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文學>

大學聯考哲理散文的閱讀訓練

文學 閱讀(1.77W)

  一、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第 1~4 題。

大學聯考哲理散文的閱讀訓練

書窗上的那輪明月 假如能透過書窗窺見古人窗前的那輪明月,精明的現代人才算擁有完整意義上的聰明。 物質日益豐富的今天,有什麼比滋養心智更需要的呢? 現代城市裡的樓房越高,離月亮的距離就越遠。都市的燈光早已把明月擠壓為昏黃的一 片,明月照樣從海上升起,但共此時的都市蝸居里,投射過來的只是高樓斑駁的影子。如果 有幾片月光擠進霓虹燈光、白熾燈光留出的縫隙,也如受汙染的水;汽車笛聲、影視音響、 電話鈴聲,將月光攪得更加渾濁,不留下一小片安靜,來安放一張書桌。偌大的城市,月光 和書很難找到安身立命的地方。 門是生活的進出口,窗可以說是天的進出口,都市的天空被高樓割裂了,明月也難以進 出喧囂都市人動盪的心靈。即使是在閉門索居的日子,有幾個人能端坐書窗前,讓月光佈滿 內心空間?何況天上的那輪明月,只徘徊在都市邊緣,在城裡辦理不到一份“暫住證”。 錢鍾書先生說:門許我們追求,表示慾望;窗子許我們佔領,表示享受。現代都市人進 出更多的是各種各樣的門,卻極少去擁有一框用以心靈眺望的窗子,更無閒人閒讀書的閒情 去掬一把透過書窗的月光,來洗滌心靈的塵垢。 偶然記下宋代劉子軍的兩句詩:明月不知君已去,夜深還照讀書窗。明月不知讀書人已 去,淹沒在都市的紅塵中;明月夜深來照的,也不是書聲琅琅的書窗了,有的只是裝潢和功 利。都市也有讀書人,但讀書時想的是文憑、職稱、職位,急功近利的他們懂得用描譜儀鑑 定金錢的金黃色的純度,卻無暇顧及書窗上的那輪明月的皎潔銀白。臨月漫披卷,憑欄且數 星,看不見月和星的都市人咀嚼書中文字為腹內經綸,想到的只是經世致用,讀書蛻變為苦 事。月窗攙燭影,風葉亂琴聲,聒耳的大概是名利裹挾著的喧囂吧。 月是該鑲嵌在窗子裡看的,好比畫配了框子。開了窗邀約清風明月進來佔領,其實是擁 有一輪屬於自己的明月。錢鍾書先生還說,窗比門代表更高的人類進化階段。我以為書窗是 人類文明的標誌,書窗的退化乃至消失是現代人淪落的一種方式,讓高樓大廈侵佔了心靈的 家園。 讀書本是一件賞心樂事。歸有光在《項脊軒志》中寫到書窗玩月的情景:三五之夜,明 月半牆,桂影斑駁,風移影動,珊珊可愛。我想,還有半牆的明月大概都篩落在他飄逸的心 頭吧。閒讀書、讀閒書、讀書閒,注重的是讀書時的閒逸、閒散,把讀書當休閒,忘卻虛名 浮利,獲得一種周國平先生所說的“豐富的安靜”。並不是休閒時才讀書,而是讀書時讀出 閒情逸致,把知識化為腦中的智慧,滋養心靈。淡去功名之心,以休閒的心態去讀書,讓書 窗上的那輪明月將思緒漂白、沉澱。 書窗上的那輪明月,照古人,亦照今人。燈紅酒綠的繁華並不完全拒絕棲居的詩意,倚 南窗以寄傲,也寄託閒情。明月多情,隨人處處行。

1.文章第六段引用錢鍾書先生的話“窗比門代表更高的人類進化階段”,聯絡全文,指 出“窗”和“門”在文中各有什麼含義。

2.文章結尾說:“燈紅酒綠的繁華並不完全拒絕棲居的詩意。”結合上下文,說說作者 認為要怎樣才能在“繁華”中“詩意棲居”。

3.聯絡全文,概況本文主旨。

4.下列對文章內容的理解,正確的兩項是( ) 。

A.文章首段“物質日益豐富的今天,有什麼比滋養心智更需要的呢”以反問開篇,引人 深思,該句在結構上起到了統領全文的作用。

B.作者將擠進霓虹燈光、白熾燈光縫隙中的月光比作受汙染的水,是為了表現月光的昏第1頁 共8頁黃及對城市月光的厭惡之情。

C.明月只徘徊在都市邊緣,在城裡辦理不到一份“暫住證”,意思是月光很難在城市裡 找到安身立命的地方,因為城市拒絕月光。

D.作者認為精明的現代人之所以將讀書視為苦事,因為他們的工作壓力過大,文憑、職 稱、職位壓得他們喘不過氣來,因而無法找到讀書的樂趣。

E.本文多處運用比喻、引用等修辭手法,全文語言委婉含蓄、耐人尋味,行文上富於變 化,這些特點都有助於增強文章的藝術感染力。

  二、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第 1~4 題。

歲月中飛翔的瓦 王劍冰 在橋上閒坐著的時候,我常常把目光長久地放臵在瓦片上。 那一片片的瓦以灰暗的色調,塗抹了周莊的歲月。這種瓦從窯裡出來便是一種不太光明 的顏色,不像西方的瓦,展現出紅和藍的鮮豔,也不像皇宮和寺廟那種金黃的宗教色光,這 種瓦本就是代表了平民性,它不是用來裝飾的,而是直接進入了生活。那些瓦只在中午的時 候會全部保持一種顏色,早晨或傍晚,陽光會像漲潮一樣一點點漫過一層層的瓦,而有些瓦 由於屋脊的遮擋,還是會呈現出灰暗的顏色,讓太陽感到無奈。到了傍晚,又如退潮一般, 光線會一點點從一片片瓦上消失,最後消失得無影無蹤,最終使一片片的瓦,變成一整個的 瓦,變成一頂巨大的黑色的草帽。 這高高低低的房上的一片片瓦,也確實像鳥的羽翅,扇動著卻沒有飛走。 小的時候,曾幫人拆過老屋,看似不大的一塊屋頂,卻能拆下那麼多的瓦片,一片片肩 並著肩,膀挨著膀地擠在一起,不給風雨以任何可乘的機會。 瓦其實質地並不堅硬,很小的我,將瓦扣在地上,一揮拳便會讓它粉身碎骨,這種癮是 砸了無數塊瓦才出現的,每一塊我都會砸成無數瓣,直到砸不動才停止我的破壞,而那些瓦 終是要被廢棄的。現在想起來有些感慨,守候了一生,還因我等的調皮而不得“瓦全” 。這種 瓦掉落地上的時候,是不會發出大的聲響的,尤其是這些經過了數百年風霜的瓦,它們的掉 落甚至是無聲的。 瓦是一種親密協作的典型。我發現一些屋角的瓦片出現了空缺。正是由於它們的空缺, 其他的瓦也出現了裂隙。不知是在哪一天,一片瓦悄然滑落,墜地的聲音沒有誰聽見。而且 會碎裂得成為一小撮灰灰的土塊。不細心的人會輕易地掃走它。有些屋角的瓦是落在了水裡, 那同樣激不起多大的聲響,而且會以極快的速度沉入河底。這些瓦就此完成了它的使命,它 們是用盡了最後的力氣才失落的,它們絕不想失去自己的弟兄和責任。它們知道由於更多的 瓦片的失落,會改變周莊的形象和地位。周莊的瓦同石頭一樣,堅硬地同歲月抗爭著。很小 的時候,我以為瓦是一整塊地蓋在上面的,後來才知道,那是一小塊一小塊的個體所組成的。 每一塊所覆蓋的面積並不大,只是因為多了,才顯出它們的作用。它們真的不如西方的一塊 鐵皮,一整塊地覆上屋頂,不知省了多少瓦片的勞苦。但是周莊必須以這些瓦片來表達自己 的生活。 在有雨的時候,我鑽進屋子裡,聽著薄薄的屋頂雨打瓦片的聲音。那聲音讓人有些傷感。 尤其連日陰雨的日子。是那些瓦片撐住了人們的日常生活,一天天一年年,只要瓦片不墜落 於地,這生活就總是延續下去。其實瓦片不知道,屋子裡的主人已走了一撥又一撥。瓦片不 僅對同類表示出了友好,也對其他物種表示出親切的包容。比如燕子或其他的鳥類飛過時忘 掉的一顆草籽或瓜籽,瓦片會精心地為它們儲存起來,不致它們死去。即使沒有誰找回這些 失物,瓦片也會供養它們生長,長成花,長成草,甚至結成果。 生活中突遭戰火或災禍,會有一個詞叫“一片瓦礫” ,可見瓦總是最後的底線。這個底線 沒了,生活也就失去了支撐的東西。

1.周莊的瓦具有哪些特點?請分析歸納。 (每點不超過 10 個字)

2.你如何看待標題“歲月中飛翔的瓦”?

3.為什麼作者說“周莊必須以這些瓦片來表達自己的生活?”

4.下列對文章有關內容的分析和理解不恰當的兩項是( ) 。

A.作者借揮拳砸瓦的經歷,不僅用反襯的手法揭示了瓦的特性,也巧妙地把自己融入了 作品中,使得文章讓人讀來更為真實、可親。

B.“我常常把目光長久地放置在瓦片上”中的“放置”一詞化無形為有形,突出了 “我”對瓦片注視的長久和專注,表現了“我”對瓦片的喜愛和思索,起到了總領全文的作 用。

C.生活中突遭戰火或災禍,會有一個詞叫“一片瓦礫”,這不僅說明了瓦在人們生活中 的重要性,更說明人們在精神深處對瓦的一種依戀。

D.瓦撐住了人們的日常生活,讓生活得以延續下去,相較於瓦的深情,屋子的主人走了 一撥又一撥,則是無情了。

E.文中使用比喻、比擬的手法來描寫周莊的瓦的特點,既寫出了瓦與周莊人的生活密不 可分的關係,又表達了自己對瓦的深情。

  三、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第 1~4 題。

傾聽滴水 何 羽 我常常因幻覺中的滴水聲響而驚悸。在睡夢中,在清醒的白天。 少年時為了複習迎考,我想出了一個方法(靈感來自懸樑刺股、鑿壁偷光的勤學故事) , 在洗手間,我將水龍頭關至僅能滴水的程度,下面擺放一隻水桶。滴,滴,滴,滴,然後, 我跑回房間,練字,背書。間或在凝神的瞬間,在繃緊的心思稍一鬆弛的瞬間,我便聽見那 滴水的聲音在催促。我知道,這會兒,水桶底部已鋪上一層水膜,且正以極難察覺的速度攀 升。 乃至睡夢中,我也常被幻覺中的滴水聲驚醒,猛然坐起,衝進洗手間,胡亂擦了把臉, 又坐回書桌前,卻兩眼發懵,茫然無措。只好倒頭又睡,總不敢睡深,半夢半醒之間,思維 一片沉重的混濁。 而那滴水的聲響卻異常清晰,粒粒分明,堅定,固執,扣人心絃。 這滴水的聲音就這樣時時刻刻、無處不在地追逐著我。 聽,這滴水是有生命的。 將滴水控制在一秒鐘兩滴的速度,這水聲聽起來就像十六七歲的我,年輕,矯健,興致 勃勃,勇往直前,滴,滴,滴,滴,來不及看清什麼,來不及後悔什麼,細細密密的日子就 這樣快速地過去了;稍慢了一些,就像中年的我,矜持,沉穩,稍作停留,但也不及多想, 被身後一大攤瑣事雜務推著向前;再慢一些,那就是老年的我,慢慢地滲化出來,匯攏,凝 聚,像一顆盈盈欲滴的淚,又像一顆思維的結晶體,飽滿,豐碩,而後,“咚”的一聲,落入耳 膜,凝重,莊嚴,擲地有聲,像一句古代的.誓言。 這滴水的聲音,是存在的宣告。而後,一切又歸至於沉默的虛無。 你說,這一條波瀾壯闊的歷史長河,是由多少顆這樣微弱而真實的水滴匯成的呢?生命 投入時間的長河,如一滴水躍入無邊的汪洋。世間萬物的歷程,又與一滴水的生命有什麼不 同? 我常常無言以對滴水的責問。 這滴水工夫,地球上,抑或宇宙間正上演著多少出劇目呢? 這滴水之舟,究竟能承載多少的笑與淚,悲與喜,生離與死別? 一滴水,誰都可以掬之於掌心,然而,誰也無法掂出一滴水的分量,誰也無法將一滴水第3頁 共8頁永遠留住。 天地之間,萬籟俱寂,唯有滴水聲,如珠璣,如佛音,點點滴滴落心頭。 神龜雖壽,猶有盡時;騰蛇乘霧,終為土灰;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 回;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髮,朝如青絲暮成雪……水滴,石穿,更何況是脆如蟬翼的生命? 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有多少智者,傾聽滴水之聲,濁心因此而明淨,他們頓悟後 的長嘆落在歷史之河中,激起滴水的層層迴音,至今不絕如縷。 漫步田野,一顆顆露珠正凝於葉尖。無色,無聲。 一忽兒,太陽從地平線上升起,光芒四射。 露珠們開始閃爍不定,竊竊私語,如忽明忽滅的螢火。 光線慢慢移過來,移過來。在一個恰當的角度,聚集。瞬時,靈犀一點,心領神會,回 應著陽光的這滴水珠便折射出炫目的顏色,赤,橙,黃,綠,青,藍,紫。雍容富麗,金碧 輝煌,如夢如虹……與平生的素樸純淨形成反差。 任何生命擁有的色彩它都擁有,一切大紅大綠,大喜大悲,都消融其間,默默包涵,而 自身卻是剔透無比,通體明亮,這是一種何等氣度的生存智慧? 甚至,這一滴水的華美比之一顆罕世的鑽石更無價,因其轉瞬即逝,而更富有靈性,富 有生命的絢麗的喧響,因而,美得異常觸目驚心,無與倫比。 或許,這一滴水一生的期待,只為了這瞬間的輝煌? 此時,誰敢鄙視,誰敢漠視,這一滴水的存在? 此時,誰還能說,無色與沉默是一種蒼白與單調? 無色是至色,沉默是絕響。 也許,人的一生,還不夠用來守望滴水升騰為雲的歷程,但我不能不信奉這滴水之音。 (選自《散文》 ,有刪節)

1.為什麼“幻覺中的滴水聲響”會讓作者“驚悸”?為什麼說“這滴水是有生命的”?

2.“一滴水,誰都可以掬之於掌心,然而,誰也無法掂出一滴水的分量”,為什麼?請 分點闡述道理。

3.作者從陽光下水滴的光彩,領悟到了“生存智慧”,這“生存智慧”是什麼?請用自 己的語言作簡要闡述。

4.下列對這篇散文的賞析,不正確的兩項是( ) 。

A.文中引用了一些著名的詩句,為的是說明人生的短暫、脆弱,而滴水卻永恆、堅韌的 道理。

B.本文通過傾聽滴水而展開聯想,告訴我們要做一個像小水滴一樣的人:外表不張揚, 內心卻無限充實、豐富。

C.作者筆下的小水滴,微小與巨集大,柔弱與堅韌,平凡樸素與輝煌璀璨和諧統一,令人 歎為觀止。

D.文中寫太陽的光芒四射,水滴折射出的炫目的顏色,為的是反襯水滴的“無色”,因 為只有無色,才能使人的濁心因此而明淨。

E.作者在讚美滴水的精神的同時,也惋惜露珠的“閃爍不定”“忽明忽滅”,追求的僅 是陽光下的瞬間的輝煌。

四、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第 1~4 題。

杏花春雨江南 王清銘 看過徐悲鴻先生的自題聯“白馬秋風塞上,杏花春雨江南”,印象特別深刻,每個人都 有俠骨柔情的一面,騎白馬馳騁在秋風蕭瑟的遼闊塞上,馬蹄得得,強勁的風颳動鬣鬃一般 的頭髮,心頭的豪情也隨之獵獵作響。突然馬一聲長嘶,一個陽剛的形象鐫刻在後人矚望的第4頁 共8頁視野裡。 畫家吳冠中先生把這一句改為“駿馬秋風冀北”,意境相似,後一句則完整保留。畫家 李可染更是以“杏花春雨江南”為題,畫了一幅水墨畫。在很多人的心中,江南是故鄉,是 心靈的家園,也是感情的寄託。臺灣作家余光中先生在《聽聽那冷雨》中就這樣寫道:“杏 花。春雨。江南。六個方塊字,或許那片土就在那裡面。而無論赤縣也好神州也好中國也好, 變來變去,只要倉頡的靈感不滅,美麗的中文不老,那形象,那磁石一般的向心力當必然長 在。” 江南是一種時光無法磨滅的詩意,一種藏在心靈角落的柔情,是長期纏繞在思念之中的 情結。我很有興趣地查閱了“杏花春雨江南”的出處,它最早出現在元代詩人虞集《風入松 寄柯敬仲》中,畫家柯敬仲要回江南,虞集寫詞相送:“報道先生歸也,杏花春雨江南。” 詞翰兼美,一時爭相傳刻,流傳遍海內。特別是結拍處“杏花春雨江南”,入畫入書或入印, 還被人織成錦帕,為時所貴。由此可見,這句詞曾引發了無數人的共鳴。 如果再往前到宋代,寫杏花和江南雨的詩詞非常多。陳與義寫“客子光陰詩卷裡,杏花 訊息雨聲中”,曾經得到宋高宗的欣賞。詩人客居他鄉,在詩歌的平仄中消磨時光,在淅瀝 的雨聲中,杏花突然開放了,粉紅腮頰,彷彿想念中伊人的臉龐,那押了韻的思念被雨聲一 遍又一遍地洗濯,詩人的心中佈滿了水意,那場春雨來自心頭,彷彿就在他的眼眶裡下著。 江南是美麗的,“沾衣欲溼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江南又是憂傷的,“小樓一夜 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或許是因美麗而憂傷,或是因憂傷而美麗?如果再往前到唐代, 我們會遇上落魄的杜牧,沿著牧童手的指向,我們會在細雨霏霏的杏花村,端起盛滿感傷的 酒杯,與他隔著一千多年碰響這水底的火焰。 我很奇怪,杏花開放帶來的是熱鬧的春意,宋祁就寫過“紅杏枝頭春意鬧”,但我們想 到江南就想到柔情的雨,想到春雨就想到了在雨中開放和飄零的杏花。或許杏花春雨江南是 一個纏綿的夢境,或是一種難以癒合的傷痛。或許,人生多苦難,生命的本質就是憂傷的, 在我們遠離故鄉,或者感覺光陰悄然遠逝,我們的心頭就有杏花開放,就有江南雨猶如唐詩 宋詞一樣,在我們夢的邊緣平平仄仄地滴落,淋溼了我們押韻的心情。 生命不可缺少詩意。我們也不難明白,春節晚會上那個《小城雨巷》的舞蹈為什麼會引 起那麼多現代人的情感共鳴。人們並不是真的要撐著油紙傘,獨自彷徨在悠長、悠長又寂寥 的雨巷,去尋找“一個丁香一樣的結著愁怨的姑娘”。這樣的詩意和浪漫在現代生活早已消 逝,但並沒有隔斷現代人的嚮往。人們是懷舊的,也向往過上一種詩意的生活,這是日漸豐 富的物質生活所無法彌補的心靈空缺。人們對杏花春雨江南的嚮往和懷戀,也是同樣的情愫。 余光中先生說:“無論工業如何發達,一時似乎還廢不了雨傘。只要雨不傾盆,風不橫 吹,撐一把傘在雨中仍不失古典的韻味。”在杏花春雨的江南,也許我們不需要一把油紙傘, 嗅著杏花的幽香,走在江南的雨裡,被雨淋溼,也不失一種幸福。

1.文章以“杏花春雨江南”為題,卻在開頭描寫了一幅“白馬秋風塞上”的圖景,請簡 要分析這樣寫的作用。

2.“這句詞曾引發了無數人的共鳴”中“這句詞”指的是什麼?根據文意說說引發無數 人共鳴的原因。

3.沈從文曾說:“遺憾是歷史進步身後的影子。”伴隨著工業化程序的日益加快,“杏 花春雨江南”也終將成為一種遺憾,你是否同意這種觀點?請談談你的看法。

4.下列說法不正確的兩項是( ) 。

A.“杏花春雨江南”是一種時光無法磨滅的詩意,它纏繞過落魄的杜牧、客居他鄉的陳 與義與寫詞贈友的虞集,也讓現代人十分嚮往。

B.文中運用了許多引用、比擬等手法,典雅地表現了“杏花春雨江南”的詩意內涵,豐 富了文章的內容,增強了藝術感染力。

C.作者對“杏花”“春雨”等意象的著力描寫,渲染了江南美麗而憂傷的特質,展現了 江南的不同風貌,表達了作者對故土深深的喜愛和眷戀之情。

D.人們對“杏花春雨江南”的嚮往,是一種懷舊的情愫,它既是對古典意蘊的懷戀,又 包含著對現代生活失去傳統詩意的感慨。

E.文章的結尾通過對江南春雨的直接描寫,進一步表現了作者在現實生活中體驗到的被 雨淋溼的幸福感,從而深化了文章的主題。

  專題檢測十九散文閱讀

  一、

1.“窗”在文中是人心靈世界的寫照,是人類精神生活的象徵,是人類文明的標誌; 而“門”是指世俗生活,象徵人對物質的追求。

2.①忘卻虛名浮利(或“淡去功名之心”) ;②擁有閒情逸致,通過讀書把知識化為腦 中的智慧,滋養心靈,獲得一種“豐富的安靜”。

3.作者用優美含蓄的筆調闡釋了一個道理:物質生活極其豐富的現代社會一切都功利化 了,讀書不再是精神的享受,而成為達到某種功利目的的手段。讀閒書、閒讀書、讀書閒的 生活離我們越來越遠,就像窗外的那一輪明月,隨著樓房的增高,月亮卻離我們越遠了。 (意 思對即可)

4.AE 解析:

B 項,無厭惡之情;C 項,“城市拒絕月光”太絕對;D 項,因為現代人 只重名利。

  二、

1.①顏色灰暗,代表平民性;②質地不堅硬,默默無聲(落地無聲) ;③親密協作, 共御風雨(有責任感,堅守一生) ;④對其他物種親切包容。

2.①全文線索。②“飛翔”用了比擬的手法,突出了瓦的外形,像鳥在展翅飛翔;“歲 月”則從時空的角度形象地說明了瓦從古至今,經歷過的漫長曆史。這個標題使得瓦有了動 態之美、滄桑之感,易引起讀者的注意。③寓意深刻:雖說瓦的色彩、質地、結局並不盡如 人意,但瓦所呈現出的品質以及與周莊人的相依相偎,讓作者生髮出對瓦的喜愛與敬意。

3.①這些瓦不是裝飾性的,代表著一種簡單的、平民化的生活。②這些瓦經歷過數百年 的風霜,具有獨特的歷史文化意蘊,相當於古老的周莊(鐵皮所代表的是一種西方文明,周 莊的瓦所代表的是一種古老的中國文化) 。③無數瓦片用自己的勞苦撐住了周莊人的日常生 活,使他們的生活雖歷經風雨,但也能世代延續下去。 (意思接近即可)

4.BD 解析:B 項,“總領全文”說法有誤;D 項,“則是無情”屬無中生有。

三、1. (1)因為:①那滴水的聲響異常清晰,粒粒分明,堅定,固執,扣人心絃。②時 時刻刻,無處不在地追逐著“我”。 (2)因為滴水的落下,猶如生命在律動。就像“我”人生的三個階段:少年時的年輕, 矯健,朝氣蓬勃;中年時的矜持,沉穩;老年時的凝重,莊嚴,充滿睿智。

2.①傾聽滴水之聲,可以使濁心明淨,使人頓悟。②水滴雖小,但滴水可以穿石。③水 滴能匯聚成奔流的大海。④滴水之舟不知承載(包涵)多少悲歡、生死。

3.生存的智慧:“無色是至色,沉默是絕響”(如果用自己的話概括,意思對也可) 。 闡述:因為水滴是無色的,所以才能擁有任何生命所擁有的色彩;因為它默默包涵,所以雖 然轉瞬即逝,卻更富有靈性,富有生命絢麗的喧響。

4.DE 解析:D 項,寫“陽光”是為了寫無色的水珠折射出炫目的色彩,“濁心明淨” 是“傾聽滴水之聲”的結果;E 項,“閃爍不定”“忽明忽滅”是作者用以描繪陽光下露珠的 光彩,並無“惋惜”之意。

四、1.與下文形成對比,引出下文,對“杏花春雨江南”的柔婉之美及其深厚的情感內 涵和文化底蘊的挖掘(或答:引出下文對“杏花春雨江南”的傳統詩意生活的挖掘。 )格調上 一陽剛一陰柔相映成趣,共同體現了藏在我國古典文化中的詩意之美。

2.指的是“杏花春雨江南”這句詞。因為它最能體現江南美麗而憂傷的特質。“杏花” 開放讓人聯想到江南的美麗景象;人生多苦難,“春雨”滴落的淅瀝聲,極易讓人產生淡淡 的憂傷。杏花可以開在人們的心頭,江南雨又可以滴在人們的心裡。所以,這句詞曾引發無 數人的共鳴。 (意思對即可)

3.不同意。歷史的前進固然不可逆轉,但未必一定伴隨著遺憾。生活的詩意和浪漫是藏 在心靈角落的,無法磨滅的一種情結、一種嚮往。隨著傳統文化的弘揚,文化生活的豐富,第7頁 共8頁“杏花春雨江南”的詩意生活會傳承在我們的心裡,傳承在我們發現的眼睛裡。 同意。伴隨著工業化程序的日益加快,“詩意和浪漫在現代生活早已消逝”,留給人們 的只是嚮往和懷舊,春晚《小城雨巷》的舞蹈引起那麼多現代人的情感共鳴就是例證。隨著 全球經濟一體化和社會生活節奏的加快,人們已無心也無暇顧及這種農業社會的詩意生活了, 因此,“杏花春雨江南”必將成為一種遺憾。

4.CE 解析:C 項,“著力描寫”“表達了作者對故土深深的喜愛和眷戀之情”有誤;E 項, “對江南春雨的直接描寫”有誤,表現“被雨淋溼的幸福感”有誤,應是表現對傳統詩意生活的向 往。

教室裡一片大亂,同學們紛紛說這不可能,這不現實。調皮鬼喊得最響,他大聲說:“那個女人的丈夫呢?如果一個陌生男人送自己的老婆回家,他會怎麼想?”

校長聽到答案後一直沉著臉,最後他抬起手示意同學們靜一靜,問身邊的老師覺得這個答案怎麼樣。老師低下頭,想了想說:“說實話,我也覺得這個答案不太現實,於情於理都說不太通。”

校長點點頭說:“你們大概都不相信,二十年前,我也做過這樣的事。不僅僅是我,那時候,很多人都做過如今我們看來不現實的事情。”

教室裡一片寂靜,同學們都沒有再說話,因為大家看到校長的臉上已經流下了兩行淚水。

(1)下列對小說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兩項是(5分)( )( )

A.本文主要圍繞著一道分析題展開情節,突出了當今社會的教育、道德及社會風氣等存在的問題。

B.五位學生對“分析題”的分析回答反映他們都是一些善於思考、細心觀察生活、熱愛生活的人。

C.小說中出現了兩次學生的“大笑”,既反映了同學們對兩次回答的認可,又表現了同學們潛意識中的功利;結構上前後照應。

D.年輕老師與他的學生對分析題的解答與標準答案相去甚遠,令同學們沮喪、氣憤,因此教室一片大亂。

E.文中“年輕教師”從出題、答題到告訴答案,起著串聯情節、推動情節發展的作用。

(2)小說中回答問題的五位學生具有什麼樣的共同性格特點?請結合小說內容具體分析。(6分)

(3)請結合小說的具體內容,談談你對“分析題”這個題目含義的理解。(6分)

(4)試分析小說中學生、教師的答案與參考答案出現較大偏差的原因。結尾,寫到老校長流淚,結合小說內容談談你對“校長流淚”的認識。(8分)

安勇《分析題》參考答案

(1)BD(B項“熱愛生活”錯。D項“沮喪、氣憤”錯。)

(2)五位學生的性格特點為:善於思考,思維活躍……