念民。現在我希望可以早點回家,因為這些熟悉的味道只有在家才能吃到,這些都是我家鄉的味道。

每一次的失敗都會讓我的味蕾隨之跳動,跳動的味蕾猶如我面對久別的東西時那顆激動的心。那顆激動的心,也正是這一次又一次的失敗讓我明白原來這些味道還是隻有在那一個地方才能吃到,而那個地方就是我日思夜想的家鄉。

家鄉的味道美文欣賞 篇37

家鄉的味道,如刻畫般雋刻在我心中,使我永難忘懷……

——題記

我的家鄉,位於祖國大陸的最南端——湛江。這裡環境怡人,美食數不勝數。但最令我著迷的,是白切雞。

白切雞,顧名思義就是不經濃味的調味料烹飪而成的雞。也許你會問,這樣的雞寡然無味,何處令你著迷?所以,這就要講究雞肉的質地了。湛江別的不多,空闊的農地倒是大把大把的,飼雞者在每日清晨會將雞放出籠子,把雞指引到空地,散上稻穀和雜米,讓他們自己自由地吃,盡情的跑。這樣的雞我們本地稱為“走地雞”。所以正宗的白切雞都是選用走地雞,這種完全自然的放養使雞更健康,雞肉更美味。在我家,全家人都喜愛吃白切雞,這是奶奶的薰陶。奶奶是地道的湛江人,她熱愛生活,熱愛美食,會做一手好菜,其中她做的最好吃並且她最愛吃就是白切雞。每到逢年過節,奶奶都會做白切雞給我們吃,那時的廚房便是奶奶的天地。奶奶先將一隻新鮮的雞去毛,挖出內臟,洗淨後將開水煮沸,然後將雞整隻放入鍋裡,加上一勺鹽,關上鍋蓋。待十幾分鍾後,開啟蓋,只見雞皮澄黃,這時的白切雞就可以出鍋了。最好吃的白切雞就是雞肉煮得與雞骨剛分離,雞骨還帶著一些血色,這時的雞肉是最嫩、最滑、最鮮美的。待雞涼凍後,奶奶會把他們切成一小塊一小塊的,美味的的白切雞就可以上桌了。

隨著白切雞上桌,除夕夜的大餐便拉開了序幕。姑姑伯父們一邊吃著白切雞及其他飯菜,一邊談論這一年的歡樂事。表弟表妹們與我便為了好吃的雞腿和雞翅膀“大搶出手”。每次的白切雞都會被掃個精光。

我去過不少外省的城市旅遊,也品嚐過當地的雞,雖然味各不同,但辣的只有辣味、甜的只有甜味,完全沒有家鄉原汁原味的白切雞好吃。父輩們也都說,吃了半輩子的雞,只有家鄉的雞最好吃,百吃不厭。家鄉的白切雞不同其它雞般用各種調味裝飾自己,它把自己最真實最原本展示給人們,讓人們對它讚不絕口。它就如同家鄉人一般,純樸、真實,不用各種虛名裝飾自己。也許這就是為什麼家人和我,以及家鄉人對白切雞痴迷的原因吧。

也許將來的我會因學業、事業去到很遠的地方,但只要想起美味的白切雞,就會記起逝去的奶奶,記起兒時吃白切雞的快樂,記起遠離的家鄉,記起純樸的家鄉人民。白切雞,是家鄉的味道,是家鄉人民返璞歸真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