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文學>

國小生禮儀廣播稿

文學 閱讀(1.21W)

主持人1:敬愛的老師,親愛的同學們,大家好,歡迎大家準時收聽我們的廣播!這裡是豐店鎮中小國小校園廣播臺,我是主持人陳陽。

國小生禮儀廣播稿

主持人2:我是主持人張遠帆。

主持人1:中國是文明古國,有“禮儀之邦”的美稱。禮貌待人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周恩來一向被人們稱為禮貌待人的楷模。有一次,周恩來請一位理髮師給他刮臉,一不小心,颳了一個小口子,師傅忙說:“對不起。”笑著寬慰他。事後,還一再向那位師傅道謝,盡力消除了他的顧慮。

主持人2:我們國小生就應該講文明,懂禮貌,語言和行為都要彬彬有禮,文雅而不粗野,要學會使用文明用語。對長輩,對老師表示尊敬時,要稱呼“您”,請求別人做什麼或給予幫助時,要說“請”,別人幫助了自己時,要說“謝謝”,當別人感謝你或有事向你道謝時,要說“別客氣”或“沒關係”,當你無意中防礙了別人或給別人添麻煩時,要主動說:“對不起”。早晨上學或路上遇到老師、同學、朋友或其他熟人時,要主動打招呼,說“您早”“你好”,分手時互相說“再見”。說話時要和藹、謙讓、文雅、得體,決不可以說髒話、粗話。

主持人1:可是,有些同學是怎樣做的呢?在家裡,稍不如意,對長輩就任意發脾氣,在學校,不但對老師不理不睬,甚至給老師起綽號。同學之間打架,罵人,說髒話的現象,到處可見。明明是自己不對,卻死不承認,當別人不對時,不能原諒別人的過失,當別人對自己表示歉意時,更是得理不讓人。

主持人2:學校辦公室是老師工作、學習和課餘休息的地方,學生不應該隨便進入。如果有事一定要進入辦公室,應該先敲門,喊報告,經同意後再進入辦公室時,要輕手輕腳,避免發出響聲,影響他人。可是,我發現有小部分同學不是這樣做的,他們不僅旁若無人的隨隨便便進出辦公室,大聲喧譁,影響了老師辦公,這樣真是太不文明瞭。

主持人1:由此可見,如果人不講禮貌,那麼,很容易使人對你產生討厭的感覺,沒有禮貌會造成很多惡果,輕者別人會認為你沒教養,不願和你深交。重者則對你產生不滿或漸漸地由不滿變為怨恨,甚至發生衝突或發生意外。長此下去,別人還會遠離你,使你很難得到別人的幫助。但如果你是一個講禮貌的人,碰到叔叔阿姨老師同學問個好,這短暫而又隨意的語句,卻能換來微笑和熱情,讓你受益非淺,別人會認為你是個有修養的人,願意和你交往和幫助你,信任你,對你的成長有很大的幫助,再加上你的才智,在事業上便不難有成功的一日。

主持人2:禮貌要怎樣培養呢?我們應該在日常生活中,加強學習,努力提高自己的文化水平,增強自己的素質修養,見到叔叔阿姨問聲好,不小心撞到別人要道歉,和長輩說話要稱呼“您”總之,我們要注意養成文明待人的好習慣。

主持人1:因為不禮貌發生了許多壞事,而因為禮貌沒發生許多壞事,所以我們對禮貌需要十分重視。 別忘了,我們中華民族一向被稱為“禮儀之邦”,意思是說我們中華民族是一個有禮節、講道理的高尚民族。別忘了,你是一名少先隊員,你是一名中華民族的一員。

主持人2:我要勸告那些不講文明,不懂禮貌的同學,改掉自己的壞毛病。希望通過學習《中國小生日常行為規範》,使同學們的日常行為真正規範起來。同學們,讓我們共同努力,爭當新世紀的文明少年吧!

主持人(1、2):我們本次廣播又要和大家說再見了,謝謝大家!

國小生禮儀廣播稿 [篇2]

給你的天空劃一道絢麗的亮色,給你的世界奏一曲動聽的歡歌。

傳播校內外新聞,抒發學子心聲,繁榮校園文化,豐富課餘生活。

各位老師,各位同學,大家好!今天是2017年2月19日,星期三,這裡是貫溪中心國小紅領巾廣播站,我是播音員---------。今天我為大家準備的是文明禮貌方面的內容,希望你能夠喜歡,並從中受益,做一個文明的國小生。

親愛的同學們:文明禮貌是什麼?文明就是路上相遇時的微笑,是同學困難時的熱情幫助,是平時與人相處時的問候,是不小心撞倒對方時的一聲“對不起”,是自覺將垃圾放入垃圾箱的'舉動,是看到有人隨地吐痰或恣意踐踏草坪時的主動制止一個講文明的學生才有一顆潔淨的心;一個懂禮貌的學生,才會從知識中昇華做人的道理。 然而,在這美麗的校園裡,總有一些不和諧的音符:綠色的操場上總有我們隨手扔下的包裝紙、塑料袋;長長的走廊裡總響起不和諧的爭吵聲這些破壞了學校為我們提供的優美和諧的育人環境

中國是一個有著五千年歷史的文明古國,中華民族素來是一個溫文爾雅,落落大方,謙恭禮讓的禮儀之邦。 一位名人說過:如果你失去了今天,你不算失敗,因為明天會再來;如果你失去了金錢,你不算失敗,因為人生的價值不在錢袋;如果你失去了禮儀與文明,你就徹徹底底的失敗,因為你已經失去了做人的真諦。 在21世紀,禮儀已經等於我們的第二張臉。就算你長得再漂亮,穿得再好,如果你的言行舉止粗魯,沒有半點禮儀的話,那麼你還是會遭人討厭,你的形象也會非常失敗。

《國小生禮儀廣播稿》全文內容當前網頁未完全顯示,剩餘內容請訪問下一頁檢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