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文學>

重溫最美古詩詞讀後感(精選6篇)

文學 閱讀(5.64K)

認真品味一部名著後,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何不靜下心來寫寫讀後感呢?那麼你真的會寫讀後感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重溫最美古詩詞讀後感(精選6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重溫最美古詩詞讀後感(精選6篇)

  重溫最美古詩詞讀後感 篇1

翻開這本300頁的書,第一感覺,就是它很細膩,沒有太多刻板的說文解字,僅僅是清風明月,幾度春秋。深夜,窗外繁星點點,在燈下耐心地閱讀,於字裡行間,尋找中華五千年的文化底蘊,給內心深處的那份詩意一抹安寧的氣息。

哪個中國人不是聽著“床前明月光”,學著“明月何時照我還”長大的呢,“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千古的文學,全都沉澱在這一輪明月之中了。多少遠行的遊子,是否都會在中秋之夜遙望遠方,吟一句“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這是屬於中華兒女的,有溫度也有感情的千年文化。

說到明月,自然就會提到李白,從“小時不識月”到“對影成三人”,李白對明月的感情甚至可以說是友情,自小相識。身為浪漫主義詩人的他就常常飲酒、賞月、寫詩,明月,也是李白的情懷吧。

若明月是夜裡淺淺的思念,夕陽就是傍晚深深的眷戀。“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一句滄桑的感嘆,兩行千古的詩句,《小王子》裡說,“當一個人悲傷的時候,他會愛上看日落。”其實這可能就是中外文化的不同之處,因為我們的詩意不僅僅是悲哀,還有許許多度的情感深藏其中,或許有“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可也有“一道殘陽鋪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悠悠的眷戀與情思躍然紙上,夕陽也意味著安寧,那就是蘇軾那種“也無風雨也無晴”的境界了。

或許又一天黃昏,金色的光輝在我的桌前停留了一瞬,我願停下手中的事情,凝視這一抹燦然的亮色,讓回憶在晚風中紛飛,也找到屬於自己的詩意。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細細體會春去秋來,用詩人的目光看山清水秀,何嘗不是一種修行。在不自信的時候想到“天生我材必有用”,在寂寞的時候想到“獨坐幽篁裡”,在鬱鬱寡歡的時候想到“月若無恨月長圓”,也就是讓自己悄悄沉醉、融入中華的千年文化了呢。學會汲取積極,調整心態,不斷去尋找最好的自己。

合上書頁,不免羨慕于丹老師,不僅在閱讀、思考中瞭解、感受古人的思想,更讓自己的美麗與氣質由內而外,緩緩散發。書中的文字、語句之間,喚醒詩意,潤澤心靈。

  重溫最美古詩詞讀後感 篇2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手機已經佔據了我們的生活,享受網路世界給我們帶來的便利。有事沒事兒掏出手機解鎖、看一眼、鎖屏,放進口袋,這一過程並不知道自己要幹什麼,因為這已經變成習慣,潛意識裡的動作。喧囂的生活,繁忙的工作,讓人日趨浮躁;白天工作的充實,讓你沒有時間去思考其他,但是夜晚,我總在想,我要什麼?我想改變,但卻不知道從哪裡改變。

朗讀者開始火遍朋友圈的時候,我突然覺得自己應該做點什麼。機緣下看到了于丹教授的《重溫最美古詩詞》,詩詞,那些高山流水、桃紅柳綠的景象,那些策馬揚鞭、激揚文字的情懷,讓我心生平靜。

于丹教授在書中說到:“詩歌教會了中國人的一種生活觀念,更重要的是它教會了人們用泛神論的精神和自然融為一體,春則覺醒而歡悅,夏則在小憩中聆聽蟬的歡鳴,感懷時光的有形流逝,秋則悲悼落葉,冬則雪中尋詩。在這個意義上應該把詩歌稱做為中國人的宗教。”

我想,我們讀詩,在看到月亮時,不僅只會說“好大的月亮呀”,而是比如“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看到一群鴨子不止會驚歎“哎呀,好大一群鴨子”,而能“落霞與孤鷺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我更希望在心浮氣躁之時,能體會陶淵明“心遠地自偏”的心境,在缺少動力時,能感受杜甫“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氣場。

我想,詩意其實一直都在我們的心裡,只是生活的忙碌與心靈的疲憊使我們靈魂深處的那片柔軟沉睡。我們可以放慢腳步,去品味大自然的萬千意象,在繁忙的工作之餘,去翻一翻充滿古人智慧與情懷的書,在詩詞中留住那個真實的自己,喚醒心中的詩意。

  重溫最美古詩詞讀後感 篇3

今天的春節期間,央視的一檔節目火遍了大江南北,這檔節目就是“中國詩詞大會”,一時間神州大地似乎都被詩意所沁透。是啊,詩意原本就寫在中國人的基因中,一切的風花雪月都能夠喚醒我們血脈中千年積澱的離騷。而學者于丹在她的《重溫最美古詩詞》一書中,將這種藏在華夏民族身上深深的詩情叫做“蟄伏著的詩意”。

藉著“春城無處不飛花”的絲絲暖風,隨著“隨風潛入夜”的滴滴雨聲,我打開了這本于丹著的《重溫最美古詩詞》,作者于丹以她的人生感悟和角度,將她認為最美的古詩詞按照原詩內容分成了八個部分,每一部分冠以四字題目來對這些古詩詞進行分類。“春風飛揚”到“秋思浩蕩”、“明月千古”到“斜陽晚鐘”、“田園林泉”到“登臨況味”、“劍嘯長虹”到“詩酒流連”,從四季到日月,從田園到山林,從豪放到婉約,作者以自己的詩意在書卷中刀刻出了所謂的“詩者,天地之心”。

不論你是初學者才剛剛開始窺探詩詞海洋的浩瀚,還是學有所成的詩詞達人已經滿腹經綸,在讀這本書的時候,都能讓你在不同的切入點感受到那些中國文化歷史中的佼佼者們所有的悲天憫人的意識、對大自然無限的深情和他們看待人生的藝術眼光,從而喚醒我們心中的詩意。

作者在旁徵博引的基礎上更用她優美精煉的語言,串聯起了那一首首詩詞,將它們近距離地展現在我們面前。更貼近了現代社會的理解,就作者說在這個不用仗劍的時代裡,倘若劍氣不泯,也許會化成風骨,流露在一個人的眉宇之間,昂揚、瀟灑。而當激情被喚起,當我們的心意不吐不快時,便是詩意的甦醒。

“年華有限,但詩意無窮。在有限生命中,享受天地之間迴盪著的這些詩意,那麼我們也就成全了自己最美的人生。”

  重溫最美古詩詞讀後感 篇4

我是一名採油女工,在閒暇之餘偶爾翻閱了《重溫最美古詩詞》這本書,心中些許感觸。于丹用詩一樣的語言來詮釋書中千古名句,無時不讓人感覺讀書是一種享受。書中從春風盎然,寫到秋雨惆悵;從明月思鄉,寫到斜陽感傷。歷史的光影旋轉散射,轉瞬即逝,不留痕跡。我坐在燈下,與詩人們在心靈最深處相逢,而後開始學著詩意的生活。

我認為,每個人都可以成為詩人,因為我們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一條載滿詩意的小溪流向明亮幸福的方向。細品著清麗雋永的詩句,也才最終明白,詩是心靈的寄託,伴著生命的成長,我們就越需要一種激情,喚醒自己疲憊的心靈,我們就越需要一種力量,引領我們掙脫世俗的牢籠,走向真正的成熟與強大。

或許我們知道的詩句不多,但如果有一天,我們看見斜陽晚鐘的時候,我們看見田園林泉的時候,我們看見千古明月和旭日長虹的時候,我們會有所思考,有所感觸。無論是大悲大喜,還是大起大落,都要去吟首詩,以洗滌心靈的積塵。詩不再是一種寄託,而是你對生活的態度。

人生如詩,生命如詩。面對如詩如畫的生活我們沒有任何理由不去珍惜,不活出一個詩的境界和詩的韻味出來的。面對詩意十足的世界,我們都應該為自己的人生留下一首美麗的詩篇。

我想,這也是于丹最想告訴我們的吧,生活中不乏詩意,我們雖遠離城市喧囂,在荒涼的大山深處堅守著採油樹,聽著輸油泵的`轟鳴聲,看著山脊上的太陽升起又落下,日復一日與孤寂為伴,與荒涼為伍,但幸福感卻不曾缺少。只因我們拾起詩意與恬然,做我們精神上的富翁。

青春有限,詩意無窮,讓我們享受著詩意的生活,在荒蕪的戈壁灘上,在黃土高原的溝壑中,我們石油人在黑色的油海中開出自己最美最絢麗的石油花。

  重溫最美古詩詞讀後感 篇5

心中彷彿一縷陽光透入,溫暖,宜人,又帶有一絲感動。我想讀過這本書的人都會有此感觸吧!書中用如夢幻般唯美的語言帶領我們進入了一個詩意的世界。詩意故而在記憶深處低迴,熟悉而又陌生,卻牽動著我的心。

年華有限,詩意無窮。我喜歡這種淡淡的詩意,就像書中作者所言,“我一直深深地相信,每一箇中國人生命的深處都蟄伏著詩意。”事實亦如是,詩意的世界充滿了浪漫,如畫而映於心。

在詩意的世界中,在這幅畫卷裡,儘管紙張有些破舊,有點模糊,可每一筆勾勒,每一抹痕跡,似乎都記載著跨越千載的情思。何人獨倚明月樓?何人琵琶語凝愁,思如淚,沾衣袖,世人只知琵琶舊,誰嘆那年愁滿頭?詩意的世界,情感總是細膩,朦朧而美好。

夕陽西下,一天流光走到了邊界,馬上就要墜入茫茫黑夜,這一瞬間,人心百轉千回。日出而作,日落而歸。可總有那麼一些人日落不得歸。正如《詩經·王風》中所說的“君子于役,不知其期。”短短八個字,道出了多少人思歸不得歸的苦,又讓人懂得了多少悲傷與苦痛。每當斜陽晚照你又是否對著夕陽嘆息哀愁?可惜現在每天都忙碌著生活,哪還會有許多人對著夕陽訴說情思?其實,詩意就在你的心中,如畫般映在心頭,只要你去發現,詩意的世界會被你營造。

水闊山長,辛棄疾曾在登樓時寫下“晚日寒鴉一片愁,柳塘新綠卻溫柔。”他將自己所有的情思寄於樓上。那種愁苦,如今在我眺望遠方時也能體會的到。“城上高樓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柳宗元也依舊用充滿詩意的句子道出一片愁。他們都是如此的令我敬佩。在他們眼裡,風花雪月都是詩,春夏秋冬皆為意。

詩意如畫映於心,在你聽到李清照這個名字,你會想起“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會不禁嘆息到:“風華是一指流沙,蒼老是一段年華。”

在詩意的世界中,你會不動聲色飲茶,踏碎一世繁華的瀟灑,會有執著如淚,滴入破碎的心的唯美,也會有月滿西樓人獨守的靜謐。詩意就這樣如畫映於心。

  重溫最美古詩詞讀後感 篇6

《于丹:重溫最美古詩詞》一書繼承了于丹一貫的風格,語言清新灑脫中蘊含著哲理和詩意,在紛繁蕪雜的生活中,如同一股清泉,滌盪心靈的塵汙,幫我們找尋到那迷失已久的棲居之所。作者在“田園林泉”這個章節中寫到,我們現代人往往會覺得田園是一種精神意義上的家園,是現實生活中無法到達的世外桃源。但事實並非如此,我們每一個人都有自己不同的田園,每片田園裡都有一個不可替代的主人公。讀田園詩,是為了喚醒我們內心的一種狀態。也許田園就在寫字樓邊,也許田園就在柏油路上,也許田園就在你一天疲憊之後,也許田園就在你遠行歸來的那個時分。每一個人生命裡都有一些心情需要託付,託付給田園的時候,才會露出一種會心的微笑。

不管我們多麼匆忙,不管我們如何壯志凌雲,不失去田園的人,才有充電的地方。有歸屬的人,才有可能一次次出發,走得更遠。此刻,我們就不再覺得田園是一種虛無的、無法抵達的地方,原來它是那樣觸手可及。的確是這樣,也許現實生活的壓力讓我們很難擁有詩意的生活,但是我們可以通過聆聽、閱讀讓詩意紮根於心,外化於行。心中有了詩意,便有了愛、有了美、有了博大的胸懷,面對現實生活便多了份從容、淡定、堅韌。我想,這才是詩詞裡的各種意象拂過心靈所留下的真正意味吧。

誠如作者在書中所說,中國人是敏感的、多情的,雖然我們不都是詩人,可總會在人生的某種時刻,忽然間詩情上湧;總會有那樣一個關節點,我們品味人生,給心靈充電;總會有那麼一個契機,我們想尋找真實的自己。讓我們從尋找中國詩歌的意象開始,從一草一木,從春花秋月開始起程,沿著詩歌的通幽曲徑,抵達我們的心靈深處。

從一定程度上來講,與其說于丹的這本書是在給詩詞做詮釋,倒不如說她其實就是在寫詩。于丹用詩一樣的語言詮釋著千古名句,無時無刻不讓人感覺讀書是一種享受。在這浮華喧鬧的城市裡,讀這樣的書如同品一壺飄著淡淡清香的茉莉花茶,怡情怡心的同時,又讓我們的精神變得飽滿豐盈,我們的生活也被浸染得詩情畫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