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文學>

久病床前無孝子散文

文學 閱讀(2.26W)

婆婆走了,走的是那麼的安詳,淚眼模糊的望著靜靜的躺在鮮花叢中的婆婆,那緊閉的雙眼和嘴脣,彷彿在告訴我們,她走的從容,走的乾脆,走的毫無牽掛和遺憾。

久病床前無孝子散文

三天,僅短短的三天,就讓婆婆和我們陰陽兩隔,三天前還可以拄著柺棍蹣跚學步,三天後,竟長眠在地下,殘忍的與我們永別。把無盡的思念和回憶留給了深愛她的親人們。

五十歲前的婆婆,一大盆的洗衣水,端起來就能揚到大門外,抱起我那胖嘟嘟的女兒,健步如飛,把當時年方二十多歲、兩手空空的我,遠遠的甩在身後。

六十歲前的婆婆,滿口的牙齒,潔白、堅固、整齊,每當吃著脆骨或者豬蹄的時候,我們只能眼巴巴的看著婆婆嚼的咯嘣咯嘣脆,香甜的吃著,每當此時,婆婆都會笑話我們這些牙齒不如她的兒女們。

七十歲以後的婆婆,首先是牙齒開始鬆動,然後是腿腳變得遲鈍,從三年前突發心臟病住進醫院開始,身體就一天天的衰弱下去,纏綿病榻。老公是長子,婆婆生病住院,他沒有通知遠在外地的姐姐,也沒有讓為生計奔波的弟弟留下來,他一個人衣不解帶的日夜守護,整整半個月,當婆婆可以出院了,老公卻變的苗條了許多。

出院後的婆婆,身體還是很弱,時刻離不開人的照顧和護理,老公幹脆搬到了婆婆身邊,和公公一起照顧婆婆。因為婆婆生病,原本性格粗線條的老公,變得比以前細心了。他學會了量血壓,測脈搏,看體溫計,學會了察言觀色,一旦婆婆的臉色和神態不對,馬上把相應的藥物餵給婆婆吃。

婆婆的身體在家人的呵護下,在慢慢的好轉,因為中秋節和孫子一起吃月餅,一時高興,多吃了幾塊,結果,加重了心臟負擔,再次發病住進了醫院,由原來的冠心病,上升為心肌梗塞,老公再次陪伴婆婆住進醫院,並且是重症監護室。

對心梗病人的護理,要求又多又嚴,比如說:室內的空氣必須保持新鮮,溫度和溼度要適宜,陽光要充足。要保證病人的心情愉快防止不良的`刺激。在飲食上,更是讓我大費腦筋,既要使飲食清淡,又要富於營養,每次還不宜多吃。每天換著花樣的為婆婆準備她喜歡的飲食,還要規勸婆婆不要想那些油膩的、對身體沒有好處的食品。

“久病床前無孝子”是一句民間的俗語,它概括的總結了千百年來的一些社會現象,儘管它的具體的來源已經無從考證,但雙親重病時間太久,再孝順的子女都有厭煩抱怨的時侯,嚴重時,甚至連人影都看不到了的現象比比皆是。

“久病床前無孝子”從古至今都是一個客觀現實的問題。是千百年來對一種比較普遍存在的社會現象的總結。我不知道“久病”的這個“久”,應該是多少,三年的時間算不算久?我也不知道“久病”的這個“病”,應該是多重,心梗加腦梗算不算病?看著老公對婆婆的照顧和護理,我的腦海裡總是在盤旋著“久病床前無孝子”這句話,我也一直在想,明天、後天,一個月、兩個月,我們對生病的婆婆態度會怎麼樣?

我深深的知道,千百年來,不論何時何處,父母對自已子女的愛往往要超過子女對父母的愛的幾倍甚至百倍千倍啊。無數的活生生的事例告訴我們,如果是母親對待生病的孩子,她會夜以繼日,無怨無悔的照料和擔心著,即使是需要自己的心、肝、肺,也會毫不猶豫的拿出來,在所不惜;而有些做子女的,面對生病的老人,往往是相互推諉,總是要找出種種理由來為自已開脫,甚至會為了醫藥費而大打出手,更有甚者,把生病的老人扔在醫院,無人問津。世上還是慈母多過孝子啊。別人就是一面鏡子,他可以照出你做得好還是不好。

所幸我的婆婆,沒有生出不孝的兒女,當聞聽婆婆心臟病住院,女兒拋開家裡的一切,千里迢迢,趕到母親身邊,寸步不離的守候著,連著兩個春節在孃家度過,新娶的兒媳婦,從過門就沒在婆婆家過過春節,但有這樣孝順的婆婆做榜樣,我相信,老公的姐姐,一定會得到她的兒子媳婦的回報。

當婆婆還在被心臟病糾纏的時候,腦梗卻悄悄的侵襲上來。本來好好的坐在床上陪著孫子看電視,看著女兒忙裡忙外的洗衣做飯的婆婆,突然的倒了下去,送到醫院,已經昏迷,這是第一次腦梗發作,這次的病魔,奪去了婆婆的說話、吃飯和走路的權利,在醫院搶救的半個多月裡,老公和姐姐天天守在病床前,為了讓婆婆能有能量和體力,想盡辦法喂婆婆吃東西,當一次次的努力失敗後,只好讓醫生給婆婆插胃管。我又有了用武之地,開始為婆婆熬雞湯,做營養米糊,水果蔬菜汁,想盡辦法為婆婆增加營養和體力,因為婆婆病在數九寒冬,東北的氣溫又是極低的,為了讓婆婆能吃到熱乎的食物,我買了三個保溫飯盒,倒換著,每天都匆匆的奔波於醫院和我家之間。

婆婆有了體力了,就用她那還能動的左手,飛快的把胃管拔了出來,再也不讓醫生插了,以後的每一次吃飯,都像是一家人的戰爭。婆婆不會吞嚥,需要壓住舌頭把食物送到喉嚨深處,但婆婆不配合,總是用還能動的手腳反抗,為了母親不被餓死,為了婆婆的口腔不受傷,我的老公用手去壓婆婆的舌頭,每次都被婆婆狠狠的咬住,儘管疼的直冒汗,但他從沒吭聲,總是笑眯眯的和婆婆說:“媽媽,對不起了,兒子不這樣,您的病怎麼會好,您的胃裡一定要有食物,您的體力必須要儘快恢復,如果您覺得咬我能好受,您就咬吧,但咬完了,咱還得把飯吃進去。”一次次的咬下來,老公兩隻手的食指、中指已經腫脹的不能回彎,影響了餵飯的效果。姐姐看到後,就和弟弟調換分工,就這樣,姐弟倆的手輪流的讓婆婆咬著,而婆婆的藥和飯一次都沒有落下,醫生和同病房的病人,都被他們感動了。

2013年的春節,我們是準備在醫院度過的,我在家準備了豐富的菜餚,為的是不讓婆婆感覺到節日的淒涼,結果,中午吃完飯,婆婆就鬧著要回家,她不停的用手指著衣服,又指著門外,讓我們明白,她要回家。就這樣,大年三十的傍晚,我們經過醫生的同意,把婆婆接回了家。

回到家的婆婆,明顯感覺到心情和精神都比在醫院好,每天都有護士來家裡把點滴給掛上,又把康復中心的醫師請來給婆婆鍼灸,指導我們怎麼樣幫助婆婆進行康復訓練。眼看著婆婆像一個小嬰兒般的一天天的進步,一天天的好轉,能起身坐一會了;能下地站一會了;大小便有知覺了;知道渴了指著水杯要水喝了……這每一點點的進步,都使我們欣喜若狂,雖然吃飯還要壓著舌頭,雖然老公和姐姐的手指還在輪流的腫脹,但看著婆婆一天天的進步,他們說即使是咬斷了,能讓媽媽好起來,也值了。

婆婆能站住了,會咀嚼會吞嚥了,體能在一點點的增強,老公開始訓練婆婆邁步走路,他用布條把自己的左腿和婆婆癱瘓的右腿綁在一起,摟著婆婆在地板上一步一步的走著,每一次,老公都是滿頭大汗,身上的衣服都溼透了。我們東北冬天取暖用的是地熱,光著腳站在地板上,讓婆婆這沒有知覺的腿,先從腳下的熱開始感覺,就這樣不間斷的堅持了一個多月,婆婆的腿可以自己往前挪了。姐姐又用寬布帶,套在婆婆的腳上幫助抬腿走路,慢慢的,婆婆可以自己抬起腳了,但抬的不高,經常被地板縫絆到,老公就做了個沙袋,綁在婆婆右腿上,讓婆婆先負重,然後再把沙袋拿掉,這樣反覆的訓練不久,婆婆的腿就會回彎了,會抬腳走路了。

天氣慢慢的暖和了,老公和姐姐把婆婆領到樓梯前,開始幫助婆婆爬樓梯,婆婆像孩子一樣興奮,每天都要求去鍛鍊,由開始的一層,慢慢的增加,最後,能上下七層樓梯,看著婆婆的進步,我都充滿了希望。母親節,我給婆婆買了一束康乃馨,祝福婆婆永遠健康,婆婆高興的捧在懷裡,像個孩子一樣,一臉的燦爛笑容。中午,老公把我買的魚做好,因為婆婆最喜歡吃魚,我把魚肚子上的肉給婆婆摘下來,姐姐一口一口的喂婆婆吃,也許是婆婆嫌我摘的太慢,突然伸出左手,快速的在盤子裡抓起一把魚肉,噻到嘴裡,我嚇的一下跳了起來,怕婆婆被魚刺卡到,一家人都笑了,為婆婆的天真舉動,姐姐告訴我,婆婆從小就長在湖邊,吃著魚長大,從來都沒被魚刺卡過,雖然在病中,也許是本能吧,婆婆還是會吃魚,會吐刺。

母親節這天,天氣不冷不熱,陽光溫暖,微風和煦,飯後,我們把婆婆帶到小區,讓婆婆散步,我拿出相機,說:“媽媽,您好好走一個,我給您拍下來,給您的孫女發過去,讓她看看奶奶的進步。” 婆婆高興的點頭,很認真的走著,我舉起相機,拍下了婆婆留在人世間最後照片。

姐姐看婆婆恢復的這樣好,就和婆婆商量,回趟家,換換衣服,頂多一週就回來,婆婆點頭答應了。誰都不會想到,能走的婆婆,會毫無預感的再次發病,如果不是老公發現及時,如果不是醫生在CT室裡就會診並制定了搶救措施,也許婆婆連最後這三天都不會留給我們。可憐的姐姐,陪伴了這麼久,僅僅離開兩天,再回來,看到的就是母親昏迷的樣子,發病前只有我老公在身邊。最後的三天,老公把最後這一天夜晚的守護留給了婆婆的小兒子和唯一的孫子,老公說:“老兒子,大孫子,是老太太的命根子,讓他們多陪陪的吧。”本以為婆婆還會堅持幾天,沒想到,一夜的時間,病情就急劇惡化,慶幸的是,天亮了,待老公去醫院後,婆婆才嚥下了最後一口氣,沒有讓精心伺奉她這麼久的大兒子失去送終的機會。

古代的“孝”字是個象形字,“孝”,是一個老人家,手搭著孩子的頭走路。如果拆開來看,“子”在下面,老人手扶著孩子,靠著孩子在走路。如果挖掘“孝”的基本原理是“奉養雙親,”然後又引申出“尊敬長輩。”“孝”的核心就是一種人與人之間的親情,是處理家庭中長輩和兒女之間關係的最基本的倫理道德準則。所以《禮記》裡講:夫孝者,天下之大經也。“孝”是一切德行的起點。

“久病床前無孝子”這句無從考證的民間俗語,雖然千百年來被形形色色的人們,用不同的版本演繹著,但還有更多如老公和姐姐這樣的人,在用實際行動,譜寫著“久病床前有孝子”的讚歌。我覺得,只要是孝子,不論父母病的多久,只要盡心盡力了,只要做到問心無愧了,就夠了。我還更深的感覺到,如果是孝子,就不要等到父母病了的時候,才來盡孝,只要父母還健在,就把孝心毫不保留的送給父母,讓父母感受到兒孫繞膝的天倫之樂。

父母老了,需要更多的陪伴,為兒女操勞一生的他們,需要的往往不是物資上的滿足,他們更渴望的是精神上的慰藉,常回家看看吧,別讓老父老母倚門盼兒歸,別讓老父老母感到被遺忘,別讓“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的遺憾多次上演。因為我們的父母留給我們盡孝的時間,真的很有限。

婆婆走了,我們在悲痛的同時,又感到欣慰,我們沒有遺憾,因為我們都盡心盡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