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文學>

美麗的生態園散文(通用8篇)

文學 閱讀(2.03W)

在現實生活或工作學習中,大家或多或少都接觸過散文吧?散文不講究音韻,不講究排比,沒有任何的束縛及限制。你知道怎麼才能寫好散文嗎?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美麗的生態園散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美麗的生態園散文(通用8篇)

美麗的生態園散文 篇1

我的家在平頂山,這裡有許多美景,有湛河公園、鷹城廣場、河濱公園……但我最喜歡的是白鷺洲國家城市溼地公園,也是大家所稱的生態園。

一天,我和媽媽到生態園遊玩。剛進入生態園,就感受到園內的空氣特別清新,深深地吸一口氣,使人心曠神怡!走進園內,首先映入眼簾的就是茂盛的樹木,像一把把綠色的大傘為人們遮擋陽光,那溫暖的陽光照在樹木和花草上,讓它們茁壯成長!那草上的露珠也被陽光照得閃閃發亮,像鑲嵌了寶石一般!樹林的深處有一片石榴園,那一顆顆石榴又紅又大,特別飽滿。石榴成熟了,都開心地笑了起來,有的笑裂了縫,有的笑破了肚皮,露出了滿滿的籽兒,使人垂涎欲滴!

走出樹林,再往前就到了荷花池,那裡盛開著一朵朵粉紅色的荷花,許多荷花簇擁在一起,露出了笑臉,像頑皮的小孩在嬉戲玩耍!在那清澈的水中,能看到游來游去的小魚,有的會露出水面觀賞美景,有的則會跳出水面,有的甚至游到岸邊,好像要跳到陸地上觀賞這園內美景!

再往前走就到了蘆葦湖,一簇簇的蘆葦立在水中,覆蓋了大片水面,像在水面上鋪上了一層綠毯,一陣風吹來,蘆葦猶如穿著草裙的小姑娘,跳起了歡快優美的舞蹈!湖邊的柳樹,彎下了腰,照著鏡子,一陣風吹來,像是在風中梳理自己的頭髮!這時,調皮的小水鴨出來了,成群的小水鴨在嬉戲玩耍,它們游泳的時候,脖子一前一後,腳在水裡拼命地蹬,有的小水鴨特別調皮,一會兒鑽到水底下,一會兒又鑽了出來,像是在玩兒捉迷藏,特別可愛!

這就是美麗的生態園,讓我陶醉!

美麗的生態園散文 篇2

春節我在深圳度過。這座移民城市,一到春節便人去城空,冷冷清清。就像一個老外面對深圳衛視記者所說的那樣:這個城市一到過年就沒人了,人都在火車站排隊呢。作為都市的留守者,不僅要陪伴著它的冷清,還要時時接受著鄉愁的煎熬,無奈時,只能在零星的鞭炮聲裡,想象著古城潁州鬧元宵看花燈的熱鬧場面,思鄉的感覺越發強烈。

逆著春運的大潮北歸時,元宵節的煙花剛剛散盡,年的身影漸漸遠去,心裡感覺黃花菜都涼了。妻說,生態園的燈會還在繼續,我手裡有幾張票,晚上我們看燈去,今年的《清明上河圖》花燈都上了新聞聯播了呢。我聞言大喜,隨妻欣然前往。

闊別兩年,重遊生態園。暮色黃昏裡,春寒料峭中,60組大型彩燈迎接著我。

手捋鬍鬚的蘇軾,高達數丈的觀音,身長百尺的舞龍綵鳳,晶瑩耀眼的瓷杯白塔,這些造型彩燈都美輪美奐,讓我目不暇接。但我的眼光還是被大氣磅礴的《清明上河圖》花燈吸引住了。

《清明上河圖》系列花燈真是一場美麗的視覺盛宴,讓人大開眼界。花燈沿河搭建,逶迤數裡。夜幕低垂之時,北宋都城汴梁的六街三坊便熠熠生輝地浮現在遊人的眼前。房舍、茶樓、勾欄、酒肆、城門、畫舫、遊船、虹橋在輝煌燈火的映襯下生動逼真宛如仙界。而販夫走卒士農工商才子佳人漁樵耕讀之輩無不形神兼備栩栩如生。高大的駱駝、溫順的牤牛、瘦小的青騾、負重的黑驢、俊逸的寶馬都惟妙惟肖活靈活現。讓人驚歎的是,駱駝和駿馬以及舉杯的書生和打漁的漁夫都能活動,低昂的馬首、手口間往來的酒杯、水中上下的漁網,這些讓整個花燈活了起來。鮮紅色的汗血馬,翠綠色的松樹、赭黃色的駱駝、金碧輝煌的門樓、七彩玲瓏的寶塔,流光溢彩的畫舫,因為燈光從內部透射出來,更是顯得色彩斑斕燦如雲霞。

這一切,無不衝擊著遊人的視覺神經。

這是一幅立體的畫卷,又宛如一出五彩繽紛的戲劇,更像是一場虛幻縹緲的海市蜃樓。

側耳聽,隱隱有聲音傳過來。嘈雜的車馬聲,叫賣聲,絲竹聲,吟誦聲,喝彩聲,絃歌聲,說笑聲從一千年前的東京汴梁城跨越時空傳過來。

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活了,恍惚間,這裡就是繁華喧鬧車水馬龍的萬國來朝的十一世紀國際大都市汴梁。

揉揉眼睛,仰視天,則三兩孤星伴淡月,環顧四周卻都是現代衣冠的都市人。門口的彩燈上,“盛世中華,和諧阜陽”八個彩字在暗夜裡閃爍。眼前景和身邊物相隔千年,彷彿南柯一夢。

今夜我抓住了年的衣帶,與它緩步同行了一晚,再次感受到家鄉的濃濃年味。同時也心有所悟:古都汴梁城已消失在歷史的塵埃裡,一千年前的盛世與今天當然不可同日而語之;然而,盛世之花還是需要千萬雙和諧的手來悉心呵護,才會更加嬌豔美麗!

美麗的生態園散文 篇3

前些日,開車拉著老甜心,前往合肥市牛角大圩。先上馬鞍山高架,再沿包河大道高架一路南行至八百里巢湖邊,右拐進入環湖大道,過萬達文化城,來到派河大橋,右行上牛角大道,轉眼來到了牛角大圩農業生態園。生態園規模之大、景色之美,頗有些出乎意料。園區內道路、溝渠橫平豎直,大片的農田、果園、以及景色各異的四季花海,規劃有序,還配有江南水鄉的小橋流水,徽派建築的高壁飛簷。舉目蒼翠欲滴,頷首花香撲鼻,好一派如詩如畫的田園風光!一路走來,如在畫中游,令人流連忘返,如醉如痴。

牛角大圩生態園位於合肥市濱湖新區徽州大道南端,以其形狀酷似牛角而得名。生態園東枕巢湖,南銜派河,西抵京臺高速。已開發的園區佔地1.5萬畝,是安徽省目前投資規模最大,建設規格最高的農業綜合開發專案。現已建成了九大景觀。

秋季花海。有矮牽牛、孔雀菊、藍花鼠尾草、一串紅等各種花卉,形成紅、玫紅、橙、黃、藍、白、紫七種顏色,組成十二個花團。花海中聳立一座大風車。漫步蜿蜒曲折的棧道,來到大風車廣場,置身花海,仰望藍天白雲,真是悅目賞心。

橫城湖休閒垂釣。現有魚塘兩百多口,和眾多農家樂特色土菜館。樹蔭下釣魚釣蝦,庭院內大快朵頤。悠哉,美哉!

派河溼地。小道通幽和溼地棧道是它的亮點。沿著崎嶇小道登上派河大堤,居高臨下,溼地美景盡收眼底:蘆草叢生,魚蝦漫遊,水鳥嬉戲。

此外還有“東亞園林”、“ 金色稻浪” “小螞蟻菜園、”“文博開心農場”、“ 藍莓莊園”和“桃蹊農場”等風態各異的景觀

偌大的景區內,我們時而驅車時而漫步。大風車旁留個影,廣利橋下與釣魚的農民開心的攀談,藍莓園裡品嚐了色澤美麗、營養豐富、被稱為“漿果之王”的藍莓,桃溪農場中採摘了無汙染的“金手指”葡萄,還在秋季花海採了一大包鮮嫩的野生馬齒莧,……走著逛著,賞美景,品美食,不覺日上中天,愜意而歸。

牛角大圩,水中有島,島上有田,田間有園,園內有情,以水為魂,以綠為美。它幽靜、恬淡,遠離城市喧囂,使人拋開煩惱,返璞歸真,安享自然。它宛如一顆熠熠生輝的明珠,自此留在我的腦海裡,鑲嵌進了我的心中。

美麗的生態園散文 篇4

11月9日週末,接分湖詩社社長張舫瀾老師電話,說是邀請我一起參加青浦枇杷園雅集,詩社分派一行七人赴約。青浦枇杷園我不是第一次去,記得2011年青浦第一次雅集,寫作協會凌耕會長的午餐就安排在這裡。當時我印象深刻,因為從未見過一家飯店,走進裡面如同走進一個原生態公園一樣,芭蕉葉、小橋流水,美輪美奐,眼花繚亂得都欣賞不過來。原汁原味的農家菜,讓我們大快朵頤。

而飯店前方,一路上種植著許多低矮的枇杷樹,成百隻草雞在樹下閒散著“踱方步”覓食。此情此景,記憶猶新。回想起第一次雅集,物質和精神雙豐收,回來即起草一首江南詩作,記得最後一節吟道:我聽到了枇杷園裡/幽幽的歌聲和吟詠/在夏日的烈火中/發出“滋滋”的聲響/畫卷鮮活,破紙而出/借一條小船/我在江南的畫卷中穿行。可見我對枇杷園的鐘情,也是她帶給了我靈感,創作了第一首頌青浦水鄉詩。新詩,我偶爾為之,後得讚許是我意料之外的。

話說回來,今日我重遊聯怡枇杷生態園,倍感親切。剛踏進會議室,一份檔案袋和一瓶枇杷果汁飲料早已擺放在每個人桌前。二樣東西看似不重,但你輕輕翻閱材料,這分明是枇杷園三年來的成果,沉甸甸的。三年來,他們獲得了諸多榮譽:“成功建立3A農業旅遊景區、舉辦農家樂旅遊節、紅花拆燴甲魚評為上海十大經典農家菜之一、‘白沙枇杷’被評為上海品牌產品”等等。枇杷“美嬌娘”嫋嫋亭亭正從深巷款款而來。

我一邊品味枇杷果汁,一邊聆聽沈振明董事長細數枇杷園的發展史。感覺枇杷的甜潤,同時也感受到了沈總他們團隊對枇杷園所傾注的心血和真情。

青浦寫作主席凌耕向我們透露,沈總是一個務實的人,榮耀的背後肯定有許多創業的故事。他是說幹就幹的人,我想幹一番大事業的人是這樣的,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果斷決策,付之行動,才有今天的碩果累累。

據去年受邀專門為枇杷園打造設計的青浦畫家岑振平介紹,按他的理念設想枇杷園不應該像公園,也不是一般的農家樂,就如沈總說的是升級版的農家樂。從美學的審美角度來說,應是古代和現代元素的融合打造,景與時景的襯合。如今是以一月一變樣,一年大變樣的新景象呈現,枇杷園正行駛在綠色環保、農家休閒的軌道上前進。

閒話枇杷,主角不能不說。1999年,沈總他們從蘇州東山引進了白沙系白玉枇杷品種進駐青浦聯怡生態枇杷園。從此蘇州枇杷入嫁上海,安居樂業,種植面積390畝,每畝產量高達300餘斤。說道枇杷,我幾年前寫過一篇有關文章《初夏話枇杷》,瞭解一二。枇杷,古人稱“盧桔”、“金丸”,宋代詩人蘇東坡有:“羅浮山下四時春,盧桔楊梅次第新”,而南宋詩人陸游則曰:“難學權門堆火齊,且從公子拾金丸”等詩句。枇杷,因其葉似琵琶,才得了枇杷之名。形狀呈果球形或橢圓形,獨核者為佳。果色金黃,果肉橙黃,汁多,味鮮甜而柔糯,在果品中被譽為“珍異果”。品種有二十多種,大類可分白沙,草種、紅種(紅沙)三大類。據《廣志》認為,白沙為上,紅沙次之。白沙,有軟條和硬條之分,軟條白沙,又叫“軟吊”,果皮呈淡黃,果肉玉白色,核小汁多,味鮮甜糯,品質上乘。我國最為有名的枇杷是洞庭東山的白沙。聯怡生態枇杷園就是瞄準了目標,選上了我們蘇州的“美嬌娘”。

那天活動有幸,顧副總親自陪同我們參觀枇杷園。走過枇杷園客房,不時會傳出歡樂的笑聲,很是溫馨。淡黃色的枇杷冬花及不知名的粉藍、玫紅色花開得正豔。初冬的暖風,吹拂來一陣陣花香,讓我們迷醉在花團錦簇裡。

亭臺樓閣,登高望遠。佇立觀瀑亭,可鬱園俯視,別有情趣。一隻只青青的果實掛滿枝頭,是示範新品梨嗎?盡收眼底。蜿蜒的粉牆黛瓦,如同少女的裙襬,煞是好看,一青二白,相映成趣。生態枇杷園,是農園、還是花園,我已是分不清了。

相距一年,我與“美嬌娘”有一種熟悉的陌生感。今日所見,她舉手投足,越發魅力。開動機器,沼氣工程得到了良性迴圈利用。枇杷樹有了有機肥的保證,發展迅猛。從而帶動起一條生物鏈,提升了飲食文化、茶文化、詩詞文化等新鮮活力和內涵。

聯怡文苑應運而生,原中國文化部黨委統戰部部長王蓮芬是聯怡文苑的發起人。她對生態枇杷園極其痴迷,流連忘返,嘖嘖稱讚。“詩書畫”三絕的奇女子,信手拈來,欣然揮毫題寫了一首《農家樂》七律詩:雞鳴小雨到農家,巧覓桑園一徑斜。碧瓦樓前灰喜雀。紅牆頭頂綠絲瓜。廚房喜用自來水,菜裡新添小米蝦。最喜此間光景好,富民政策不須誇!休閒農業、美麗鄉村,躍然紙上。

人間天堂般的枇杷園讓我想到,在這次雅集中初識的女詩人秦華,我讀到她《春天的玉蘭》散文詩集的幾句:一粒植被的理想,用文字連結。文字套疊,田園樂章。起伏,述說著一個又一個古老的傳說,述說一個又一個動天地泣鬼神的故事。理想發芽,理想開花,理想繁衍著奇蹟。

美麗的生態園散文 篇5

您到過武漢嗎?您知道武漢站是啥模樣?不妨我們一起去看看。

一、

武漢站氣勢巨集偉,外形似鯤鵬展翅為:9片波浪型重簷屋頂,中部為拱起的大廳屋頂,象徵九省通衢、中部崛起。車站高達50米,總建築面積37萬多平方米。它又是武漢三大交通樞紐的重要站點之一。車站建成後於2009年12月26日正式通車。

車站主樓出口分前後為東大門,西大門,東大門前方是一道綠色屏障,由種植的紅葉石蘭形成密密叢叢的綠籬,分界出外圍行車道。西大門為後方出口處,這裡是一片闊大的林園。

車站從地下到頂層分為三層為:地鐵站,一樓大廳,二樓候車廳乃至出站口。地鐵口就在車站一樓大廳中央,一出地鐵口,可以迅速地疏離,不受任何阻擾。

一樓大廳以高架橋下穿內空層設計建設而成,充分利用了空間,減少土地佔用。頂部呈半圓藝術造型,給人以美觀的感覺,前後通透,寬敞明亮,舒適恬怡。

東大門前兩條去往武昌、漢口的各條公汽站,是這裡重要乘車站點,站點醒目耀眼,無論多少旅客的到來,很容易找到自己要乘的車次。

車站東廣場的南側是去往其他城市的長途汽車客運站,名為:“楊春湖長途汽車客運站。”這裡也有去往天河機場的客運服務。售票大廳寬敞明亮,服務視窗排列有序,無論平常還是節假日,都不會造成擁擠與混亂,給旅客帶來便捷快速的服務,減少滯留現象。

車站主樓靠北側分別為:一座工作人員值班辦公樓,大休息間,供工作人員進餐,小憩,更衣。一座為大酒店。

車站一樓大廳前設有露天電梯,乘動車的旅客,可以對接乘電梯上二樓。二樓有寬敞的平臺,平臺上有二十四小時服務的士車輛,為來往旅客提供方便。

車站一樓大廳內設有各種副食品商店,商品以湖北地方特色為主。另有餐飲部,全天候服務,旅客就餐、小憩任由之。

晚間的車站燈火闌珊,四周通明,仿若無影燈下映明月的美景。

二、

車站東大門廣場備有一排排木製條紋長長的坐凳,沐浴乘涼,可坐,可躺。廣場綠蔭怡然,景觀樹,花卉隨季節適時綻放。廣場的正前方,穿越綠籬,跨過一道外圍公路,就是一道高高的土牆,通過建造形成一道綠色長廊,寬大約五十多米,長足足有一千五百多米。北側進站口處是多種樹木組成的林園,長廊裡分別有竹園,鬆園,桃園,紅葉石蘭園,樟樹園等組成,形成多種自然風格,各種園區色調分明。牆地腳是蜿蜒圖形的月季花卉,整個長廊似臥式在東大門的正東面,它為車站平添四季風情風貌。尤其是北側進口處一道長條花壇裡通過嫁接的月季,似牡丹,似月季,花朵碩大,色澤嬌豔欲滴,色彩斑斕,蹊蹺的是有紅色,竟有綠色,還有黃色,黑色的。像是人工雕琢,其實是科學培植出來的自然花朵。它們盈盈滿滿地開,突突突地勃發,旅客進站以奪目的色彩,吸引旅客為之賞心悅目,心曠神怡。

東大門廣場南側,是一處寬闊的轎車停車場,可容納上百輛之多,停車處井井有條,標誌著管理嚴謹規範。

東大門廣場北側是一條寬敞的進站公汽馬路,行駛便捷。

車站北側外圍,是一片沙樹林,沙樹林裡穿越一條人工修建的荷池。荷池南北走向,由裡至外大約百把米長,不寬。夏季到來,朵朵蓮花競相開放,小小的荷池滿滿的綠映紅,紅映綠,紅綠相間,生機盎然。即便是夏日炎炎,都會給旅客帶來陣陣舒爽與清涼。

北側不遠處是楊春湖,與車站相依相伴。都說山因水而靈秀,水因山而雄厚。車站因水的襯托而顯為靈動秀美。清澈的湖面,在微風中,輕波盪漾,物影綽綽,旖旎瀲灩。旅客們的到來,不妨到湖岸觀光,釋放一下旅途的勞頓,留下縷縷情思。

車站的整個西面,是一座龐大的林園。它緊緊地簇擁著西廣場,掩映西樓。林園深處,曲徑通幽,幾條悠長而潔淨的道路,供旅客行走,直接進出站內。林園中央橫穿一條南北走向的水渠,寬約十來米、它的上游是楊春湖,下游通往大東湖的排水管道。水渠中建有音樂噴泉,岸邊有小型亭臺,供旅客遊玩欣賞。這條水渠中段因西廣場平臺的覆蓋,表面隔成南北兩段,底下水流暢通。水渠里長有野生水草,少許蘆葦點綴。它的構建形成一道水源生態,源源不斷地巡迴流淌,起到“流水不腐戶樞不蠹”的作用,它的觀賞價值全在依林傍水,依園而行的藝術景觀。

水渠靠西向外延伸,是精美別緻的人工花壇。花壇穿插著一些名貴樹種,如柞樹,銀杏樹,樟樹,紅葉李,沙樹,不同品種的桃樹,櫻花樹,松樹,石榴樹,梨子樹,柳樹,還有些不知名的樹種等等。由這些常綠樹構成的林園,格外茂密蓬勃栩栩生輝,彰顯著車站四季如春。尤其是春季桃花盛開,瀰漫出陣陣甜蜜的芳香,將那處綠葉吐納出的新鮮氧氣溶解成一道道輕波裊繞的雲煙,在陽光裡放射出迷人的光彩,輝映著車站的全貌。雨天如一席輕紗垂簾,覆蓋在車站的整個上空,猶如大自然的朦朦朧朧。晴天鬱鬱蔥蔥,滴萃滿目,不乏群鳥棲憩,鳥語花香,令人如痴如醉,夢幻交織。彷彿整個車站靜臥在林園深處。

緊挨林園南頭是一處寬敞的綠蔭草坪,草坪為旅客提供了開闊的綠色視野,可以席地而坐,可以漫步而行,讓身心貼近泥土,在綠色的光陰裡放牧。

車站的上空,悠悠的白雲下,工作人員放飛的和平鴿展翅飛翔,一個人鳥和諧的靈動畫面時時鋪展在車站境內。這樣一個以園林生態環境為主體的交通樞紐,實為不多見。

這裡建站前,是一片荒草叢生,行人稀疏,交通不便的“野外”處。建站後繁榮昌盛,欣欣向榮。它也是太平盛世,盛世中華的象徵。大家不妨來武漢一睹它的芳容!

美麗的生態園散文 篇6

走在迭部的街頭,一絲絲清新而甜潤的空氣浸入心肺,享受著都市人很難享受到的待遇,我不得不感慨:“這哪裡是個縣城啊,彷彿進入了生態王國,周圍的山被茂密的森林簇擁著,天透藍如洗,一朵朵白雲從上頂上飄過,彷彿是草原上羊群走過。這裡的老百姓好幸福,也太奢侈,他們享受著每立方空氣裡含3萬8千多單位的負一陽一離子,讓霧霾籠罩的北京人好忌妒”。迭部,來過這裡的人都說是神仙居住的地方!

迭部是個森林之城,是青藏高原上的綠色明珠。佔地2500多平方公里,森林覆蓋率已達70%。從解放後,為了大西北的經濟建設,林業大軍從天南海北來到這裡,開始了迭部歷史上大規模的砍伐,整整40多年,浩浩蕩蕩的運輸車隊晝夜不停的拉運木料,大西北的每一寸鐵路枕木,每一個通訊線幹都來之迭部,那時的迭部無人不曉無人不知,用80年代的經濟指標核算,粗略概算,迭部為國家經濟建設輸出了70多個億。98年停止砍伐後,迭部的山山溝溝已經變得滿目瘡痍,迭部人沒有嫌棄養育他們的土地,用十年多的時間還回了一個綠色迭部。2006年,第一屆中國臘子口生態論壇在迭部召開,生態學家、國務院院士李文華親臨參會,送給迭部一個最大的驚喜——將迭部作為綠色長征的出發地!

迭部是一個純藏民族居住區,這裡的民風淳樸,底蘊深厚,獨特的藏文化給迭部這塊沃土注入了新的氣息,迭部也是三國文化、寺哇文化、齊家文化的發現地,三國時代的姜維囤兵迭部達數年,是諸葛亮九伐中原的必經之地,是扼守入川的咽喉之塞。這裡是多民族的交匯之地,藏、漢、回、蒙等多個民族,世代相守。

迭部人說起迭部是神仙居住的地方很自豪!說迭部是神仙涅甘達哇路過時用大母子摁開的地方。現在,涅甘達哇就坐在益哇溝的山顛上,日月守護著這裡的百姓,迭部才有了風調雨順,不管外面的世界怎麼不好,迭部人的生活依然悠閒而平靜,過著與世無爭的生活,一陽一光而坦蕩。

站在白龍江畔,看江水急湍而下,涴延千里,直瀉長江。其實,今天我們看到的江水僅僅不到60年前的五分之一,60年前的迭部沒有路運,只有水運,從迭部到武都到碧口,沿白龍江設有20多個水運站,那時迭部的木頭是靠水運到武都或者碧口再上岸裝車。也許有朋友問,迭部的木頭很小吧?我可以毫不誇張地告訴,隨便伐倒的松樹上截下一段就裝滿一輛東風車。去阿夏林場,一個老護林員告訴我,他過去就是林業局的伐木員,他砍了20多年,倒在他手下的松樹已不知其數,僅他們場就有600多工人,他是76年從九寨溝(原南坪縣)八場調來的,他當了伐木班班長。他現在最後悔的是79年,他帶的班組用十多天的時間伐倒一棵迭部的樹王,那是一棵用6個人拉著手也沒有合抱住的樹呀!現在唯一給他留下的記憶:夢中常常出現他們四個工友在勞動間隙,盤退坐在樹王的樹墩上打著撲克喝啤酒!

有人說迭部與長白山相媲美,但我去了長白山,哪能找出迭部的感覺呢!長白山有她冬天的美,但她的春天總是姍姍來遲,夏天又少了點靈秀,秋天一一夜的風,又讓長白山穿上皚皚白雪!迭部的四季總讓人迷醉,哪一個季節都捨不得離開,三月的桃花逆白龍江兩岸次第綻放,從臘子口到益哇溝,也得兩個月的時間,迭部就在暖洋洋的春天裡幸福著;夏天,你就來迭部聽松濤的奏鳴曲,這裡沒有現代都市人造生態園,迭部就是一個天然生態園,如果你駕車而來,從益哇溝口到臘子口,只要是有路的溝,你隨便可以開進去,就在林子裡穿行,累了你可以停下車,躺在路邊的樹林裡,聽松濤的奏鳴,一束一陽光從樹縫間照過來,像舞臺的燈光,把你定格在森林裡,彷彿你就是奏鳴曲的演奏者;秋天的迭部,層林盡染,是攝影家和畫家的天堂,許多畫院和美術學院把迭部當寫生基地,如果你想尋找好的字畫,那你就守住迭部的秋天,全國有名的書畫家就會與你不期而遇;冬天的迭部肅靜得讓人提心吊膽,森林簇擁著每一個村莊,夜幕降臨,每一個村莊裡,都有守望森林的眼睛,生怕有火的閃失,毀滅世世代代生存的家園;迭部的冬天來的早也去的早,好不容易等到山脊上落滿白雪,二月的春風,只給虎頭山留下一條潔白的哈達;這個季節裡,迭部人最渴望雪,如果下個三天三夜,就讓雪守衛森林吧,他們可以放心地圍著火爐,聽著爐堂裡燃著的松枝噼啪作響,喝著自己燒製的青稞酒,就可以過幾天世外桃園得生活。迭部人有著漢族人的一精一明,保留著藏族人的豪爽,外面流行什麼,迭部的街頭就會出現什麼,當你走在迭部的街頭,走著、看著、聽著,音樂酒吧裡流淌出的音符,讓你沉醉,讓你流連忘返!

美麗的生態園散文 篇7

近幾年來,我經常到下鄉去,感覺到越是偏僻的地方,風景越是繡美,那山那水讓人彷彿又回到童年時代,那炒的臘肉的香氣誘人,白菜生的就可以吃,還有淡淡的甜味。住著那土樓,吃著鄉村土菜,品著老酒,特別是呼吸一口那田野的清新的空氣真是一種享受。讓人感覺生活在這樣“原生態”的環境中人是多麼的幸運!

如今中老年人大多數還記得鄉下的茅草屋,不少人雖成了城裡人,但大多數是從那兒走出來的。

草屋四周用泥土打成的土牆,上面蓋的是草。蓋房的草最好是山上的茅草,因為稻草或麥秸沒有茅草那樣有韌性,經日晒雨淋容易腐爛,而茅草則相反,經日晒雨淋後雖顯得枯黃,但卻較好地在最外層粘合起來,結成一層烏黑而綿密的殼,成了屋面上的一種天然保護層,夏天隔熱,冬天保暖。

由於做屋的材料是純天然的,屋砌好了就可以搬進去。剛住進時還有一點青草味、泥土的芬芳,多少有幾份溫馨。只是搬家時有些講究,如筷子、碗要先進門,不論是冬天還是夏天都要在火壠裡升起大火,親友鄰居歡聚一堂。飯菜做好了,要先敬已故的祖先們,並在桌子下燒點紙錢,大意是家裡紅火不能忘記了祖先,同時請他們保佑一家人平平安安。

過不了多日,大黃蜂就會在土牆裡鑽洞嬉鬧,嗡嗡而鳴;那燕子也是喜新厭舊的主,據說我們搬到新屋不幾天,它們就搬了過來,在房樑上銜泥築巢,呢喃而語;麻雀們則在房簷口做窩育雛,叫得嘰嘰喳喳;一些爬行動物也是經常光顧,如老鼠、蜈蚣、蛇。早中晚,屋頂的煙囪升起了裊裊炊煙,房內飄出了誘人的飯香……,所有這一切,便組成了一幅清新而單純的鄉下生活場景。

幾十年過去了,人們紛紛離開了土牆草屋,住進了新建的小洋房。近來我發現,老家又有了添一些茅草屋,有的是新建的,有的是老屋改建的,只是比原來的更精製。在草屋周圍除了菜地,還有竹園和各種各樣的水果樹,如梨子、李子,柚子、桔子、枇杷樹等等,讓人一年四季就不愁沒有水果吃,到了夏天樹下就成了人們天然納涼的地方。

據老鄉介紹,那茅草屋主要是開農家樂,現在不少城裡人休息時,就會帶著一家人來這裡玩幾天,住在這樣的房子裡,備有常用的傢俱,大鍋大灶,想吃什麼自己弄,差什麼菜就到田園裡摘,想吃魚就到河裡釣,野菜可到山上採,自己做不了的還可以請老鄉幫忙。有的人還在鄉下租了田,種些菜、水果,休息時就來打理,讓孩子們享受一下從播種到收穫的快樂。沒有客人的時候就自家人也可以住,不少人中老年人還是覺得住那老房子舒服,接地氣。有的孩子雖然在城裡買了小洋房,老人總是不習慣,必定那兒不是生我養我的地方,更重要的是少了可交流的老朋友,在那兒偶爾去住幾天,好像過了好多年,老想快樂的老家,孩子們不得不將他們送回來。

草屋本是窮人住的地方,可隨社會的發展,讓長期居住在鬧市區的人們,重新回到鄉村田野,遠離塵世的紛擾,那山水美景,小鳥的鳴叫,野花淡淡的幽香,讓人的心靈變得純淨和自由,也讓寧靜的山村充滿活力。

在我的記憶裡,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那時沒有農藥、化肥和塑料生活品,莊稼地裡種的食品生吃熟吃都沒有問題。那時菜園裡的蔬菜如若生蟲了,長輩們就給它的葉片上撒上草木灰或直接用手捉蟲;至於莊稼地裡如果發生蟲害,大多不需要人工去除蟲,因為森林中住著大量吃害蟲的鳥兒,清清的小溪水中有青蛙,等等。

那時在人們的大腦裡還沒有“化肥”這個概念,要給莊稼施肥,就是農家肥,比如:人糞尿,從豬、牛、羊圈裡出欄的糞土,雞、鴨、鵝等家禽糞,陰溝裡的汙泥巴,塘堰淤泥。還有燒土糞,就是將一些樹枝、田邊雜草堆積一起,下面墊上和上面蓋上大量泥土末,點上火,讓那些樹枝、雜草悶著燃燒。種黃豆、油菜或蘿蔔、碗豆等農作物時,通常就是將這些火燒土糞擔到地裡,一個窩窩用手抓一把,再將幾粒種子播在其中。記得我在讀國小時,學校種試驗田就是用的雜草和山上撿的牛糞做的肥料。

那年代,商店或菜場也沒有提供包裝袋的義務。上街買菜不是提著菜籃子,就是揹著竹背子或是提著布口袋;去副食商店買糖、糕點、食鹽等物,營業員都是用粗草紙即稻草紙打包,那包打得漂亮、規整。那時,親戚家生了小孩,家人去送祝賀,禮品通常都是放一個竹籃裡,米、雞蛋,點心三樣。一般會在竹籃上面用一條新毛巾蓋住,體面些的是買幾尺新花布蓋上。

那時的人們穿的棉花紡織的粗布料,記得二十世紀八十年代,鄉下就有了化纖的“的確良”襯衣,那是我向往的,可現在棉布少了,穿棉製衣服竟成了富有的標誌。那時穿草鞋是窮人的專利,可現在又發現,穿草鞋的好處,說是它透氣,養腳,對足的穴位有按摩作用。好友說,他穿了幾個月的草鞋腳氣病就好了。

我們這代人雖然有不少的缺失和遺憾,但這些現在可以有所彌補,曾經缺吃少穿,可是如今的生活天天像過大年;曾經該學的知識時沒有學,如今只要你想學,機會多多;好像什麼都存在問題。只是原生態生活環境正在遠離我們而去,有的想彌補都沒法彌補。不過人們正在重視、努力,還大自然的本色。如今那些還處於原生態的地方竟成了人們嚮往的地方,那些原住民才感覺到自己生活的地方是這麼美麗。

美麗的生態園散文 篇8

人在時代的變遷中,總有一些留戀與念想,遠山的清幽在不經意間浮出,那抹悠然的縹緲之境,讓浮躁折服。人在疲憊的時候,迫於解脫,走進自然的淡泊,綠樹叢蔭中,原生態的村落蕩起如初的歡聲笑語。

週末,文友商議戶外小聚,因董家山的好友李林科邀請,初識了這個白雲深處的村落。在大山中長大的我,對秀美山水情有獨鍾,總喜歡在靜默中凝思,在綠色中遐想,在花海中追夢,大山幽深中的董家山,給了我一次心靈緩衝的愉悅。

在仲夏的晨曦中,我與女兒騎車趕到營頭鎮,一處繁華的市井,因為紅河谷而客流湧動。我想象的董家山,殘簷斷壁荒蕪破落,更多的是空巢老人,與老樹枯椏的對白。沿著崎嶇的水泥路面,我的車軸正喚醒那個被遺忘的村莊,進董家山的路線,與國家開發的旅遊景點,漸漸拉開了距離。清涼的山風澆醒了六月的青蔥,順著綠色的暢想,董家山在密林深處探首,似乎隱藏了故事。

迴歸自然的人,最初的感慨是清新空氣,和精神的瞬間輕鬆。在崎嶇的山路中,青蔥夾道相隨,漫坡的綠樹成蔭,一絲絲清涼滑落在我的肩頭,驅走了暑熱的煩躁,流淌的綠墨,在大自然中揮霍才情,為季節的唯美披露了真容。盤旋的山路在密林中轉轉,董家山的印象隱約可見,一個綠色的村落,在路的盡頭,淳樸的民風,正在綠樹的縫隙張望著,此起彼伏的路面,是大山跳動的`脈搏,綠色是生命不息的印記。站在董家山的山樑上,蔥鬱中顯現出的村落,有些陳舊感,卻不失厚重。那顆斜倚的土槐樹,與野生黃花形成鮮明的對比,蔥鬱與豔麗正是生命的主題,崖頭的苦楝樹花兒開得正豔,沒有圍牆的院落,雞鳴狗叫樂享自在,偶有老農在簷下襬弄著入倉的麥粒,湛藍的天空,攜著幾片雲朵飄來,綠色為這個隱蔽的村落帶來了福祉。好客的董家山好友,帶我們走進他的家園,泛起的黃土氣息,瀰漫著原始的味覺。

遊走阡陌,隴上的荊棘叢,搖曳的藤條,顯露著大山沒有修飾的青澀,無拘無束的生長線,牽著多彩的野花隨處遊走。我似乎看見,弓背的老農汗流浹背,揹負著生命的五穀,在山樑上艱難攀爬,黝黑中透著剛毅的秉性,正是大山骨骼裡的精髓。撥開綠色的通道,行走在人跡最初的長提,天是藍的,地是綠的,星花枕著土埂微眯著,翻飛的彩蝶與蜜蜂載歌載舞,人的貿然犯境,攪亂了自然的平靜。掙脫了嘈雜的人群,在自然的靜謐中尋找安慰,尋找鬆懈疲憊的理由,一陣山風,隨意攏了一下眾人額頭的髮絲,清逸隨之而來,抖落了世風中的粉塵,片刻間的颯爽中,枝頭的山雀引頸高歌,一望無際的青脈,拓寬了生機勃發的視野,豁達佔領了精神陣地,人在痴狂中追尾隨著大山的魅力,董家山的蠱惑,遊人在綠色中開始奔跑。

受綠色的浸染,攝影師最先按下快門,一個喧囂的啟示,抓捕快樂成為這群逃逸人流的快餐。站在綠色浸泡的畫面,我成為畫中人,踏著草坪追趕流年的童心,板栗花的絮語,告誡我歲月無痕,花開花落過眼雲煙,活在當下才是生命所在。觸控著板栗潔白的花絮,平生頭一次與原生態的植物對視,人有時為了私利糾結,遠居深山的板栗,在蒼白中生根散葉,紅豔豔的果實才是荒蠻中的焰火,那個帶刺的果實鋒芒畢露,在秋的敗落中,刺穿了被遺忘的劫數。我藉著山風的怡情,掩飾著自己的脆弱,仰視生命的起源,那抹泛著綠色的青黛,高雅脫俗,不與天論高低,卻與地平分秋色。

在沒有攀比的自然中,董家山給我的印象是真實的。陡峭的山路,在密林中環繞,那位採藥的老媽媽,推著單車在蒿草叢吃力的掙扎,猶如董家山上的老藤條,為了生存與灌木叢糾纏不休,只要活著橫豎也要拼。採藥老人與我們迎面相逢,一群為自然美歡喜的人,在老人臉上只看到生計的汗漬,當快樂擦肩而過的那一刻,採藥老人的回眸,閃爍著董家山脊骨的倔強,和原生態中生存的淡定。踩踏著鬆軟的小徑,綠色迷惑了我的視線,不知不覺間已走進溝壑的腹中,隱身茂林,讓靈魂蟹伏在原始的土壤,感受自然的幽靜的情愫。圍坐在綠茵中野營,人與自然的有所不同,我們用真誠的友情相聚,大自然以和諧共榮,在這塊青蔥的世外村落,一行數人,在董家山唯美的自然風景的感化下,內心變得平靜了,平靜得猶如董家山下的揚家河,讓人在遠顧中許諾了再次相逢。

一縷縈繞的炊煙,在古老的村落燃起,在董家山的山樑,散發著五穀最初的體香。午飯時間不知不覺間到了,李家大媽的午飯已經準備就緒,土灶臺下熊熊的柴火,正翻滾著那口黑鍋裡的飯香。好友林科的母親,用一塊桃紅的頭巾裹著頭,簡樸的衣著掩飾著清瘦,這位滄桑的老媽媽,正揮動著長勺為常年離家的兒子,和一群遠道的客人打攪團,抓勺的手腕暴起青筋,卻刻不容緩地攪動著鍋裡的麵糰,不讓別人搭把手,冒著蒸汽的大黑鍋,把食香與一位母親的念想,融進綠蔭下的農家院。親情,友情,董家山的熱情,都在那一碗碗勁道攪團中,不言不語。

小聚在沒有奢華的村落,一切迴歸原生態的平靜,古樹,土坡,農舍,扯藤的菜園和遠古的灌木叢,還有遮天蔽日的老林,一切的印記保留著原生態的恬靜,更多的的是淳樸的民風,與讓人心曠神怡的自然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