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文學>

散文隨筆-似水流年

文學 閱讀(3.23W)

似水流年,往事如煙,既然想快樂,為什麼還選擇悲傷。心靈的空虛需要快樂來滋養,理解過往的苦難,珍惜你當下的擁有,做個平常人,就是幸福。

散文隨筆-似水流年

穿粗布衣,吃自己種的菜,過樸素的日子,看似物質簡單,卻心靈富足。一位90高齡的老人,幾乎一年四季在移動公司門前廣場賣日用百貨。出攤或收攤與一輛老舊的木頭平車為伴,老人面色紅潤,每天放鬆心情,看著過來過往的人們,或匆匆而來,或悠悠離開。從沒聽老人說過自己有過什麼頭痛腦熱。漸漸熟識了,不成想老人調侃自如:自己一個人過,從不拖累孩子們。老人說自己做了大半輩子小買賣,但沒做過秤上哄人的事。再後來經過廣場時,四下找了半天,愣是看不到老人的攤子。一打聽,原來老人於兩年後走了。據說老人那年冬天坐在馬紮上打著盹,悄然離開了人世。想起老人說話時,時不時抬頭看一看天的慈祥、閒情,我常常被他的怡然自得所感染。自食其力,心中充滿陽光,以自己的生活方式安享人世本有的快樂,珍惜當下,那種超然令人感動。

他,只有那張唯一的身份證能說明自己外,走在大街上,沒有誰會去辨認他,縱然左顧右盼,望眼欲穿。他蹬三輪近20年,風裡來雨裡去,為300個貧困孩子捐出35萬元助學款。一個冬天他到天津耀華中學,遞上飯盒裡的500元,說:“我幹不動了,以後可不能再捐了,這是我最後的一筆錢。”當場,老師們全哭了。一個普通老人,支教18年,他叫白芳禮。在世人眼裡,他沒多少文化,只能用汗水本分、老實地討生活。但他有樸素的情懷,懂得熱愛生活,敬畏知識,關心下一代。這就是仁愛。古人說:仁者壽。他93歲去逝。我相信,再好的環境,再好的物質,缺了道德,縱然活著,也無異於行屍走肉,甚至飽受精神錯位的折磨。別人拉車是為千方百計掙錢養家,而白方禮卻連續把勞動所得捐獻給公益事業,還特別在他的三輪車上掛起了一幅寫著“軍烈屬半價、老弱病殘優待、孤老戶義務”字樣的小旗,公開宣佈對部分乘客實行價格優惠。一個老人的價值觀就這麼簡單。所以說感動,更多地來自平凡和普通。它是一種善良的情懷,坦蕩的'心胸,真誠的相助,忘我的境界。

朋友微信發來一張圖片,70歲兒子拉91歲母親逛街。朋友也是位孝子,附文說,人生可以等,唯有孝順不能等。我仔細端詳畫面,發現兒子一路試圖為母親解釋什麼,老人一臉不動聲色的和藹,可是在依稀辨認那個逝去的物質匱乏的年代?人這一生總要與世事變遷牽扯到一塊,年輕時出門在外,時有一種想念母親的思緒,長大後又有份對故鄉魂牽夢縈的回味。朋友告訴我,這叫鄉愁。鄉愁,是一種心情,是一種思戀,是一道抹不去的記憶。看來,鄉愁是不分國界,沒有老少區別的。儘管各自生活的滋味不同,關心母親、感受幸福卻是永不褪色的時代主打歌。看了圖片,總有一種意猶未盡的感動,讓老人按自己的心願生活一輩子該是多麼開心的事。想來,歲月總是爬滿滄桑,幸福總是耐人尋味。

那天,經過周家巷時,正好撞見一群人,嘻嘻哈哈,老老少少約莫30餘人,簇擁著一位耄耋老人。老人中等個頭,背稍有點駝,目光柔和,說話口齒清晰,耳朵還好使,老人遠嫁異地60年沒回老家了。一輩的老人早已故去,老人只是依稀記得老家的那條巷道。據鄰里街坊說,老人已經101歲,已有玄孫,可謂五世同堂,稀有難得。常言道:家有萬金,不如擁有百歲長老。壽星老,樂陶陶。一家融融樂樂,幸福無比。老人子女們說,老人一生艱苦樸素,與人無爭,過著平常的日子。聞之,跟前人莫不唏噓。

我們每天生活在紛繁忙碌的狀態中,面對越來越快的生活節奏和來自各個方面的壓力,心情浮躁沒有一刻的安寧,讓原本屬於自己的快樂和幸福從指間悄然滑走,竟不自覺。有人每天很疲憊、很焦慮地苦苦尋找一種驚天動地的幸福,直尋得精疲力倦,最終也沒找到,於是有人抱怨,一生也沒有幸福。最後,脾氣變得越來越急躁,甚至惶恐不安,直至手足無措,鬱鬱寡歡,落個精神分裂,或英年早逝。其實,讓自己的心靈慢慢沉定下來,讓自己的脾氣慢慢緩和下來,回到自己以前的生活狀態,幸福就會慢慢浮出水面。是自己的無明遮蔽了屬於自己的幸福源泉,人人都擁有一顆平常心,只要你生起發現快樂的心,用心去體味生活,一樣能感受幾位長者的簡單、幸福。無論你的錢包是充盈的還是乾癟的,也無論你是青絲滿頭還是華容漸逝,以自己喜歡的生活方式感受屬於自己收穫的善舉、自己取得的成功、自己湧起的喜悅,那種在別人眼裡難以企及的快樂和滿足,自會若泉湧在自己身邊流動,一樣會感動自己,感動別人。所以,治癒我們心靈的良藥不是其它,而是知足、感恩、無私、孝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